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刘秀君临天下-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距今80多年前,有一位史家对此不由得感叹道:天落馒头狗造化。

    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把德才兼无之辈团结在自己的周围,把他们使用好,王莽大力改变前汉的组织人事

    制度,建立起让缺德无才之辈迅速成长、让德才兼备之人毫无机会的新莽官爵体系。

    他采取的方法主要有2种:

    一是增加新官职,让更多的人有的机会,同时使国家机器大幅度地提高运转成本、降低运转效率;

    二是改变汉官名,大家不习惯、不方便没关系,关键是让大家尽量忘掉刘汉、记住新莽。

    王莽从中央到地方大量增设新官职。

    比如,在中直机关设置4辅、3公、4将、9卿和6监,增设大司马司允、大司徒司直、大司空司若等岗位;地

    方上则分全国为9州、125郡、2203个县,大量增设副职。

    公元12年,王莽信誓旦旦地宣布要大封诸侯,随即公布了对2000多人的分封。

    但是,由于新的组织人事制度太复杂、太繁琐,基础工作(如分封的图册)短时间又难以做好,对这些人

    实际上根本没办法授予国邑。

    这2000多个被封爵的人没办法;只得暂时住在京城;每人每月从国库领几千钱作花销。

    这时物价飞涨,在京城这几千钱根本不够用。

    于是,这些受封的人都觉得手紧,就想方设法干点坏事儿来创收。

    (皆困乏,至有庸作者。)

    前面说了,王莽重用的干部就会两招,一是忠于他,二是会敛财,真干起正经儿工作来只能抓瞎。

    我们这样说决不是欺负古人,更不是棍扫多家,因为事实的确如此。

    王莽在台上演出的时候,这些人只能按照王莽的要求在台下观众人群里钻来钻去,拿着刀子横眉竖眼逼观

    众掏腰包。而真要上台助演,他们不是敲错锣鼓,就是不会唱词儿。

    所以,王莽后来把戏演砸了,不光是他本人的功劳,还有这些哥们儿帮忙。

    比如,王莽在推行五均、六管时,起用了张长叔、薛子忠等人。

    这哥儿俩本来就是大工商主、豪强地主,个个都是巧取豪夺的老手。

    他们投到王莽麾下,大摇大摆当起了高级干部,披上了政府官员的外衣,就更加方便地放开手脚,进行哄

    抬物价、囤积居奇、贱买贵卖、贪污中饱。

    他们对上孝敬王莽,中间勾结地方干部,对下则大肆搜刮,大发横财。

    谁要是耽误他们发财,王莽就动用国家机器给以严厉打击。

    (每一管下,为设科条防禁,犯者罪至死,吏民抵罪者浸众。)

    这样,他们腰包涨破了,王莽也赚得盆满钵满。

    在处理民族关系上,王莽的干部则充分表现出自己的无知和无能。

    王莽登基之初,就派出五威将军12人,巡视全国各地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主要任务是宣传王莽代汉的重

    要意义和新莽王朝的声威。

    这些五威将军在内地到处耀武扬威、肆意敲诈勒索。到了边境,他们就故意制造事端、充分卖弄愚蠢。

    在没有任何理由的情况下,他们把西域30多个属国的国王一律降为侯。

    到了匈奴那儿,他们把匈奴单于改名为“降奴服于”。这个名字有点骂人的味道。

    他们在授予匈奴单于新的印信以换回前汉朝廷颁发的旧印信,故意把“玺”改为“章”。

    单于看了很不高兴,坚持要回原来的旧玺。

    五威将军陈饶当场把旧玺砸碎。

    单于大怒,立即出兵进犯内地。

    西域诸国少数民族的首领也先后发表声明,宣布脱离新朝,发兵袭扰边境。

    王莽建立新莽官爵体系的另一招是改变汉官名,来强化广大干部对新莽王朝的认同。

    比如,在中央,他把大司农改为羲和,后又改为纳言;把大理(即廷尉)改为作士;把中尉改为军正,等等。

    在地方,他把太守改称大尹,称卒正或者连卒也行;一个县的最高长官则有3个叫法:县长、县令、县宰。

    大家一看就知道,这样为改名而改名,实在没有什么意思。

    当然,他的又一种改名,就更无聊了,那就是对地方行政区划和名字,京城宫殿和城门的名字也作较大改

    动。

    比如,把长安改为常安,把长乐宫改为常乐宫,等等。

    王莽被骂的第三个原因,就是他没有也不可能制定实施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政策措施。

