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廷-第1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周清荔知道他这个二儿子对大明有着比他更强烈的情感,不说那几次朝堂的不畏权贵,单说京城以及右屯的两次不顾自身的大战就足以说明一切。

    周清荔没有多说什么,看着两个儿子道:“征云成亲之后,你们就可以分家了,若是想留下就留下,我不阻拦你们。”

    子女成婚分家,这是传统与规矩。

    周方一听,连忙道:“爹这是说的哪里话,征云还没成婚,怎么就提到分家了,这话以后还是不要说了。”

    周正也道:“爹,家里又不是住不下,这些言之过早。”

    周清荔笑了声,道:“那就以后再说吧,你们忙你们的去吧,我还得去拜访一下毕大人。”

    周方与周正这才没有多说,又随口聊了几句,两人便离开周清荔的房间。

    周家上下,现在都忙着周正成婚的事,里里外外很是热闹。

    周正的亲朋好友以及各种关系,周正能推的都推了,将这场婚事压到了最低调的程度,比之刘六辙还低调不少。

    周正忙着的时候,朝廷里还是发生了大事情。

    吏部尚书王永光被下狱,受他牵累,六部中三个侍郎,九寺中一个正卿,三个少卿,巡抚两个,总督两个,布政使三个,其他大小官员高达七十多人被罢官、下狱,遣戍!

    或许是崇祯恼怒他这么信任的人,居然‘结党’,是一点都没有手软,锦衣卫纵横京城,简直重现了魏忠贤时期那人人畏惧的缇骑盛况。

    朝野自然是人人自危,不知道多少人恐惧不安。

    王永光在吏部尚书任上做了五年,他任命的,举荐的,与他有关的门生故吏,亲朋好友不知道多少,朝野一时间议论纷纷,更有无数人上书辞官,想要躲避此次风潮。

    与此同时,内阁阁臣的何如宠被牵连辞官,致仕获准,六部尚书迅速变动,没动的也只有户部尚书毕自严,兵部尚书张凤翼。

    甚至还有传言流出,首辅周延儒地位不稳,或许离致仕没多久了。


………………………………

第四百一十九章 回门的尴尬

    不管朝廷如何风云变幻,周正大婚的日子还是如期来临。

    周,上官两家都很低调,除了亲近之人,就没有什么宾客。

    敲锣打鼓,鞭炮齐鸣,周正穿着大红的新郎服饰,将上官清迎回了周家。

    周家宾客坐了三桌,有四五十人。韩铖笑眯眯的证婚,宣读婚辞,而后就是拜天地。

    周清荔坐在主位之上,看着周正,心里满满的感慨。

    刘六辙等人跟着起哄,渲染着气氛。

    新娘送入洞房,周正则挨桌的敬酒,感谢来宾。

    宾客虽然不多,但都是亲近之人,难免起哄,周正是一杯接着一杯,被灌了不知道多少杯。

    有过经验的周方一直笑眯眯的在不远处看着,招呼着亲朋好友。

    周丁氏从里面出来,拉了他一把,没好气的低声道:“你过去告诉二叔,将酒兑一半水。”

    周方嘿嘿一笑,道:“这小子坑我还少吗,这次就看他笑话,不准去说。”

    周丁氏白了他一眼,笑着也真没去说。

    周正喝的脚步虚浮,众人看出来了,这才放过他,吵闹着,将他送入洞房。

    刘六辙将周正推入房门,还低声道:“二少爷,有些汤药你要是想要的话,我给你……”

    周正反腿就是一脚,将他给踹了出去,而后迅速关门。

    站在门外的刘六辙愣了下神,旋即眨了眨眼,有些醒悟过来,暗道:‘还是二少爷厉害!’

    周正关上门,甩了甩头,径直走向坐在床上,披着大红盖头的上官清。

    挑开盖头,周正坐在床边,看着薄施粉黛,越发清丽可人的上官清,一脸的笑容。

    上官清看着周正,忽而调皮的道:“看什么,没看过吗?”

    ……(此处删除了一千字,不,两千。)

    第二天一早,周正夫妇给周清荔敬茶,周清荔说着一些祝福的话,而后就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

    周丁氏拉着上官清窃窃私语,不时还看向周正与周方兄弟俩。

    周方忽然凑近周正,低声道:“以后让她俩少接触,不然倒霉的就是我们。”

    周正眉头动了动,咳嗽一声,看向周清荔道:“爹,你还要回乡下吗?”

