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梦穿康熙换乾坤-第7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儿臣跪奏便可。儿臣是想给我的那些个罗刹亲兵……讨……讨老婆。”弘毅说完,使劲憋了一口气,好让自己的脸蛋显得红扑扑的,貌似害羞一般。
“啊?你说什么?哈哈……”果然,皇帝大笑。
“儿臣……要给……要给罗刹人讨要……老婆……”弘毅故意断断续续,显得十分没趣。
“哈哈,你小小年纪,怎么就想着给那些罗刹降兵讨要老婆了呢?哈哈……快……快说来给我听听……”
“回皇阿玛的话,正是因为他们是降兵,而且入了旗藉,若是不能像普通旗人一般娶妻生子。其心难安,长久下去,终不能为我大清所用呀!”到了正儿八经的关键环节了,就没必要遮遮掩掩做害羞状了,弘毅脱口而出。
“哦……”福临终于止住了笑声,认真思考起来。
“况且给那些罗刹人娶了老婆,生了孩子。他们就只有一个主子,就是皇阿玛您,也就只有一个家园,就是咱们大清了!”弘毅趁热打铁。
“不错……”福临表态初步认可。
“即使有朝一日,我大清再与来犯的罗刹兵戎相见,这些归顺的罗刹人。在面对昔日雇主之时,就不得不考虑到:自己的背后,就是妻儿子女,自己退后了,遭殃的就是自己的家眷血脉。到那个时候,他们又怎么会瞻前顾后、首鼠两端呢?更不怕他们不誓死效命了!”弘毅给出了问题的关键。
“好,有道理!朕。准了!”福临终于拍板定案。
“不过,你要这些罗刹降兵从何娶亲呢?朕想那些寻常旗人民人,不论满蒙汉,料想都不愿意将自家好好女儿送给‘罗刹’为妻吧?”福临说出了一个具体的操作问题,却也难不到弘毅这位后世而来的小青年。毕竟,康熙皇帝的做法是现成摆在那里的。
“皇阿玛所言甚是。不过,儿臣以为,可以在满汉八旗阵亡将士的遗孀之中。择取那些举日维艰、生存堪忧的寡妇,由着她们自由自愿与罗刹人婚配。毕竟,罗刹队现在也是正儿八经的镶黄旗了,改嫁过了门,这些寡妇还能享受咱们大清对旗人的体恤优待!”
“哦?有些意思!”皇帝对这些寡妇来了“兴趣”。
“只是恳请皇阿玛下谕礼、兵、工三部,应该明确:原来他们亡夫为官员者,那些个祭银、葬银。恤银和碑价银都不要减免,而是循例才好。亡夫有世职爵位的,其嫡子后人仍可按袭次承袭。1无人承袭者,准其享其亡夫应得俸银、俸米之半,养赡终身。2亡夫为八旗兵丁者,虽不发祭葬银。不予荫子,但恤银还是要发放下来的。”
弘毅这是针对当时有关“(八旗阵亡官兵)妻寡无子者或无妻而父母尚在无人养赡者,例给半晌养赡终身。如寡妻改嫁,则停发”的规定而做出的重要变更。
“另外,他们虽然作为罗刹降兵入旗,但不可再把它们叫做‘罗刹人’了,应该另给他们起个部落名称,而且最好是我大清在关外之时就见诸文书的小部落之名。这样做,一来可以起到改弦更张、改旗易帜的作用,收拢他们的心思,二来,则可以避免‘罗刹’一词引起那些改嫁寡妇的惧怕。”弘毅继续说道。
“嗯,有理。抚恤、更名皆可可如此办。至于部落名称,你也可以会同礼部慢慢商议。但谁来主持这一整桩‘罗刹娶寡妇’之事?”此言一出,就等于皇帝认可了这个办法。
“儿臣所领之皇仆局,当仁不让。”
“你?哈哈,你还小,就急着操持别人的婚嫁吗?”福临又要开怀大笑了。
“罗刹队既然在旗,又是儿臣的亲兵和包衣。再说了,儿臣还是皇阿玛您亲封的下五旗宗室总理、皇仆局掌印大臣,还有罗刹队归化宗室管带,还是……”弘毅如数家珍一般,把自己的官衔一个一个报出来,皇帝不说“停”,后面还有一串儿呢!
