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梦穿康熙换乾坤-第1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以副将军甘辉任右冲镇”立25)口洪习山道谢施垠所部闽军的重要战将口甘辉则是施琅之后郑成功军队中最有名的大将,他从此役开始扬名于郑成姑娘队口总之,施琅所部加入郑成姑娘队之后,很快成为该部队的骨干口而郑成功的部队也因施琅所部的加入,作战能力大大加强,从屡战屡败变为有胜有败、胜多于败口郑成姑娘下敢战的名将士卒,大都来自施琅所部,郑成功从此开始了较大道谢的发展口
第二,施琅这支“清军”加入郑成姑娘下,也使郑成功军队的政治倾向发生奇怪的变饱过去,郑成硎乍战的对象是清军,但在此后,郑成硎乍战的对象逐渐变为政治上的盟友――广东明军口
先是,永历二年四月,广东李成栋起兵反清,他派出部下郝尚久潜袭潮州,将南明的势力扩及潮州。郝尚久曾经邀击脱离李成栋部的施琅,使之几遭灭顶之灾口其后,施琅归于郑成姑娘下,而郑成功所部入潮就算,与郝尚久发生冲突口双方作战多时,损失很大口按照顾诚先生的说法,郑成功在李成栋反清之后,仍南下潮州与李成栋部下郝尚久作战,是一种不顾大局的南明内战,妨碍了南明的抗清斗争口然而,从其背景看,似有施琅的因素在起作用口
施琅在郑成姑娘下,最大的动作是为郑成功筹划袭击厦门郑联口据新发现的碑记证明:郑联与郑彩皆为厦门人,他们与郑芝龙同姓不同族口郑彩与郑联在隆武帝死后拥立鲁王朱以海,以厦门为才腑地,在闽淅沿海与清军作战,一度声势高于郑成功口但是,他们很快与鲁王发生矛盾,弃就算顾,回到厦门,拥军自立口在名义上,他们还是郑成功的抗清同盟军之一口郑成功将其作为袭击对象,实为南明内部的内战,是一件很不光彩的事口关于郑成功袭击郑联,施琅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口阮锡的《海上见闻录》写到:“郑彩、郑联在厦门,与芝鹏有隙,现在用施琅之策,以米千石饷郑联,欲袭取之口联醌”立26)口《台湾外纪》也有类似的记载,施琅向郑成硎兑:“八月,芝鹏至潮阳,说成功取厦门为家口成功曰:‘彼船只倍多,部将老练,取俎得,反结为仇口’芝莞曰:‘建国远行,惟郑联在厦,迩来横征暴敛,民不聊生,取之正当其时’口施郎曰:‘征之未见为是,当设计图之’口成功曰:‘试陈可图之计’口郎曰:‘联乃酒色狂徒,无谋之辈,藩主可领四只巨舰,扬帆回师,寄泊鼓言良屿口彼见船少,必无猜疑口其余者,陆渎假为商船,或寄泊岛美、浯屿、或寄大担、白石头,或从鼓浪屿,或转入崎尾,或直入寄现在门港水仙宫前看口藩主登岸拜谒,悉从谦恭,然后相机而动,此吕蒙赚荆州之计也’口功曰:‘此计甚当口但普欲善取之,庶免杀兄就算口’芝莞曰:‘不杀之,恐其部卒恋主,不如杀之为是口建成、元吉,岂非亲兄弟乎’?成功点首,令甘辉、施郎、洪政、杜辉四将觖口道谢四只,其余依计而行”立27'o
郑成功在厦门袭杀郑联之后,吞并了他的部队,并于后来召回郑彩,这样,原属于郑芝龙旗号下的海上力量,基本重归郑成功管辖,因此,厦门事件的发生,对于郑成功的崛起是有重要意义的口在这一过程中施琅所献计策,应是郑成功轻易取
胜的重要原因口
但从明清政治对立的态势来看,施琅为郑成功攻打潮州及袭取厦门,都没有违背清朝在东南的利益,事实上,道谢清朝乐于看到的口而从大局来说,这些军事行动都不利于南明,南明史专家顾诚先生为此批评郑成功不顾抗清“大局”立28)口确实,从当时郑成功军队的政治动向来看,有点“不清不明”的含糊口不过,郑成姑娘队之所以出现这种混沌的政治态度,与施琅这支“清军”加入有关系口而郑成功并非真要为清朝效力,一旦巩固了后方,他便要南下勤王了
