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刘秀君临天下-第7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二是李业。
李业字巨游,广汉郡梓潼(今属四川)人。他少年时就表现出远大的志向和高洁的情操,精通《鲁时》,也是一位名儒。
这位李老师的情况跟谯玄有点相似,但他的表现比谯玄更加决绝。
他早在前汉平帝时就被选拔到中央机关上班。
王莽主政时,他很看不下去,就托病辞去公职,闭门在家,任凭州郡衙门怎么召唤,就是不出来陪王莽的干部玩儿。
在当时虚伪成风、物欲横流的世道,李老师显得很另类。
时任广汉郡太守刘咸强行召唤他,他还是不听。刘咸很恼火,下令要他去监狱养病,其实是想找个机会把他给黑了。
(令诣狱养病,欲杀之。)
请人出来做官,人家不玩儿,就要把人家搞死,这是王莽的典型作风。
这时候,有人劝阻刘咸,说是坚决不能这么杀李业,从来没有听说过用牢狱之灾相威胁来访贤求才的。
(未闻求贤而胁以牢狱者也。)
于是,刘咸就放过了李业。
不久,王莽亲自安排,想请李业到中央文教机关任职。
李业称病坚决不干,宁死不陪王莽玩儿,干脆隐姓埋名,绝迹山林。
公孙述称帝后,听说李业是个人才,就多次征召他担任博士。
但是,李业还是那个脾气:别管怎么说,就是不跟你们玩儿!
公孙述恼羞成怒,搞一把流氓政治的念头油然而生。
反正称帝的目的已经达到,我不再对任何人手软!
于是,他派大鸿胪尹融带着毒酒来找李业。
按照公孙述的交代,尹融向李业传话:
“你要是出来干,可以安排你公侯的位子,否则,就给你毒药喝。”
(若起,则受公侯之位;不起,赐之以药。)
在选拔使用干部时采取这样的态度和方法,完全可以说是公孙述在王莽基础上创造的经典!
但是,尹融并没有公孙述的心黑,他不能改变公孙述的态度,就想尽量地劝说劝说李业。
尹融苦口婆心地劝李业,想从“识时务者为俊杰”的角度打动他,但李业不从。
尹融不知是怕自己完不成任务不好交差,还是担心李业本人拿起鸡蛋往石头上碰,就委婉地要求李业跟自己的家人商量商量再做决定,其实是希望李业能被自己家庭的温暖和家人的安危所打动,回心转意。
李业再次坚决回绝,断然说:“大丈夫早就拿定主意,干什么还要婆婆妈妈的!”
他说着拿过毒酒,饮而身亡。
(遂饮毒酒而死。)
李老师宁死不愿意在公孙述公司参股的情况传开,公孙述十分震惊。
他虽然称帝后已经不想再对任何人手软,但从个人角度,怕落下个“杀贤”的罪名。
于是,他想忽悠大家一把,派使者带着礼品来吊唁李老师,这当然是猫哭老鼠的花招儿。
对此,李老师的家属坚决不接受。
刘秀平定巴蜀以后,听说了李业的故事,专门下诏褒奖他的节操,要求《益部纪》记录他的高风亮节,并配有插图和画像。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在这儿只是举了谯玄、李业的例子,其实在巴蜀一带,像这哥儿俩这样以死来抗拒公孙述征召的干部、知识分子还大有人在。
不仅如此,还有一大批优秀人才为了逃避公孙述的召唤,为了不跟着公孙述瞎折腾,有的装病,有的装疯卖傻,演绎了很多让人啼笑皆非的故事。
比如犍为郡人冯信、任永,当公孙述征召他们并且许以高位时,都假装自己是青光眼、是盲人,说自己看不见东西,实在不能胜任工作。
后来,这哥儿俩听说公孙述被刘秀的手下砍了,都用水洗洗脸说:“现在世道平安了,我们的眼睛能看见了!”
