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哉大明-第1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方面是因为对吴通在辽东那边是怎样的经历,目前只是听吴继勇的转述,实际情况到底如何,还要进行切实的落实。最为关键的是,吴通本人对后金是一种什么态度,是暂且栖身,还是死心塌地地为其效劳?这个问题不彻底搞清楚,贸然地与其接触,是非常危险的。不仅派去的人肯定会暴露,罹难是最轻的,更可怕的是对方利用这么一个漏洞,反其道而行之,大明不知就要受到多大的损害了。
另一方面,即便能够把吴通争取过来,也要让其发挥最大的效用,不能因为一些小事就将其牺牲掉。而要做到这一点,那么简白认为,在这次的行动中,就不能让吴通有任何的牵扯。
不仅如此,为了将来能够发挥更大的效用,总要想方设法将他“保护”起来,使他免于在可疑的事件中出现,免于在可疑的时间段内出现。
………………………………
第347章 备而不用
c_t;简单设想一下这件事情的结果,就可以明了由此带来的影响。( )
若是此次后金的图谋落空,一方面是与大明的仇怨更加的无法化解。这倒是没有什么,双方本来就是不死不休的“稳定局面”,即便再增加一些仇怨,也丝毫影响不了这种局面。
另一方面皇太极也很可能对参与此次行动的本方人员、尤其是其中的汉人进行一番严格、甚至是严酷的盘查,那么吴通做为其中的一份子,况且又有吴继勇这么一位八叔存在,那就肯定会处于极度危险之中。
而后金此番阴谋得逞的可能……简白没有想过,他所做的一切,也正是在坚决阻止这种可能性的发生。
因此,至少在此次行动之中,简白并不打算急切地发掘、甚至启用吴通这枚棋子。
吴通应该还有更大的用场。
根据得来的情报,虽然目前并没有明确的指向说明,这次后金的图谋,一定就是出自皇太极身边的汉人谋士范文程。可从种种迹象来看,始作俑者非范文程莫属。
吴通能够被委派了这项差事,一方面是因为他本人就出自浙江,有着很多的方便条件,另一方面恐怕也是得到了范文程的赏识。当然了,吴通也很可能是后金统一调派给范文程的人员,与范文程个人是否赏识根本无关。
可即便如此,吴通也算是与范文程有些某种“缘分”,可以在其身边出现,如果“表现”突出的话,极有可能入得范文程的法眼。
即便如今后金被困到了如此的地步,大明王朝的皇帝陛下也没有认为,后金就会像一节朽木那样一推就倒。若是要将其彻底铲除,也还有很多很多艰苦卓绝的这个要做,甚至还要抛洒很多很多的鲜血,付出很多很多的生命。
在这种情况下,若是能够在范文程的身边,埋下一颗钉子,差不多就等于在后金的核心安插了一个耳目,这对大明来说,绝对是个划算的买卖。
到时候,一个身在后金的吴通所能发挥的效用,恐怕抵得上战场之上上千人所能起的作用。处于此种考虑,目前吴通这枚棋子,还是暂且不要轻易动用的好。
但是,这种想法也是在吴继勇说出吴通与自己是叔侄关系之后,才刚刚有的。至于如何彻底了解吴通,如何令其幡然醒悟,如何令其“表现”出色、进而得到范文程、或是其他后金核心成员的“赏识”,眼下是一点算计都还没有。
而且,这些都是要有大量的、详细的情报分析,根据这些情报分析才能做出选择。在这些条件还不具备之前,简白宁愿将吴通做为一颗备而不用的棋子。
――――
吴继勇吴家新成立的那家货栈,叫做隆兴通商行,打出的旗号是主营茶叶,兼营其他。
既然是以茶叶做为主营项目,那就得有货源,甚至得有基地,得有那么几座茶山,才能做为支撑隆兴通商行的强有力支柱。可虽然在钱塘县有着数千亩良田,可因为地势和土壤条件的限制,吴老板家并没有种植过茶叶,附近也没有适宜种植茶叶的茶山。
这倒不是多么大的难题。
吴继勇虽然自家的地里没有种植茶叶,可那稍远距离的众多的乡下的本家和亲友中,有很多是以种植茶叶为主业的。因此,隆兴通商行要自己收购茶叶,那也是非常容易的事情。
这也是吴继勇的强项,自然得由他亲自出面。