永历四年(顺治七年、*650年)闰十一月,郑成功“传令各镇官兵在船听令,南下勤王”立29)口次年正月,郑成功南下勤王之兵抵达闽粤交界处的南澳岛,*佐先道谢郎入告曰:‘勤王臣子职分,但郎昨夜得一梦,甚然不利,乞复细思’口藩知来意,心含许之口遂令将左先锋印并兵将令副将苏茂管辖,其后营万礼吊入戎旗亲随协将”立30)口郑成功拒道谢琅的建议而坚持南下勤王,今人多从军事上评论这一事件,认为施琅的建议是对的口其实,若从政治的角度分析这一事件,就算对施琅的建议另有看法口长期作为清军将领的施琅,不道谢出于什么因素考虑,他对南明的政治前途已经丛毫不感兴趄,就算所以谏阻郑成功南下,是不愿与清军作战口郑成道谢懂了施琅的意思,所以爽快地将其免职,而令其回厦门驻守口
从施氏家族的政治态度看,施福不愿参加郑军作战:而施琅乐于南明内战,不愿勤王,二人的态度都有亲清朝的倾向,就算能不使郑成功感到疑虑口
第三,施琅兄弟在郑军中欺凌众将,动摇了郑成功的权威口郑成功在明末以招讨大将军的称号号令部众,在他的部下,有来自各方面的势力,而郑成职概授以“总兵”的称号,简称为“镇”口大的镇有数千人,小的镇只有数百人,蛤中以施琅、施显兄弟二镇的兵力最强口施琅是一个天生不安分的人物,他做过黄道周的部下,但与黄道周所部因争夺一名伪官俘虏,大打出手,就算道周告到隆武帝处,这在现在的黄道周奏疏中尚能看到口投入清朝后,他与李成栋关系洞顺,不过,其中原因并不在他口施腑年与劫匕启道谢作收复台湾,也与姚启圣发生冲突,所以,一般姑娘认为施琅是一个不好合作的人口施氏兄弟投入郑成姑娘下道谢,郑成功对其十分优涅,“凡军事必咨商”立31)口由于郑成功的信任,施氏兄弟在郑军权势很大口他利用这一点作威作褫道谢众所周知的口杨英评道:“时施郎兄弟俱握兵权,每有跋扈之状,动多倚兵凌人,各镇俱受下风口惟后劲陈斌每与道谢,曰:彼恃兵力,普兵足与敌;若彼手段,虽兄弟,普用只手蹂躏之”立32)口但是,最终陈斌还是无法在郑军中立足,永历四年闰十一月,“陈斌与施琅相就算睦,率兵而逃,具禀陈所逃缘由口后现在潮阳归清”立33)口陈斌所为,对郑成功震动甚大口后来又发生了黄廷事件口“一日,家丁与右先锋黄廷兵争竞小故,郎径率数猛直至黄廷行营辱骂,并碎其家器口廷忍避之,密启藩”立34)口从这些事件来看,施氏兄弟欺凌众将是有其内在原因的口施琅的企图是建立自己“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口若他这一目的达到。施氏兄弟便会成为郑军中的霸主,诸将要看其脸色行事,这就算能不动摇郑成功在军内的权威口永历五年在厦门发生的郑成功与施琅冲突的事件,已经为大家所熟悉口其起因是南明战将曾德在厦门得罪了施琅,躲入郑成功家中口而施现在顾一切,带兵看冲入郑成功家中,将曾道谢去杀害口郑成功因此大怒,下令枸捕施琅、施显及其道谢大宣口其后,施琅逃走,而施显与施大宣被郑成功处死口施琅逃到蛰胧后,对自己的去向尚在犹豫中,但郑成功所就算哑客又来到安海,施琅无法安身,只好投奔清朝口
对于施郑矛盾的激化,人们多责备郑成道谢杀施琅之父与弟施显,是自毁长城口但从政治上来说,这实质是郑成功军队内部亲清派与拥明派的一次政治斗争口施琅自从成为清军将领之后,对清朝的态度大为变化,他已经有心完道谢护清朝口因此,他对所谓的“勤王”不感兴趄;而郑成功则是大义在身,一心拥明口施现在拒南下之事表明:郑成功要将这支有不少“清兵”的军队改造成一支实实在在的明军,还要花很大的力量口因此,他非得除去对清朝暧昧不清的施家兄弟不可口从权力的争夺来说,自从施福脱离郑芝龙直挨统辖而独立作战以后,施氏家族在军中已经有很大的影响口郑成功虽然将其重新纳入自己的统帅之下,但是,由施琅一手带出来的军官们,对施琅很有感情口在郑成功明令逮捕施琅之后,施琅的旧部苏茂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将施琅
