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梦穿康熙换乾坤-第7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皇阿玛教诲的是!确是儿臣唐突!”弘毅先给面子,然后来实际的。
“嗯,我听说你皇玛玛恩准你和四贞一起研读兵法了,这是好事。”
“儿臣一定谨遵皇命,好好和四贞姑姑研习兵法!”弘毅悄悄将“研读”改为“研习”,提前给福临打个小小的“招呼”。
“好!”福临十分欣赏弘毅的学习态度,再次表扬一番。
“皇阿玛,儿臣仔细一想,您果真是天子圣君、一代英主!竟然提前就将粮草调遣之事做了筹划!”弘毅开始满嘴放炮,不怕你不晕乎!
“哦?阿玛……你是如何知道的?说来听听,阿玛也好考校你一番!”福临本来对着没头没脑的一句是要追根问底的,可作为大清皇帝,被自己儿子生生架了上去,自然也不能自己出溜下来。不过这个“明知故问”的姿态还是要做的。
“儿臣回皇阿玛的话,您当日不是就发下了上谕,让同安王郑芝龙统协东南福建、浙江两省商船。做皇家海商船队的管带不是?”原来,这是当日弘毅和福临商定所谓大清国“领海”之时。顺便提及的一项定策。
“哦,正是!玄烨说的不错……不过这上谕嘛,还没来得及发往东南。”福临也是实话实说,咱们定领海,其实也就是三天以前的九月初六日罢了。到现在议政王大臣会议还没拿出个定见来呢。许多人都怕郑氏家族如此便会坐大。
“皇阿玛,儿臣其实是揣测圣意了,您看玄烨说的对错?如果令今岁运往通州仓粮的‘改兑米’五十万石,转而交由郑芝龙所管带的皇商船队早日经海路北上,不入通州,而是过辽东,一路抵达萨哈连乌拉之入海口。再逆江而上,直至海船不可前行之所,择一要害方便之处,兴建转运堡垒。而且就用星形要塞之制,可确保万无一失了。”关于后世黑龙江的航运能力,弘毅实在是没有多少底气。只是默默祈祷眼下的萨哈连乌拉可以直抵呼玛尔就好!
“五十万石……嗯……”福临算是有些明白了,但还是需要细细琢磨一番。
“儿臣所以钦佩皇阿玛此法,是因为这的确是一石二鸟之妙计!”弘毅一脸的钦佩,十分真诚。其实,他是在钦佩自己罢了。
“哦,怎么个一石二鸟?”
“儿臣以为,目前浙江、福建两处的改兑米实不足四十万石而已。但如若调运海路五十万,则亏空部分必须由郑森填补。他盘踞福建沿海久矣,让他拿出十万石,绝非易事,却也力所能及。皇阿玛此计可谓釜底抽薪。二来,同安王北上督船,则郑性父子二王也难以朝夕商议。况且郑芝龙纵横海上久矣,无本万利的生意他必定牵挂。看似放虎归山,实则扬我大清水师威名于四海,久而久之,外海藩邦必然望风披靡了。”弘毅小小一分析,接着毕恭毕敬。
“皇阿玛,不知儿臣此番对奏,有无疏漏之处?”
“哈哈,玄烨说的不错!”福临不得不给玄烨的答案一个满分。
“谢皇阿玛!儿臣还猜想,皇阿玛也许早就对萨哈连乌拉入海口所在建一座屯兵转运之城,胸有成竹了呢!”继续“答题”。
“不错,玄烨所想甚合朕意!只不过,这些谋划还都需要会议。”
“嗯!儿臣明白了,这些军务紧要之处,的确需要会议。不过,皇阿玛,儿臣听别科托夫说,北地罗刹匪兵之所以来去无踪,全是仰仗了白山黑水间四通八达的河流水道,他们夏秋之际乘船往来于各个据点之间,遇到民人村落,就下船上陆、烧杀抢掠。冬春之时,河流封冻,他们又弃船登岸,裹挟着抢夺来的物资、民人,龟缩在几处主要的城堡之中窝冬,真是奇怪……”弘毅故意设问,佯作冥思苦想之状。
“那也不甚奇怪的。玄烨你还没有回过盛京,自然不知道关外龙兴之地一入冬季,的确是寒冷非常。眼瞅着现在已入深秋了,过不了多久……”福临煞有介事准备好好普及一下儿子的老家风情知识,说到一半却戛然而止!
“哦!过不了多久关外就是冰冻寒冷了。不过,如果隆冬季节进军关外,一则天候寒冷,二则罗刹龟缩,岂不是要一个一个据点的拔除,的确耗费钱粮时日!”福临似有所悟。
“皇阿玛圣明!儿臣知道了!”还是全当你在授课、我在受教好了!