茶叶的收购是非常细致而微的工作,非常的辛苦,而吴继勇却甘之若饴,一点也没有觉得辛苦。因为他终于发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反而情绪非常的高涨,干劲十足。看货、验货、论价、打包直到运入临时的库房暂存,都是他带领着那位齐账房及一干手下在忙活。
吴继勇没有种植过茶叶,也没有大量地经营过,对茶叶的情况不是很熟悉。可总有明白的人啊,尤其是在盛产茶叶的江浙地区,熟练的茶农和炒制茶叶的茶工几乎遍地都是,花钱请来做帮手自然是非常方便的事情。
华夏大部分茶区,季节分界明显,一般每年三到五月份就开始采摘和制作茶叶,这时候的茶称为春茶。
而在六至七月采制的茶为夏茶。因为夏季气温高,有利于茶多酚的合成与积累,茶叶苦涩味较重,适于做成品红茶。
一般每年八至九月份采制的茶叶为秋茶。因为秋高气爽,有利于茶叶芳香物质的合成与积累,所以秋茶具有季节性高香,茶香怡人,有些茶的品质也不错。
但是,因为夏季虫害较多,所以夏茶的品相普遍不是多好。而通过春、夏两次采摘后的秋茶,相对较粗老,且一些营养成分含量明显降低。
所以,从茶的品质及品相来看,一般的夏茶、秋茶均不如春茶。
――――
因为还要去其他地方,因此在杭州府呆过几天,将该落实的情况一一落实、该给付的订金一一过付之后,吴通等人就移往他处了。
吴通一行,肯定是有锦衣卫特缉组人员跟上的。但为了避免打草惊蛇,跟踪的锦衣卫特缉组人员也只是远远地缀在后面,并将吴通等人接触的人员和做过的事情都一一记录下来,这样才能便于将来的秋后算账(必须的)。除此之外,就任由对方自由行动了。
近日收到情报,除了吴通这一路人员,另外还发现了一路。当然也是照此办理,只是跟踪,只是记录他们所接触的人员,并不干涉其行动的自由。
目前能够发现的,是两路从后金过来的人员。至于除了这两路,是否还有其他从后金南下大明腹地的人员……这个问题,几乎不用怎么考虑,就可以给予“肯定”的答复。
但是,至于他们之间是如何联系,目前也并没有发现一点儿端倪。也或许他们本来就是单独行动,彼此间根本就不会有什么联系……这种可能性虽然很大,可也只是猜测,所以不能草率地下结论。尤其是为了避免引起他们的警觉,对这条线索就不能进行更进一步的追踪。
………………………………
第348章 左膀右臂
c_t;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对目前发现的这两路来自后金的朋友,虽然明知他们是在大明图谋不轨,可也只能采取听之任之的策略。'看本书最新章节请到'否则的话,“动”这两路人员容易,随便出动锦衣卫的一个总旗,就可以将他们来个一勺烩。
可收拾这些人容易,若想彻底封锁消息,可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况且后金若是发觉这两路人员不知所踪之后,肯定会大起疑心,也肯定会改变行动,大明此前获得的线索也就很有可能前功尽弃,再要重新摸到后金的脉门,恐怕非得要大费周章。
反正是不是抵挡不住超额利润的诱惑,是不是有人会不惜以整个民族的利益做为交换,总在张家口附近就能够显出原型。因此,在此之前,就允许他们暂且得意一时吧。
一时间,杭州府吴继勇吴家的隆兴通商行上下,似乎都在埋头于这一趟生意的准备中,像极了一伙没心没肺、只顾自己闷头发大财的人。
――――
这期间,骆养性专程从京城来到杭州府,亲自向皇帝陛下述职。
其实,骆养性此行的任务,不仅代表他自己,也还代表了曹化淳。'更新快,网站页面清爽,广告少,,最喜欢这种网站了,一定要好评'因为当皇帝陛下没有坐镇京城的时候,骆养性和曹化淳应该是同时都要在京城的。像这样的几天缺位倒并无不妥,时间长了可就是决不允许的了。
而骆养性此行的目的,基本上类似于定期的述职。而且因为曹化淳不方便出京,他的述职,就兼具了两人的内容。
最主要的述职内容有两项,一是向皇帝陛下汇报最近京城的动态,以及各个势力集团都有哪些举动。因为这是有关朝堂之上的稳定大局,因此当然是最主要的内容。