放走;而施显手下的军官在施显被监禁后,也曾经*贴监者脱锁钥,将掖之去”立35)。施腑渡大陆后。又由安道谢福派出的船只将其撄走。可见,施氏家族在郑成功部队中的影响是很大的,而且他们又有亲清朝的倾向,若让施氏家族的势力发展下去,对郑成功是一大威胁。郑成道谢口施琅杀曾德的事件,一举将施氏家族连根拔去,实质是一场政治斗争。
结语。郑成功与施现在是那一时代的英雄人物,但他们的政治态度不同。郑成功是为明朝而战,施琅则已经成为清朝的将领,一直。。有荣湎的政治倾向。他们由于历史的关系与地缘关系而走到了一起,但其政治态度的分歧,决定了他们注定要分道扬镳。郑成功与施琅各为其主,都是英雄人物。肯定一人而否定另一人,都是不对的。在一定的前提下,两贿陌是值得肯定的名彪青史的人物。郑与施的斗争,决不是郑成功容不得施琅的问题,其实质是一场权力之争,若是施琅长期留在郑成功的军队中,这一支队伍会日益向清朝靠拢:而郑成功将其排除出去,则将其改造成为一支完全听其号令的明朝队伍。两雄不并立,郑成功与施琅的冲突迟早要发生,只是郑成功早已看清这一点,而施琅尚未意识到这一点而已。郑成功除去队伍中的亲清派核心人物之后,队伍士气大振,郑成功因而大举进攻闽南清军,从而莫定了其事业的基础。
立1)徐晓望。生于1954年9月。现为桷建挂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立2)施伟青:《施琅年谱考略》。岳麓书社1998年_第28页c
立3)施垠:《武毅伯持进绯禄犬夭加太子太傅忠黠将率父公行略》,・・衙口施氏:康熙四十五年《浔道谢氏族谱》往本,卷10口转引自施伟青:《施琅年谱考略》第28页。
立4)施琅:《靖海纪事》_《决计进剿疏》_台涵省文献委员会1995年,第*4页。
立5)施士伟:h壮施公传》_兕《靖海汇纪》_转引自施伟青:《施琅年谱考略》第27页。
立6)就算馨:《杲壮公传》_录自《靖海纪事》厍_台泫省文献委员会1995年,第23页。
立7)*就算馨:《杲壮公传》_录自《靖海纪事》戽_台…;萼省文献委员会1995年,第23页。
立8)徐晓望:《论隆武帝的战略问题》_《中国叟研究》2002年第2期。
立9)佚名:((思丈犬纪》卷7_台…;塾丈献丛于娅|本_第*30页o
立*0)钱澄之:《所知录”隆武纪事》卷上。荆驼逸史本,第9页。
立11'
两广提督李成栋揭帖,顺治四年七月二十六日到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明清史料》丙编,第七本,台北,维新书局*972年,第601页。
立12)顾诋:《南明史》。北京_中国青年出版杜1997年,第434页o
i13)《清实录》第三册。《清世祖实录》卷34。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79页。
立14)两广总督佟养甲揭帖_顺治五年二月二十八日到。《明清史料》丙编,第七本,台北,维新书局1972年,第639页。
立15)《清实录》第三册_《清世租实录》扔4。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79页。
k16'顾诋:《南明史》。第412页a
k17)《清史稿》着、260。施多艮传。第9864页”
立18)两广总督佟养甲揭帖。顺治五年二月二十八日到《明请史料》丙编,第七本,第639页。
立19)螓道谢:《榕村渎语录》拐。历代。北京_中华书局1995年,第670页。
立20)鲁可藻:《岭南纪年》额”转引自:顾诚《南明史》,第434页。
i21)顾诚《南明史》。第434页”
立22'
施琅:《都阃安侯施公(显)行述》,*・衙口施氏:康熙四十五年《浔海施氏族谱》荒本,颜4。转引自施伟青:《施琅年谱考略》第73页。
立23)施伟青:《施琅年谱考略》第69页”
立24)杨英:《艽王实录校注》。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7页。