“好好好,朕就依了你了,你这一串衔职,朕总不能给了不算数不是……”福临笑着点头应允了。
“儿臣替那些罗刹降兵,叩谢天子隆恩!”还没起来的弘毅,急忙再次磕头。
“快起来吧,阿玛和你一样小小年纪的时候,哪里还会有如此多的想法呢?也少了这许多的叩头跪拜的……只不过,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阿玛最后还是做了天子,也就成了‘孤家寡人’,连个说话的人也没有……”福临突然没头没尾的来了这么一句,让弘毅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
“皇阿玛,儿臣……”
“呵呵,阿玛知道你是心系国事,谁让你的确是天资如此聪颖呢?朕当年是比不了你的!”
“皇阿玛。儿臣诚惶诚恐!”弘毅没法接话了,突然记起宫廷剧里的一句常用台词,拿来应付一下吧。
“嗯,处理国是,必须要有这惶恐二字。这,也是皇阿玛想要告诉你的。玄烨,好好去办差吧!”福临总结了这么一句。言外之意也是结束了今天的谈话。
“儿臣身为皇子,若不能为皇阿玛分忧解劳,实乃不孝!若不能将皇差办得利索,则为无能!阿玛,您别难过于过往,还请放眼将来!儿臣心目中。您必定是一代开国明君!”弘毅不知道如何结束这场谈话了,只能说几句提神提气的话。好在这一句“开国明君”的评语,也不是自己临时起意,纵观整个顺治朝,特别是福临亲政之后,在绝大多数方面,福临还是有所作为、堪称“明君”的。而这‘开国’一词。也并非阿谀,在当时大多数汉臣心目中,入关代明,与开国无异!
……
出了位育宫,吴良辅又一脸恭顺巴结的贴了上来。
“小爷,您真是仁慈之主,那些个罗刹降兵一定会对您感恩戴德的!”
“哦?谢过吴总管了!”弘毅被福临的话弄得晕乎乎的,没有心思搭理他。
“奴才只是觉得。小爷该再给他们弄个什么庙宇,好让他们‘安心’……奴才这就告诉赵布泰大人,去东二所与您会和。奴才恭送贝勒爷!”说完,吴良辅打千儿跪拜下去,不再言语。
“嗯,起来吧……”弘毅心中一震,对呀。这个庙宇可是被这老阉奴说准了!没有他们希腊正教的礼拜堂,这些有着宗教信仰的罗刹人就不会真正手心,除非你强迫他们皈依他教,可眼下这一招不能用!
“吴总管说的好。玄烨受教!”说完,头也不回下了位育宫的须弥台基。
急匆匆回到东二所,换了一身参加葬礼的行头,弘毅就和闻讯赶来的赵布泰一起去往济度福晋的祭祀之所了。
路上,回忆着刚才在位育宫的一番对奏,弘毅终于明白,这是福临的一种策略:
既然济度是你玄烨给发配到北海之滨去的,所以才不能赶上老爹、老娘和老婆的葬礼,那就让始作俑者玄烨去亲自参加这一次加祭,以体现皇家的诚意和愧疚。至于一定要弘毅自己说出来这个要求,就是看看你这小子在如此一件“小事”上,是否考虑的事无巨细,能不能和他福临不谋而合!
不错,再加上三言两语就“批准”了“罗刹娶寡妇”的事情,说明福临应该是越来越相信自己、器重自己了!后面拿他自己的同年和小玄烨相比,也能佐证曾经有过不行同年的青年皇帝,如今真的把小玄烨作为弥补自己那段不堪回首记忆的一种良方,也许,还会在小玄烨身上倾注更多的慈爱吧……
只不过,你偏偏让这位赵布泰主祭,也是天算不如人算,随了我弘毅的另一番心意了!哈哈!
至于吴良辅,无非就是皇帝福临思绪的风向标而已,见着自己日益得宠,过来套个近乎。不过,你倒是客观提醒了小爷我了!既然如此,你的功过现在一九开吧,就看你日后还会不会自寻死路了!