“嗯,从速用兵倒是可行。趁着秋高气爽,将往来在河道上的小股匪军逐一击破,尽量歼灭那些能够外出作战的兵卒。而后逼着他们残余匪军不得不龟缩在城塞之中,等着我大清八旗去一个个连根拔除!……不过现在水网密布,似乎不利于八旗骑射……”福临在那里自言自语,旁边的弘毅也是跟着点头。
“嗯,儿臣记得,沙尔虎达曾经上疏,说罗刹人善于在江河之上乘船作战……”弘毅适时汇报一下学习心得,却充满期待打量着福临。
“对!就让呼玛尔章京沙尔虎达统本部兵马进剿!他的确是员战将,也熟悉罗刹匪兵排兵布阵的套路。只是要提醒他,让他多带着兵船、火枪火铳。”
“儿臣今日和赵布泰共同为简郡王福晋加祭。也听他说起过沙尔虎达的厉害所在呢!”继续提供信息哈!
“赵布泰……嗯,他曾和沙尔虎达多次搭档。于战场之上也是一员猛将!对呀,就让他自禁旅八旗之中提一彪人马北上,陆上就由他为主,河道上自然是沙尔虎达的囊中之物!”福临很善于捕捉那些“琐碎”的信息,形成自己的决定。
“皇阿玛。这下关外北地我们萨哈尔察部【后金对现今达斡尔部的称呼之一,满语译音意为“黑貂”】、索伦部【与鄂温克等泛称】、瑚尔哈部等各处旗民,终于可以报仇雪恨了!”弘毅眨巴着眼睛,再给出一个可以利用的信息。
“嗯,他们都是朕的子民,给大清交赋纳贡,自然是要为他们一雪深仇!”福临许下重愿。
“嗯。皇阿玛的君父大恩,各部旗民一定会鼎力协助我八旗铁骑的!”看到福临一时不明白“人民战争”的伟大功效,急忙引申一下。
“鼎力相助?他们只是箪食壶浆就可以了!”
“可即使是沙尔虎达,‘东北’广袤大地。他也难以辨别东西南北呀?土著却可以引为向导、鞍前马后……再者,大清正义之师、吊民伐罪,随行土著耳濡目染。自然知我八旗雄威,而后口口相传、齐声称颂,极北之地可保永世归顺!”
“哦?玄烨果真动了些脑筋!好吧,此事可交予沙尔虎达、赵布泰便宜从事。”福临终于松口。
“皇阿玛,儿臣还一事不明:如果隆冬时节罗刹人龟缩城中,我们又待如何?”
“呵呵,只要他们不是筑了你所说的星形要塞。阿玛自有办法!就用炮轰!自从上月木兰演武之后,朕已经下谕给兵部和兵仗局'1',令他们会同汤老玛法,尽速赶制神威无敌大将军炮。”
弘毅闻听“神威无敌大将军炮”,真是喜从中来!
要知道历史中真正发生的抗击沙俄的雅克萨自卫反击战中,神威无敌大将军炮战功卓著。该炮为铜质前膛炮,上有铭文:“大清康熙十五年三月二日造”,炮重1137千克(约合一千九百斤)【清初一斤属于中型重炮'2'了!炮身长2。48米,口径110毫米。筒形炮身,前细后粗,上面有五道箍,两侧有耳,尾部有球冠。炮口与底部正上方有‘星‘、‘斗‘供瞄准用。火门为长方形,每次发射装填1。5~2千克火药,炮弹重3~4千克(约合六斤不足七斤)。该炮用木制炮车装载,多用于攻守城寨和野战,在两次雅克萨攻城战中发挥了巨大的威力。
顺治年间的“神威大将军炮”虽然不似后世康熙朝的威猛,却也“相当”厉害了。据后世有关专家判断,铁心铜体的“神威大将军”火炮,其品质已达世界最高水平。此炮以铜铸之,前细后粗米,隆起四道,重1950公斤,用药2。5公斤、铁子5公斤,安装在四轮炮车上,具有身管长、弹药量大的优点,是攻摧坚城的利器。清顺治年间,出于镇压农民军和消灭南明小朝廷权的需要,火器生产的势头有增无减。清廷在北京设立了炮厂、火药厂,由兵仗局统一管理,由此导致了清代第二次火器生产的**。至于顺治年间的神威大将军比康熙年间还要粗重,估计是攻城拔寨为先的缘故,康熙年间在保证效果的前提下,缓慢走上了“小型化、便捷化”的路子吧。
皇帝主动想到要用炮,说明这循循善诱做的还是很到位的!
