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寒门望族-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第0001章 水乡古镇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醉半醒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显者事;酒盏花枝隐士缘。
若将显者比隐士;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花酒比车马;彼何碌碌我何闲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冬日里;苏州府临近的一座小镇;青墙黑瓦;小桥成行;船上的客人正喃喃念着这首出自唐伯虎的桃花庵诗。
正在摇船的阿娘则用一声声温婉优美的吴语歌谣;轻声应和。小船缓缓荡漾在绿水环绕间;两岸一座座满是古风古韵的建筑;青色的、斑驳的、黑色的;一个梦中的水乡天堂。
小桥、流水、人家;永恒的江南纯美印象;宁静、秀美、诗意;不仅仅拥有烟雨迷离的风光;历代名人辈出的底蕴;才是赋予江南水乡真正令人着迷的地方。
烟波浩淼;人杰地灵。
小船上的人;一袭青衫、一具锦带、一词桃花、一抹斜阳、一叶扁舟融入在这一幅水墨画卷般的宁静中。
“小客官;你念的可是唐解元的桃花诗”
“是呀!”一袭青衫的年轻客人点了点头;稚嫩的面庞露出尊敬;“唐先生天纵奇才;诗画双绝;可惜一生怀才不遇;令人遗憾!”
“呦!”
风韵犹存的阿娘眨着一双妩媚眼眸;窄窄的腰肢极有韵律的随着摆动的木桨一摇一晃;目光饶有兴味的盯着前面的少年客人;嘴角瞬间翘起一丝弯钩。
“看来小客官也一定是位风流才子喽赫赫!奴家有幸;今日载着才子游船;还请留下一诗或一词;待日后名满天下之日;好留下一段佳话呀。”
“我可不是什么才子;更与风流半点不沾边。”青衫客急忙摆手;一脸自嘲;“传统文学一知半解;还比不上村里的五岁顽童;不过是一孤魂野鬼罢了。”
“呵呵。”
船娘笑了笑;对于客人的谦逊不以为意;貌似适才的言语其实也不过是客套的凑趣之言;毕竟客人的年纪看上去顶多十五六岁的样子;而类似的才子学子在本地可谓如过江之鲫。
船娘笑了笑后不再言语;重新专心致志的摇起船来;倒是青衫人一时来了兴致;问道:“阿嫂说过世的唐先生乃风流才子;诗也风流;画也风流;想必人更风流;应该流传出众多的旧闻轶事吧”
船娘先是一怔;随即哈哈一阵的笑;那被岁月风雨侵袭而肌肤略显糙黑的脸上;不减年轻时的俊俏;脸蛋升起了两团含着暧昧的红晕;笑嘻嘻的反问;“客官莫非年纪小真不知吗此风流非彼风流。嘻嘻;江南谁人不知唐寅‘风流才子’的大名”
青衫客一下子被问愣住了;心说难道这‘风流’二字与后世理解的一样明明古人称赞某个名士风流;完全是赞美褒奖的意思;也难道我知道的唐伯虎与历史上的不一样是那民间野史中坐拥七美;点了秋香的人生赢家
“不可能。”青衫客随即否决了自己的想法;江南谁人不知唐伯虎生平。
正当他带着疑问的时候;没等发问;船娘已经善解人意的笑道:“客人是年纪小不知情;现在也到了该成家的时候;奴家呀纵讲出来大抵也无妨碍;只是怪不好意思。”
“请说请说;无妨;无妨的。”
青衫客急忙开口;心里却暗暗叹了口气;谁让自己得到了穿越者的最大福利;穿在了少年人的身上呢。凡事有利就有弊;获得了青春的同时;就得再一次被人当成孩子般看待。
好在古时十三四岁已经是个小大人了;娶妻生子自不必说;偷偷摸摸的上青楼也不会被狠心的**撵出去。
“嘻嘻。”船娘莞尔一笑;刚刚退散的红晕又一次燃起;显得别有一丝韵味。
原来常年操舟生涯;与单身的客人闲聊一番无疑是一乐趣;聊到妙处难免打打情骂骂俏;加上为生活所迫;找个没人的所在**一番;赚赚外快在所难免。