1八旗官员阵亡抚恤除发给祭银、葬银、恤银、碑价银外,还按品级赠授世职,由其后人按袭次承袭。顺、康、雍三朝,赠职荫子的标准是:参赞、都统授拜他喇布勒哈番兼一拖沙喇哈番(袭三次),统领、副都统赠授拜他喇布勒哈番(袭二次),营总参领以下,有顶戴官员以上,授拖沙喇哈番(袭一次)。此外,顺治八年还规定,凡在顺治亲政恩诏颁发前因阵亡得有世职原有袭次者均准“世袭阁替”,在其后得有者,均按袭次承袭。乾隆元年(1736),拜他喇布勒哈番改称骑都尉,拖沙喇哈番改称云骑尉。乾隆十五年末,乾隆皇帝谕准,自顺治亲政恩诏以后因阵亡所得世职,袭次已完时,“著赏给七品官,令其世袭周替”。次年,世袭七品官改称“恩骑尉”,年俸四十五两。
2寡妇无子,享受亡夫一半俸禄,这是顺治二年就有的规定。
ps:今日二更,争取经常如此……
………………………………
第一百二十二章——兄弟不和睦
原来,这位主祭大人赵布泰,又作卓布泰,瓜尔佳氏,满洲镶黄旗人。史书上说他有四大功绩,分别是:收服索伦部、围攻洪承畴、西伐李自成,以及日后的“追击明桂王”,官职也就从小小的牛录额真,历经甲喇额真、兵部理事官、梅勒额真、刑部侍郎,累擢至今日的内大臣、镶黄旗满洲固山额真,爵位从三等阿达哈哈番,累进世职二等阿思哈尼哈番。
其实这都不算关键:他有个亲弟弟,叫做鳌拜。
鳌拜的亲哥哥,后面21世纪的各位小伙伴们,不知道你们感不感兴趣,但是弘毅最初听到自己要和这位鳌拜大人的亲哥哥一起公干,立即来了兴趣。为何?按照正史所记载,这位赵布泰大人把明桂王永历帝朱由榔打的跑到缅甸去之后,“乘胜追击,越南甸至猛卯而还。捷闻,赉蟒服、鞍马”。后来,“康熙元年二月,师还,上命内大臣迎劳。寻追论在军勘将士功罪不实,与议政王贝勒争辨,语怨望,论绞籍没,上命宽之,夺世职,罢都统”。
也就是说,正史上的康熙二年,这位赵布泰因为评定将士们的军功问题,与议政王们口角起来,要不是康熙皇帝求情,差一点得到“罚没旗藉、绞杀而死”的下场。这就来了问题了!
既然是康熙二年,那应该是赵布泰的亲弟弟鳌拜做辅臣摄政的时候了,但他却被“夺世职。罢都统(镶黄旗满洲固山额真)”。是鳌拜当时还不够“强硬”救不了哥哥?还是兄弟二人本身就有嫌隙?
弘毅就是带着对这个问题的无限遐想,和赵布泰走到了一起。一路上弘毅都在自己的轿辇中翻来覆去的思考这个问题,却始终得不出一个貌似合理的结论。
好不容易到了打磨厂附近和硕亲王府邸,在主家人将这二位皇帝钦差让进偏殿休息的时候。弘毅才有机会和赵布泰套套近乎。
“赵布泰大人,今日有劳您了!”弘毅率先开口。
“哈哈,贝勒爷哪里话,奴才为皇上效命,万死不辞!”赵布泰作为清初的一员悍将,对话的基调都这么孔武有力!
“是是,大人克索伦、收经略(指洪承畴)、破闯贼,这些功劳哪一样不是居功至伟呀!”好吧,弘毅只能顺着人家的脾气来,慢慢往自己的正题上靠。
“奴才那些个战绩。在贝勒爷您面前不值一提!”没成想大将军来了这么一句。
“我?”弘毅没有明白过来。
“正是小爷您呀!哈哈!沙尔虎达都告诉我了。他在呼玛尔之战之所以能和明安达礼拿下那些个罗刹匪兵。还不是全赖小爷您的运筹帷幄?木兰演武又把鳌拜打的狼狈不堪,足见您用兵得法呀!小爷虽然年幼,却知兵善用。实在是我满洲之幸、大清之福呀!”赵布泰也是如数家珍一般,把小玄烨挂起来表扬。
“哦,您不说我还忘了,鳌拜大人还是您的亲弟弟呢……这个……上次木兰演武,玄烨得之侥幸,也全赖鳌拜大人忍让成全呢……”弘毅在没有弄明白这兄弟二人亲密程度的情况下,本来想客套一番的,不料对面的赵布泰却出人意料的打断了他。
“贝勒爷不必过于自谦了!鳌拜那家伙我最清楚,真要是到了要害之处,他哪里会顾及您的什么面子?就是我们这一个爹娘生养出来的兄弟。他又哪里会说什么礼让照顾一类的?当日在木兰围场,他是下了狠手的,只不过,小爷您比他更狠罢了,奴才当时看得十分清楚!哈哈!”
“这,玄烨年幼,没有轻重……”
“不,要我说,小爷打得好,打得妙!哈哈,就是要让鳌拜这个日益目中无人的所谓‘大清第一巴图鲁’知道知道,汉人那句话怎么说来着……对!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哈哈!”赵布泰回忆起当日木兰围场鳌拜的狼狈样子,竟然毫无掩饰的朗声大笑,全然不顾这是在人家郑亲王府邸,外边正殿里就是和硕大福晋的灵堂!