(及闻述诛,皆盥洗更视曰:“世适平,目即清。”)
公孙述单干、自立、称帝,搞到这个人人想弃而远之的份儿上,要是有点自知之明,真应该去撞墙。
对于这些坚决拒绝公孙述,而又有德才的干部、知识分子,刘秀调查了解后,都给予使用、优待。
说到这儿,我们又难免要感慨一把:在我们前面推出的跟刘秀过招的人,王莽用人,被人燃起遍地反抗的烈火;彭宠用人,他两口子都被自己的亲随把脑袋割了;隗嚣用人,一个个争先恐后地离开他逃跑;公孙述用人,巴蜀交通困难、逃跑不便,大家就宁愿死了、疯了也不陪他玩儿!
仅凭这点儿,我们就完全能够看出来一个人能走多远。
一个政权、一个角逐一哥位子人的成败,在极大的程度上,是其用人的成败。
好,那我们就跟随社会人生大戏的剧情,看看刘秀是怎么做的吧。
………………………………
174 总揽权纲
以公元36年11月公孙述败亡、巴蜀归顺为标志,刘秀基本上取得了统一全国大业的胜利。
从此以后,地方割据势力也有露头的、反叛力量也有出现的,但都没有形成气候,也很快被刘秀搞定了。
在此之前,我们大家一起跟随主人翁刘秀东奔西跑,除了少数时间在他家的客厅坐坐、查查他的家谱、看看他的简历、唠唠他的家庭成员外,大部分时间在观察和感受他的金戈铁马、血雨腥风的生活。
也就是说,在欣赏刘秀执导的社会人生大戏中,我们以前看到的基本上是武戏,或称“武功”。接下来我们将重点欣赏他的文戏,也就是他巩固政权、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文化的一些举措,或称“文治”。
全面欣赏和了解刘秀的文治武功,我们才能够更好地感受和认识他作为社会人生大戏导演的功力、魅力及其影响。
在此,我们必须郑重告诉大家,如果说刘秀的武戏惊心动魄的话,他的文戏也是精彩纷呈。
在前面的创作中,他的武戏很是让人过瘾,但是,那并不是他所喜欢的。在为了打江山不得不动武的时候,他并没有客气。那些跟他竞争一哥大位的各色人等,一个个被他踹倒在地,大多重伤不治而亡。
但是,他并不是为了打江山而打江山、为了踹人而踹人,当对手被摆平、局面稳定下来后,他想多干点工作,造福社会和百姓。
如果说他的武戏主要是把人干掉的话,那么他的文戏主要是团结各种各样的同志把工作搞好。
谁把武戏演好,够狠够精明即可,而谁要把文戏演好,则要充分、全面地表现出他的素质、修养、技艺和魅力。
所以,内行的朋友,还是喜欢看文戏的多。
那么,大家谁要是同意我上面啰嗦的这些,就请跟我一道,走近刘秀同志的办公区吧,只偶尔能抽出点时间的时候,我们才应邀走进他家的客厅小憩。
这儿,跟刘秀同志在疆场上比起来,是有更多的精彩、不同的演绎。
这种精彩的文戏有很多幕,我们慢慢看。
请大家欣赏《总揽权纲》。
把国家的权力高度集中在自己的手中,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皇帝的基本追求。
无数英雄、狗熊追逐一哥的位子,其实主要就是看中了谁坐在这个位子上,谁就拥有了国家至高无上的权力。
在国家的权力结构、或称权力金字塔中,位于塔顶的权力叫做最高权力,也称皇权。
这种最高权力一般是由皇帝本人、也俗称帝国一哥掌握的。
当然,由于一哥素质差、年龄小,或者外戚、宦官太强势,或者阴谋家正得势等等原因,有时候这种最高权力名义上拿在一哥手里,实际上在被别人把玩儿,但这是特例、或者说是帝国的特殊时期。
所以,但凡神智清醒的帝国一哥,都是要好好地把握这种最高权力的。
刘秀,也是这么想的。
其实,总揽权纲、掌握最高权力,刘秀最迟在登基时就开始这么想、这么做了。
为此,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施展了一系列的动作。
这些措施、动作往往相互联系,又互相交叉,实际效果是相得益彰的。
总的来看,他的这些措施和动作在深刻总结和汲取了前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创新,既方便实用,又极富观赏性。
