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廷-第2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西北平定,皇上大悦,这是要祭祖,告诉我大明的列祖列宗……”
“闯贼破灭,我大明国祚安稳,当然要祭祖……”
“这是自然,但有奇怪的,征西伯如此大功,为何不加封赏?这征西伯,还是先帝加封,未克复京城之前……”
“听说是征西伯自己不要的,也有说是朝廷妒贤嫉能,刻意压着不给……”
“别乱说话,没看到四处都是锦衣卫吗?我有个哥哥在里面当差,说是最近一律不准假,要出大事情了……”
从紫禁城到天坛的路很长,没走多久,娇贵的官员们纷纷有些忍不住,一些家人下属在一旁递水擦汗,甚至于还跟着扫雪,带着替换的衣服,鞋子。
即便是张四知,李日宣等人,虽然还能坚持,却也紧皱眉头,在暗暗咬牙坚持。
穿着厚厚衣服,拿着板笏,一本正经的走着官步,保持仪态,走下十几里,一般人根本坚持不住。
朱慈烺坐在龙撵上,则有些悠哉悠哉。
他这是第一次以皇帝的身份,众目睽睽之下出宫,神情难掩激动,眼神也闪烁着一些光芒。
不知道走了多久,终于停下来了,并不是到了,而是中途休息。
周正与周延儒喝了口茶,两人站在一起,望着天坛方向,漫不经心的聊天。
“祭文里,加入了变法革新的内容,皇上也是希望我朝强盛,你莫要做得太多的了。”周延儒抱着板笏,面无表情的说道。
周正拍了拍身上的雪,道:“我朝君明臣贤,元辅说的是哪里的话?”
周延儒看了他一眼,侧身向后看去,道:“那两个是你带来的?”
他目光所及处,是宗室勋贵的位置,有两个五岁左右孩童,正在一起玩耍。
这是刘六辙找来的,分别是唐王,肃王的后辈。
周正看了一眼,道:“都是皇家血脉,祭祖是理所应当。”
周延儒走近一点,低声道:“我们昨晚已经谈妥,你可不要毁约。”
周正神色不动,笑着道:“元辅放心。”
周延儒哪里放心,却也只能小心谨慎的盯着。
很快,队伍再次动起来,赶往祭坛。
好不容易到了祭坛,又是各种礼仪的折腾,吏部尚书李觉斯最是辛苦,这种礼仪浩繁的很,一点差错不能有。
终于到了祭祀的开始,皇帝以及总是会纷纷动了起来,倒是大臣们相对少一些,只是跟着陪祭。
从入门一直到祭台,朱慈烺一步一顿,各种古怪的礼仪,动作,就差一步一磕头了。
足足到了晌午才到祭台,朱慈烺跪地,国子监的祭酒朗诵祭文。
“皇帝谨遣国子监祭酒武城德,敢昭告于朱氏列祖列宗:
朕福德浅薄,生于贼隙之间,幸得祖宗垂佑,良臣勇将用命……观经典所载,虽切慕于心,奈禀生之愚,时有古今,民俗亦异,遂决心变法,以图自强,仰祖宗之庇佑,托群臣之策励……望请知悉,赖护切切……”
一些不知情的官吏听着,深以为然的点头。
大明吏治败坏,天下板荡,怎么还能抱残守缺,浑浑噩噩下去?
但知晓内情的人则满脸忧虑,目光不安的看向站在祭台下的周延儒,周正二人。
历朝历代的变法,无不是权臣当道,排斥异己,若是国强还好说,偏偏是大明这种末世之状,皇帝年幼,权臣强势,怎可轻易变法?