弘毅看得明白,一番缜密思考判断:其一,赵布泰不像是故意作态给自己看,灵堂之外能够开心大笑、毫不顾忌,说明真是开心不已。其二,作为兄弟二人,同为内大臣,但是哥哥赵布泰是二等男,弟弟鳌拜却是一等公,这爵位之间相隔了“侯、伯、子”三级,更别说一级还分着三等呢!差大发了!也许再加上鳌拜为人飞扬跋扈,看来这兄弟二人关系十分一般!如果自己判断正确,就不难解释正史中为何赵布泰都差点丢了性命、而鳌拜无所作为的原因了。【作者臆测】
如果真是这样,此处的兄弟不睦,是不是可以为我所用呢?
“再说了,呼玛尔堡的罗刹匪兵也不是那么好打的。但是,幸亏沙尔虎达规劝明安达礼听从了小爷您‘贼城坚固,强攻不得。层层围困、炮轰箭射,飞鸟不出、一人难逃。鏖战百日、贼必自降,活捉匪首、午门献俘。弹粮充足,退则辱国!’这四十八个字的上上之策呀!看似句句朴实无华,其实那些不带兵的人怎么会知道,这十二句话,把整个战事都归拢在了一起了!妙!奴才实在钦佩不已!”说到这里,赵布泰来了劲头,居然离座起身,端正衣冠,右手捶胸,单膝向弘毅拜去!
这是在给小贝勒爷行军中之礼了,弘毅岂敢随便消受?这位固山额真大人,可是镶黄旗的都统,要是寻常打千儿作揖啥的,打个马虎眼也就过去了。可这上三旗之一的镶黄旗满洲都统给你皇二子行军礼,你背后的皇帝怎么摆布呢?
弘毅赶紧跳下座椅,忙不迭闪到一边。躲过这一礼,然后急忙伸手相搀。
“大人万万不可如此!我那全是侥幸言重而已……”话出一半,弘毅突然发现了一处疑问:自己当日在慈宁宫说这番话时,只有皇太后、皇帝、明安达礼和自己在场。而且皇太后也要求秘不示人。后来到了战场,就算明安达礼和沙尔虎达做了交代,可远在京师的赵布泰是如何知道的?
“大人是如何知道玄烨当日的胡言乱语的?”弘毅和赵布泰再次落座,看似无意一问。
“那里是胡言乱语,贝勒爷不要再和奴才推诿啦!哈哈,满洲男儿说出来的话,那就是板上钉钉!哈哈!至于我怎么知道的?还不是沙尔虎达那个小老儿给我来信,非要显摆显摆自己的功劳,要不我又如何得知?”赵布泰先是给玄烨上了一课,最后才说出来“情报来源”。
“哦。沙尔虎达将军和大人……”弘毅这才想起刚才人家赵布泰好几次提及沙尔虎达。只不过自己当时一门心思去窥探人家兄弟二人的关系这个**。没有注意到这个信息罢了。
“哈哈,我和他,可是老搭档了!”说道自己的过往战功。赵布泰打开了话匣子。
原来,赵布泰无论是收服索伦部'1'、围攻洪承畴,还是西伐李自成,都和沙尔虎达并肩作战,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即使沙尔虎达累进一等阿思哈尼哈番、帅师驻防宁古塔、擢升固山额真之后,这种战斗中结下的兄弟之情依旧如故,两人时常保持通信联系,互相切磋统兵作战之道。【史实如此,两人关系却是作者臆测】
交谈之中。弘毅惊奇地发现,这位赵布泰对自己任用罗刹火枪兵、设立火器营、开办火器研究院等等作为,都是极其认同,而且对罗刹不断西来、南下十分懊恼,恨不得能够再次和沙尔虎达一起统兵驰骋于北疆、将罗刹匪兵赶尽杀绝。当然,这一切都和自己当日大败鳌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赵布泰也是毫不否认。
好几次说到鳌拜,赵布泰很自然的表现出了不屑与懊恼,这让弘毅十分感兴趣。于是,瞅准一个机会,弘毅似有若无的说道:
“鳌拜大人最近也不知道在忙些什么呢?”
“哼,他能忙什么?自从去年五月他奉旨前往科尔沁给当今皇后行聘妃之礼后,皇上就没有给他什么摆得上台面的差事了。哦,除了木兰围场被贝勒爷打的丢盔卸甲之外,哈哈……”赵布泰又是一阵得意,却没注意到对面的贝勒爷目光炯炯!