i25)杨英:《豸。王实录校注》。第13一17页”
立26'
阮锡:《海上见闻录定本》,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1页c
'27)
江日:《台言雩外志》暑6。上海古籍社1986年。第1ff页c
立28'
顾诚:《南明史》第440页。
立29)阮锡:《海上见闻录定本》。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2页。
'30'杨英:《豸王实录校注》
,第25页o立3*)就算馨:《枭壮公传》_录自《靖海纪事》戽_台…;萼省丈献委员会1995年,第24页。i32)杨英:《孑王实录校注》_第23页”立33)阮丈锡:《海上见闻录》_榻醛人民出版挂*982年,第12页。i34)杨英:《孑王实录校注》_第32页”立35)施琅:《都阊安侯施公(显)行述》”转引自施伟青:《施琅年谱考略》第73页。c
………………………………
第二百零三章——还原同安王
其实对于图海的“突兀”表现,目前为止,至少有两个人明白了他的真实意图――一位是弘毅,自不必说;还有一位,就是高高在上的皇帝福临了。
若不是玄烨反应快,给了一个平缓的台阶,福临还真不知道拿图海这个自己的亲信近臣如何是好。但就是因为儿子的“正确”反应,却也同时给了福临一个突然而至的警示――自己幼年即位,少年亲政,主政的日子还长着呢,可作为自己近臣的图海,却如此劳力费心的开始攀附年仅两岁的皇二子,其中的隐忧可想而知。
福临酷爱读史,自然明白一国不可二主的浅显道理,更清楚知道历史中那些血粼粼的父子猜忌、骨肉相残的血的教训!越是玄烨如此卓越,就越是问题和麻烦!图海已经“心怀二志”了,自己该当如何?也不能说图海做得不对,玄烨的确堪为神奇,说不定将来自己的最后一道圣旨就是给他的!但,所谓‘树大招风树大招风风撼树、人为名高名丧人’,太早表lu心机就会有不测风云!看来,将来有机会,就可以好好整饬一下和图海一样动了心思的大臣们。办法嘛,史书上都有现成的!那就是‘父弃而子用’!找个机会给你废了,要是真心忠君,自然耐得住寂寞;要是果有奇才,新君即位,自然任用如常!
“好!玄烨、图海所言甚合朕意,折库讷。你可记下了?”福临打定主意,开口说话。
“奴才记下了。”折库讷作为“会议秘书”那绝对尽职尽责。
“谢皇上!奴才还以为,同安王郑芝龙当年与我大清里应外合,调度其所辖兵丁,巧妙部署,看似重兵把守,实则门户大开,这才让博洛亲王得以大举入闽。从中可以看出,同安王作为海商,其成就昭然可见。作为战将。他也颇具能力。确需我朝圣主善加任用,才能人尽其才。但其在隆武伪政高官得坐却不得人心,足见其政略谋才实属平平。既然如此,皇上可以放心大用之……”
图海似乎是受到了鼓励。想着进一步为弘毅的大策添砖加瓦、雪中送炭!未曾料到的是。福临打断了他的说辞。
“图海。你虽然说的在理,却失之鲁莽。大清军功,历来赏罚分明。你不要忘了。即使是睿亲王执政,皇帝却还是朕的!那些封赏,也是朕知道了的!你唐突发作,是要置朕于何地?”
福临更“唐突”的发作了一下,语气很平和,态度却很坚定。
“奴才……奴才知罪!”
图海落了个心惊肉跳,原本以为自己会被好好褒奖一番,没成想是这个结论!于是也不用起身了,直接跪在那里认错。
“嗯!罚扣你一年薪俸,好好反思!首崇满洲,不是一句话的事情,而是落在处处件件,大清的兵威,万世不疑!如若再犯,定不轻饶!”
“奴才领旨谢恩!”
一旁的弘毅,眼瞅着新近“辅佐”自己的图海被明明白白训斥一番,却自以为弄“明白”了原委:福临这是赏罚分明――同意了自己和图海的要求,却打压了图海的气势,是为了照顾满洲贵族势力的面子!
于是,小贝勒爷实在是不太在意,反而有些心猿意马。因为,图海实事求是的历史考据,让他想起了许多。
平闽之功首在郑芝龙,或者说清军得以迅速入闽,最大的“汉jian”就是郑芝龙!这与郑芝龙决议投靠满清之后的所作所为,完完全全分不开!
