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刘秀君临天下-第9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关于他的文戏,完全可以说表演得很好,大家都看到了。

    我们来看他的另一手准备。

    刘秀前不久拿下父城、收降冯异之后,对冯异的能力和忠诚十分满意,就安排他继续处理包括父城在内的

    颍川郡5县的军政事务。

    冯异打仗、理政都很内行,本来就是新莽颍川郡郡掾,职责就是巡守这5个县,现在铁下心来跟着刘秀干,

    决心把这5个县打理成刘秀的可靠的根据地。

    不知大家还记得不,前不久,刘秀携昆阳大捷的余威进攻父城,当时还是新莽副厅级干部的冯异受命巡守

    这5个县,与父城县长苗萌合力抵抗,刘秀一时没能拿下,只好退兵该县的巾车乡暂作休整。

    由此,也可见冯异突出的个人能力和5县防务的严谨、牢固。

    所以,我们说,刘秀在抵宛作检讨的时候,已经布好了局:安排冯异好好经营这5县,作为他随时跟更始

    翻脸、立即抽身动武的可靠根据地。

    刘秀在宛城时,刘玄一伙儿有的似乎看到了刘秀的这步棋,就派其他将士进攻父城等地。

    冯异只忠于刘秀,率众坚守抵抗,未曾让对方得手。

    由于刘玄一伙儿在背后琢磨人、玩阴招还行,大多不擅长干重活、打硬仗,先后派出十几拨人马都没有把

    父城等地拿下。

    (光武南还宛,更始诸将攻父城者前后十余辈,异坚守不下。)

    刘秀不仅为自己准备了另起炉灶的可靠根据地,而且还悄悄部署自己的势力向纵深发展:安排若干得力亲

    信回家乡发展力量,随时策应自己!

    所以说,刘秀在大哥被害的极端复杂的政治军事环境中,跑到宛城向刘玄请罪,不仅机谋深奥,而且给自

    己预留了很宽阔的后路。

    关于这个,我不妨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他的几个得力亲信,来看看他是怎样播撒火种的。

    这样,一来让大家进一步了解刘秀的策略和手段,二来这几个人将来还多次出场,并有十分精彩的表现,

    先让他们亮一下相、打个招呼。

    就说铫期、王霸、祭遵吧,他们都有过人的品格修养和能力才华,刘秀把他们看得很准,把他们领上自己

    的君临天下之路,给他们提供了广阔的政治舞台。

    他们在追随刘秀的征途上赤胆忠诚,挥洒壮丽的人生,做出卓越的贡献,均名列“云台28将”。

    铫期,字次况,是颍川郡郏县(今河南郏县)人。

    他身材魁伟,容貌端庄,威严有度,注重信义。他本出身新莽官宦之家,父亲铫猛曾任桂阳太守。老爸

    去世时,铫期服丧3年,其孝义很受家乡人敬重。

    刘秀拿下颍川时,经冯异推荐,召来铫期,委任他为“贼曹掾”。

    “贼曹掾”的职责是缉捕盗贼,是个很重要的职务。

    刘秀刚认识他不久就委以重任,可见对他的信任。

    刘秀果然没有看走眼。后来刘秀独立发展时,无论发生什么情况,铫期对刘秀的忠诚从未改变。

    铫期作战勇敢机智,经常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手刃敌人,虽自己负伤也在所不惜;他治军严谨,手下将士

    纪律严明,每每攻城拔寨,从不发生掳掠老百姓的事情,这在当时已经十分难得;他对刘秀至忠至诚,除很少

    时间被派出差、或者担任地方大员外,一生忠心耿耿地护卫在刘秀身边,生死不离。

    这样一个优秀的铫期,刘秀在抵达宛城、向刘玄作“检讨”时,安排他回家乡“待命”。

    王霸,字元伯,是颍川郡颍阳(今河南许昌市西)人,出身书香门第和干部家庭,祖父当过诏狱丞,父亲

    当过郡决曹掾,他本人也作过狱吏。

    但是,王霸很有抱负,平时言行举止慷慨有大志,老是嫌做狱吏无所作为。

    他的父亲较为开明,就安排他游学长安,寻找发展机会。

    当刘秀最初起兵路过颍阳时,王霸返乡,率领亲朋好友前去拜谒,表示愿意追随刘秀建功立业。

    他诚恳而谦逊地说:“将军您兴起义军,我不自量力,仰慕您的威望和德行,很想跟随您行军打仗,以身

    效劳。”

