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哉大明-第12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还是中间停过了两次,马匹牲口歇息,进食草料,可从出发到现在,一件连续行走了一个对时都多,超过了六个时辰,驾辕牲口的蹄子也是越来越沉重,几乎是一下一下地往前挨着走了。
前面再行十里就是澄城了,澄城那里有个驿站,只要到了那里,就能够更换马匹牲口,也会有现成的食物可以充饥。可前提是能够走到那里。现在看来,就是这短短十来里的距离,都要难以承受了。
“父亲,让他们先去牵些牲口来吧”徐骥对徐光启说道。
“看来也只好如此了,让他们去吧,”徐光启无奈地说道。
“是,父亲,”徐骥答应着,等车停下之后,他就下车去跟随从们交待。
不一会儿,两名随从打着马,继续向前走,余下的人,在左近路边找了个宽敞些的地方,然后纷纷下马,有些人准备草料,有些人就去捡些干柴,预备着至少弄些热汤热水的,也好慰劳慰劳五脏庙。
因为走的仓促,很多东西都没有携带,因此就只能简单地打了打尖,众人也随便找地方一忍,其他暂且不管,打个盹先。
徐光启在儿子的服侍下,用过了一些食物。然后下车,在附近走动了走动,活动了一下有些僵硬的腿脚。
因为是一直在车上,可是颠簸的很,无法深睡,更因为有心事,因此迷瞪了一会儿就没有了困意。此时天已大亮,他也毫无睡意了。
“那几个地方考察一番,选址的问题应该是不难解决了,”既然睡不着,徐光启就索性开始考虑与皇帝陛下见面之后要商议的问题了,“何人可堪委任呢”地址选定之后,接下来的建造房屋等设施的问题,直接责成工部有关司道去做就是了,倒是不太用操什么心了。可另一件事情也马上就摆到面前来,那就是最繁琐、最棘手,也是最最重要的人事问题了。
当然了,若非皇帝陛下主动问及,徐光启也不会先贸然提出。因为用人之权柄操之自上,非臣下所敢擅作主张。但是,若是皇帝陛下真心实意地提出来探讨,做为臣下也不能一点儿准备都没有。
这一段时间以来,徐光启算是对皇帝陛下有了深入的了解。
皇帝陛下有时做事不循常理,有时独断专行,但有时也是真心实意地要听取臣下的意见,并且不管是能否接受,也能够给予认真对待,并非像刚开始徐光启认为的那样,是要通过某些权术来揣测臣下的内心。
经过刚开始一段时间的磨合,徐光启确认皇帝陛下是真的要做一些实事,而且所用的手段也很是恰如其分,如此几年或者十几年之后,大明王朝的颓势应该就可逐渐逆转了。
每每想到这个情况,几近老迈的徐光启竟然像二十来岁的大小伙子那样,激动的几夜没有入睡。他庆幸上天为大明王朝送来了这么一位明君,也庆幸自己在风烛残年也还有一展抱负的机会。
徐光启入洋教的原因,更多是因为能够从此有机会学习更多的泰西的那些奇技淫巧,而学习这些的目的,还不就是要拿来做为振兴华夏的工具吗
因此,自从了解皇帝陛下真的是有心做些实事、大事时,徐光启几乎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他要将自己的平生所学,全都奉献给大明王朝、奉献给皇帝陛下。
所以,徐光启是不怕皇帝陛下对他产生“借机揽权”的误解,他也不相信皇帝陛下会对他有这种看法。自己若是仅仅是为了“避嫌”而尽心筹划的话,不仅要辜负了皇帝陛下的信任,恐怕也会让人觉得自己对于“勤于王事”一项,做的着实差劲了些。
但是,这个人选也着实令人委决难下。
能力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忠心,是否一直对朝廷、对皇帝陛下保持忠心。
在陕西韩城的第一所军校建成之后,若是达到、或基本达到此前自己与皇帝陛下一直在往来的函件中磋商的那种程度,可以想象,掌握这所军校的,手中会有一支何等骇人听闻的力量。