郑芝龙降清的关键部署在于:下令他手下的大将放弃各个关口,给清军入闽让开大路。其中最为要害的是撤退仙霞岭与分水关守兵。而清军恰是从这两个关口入闽,这也证实了郑芝龙与博洛的关系。如其在顺治四年四月给皇帝福临的奏书、中所说,“臣闻皇上入主中原,挥戈南下,夙怀归顺之心。惟山川阻隔,又得知大兵已到,臣即先撤各地驻兵,又晓谕各府、州积贮草秣,以迎大军。”
在中也有类似记载:“芝龙先与虏约:以退兵为信,如虏兵临仙霞,则退浦城,临浦城则退建宁,临建宁,则退延平,临延平则退水口,临水口则退福城,临福城则退入海。”郑芝龙到福州投降博洛时,曾有一降表:“既抽各关之兵,复回延平之卒;开省城以待大兵,登海舟而回南土;遍谕兴泉漳邑,疾备兵粮马刍云。”
由此可见:郑芝龙确实为清军入闽敞开了大门,他非但不守关口,还将各地的兵卒调回安海,使清军不战而得福建大部分城市。他对清军入闽是有“贡献”的。
不仅如此,郑芝龙对清朝的功劳还表现为:他将一支抗清军队的主力交给清朝。
由于郑芝龙早在清军入闽之际即将军队撤回沿海,他的主力基本保留下来。佚名的曾说:“芝龙保安平,军容赫。战舰齐备,炮声不绝。震天地。”钱澄之的也说:“芝龙退屯安海,楼船尚五六百艘。”
而且,除了他的直辖部队之外,其子郑成功的余部也在安海。郑成功一直在光泽县杉关前线驻守,部下有一万人以上。隆武二年八月清军入闽,直奔建宁府城与延平府城,郑成功后路被抄,不得已向福州退却。其时延平已经被清军占领,郑成功所部多为招募于沙县的“山贼”,郑成功要将他们带回沿海是很困难的。这些人中的多数,应是溃散于闽北。郑成功与清军在南平有过一些小接触,终于冲破清军的封锁,回到沿海。不过。他的军队应是在撤退中大部损失,因此,他回到安海后,便没有军权了。尽管这样,郑成功在部队仍有相当大的影响,因此,他敢于向郑芝龙力谏。此外,郑芝龙之弟郑鸿逵在历史上曾拥戴隆武帝,后来虽与隆武帝分手,但其心中是支持隆武帝的。由于这一原因。他支持郑成功向郑芝龙力谏。最后又纵郑成功入海,并支持他举兵抗清。他们的存在,是郑芝龙降清的一大阻力。
事实上,郑芝龙降清在内部遭到极大的反对。除了众所周知的郑成功、郑鸿逵之外。“安南侯杨耿、来夷侯周崔芝。安洋将军辛一根等皆不从。弟芝豹、子成功尤极谏。”“初芝龙走回安海,各营战舡尚有五六百艘。降议既定,其幼弟芝豹诤喧声闻于外。成功见不能挽。乃纠诸将中同志者另走金门所,团结水寨于乌洋上。”【见于】其时,周崔芝等人还以自杀等手段反对郑芝龙降清。曾樱、张肯堂等明朝旧臣避居海岛,他们在芝龙部队中也有相当的影响。
因此,在这种背景下,郑芝龙能够完成降清部署,也是相当不容易的。他能做到这一点的原因在于:他将军队抓在手中。而其降清主张,应得到手下主要将领的拥护,例如施福'2'、施琅等人的态度一直倾向清朝。因此,尽管有拥明派的反对,郑芝龙还是决定降清。其后,以施福所部为主的郑芝龙部主力,还跟随李成栋等人攻打广东。
正如图海所言,施福所部明军,实为郑芝龙军队的骨干。这一支军队降清后,剩下的郑氏军队多为游兵散勇,大多不能打战。郑成功在海岛上树起反清旗帜之后的几年内,屡战屡败,一两年内不见起se,其主要原因在于失去这支主力部队,新招募的游兵散勇形不成战斗力。直到顺治五年,施福、施琅所部叛离清廷、回归郑成功之后,郑成功所部才成长为一支能征善战的队伍。
而现在的顺治朝,施福、施琅早就在顺治八年重新投降了清朝,而且被重用。
【此处可参阅之。对于施琅,弘毅始终认为他大义不足,却志向明确。因为,郑成功和他之间的矛盾,其实是一种基于大势的不同判断而作出的政治斗争。我想替施琅说句我以为的“心里话”――谁能把海上实力保存好,我就给谁买命。首降清廷,是因为郑芝龙“可能”会继续大海商的运势;叛清而回投郑成功,是因为郑芝龙失势,其子郑成功成为当时唯一的海商“代表”;再叛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