    王莽毫不利人、专门利己的施政宗旨,和他的无德无才、只知效忠与敛财的干部队伍,决定了他的王朝不

    可能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带领老百姓寻找幸福生活。

    比如,他的“王田”政策,完全是“三拍”型的施政产物,即:当权者拍脑袋拿主意,有关干部拍胸脯表

    态,出事不可收拾了大家都拍屁股走人。

    我国的土地问题是十分复杂和敏感的。

    在前汉末年,土地私有制已实行了数百年。虽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具体到某一块土地可都是有主儿的。

    毕竟土地是最基本的生产生活资料,人们有了它,无论用来剥削人、还是尽量避免被人剥削,都很方便。

    王莽宣布土地收归国有时,无论大小地主还是有几亩薄田的自耕农,都强烈不满。

    在土地私有制下,由于刚才说的原因,无论地主、自耕农、还是佃户,都想买点儿土地。

    现在,你王莽规定土地不准买卖,其实就是卡大家的脖子。

    还有,据专家从理论上测算,当时如果把全国的土地按户平均分配,每户不过60多亩。考虑到朝廷、地方

    政府和地主所占的土地显然超过平均数,老百姓每户平摊所得肯定大大少于60亩。

    所以,王莽所谓对无地的农民每户按百亩授予,一开始就是哄人的。

    这样,王田政策遭到所有人的激烈反对,大家情愿犯罪也不想接受它。

    这个王田政策自公元9年颁布起,全国干部群众都反抗。因为触犯相关禁令,“自诸侯卿大夫至于庶民,抵

    罪者不可胜数”。

    仅仅3年后,王莽不得不废除这个政策。

    他的奴婢政策、币制改革、五均和六管措施等,也是如此,因为罔顾客观规律和老百姓利益,都在当权者

    自己捞足并把社会搅乱之后,很快玩儿完了。

    王莽不仅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好日子,反而想方设法搜刮和坑害老百姓,敲骨吸髓,剥皮入骨,他就是挨砍

    也没有人同情。

    最后,也是王莽被骂的第4个原因,是他心太黑、手太毒。

    关于这一点,我们已经见识了。

    他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无论君臣百姓还是自己的至亲骨肉,只要挡路、或看着不顺眼,他说黑

    就黑。

    但由于他伪君子的修养太深,早先大家还看不清他的真面目。

    现在,他在携诈篡汉之后,又大力推行欺民新政,大家终于看清了:

    他篡汉只是毁了刘家江山,他的新政则要毁了天下百姓!

    对不起了王莽,大家都想砍你!

    大家太想砍你了!

    就在这愤怒的观众纷纷要爬上到舞台痛打王莽的时候,社会人生大戏的总导演老天爷也借机行事,适时地

    把一位年青、又优秀的演员推向舞台中央:

    他就是刘秀。
………………………………

27、 粮食贩子

    王莽乱政激发了全国的反抗浪潮,为刘秀这样的帝王之才提供了放飞梦想的广阔舞台和施展手脚的最好时机。

    这时的乡下,很不太平,除了,还有天灾。

    大旱、蝗灾,这两个庄稼人最怕的年成一起来了。

    不过,刘秀读书是个优秀的太学生,种庄稼也是行家里手。经过精心打理,别人的庄稼收成不好,他的地

    里照常丰收。

    (时南阳旱饥,而上田独收。)

    这就是,蛟龙本是海中之物,在浅池里照样能翻出漂亮的水花儿。

    由于到处兵荒马乱,加之连年饥饿,不少人干起了打家劫道的勾当。

    (天下连岁灾蝗,寇盗蜂起。)

    有一次,刘秀的大哥刘縯的一位朋友犯了事儿,被官府通缉,也株连到刘秀。

    为了避风头,刘秀迫不得已跑到新野县,在二姐夫邓晨家里躲躲。

    史家称刘秀在新野躲风的这一段经历为“避吏新野”。

    刘秀在二姐家的生活应该是不成问题的,他不上学了,地又种得好,二姐夫邓晨也本来出身仕宦之家。

    但是,呆在这儿吃闲饭,急人,也不是刘秀的作风。

    于是,他就做起了贩运粮食的生意,在南阳郡治宛城(今河南南阳市)与新野之间往来。

    (光武避吏新野,因卖谷于宛。)