    周清荔喝了口粥,道:“暂时不回去了,你们做你们的事情,无需顾及我。”

    周方看向周正,道:“你帮我运作一下,我就不回昌黎县了,争取你入朝的时候,我去永平府上任。”

    周正嗯了一声,道:“没什么难的,我找人举荐一下,安排一个品级够的位置给你。”

    周清荔听着周的话,突然道:“毕尚书昨天与我透露,今年会加炼饷八十万,用作剿匪。”

    所谓的炼饷,就是朝廷国库没钱,加税专门给那些自募士兵的将领的军饷。与之一样出名的,就是‘辽饷’。

    周方听着就皱眉,道:“又加税,这是第几次了?现在民乱这么严重,还一昧的加税,这不是火上浇油,官逼民反,逼迫百姓造反吗?”

    周正也是暗自摇头,大明朝廷的税源几乎枯竭,税政早就败坏,除了向百姓征税已经没有其他路可走。

    周清荔看着周正,道:“毕尚书,希望你去户部。”

    周正明白了,几乎是不假思索的道:“爹,一城一地的革新还行,若是在全国推广革新,只怕还没有开始我们就会被下狱,第一个问罪的,还会是皇上。毕尚书进行的都是修修补补,做的不那么敏感,若是涉及过多,朝野必然群起而攻之,想要真正的革新,除非皇上意志坚定,别无他法。”

    周清荔何尝不知,但心底还是希望周正能帮一帮毕自严,毕自严在户部苦苦支撑,怕是撑不了多久。

    听着周正的话,周清荔心里轻叹,嘴上嗯了一声,没有再说。

    周正看着周清荔的表情,沉吟片刻,道:“我过几天拜访一下毕尚书,分享一下我在永平府的经验。”

    周清荔这才微笑,道:“好。”

    ……

    周正刚刚成婚,第三天,他就带着上官清回门。

    上官家在京城早就购买了房子,上官家三口人平时都住在这里。

    上官勋自从见周正第一面仿佛就有所觉,没想到四五年过去,还真的成真了。

    但眼前的周正,自然不是当初那个刚刚入仕的小御史可比。

    翁婿两人对坐,上官勋有些别扭的改口,笑着道:“贤婿,清儿的性子是冷了些,要是有什么做不到的,你跟亲家那边,还要多担待。”

    周正也跟着改口,道:“岳父放心,我跟上官也不是一天两天,无需担心。”

    两人这么交谈,都有些别扭,说完这句话,上官勋先拿起茶杯,周正跟着拿起茶杯,用喝茶来掩饰尴尬。

    上官清与上官烈对视一眼,上官烈忍着笑,上官清则是没好气的翻白眼。

    过了一会儿,上官勋放下茶杯,咳嗽一声,转换话题,道:“票号的事情,基本上没问题了,户部那边也放了行,目前在苏州,京城,天津卫都在筹备,不少人对此很期待,还想着入股。”

    聊这种问题,周正就得心应手了,道:“想入股的,认真的审核一下信誉,可以开放。除了信誉,还要看位置,将来如果继续扩大,可以在他们的地盘,会省我们不少力气与麻烦……”

    上官勋眼睛微亮,道:“这是个好主意。等成掌柜回来,我跟他好好商量。”

    周正嗯了一声,不知不觉端起身份,发号施令的道:“票号的事情,一定要谨慎,认真,是我们的重点。成经济去了广东,商贸大会的事情,也要盯紧,如果我们单独吃不下,可以拉一些合伙人,要靠得住的。对于一些不听话,坏我们事的人,你列出个名单给我,朝廷大案要案这么多,我顺手就能解决了。”

    上官勋不知不觉也变成了周正的下属,侧着身,道:“盐商那边倒还好,除了一些小动作,没敢真的闹出大动静。倒是有不少人垂涎我们的生意,想侵夺,吞并的不少,我待会儿详细调查一番,如果确实不能和平共处,就交给东家来解决。”

    “咳咳。”上官清看着两人,俏脸有些不善的咳嗽一声。

    周正与上官勋对视一眼,连忙各自坐回去,表情多少有些尴尬,再次拿起茶杯掩饰。

    上官烈一直在偷着乐,见他们话题暂停,连忙插话道:“姐夫,我原本是你的亲卫,现在你不领兵了,怎么安置我,总不能让我一直待在家里吧?”