眼前的小客官自然乃船娘眼中的小鲜肉;看他一身八成新的淡青色文士衫;脸上的肤色白皙;相貌颇为英俊;身材消瘦挺拔;言谈谦和;神态彬彬;即使目前还未戴上代表着功名的文士巾;可这一表人才一准早晚的事儿而已。
哪个姐儿不爱俏
就算他出门身上未带几个钱;船娘也不介意来一场老牡丹吃嫩草的露水姻缘。
青衫客没有注意到对方眼眸里的一汪水色;更没想到这时代的妇女会这么开放。
正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时下乃大明朝中叶;明朝社会已经到了声色犬马的巅峰时期;青楼楚馆遍布各大城镇。
江南酒醉笙歌甲天下;这些船娘每天承载着无数前往画舫寻欢作乐的客人;耳濡目染之余;个别人偶尔下海兼职的视若等闲。
倒是青衫客对此完全不了解;穿越后每天生活在族规森严的乡下;难得出门;即使出门也是亲朋好友的一堆;今日还是他第一次独自来到镇上。
这时;船娘故意挺了挺胸膛;笑道:“公子既然问询;奴家自然知无不言;所情无非多在小船上垂怜一会儿;此乃天赐的缘法。”
这番话就说得非常的露骨了;老于此道之人定会哈哈一笑;或欣然领命;或婉言谢绝;可惜今日船娘遇到了一介初出茅庐的白丁。
‘不解风情’的青衫客笑着点头道:“那当然;这初冬乘船;犹如走进了一幅图画;没有过多的游客以及扰人的商业气息;完完全全的清静之地;真如天堂。”
“读书人说的话就是不凡;但依奴家看来呀;哪里配得上天堂的赞誉不过一冷冷清清的小地方罢了;唯有苏州城才配得上天堂二字。如今不是人人都夸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嘛。”
“各有各的好;比起大城的繁华;我更欣赏这里的清逸。”
在青衫客的眼中;冬日的阳光印在古迹斑驳的岸上;氤氲的轻烟在远处的湖面上飘散;清晨的小镇透着一股凄婉的迷离。
杨柳旖旎;波光粼粼的运河中;来往船娘手中的长篙划出特属于水乡的涟漪;小巷蜿蜒在粉墙黛瓦之间;恐怕当世没有人会比青衫客的感概更多;因为他正走在逝去的历史中。
明代中叶的苏杭不仅仅以风景甲天下著称于世;所谓的甲更指的是其综合实力;从人文风俗等方方面面无不为世人所推崇备至;就如日后的巴黎纽约一样。
自大明立国以来;首先人口和财富开始集中于江南一带。百年间;南方的文化也几乎是碾压北方;朝廷从金陵迁都北平后;苏杭逐渐超越金陵;既是兴旺繁盛的经济中心;又成为开放活跃的文化中心;甚至是国家的人才中心。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北方;历经“五胡”乱华;辽、金、元各朝的统治;加上元末战乱和靖难之役;人口还未完全恢复;其民间习俗也不可避免的带有“胡风”;战后的重建发展也远逊于南方。
当初;南方大儒方孝孺就说过:“今北方之民;有父子兄妇同室而寝;污秽亵狎;殆无人理。孟饭设七;咄尔而呼其翁;对坐于地而食。”对此进行批评。
南北的差异之大与经济的发达程度成正比;南方人烟繁密;城镇相连;食物精美;穿着得体。而江北仅仅偶有繁荣的地方;尤其像山海关以北和八渡河以南;等闲几百里地看不见一个村社。
最关键的自然是文化;江南科举人才太盛;又往往进士集中于一府或一县;苏州府就是其中之一;自叹不如的北方士子遂对南方的文风极力推崇和模仿;现如今江南时文的文体成了号召天下的模式。
时下有句俗语;“苏州样;广州匠”;举凡苏州人认为雅的东西;一经问世;很快就会被天下人争相效仿;反之;苏州人以为俗的东西;四方之人也就鄙视到不行了。
社会上风行两个新鲜名词;凡苏州新出的服装样式、发型、首饰等;一概称之为“苏样”;苏州出现的新奇事物如饮茶、喜好等;也统称为“苏意”;各地人对苏样几乎达到痴迷的程度。
所以这时代的江南人无疑是最骄傲的;苏州尤甚;担夫走卒几乎人人识得几个字;念得上几首诗;读书人的地位也无以复加的高尚。
这是最兴盛的时代;亦是最奢侈堕落的时代;苏州人喜好出游;即使女子也大多喜欢出门。
