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梦穿康熙换乾坤-第8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⒋笠濉⒆谑摇⒋笄濉彼母鼋嵌茸隽瞬汀H羰峭钊肜锓治觯癫皇撬底约骸拔闹挝涔Α⒒是壮济瘛倍寄芎橇耍空庖腔实邸靶“职帧毕朊靼琢耍约旱娜酚胁牛〉羰窍胪嵬崃耍约盒∶菀樱
“臣再无他话!请皇上圣裁!”李际期说完。眼中的那团闪烁终归黯淡。就像心中的小宇宙逐渐熄灭一般。又回归了忧郁哀怨的“本色”。
“好!符献大才,实乃朕之万幸!来人呐,赏兵部尚书李际期双眼花翎。加俸一倍!”福临大喜过望,慨而慷之!这一下可是在满臣汉臣中引起了轰动!
原来,花翎在清代是一种“辨等威、昭品秩”的重要标志,非一般官员所能戴用,其作用是昭明等级、赏赐军功。有清以来,皇太极、福利都三令五申,既不能簪越本分妄戴,又不能随意不戴,如有违反则严行参处。
特别是在这清初之际,规定更严:皇室成员中爵位低于亲王、郡王、贝勒的贝子和固伦额附(即皇后所生公主的丈夫)。才有资格享戴“三眼花翎”;宗室和藩部中被封为镇国公或辅国公的亲贵、和硕额附(即妃嫔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资格享戴“双眼花翎”;五品以上的内大臣、前锋营和护军营的各统领、参领(担任这些职务的人必须是满洲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这上三旗出身),有资格享戴“单眼花翎”,而外任文臣皆无赐花翎者。由此可知花翎是清朝居高位的王公贵族特有的冠饰,而即使在宗藩内部,花翎也不得逾分滥用;有资格享戴花翎的亲贵们要在十岁时,经过必要的骑、射两项考试,合格后才能戴用。但后来花翎赏赐渐多,诚如清宫戏中动辄赏赐双眼花翎一般。
但顺治以来,颁赐从一品的汉臣双眼花翎,享受宗室待遇,简直是闻所未闻!
“臣谢恩。”李际期却仍是十分淡定!
弘毅注意到下面的所有人,对
李际期的表现都是大摇其头,估计还是慨叹此人太过孤僻吧。
看着吴良辅亲自给李际期恭恭敬敬换上了“双眼花翎”,福临这才重回正题:
“众位爱卿,今日你们所言甚合朕意。哦,朕一时疏忽了,还有两位没有议论。汤老玛法,你有何高见?”
“臣只是备询,不敢僭越。”汤若望明清通吃、满汉皆友,这一般场合下的明哲保身之道,不比任何人差。
“老玛法过谦了。若论火器军需,你可是当仁不让才好!”福临知道汤若望是在给下面站着的诸多一品大员演戏,毕竟他屡次卓拔,至今也不过正二品而已。
“臣领旨。诚如李尚书所言,若要开列军需物品之详细清单,臣一定配合主事的大人,倾尽全力,万不可有所遗漏疏忽才是。”汤若望点到为止,根本不去涉及在他看来错综复杂的各部院之间的利益分配。
“好,有老玛法此言,朕也就放心了。”福临很欣赏汤若望的超脱,在他眼中,这才是摒弃什么满汉之别、朋党之争之后的“忠君爱主”!
“哦,对了,还有一人,朕也是要好好听闻的。折库讷,你也说说吧。”福临侧了侧身,没有忘记一直在御阶之下的书案上奋笔疾书的学士折库讷。
“嗻!”折库讷从容搁笔,绕过书案,这才朗声作答:
“奴才以为,汤老玛法精通火器,虽是西番而来,一体忠心事主,功劳卓著,深得圣宠。我大清保有四海,凡仰慕中国、效忠大清之人,皆可为皇民臣子。我等做奴才的,皆不可抱有成见,辜负圣恩。今日李尚书、汤太常所言,下官颇受教!”
这句话看似表扬汤若望、李际期,却是在批评那些出工不出力的汉臣,又反过来囊括了李际期一贯的消极情绪。弘毅闻听,突然有些激动——这家伙用后世的话来说,就是“客观公正”的人啊!
“嗯,朕知道了。不过朕是让你说说今日所论之事,它事不论。”福临虽然认可此话,但因为照顾李际期情绪的关系,所以没有给折库讷任何正面或者反面的评论。
“嗻!奴才欲启奏两件。”
“准!”
“谢皇上!其一,奴才也是奉旨去过朝鲜的,故而一路之上留意打探,才知道朝鲜虽为臣国,却一直在我大清和倭国之间首鼠两端,姝为可恼!”