    :。:


………………………………

第四百二十章 孔有德叛乱

    上官烈这几年也跟着周正东跑西跑,没什么职位,变来变去,倒是贴身亲卫的角色最多。

    现在这位是正式的小舅子,当着上官家的面,自然不能小气。

    周正认真的想了想,道:“去天津卫吧,那边事情多,可以补一个县丞。”

    上官烈其实是想进入朝廷的,但他没有功名,砸了砸嘴,道:“也行。”

    上官勋倒是不在意,上官烈只要有个事情做就行。上官勋跟着周正做事四五年了,从未亏待过,何况现在是一家人,更不会担心这方面。

    周正与上官勋这对翁婿身份转变,有些尴尬,两人随便找了个借口,就结束了谈话,上官清领着周正回房。

    周正躺在上官清的闺房,闻着清香,转头看向收拾着的上官清,道:“你是不是也想去天津卫?”

    上官清从小跟着她父亲走镖,心里渴望做一个女将军,这个梦想已经成了一半。她得了荫封——游击将军。这是一个称号,并不是真正的将军。

    上官清头也不回的道:“你在哪我在哪。”

    周正笑了一声,道:“现在国势板荡,我在朝廷里也待不久,我估计,最迟明年初,我可能就会带兵平叛了。”

    随着民乱的不断爆发,大明的将星不断涌现,如曹文诏,卢象升,洪承畴,杨嗣昌等都展现了极其恐怖的能力,在剿匪中战功赫赫,声名远播。

    当然了,其中也包括了打了两次建虏的周正。周正打的两场其实没什么技术含量,但相对于剿匪却更显得‘军功’,名声也是响亮。

    周正有能力,有兵,有钱粮,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朝廷不会放过他的。

    上官清只是随口嗯了一声,而后忽的转过身,俏脸认真的道:“你到哪我到哪。”

    周正看着她,点头道:“好。”

    上官清见周正没有糊弄她的神色,又转过身继续整理着东西。

    周正在上官家待了两天,而后回转周府。

    他便开始宴请一些亲朋好友,以及周记,周氏商会,九江阁等的属下,伙计,甚至包括一些合作伙伴。

    宴请自然要发福利,周正手里的人,几乎每一个都得了奖励。

    东家大婚,又得了奖励,周氏商会上下无不欣喜异常,分外努力做事。

    周正趁着这个时间,加紧调整他的商业部署,加快商业发展脚步,尤其是海贸一块,周正虽然不能亲力亲为,却一直紧盯着。

    崇祯五年,元月十八日。

    成经济带着周氏商会以及可信任的大商人十六人,与西夷,朝鲜,倭国,琉球等的商人四十多人,在天津卫秘密召开商贸大会。

    这次商贸大会,本着‘互通有无’的原则,成经济与海外签署了进口粮食高达二十万石,出口的茶叶,丝绸,瓷器等高达三十万两,并且有意进一步扩大贸易范围与金额。

    大会开了三天,成经济敲定了具体的交易细节,便赶赴京城来向周正汇报。

    周正的书房内,成经济坐在周正对面,道:“东家,这些西夷人十分渴望与我们贸易,也很合作,可能是出于担心,也是第一次,他们买的比较少,若是过个一两年,我有信心,每年起码能赚百万两!”

    明朝是地大物博,有非常多的东西是欧洲极其渴望的,如果真的放开,那贸易额将会极其的可观!

    周正听着,道:“嗯,慢慢来。我们要的是粮食以及我大明没有或者更好的火器,咱们不缺银子,只要他们有,我们就放开了买,不要吝啬银子……”

    成经济答应着,道:“我们的商会以及合作的人都十分激动,不少人准备在天津卫设立商行,甚至还有人准备组织船队,海贸的利润,确实惊人,而且只管出货,一手货一手钱,十分的省心……”

    周正嗯了一声,道:“你的汇报我详细看了,有没有什么问题?”