    大家也知道,粮食是战略物资,特别是闹饥荒的时候,这生意能赚大钱。

    这时的刘秀,已经20多岁了。

    象他这个年龄的农村青年,多数已经娶妻生子了。而他,至今还是孤身一人。

    现在,他又是寄人篱下。

    其实,在家乡一带,无论比什么,刘秀的条件都是不错的,娶个邻里乡亲认为不错的媳妇,生儿育女,建

    立个小家庭、过小康的日子,他还是能做到的。

    只是,他有自己的想法。

    面对天下乱象和自己的处境,刘秀在努力保持着平静的心态。

    很多人看来,这位刘家的三公子温文尔雅、聪明能干、仗义疏财,是个很值得信赖的小伙子。

    只有他自己明白,他内心深处,早已储满了火山的熔岩!

    这是一种温度极高、可以融化万物、而又悄然涌动的熔岩!

    不!还有一个人也知道他内心的想法:他的二姐夫邓晨。

    有一次,刘秀与大哥刘縯、邓晨一块儿来到宛城办事,与朋友、穰(今河南邓县)人蔡少公喝酒闲谈。

    这时,社会上各种各样的谶纬和符命盛行。

    谶纬和符命都是秦汉时期流行的迷信,我们在前面已经接触过。

    刘秀生活在谶纬和符命泛滥的时代,他本人也很重视这个,后来还把它作为十分重要的思想武器运用自如。

    趁刘秀这一阵子不太忙,我们稍微介绍一下。

    谶是用一些隐语或预言,多假托神仙的预言来预示将要发生的事情;纬则是儒生们用灾异变化、神仙鬼怪

    来解释、演绎儒家的经典著作(“经之支流,衍及旁义”)。

    谶纬作为一种迷信,在老百姓中很有市场。

    符命与它类似,就是借助一些刻字的石头等物件,讲一些事情的先兆,说是从中可以预见将要发生的事。

    老百姓对此也很感兴趣。

    秦汉时期的野心家、政治家常常把它拿来当作一种有力的现实斗争工具。

    比如,早在秦始皇时期,有个名叫卢生的方士传播“亡秦者胡也”的谶语,就差点儿把大秦帝国给忽悠散

    了。

    陈胜、吴广发动大家起来造反,鱼腹藏书“大楚兴、陈胜王”,则是一种符命。

    王莽这么生猛,在一步步篡汉时,也是安排心腹爪牙制作大量的谶纬符命,作为思想舆论工具。

    玩儿谶纬符命是很时髦的。

    这原因嘛,一是野心家需要,用来忽悠人既理直气壮、振振有词,又通俗易懂、方便实用;二是老百姓相

    信,连神仙和有学问的人都这样说,我们相信;三是投入产出比大,稍微摆弄一下就有奇效,如无赖哀章。

    由于谶纬符命很有市场,既怪诞又神秘,可以随心所欲的制作出来,谁都无从查考,所以能够有效的为当

    权者服务。

    一些儒生乃至社会闲杂人员对此趋之若鹜。

    无法考证是前汉的哪一年了,谶纬竟然成了一门学问。

    纵观两汉时期,暴虐如王莽、君子如刘秀,在迷恋谶纬之学上惊人地相似,也难怪这门学问那么受人追捧。

    现在坐在我们面前的品酒的蔡少公,就是这方面的专家。

    他平时喜欢结交朋友,也喜欢运用他的专业知识给人解读时下流行的谶语民谣。

    他郑重其事的对刘秀弟兄几个说起眼下最流行的一个谶语:

    “刘秀应当做天子!”

    (“少公颇学图谶,言刘秀当为天子。”)

    这句话很简洁,也很露骨。

    古语常说,“功高高不过救主,罪大大不过谋反。”

    这要是在秦始皇、汉武帝时期,或者哪怕如何一个平静年代,别说制作这个谶语的人要杀头,在跟前听的

    人也难逃罪责。

    可是现在不一样,天下正乱,要骂要打王莽的人多的是,这样说说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大家叽咕了一会儿,有人问道:

    “这人是不是当朝的国师、嘉新公刘秀(即刘歆)呢?”