朱慈烺跪伏在地上,没有人能看到他的表情。
这篇祭文很短,武城德读完就推到一边,继续下面的仪程。
快到结尾的时候,朱慈烺忽然在祭台上伏地大哭,声音凄厉,肝肠寸断。
周正与周延儒都是一怔,两人对视一眼,却又没办法上去扶,只能任由朱慈烺在那大哭。
武城德离的近,知道朱慈烺是哭先帝崇祯,面上戚戚,上前劝说一番,扶起了朱慈烺。
朱慈烺被武城德扶着下了祭坛,看着众人的目光,擦着脸,道:“朕响起父皇在世时,也曾来这里,却不是祭祖,而是下罪己诏,向列祖列宗,向天下万民认罪,国有今日,父皇说,都是他的过错……”
朱慈烺说到这里,有忍不住的大哭起来。
不少人听着,表情动了动,心里堵的难受。
要说李自成入京,差点颠覆社稷,是崇祯一个人的过错,那就太过牵强了。崇祯皇帝确实有很多缺点,但他也有勤政,宽仁,礼贤下士,复礼克己等诸多突出优点,这些优点堪比圣君。
所以,要将一些事情推到崇祯头上,在场的很多人都不会答应。
果然,包括周延儒在内,表情纷纷凝色,有不甘之色。
周正也是沉默,心里轻叹,崇祯,算是生错了年代,换了大明任何一个时期,或许都会是一代明君,山河破碎到这种程度,他一个十几岁的少年,放到后世才是个初中生,要他力挽狂澜,着实是难为他。
朱慈烺以手掩面,一边在哭,眼神也在悄悄看着下面。
看到周延儒,周正的表情,他哭声顿了下,继续哭起来。
朱慈烺踉踉跄跄下了祭坛,周延儒,周正等人再无法无动于衷,纷纷上前劝解。
不管是真是假,这个时候动作一定要到位。
朱慈烺被劝说一番,擦了擦脸,忽然抬手向周正,深深而拜,同时大声道:“先生匡扶社稷,挽救大明于水活,功高苍穹,朕深为感激,愿拜先生为师,将国政大计交托于先生,请先生于朕严苛,于万民如亲子……”
朱慈烺突然这个动作,让四周的一群人纷纷愣神。
按理说,周正当得起,皇帝这样动作也应当,无非是做戏给天下人看,拉拢人心。
但知晓内情的人却明白,前一阵子这对君臣势如水火,简直要不死不休,尤其是皇帝要杀周正的话已脱口而出,再不遮掩。
今天这一出,是何意?
不过,转瞬间就有人醒悟过来,纷纷头皮发麻,神情紧张的看向周正。
周正原本也是一怔,旋即心下了然。
朱慈烺摆出了这样一个谦卑的姿态,将来他要是与朱慈烺有什么冲突,闹出动静,那没人会骂朱慈烺,只会骂周正。
周正心里暗自摇头,这位皇帝的手段倒是比之前高明不少。
周正瞥了周延儒等人一眼,向上官烈使了个眼色。
上官烈猛的拔刀,大喝道:“有刺客,护驾!”
他一声落下,祭坛四周顿时大乱,禁卫迅速将朱慈烺等人围住,而后四处出击。
朱慈烺脸色发白,抬头看去,果然有一些黑衣人想要冲过来,被禁卫挡住。
他被李自成吓跑胆,这会儿紧紧抓着周正的衣服,神情极度慌张,没有了之前的悲戚,泪还在脸上。
………………………………
第六百四十二章 静谧风波
突然冒出刺客,偌大的天坛一片慌乱。
不说朱慈烺,即便是周延儒等人也是恐慌不已,大声吆喝的捉拿刺客。
对很多人来人,已经过去很长时间,实际上,李自成败走,也不过是几个月前的事情,京城里有余党,那是最正常不过,没有才叫奇怪!
李邦华,杨嗣昌等人也在场,看着禁卫四处出击的捉拿黑衣人,神情凝重,又有些怪异。
哪有大白天,穿黑衣,并且在重兵防卫下来刺杀的?
这不合常理。
不多久,张贺仪上前,沉声道:“陛下,闯贼余孽嚣张,居然敢来天坛行刺,断然不能容,请陛下下旨,严加追查,不可放过一个漏网之鱼!”
朱慈烺已经被吓到了,颤声道:“追查,一个不准放过!”
刘六辙大步出列,抬手道:“臣这就撒下天罗地网,肃清闯贼余孽,还我大明饿朗朗乾坤!”
朱慈烺看着刘六辙顿时一怔,一下子有些反应不过来,不知道该说什么。
倒是周延儒等人醒悟,这不过是周正需要的一个由头,光天化日的,哪里会有什么刺客来天坛行刺?