'1'兵仗局,清官署名。内务府所属三院之一。原名“鞍楼”,顺治十一年(1654)改名兵仗局,十八年(1661)改名武备院。掌官廷所用兵器、鞍辔、甲胄、被具等。有兼管事务大臣,无定员,卿二人,正三品。所属北鞍库掌皇帝所用鞍辔、伞盖、幄幕等。南鞍库掌官用鞍辔、皮张、雨缨、绦等,甲库掌盔甲、刀仗、旗纛、器械等。毡库掌弓箭、靴鞋、毡片等。
'2'清代的大炮已经按重量分成了轻炮、重炮两种。从27斤到390斤称为轻炮,从560斤至7000斤称为重炮。
………………………………
第一百三十六章——配角不能少
儿子眼生之中的无比兴奋,福临十分自得,接着说道:
“而且朕听闻在呼玛尔之战中缴获了一门罗刹人的火炮,其炮丸竟然比神威大将军炮的还要大许多,足足有七斤半的份量'1'!于是朕也下旨让兵仗局依样仿制。前几日他们刚刚回奏,汤老玛法可是呕心沥血,一月之内已经赶制五门神威大将军炮,又按照罗刹洋炮,仿制两门,炮丸三百余。加上京畿所存红衣大炮,可随军调动大小火炮之数,已不下一百门,堪用了!”言辞之间,皇帝陛下十拿九稳一般笃定!
一百门火炮,在当时的清代君臣眼中,就是攻城阵仗之利器了!明清松锦之役后,明军关外火炮大多落入清军之手,只有驻守宁远的吴三桂部,尚存有十多门红夷大炮。而此时屯兵锦州的清军已拥有近百门红夷大炮。清人曾扬言:“将炮一百位摆作一派,凭它哪个城池,怎么当得起三四日狠攻?”当时尚为明朝服务的著名西洋传教士兼军火专家汤若望就曾惊呼道:“彼(指清军)之人壮马泼,箭利弓强,既已胜我多矣。且近来火器又足与我相当,孰意我之奇技,悉为彼有。”“目前火器所贵西洋大铣,则敌不但有,而今且广有之矣。”可见清初清军已对火炮之历有充分认识了。
“如此恭贺皇阿玛旗开得胜!”弘毅望着福临的趾高气扬,继续吹捧!
“嗯,的确可以从速用兵!”福临不知不觉中被鼓舞了士气,反而赞同了自己前面否定的论断。
“皇阿玛,只要儿臣所辖阿尔巴人的婚事一成,他们必定可以心甘情愿、趋之若鹜般作为前导随行!”弘毅提醒一句。那里山高林密水网交错,不找些投降过来的罗刹降兵做前引,你去哪里找罗刹人的要塞呢?
“好!那这件事情还真要抓紧办了!”
“阿玛,再者。别科托夫这所谓从四品的‘包衣佐领’,可否就让他挂个‘佐领’的实差?毕竟行军作战,这实至名归的头衔也来的顺利一些。”弘毅关键时刻不忘给自己人加官进爵。
“哈哈,即使你不说,这件事情自然也在朕的谋划之中!别看他罗刹降将,但只要是一心归顺、尽忠职守,朕怎么会慢待了他呢?”福临说的慷慨激昂。弘毅听的倍受感动!
“好!玄烨听旨!”
“儿臣在!”
“朕早已加衔你为‘罗刹队归化宗室管带’,今日改作‘南归阿尔巴人管带’。不具品级、只行实责,尔皇家仆役局可会商六部后,全权统领今后南归之人的入旗归化、婚丧嫁娶、天主司祭、房产耕地、品级衔职、饷银俸禄等诸多杂事。待今日皇太后懿旨颁下,即刻办理就是!”
“儿臣领旨、谢恩!”
弘毅一边叩头,一边心中嘀咕:好吧,我替那位正史中的康熙皇帝提前三十年干了这件活计了!人家那是要到1685年中**队攻占了阿穆尔河上阿尔巴津要塞(雅克萨),45名俘虏被押解到北京之后,才开始操办的,而且不是自己亲自办!不过也不怕,咱自己给自己成立了一个皇仆局了。先!
弘毅从地上爬起来之后,却表现得意犹未尽,似乎有什么话是想说不敢说的一样。这都被情绪饱满的皇帝看在眼里,于是主动发话道:
“玄烨,你还有什么不明之处。尽管问朕就是。朕这个皇阿玛,都给你一一解释清楚,也让你学一学如何治国理政、排兵布将!”