“何出此言?”福临闻听“倭国”二字,不禁心头一动,想起那日玄烨被“托梦”,太祖皇帝努~尔哈赤所说的那句“倭寇不除、我心难安”来了,急忙追问。
就连一旁的弘毅,闻听此言也是兴趣大涨,直勾勾盯着折库讷等着下文。
………………………………
第一百五十三章——朝鲜与倭国
ps:今天开始恢复正常更新,谢谢各位的支持!祝各位:马年第一个工作日——马上过完!大吉大利!顺利吉祥!
不但是皇帝福临和皇二子玄烨,其他诸臣都对一个小小的朝鲜行商私贩禁物之事,居然能牵扯出背后的倭国来大感震惊,纷纷屏住呼气。毕竟,此时虽然东南沿海郑氏之乱已经降服,可西南尚在“戡乱”,如果东北的朝鲜和倭寇沆瀣一气,那可是雪上加霜!
“回皇上的话,朝鲜与倭国私相授受已久,臣服之心未实。然而朝鲜却阳奉阴违,时常谎称倭国有再次攻伐其国之心,借机高筑楼台、整军备战。此事在顺治七年之时,皇上早已命觉罗巴哈纳大人等、赍敕往问直伪。”说完,折库讷回头望了巴哈纳一眼,就暂时不说话了。
“启禀皇上,正是如此。顺治六年六月,朝鲜国王李倧薨。八月,皇上遣时任礼部启心郎的渥赫等往祭李倧,并赐谥庄穆。并遣户部启心郎布丹、侍卫撒尔岱充任正副使,赍诰命并敕谕、诏书,前往封朝鲜国世子李淏为朝鲜国王。但新王李淏不曾专疏谢恩。皇上遂于次年正月遣大学士祁充格和奴才等再次赍敕责问李淏此事。”当年作为户部尚书,觉罗巴哈纳的确是这件事情的亲历者,所以说起来丝毫不差。
“嗯,朕记得此事。你可详细说来给诸位听听。”福临看了玄烨一眼,权当给儿子补一补自己英明神武的历史功绩。
“嗻!结果奴才等到了朝鲜。那李淏却百般狡辩,说什么倭情万分可虑,倘遇警急无计奈何。他们还想加强城塞修筑、兵士训练等事。吾皇圣明,当即颁下严旨,申饬李淏曰:‘概观情辞,虽系王之所奏,而奏中语意,实非出于王心,必由奸臣造意。若倭果恃强侵犯尔国,大兵拯援断无迟误之理。尔国奸臣。误以天下未尽平定、盗贼未尽灭息。恐调尔国兵马,故预设虚揣,诈诿倭情尔。今天下业已混一,亿兆尽归版图矣!尔今又欲修筑训练。此皆乱臣所出之言也!昔尔先王不忘我朝恩德。竭尽忠诚。今王岂有不欲竭尽忠诚之理?不特此一时也。即将来朝鲜嗣王、子子孙孙、无间世代。其尽忠竭诚,永如山河之不改易。岂应有渝忘之时乎?此特在下奸臣朋比结党、启无穷之乱源耳!’”
好记性的觉罗巴哈纳一口气背诵一大段当年福临的诏书,着实把福临高兴地可以。脱口而出道:
“说得好!”
“皇上圣明!”众臣子“习惯性”应和一声,尤其是小玄烨喊得最起劲!