对于这些各个门派势力的蝇营狗苟之事,本来骆养性根据皇帝陛下临行前的嘱咐,采取的是只要不是太过分,就听之任之的策略。但骆养性虽然被赋予了“临机决断”的权利,可他毕竟不是皇帝陛下本人,因此一些事情的处理是否得当,他自己心里也没有把握。
于是,借着这次机会,骆养性对前段时间发生在朝堂之上的事情,都对皇帝陛下做了全面的汇报。虽然此前对每件事情的处理,骆养性都曾以奏折的形式呈送了皇帝陛下,如今见面了,还是免不了要重新回奏,而更多的是在进行补充说明。
“若是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就不用再次回奏了,”骆养性刚刚开始了话头,皇帝陛下就挥手止住了他,“说些奏折上不方便说的,”顺嘴说出了这一句之后,皇帝陛下不禁想起那一世那位“非****演员”的那句“说点儿***不让播的”的笑语,他自己的嘴角也不禁翘了起来。
“是,有些事,臣因为考虑欠妥,导致当时的措置失当,请皇上处罚,比如……”这个小院已经被锦衣卫层层护卫,闲杂人等根本无法接近,因此简白并没有阻止骆养性以“皇上”称之。
骆养性虽然刚刚被皇帝陛下阻住了话头,可看他的脸上并没有不愉的神色,因此还是按部就班进行着自己的述职。
“自请处罚”之语,在每一次骆养性给皇帝陛下的奏折,几乎都要出现。在皇帝陛下看来,有些事情的确是骆养性处置的失措了些,而有些事情干脆就是骆养性因为要“避嫌”,刻意表白自己之下,因此处置就不免严厉、甚至过苛了些。
而对于骆养性的做作,皇帝陛下虽然并没有当面予以指出,可在心里却已经有了计较。不过,至少在最近的时间之内,皇帝陛下并不打算做些什么,以免让他们产生了投机取巧的心思。
那些因为骆养性处置过苛而受了“委屈”的人,皇帝陛下都一一记在了心里,在将来的某个时间,肯定会对他们所受的“委屈”进行补偿的。而这段时间,是皇帝陛下有意让他们继续“委屈”着,也是借机观察他们在面对“不平”时会有何种反应,并依此推断一下他们将来能够承受多么重的担子。
与骆养性几乎同样做法、或者被皇帝陛下同样对待的,还有另外一个人,他就是曹化淳reads;。
曹化淳和骆养性,可以说是皇帝陛下的左膀右臂,皇帝陛下对这二人也可谓是信任有加,很多事情都是放手任其施为。
但是,信任有加也并非完全的放任,令手握重权的人心中存有一定的戒惧,皇帝陛下认为是必须的。这是对他们的保护,以免权利失去控制之后,进而引发不可忍视、不能忍闻的事情发生。
阉党的殷鉴不远,骆养性和曹化淳都能够、也必须理解皇帝陛下的爱护之意。
因此,对于这两位股肱之臣,皇帝陛下根本没有刻意隐瞒要他们彼此相互监督、相互制约之意。但是,为了避免两人之间可能出现的争权夺利而导致的彼此倾轧,皇帝陛下曾经严厉的告诫他们,若是为了朝廷大事,他并不杜绝表达他们个人的意见,但是其中绝对不允许夹杂私人恩怨,若是被发现有狭私报复的现象……不管是谁,不管他以前对朝廷有过什么样的贡献,皇帝陛下都不会迁就姑息。
这个意思,皇帝陛下不仅曾经明白无误地告诫过两人,而且在某些事情的处理上,也是在遵照这个原则施行。而二人体会了皇帝陛下的苦心,自然也是奉命唯谨,心悦诚服。
目前来看,骆养性和曹化淳都还算是中规中矩,没有发现越过雷池的现象。皇帝陛下甚感欣慰,也是他可以放心脱离朝堂的原因。
但是,长此以往,会不会出现适得其反的现象……曹化淳和骆养性会不会出现勾结一起、狼狈为奸的现象,那就不可臆测了。
令皇帝陛下足可欣慰的是,根据从其他方面或渠道得来的讯息,似乎目前还没有这样的苗头。
这“其他方面和渠道”,自然是属于皇帝陛下所独有,而且是完全**于骆养性和曹化淳两人之外的。而这些情况,就不是能够对两人明白昭示的了,况且所针对的,也并非只有他们二人。
有了这些布置,皇帝陛下才可以不将“有可能”发生的事情,当做既成事实来对待,才可以对有些事情采取视若无睹的策略。因此,皇帝陛下暂时还可以“任性”一些时日……想走就走,想去哪儿就去哪儿!