    (将军兴义兵,窃不自知量,贪慕威德,愿充行伍。)

    刘秀见他气宇轩昂,也待之以礼,诚恳地说:“我做梦都希望得到贤能之士的帮助,让我们共同成就一番

    事业,坚持不懈、努力到底。”

    (梦想贤士,共成功业,岂有二哉。)

    从此,王霸开始追随刘秀南征北战。刘秀对王霸也没有看走眼。

    在昆阳血战中,王霸紧随刘秀身边,立下了汗马功劳。

    后来,王霸一直忠诚地追随刘秀,戎马一生,克敌制胜,治理地方,安定边疆,立下无数功勋。

    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刘秀最困难的时候,跟着王霸一起来的亲朋好友实在受不了那份苦,一个个离开了,

    他则坚定地追随刘秀不改初衷。

    刘秀对他的忠诚很感动,说:“当初从颍川追随我的人都走了,只有您留下来,真是疾风知劲草,让我们

    一起努力吧!”

    (颍川从我者皆逝,而子独留。努力!疾风知劲草。)

    “疾风知劲草”这种对人的忠诚可靠的形象比喻,最初就是刘秀给王霸的。

    眼下,这样一个忠诚可靠的王霸,也被刘秀安排回家乡颍阳发展力量。

    还有一个祭遵,字弟孙,也是颍川郡颍阳县人,与王霸是老乡。

    他从小喜欢读书,虽然家庭富裕、本人在县衙上班,但他生活十分节俭,待人接物谦恭有礼。

    母亲去世的时候,他亲自背土筑坟。

    有一次,一个地方基层干部欺负他,他积极结交侠士,把这个干部杀了。

    原先,县里的人都认为他是个软弱、怯懦的读书人,打这个事儿以后,大家都畏惧他的胆识。

    (初,县中以其柔也,既而皆惮焉。)

    刘秀在昆阳大捷后回军经过颍阳,祭遵以县衙干部的身份数次求见。

    刘秀欣赏他的气质修养、风度仪表,就收留并任命他为门下史。

    后来,祭遵作为刘秀的儒将,纵横疆场、屡战屡胜;他执法如山、不避亲仇;他克己奉公、一生尽忠。

    祭遵一生对刘秀忠心耿耿,加之品格高洁、能力出众、功勋卓著,自始至终都得到刘秀的高度重视和信任。

    现在,同样忠诚而优秀的祭遵,也被刘秀安排返乡“待命”。

    好了,有冯异的5个县为可靠的根据地,有这样一批与冯异一样出色和忠诚的铁杆粉丝策应,刘秀并不孤独。

    所以,我们说,刘秀抵宛城作自我检讨,绝非束手就擒、送上门让刘玄一伙收拾。恰恰相反,他以守为攻

    、以退为进,目的是为了向刘玄和更始王朝借“光复汉室”的旗帜。

    当然,这是上策,也是一个险招。

    他成功了!

    在宛城被冷藏的这几个月,既险象环生,又令人窒息,刘秀终于成功地度过了!

    在这些艰难的日子,他的新娘阴丽华也给与了他宝贵的支持。

    这些天来,阴丽华始终伴随在刘秀身边,无微不至地照顾他的生活,陪他伤心、陪他落泪,陪他思索和憧

    憬将来的日子,使他在虎穴里、冰窟中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

    直到再次被刘玄派去出差,刘秀才再次安排娇妻回新野娘家去。
………………………………

正文 73、  实习洛阳

公元23年9月,也就是王莽被各路起义军和长安居民切成碎片儿不久,刘玄等人打算就近迁都到洛阳,到大

    城市去发展。

    到大城市去发展,是大家起事的一个梦想。但大城市是个什么样,大家心里一点底儿也没有。

    大家本来出身于山野草泽,根本没有任何大城市生活经验,在王莽逼迫下,大家才拎着脑袋闯荡,才有了

    今天的成绩。

    将来会是个什么样子,对不起,哥儿们说不准。

    那就先派人先去打探打探、安排安排吧。

    不过,这是个重活。谁能拿下这活儿?

