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梦穿康熙换乾坤-第17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放肆!你与尤里同朝为官,就应互相眷顾,岂可如此指摘?”杜笃祜脸上无光,大声训斥。
他有自己的顾虑——眼下因为给这些罗刹降人娶媳妇,他和朱昌祚等人算是暂时归了小贝勒爷玄烨管辖。而对面这些降人,也早就入籍满洲镶黄旗,而且还是小贝勒爷的包衣奴才,更是自己人。所谓“打狗还要看主人”不是……
“下官实话实说!”朱昌祚不依不饶。
“你——”杜笃祜不如朱昌祚有气势,眼瞅着干瞪眼却无话可以应对了。
“杜大人,云门兄,稍安勿躁,稍安勿躁。”弘毅稍作思索,这才开口规劝道。
上位者发话了,底下杜笃祜、朱昌祚、尤里等人,无论是服气还是不服气,都必须暂时冷静下来,冲着主位乖乖站好。
“云门兄,别科托夫等人虽然是降将,却早就是我旗下之人了,论起来应该是一家人。凡事以和为贵,有事我们慢慢商议,不必动气伤身。”弘毅先好言好语规劝朱昌祚。
“别科托夫,你等来归有功。但初来乍到,需要谨小慎微,对朝廷命官必须礼待有加,都则别怪我不给你们颜面!”这是给罗刹降人一个台阶。
“嗻!奴才谨记!”别科托夫带着自己的五个手下急急下跪,高声应承。
“嗯。我前几日让你们拿出一个纪律和内务条例,可都办好了?”弘毅不得不转移话题,原来想好的普及“科学意识”的重要步骤只能暂时延后了。
“回爷的话,都弄好了,都是尤里执笔的呢!”别科托夫其实心中也有些不忿,于是故意对尤里大加赞赏。旁边的朱昌祚不由自主的“哼”了一声。
弘毅也不在意。继续问道:
“嗯。说说你是怎么弄得?”
“回爷的话。纪律条例中,将阿尔巴队现役军人分做了射击兵、城防步兵和炮兵三个小队,对每对人数做了详细规定。尤里还草拟了一章,叫做《军事指挥体系》。哦。还有。他还写了详细的火器操演规范动作分解……”别科托夫使劲给尤里脸上贴金。
“火器操演规范动作分解?”弘毅喜出望外!刚要详细追问。一旁的朱昌祚使劲的“哼”了一声,打断了弘毅的思路。
刚才的“哼哼”,弘毅不以为意。但此时的“大哼哼”,却让他有些怒火上头!你懂什么啊你!你知道这是十七世纪欧洲军事改革,或者说现代军队制度的一个创举吗?所谓规范动作分解,其实就是纪律部队的一个基本素质的养成和战术动作素养的必须!你懂吗你?你再如此调皮,我们还怎么一起玩耍?
“云门兄,关于火器操演,你可有何赐教?”弘毅黑着脸问了一句,言外之意就是“你不懂就闭嘴”!
岂料,朱昌祚十分自信的拱手施礼,“大言不惭”的说道:
“大人,下官虽然不精通此道,但也知道天下火器始出华夏,如何现如今学生却要反过来教训老师该如何使用火器了呢?实在是大言不惭啊!哈哈。”
朱昌祚的干笑,让弘毅那真是一个五味杂陈,没有单纯的厌恶,而是真真替他捉急才是!其实朱昌祚绝非无理取闹之人,设身处地为他想想,今日所接触的诸多信息,的确是对他大小就形成的人生观、世界观产生了极大的冲击,所以才会如此不遗余力的进行“抗辩”!