“于是,奴才奉旨再去朝鲜,并提取庆尚道观察使、东莱府使等朝鲜官员详细讯问。方知倭国与朝鲜素相和好,并无怨乱、兵伐之事。朝鲜国王前奏,实系欺罔巧诈之语。皇上圣明之至,据此于顺治七年五月再次下旨曰:由此观之,朝鲜其修城集兵、整顿器械之事,原与倭国无涉,专欲与朕为难也!尔既欺罔巧诈、负恩悖礼,朕惟备之而已。夫复何言?”巴哈纳说完,雄赳赳冲着皇上倒头拜拜,大呼: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众人更是齐齐跪倒,山呼万岁。
“哈哈!好,都起来吧!朕当年得以洞悉朝鲜阴谋,也是众位爱卿尽心办差的鼎力!哈哈!”福临很是满意。
“皇上英明之至!”折库讷还意犹未尽再多喊一句,用来提示皇帝自己还没展开呢。
“呵呵,折库讷,你继续讲。”福临很是善解人意。
“嗻!皇上早在顺治七年就识破了朝鲜人的首鼠两端,并且警告他们我大清可是枕戈待旦,不怕他不臣之心。可他们居然执迷不悟。奴才今年五月自朝鲜返国,一路上所见所闻委实可证。但若说朝鲜私下结纳倭国意图不轨,奴才道听途说暂无实据,不可蒙蔽圣听。但朝鲜蕞尔小国,每次行使却携带大量银两前来贸易,银从何来?其中缘由奴才探查出了一二,特此禀报。”
“讲。”
“除了每年一次的‘朝鲜贺冬至、正朝、万寿三大节兼岁币使’随行三百余人外,朝鲜别使行成行日期、来朝次数均不定,但随行人等也多在三四十人。按照前明成例,朝鲜朝贡使团都携带‘八包’用以与我商民交易。八包者,前明时,朝鲜王庭明令使臣不得携带白银,而是给正官每人人参若干斤,装八包,其实就是他们的盘缠路费而已。但我朝以来,严禁买卖人参,朝鲜王廷遂将‘人参八包’改为‘银两八包’,以银包立法,且令使臣自备银。奴才留意打探之后才知道,朝鲜大行使每人来朝,携带银两多则三千两,少则二千两。故而,二千两银为一八包矣。”
“哦?”福临明显是没有听说过此事,听得很认真,很投入。
“若一朝鲜使团携带四十个‘八包’窠,则其总价达八万两银子以上。故而,如今朝鲜每个使团,包括皇历及无时赍咨官,均携带大量白银,动逾十万。于是,就连朝鲜人自己都说,他们一岁渡江之银,几至五、六十万之巨。”
“哦,你是说,他们这些银两,难不成是倭国资助?”福临忍不住发问。如果是倭国资助朝鲜使团,那这两个国家的关系会亲密到何种程度?!
“皇上,据奴才所知,倭国倒也没有资助朝鲜。但,这笔巨银单凭他们自己民人物产,也是不能成行的。究其原因,乃是朝鲜大做天朝与倭国之中间行商,大抵的流程是:朝鲜商户大量收购本国土产人参,卖给在‘釜山’的倭国商人以换取银两。然后从朝鲜使团大小官员手中买得‘八包’贸易之权,并跟随使团赴我朝,沿途大量收购绸缎、白丝、日用杂品等物,再运回朝鲜,或转售倭人,或在本国买卖,可牟巨利。当然,除白银外,朝鲜规定也可以用土产货物代充包银,多为烟草、皮革、纸张、布匹、海产、药材、一应玩物等。”折库讷一口气说完。却也清楚明白。
“釜山?”弘毅故意脱口而出。一脸好奇状。
“贝勒爷,正是釜山。您知道?”折库讷十分惊讶小玄烨的重复。
“玄烨,不可造次!”福临正要发问,却被儿子抢先。有些不悦。
“皇阿玛赎罪。儿臣只是好奇。这朝鲜的地方,叫做‘斧山’的,难道是像斧子一样的山吗?”弘毅急忙找补回来。
“呵呵。朝鲜鄙陋之地,其名自然不雅。”福临稍作安抚。
“吾皇圣明,此釜山一名,的确是为‘釜状之山’意,乃是据其城后山的形状而得名。此城面海而设,前有海港,全名应为釜山港。”说此话的,却是和吴拜、折库讷一起奉旨赍敕朝鲜的兵部侍郎、觉罗科尔昆。
“哦,朕知道了。你们用心办差,朕心甚慰。”福临冲着科尔坤点了点头,算作鼓励。
可弘毅经此一提醒,突然有了一点小小的冲动,心思一转,接着继续“造次”发问:
“可这釜山港为何会有倭人行商?”
“贝勒爷有所不知。前明之时,釜山港即被朝鲜指定为开埠通商之口岸,并与倭国开展贸易,并允许倭人在此定居。万历壬辰年(1592年)朝鲜之役后,釜山被倭人侵占,遂有大量倭国商人蜂拥而至,战后就成为朝鲜与倭国通商之重镇,及至今日也是如此。”这次折库讷没再给别人机会,自己娓娓道来。
“嗯,如此说来,朝鲜行商岂不是吃力扒外之辈?拿着朕给他们的丰厚回赐,竟然去和倭人贸易?”福临也没再给玄烨机会,终于说出了自己的不满。
“皇上明察!这朝鲜实在不守人臣之道!顺治五年正月,皇上就勘定了丰厚的回赐之物。胡尚书,是不是如此?”礼部满尚书恩格德及时出马,巴结皇帝,却将最难的记忆力考题丢给了比较擅长此道的汉臣搭档。
“正是!当年,朝廷遣学士额色黑等赍敕往谕朝鲜国王李倧,皇上敕曰:‘天朝所与使臣礼物,皆出自民间。诚恐扰费,先已减免。今复虑,仍烦百姓,再行酌减,定为条例:正使,银五百两、棉??二百疋、布二百疋、苎布六十疋、豹皮十张大、纸五十卷、小纸一百卷、水獭皮三十张、青黍皮十五张、花席二十张、鹿皮七、张顺刀二口、小刀十把、被褥一副、靴袜各一;双鞍马一匹、空马一匹。此外尽行停止。副使,银四百两,余如正使。一等人银一百两、棉??四十疋、布一百疋、小纸八十卷、被褥一副。二等人,银六十两、棉??二十六疋、布八十疋、小纸八二卷、被褥一副。三等人,银四十两、棉??二十疋、布五十疋、小纸六十卷、被褥一副。’以上各款,俱永为定例。”礼部汉尚书胡世安不负众望,一口气背诵下来,纹丝不差!