在眼下大明的带兵将官,都是将自己手下的兵,视作自己的私产一样,任何人都不易插手。
是的,就是这样,即便是朝廷也不能随意插手带兵将领的“内部事务”,否则就大有哗变之虞。而幕后的操纵者不是别人,就是那些带兵的将官。
说实话,徐光启也知道,恐怕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皇帝陛下才一直没有把目前大明的军队,做为自己可以依靠的坚强的力量,非得要另起炉灶,宁肯慢慢地重打锣鼓另开张的含义。
徐光启对于皇帝陛下的这个决定是绝对支持的。
本来嘛,朝廷费尽了物力财力,划出土地供养的军队,朝廷竟然不仅没有话语权,甚至有时还要遭受他们的要挟,这实在是无法忍受的事情。
说起来,若是单从控制权这个角度看,多少还有些“意气用事”的成分。
最不能忍受的是,就是这样的一些只知自己而不知朝廷、不管百姓死活的军队,如何能够指望他们为了王朝的安危,为了百姓的安全去战斗,去搏杀呢
因此,皇帝陛下提议的新式军队必须尽快建立起来,而且还要牢牢控制在手里。
也因此,这个军校的掌舵者就更显得尤其重要了。
“咦,回来的还挺快的”徐骥欣喜地说道。
“不会这么快吧”徐光启很是疑问。
一阵马蹄声从澄城方向传来,徐骥一边与老爹说道着,一边就从他们暂时歇息的僻静处向路边走去,同时还手搭凉棚,迎着初升的太阳向澄城方向打量过去。
前面的确是奔来了三十几匹马,可十几匹马上也都有人这显然不是派往澄城的两名随从返回,而是不知何方人士从此路过。
徐骥本来还有些失望,但是想想那两名随从离开,也才不过是刚刚半个时辰,从此处到澄城来回要四十多里,再加上要验看徐光启的“符验”、准备马匹牲口等等,再有一个时辰能够回来那也算是快的了
看着这一行人马上要从眼前的路上过去,徐骥叹息一声就要转身回去。
“诶,这位请了,阁下莫非就是户部的徐主事”这时,路过之人中,忽然有一人勒住了缰绳,并且出口询问徐骥。
………………………………
394。第394章 忠诚2
c_t;“哦,正是在下,不知……”看看人家是过路的,徐骥刚刚要转过身回去,此时却听到有人给自己打招呼,因此就又回转了身形。小说/
徐骥在随老父刚刚入陕西时,皇帝陛下特旨将其升为正六品的户部主事,一方面方便自己协助钦差办理赈灾事宜,另一方面也方便自己照顾老父的饮食起居。
这段时间,徐骥与老父徐光启为了赈灾事宜,没少在陕西各州县往来,也几乎与所有的地方官府和卫所的人员接触,因此有人认识他也就不算是意外了。
而且那人与他打招呼时,对方的马速也都降了下来。此刻听到他就是户部的徐主事,那一行人就更是勒住了马的缰绳。
因此,徐骥也能稍微看清了对方的模样……看清是看清了,只是也觉得眼熟,却一时想不起对方的确切身份。这段时间见的人实在太多,而且几乎都像走马灯似地来来往往,能够留下深刻印象的也着实不多。
与此同时,听到这边有对话的声音,不远处歇息的徐光启等人也都站起身形,向这边打量。
而这边刚刚停下的众人,也同时向那边望去,并且下意识地将他们中一名三十来岁的汉子围拢起来。其中有几人还将自己的手,伸向了马背上的褡裢,或是自己的怀中,似乎是在掏摸着什么东西一般。
“王……老爷,那边应该就是徐大人了,”得到徐骥的确认,又看到那边的那位老臣,开始搭话的人很为自己的机警感到兴奋,但是甫一开口,又似乎马上意识到了某些禁忌,因此语速明显出现了一顿。
“哦,哈哈,不错,好歹没有错过,”被围拢在中间的那名三十来岁的汉子马上也是非常高兴。
其余的人也都随之大大地舒了一口气,似乎是“终于到地头了”、“好悬没有错过”的表情。
“王老爷,您先稍候,小的先去看看,”在这位“王老爷”要带转马头向徐光启那里去时,他身边的一位已经抢先一抖马的缰绳,并且也没等“王老爷”有什么表示,就已经招呼了两名手下,三人一起策马奔了过去reads;。
“什么?王……老爷……”听了他们的对话,徐骥惊骇莫名,“难道是……?!”