“云门兄说的不错,火器的确出自中国。杜大人,您以为呢?”弘毅耐着性子,主动将杜笃祜拉进来。
“大人,下官以为云门所说,呃……也对也不对。”杜笃祜无奈表态。
“也对也不对?如何讲?”弘毅这时候才算有点意外收获,急忙问道。
“对者,中国的确是火药与火器之始祖,此处毋庸置疑。不妥之处嘛,火器西传始自宋元之时,距今已数百年。西人得此良器之后,其杀戮本性难移,竟然大肆改造,使其威力大增。如此一来,前明之时,中华火器之威力却和西来之人所用之物不相上下了。更有甚者,那佛郎机火炮威力巨大,这才有红夷大炮入华。下官以为,这也是夫子所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之道理。”
杜笃祜毕竟老城一些,一番话说的里外圆润,不偏不倚。
弘毅没有表态,只是点了点头,继而转向了尤里,主动问道:
“尤里,你擅长火枪造办之术,你也说说看。”
有此一问,一旁的朱昌祚脸色更难看了,他刚要再次开口,却发觉小玄烨正在用眼神制止他,这才生生憋了回去。
“奴才……奴才可否实话实说?”尤里经过前番折腾,变得更加谨慎。
“实话实说,但说无妨!”
弘毅一口答应——要的就是你“石破天惊”一番,好好给这些固步自封、自以为是的人一点点惊醒!不管了,提前教训教训你们!
(本章待续)
《打油诗一首?藏头》
读文阅史只长息
正说当年有契机
版定图开皆夙愿
去来神秘亦难期
起身百载光阴渡
点尽人间苦与疾
中镇边夷平海晏
文安武定喜泪滴(未完待续。。)
………………………………
第三百三十四章——阿尔巴人队(十九)
尤里被小玄烨准许发表意见,此情此景之下可谓颇具深意。于是,在杜笃祜、朱昌祚等人的复杂眼神注视之下,甚至是在别科托夫等一班罗刹降人羡慕嫉妒的目光之中,尤里稳了稳神,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贝勒爷,奴才学识不高,本不敢在杜大人、朱大人面前卖弄的。但既然您发问,奴才只能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了。冒犯之处,尽情各位大人指正!”
尤里现实冲着杜、朱二人的方向躬身施礼,这个开场白也无可指摘,犹如混迹官场多年的老手,足见其归顺以来对中国人情世故、官场定规的潜心学习了。所谓“伸手不打笑脸人”,连投奔大清不久的降将都如此知礼数,杜笃祜面露喜色,回之以礼。朱昌祚也抹不开情面,微微抬手算作回礼,尽管脸色依旧难看。
“尤里别有顾虑,”弘毅笑着宽慰道,“古希腊先哲亚里士多德不是说过嘛,‘没有一个人能全面把握真理’,你大胆说,错了也不碍事!”
尤里对小爷的神通广大是习以为常了,但杜笃祜等人却不知道弘毅所说的这位叫做亚里士多德的人为什么是“先哲”。
“诸位大人,”弘毅必须给杜、朱二人做个解释,“这位叫做亚里士多德的,是泰西早年的一位有学问的人,他比孔圣人晚出生了二三百年,不过却被西方之人奉为先哲,就像是咱们的孔子。”
“西方的孔圣?此人可配此称呼?”朱昌祚还是不服。
“配不配那是都的理解。朱大人可以有不同理解。不过,定论之前,你至少应该知道此人的功绩才好评判吧,所谓言之有物!”弘毅再有涵养也受不了朱昌祚的态度了,所以不再称呼他的表字,而是以“大人”相称,让两人的关系一下子疏远起来。
“这……是,大人训斥的是!”朱昌祚不得不咽下这口气。
其实弘毅对朱昌祚的才学、秉性还是很欣赏的,也冥冥之中感觉此人将来必有一番作为,只是由于他的桀骜不驯才稍稍施以颜色。见他服了软。也就又好言好语道:
“云门兄有所不知,这位亚里士多德被西人称作‘伟大的哲人、学者和先师’,你说是不是和咱们对孔圣的评价有相通之处?”弘毅不得不把后世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三个称呼换做当下好理解的词汇。
“我对他也是一知半解,不过他曾说过。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而理性和智慧是人之所以为人而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的重要标志。云门兄。孔子不也说过,所谓有教无类,这方面。两人是不是相通的呢?”
弘毅适时抛出亚里士多德关于人的本质的三个著名论断中的两个,故意忽略了关于“人是政治动物”,因为政治这种东西在中国太过深奥,容易扯东扯西出去太远。果然,听闻此言,朱昌祚还真有所触动,睁大了眼睛说道:
“此人果真说过?”