“好,两位爱卿果真肱骨!礼部不辱使命!”福临急忙表扬鼓励,不等臣下迎奉,自己也来了兴致,脱口而出:
“不仅如此,顺治六年正月,朕遣大学刚林等,传谕朝鲜国朝觐使臣曰:朝鲜一年一朝,原定阁臣一员、尚书一员、书状官一员,共三员代觐。今念尔国阁臣、尚书,垂白衰老者颇多,且道路遥远。此后或阁臣、尚书一员,侍郎一员,令其代觐。书状官仍旧。朕是不是仁至义尽了?”。
“吾皇圣明仁慈!”福临得到的回应自然是众口一词。
“皇上圣明!故而奴才以为,这今后的朝鲜行使,必须加以羁縻才好!”折库讷也是如愿以偿的样子,连声称颂。
“嗯,恩格德,胡世安!”福临在群情亢奋中终于拿定了主意。
“奴才(臣)在!”两人闻听急忙出班。
“尔等礼部要记下此事,再行勘定会同馆开市和对朝鲜使团的各项优抚之策,并对违禁物品的禁令和检查再行严格。详加部议之后,速来报朕。”
“奴才(臣)领旨!”
“折库讷,你说的第二件事为何?”福临头脑很清楚,是一位合格的会议主持人。
“谢皇上隆恩。奴才以为,这军需物品若要掌控详尽,单凭一部一院委实难办,单靠满臣汉臣同样乏力,不若不论满汉中外,唯举贤能而任用之。”第二件事了了数言,却委实比第一件事更加涉及要害!
折库讷此言一出,福临先微微点头又稍稍摇头,汤若望、五汉臣均做矜持状,一帮满臣之中,图海倒还淡定,其他人可都是大摇其头,议论纷纷——你折库讷破坏了大清“首崇满洲”的国策你知道不?一股清算的暗流在满沉重涌动起来……
可“满清”的小贝勒爷玄烨却突然睁大了眼睛,充满崇拜地望着这位顺治九年壬辰科满洲一甲二名进士、如今年不过二十七八,却已经是“内国史院学士充日讲官”的年轻满洲小伙,暗自赞颂道——行啊你,你是大清朝“族群生而平等论”的先行者呀!我,看好你!(未完待续。。)
………………………………
第一百五十四章奴才与臣子
年轻的学士巴海一句“不论满汉中外,唯举贤能而任用之”的“狂语”,再一次引起了位育宫御前会议的波澜,而且注定会是最最凶猛的一次!
若论及五位汉臣此时的心情,恐怕再加上汤若望也一样,那是同一种感受——感动!
汉人不说,即使是被皇帝福临尊为“国师”一般的“通玄教师”汤若望,心中也是清醒得很——入华以来,特别是仕清以来,自己虽然备受皇家看重,可那是偶发性的小概率事件,只针对自己这个特例,而不是普惠全体教士的。若不是当年废后静妃得了急症感冒,皇太后布木布泰遣了苏麻喇去找自己这个当时内城中唯一的教士,若不是人家小皇后身子板坚挺,自己这才成为皇帝一家的座上宾,还成了皇帝的“爷爷辈”!或许不知道哪一天一觉醒来,众多教士作为“西来之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就会被赶下神坛、撵下大洋!