具体到每一个问题,他解决起来既铁腕不让、推进坚定不移,又温情脉脉、充满人文关怀,发人深思,引人遐想。
为了叙述的方便,我们分别介绍。
………………………………
175 其一;彰显汉室正统。
我们在开篇时说过,从前至目前,对刘秀的评价略显不公,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但史家给他有两顶桂冠,至今没有人提出异议:一顶是“定鼎之帝”,一顶是“中兴之君”。
所谓“定鼎之帝”说他是开国君王。
因为传说上古的夏禹铸造了9只鼎放在都城,比作天下九州,此后一直被历朝历代当做传国重器和信物,谁打下或者抢来天下就被称作“定鼎”。过去说谁问鼎那儿,就是说谁想当那儿的一哥。
史家说刘秀是定鼎之帝,就是说他从一个农村回乡知识青年,几乎是白手起家,通过艰苦的打拼,建立了一个崭新的国家、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所谓“中兴之君”说他是延续并且光复了刘氏汉室。
中兴就是中道复兴,往往是说谁谁把一个国家从衰落收拾得重新兴盛起来。
在刘秀之前,中兴国家的君王不乏其人,比如,西周的第11代国君周宣王姬靖,前汉的第7代国君汉昭帝刘弗陵、第8代国君汉宣帝刘询,就是把在自己的老爸(或者爷爷)手上快要被玩儿完的国家,给重新拾掇好的。
2000多年来,世代更迭、人世沧桑,但从没有人对刘秀的这2顶帽子提出异议,充分说明他戴着是合适的、当之无愧的。
只是,我们更愿意看他戴着“定鼎之帝”的帽子,威风八面,神采奕奕。
但是,刘秀本人却更愿意戴另一顶“中兴之君”的帽子,他说这样才更能表现出自己的气质和追求。
所以,刘秀一直都自称是前汉刘氏宗室的后代,一直都高举复汉兴刘的旗帜,一直都彰显自己的汉室血统。
我们前面介绍过,刘秀身为前汉开国之君刘邦的后裔是清楚明白的,血管里流的是刘氏汉室的血也是无可置疑的。
但是,不好意思,我们也说过,刘邦的血液历经9世到了他那儿,已经非常稀薄,在他的总血容量中所占的比例已经很小很小,在刘邦数以十万计的后裔中,他家只是一支不起眼的疏枝。
为了适应普遍存在的“人心思汉”、“复汉兴刘”的社会思潮,或者说从政治的、实用的目的出发,刘秀认为汉室血统可用,就像民心可用一样。
他看得很准!
在这种社会现实下,无论是早先的反莽武装,还是王莽灭亡后的割据势力,基本上都是把握了“人心思汉”的社会心理,高高举起“复汉兴刘”的大旗的,这样搞起阴谋和阳谋来,都屡试不爽。
大家肯定还有印象,那些反抗王莽的宗室贵族和地方干部,往往一扯起“拥刘复汉”的旗帜,立即就一呼百应。
刘秀、刘縯兄弟的舂陵子弟兵本来并不强大,但他们很快实现了跟绿林军的联合,并且建立了由本家兄弟刘玄当名义上的一哥的更始政权,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他们有刘汉宗室血统。
此间,宗室后裔称雄要打刘汉的旗号,如刘永;外姓人竞争一哥的位子要跟刘汉扯上关系,如河北的王郎诈称是前汉成帝的私生子刘子舆;横扫大半个中国的赤眉军一般是见谁砍谁,但知道刘玄的更始王朝移都洛阳时,其高级首领20多人风尘仆仆地赶去归顺,他们不久建立自己的王朝时,赶着鸭子上架也要找一个姓刘的放牛娃来当一哥;即使巴蜀的公孙述想自立,最初盗用的名号也是叫“辅汉将军”。
大家肯定还不会忘记,公元27年初,赤眉军投降,刘秀在洛水列兵吓唬他们,赤眉的丞相徐宣说,他们现在归顺是“犹去虎口归慈母,诚欢诚喜无所恨”。
这都说明,思汉、复汉,拥刘、兴刘,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是广大干部群众普遍参加的社会运动,是一种方便实用的政治工具,也是一种社会时尚。
这样,谁拥有汉室正统身份,当然是无可比拟的政治优势。
本来身上就有点儿刘汉宗室血统,自己也吃了不少这方面的甜头儿,刘秀为什么不好好地彰显这种血统呢?