原来顺治十一年的五月,福临废皇后为静妃之后,重新礼聘科尔沁镇国公绰尔济之女乌伦珠日格为妃,也就是当今的皇后。当时,遣镇国公巴布泰、内大臣巴图鲁公鳌拜、礼部侍郎渥赫、理藩院侍郎沙济达喇等往行聘礼。带去的聘礼有“驮甲胄玲珑鞍马五疋'pi'(同“匹”),缎五十疋,青布百疋,金茶筒一,银盆一。设宴宰牛九头羊七十二只。”【见《清实录》】
“鳌拜当年去了科尔沁?”弘毅脱口而出。
“啊?是啊,和镇国公巴布泰、渥赫、沙济达喇他们一起去的。不过去了也白去,回来之后,皇后对他也是无用……”赵布泰还沉浸在自己的喜悦之中,随口一说。
“哦,巴布泰、渥赫、沙济达喇……”弘毅却在心中默念着这三个与鳌拜同行前往科尔沁部的官员名字,默不作声。
正在此时,跟班儿的小吏进来禀报,说正殿灵堂准备就绪,给郑亲王福晋的加祭仪式可以开始了。
“贝勒爷,奴才就腆居主祭之位了?”赵布泰客气一下。
“皇阿玛钦命,自然您是主祭。大人,请!”弘毅拱手相让。
“哈哈,贝勒爷请!”赵布泰当先而出。
弘毅心中继续默念着那几个名字,心不在焉的跟在后面――
这几个人,到底可靠不可靠?
'1'索伦部是清朝初年,达斡尔族和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和布里亚特人等部族的统称。他们共同信奉萨满教,具有相互联姻的近亲关系。“索伦”是达斡尔人对鄂伦春人的称呼,意为“生活在山林的人”,因鄂温克人英勇善战,所以其周边部族同被称为索伦部。索伦部并非一个民族实体,而是周边各部族集团的统称。据《清史稿》记载:“顺治元年,(赵布泰)偕甲喇额真沙尔瑚达(沙尔虎达)略黑龙江,克图瑚勒禅城,俘二百馀人”。之后,黑龙江平定,清朝将索伦部编入布特哈旗。
………………………………
第一百二十三章——女人是大戏
郑亲王府的正殿早已换做灵堂,一派“琳琅满目”的景象:硕大的排位和彩棺居中摆设,周围皇帝钦赐的那些鞍马牛羊、金银纸锭,还有许多瓶瓶罐罐、旛旗白条。底下水陆道场和尚道士咿咿呀呀,孝衣男女哭哭啼啼呜呜哇哇,林林总总的场面可谓宏大!
弘毅满怀心事进了灵堂,不经意间望了正中灵牌一眼,突然发现了一处最最要紧地方!就是这位故去的多罗福晋的娘家!
原来,和硕简郡王济度的亡妻,同样是科尔沁部博尔济吉特氏'1',同样是多罗贝勒(镇国公)绰尔济之女!也就是说,这位故去的多罗福晋,与当今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是亲姊妹'2'!
“我勒个去!”弘毅突然想到这一点,这才真正明白了“再生爹皇帝小爸爸”的全部用意!
——既然玄烨投靠了皇后和皇帝,反而“得罪”了皇后,那么皇后的亲姊妹死了,人家小贝勒亲自代表皇帝祭奠,也算是给您赔礼道歉了吧!这里面许多的“弯弯绕”,来到大清一年多的弘毅还真是没有一下子就能完全看透呢!
“福临呀,你还真是个有心的皇阿玛!”弘毅再次在心中感念这位少年天子的种种不容易和用心良苦。
弘毅和赵布泰按照惯例“亲切看望”了济度的家人,并代表皇帝表示了哀悼和慰问。郑亲王府上的内眷、亡故福晋在京城各大王公贵族家的远近亲戚,以及从科尔沁部匆匆赶来的娘家人代表,看到当下大紫大红的皇二子、多罗贝勒代表皇上前来吊唁。不约而同的齐声诵念福临的大恩大德……
特别是科尔沁部的“博尔济吉特氏”们,瞧见了这位两岁的哇哇。真是哭得格外起劲。在他们眼中,这位皇二子身上流着他们博尔济吉特氏黄金家族的血脉,那就是自己人!
一套繁琐却必须详尽周全的见面礼结束之后,弘毅终于如愿看到赵布泰捧着内院奉旨破例加恩撰写的《多罗简郡王福晋祭文》,开始用铿锵有力的满语念起来了……
内容不听也罢。无非是说济度的这个媳妇如何端庄贤惠,如何恭敬有礼,等等。弘毅正准备继续想那鳌拜一行前年去科尔沁部的事呢,却听到祭文里突然说到了一个姓氏:叶赫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