弘毅笑而不答,冲着尤里怒了努嘴。
“朱大人,亚里士多德的确说过,而且这成为他一整套学问的基础。”尤里心领神会,点头佐证道。
“哦,在那荒蛮之地、上古之时,竟有此等人物会得到孔圣人的真传,的确难能可贵啊!”朱昌祚在事实面前,终于软化了态度。
“好了,我有扯远了。尤里,还是你来说吧,放开了说。”弘毅不再搭理朱昌祚。
“嗻!贝勒爷,您适才说到了亚里士多德,的确是不同凡响,奴才的确没想到您对西方竟也如此了解。”尤里上来先表示叹服。
“哦,都是汤老玛法之功。”不做妖孽,不做妖孽!我只是一个好学的孩纸,恰好有一个当下为数不多的“洋教授”而已!
“原来如此,汤大人有幸得到小爷您的赏识,实在是我们这些西来之人的福气啊。”尤里只能选择相信,接着说道:
“汤大人乃是西人中的高才之士,自然是知道现如今西方所有一切学问的基础,都是源自于亚里士多德所在的那个时代,以及他之前更早的时代的古希腊。”
很好,正题终于被引出来了。弘毅暗自窃喜。
“天主来到世间之前的两千年前后,希腊人就侵占了泰西的地中海东部,并在那里定居下来。他们不断向海外扩张,在东方和西方都建立了许多殖民地城邦,也发展了自己的文明,成为西方历史的开源,得以持续了约六百五十年(公元前800年 … 公元前146年)之久。”
尤里开宗明义,不料却遭到了朱昌祚的“不屑”:
“才六百五十年,还‘之久’?”
“大人说的不错。不过,一个文明的长久,不在于主政之人传代有多久远,而是这一文明是否得以传承,文教是否得以延续。大清入主中原,难道中国就不存在了吗?难道华夏文明就断绝了吗?”尤里突然说到了这些汉人最最忌惮的要害,这样朱昌祚一时语塞。
“尤里,说重点,不要谈及无关。”弘毅急忙纠偏——我现如今对这件事都不敢贸然触及,你个洋人凑什么热闹!
“嗻!古希腊文明遗产在其灭亡后,被古罗马人破坏性地延续下去了,从而成为整个西方文明的精神源泉。希腊文明之所以不似它的最初主人那样衰落,而得以生生不息,是有其地理和人文原因的。”尤里的确精明,赶紧回归本题。
“古希腊位于地中海东部,在希腊找不到如同中国那般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开阔平原,连绵不绝的山岭河川将陆地隔成了小块。但是,浩瀚的海域却赋予希腊先民以广阔的发展空间,这里海岸曲折,绿岛相连,港湾众多,气候温和宜人,海洋资源得天独厚。山岭沟壑,耕地缺乏,土地贫瘠,限制了粮食的生产,人地矛盾突出,迫使希腊从事海外贸易、海外殖民和民人交流。而曲折的海岸线,众多的优良港湾尤为这些活动提供了条件。特殊的气候使得希腊盛产葡萄酒和橄榄油,为海外贸易提供了商品。正是这些原因,促成了古希腊宽松自由的人文环境、互利互惠的思想观念、开放探索的部落风气。此为地利。”
“而古希腊周边,又有着埃及的宗教、波斯的哲学、腓尼基的文字、巴比伦的天文和“野蛮民族”的艺术,数不清的远古文明和几千年的文化成果都迅速通过这些根系传播到希腊,促进了他们自己的文明的发达。此为天时。”
“于是,古希腊人很早就开始对这个世界产生了兴趣。那时的哲人对他们所生活的世界的本质进行了一种严肃的、批判性的探求——这种探求从那时起一直延续到现在。”
“他们询问关于它的成份、它的组成和它的运作的问题;他们质询它是由一种还是多种事物组成的;他们探究它的形状和位置并猜测它的起源;他们追求理解事物产生和转化的变化过程;他们沉思地震、日食、月食等异常自然现象,并寻求不仅适用于一次具体的地震或食、而且适用于所有地震或食的普遍性解释;他们开始仔细思考推论和证明的规则。”
“在这些哲人的眼中,世界是一个有序的、可预言的世界,事物按其本性在其中动作。”
直到此时,弘毅才终于频频点头——终于说到“点儿”上去了!