此前在陕西的时候,徐光启曾经随同老父与皇帝陛下一起待过一段时间,因此徐骥也知道了那八名随身护卫的一些习惯。而且虽然当时的皇帝陛下没有掩饰自己的面容,可徐骥也知道那位爷出行的时候,多是以一副假面孔示人。
今天看这阵仗,难道就是他们!
徐骥本来还有些疑问,可又看了看刚才与自己对话,此刻也正在笑眯眯看着、并向自己走来的那人,他马上就明白过来……除了皇帝陛下身边的蒋凡还能是哪个!跟在身后的,不是沈复和韩邹嘛。一直紧紧贴在皇帝陛下身边的,可不就是张玉嘛。
徐骥可以断定,这就是皇帝陛下一行,也因此,刚才还只是感到熟悉的面孔,此时也都一一对上了号。
既然已经断定是圣驾,那自然没有不大礼参拜的道理,否则以后若是被什么人以“大不敬”的罪名严参,自己可就有口莫辩了。
“不要参见,免得泄露!”徐骥刚刚要矮下身子,要从他身边路过去到徐光启那边的蒋凡也正好经过他的身边,发现他的举动之后,就马上出言给予了严厉的警告。
蒋凡的声音虽然很轻,可语气却是冷厉异常,而且不容置疑。
徐骥一听,也马上警醒起来。
是啊,这里毕竟是官道之上,虽然此时天色尚早,路上也没有多少行人,可万一被什么人在远处看到此番情景,然后再做一定的联想和推断,那岂不是很可能引出一番天大的祸事!
他知道,若是自己执意要大礼参拜,蒋凡他们中的任何人,都不介意质问自己“是何居心”了!
徐骥马上稳住了身子,没有跪倒尘埃。但是,他也没有彻底“费礼”,而是双手抱拳,冲着皇帝陛下施了一下礼。
此时双方人员挨得很近了,皇帝陛下显然也认出了徐骥,也看到了他的举动,于是就冲他笑了一下,算是知道了他的“心意”,然后也并没有什么其他的反应reads;。
蒋凡与沈复、韩邹过去“看看”的意思,肯定不是要再次确认徐光启徐大人的身份,而是要排查可能的危险因素,并将闲杂人员都进行必要的隔离。
徐光启离得稍有些远,因此等蒋凡三人到了跟前时,才认出了他们。但他显然也是受了蒋凡等人“不要参见”的警告,因此也是在双手抱拳微一施礼之后,就耐心地等在原处。
几名随从几匹马,一辆车两匹拉车的牲口,因此蒋凡三人很快就“看”完了。
他们三人一边有意无意地将徐光启的几名随从隔离开来,一边向这边打着手势,那意思就是说:平安无事,可以过来了!
这边接到信号,一行人就催动坐骑,呼呼隆隆地从徐骥的身边过去。
徐骥虽然是户部的主事,可在这些人的面前,也就是一个听差的身份,因此他当然不敢抢先了。而且他还得稍微向旁边挪动了几步,等到一行人马“哗啦哗啦”地都过去了,这才迈动脚步,跟着众人的后面返回了那里。
――――
看到下马之后,大步流星走来的年轻的皇帝陛下,徐光启竟然没来由的有种想哭的感觉。
他们休息的这个位置,已经离开大路有段距离,况且随着众人的到来,周围也都有十几人和几十匹马的遮掩,因此当徐光启执意要行礼时,皇帝陛下并没有过于劝止。
在简单地过礼之后,二人就几乎完全脱却了君臣之礼,笑语晏晏地交谈起来。此时,不管是老迈的徐光启,还是年少的皇帝陛下,似乎都不是一夜未眠而且是赶了一夜路,精神都是那么的饱满。
若是不去分辨两人交谈的内容,而只就两人近乎随意的口气的话,没有人能够意识到,他们此刻所提及的内容,就是关乎大明王朝今后数十年、乃至百年的发展蓝图。
相对来说,军校的问题只是其中具体而微的一项,因此两人谈论的并不是很多。而至于关于军校当家人的人选,皇帝陛下更是没有一点要让徐光启为难的意思,直接就提出了自己拟定的人选――孙传庭。
………………………………
第395章 各有千秋
c_t;说实话,徐光启心目中的人选,是比他自己仅小几岁的孙承宗。( )
不管是文,还是武,既然是办学,那肯定是要有一位能够压得住阵来坐镇才是稳妥之举reads;。而不管是资历,还是个人修养,以及皇帝陛下的信任度,孙承宗都是够资格的。
万历三十二年(一六零四年),孙承宗高中进士第二名,授翰林院编修,而后转拜中允。