    成经济沉吟片刻,道:“东家,一来,我们离西夷很远,这个交易过程一次就可能是半年以上,所以一次的交易基本上就是一年的。二来,就是天津卫有些远,西夷人要绕很远过来,我还听说,近来山东不平静,他们担心有危险,希望能将交货地点设在广东。”

    周正端起茶杯,神色若有所思。

    成经济说的第一个点,是暂时无法解决的,航海工具还很原始,短时间无法拉短两地的航行时间。第二点,周正需要认真考虑。

    山东确实不平静,在去年建虏包围右屯的时候,山东的孔有德等人叛明,投靠了建虏,现在建虏缺衣少粮,孔有德等人率军渡海,攻破了诸多州县,劫掠了大量的人口粮食。

    朝廷正在调集山东以及附近的各路人马清剿,山东到辽东的海上十分危险,整个渤海湾都不安宁。

    所以,西夷人担忧不是没有道理。但如果将贸易地点设在周正等人不熟悉,无法控制的广东,那对他们来说风险就太大,太不可控了。

    周正左思右想,道:“暂时还在天津卫,我会让老魏派军护送,只要小心一点,问题应该不大。日后的话,再慢慢商讨。”

    成经济也知道这件事有些麻烦,应下,道:“东家,我们去年的全部盈利是二百七十万两,今年会进一步扩大,不过东家的军队以及各项发展,尤其是票号,需要大量银子,可能有些事情要有所耽搁了。”

    在大明经商,即便有官面上支持,还是会遇到各种麻烦,周正对此有预料,道:“主要盯着我列出的重点,其他的,以点带面,徐徐图之,不要追求一口气吃成胖子。”

    成经济道:“我也是这样认为的,我回去之后,会与上官掌柜等商议,做出一个具体办法来,争取和朝鲜,倭国以及南洋近的扩大贸易,缩短交易时间,必要的话,可以在广东设立一个秘密交易点。”

    周正思索着,道:“可以,一定要注意安全。这件事如果被人知晓,捅到朝廷,那就是大麻烦,我都兜不住,知道吗?”

    实则上,现在对海外的走私活动十分平常,朝廷以及地方根本管不了,只能假装不知道。但周正这种大规模的‘走私’,朝廷不可能继续假装,一旦被捅破,必然是雷霆风暴。

    成经济自然明白,连忙道:“东家放心,我们一定要十分小心,真要有一天东窗事发,我们也会抗下所有事情,绝不连累东家!”


………………………………

 第四百二十一章 平乱之争

    在成经济看来,只要周正这颗大树不倒,他们就不会有事,所以,真要有什么事情,他以及上官勋等人会毫不犹豫的扛下来。

    周正给他倒了杯茶,道:“也不用那么担心,在大明就没有银子摆不平的事情,我在一天,就不会让你们出事,安心吧。”

    成经济也笑了下,继而道:“东家,现在我们的生意都在逐步的与票号相关联,盈利也都放在票号,这个票号,东家得想办法护好了。”

    财帛动人心,如果地方上对票号动了心思,就算明面上不敢乱来,暗地里抢一波,那事情就够大的了。

    周正拳头在桌上敲了敲,道:“嗯,我来想办法,你们先运作起来。”

    成经济道:“是,有东家在,我们就放心了。”

    周正微笑着,又与成经济交代了一些事情,这才算结束。

    一面筹划着他的商业,周正也时常在九江阁走动。

    九江阁不止是一些‘管理员’品行,能力不错,一些来看书,借书,抄书的年轻人也不差,不止韩铖,其他一些人也向周正推荐了不少人。

    周正挑选了五人,给他安排到了河间府,这些人都是贫寒子弟,别说没有在朝廷候职,即便有,也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能排的上。周正给他们安排了快速通道,自然感激万分,口称‘学生’。

    还没有出正月,孔有德的叛乱越演越烈,震惊朝野。

    孔有德攻陷登州,俘虏了巡抚孙元化,监军王征,知府吴维城,整个山东大震,惊骇不已。

    继而山东巡抚余大成派兵抵御,大败;而后朝廷命刘宇烈为山东总督,调集了保定,山东,蓟州,四川等近三万精兵督讨,结果被孔有德焚烧粮草,不得不退。孙应龙率水师走海道,结果被孔有德诱杀,孔有德趁机又攻破了莱阳,俘虏了登莱巡抚谢链,知府朱万年,山东的情势一发不可收拾。

    到了三月,朝廷各路讨伐军队几乎都败了,孔有德的军队扩张到数万人,并且威胁到了济南府等重地,甚至有苗头要出山东,攻入北直隶!