好嘛,成了我不明白了都!弘毅心中自嘲,吞吞吐吐说道:
“儿臣今日所学,胜过以往经年之累加。儿臣感念皇阿玛厚爱!不过,儿臣,的确还有一处不甚明白,也不敢妄加揣测。”
“哦?呵呵,何处?讲吧。”
“儿臣遵旨,就是那个关押在刑部天牢的斯捷潘诺夫,皇阿玛如何处置?”
“谁?斯捷……潘诺夫?”福临一头雾水,实在是没有了印象。
“就是那个呼玛尔之战被俘的罗刹头领,午门献俘的斯捷潘诺夫。”
“哦,就是那个当日在午门之外被你痛斥的罗刹匪首呀!哈哈,你不说我还忘了知会你一声了。这个匪首,他不知礼义、不识天威,纵匪行恶,进犯天朝,自然不可轻饶!”福临终于记起来了,越说越来劲,却没有注意到弘毅的小眉头越皱越紧。
“朕已经准了刑部所奏,拟过三法司会审之后,按律于秋后问斩,正好拿他的狗头来祭我大清的军旗!”福临一番好意,准备替自己的儿子好好出一口恶气,提振一下这个小“管带”的志气。
“儿臣叩请皇阿玛三思!”不料这小子居然不领情,反而又跪下来!
“玄烨,你怎么为了一个罗刹匪首,‘又要’求情?”福临有些不悦了,这人头落地虽不是小事,可在皇家眼中,的确易于反掌!但就这么一件拍死个蚂蚁一样的小事,在他玄烨这里怎么就这么费劲!前不久就有那个孙狗子,现在又出来一个斯捷潘诺夫!一个狗奴才、一个罗刹鬼,你都犯得着吗你?
“儿臣不是为他求情,而是要为大清着想……”
“此话怎讲?”
“杀一个斯捷潘诺夫事小,可阿尔巴人马上就要娶妻,然后就是出征。此时杀之,儿臣唯恐投鼠忌器,动摇了他们的军心。毕竟,他们都是远来罗刹之人,难免兔死狐悲呀……不若来日那这个没用的斯捷潘诺夫做一个有用的交换。”弘毅故弄玄虚。
“交换?”
“皇阿玛,关外的血海深仇,我大清臣民的鲜血,不能就杀他一个斯捷潘诺夫,还有几个正主儿在那个罗刹国逍遥呢!而且论起罪行可恶可憎,那些回了罗刹国的人才更是可恶。儿臣听闻别科托夫说,有个叫做哈巴罗夫的,回去罗刹国王城之后,居然就是因为在我大清烧杀抢掠,拿着我大清的龙兴之地去给那个罗刹国主‘开疆拓土’,反而给功封了什么‘军役贵族’、‘贵族之子’,岂不是可恶至极!”弘毅凭借后世的记忆,继续刺激福临。
“军役贵族?”福临没有贸然表态。
“皇阿玛,别科托夫说,这个‘军役贵族'2'’其实就是我们的阿达哈哈番【轻车都尉】之类的勋官世爵而已。”
“竟有此等事!岂有此理!是可忍孰不可忍?!”刚刚被激起豪情万丈的青年皇帝,此刻自然不会认怂。
“儿臣所以叩请皇阿玛刀下留人,倒不是为了求他,而是待我大军扫平关外之后,拿这个斯捷潘诺夫的狗命来交换那些罪行累累的恶徒!即使匪首不敢来引颈谢罪,到时候再法办了他也不迟!”
“嗯,有理!到时朕一纸诏告,就让那个小小的一等公,提着你说的巴哈罗夫等匪首,亲来京师认罪!既然这样,你就去和刑部尚书图海商议出个办法来吧!记住,死罪虽免,活罪难逃!”福临终于应允。
“儿臣领旨!”弘毅长舒一口气――终于千辛万苦引出了下一步重头戏的几位主要配角了!