所以看似风光无限的汤老玛法,其实无时无刻不在夹缝中求生存,其间难处唯有自知。第一次有满臣说出这种暖人心窝的话,岂能不动容?但深知当下政治大环境的汉学大家汤若望,明智的采取了和所有汉臣一样的对策——默不作声、静观其变。
但几位满臣之中,却有人率先发难了。
“折库讷,亏你还是满洲进士、内国史院学士!毕竟还是年轻,不晓得祖宗基业的得来不易!难道太祖太宗的遗训你都丢在关外了不成!”首当其冲的。是少保兼太子太保觉罗巴哈纳。只见年届五十的他气得身体微颤,直接拿手指着御座下方左首的那张旧桌案,狠狠瞪着年轻的折库讷。
“就是!少保大人说得一点没错!你这就是汉人所说的‘数典忘祖’!竟然忘记了‘首崇满洲’的第一国策!”还不等折库讷张嘴辩解,后面跟进了一位满臣。言辞之间更是诛心!弘毅看过去,果然是和折库讷几乎同样“年轻”的工部左侍郎郭科。
“皇上,奴才可否自辩一二?”折库讷没有搭理两人,而是转向福临征求意见。
“折库讷,既然觉罗巴哈纳说你把太祖太宗的遗训都忘记了,这可是重罪,准你自辩。说不好,朕可保不了你!”福临面无表情的指示。
下面的图海似乎有所顿悟,居然抬头望了望说话模棱两可的皇帝。弘毅看到,有此表现的除了图海。还有觉罗郎球、噶达浑、明安达礼三人。当然也包括另一边全体五位汉臣。余下的人。主要是觉罗巴哈纳、恩格德、吴拜、郭科和觉罗科尔昆这五人,全然没有将皇帝的暧昧态度放在心上,而是一直怒气冲冲盯着折库讷!
又一次针锋相对的博弈将在这次御前会议上演了。只不过,这幕戏的主角,应该是几位满洲大臣了。
“奴才领旨谢恩!”折库讷从地上爬起来,不紧不慢的说道:
“下官有一事不明,求教明堂。”折库讷所说的“明堂”,是指做过兵部尚书的明安达礼。
“哦,学士尽管开口!”明安达礼豪爽接招。
“谢过明堂。今年您统兵大破罗刹,扬我八旗威风。可否请您坦诚相告,此次大胜,可是单凭我八旗将士一己之力?”
“这个嘛……”明安达礼有些尴尬。急忙眼神寻求皇帝的指点。
“明安达礼,今日会议的皆是朕之重臣,你可据实作答。”福临很是大度。
“嗻!呼玛尔之战,的确不尽是我满蒙八旗之功。若不是沙尔虎达带来一百朝鲜鸟枪兵,战事也许会有所延宕……不过我有皇上和皇二子的军令、上策,就是一味采用围困之计,也要让那些罗刹匪兵一个不落地饿死在呼玛尔!”明安达礼据实说道。
“谢过明堂!”折库讷躬身施礼,举手投足间已颇有汉家书生的儒雅之气了。
“皇上,奴才先要请罪。”折库讷再次跪拜皇帝。
“哦?你先说说看,朕再定你是否有罪。”福临表现得很沉稳淡定。
“嗻。奴才与沙尔虎达之子、现任宁古塔章京巴海,本是顺治九年壬辰科满洲一甲的二、三名,算是同年。故而多有私交,也时常书信往来。于是奴才得知了一些呼玛尔之战的原委。这本不该奴才得知之事,因而请罪。”折库讷也是坦然相告。
“哦,原来如此。你和巴海都是同科一甲,自然惺惺相惜,本不为过。不仅如此,朕也知道,你和一甲头名麻勒吉'1'也是极为要好的,这还是麻勒吉亲口告诉朕的。你们都是朕的近臣,难得你们对朕如此坦诚,恕你无罪。往下说吧。”
汉化颇深的福临对严禁而不止的同科汉人举子贡士之间“拜师认友”的“陈年旧习”早就见怪不怪了,虽然明令禁止,可人情世故使然,禁也禁不住的。所以大度一挥手,示意“没啥大不了的事儿!”
“谢主隆恩!巴海也只是告诉奴才说,朝鲜虽为蕞尔小国,多有不堪,但其鸟枪兵确实有堪用之处,可为我朝所用。奴才就想,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更有‘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之说。我大清八旗固然天下第一,但却不能面面俱到,否则只能骄兵必败。若非如此,太祖太宗又怎么会重视火炮之厉害?太宗皇帝更是亲自督造六十门红衣大炮,一举拿下了松锦之战。若非如此,红衣大炮怎能成为我大清定鼎中原的利器?八旗独步天下,其根本自然是骑射,但广采天下武备之长而为我所用,也是必由之路。只有如此,大清才能长盛不衰。”
“嗯,郭科。火炮之历的确是太祖太宗遗训之一,看来折库讷并非数典忘祖之辈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