看出来的人表情凝重,却也没办法反驳。
不论如何,祭礼是进行不下去了,上官烈带着禁卫,护送着朱慈烺以及众多文武大臣离开天坛回宫。
周延儒,周正并肩跟在后面,其他人在更后面。
周延儒淡淡道:“明天,李邦华,杨嗣昌入阁。内阁第一次会议,就会重新梳理六部九寺以及地方的权责,任命十三省巡抚以及总督。年后改元,皇上会颁旨变法。”
周正点头,道:“西直门城外的新兵营,明天你让人接手。关于明年的预算,我已经让户部在做,不论如何,多给你五十万。”
周延儒神色不动的跟着人流,道:“你确定让卢象升接任蓟辽总督?”
周正瞥了眼四周,道:“暂时也没有适合他的位置,先过渡一番,让他接任兵部尚书。”
周延儒听着周正的话,眉头皱了下,道:“卢象升就快回来了,你的征西廊,该撤掉了吧?”
周正心里一笑,不动声色的道:“杨嗣昌负责兵改,我撤掉征西廊,该如何自处?”
周延儒好似早有腹稿,道:“你是依旧是征西伯,是阁臣,你的地位,谁也撼动不了。”
周延儒虽然这样说,余光却一直盯着周正。
如果周正撤去了征西廊,失去了剿匪的‘正当性’,那他的地位就会非常的尴尬,上有周延儒,下有杨嗣昌,仿佛就可有可无了。
周正哪里不知道周延儒的心思,无非是想要‘正常’的削弱周正的权力与影响。
周正故作沉默的一阵子,道:“好,不过明年的恩科,我来主持。”
周延儒登时拧眉,心里计较一番,还是被眼前的利益所诱惑,道:“好。”
周正微笑的看了一眼周延儒,道:“谢元辅。”
周延儒没有再说话,马上就要年尾,事情太多,他与周正需要太多的利益交换才能维持平衡,保证新朝的和顺。
一大群人威风八面而来,仓皇而回,百姓们都已经知道有刺客出现,比来的时候更加议论纷纷,吵吵嚷嚷。
上官烈护送朱慈烺入宫,就守在乾清门外,没有踏入里面。
不等众人惊魂未定,‘清剿刺客’的诏书就下到了内阁,要求三司衙门,锦衣卫,东厂等通力合作,将京城以及全大明所有的闯贼余孽尽数剿除干净,还天下一个太平。
三司中,除了刑部,都察院,大理寺都动起来,锦衣卫,东厂就更不用说了,满京城的搜捕‘逆犯’,捉拿闯贼余孽,同党。
反对‘变法’强烈的人,纷纷中招,继科道之后,京城再次有大批的官吏被抓,数字多达三百!
偌大的京城,风声鹤唳,一些应试,复试的士子也有被抓,尽数关在刑部大牢。
这其中,但凡有人求情,辩解,或者上书申辩,全数被打入‘同党’或者‘有嫌’之列,先抓为上。
周延儒一系全数噤声,没有一个冒出来,那些找上门的说客也通通不见。
第三方势力的杨嗣昌,李邦华,刘宗周,田珍疏等人,则心知肚明,更没有插手,坐看事态发展。
到了晚间,周府的小客厅内。
孙传庭,刘六辙两人与周正一起吃饭,顺便说着今天的事情。
刘六辙自小在周家,拘束没有那么多,一边吃一边道:“二少爷,都抓了,漏网之鱼没几个,明天再找一找,都是反对我们变法革新,最近跳的欢的。”
孙传庭越发成熟,吃饭是慢条斯理,话语也谨慎,道:“京城的官吏甄别已经差不多了,有一百多人是可信,可用的,我正在着手安排他们合适的位置。未及第的,我也看好不少,希望他们每年能高中……”
周正吃着饭,点头道:“京城这边其实是好说的,毕竟在我们眼皮底下,我最关心的是南直隶。大明的革新,如果南直隶能成,那么整个大明就成了一大半,重点,在那里。”
刘六辙一抹嘴,道:“李邦华,姜广曰,陈安,加上张一潭,足够压住南直隶,不至于有什么乱子,不行的话,过几天京城料理完了,我亲自去一趟。”
周正摇头,道:“解决一些人,控制住南直隶都没问题,关键是革新。南直隶是我大明两百多年精华所在,想要撬动这里,难比登天。”
孙传庭轻轻点头,道:“南京的皇宫,六部九寺,甚至还有兵权,加上与地方的关系网,还有贡献朝廷一半以上的钱粮,以及朝廷官吏六成来自于南直隶,任何轻举妄动,整个朝廷都得紧张,不止是单单阻力那么简单……”
南直隶的复杂性,会超过他们的预想。
周正喝了口汤,道:“关于南直隶巡抚的人选,你们还有什么考虑?”