    经过反复考虑,刘玄等人觉得这活儿非刘秀莫属。因为只有刘秀在长安上过大学、有文化、还会打仗,也

    就是说,刘秀有城市生活经验。

    于是,他们派刘秀以代理“司隶校尉”的身份,打前站,先去洛阳整修办公场所,做好前期准备。

    (更始将北都洛阳,以光武行司隶校尉,使前整修宫府。)

    这应该说是刘秀韬晦之计的重大成功。

    这说明刘玄等人对刘秀有了一定程度的信任,因为迁都不是小事,做前期准备显然是个重活儿,“司隶校

    尉”也是个十分重要的职务;同时,他们对刘秀又不完全放心,正是因为这个职务重要,不能让刘秀干长,先

    让他代理一阵子。

    既要他干活,又要能够卡住他,这是刘玄一伙儿的既定方针。

    那我们就看看“司隶校尉”这个职务吧。

    “司隶校尉”是前汉武帝晚年时开始设置的监察官,秩禄2000石,负责监察中央各级干部及京畿7郡的地方

    干部,纠察缉捕各类重大案件,后来还兼有类似刺史一样掌管京畿地方政务的职责,职权重要而庞大。

    所谓“行”“司隶校尉”,即代理此职。

    “行”是前汉时期任用干部的一种方法,就是说某个职位出缺未补,又一时没有合适人选,暂时由某个干

    部代理行使职权,也是一种临时措施。

    更始王朝为了标榜自己继承西汉政权的统续,不仅有的官职沿用前汉官名,而且干部任用方法也比照前汉。

    别管怎么说,刘玄等人把这份重要的职权交给刘秀,说明毕竟对刘秀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信任。

    不过,话又说回来,刘玄等人的这种信任又是有保留的。

    我们不妨稍加分析,来看看更始王朝对刘秀不得不用、又不敢放手重用的矛盾心态。

    其一,刘秀看起来对更始政权是忠诚的,加之刘赐、曹竟等人的庇护,现在正是用人的时候,老是冷藏人

    家也说不过去;

    其二,在乱世之中,为一个政权收拾一个地方作都城,并不象攻城拔寨,只要把一个地方打烂就行了,而

    是要文以能治、武以能安。而在更始的干部队伍中,文武兼备的人才确实不多,象刘秀这样能云中射雕、席间

    挥毫的,更是打着灯笼难找;

    其三,这是个实实在在的重活、脏活、累活儿,或者说是个吃力不讨好的差事,干得再好都是应该的,稍

    有差池就有可能被问罪。既然这活儿一般的干部干不了、也不愿干,按惯例,就是刘秀的了;

    其四,在刘玄等人看来,刘秀虽然很优秀,现在也不过是可放可收的掌中之物,暂时没有什么大的危害和

    威胁,让他多干点儿活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其实,刘秀对刘玄等人的心思也是心知肚明,没有必要、也不能把话挑明罢了。

    如果把话说白了,我刘秀根本没有打算得到你更始王朝的绝对信任,因为我根本没有打算陪你们玩儿到底!

    我也根本不需要你更始王朝的绝对信任,因为我需要的只是你手里“光复汉室”的旗帜!

    在我出险招、走上策来宛城检讨的时候,我的眼里只有这面鲜艳的“光复汉室”的旗帜。

    为此,我需要机会。真正的机会并不要太多,我只要一、两次就足够了!

    刘秀接到通知,立即打点行装、召集部属,来到洛阳。

    收拾整理一个城市,对刘秀来说只能算小菜一碟了。但要把这个城市作为都城,刘秀也要认真对待。那就

    先实习一把吧!