(本章待续)
《打油诗一首?藏头》
读文阅史只长息
正说当年有契机
版定图开皆夙愿
去来神秘亦难期
起身百载光阴渡
点尽人间苦与疾
中镇边夷平海晏
文安武定喜泪滴(未完待续。。)
………………………………
第三百三十五章——阿尔巴人队(二十)
借着尤里对古希腊“自然哲学”'1'的详细论述,弘毅赶紧画龙点睛点评一句:
“恰如华夏先民所说之‘五行’:万物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组成,各元素之间相邻相生、相间相克。希腊之人也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某些具体之物,如水,或者是云、水、土、石头、火等等。”
“啊?原来西人竟然和我华夏先民有如此共识啊?”杜笃祜大为感叹。
“是的,杜大人。正是由于古希腊人也在思索这些深奥的问题,故而才逐渐发展出他们的学问,也成为当今西方学问的先驱,因为几乎在每一领域、每一问题上,希腊人都留下了思考。”尤里这次不用小爷提示,主动接过了话题。
“古希腊人酷爱学问。至于缘何如此,贝勒爷适才提及的亚里士多德在他所写的某一本书的开篇就说,哲学和学问的诞生有三个条件:第一是“惊异”,是人们对自然和人世间诸多现象所表现出来的困惑和惊奇,有了惊异也就感受到了自己的无知,而为了摆脱无知人们就会渴求知识。但是求知并非为了实用的目的,而纯粹是一种对智慧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通俗地说,第一个条件是要求人们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第二个条件是“闲暇”。学者不用为着生活而奔波劳碌,因为整天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而是没有闲暇的人,是无法从事求知这种复杂的脑力劳动的。”
“第三个条件是“自由”。哲学知识是自足的。它不以别的什么目的而存在,而纯粹是为了自身而存在,它是一门自由的学问,它要求自由地思考、自由地发表意见,不受他种目的和利益的支配……”
“咳咳……”
弘毅闻听“自由”二字,急忙出言制止。这还了得?这里可是数千年帝王**一脉相承的中国,你说自由,那还了得!弘毅脑海中最为著名的“自由”,是法国大革命纲领性文件《人权宣言》中对其所作的定义:“自由即有权做一切无害于他人的任何事情”。可这种无害于他人的任何事情,在大明之后的中国谈何容易?
但其实在古代中国。也是不乏自由精神的:早在《汉书。五行志》中就有“自由”一词。汉朝郑玄《周礼》注有“去止不敢自由”之说。到宋朝时。“自由”甚至一度成为了流行俗语。若再往前追述的话,先秦庄子的《逍遥游》已经为“自由”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庄子之所以称之为“逍遥”,在这里不是当代人所理解的简单的生活自由自在,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逍遥。而是一种放下名利、放下**。在精神上追求绝对的自由。
说到根本。是因为道家的自由思想在我国学界是一以贯之的中华气概。老子提出“道法自然”。庄子则继承和发扬了老子的思想倾向。他把天地称之为“形之大者”,提出“通天下一气耳”,“处于天地之间”的人也是由气发展而来的。把天地人用“气”联系起来,进一步主张“道法自然”、“逍遥游”的自由观和人生哲理。
在战国那个诸子争鸣、处士横议的时代,各家各派不仅在哲学和政治上展开了激烈的论辩,同时还特别在人性问题上发表了不同意见——儒家孟子提出了性善说,法家在人性上持性利说(韩非为代表),认为“利之所在民归之”,人的本性都好利,而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利害”二字。而庄子在发展老子“见素抱朴”的思想基础上,认为人性是自然的、纯真的、朴实的,**和仁义都不是性,主张性不为外物所动。“任其性命之情”保全本性,并且追求人格**和精神自戕超越的境界。
庄子揭露、抨击了宗法等级、**社会的畸形、病态、丑恶的现象,更憎恶社会现实所造成的“物欲横流”、“人为物化”,他确乎对社会黑暗有着比同时代任何思想家更为深切和清醒的认识。