'1'此处参照十七世纪中叶俄军普遍使用的10磅野战炮。
'2'“军役贵族”是所谓沙俄“服役贵族”的前身。军役贵族发端自15世纪的莫斯科王庭,它以土地贵族为基础,贵族从大公那获得封地(称为vi,贵族再将小块土地(称为estie)授予其随从,作为报答,二者在战时都必须跟随大公出征,服军役。这一体制与中世纪的封建制度十分相似,但不同的地方在于这一制度其实更为严苛stie土地只有在战时,那些贵族缙绅才能享受其权益,战事一结束,那些土地随时会被收回,甚至会被授封给一位新的军功贵族。彼得大帝时期,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为所谓“服役贵族”体制,沙俄《官秩表》把服役人员组成为统一的社会等级贵族等级,所有社会成员可以通过做官的方式获得贵族称号;根据教育程度和任职期限晋升官职;赏赐徽章、爵位。《官秩表》取代了中世纪门第原则;打破贵族等级的封闭性;增强了俄国君主制度的生命力和弹性。18世纪后期;叶卡特琳娜二世进一步完善了《官秩表》的任职原则;贵族铨叙局通过定期登记、鉴定、履历表、《名册》和人口普查等方式规范贵族官员的服役。重新强调任职年限、功绩和教育程度原则。尤其强调功绩原则;优胜劣汰。并把《官秩表》任职原则扩大到国家的其他行政部门。可见;《官秩表》的任职原则使俄国封建贵族等级和官僚等级有机地融为一体;俄国的服役贵族原则比普鲁士实行得更为彻底。贵族头衔的社会来源和名称来源都出自于宫廷;拥有土地和农民的贵族个人对沙皇政权的感恩程度比任何国家要大。沙俄农民一直是对抗政府的社会异己力量;贵族从未兴风作浪;职业性、永久性、无自主性的军事服役依然是贵族的主要价值取向。俄罗斯贵族称号依次为: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
………………………………
第一百三十七章——政务挑干员
“罗刹娶妻”的事情,在顺治十二年(1655年)九月初九日这一天办得十分顺利,原本应该在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发生的一切,却整整提前了三十年!
从位育宫出来,弘毅回东二所匆匆用过午饭,就带着侍卫玛拉和佐领太监梁功赶到了紫禁城外东北角的皇家仆役局衙门。很快,皇太后的懿旨也顺利颁下,于是,皇仆局大堂变得异常热闹起来,以宗人府右宗正、皇家仆吏局掌印大臣玄烨为首,聚集了好几位宗人府的堂官和属官。
这些原本是在宗人府当值办差的官员们,都是得知了太后的懿旨,后奉了宗人府现任“最高行政长官”、左宗正岳乐郡王的命令,“紧急驰援”皇仆局的。为首的,是堂管中的最末一位――宗人府府丞,却是此次“罗刹娶妻专项工作组”的组长。其余的,还有四位宗人府理事官、一位启心郎,可谓声势浩大。
弘毅这边,也只有两位提前几日奉旨移坐皇仆局的理事官和启心郎而已。好在此时大家都是奉了皇太后的懿旨和皇上的上谕,再加上安郡王岳乐的口谕,都是要卯足了劲将这件亘古未闻的“皇差”办出个样子来,故而也是群策群力、团结协作的。
“府丞大人,有劳您了!”弘毅坐在上首,看自己亲属的那位启心郎,木讷讷坐在外围无动于衷,一点没有给自己介绍的意思,只好向自己近旁的带队府丞拱手施礼。
刚才衙门内的小役一股脑将这五位工作组成员的名号报给自己,却只是用“宗人府府丞杜大人”这样的格式。自己还不晓得来人的尊号大名,第一次见面,也只能如此称呼了。
下首端坐的这位府丞心知肚明,立即起身作揖,恭谨答道:
“下官,宗人府府丞杜笃祜,前来贝勒爷麾下效力。”
“哦。杜大人,久仰久仰!”弘毅没有起身,只是坐着还礼。这虽然是自己回见成年官吏的固定动作,却也是因为现如今他们都正儿八经的归在自己皇仆局的“临时工”序列了。
“杜大人坐,这次真是仰仗你了!”弘毅一边让座。一边若有所思:
杜大人,杜笃祜,这名字怎么似曾相识呢?弘毅仔细打量,此人五十岁上下,面容棱角分明,体态挺拔周正。虽然给人第一眼印象就是一名耿直达练的干员,但没有见过是一定的。自己穿越以来也没有听闻过,可为什么熟悉呢?
正在弘毅思索之时。余下的几位属官见自己的带队堂官都自我介绍了,急忙按着品级资历逐一起来与弘毅见面:
“下官,宗人府理事官,希福。拜见贝勒爷。”
“下官,宗人府理事官,马克苏,拜见贝勒爷。”
“下官,宗人府理事官,胡章阿,拜见贝勒爷。”
“下官。宗人府理事官,朱满,拜见贝勒爷。”
四名理事官抱成一团一般,一个紧接着一个和上官集体见面了。
“哦,几位觉罗不必客套,坐!”弘毅也是没有怠慢,欠身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