    刘秀迅速开展工作,整修宫殿府邸是小活儿,他把更多的精力花在了软件的建设上。

    他首先按照前汉司隶校尉的规格配备了自己的官署和幕僚,又迅速向各有关方面发文件安排工作,认真整

    顿吏治和讼狱。从工作秩序的建立,到官吏的衣着装束,他完全按照汉朝的旧制来搞。

    (于是置僚属,作文移,从事司察,一如旧章。)

    很快,刘秀把洛阳打理得井井有条。

    我们不妨从衣着装束的细节来看一下。

    古往今来,人们穿衣服主要有4个目的,或者说人们的服装主要有4个作用和功能:一是遮丑,二是御寒,

    三是标志,四是美观。

    这都是很好理解的,我们单说“标志”,就是说衣服还有表明身份的作用。

    今天,人们从衣服大体可以判断出主人的身份地位、经济条件、性格爱好。至于公家配发的制服,更是准

    确无误地表明你是哪个部门、那个系统、负责什么的。

    比如,同在军警队伍,如果在胸前、肩上稍微变变装饰,即可表明不同的级别。

    在古代,特别是秦汉时期,从干部到群众,各个社会阶层穿什么衣服是十分讲究的,因为穿错衣服被判罪

    甚至杀头的并不少见。

    谁不信,您弄一身龙袍穿起来到街上走一圈儿试试。

    当刘秀打扫好场子,迎接更始将士进城的时候,很多洛阳及附近的老百姓跑到大街上看热闹。

    大家都想知道,更始将士勇不可当,战昆阳、下宛城、攻长安,还把王莽给切片儿,特别是跟随更始朝廷

    来的这一拨儿,到底是人中龙凤,还是天兵天将?!

    大家快看,那边来了!

    我的乖乖!这……。

    当更始王朝的高级干部率领将士走到跟前的时候,大家都惊呆了:

    只见更始官兵仪仗杂乱无章,个个穿着五颜六色的女人衣服,头上胡乱裹着破布,简直就像刚刚打了败仗

    、或者抢了东西回来。

    大家莫不暗暗发笑:原来如此!

    昆阳大捷是他们打来的吗?

    宛城是他们拿下的吗?

    长安是他们摆平的吗?

    王莽是他们切片儿的吗?

    …………。

    更有一些见多识广的,见更始将士服饰仪态如此不堪,认为很不吉利,恐怕有灾祸发生,象是发现瘟疫一

    样,干脆跑向别的地方躲开了。

    (时知者见之,以为服之不中,身之灾也,乃奔入边郡避之。)

    不少有见识的人认为,只有狼奔彘突、惊慌失措的人才能至此!

    而等到刘秀司隶校尉府的干部职工走过来的时候,只见他们个个服饰整洁端庄、仪态自信威严。

    大家非常高兴,肃然起敬。

    特别是一些旧日的老官吏,激动地流着眼泪说:

    “想不到今天还能看到汉朝官员的威仪!”

    (及见司隶僚属,皆欢喜不自胜,老吏或垂涕曰:“不图今日复见汉官威仪!”)

    于是,很多人都对刘秀产生了敬佩、向往的心情,而一些有远见的人,则把光复汉室的希望寄托在他的身

    上,悄悄地倾向于他。

    (由是识者皆属心焉。)
………………………………

正文 74、  更始的统一战线工作         

更始王朝在洛阳安家,无论从理论上、道义上还是政治上,都占据了复兴汉室的制高点。

    因为全国人民都知道,就是这一拨人打垮了万人唾弃的王莽政权,满足了“人心思汉”的社会愿望。

    至于具体活儿是谁干的,很多人并不知道详情。

    况且,我们刚才说的更始的高级干部进城时候的场景,还没有广播电视现场直播,真正在现场,看到他们

    连衣服都穿不整齐、只有刘秀单位干部职工还象个样子的,毕竟为数不多。

    但是,我们前面也说了,由于全国各地的武装割据势力还很多,很多人都对一哥的岗位有想法,更始政权

    要想控制全国整个局面,还有很多很多的工作要做。

    于是,更始王朝在住下来以后,立即着手把政权的骨架搭建起来。

    创立政权既是体力劳动,更是脑力劳动,既需要广泛的人脉支持,更具有极高的技术含量,确实不是一般

    人能干好的。

    由于在这个王朝的高层,“劣币驱逐良币效应”充分发挥着作用,真正能干好这个活儿的干部几乎找不到。

    这样,更始王朝就把这个复杂的问题搞得很简单,派出许多使者到有关郡国去通知:谁先归顺就承认和恢

    复谁的爵位。

    (先降者复爵位)