孙传庭道:“吕大器此人,小事糊涂,大事精明,唯一欠缺的,就是那么一点狠厉,还需要给他配一个有魄力的助手才行。”
周正若有所思,道:“嗯。其他事情要加紧了,尤其是大明律以及各项律法,明年改元之后,要陆续颁布。尤其是税法,万事没钱不行,先从税法上入手。”
孙传庭身形坐直,道:“是!”
………………………………
第六百四十三章 内阁的规矩
周正这边磨刀霍霍,其他人也没有停着。
周延儒忙着整合内部,同时接收从周正处得到的好处,尤其是城外的新兵营,有了军队,他们的底气就足一点,不像之前那么没底。
杨嗣昌则在兵部走动频繁,接连召开兵部会议,对周正的‘兵改’进行讨论,调整以及着手布置。
钱谦益,刘宗周以及‘二张’抱团的倾向越发的显著,在很多问题是步调一致,步步为营,目前都盯着科道官员的候补,希望推他们的人上去。
田珍疏等人则更加的被边缘化,似乎觉得京城无力争夺,目光转向了京外,企图推一些人任上等府的知府以及各省的参议,参政。
各个势力仿佛都找到了目标,在混乱之中发力,想要浑水摸鱼,捞取好处。
第二天一早,总理府。
现在的总理府,比之前的内阁可明亮太多,不是那么寒酸,只有几间小房子。
总理以及副总理的班房都相当宽敞,并且不对门,在二楼,一楼则是会议室,各个司科室等等。
总理会议室。
周延儒坐在诸位,左下首是周正,杨嗣昌,右下手是钱谦益,李邦华,目前,这就是内阁的配置,虽然还不算正式。
五人正襟危坐,虽然之前周正与周延儒谈妥了,但终归要走流程,告诉更多人,成为‘共识’。
范文景在不远处,拿着笔,做着记录。
周延儒环顾一圈,心里豪气鼓荡,语气十分淡然的道:“今天,我们讨论三件事,第一件事,杨嗣昌,李邦华入阁。第二件事,是朝廷制度的修正以及各部门权责的整合。三是地方制度的确认以及修补,各省官吏的简拔。”
周延儒说完,会议室一片安静,没人接话。
周延儒神色不动,忽然意识到,这样的会议,没办法正式起来。
顿了片刻,他直接道:“文弱与孟暗的入阁,是众望所归,我相信大家没有什么意见,今天我们过一下,明天我面见皇上,请皇上下旨任命。”
孟暗,是李邦华的字。
李邦华,杨嗣昌神色如常,起身,抬手道:“谢元辅。”
周延儒笑着压了压手,等两人坐下,道:“第二件事,就是内阁总理制度的确立以及六部九寺重叠权责的梳理。这件事,也无需说什么。内阁运行多年,早已经不是皇帝备问,是朝廷的中枢所在。六部九寺权责问题,也被诟病多年,大家心知肚明,先看看吏部草拟的改革要案,有什么想说的,待会儿提一提。”
虽然这样说,实则上在座的另外三人心里十分清楚,说什么都是假的,给他们看就是通知一声,他们三人拗不过周正与周延儒这两只大腿。
范文景将五份草案放到五位阁臣身后,继续坐在小桌前,拿着笔准备记录。
周正与周延儒自然看过,这会儿还在装模作样的看着。
钱谦益是没看过,翻开看了一会儿就拧眉。
关于内阁的部分,有一句令他十分意外与震惊:内阁总理一切朝政,乃国之中枢。
这句话看似没有问题,实则悄然撇开了‘皇帝’。
而后,里面明确了朝廷中枢的构造:内阁—六部——九寺以及其他。
不止明确了内阁的地位,还强化了六部,弱化了九寺以及其他部门,三级架构十分明显。
钱谦益看着,没有说话。
杨嗣昌神色也有些意外,这个草案不止在强调内阁的权威,也在扩大六部的权力,但权力在向上集中,有句话特别扎眼:尚书责任制。
这句话看似是在强调尚书的责任,却也是将权力向尚书集中,弱化了侍郎等的制衡角色。
李邦华看着神情凛然,不时抬头看向在座的其他几人。
六部不止是将其他九寺等的权力侵吞,切割了重叠的权责,还容纳了宫里的十二监三局的权力!