    朝野无不惊慌,崇祯接连召见了十多人,却久久没有定计,依旧命已经在山东,兵败数次的各路军队,齐心协力,讨伐孔有德。

    自然,朝廷也不会忘记离山东一步之遥的天津卫,还有周正的两府一卫的三万兵马。

    三月中,朝廷的压力越来越大,兵部尚书张凤翼尤其如此,直接将周正叫到了兵部。

    张凤翼坐在椅子上,看着行礼的周正,笑呵呵的道:“免礼,伤都好了吧?”

    周正收回手,道:“劳大人挂怀,差不多了。”

    张凤翼神色满意,道:“令尊可有复起的打算?这几个月来,我可没少听皇上提起令尊。”

    周正知道,张凤翼之所以没有直接下命令,而是找他来谈,还是顾忌周清荔,担心周清荔随时复起,一步登入内阁,还在张凤翼之上。

    周正装作不知,道:“家父一到冬天就体寒,极少出门,身体很是不便,因此没有复起的打算。”

    张凤翼笑了笑,也不知道信不信,顿了片刻,道:“山东的事情,你知道了吧?怎么看?”

    这说的自然是孔有德叛乱之事。

    孔有德在山东多年,极其熟悉山东,尤其登莱的情形,所以叛乱之初,迅速占据了不少地方,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迹象。

    朝廷多番征剿都失败,无不是这些因素导致。

    周正故作思索了一阵,道:“大人,据下官所知,朝廷派了近八万大军,三个月迟迟无法剿灭,并不是孔有德有多强,也不是官军弱,而是缺乏统一调度,给了孔有德可乘之机。”

    张凤翼哦了一声,若有所思的道:“你觉得何人调度合适?”

    周正抬手,道:“这个应该是由朝廷遴选,下官不当多言。”

    张凤翼看了周正一眼,道:“若是调你入山东平叛,可有什么要求?”

    周正来之前就已经猜到了,沉吟片刻,道:“大人,若是想彻底剿灭孔有德,应当从快从狠,决不能犹豫,给孔有德经营的时间。若是下官领兵去清剿,一定会兵贵神速,直捣登州。”

    张凤翼看着周正,满脸的思索之色。

    孔有德的势力已经很大,控制了山东二十多个州县,想要直捣登州不太现实,兵部的计划是分三路征讨,齐头并进。

    好一阵子,张凤翼道:“我已经向内阁奏议,举荐你率兵如山东,挂佥都御史衔,统调天津卫一万五千人,应该很快就会有命令下来,你准备一下吧。”

    周正暗自摇头,计划赶不上变化,抬手道:“下官遵命。”

    张凤翼看着周正,若有深意的道:“我知道你在天津卫铸造了大炮,我会给你批文,你放心的带过去吧。”

    其实,这是周正故意放出来的,若是一直瞒着就有些奇怪,稍微出格,朝廷还是能容忍的。

    周正故作尴尬的抬起手,道:“谢大人。”

    张凤翼哪里看不出周正是装的,还是点了一句,道:“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周正神情微动,继而道:“是,谢大人。”

    张凤翼看到周正脸上的诚恳之色,笑着站起来道:“也无需担心,田尚书当初能为你们性命作保,我张凤翼也可以,去吧。”

    周正并了解张凤翼,听着他的话,脸上真诚多了几分,道:“下官告退。”

    张凤翼目送周正离开,脸上的笑容满面收敛,继而拧眉。

    兵部郎中韩进元进来,道:“大人,内阁传出消息,还是争执不下。”

    张凤翼脸上难看了几分,鼻子里喷出怒气,道:“还是刘宇烈,朱大典之争?”

    韩进元道:“不止如此,还有就是钱粮问题,国库空虚,今年税粮还没到,各路人马都是踟蹰不前,朝廷若是给不出粮草,派谁去都没用。”

    张凤翼一怔,道:“我记得,天津卫那边不是刚刚上缴了十万两吗?哪去了?”

    韩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