每逢佳节;苏州的文人时常乘画船游泛;携妓登山。同时因经济的发达;民风与过去相比;显然已经变得较为狡诈;人人竞相逐利不以为耻;但在商业一样繁荣的近邻广东;民风却依然显得淳朴。
比如做买卖;广东人将货物卖给外地人;即使过了五六天;买家回来换货;可以;也就是包换。而在苏州与杭州;货物一卖出;卖家转身不认账矣。
似乎是被客人的心境所感染;正浮想联翩的船娘顺着他的目光;也仿佛看到了水巷的两岸;盈盈点点黄的叶子;绿的叶子;在冬日的阳光下;一切显得那么富有诗意。
………………………………
第0002章 食色名利
蜿蜒小河;船儿悠悠前行;远处另一位摇橹的少艾船娘哼着一首刚刚听过的小调;歌声顺着柔和的风儿;轻柔地沿着小河;流淌在半空中。
年轻的客人注视着她的苗条身段;见其头上戴着一只闪闪发亮的凤钗;应该是出嫁不久的新妇。
这让他不禁想起吴、楚两地相连;风俗却截然不同。本地人家娶媳妇;喜欢身段修长的女子;目的是好看;这与现在越演越烈的攀比风有关。
楚地人则喜欢身矮;即粗壮敦实的女子;因为这种妇人善哺育;能干活;当地人是从实用的角度考虑。
时下有人戏作了一篇“娶妇辞”:
西家老翁长吴塞;吴人娶妇长者爱。纱笼前引抉人门;新人长大媒人尊。
金马丁东步摇转;春水袅袅花枝颤。可怜吴楚地不同;新人长短为枯荣。
若使吴人生落楚;一生丑恶何其苦。乃知长短亦有命;不系生身系生土。
“嗯。”
这时候;船娘轻咳一声;轻声轻语仿佛是在呢喃;“之所以风流才子的大名在河上无人不知;是出自唐先生妙绝一时的春画。嘻嘻;如果客官今后能有幸一观;定会为之叹为观止哩。”
“春画哦;哦哦。”
被打乱思绪的青衫客顿时明白了;敢情风流才子的典故是出自这里;遥想唐伯虎当年因科举舞弊案牵扯;丢了前程;又不屑为吏;愤而辞职回到家乡;哪知被妻子嫌弃执意要离婚;连遭打击的唐伯虎性情遂变得越发愤世嫉俗;四处寻欢作乐的结果;就是画了若干光溜溜的美人图。
贬大于褒的风流名声;使得唐伯虎在家乡的名气毁誉参半;也就是他的才华太出众;瑕不掩瑜;不过也让家乡人大多对于他半是敬重半是疏远。
类似唐伯虎这样一生坎坷;最后潦倒而死的名人太多了;狂放的作品、孤傲的心境;对世态炎凉的愤慨;正是他们与众不同的地方。
问题是这样的境遇实在太凄惨;但此刻的青衫客倒是没什么感觉;因为他知道自己仅仅是个平凡人;平凡人就得老老实实的融入这个黑白难分的大社会;该低头时就低头;平平安安的挣到一生富贵。什么一朝名满天下知;封侯拜相的;奢望而已;现实是你就是一普普通通的后世人。
对于船娘的艳遇暗示;青衫客无动于衷;坐在船头;很快再一次陷入了自己的思绪里;如何使自己能过上一生富足的生活呢
提起古代;想当然的唯一出路是读书参加科举;问题是首先得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即使千辛万苦的考中秀才;也不见得富贵;更怕到时候年龄太尴尬;没等享受就挂了。相比趁着年轻时做做生意;发家的几率肯定要大很多。
因为如今是嘉靖年间;传统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早已开始面临挑战了;人们不再视商贾为贱业。如同改革开放;江南人普遍认识到经商做买卖是致富的正常手段;生活中出现了“生意”一词。
连嘉靖皇帝都在发给天下农民力农的诏谕中;鼓励农民在农闲的时候;去忙一些其他的“生理”。
原因简单;如今的明朝社会正处于从农业社会向商业社会过渡的节点。
如果是在这时代之前;男耕女织的传统社会环境;年轻的客人肯定轻易不会从事‘贱业’;一边读书;一边种地;凭借辛苦劳动;完全可以维持男有衣;女有食的简单生活。而在商业社会中;并非依靠勤俭就能致富的;那需要更多的处世智慧;年轻的客人坚信自己拥有这些东西。
只可惜往往天不遂人愿;他忽然叹了口气;目光开始发直。
生活节奏缓慢的古代江南;发呆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妙境。人们不单单可以在需要的时候休息一下;顺便与自己的内心进行对话、思索、反思等等。