万历四十八年(一六二零年),明熹宗朱由校即位,孙承宗以左庶子充当日讲官。这个官职,是正六品。
熹宗朱由校每天听孙承宗讲课,感觉自己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于是特别关照孙承宗,因此他的官路可是亨通起来。
天启元年(一六二一年),孙承宗官升少詹事。这是正四品。一年的时间,越过中间的从五品、正五品、从四品。
天启二年(一六二二年),孙承宗被任命为礼部右侍郎。这是部级的位置,正三品,响当当的方面大员。
从万历四十八年,到天启二年,中间三年的时间,孙承宗由一名正六品的讲官,一跃而为正三品的礼部右侍郎,用“炙手可热”、“官运亨通”来形容,都显得苍白无力。
熹宗皇帝如此提拔孙承宗,当然是有目的的。
还是在天启二年,清军再次入侵,广宁城守王化贞弃城逃走,经略熊廷弼退守山海关。兵部尚书张鹤鸣害怕被降罪,于是外出巡行。朱由校于是拜孙承宗为兵部尚书,并兼任东阁大学士。
各部尚书,是为正二品。从此,孙承宗一跃而为朝廷大员。'看本书最新章节请到'
孙承宗上书给皇帝朱由校,说这几年没怎么练兵,军饷也难以核实,用武将上阵杀敌却用文官指挥,文官的权利太大,对作战极为不利。建议朱由校应该加大武将的权利,并且选一个有雄才大略的武将,给他假节的权利,让他可以自己任命帐下的偏将。
朱由校在孙承宗的建议下,迭次下旨,抚恤辽东百姓,精简京师军队,增设永平大帅,修建蓟镇亭障,开京东屯田,等等措施依次施行。孙承宗又奏请将熊廷弼、王化贞交给司法部门治罪,以正朝纲,又将给事中明时举、御史李达逮捕,治他们因招兵而引来战祸,又责备辽东巡按方震孺、登莱监军梁之垣、蓟州兵备邵可立,用以警告那些曲意依从,没有骨气的将领reads;。
此后,孙承宗还奉命督师蓟辽,表现也很不错。
尽管不能说全是孙承宗的功劳,可他在辽东坐镇的那几年,后金的发展势头也的确受到了很大的遏制,这也总归是事实。
按说孙承宗的资历足够,而且前段时间在宁远率军阻击后金皇太极的进攻,也是颇为得力,很得当今皇帝陛下的信任。
孙承宗的优势,不仅是足够的资历,而且因为前后都任过兵部尚书,也曾经督师过蓟辽,从他手下走出、或曾在他的麾下任过事的大将多多,因此他的影响也是足够。
而孙传庭所缺乏的,就是孙承宗的优势。
在被皇帝陛下委派编练新军之前,孙传庭只是一名从默默无闻的正五品稽勋郎中任上返家闲居之人,是当今的皇帝陛下慧眼识才,将其不次拔擢,并且委以编练新军的重任。
虽然据说新军编练成果不错,可毕竟没有经过大战的检验,此前的所有赞誉,恐怕都不免流于形式的成分居多。
而这可是孙传庭唯一勉强算得上“政绩”的啊!只可惜还有待检验。因此,目前的孙传庭,可以说没有拿得出手的、过硬的、有说服力的政绩。
孙承宗的优势,正是孙传庭的劣势,而且这个差距,是短期内绝对无法弥补的。也就是说,在一个时期之内,孙传庭是无法达到孙承宗那样具有影响的地位……
“诶,或许这也正是孙传庭的……优势?!”一念及此,徐光启都为自己的灵光一闪所警醒,“或者说,孙承宗的优势……正是他自己的劣势,而且是无法回避的、无法挽回的劣势……至少,皇帝陛下是这样认为的,”
这样一想,徐光启豁然开朗,也对皇帝陛下的这个决定极为推崇。
因为接触泰西比较多,对泰西的了解也就算得上华夏第一人。徐光启要“引进”的,可不仅仅是什么算学和几何……但是,要引进那么多的奇技淫巧,恐怕要触动不知多少人的利益。
要触动很多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徐光启根本难堪此一重任reads;。不只是因为他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是因为他所占据的位置,尚不足以使他占据绝对的制高点。