必须提醒大家的是,刘秀同时也深刻地认识到,血统而已,看不见、摸不着,不能吃、不能喝,说它有用、它有用得要命,说它没用、它其实就是个工具。
这种宗室血统就是一块金字招牌,没有强大的实力做后盾是没戏的,而要是掌握在英雄手里,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
当年刘秀在河北跟刘氏宗室赝品王郎斗法时,王郎想谈判。
刘秀觉得自己已经胜券在握,就对王郎的使者杜威说:“设使成帝复生,天下不可得,况诈子舆者乎!”
这就是说,即使前汉成帝从坟墓里重新活起来,天下也不可能是他的了,何况王郎是宗室赝品。
刘氏宗室、刘汉皇室血统是工具,用来打天下才是正经的。
这是刘秀内心真实的想法,他说出来的是实话。
但是,刘秀很少这样说,而总是非常虔诚地标榜:自己就是刘汉宗室正统!
刘秀称帝时,新莽之后以“汉”为国号的政权已经不少了。
绿林军立的更始帝,赤眉军立的刘盆子,都是被当做刘氏宗室硬扶上去的。而在睢阳,梁王刘永的称帝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着。
而刘秀不顾重名、盗版之嫌,毅然决然地使用“汉朝”名号,看中的就是刘汉宗室这块招牌的巨大的政治效益。
登基之后,刘秀大力塑造自己作为刘汉宗室、大汉皇帝继承人的形象。
他对自己这种形象的塑造和设计,除了见诸于日常的工作、政令、措施,还集中表现在他的祭祖活动中。
我们不妨简单地看看他的有关活动踪迹。
比如,公元25年8月,登基才2个月,他就为刘邦等列祖列宗建立祠堂,虔诚地祭祀。
公元26年1月,他在洛阳城南正式建立皇家高庙,以及一系列的社稷祭祀设施。
同年12月,他专门下诏,为刘氏宗室落实政策,说:“室列侯被王莽所废,祖灵无所依归,现实生活困难,朕非常同情。现在宣布,恢复宗室列侯的封国,如果列侯本身逝世,当地立即把其子孙的名单及有关情况报告中央有关部门,给予封拜。”
公元27年2月,他在宗室高庙举行祭祀仪式,正式接受传国玉玺。
关于传国玉玺的来龙去脉,我们前面介绍过。
上个月,赤眉投降时,樊崇率刘盆子、丞相徐宣等30多位首领光着上身,向刘秀呈献缴获的传国玉玺、刘玄的七尺宝剑等物。
刘秀现在在祭祖仪式上接受传国玉玺,显然形式大于内容,是在向世人表态、宣布:朕一定要把刘汉国脉很好地继承下去。
公元29年7月,刘秀御驾亲征董宪,在极为繁忙的工作之中,他亲临沛县,祭祀高庙。
公元30年4月,他巡幸长安,拜谒高庙,祭扫前汉从高祖刘邦到平帝刘衍共11位皇帝的陵墓。
公元34年,在隗嚣已灭、隗纯在逃,征伐公孙述在即的重要时候,他专门下诏安排整修长安高庙。同年8月,他利用亲征隗纯之机,来到长安,再次拜谒高庙,祭扫前汉11帝的陵墓。
这样,刘秀通过一系列的祭祖等举措,不断彰显自己的刘氏宗室血统,把自己塑造一个前汉国脉的虔诚继承人,为自己君临天下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政治环境和社会氛围。
………………………………
176 其二;妥善处置功臣 一
记得不久前在一篇小说里看到这样的话:如果你参与了别人的阴谋,乐观地说,你是他的心腹;但从悲观的角度看,你也是他的心腹之患。
古语也有说:功高高不过救主,罪大大不过谋反。
有个成语也说:兔死狗烹,鸟尽弓藏。
古往今来,诸如此类的话很多。
这都是说,在成功之后,如何对待跟着自己打拼的哥儿们,是个极其重要的问题,而不少人做得不厚道。
当一哥的人如何处理这个问题、如何对待功臣,往往集中反映出他的人文素质和治国理念。
这其实是个极其复杂的问题!
我们从很简单的角度来说,能够打天下的人不一定能够治理天下。也就是说,在打天下、治理天下这两种不同的工作面前,对干部的要求是不同的。
但是,问题在于,人家跟着你把天下打下来了,吃了很多苦、流了很多血汗,现在天下太平了,你让人家干什么去?