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青衫客的身边煮着一壶廉价的清茶;沏的却是同样的一盅清雅。
观一杯绿叶的深浅;嗅一缕清淡的茶香;品四季韵味;悟前生今世;能得片刻的心素以及潮起潮落。
不经意间;年轻人的一举一动显得分外潇洒。
早年丧偶的船娘立时眼睛一亮;更坚定了与君“风流一度”的念头。
同样的;年轻人的目光也渐渐坚定;因为他现在的家世;现在的环境;都令他对于古代有了崭新认识。
从前;他也始终认为大明是亡自党争;对东林党深恶痛绝;衍伸下来对古代的文人非常厌恶;认为他们只知道读死书;空谈误国。
这些日子下来;却发现固然朝堂上有党争;儒家名人喜欢谈经论道;但是身边亦有一批积极关注国计民生的文人;这些知识分子非常喜欢时时留意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找到基于他们自己生活经验的日常生活的小窍门;然后将这些记录下来;一点点的推动着社会的向前发展。
年轻人认为此乃整个社会逐渐世俗化的一大趋势;比如二十年前的自家;听长辈说那时候伦理纲常几乎贯穿于家里的每一个角落。一门之内;父子兄弟与长幼尊卑之间;泾渭分明;各有条理;正所谓一日之饮食起居、动静语默;都要谨守着儒家“中正”的原则;一丝一毫不能违逆。
仅仅二十年而已;自家的规矩观念却发生了有趣的变化;大概是身处于经济最发达的江南中心;传统齐家开始向着治家的方向转向;也就是说家族也不想过清贫的生活了;各阶层都不愿再过清贫乐道的日子;富足安康成了每个人的追求。
观一叶而知秋;整个社会正处于享乐主义的大气候下;以前儒家讲究戒声色货利;佛家讲究戒色声香味;道家讲究戒酒色财气;现在全变了;大有一切向钱看的架势。
或许可以批评明朝在走向奢靡堕落;但现在的人怎么能知道未来呢怎么能预知满清进了关呢
享乐主义并没错;甚至可以说是儒家的核心观念;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即天下为已任;死而后已的大担当;乃是希望老人有衣有食;黎民不饥不寒的大理想境界;并视为儒家自己的一大快乐;所以人人乐见经济发达。
年轻人的家族属于“吴江”文派;与知名的公安派一样;追求的是一个人如果身处于繁华之中;还能做到不忘清净之乐;或者说处于寂寞之中;却又能断绝繁华之想;这才是真正的“上根之器”;可惜太难做到了。
反正年轻人自知自己就万万做不到;赚钱了就得享乐啊!俗的一面无非喝酒吃肉;大屋大院;有几个二八佳人作伴;雅一点收藏一些古董书画;弈棋弹琴;名山胜水的走走;过一辈子清闲舒适的生活。
这方面他很推崇务实派文人的观点而不是吴江派;所谓达道之士会完全忘情于“食、色、名、利”。他认为圣人对声色名利这四个字;绝不可以将之曲解为“货财不入手;声色不入耳目”;而是应该順自然而当为;不营心于声色货利之中。
当然这观念他在家里提都不敢提;因为与继承了宋儒的吴江派大相径庭;甚至已经太过离经叛道了。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虽然这首东林书院的名联还未问世;但是这观念早已是千百年来江南读书人的共识。遥想当年太祖皇帝大肆杀戮功臣官员;一时间朝堂官场人人风声鹤唳;不过朱元璋对于读书人倒是十分体恤爱护;一批批的寒门之子因国家的资助鼓励;发奋读书;一批批的走向官场;而在野的士林则一代代以抨击时政为己任。
有意思的是帝王行为稍有不慎就会被整个士林骂的狗血喷头;成名的读书人自己却往往以游戏放荡为倜傥;挥金挟妓为风流;酗酒骂人为风尚;自谓“无损于名声也。”
年轻客人的目光一会儿清亮;一会儿迷惘;正如同他现在的遭遇一样;时时刻刻充满着不确定性。
横跨在水面上的一座座石桥历经千百年的岁月;沉淀出深深的婉约;令人恍惚古诗中的画面浮现眼前。