可在徐光启的心里,却始终有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
而自新军登基以来,经过不断的接触,徐光启与皇帝陛下可谓相见恨晚。几番更加深入地接触下来,两人都把对方当做实现自己理想的一大助力。
徐光启想通过拥有至高无上权利的皇帝陛下,将自己的所学奉献大明,而皇帝陛下为了大明的强盛,也急需像徐光启这样的有识之士的大力协助……双方不谋而合,“各取所需”。
所以,徐光启的一些思想意识,几乎与皇帝陛下一致,或者说,很多重大的事情,徐光启更多的是从皇帝陛下的角度出发来加以考虑。
因此,从皇帝陛下的角度来看,孙承宗的优势,同时也就是他无可挽回的劣势。
这个意思,有两层。
第一,因为孙承宗有着足够的资历,因此皇帝陛下在指授方略的时候,就不免“心虚”,也就无法彻底畅行其志。
第二,因为孙承宗履历丰富,尤其最近十年在大明王朝的军界有着相当的影响力,也有着众多的部署。因此,他所使用的人,肯定多是以前的旧部故交。
而皇帝陛下所立志建立的军校和编练的新军,基本上都是要打破此前固有的弊端,因此肯定会触动一大批人的利益,至少他们若是想像以前那样肆无忌惮地吃空饷喝兵血是不可能的了。
所以,即便是孙承宗不折不扣地全盘接受了皇帝陛下的旨意,可要想顺利地推行下去,恐怕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这应该是皇帝陛下否定孙承宗这个人选的最大的原因。
当然了,目前孙承宗正在山海关、宁远一线带兵防备后金南下。可若说是真的找不出一个替手,那也言过其实。因为皇帝陛下的坚壁清野施行以来,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效果,在可预见的短时间内,后金根本无力南下,根本无力发动一场针对大明的进攻。
………………………………
第396章 皇太极的烦恼
c_t;因为有众多的部属是既得利益者,因此在推行皇帝陛下的旨意时,恐怕就会相当的掣肘。' '即便孙传庭本人对皇帝陛下的旨意非常的认同,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多少也会打些折扣。
而对于孙传庭来说,这样的顾虑就几乎没有,或至少说,顾虑很少很少。他年轻,他此前的最高官职是五品的稽勋郎中,他没有部署,更没有可以炫耀的战功……
徐光启相信,皇帝陛下肯定也曾考虑过孙承宗这个人选,可他又是如何确定孙传庭更为符合条件呢。
即便是自己这个可以“随心所欲不逾矩”的人,也还是在“孙传庭”这个人出现在“候选人”名单上、并且高居第一顺位之后,才能够辗转参透其中的奥秘,而皇帝陛下又是如何慧眼识珠呢。
想到这里,徐光启禁不住拿眼睛偷偷瞄了一下皇帝陛下。
这一番计较,即便是这副“三十来岁的面孔”,也都稍显稚嫩,两者都不是多么的“般配”,更何况其本人本来要说是二十来岁的人,也都显勉强……正确的说法是“至今未到二十岁”!
――――
一半是为了转移后金以及蚁附的蒙古人的关注,一半也是因为的确要解决毛文龙东江军这个后顾之忧,在宁远城下羁縻多日,不仅没有占到丝毫便宜、而且还付出极大代价的皇太极,就把剑锋回指辽东半岛。
皇太极的这一提议一经提出,就得到了其他同在宁远城前线的大贝勒代善,和二贝勒阿敏的一致同意。'看本书最新章节请到'实际情况是,不走不行了……没吃的了,难道还真的要等到饿死人的时候再回转吗reads;!
因为征收、输送军粮不利,皇太极震怒之下,已经砍了四五个协领的脑袋,而被都统看了脑袋的参领和城守尉不下二十个。
后金时期,都统是八旗的最高长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