………………………………
第349章 忠君之臣
c_t;“好了好了,骆爱卿,朕知道你的苦衷,”待骆养性陈述了自己的几处措置失当之举之后,皇帝陛下就止住了他的话头,既没有让他绝口不提,也没有令他无休止地继续说下去,“朕曾经说过,只要本着一颗对朝廷、对社稷的衷心,即便偶有失误,朕也不会斤斤计较,”
“臣谢皇上天恩,”虽然从面奏伊始,已经两次被皇帝陛下打断话头了,可骆养性心里却感到自己所有的做作都没有白费,不是有那么句话吗:上位者固然是该对下属客气,可下属该有的表示却是绝对不能省略的。'求书想看的书几乎都有啊,比一般的站要稳定很多更新还快,全文字的没有广告。'
幸好自己一直没有忘记!骆养性因此对自己也很是满意,“皇上还是信任有加”,只要能够维持着皇上的信任,自己的辛苦就没有白费。
过去的事情,就此揭过,接下来就是请示以后几项事情的方略了。
因为在此前送来奏折中,绝大部分都已经由分管的衙门和大臣做过了汇报,因此皇帝陛下的心中,对于该几项事情也是有着成算腹案,圣旨也已大部草就,此时只不过将其中尤其注意的地方,着重对骆养性讲述一下,要他在此后的具体办理过程中加以监督就是了。
这些事情,都有各自管理的衙门负责具体办理,随后的圣旨也是下给内阁首辅黄立极,他自会将皇上的旨意分发给各部各衙门遵照执行。此时给骆养**代,也只不过做到心中有数,便于监督。
这种监督的职权,等于是在内阁首辅黄立极之上又设置了一道紧箍咒reads;。不过骆养性是在皇上不在京城的时候,才能代天子而行的职权,一俟皇帝陛下回銮,骆养性就会立即“归位”,继续履行他锦衣卫指挥使的职责。
即便只是暂时的监督之责,也是非常恐怖的权利。骆养性若是存有“异心”,也有有着上下其手的机会和可能。这或许也是骆养性自己戒惧忐忑、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真实原因。别说是真的有了借机弄权的“实迹”,哪怕自己的行为有一点点可令上位者怀疑的地方,自己的下场……轻则被永远摁在冷板凳上,重则身首异处,甚至满门抄斩也都不算是意外。
事情虽然有好几项,可交代给骆养性注意的,基本上就是那么几句话了。所以,只一会儿工夫,皇帝陛下就结束了与骆养性的独对。
结束独对之后,骆养性并没有离开,而是陪着皇帝陛下一起来到了外间。
外间是一间堂屋,没有多少摆设,因此显得很是宽敞。此时堂屋内有张玉带领着四名护卫侍候着,见皇帝陛下出来了,就一起跪倒行礼。
而骆养性虽然是他们的顶头上司,可因为有皇帝陛下在场,他们也只能以目光示意了。
骆养性当然不会在意手下的“忽视”。在某种意义上,这几位手下若是在这种有皇帝陛下在场的情况下,还对自己格外“持礼”的话,骆养性绝对不会以为他们是在对自己表示尊重,而是完全在有意陷害。
骆养性陪着皇帝陛下来到外间堂屋,也并没有离去的意思。
因为除了以上两项大事,骆养性此行,其实还有一件事情。
他知道皇帝陛下决定了的事情,别人就是劝之再三,也无法令其回心转意,因此他也就不再去做些无用功了。
不去劝阻了,可臣下的心意还是要尽的。
最近一段时间,骆养性与刘敏政相互参详,合力打造了一套防身的独门利器,借此行的机会,带到杭州府亲自送于皇上。
这套防身的利器,其实就是袖弩,或者叫做袖弩的升级版和扩大版。袖弩之为袖弩,是因为安装在手腕上,可单臂、也可双臂都装。而这套经刘敏政和骆养性共同研发的新型袖弩,充分开拓了安装的部位,不仅是双腕,而且两膝和足踝处、两肩甚至背部都可以安装,并且都有机括连接,由手来控制发射reads;。