那穿着素净撑着油纸伞的柔美身影;一步步从巷子深处走来。
精致的窗户内;袅袅的香气萦绕;无视船娘骚扰的青衫客想象着里头的丽人;轻轻抿一口清茶;唇齿留香。
忽然;空灵幽静的古琴音响起;顿时令对未来感到焦躁的青衫客一颗心逐渐地沉静下来。
安静的小镇;水乡的剪影在房檐下洒落;风吹过;带着暗香。
摇船的船娘穿着蓝印花布小袄;蓝色的裙子;鬓角戴着红色的纱花;一船二人各自神态悠闲的划着小船缓缓而行;婉转悦耳的吴侬软语随着清澈的水流一起荡漾到远方··
美;不过如此。
“客官;不远处有一处僻静没有人家的水坞;可愿前去一观吗”
说着话的船娘冲着回首的青衫客妩媚一笑;习惯性的举手拢了拢耳边散乱的发丝;目光如星。
………………………………
第0003章 肥冬瘦年
“喂!客官;你怎么走了”
“哎呀;快回来;还未找你钱哩。”
水坞的小码头;船娘摇着手跺着脚;手里攥着用麻绳系的一串永乐大宝;粗略数数大约十文钱整;比之时下的官钱贵重了三分之一还有多。
相比对客人出手大方的欣喜;更遗憾的自然是未能‘亲近’一番了。
望着头也不回大步流星往外走的年轻人;船娘最终只能无奈的摇摇头;遗憾之余;语气中多了一份感激。
“今夜的冬至饭;可以给爹娘多买上一壶桂花酒了。谢谢你;小客官。”
明日乃是冬至;苏州一带的人们向来自称吴人;吴门风俗大多重视至节;即春至夏至秋至冬至;冬至这一日谓之“肥冬瘦年”;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
冬至的前一夜称为冬至夜;民间百姓会互相赠送冬至盘等礼物;然后阖家拜冬、祭祖、吃冬至团圆夜饭、畅饮冬酿桂花酒、吃冬至团子、小辈给长辈拜节;一切礼仪几乎如同过年一样;故本地谚语云“冬至大如年”。
相传冬至大如年;贺节纷纷衣帽鲜。
毕尽勾吴风俗美;家家幼小拜尊前。
走在街上的青衫客脸上带着笑意;他清楚船钱给多了;那是前几日去族长家拜谒时;族里赏下来的。
因为自家这一支和自己本身的缘故;族中同辈大多可以领五十文钱;他却只有区区十文;所以尽管手头拮据;当了解缘由后也不再愤愤;但他还是不待见这十文的永乐大宝;所以一随手就扔给了船娘。
同时一副乳臭未干的外表竟能吸引妇女同志的垂青;心情非常阳光;前世花钱大手大脚的习惯;这一世还是没有改变。
青衫客姓沈;名叫沈侃;乃是苏州本地颇有名望的吴江沈氏族人。
吴江沈氏的来历源远流长;据族谱记载;沈氏的始祖为周文王第十子聘季;二世祖伯桓;继承父亲的封地于汝南;国号曰沈。
春秋战国时期;蔡国灭了沈国;子孙后代遂也以国为姓。再后来;秦国变法开始强盛;中原战乱频繁;沈氏遂举族避居江南。
沈侃祖上的名人比如五十一世祖沈约、七十世祖沈括;皆以文学名世。
沈氏在江南各地世代繁衍生息;堂号众多;大多以诗礼传家;自唐宋以来就堪称江南大姓望族之一。
不过到了元末战乱;张士诚据三吴之地;发民为兵与朱元璋为敌;即使沈侃这一支的祖先沈子文跑到吴江县城里隐居;还是被登基后的明太祖认定为乡绅支持逆贼张士诚;一道旨意全家被征戎到了广西南丹卫。
反倒是老家故居七零八落的沈族人因元朝严禁读书;不像沈子文偷偷学习;早已变成了一群不识几个大字的庄稼汉;被朝廷通通赦免。
然后宗祠祖产等通通没了沈侃这一支的份;族人怕被牵连。
话说沈家在南丹卫当军户的日子虽过得清苦;然‘成分’好歹从附逆变成了为国守边。沈子文的儿子沈浩继承了军籍;因随军剿匪有功;受到上司的赏识;随同上司改调到了真定府茂山卫。
不久永乐皇帝攻下了金陵;不信任原先的禁卫系统;一表人才的沈浩被层层选拔为了殿中力士;全家也随之迁到了金陵城。
沈浩给永乐皇帝当了多年力士;一次练武时不慎重伤了同僚;永乐皇帝对身边下属没得说;只是下旨除去了沈浩军籍;坐了几天牢;发还老家为民。
就这样;沈家算是因祸得福;时隔多年后得以重返家乡。今后可以重新以诗礼传家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