    这也就是说,别管你是原来新莽的干部,还是拥兵自称的豪强,只要你率先投降,承认我更始政权,那么

    你该干啥还干啥,原来多大的官儿还是多大的官儿,原来管理多大的地盘儿还管理多大的地盘儿。

    为了尽快收降各地,更始王朝给了这些使者很大的权力:可以根据当地具体情况灵活处理问题、相机行事

    ,还可以用更始皇帝(刘玄)的名义任命2000石(省部级)以下的官儿。

    这些使者的基本素质是很低的,他们手握超过一般钦差大臣的重权,到了地方作威作福、敲诈勒索,随心

    所欲地提出个人要求、按照自己的意愿任用撤除干部。

    一开始,更始王朝收复地方政权的工作进行得轰轰烈烈。

    但是,表面看来这些工作进行得很热闹,其实是完全失败的。

    因为,更始干部以自己低下的素质、恶俗的作风胡作非为,很快出现了一些立竿见影的效果:一是工作简

    单粗糙,根本没有起到巩固更始政权的作用;二是向各地深入广泛地宣传了更始干部的腐败、懦弱和无能;三

    是直接把各地的一些有真实本领、德才兼备的人物排斥出去,推向了自己的反面。

    我们这样说,都是有证据的。

    我们先来看看更始的使者是怎样收复幽州上谷郡的。

    前汉的上谷郡大体在今天河北省西北部一带,郡治沮阳在今天的怀来东南。王莽登基后,把郡名改为朔调

    ,郡太守改称连率。

    为了不惹大家烦,我们还是沿用旧称吧。

    郡太守耿况是个精通儒学的文人,发现变天了,考虑到自己是王莽政权任命的干部,很是不安,就派自己

    的长子耿弇去洛阳打探虚实,好决定自己和家族的进退。

    儿子还没有回来,更始的使者就先到了。

    更始使者一来到,耿太守不知深浅,就连忙亲自出来接待,并按照规定呈上太守的印绶,明确表示了自己

    愿意归顺更始王朝的态度。

    使者收下印绶。

    如果按照更始的规定,使者应该查验后还给耿况,宣布承认他的太守身份和地位。

    但是,使者没有马上归还。

    到了第二天,使者仍然没有把印绶归还耿况的意思。

    不知这里面有什么原因,但肯定是有原因的。

    大家知道,在那个时候,印绶是地方官儿处理政务的凭信,是安身吃饭的家伙。没有印绶,官员不能处理

    政务,丢了印绶,官员被拿问,甚至判刑、杀头的可能都有。

    郡秘书长(功曹)寇恂见势不妙,十分气愤,带上几个兵去见使者,要求立即归还太守的印绶。

    寇恂不仅德才兼备、智勇双全,是个猛人,而且自幼勤奋好学,知识渊博,具有很强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

    洞察力。

    他是个重要角色,将来还多次出场给我们演绎精彩的故事,我们稍后还要再作详细介绍。

    使者不仅不归还印绶,不说明理由,还打着官腔斥责寇恂说:“我是天王(更始皇帝)派来的使者,你一

    个小小的功曹想威胁我吗?”

    (天王使者,功曹欲胁之邪)

    寇恂也是不世之才,不仅没有被吓住,反而不卑不亢、义正词严地质问使者:

    “我并不敢威胁使君,只是认为您考虑问题实在欠周详。现在天下刚刚初步安定,新朝廷的信义还不为人

    所知,您奉更始皇帝的使命巡临四方,有关郡国没有不伸着脖子、侧着耳朵望风归顺的。现在您刚到上谷就不

    守信用,破坏归顺之心,催生离叛之意,还怎么号令其它郡国呢?况且耿太守在上谷,长期得到广大干部群众

    的敬爱,现在看来您要换了他。假如换的是个贤能的人,在这局势不稳的情况下会给地方带来骚扰,假如换的

    是个无德无才的家伙,只会更加添乱。我为您着想,还是不如把印绶还给耿太守,让广大干部群众安心吧。”

    寇恂的这番话理直气壮,用大信、大义、大理,对使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说的很有水平,也很有分寸。

    这个使者如果稍微有点儿素质和政治头脑,应该顺水推舟,把印绶还给耿太守,安定了局势,自己顺利完

    成了任务,还卖给寇恂一个人情。

    况且,寇恂是带兵来的,摆明了是软的不行,就来硬的。

    但是,这个使者就是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