在处理这个问题时,不同的一哥有不同的方法,演绎着不同的故事,相信刘秀一定认真地研究和思考过。
外姓人不说了,刘秀的先祖刘邦的做法很就简单:藏弓、杀狗。
关于刘邦定都后收拾开国功臣的故事,大家随便翻开有关史料就能找到,不是我们重点介绍的范围,反正当年他把自己过去的心腹看做心腹之患,决心大、下手狠,这些心腹之患们下场都很凄惨。
当然,这也引发了不少社会动荡。
刘秀在这方面的做法也很简单,那就是:退功臣而进文吏。
具体地说,他的这种做法就是,让一些长期纵横疆场的功臣们退出一线工作岗位,交出权力,同时,大力提拔重用一批知识分子和学者型干部,让他们来跟着自己治理国家。
后者很好办,当皇帝的想提拔人好办,特别是刘秀这样驾驭能力超强的皇帝,只要看准了,想用谁是很简单的事儿。
问题在于前者,功臣们多是身经百战,功勋卓著,而且扁人和抗扁的能力也很强,并不是那么好对付的。
但是,刘秀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他举行了几次酒会、开了几个party,热情招待自己的这些功臣们,给他们封侯加爵,赏赐财帛,同时,让他们交出军权。
他的思路和做法是,大方地、大量地赏赐这些功臣们爵位、荣誉和财物,同时,收回他们的实际权力,并且对他们的政治生活严格管理。
天下是哥儿们一起打下来的,大家都来好好享受吧!
大家也都累了,工作就让文人们干去吧!
大家都还要给朕面子,谁要是胡来,可别怪我不客气!
在妥善处置功臣上,如果说刘秀大肆封爵是把他们高高举起、剥夺实权是把他们轻轻拿下的话,他进一步对他们严加管束,则为自己推行“退功臣进文吏”的干部政策上了一道保险。
在前汉初期,刘邦论功行赏、大肆分封,结果搞得被封的王侯们拥城数十座、拥地上千里,俨然国中之国,差点儿酿成大祸。
我们不妨稍微多说几句,因为刘秀深入研究了前朝、特别是前汉历代皇帝的治国之术,他自称刘邦嫡裔,肯定称得上刘邦问题研究专家。我们了解刘邦的封赏工作,就可以从更多的侧面、更深的层面来了解刘秀的所作所为。
实事求是地说,当年刘邦登基称一哥之后,对功臣们的封赏工作基本上是不成功的。
刘邦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布衣皇帝,由一个村民组长起于乡间草野,完全靠自己拎着脑袋打拼,成为人头、成为汉王、成为一哥。我想,在那条充满无数艰难险阻的道路上,他一定对人的各种、对人的生死荣辱有着极其深刻而且独到的认识。
所以,他登基后,是沿袭了历史上“打天下者坐天下”的原则,来对待和处置功臣们的。
是啊,打天下不是一个人的活儿。
我今天能坐上一哥的位子,是一大群弟兄们捧场的结果,是弟兄们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弟兄们冒着生命危险、一刀一枪地打下来的。在经过无数个困难、死去无数个弟兄之后,我才有今天的位置和荣耀。
所以,天下打下来了,就应该论功行赏、共同分肥。
强盗抢东西还知道论功分赃,何况咱弟兄们都是场面上的人!
来吧弟兄们,分红!
刘邦早年连家里买面买盐的钱都能拿来请哥儿们喝酒,他现在也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正位之后,他对功臣大肆封赏,不仅给他们封王封侯,赏给他们金银财宝,还让他们担任上至朝廷核心领导班子成员、下至地方郡县官吏的各种公职。
总之,他不仅让功臣们有面子,还让他们有里子、有实权。
起初,刘邦封英布等7个功劳特别大的功臣,及赵佗等3个南方少数民族首领为王,由于这哥儿几个都不姓刘,史称“异姓王”。
他封的列侯较多,有的称达143人,有的称153人。
在王侯之下,他设19个爵位级别,按照功劳大小分别授予那些追随自己打天下的将士们。
按照《汉书》的统计,刘邦时期,从丞相以下至县衙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