为了摆脱社会现实对人性的异化和压抑,庄子在人生道路上采取了不与统治者合作,不与媚世者合流的做法。他那“宁游戏污渎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的态度,那对“舐痔结驷”之徒的无比蔑视和深恶痛绝,就是“立足于自然之性的个体对于以礼规划和制约人性的宗法社会的否定和抗议”,是庄子“任其性命之情”的人性理论在人生实践上的运用。
庄子所有这些追求人格**和精神自由、超越的思想,集中而明确在表现在《逍遥游》中。他曾提出,在那个等级、宗法、**的社会现实中,“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或“殉利”或“殉名”(《骈拇》),其结果是“人为物役”,失去了**自主的个体人格和精神自由。《逍遥游》的主旨在于说明,一个人只有破除功、名、利、禄、权、势、尊、位的束缚,才能回复自然的“本性”,获得人格的**和精神上的自由;而追求人与无限、永恒的自然合为一体,“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便是“逍遥游”的最高境界。
庄子认为,人之所以不自由有两个原因,一是“有待”,即外在物质条件的束缚;二是“有已”,即自由**及精神的束缚。要实现绝对的“逍遥”自由,就必须像真人那样做到“无待”、“无已”,他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变)以游无穷,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是说凭借天地之正道,驾御“六气”(阴、阳、风、雨、晦、明)的变化,不受各种条件的限制,这就是“逍遥游”。
庄子又提出要达到“无待”、“无已”,根本办法是“心斋”和“坐忘”。通过“心斋”、“坐忘”的修养,就能从精神上超脱一切自然和社会的限制,泯灭物我的对立,忘记社会,忘记自身。
其实,“逍遥游”的自由观和人生哲学不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标志着宗法、等级、**制度下个人觉醒,且有重大的认识意义”,而且有助于人们开扩胸怀和视野,从而打破精神枷锁,从传统思想和世俗观念中解放出来。它不仅对后世产生过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而且对现代人生的安立全有极高的价值。
然而,中国毕竟长期处于君主**统治之下,广大人民是少有自由的,也不象古希腊、古罗马那样出现过“自由民”阶级。故而到了所谓封建**的鼎盛时期——明清两代,自由反而成了让人人噤若寒蝉的词汇。
这也是弘毅不得不善意阻止尤里就“自由”一词铺排开的原因。好在杜笃祜、朱昌祚都烦了“学痴症”,对这些闻所未闻的理论正在细细琢磨,一时半会儿没有发表意见。
“尤里,那你说说华夏之学问,和西人之学问有何不同吧!或者就着我刚才那一问,说一说为何古希腊的后人能够创制出那望远镜一观月宫,为何我泱泱华夏却无人做得此物?”弘毅趁机转移话题。
尤里所说的亚里士多德的“某一本书”,其实是被国人译作了著名的《形而上学》'2'。弘毅之所以充满期待的主动问询尤里对东西方“学问”有何不同的见解,是因为通过有力的描述,他发觉这位正规学院毕业的高材生对希腊古典哲学的基础内容还是很了解的,也说得很精准,所以对尤里的“科学观”有了许多期待。
“嗻!”
应答之后的尤里鼓足勇气,稍稍整理了自己的思绪,终于说出了下面这一段长篇大论。
(本章待续)
《打油诗一首。藏头》
读文阅史只长息
正说当年有契机
版定图开皆夙愿
去来神秘亦难期
起身百载光阴渡
点尽人间苦与疾
中镇边夷平海晏
文安武定喜泪滴
'1' 自然哲学是现代自然科学的前身,主要是思考人面对的自然界的哲学问题,包括自然界和人的关系、人造自然和原生自然的关系、自然界的最基本规律等。这当中不少理论,都奠下了今时今日物理学的基石。不少近代的名人,如英国科学家牛顿、德国哲学家黑格尔都曾为自然哲学编写过著作。
'2' 《形而上学》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一前322年)的重要的哲学着作。由吕克昂学园第十一代继承人安得洛尼可(鼎盛年约公元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