    刘歆是前汉成帝时光禄大夫刘向的儿子,王莽登基时被封为国师、嘉新公,是新莽王朝硕果仅存的刘氏宗

    室。

    大家知道,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先秦古籍惨遭灭顶之灾。

    为了发展文化事业,“文景之治”后,前汉王朝开始大力整理古籍。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先秦古籍,全拜

    托汉朝专家的整理之功。

    惠帝时废除挟书之令。武帝时制定优惠政策、设置专门岗位让人撰写著作、整理古籍。成帝则安排专人面

    向全国征集古籍,并下诏要求刘向等人集中精力进行整理。

    刘向工作很努力,刘歆继承父业也不甘落后。

    他们父子俩先后编纂的《别录》、《七略》,既是先秦文化的集大成,又是我国目录学的萌芽和奠基之作。

    不仅如此,刘歆在帮助父亲校书时,还发现了古文本的《春秋左氏传》,建议朝廷把古文经列为官学教材。

    所以,刘歆还是第一个为古文经呐喊的人和古文经学的奠基人。

    也就是说,先秦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源头,刘家这爷儿俩在整理和传承先秦文化上的贡献无人能及。

    你说刘歆多有学问、多有威信吧!

    我们至今无法查考,刘歆到底哪一天把自己的名字改作刘秀了,只知道那是在王莽登基封他为国师后不久。

    至于他是在看到这个谶语之后改的,还是改名后才出现这个谶语,则永远是一个谜。

    由于他太有学问,刘歆、刘秀这两个名字他一人都用着。

    而我们的回乡知青、粮食贩子刘秀,则还是个草民,现在还基本上没有打开知名度。

    眼下座中人都知道,目前全国人民都认为,刘歆身为国师,更容易成为皇帝,要是他来当皇帝,大家也不

    会这么烦。

    所以,大家认为,这个发问的人,是明知故问。

    但是,谁也没料到,刘秀这时候突然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发问道:

    “怎么知道这说的不是我呢?”

    (何用知非仆耶?)

    大家一听,哄堂大笑。

    一个正在土里刨食、寄人篱下的农村青年,竟然想当皇帝,你逗人玩儿吧!

    也难怪,这时就连大哥刘縯,也认为刘秀对种庄稼那么有兴趣,出息不到哪儿去。

    邓晨却不这么看,他深知自己这个内弟的修养和抱负,心里暗自为他高兴。

    (坐者皆大笑,晨心独喜。)
………………………………

28、 眼光

    其实,邓晨早就看好刘秀了。

    经过多年的细心观察,在邓晨眼里,刘秀不仅有学问、很勤劳,而且有胆识、有抱负,适应能力强,待人处事不卑不亢、刚柔相济,是个完全可以信赖、能够干成大事的人。

    每每想到这里,邓晨脑海里就不由得浮现出几年前的一件往事。

    有一次,邓晨与刘秀一道乘车外出,在路上遇到朝廷的使者。

    按照时下的交通规矩,他俩应该下车,回避让路。但是,他们没有这样做。

    碰巧,这个使者很在意这个,见状十分恼火,咆哮着辱骂、呵斥他俩。

    刘秀灵机一动,辩称自己是临近江夏郡的干部,邓晨是一位侯国丞,正忙着有紧急公务要办。

    哪知使者偏偏当真,认为二人是冒充国家干部,着人要带走他俩治罪。

    正在这个关头,时任新野县宰来了。他本来认识邓晨,就替二人求情,才使他俩免去一场灾难。

    这件事给邓晨留下深刻的印象。

    他认为刘秀终非池中之物,只要和他在一起,即使有天大的麻烦,也总能逢凶化吉。

    后来,邓晨追随这个内弟起兵反莽,南征北战,安邦治国,一生无悔。

    眼前,刘秀在邓晨这儿躲了一阵子,龙游浅滩遭虾戏的事儿发生了。

    这时天下虽然乱了,有的地方干部还是讲究守土有责的。这些有责任心的干部认为,江山姓什么那是朝廷的事,而无论江山姓什么,自己为官一任的首要职责就是保境安民。

    现任新野县宰就是这么想的。

    当然,他也这么做了:关系人刘縯的弟弟刘秀铐拿入狱!