皇帝陛下本来对这些所谓的防身之术并不是多么在意,可臣下如此热忱,自己若是太过冷淡的话,无疑会冷落了臣下的心。因此,在骆养性的演示下,皇帝陛下还是亦步亦趋地跟着演习着袖弩的用法。
经过一番练习,除了其他部位还是有些生疏以为,皇帝陛下终于可以比较灵活地按下手腕处弩箭的机括了。在较近的距离之内,准头也保持的不错。
袖弩的射程本来是不会有多远的,而若是一旦皇帝陛下要亲自启动防身武器,那肯定是敌人已经近在眼前,因此准头到不太担心。
其实,对于这些比较原始的防身武器,皇帝陛下更倾心于那种最新研发出来的可燧发的手铳的。但是,那东西的威力实在够威够力,二三十步至四五十步之内,可以轻松打爆一颗硕大的头颅。
因此,试射当场的情形,被亲眼得见其威力的人传扬了出去,有的文武大臣就偷偷借机观看。而一见之下,无不尽皆骇然色变。他们就一致呼吁皇帝陛下身边的护卫人等,绝对不允许佩带这些杀人利器,否则就以图谋不轨,意欲刺王杀驾论处。
而他们在得知皇帝陛下竟然也是乐此不疲时,更是相顾愕然。原来在京城时,皇帝陛下不定时地前往西山兵营,竟然每次都要去那个称作“靶场”的地方,亲手“砰砰”地试射一番……他们在得知此番情形之后,就更是群情汹汹,连番的上书朝廷,大有将火器彻底埋葬的趋势。
此后朝堂之上,关于火器的使用之争愈演愈烈。令人有些意外的是,此番争论,不管是以前的“阉党余孽”,还是“东林余勇”,竟然几乎站在了同一条战壕里,口诛笔伐所向,也几乎对准了同一个方向。
一时朝堂之上,群情激荡,众口一词,大家也似乎要通过这么一番举动,表示自己对君上的赤胆忠心。而若是反对他们,轻则就是对皇帝陛下的安危掉以轻心,重则……几乎就等同于图谋刺王杀驾一般。
最后,以至于孙元化和毕懋康在这种情势的逼迫下,都向皇帝陛下表示,若不采纳群臣的意见,二人宁可辞去现职,以防将来出现意外之时,蒙受天下的指责诟病。
………………………………
第350章 砥砺新刃
c_t;在获悉全体朝臣几乎上下一致的反对,而且最得力的两位火器专家也深恐受到朝政的波及而以去就论争之后,皇帝陛下甚感无奈,只好俯允所请,最终不得已下令,除了守卫皇宫的外围人员,可以使用最新研发的燧发火铳之外,乾清宫侍卫和贴身护卫一律携带刀枪剑戟等冷兵器。'看本书最新章节请到'
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全力打造出了最新式的杀人利器,却不能为己所用,皇帝陛下想想都为自己感到憋屈。但是没有办法,总不能因为这点儿小事,就像祖先那样动用廷杖吧!
虽然在无奈之下,最终采纳了群臣的“众议”,可在皇帝陛下的心里,甚是不以为然的。由此可见,推行一项新政是多么的不容易,不可想象的反对之声,似乎随时会从斜刺里杀出。即便是拥有至高无上权利的皇帝陛下,有些时候也不得不采取息事宁人、甚至是委曲求全的权宜之举。
但是,命令倒是下了,可是否真正一丝不苟地执行……反正目前来看,还没有人能够有胆量来对皇帝陛下以及随身的护卫进行搜身的。
当然了,能够有资格携带这些利器的,不仅得是耍枪的好手,而且还要具有绝对的忠诚度。这些人员都是由骆养性亲自挑选,他们的家属也……嘿嘿,反正不会亏待了他们就是。
这些事情完了之后,骆养性又对随扈皇帝陛下的锦衣卫千户千叮咛万嘱咐。
这些人虽然都是整日随扈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