可以说,内阁下辖的六部,几乎掌握了天下所有的权力!
这是前所未有的!权力在集中向上,内阁的地位得到极度凸显,几乎能做所有事情!
周延儒一直在观察三人的表情,将他们都神色凝肃,不言语,与周正对视一眼,道:“也无需那么严肃,时事所迫,若是将来情势好转,后人也可以修正,并非是我要把持权柄。”
周正拿起茶杯,神情平静的看向钱谦益,道:“钱阁老,有什么想法?”
钱谦益没了之前的意气风发,老实多了,连忙道:“下官没有意见,只要是为大明好的事情,下官都支持。”
这位倒是把身段放的极低,连‘下官’都叫的出口。
李邦华与杨嗣昌对视一眼,皆是不动声色的皱眉。
根据内阁议事的规则,少数服从多数,周延儒,周正,钱谦益已经是三票,他们二人即便是反对也没什么用。
“下官没有意见。”李邦华道。既然反对无用,他们也不会贸然去得罪周正与周延儒。
杨嗣昌放下草本,淡淡道:“没有意见。”
周延儒笑着,道:“那这件事就算过了,我们先坐起来,年后改元,一同发诏。”
众人没什么可说的,只能任由周延儒过了。
范文景在一旁悄悄的记录着,心里暗自摇头。
过了片刻,几个人都喝了口茶,缓解了一下尴尬,周延儒接着道:“下面是六部堂官以及十三道巡抚,总督的任命,以及十三道总兵的确认。”
范文景再次拿起草本,分发给在座的五个人。
钱谦益,杨嗣昌,李邦华三人如果说之前还不算明白,这会儿已经十分清楚了,二周早就商量好了,不过是拿他们走个过场。
杨嗣昌翻开看去,他的目光关注点是十三道总兵,倒是令他有些意外。
赵率教,满桂,杨国柱,高杰等几乎都在西北省份,只有一个曹文诏到了南直隶,其他省份的总兵,并非是周正的嫡系。
李邦华则也在慢慢看着,看到各省总督几乎都出自周正的军中,少有文官,大多是武将出身,不由得拧眉,在他看来,武将不应该涉入政务。
钱谦益关注的却是巡抚,他看到吕大器任南直隶巡抚,表情有放松之色。
而后俞怀远,方一藻等人的名字出现,他也不奇怪,倒是看到了陈奇瑜,王三善等人的名字,有些意外。
三人审视半天,心里各有想法,不由得对视。
三人对视一眼,先是一怔,而后不动声色的挪开。
这要是让上面的那两位看到,认为他们三人要结盟,那麻烦就大了。
虽然内阁的规矩是以多胜少,但他们三人都是两人抬进来的,也是一句话能扔出去的,哪敢搞这样的幺蛾子。
………………………………
第六百四十四章 乱来
内阁的第一次会议,开的非常的顺利。
在内阁总理周延儒的一手操弄下,风波不惊,一切都十分的顺利。
内阁会议一结束,周延儒就以内阁的名义,发文出去。
六部九寺等早就在准备了,文一到,迅速开始整合,官吏的调动,配置,井然有序的开始。
下午,内阁就开始召见各级官员谈话,确保执行顺利。同时对一些新任命的官员就行‘面试’,这算是一种程序。
而今的内阁,实实在在的掌握着大明最高权力,没人能反抗,反对。
缺的,也就是最后一步:圣旨。
这些,需要到明年改元的同时,颁布旨意。
由于三司以及锦衣卫,东厂还在大规模的抓人,没有什么反对声浪,有也在暗处。
周正的征西廊从内阁边上办理,进入所谓的‘总理大院’,外面对此的称呼依旧是内阁。
他的班房与周延儒一东一西,占据的房间是最大的,里面还有诸多的布置。
征西廊里的军情处,参谋处等也就在周正班房外面的房间。征西廊虽然消失了,但所有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