    新野与蔡阳同属一郡,刘秀如果真想躲风,是可以跑得更远一些的。

    也许他心里没鬼吧,跑到新野也没有闲着,不光公开做生意,还大摇大摆的在各种场合露面。

    他这样,似乎有点儿欺负官府无人。

    由于眼下治安太差,所谓“寇盗蜂起”,地方当局迫于压力,不得不加大力度维护治安、严办案件。

    拘捕刘秀,目的是为了查办刘縯。

    刘縯早就心怀光复汉室之志,目前已是南阳豪强的领军人物,也是一些新莽干部的眼中钉。

    他仗义疏财、好侠养士,宾客朋友中免不了有人干些“小盗”的勾当。

    看到三弟蒙难,刘縯一面想方设法营救,一面迅速在家乡加快筹备举兵的步伐。

    邓晨也很着急,动用一切力量营救内弟。

    刘秀在狱中,很是吃了一些苦头。

    新野县宰想来个枪打出头鸟,拿刘秀兄弟开刀,看能不能挖出几个大案来,安排下去:一定要好好折磨刘秀。

    那时的多数衙门就是这个德行:打官司的有理没钱也不行,进大狱的不论青红皂白先让你脱一层皮再说。

    不过,如果真的有钱和拳头砸过来了,衙门也很乖、很听话。

    刘秀在狱中受尽百般折磨,还经常饿得头昏眼花。

    这时,新野县衙的一个机关干部(市吏)名叫樊晔,在关键时候帮了他一把。

    樊晔是新野本地人;在县衙上班、在县尉手下办案。他办案公正、严谨,在县里是出了名的。

    他与刘秀素不相识,但对刘縯兄弟为人处事的名望多有耳闻,很是钦佩。

    现在,樊干部看县里为了一起治安案子拿刘秀这个互不相干的人过不去,心里颇不以为然。

    有一天,狱中正是樊晔值班。

    在狭窄、潮湿、昏暗的牢房里,刘秀饿得奄奄一息。

    他瘫在地上,望着天花板发愣。

    我曾经无忧无虑,曾经秉烛苦读,曾经土里刨食,曾经奔走四方。

    我曾经心怀天下,曾经指点江山,曾经韬光养晦,曾经豪情万丈!

    今天,我的人生画卷刚刚展开,我的宏图大业尚未开始,我决不能倒下!

    现在,我饿,我想吃饭。

    这时,樊晔走了过来,瞅瞅近处没有人,偷偷地将一盒饼儿送给刘秀。

    俗语说,饿了给一口,强过饱了给一斗。

    有的史家说这块饼儿救了刘秀一命。这可能有点儿夸张,但多少也有点儿道理。

    因为,刘秀确实快要饿死了。

    由于这个事儿离今天太远(快2000年了),我既不是樊晔的同事,也不是刘秀的狱友,无法知道假如没有这块饼儿刘秀会不会饿死。但完全可以断定,这块饼儿至少救了刘秀一难!

    如此大恩,刘秀没齿难忘。

    多年后,刘秀打下了江山登基称帝,仍然念念不忘樊晔的一饼之恩。

    为了报答樊晔,刘秀先后封他做侍御史、河东(今山西夏县西北)郡都尉,后又提拔重用他做扬州(治今安徽和县)牧、天水(治今甘肃甘谷东)太守,成为封疆大吏。

    侍御史秩禄600石,都尉比2000石,州牧、太守则2000石,眼看樊干部在步步高升。

    有一天,刘秀在南宫云台宴请樊晔。

    刘秀经历了那么多风雨沧桑之变,见到自己的救命恩人,仍然十分激动,问寒问暖,还赏赐他一些皇宫中的宝物。

    席间,刘秀给樊干部开玩笑,问道:

    “一盒饼儿换个都尉,你感觉如何?”

    樊晔当然明白刘秀已经君临天下,手下文臣如云、猛将如林,自己本来是一名基层机关干部,如果单论功业尚不能至此高位,连忙跪下叩谢皇恩。

    事实证明,刘秀并没有用错樊晔。

    樊晔本来就为人诚恳厚道、办事公正严谨,认识刘秀之后,又深得刘秀做人为官的真传。

    他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