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哉大明-第1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另外,在得出后金的真实目的是朝鲜的粮食、并且在争得了皇帝陛下的同意之后,两人也已经派出信使,给朝鲜当局送去警告。不管他们当不当真,大明都要这么做。大明只是仁至义尽,并不想从中获得什么好处。
不仅如此,若是朝鲜人想从海上撤退的话,大明也会派出船只进行一定的接应。但是,囿于本身所面临的困难,大明无法做的更多,因此朝鲜人只能自求多福了。
这些事情,在场的三人也都是亲身经历,没有什么可拿出来的新东西啊!
卢象升与何腾蛟反复查看着情报汇总的最后一页,仍然不得要领。
“诶……”皇帝陛下似乎都有些不耐烦了,就再次出言提醒,“后金此次动员了多少兵力啊?”
“总的兵力接近十万,若是再加上莽古尔泰……”
“其中……”皇帝陛下没等何腾蛟说完,就打断了他的话。
“其中巴牙喇等三大营就有……”卢象升一眼就看到了纸上的“其中”两字,然后就顺着往下念道。
“另有……”皇帝陛下仍然没等卢象升念完那一整句。
“另有蒙古人一万至一万五千,占了此次后金出动的主战兵力的两成到三成。”皇帝陛下没再出言打断,因此何腾蛟得以将一整句读完。
后金出动的总兵力十万左右,其中多一半是步甲和辅兵之类,主战的兵力也就是四五万人,其中蒙古人是一万多人,所占的比例大概也就是两三成左右。
何腾蛟读完,三人都没有出声,室内一时陷于寂静。
此刻到了非常关键的时候,皇帝陛下似乎要考校二人一番,此时也不再出言提醒,只是以旁观者的姿态,笑眯眯地看着两人。
而两人也知道,皇帝陛下的提示戛然而止,若是能够发现新东西的话,那么肯定就在“其中”和“另有”两项之下的内容,最有可能的,就是“另有”……因此两人紧锁着眉头,绞尽了脑汁儿,大脑在高速运转。
“皇上圣明,”
“皇上,妙啊,”
几乎是同时,何腾蛟与卢象升似乎一下子想通了其中的关窍,两人也几乎是一起开口。
“哈哈哈,”见两人终于开窍,皇帝陛下开怀大笑,“说说,妙在何处?”
“皇上,打建昌,实在是攻敌所必救之计,”何腾蛟欣然说道。
“哦,为何攻打建昌,皇太极就必须救援,而若是大明发兵攻打锦州等处,皇太极就可以袖手旁观,你说的……是不是这个意思?”皇帝陛下满有意味地问道。
………………………………
第400章 阳谋
“是,臣就是这个意思,”何腾蛟说道。 章节更新最快
“嗯,还有吗?”听到何腾蛟的话,皇帝陛下很高兴,但从语气里似乎透露出意犹未尽之意。因此,他虽然是在与何腾蛟交谈,可说完之后的目光,却是看向了卢象升。
“皇上,若是皇太极不救建昌,则似乎……更合我大明之意,”卢象升受此启发,顺着思路稍微往深里一想,马上有所顿悟。
“哦……”皇帝陛下脸上的笑意浓了一些。
“这就等于是一颗楔子,”卢象升尚未来得及开口,何腾蛟好像也彻底想通了其中的关窍,于是他马上接过了话头,“我们就把这颗楔子,牢牢地给它栽进去……嘿嘿,”卢象升说完,是一连串的阴笑。
按理说,在皇帝陛下面前,是不应该有这么鄙俗的表现的,可何腾蛟的此番表现,似乎也正反映出君臣三人此时此刻的心情,因此在场的人都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可接受。
“不仅如此,”卢象升似乎又有所悟,“这颗楔子……或许还有另外的用处,”
“哦,建斗还有其他顿悟?”皇帝陛下虽是疑问的口气,可那表情却分明是深获我心。而刚刚小有得意的何腾蛟也一边看向了卢象升,一边也在自己的心里推测着“这可楔子另外的用处”。
“对了,这颗楔子,不仅插在了蒙古人和女真人之间……”真是一点通,就点点通,也就是一眨眼间,何腾蛟马上明白了这“另外的用处”何在,于是他就立即接过了话头。
“也插在了林丹汗与蒙古人之间,也为以后……”卢象升抢着说道。
“哈哈哈,”皇帝陛下与卢象升和何腾蛟一起开怀大笑起来。
刚才的对话,三人你一言我一语,连接非常的顺畅,中间也没有出现丝毫的停顿,就犹如一段犹如事先编排好的“贯口”……随着三人的开怀大笑,似乎最后的“包袱”彻底抖开了,这个“段子”也就结束了,一个阳谋也就应运而生。
“去吧,抓紧制定一个计划,”皇帝陛下已经有些等不及了。
“是,臣告退,”两人施礼,转身准备离去。
“等一下,”两人行礼之后,刚要离开,皇帝陛下却又将两人叫住,“记着,制定进攻建昌计划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宜缓不宜速……”
“皇上,这……”两人有些不太明白。
“总得给人家留出报信儿的时间吧,也不能让人家皇太极没有反应的时间……那不好,很不好,”皇帝陛下边说,边微微皱起眉头,摆出一副杞人忧天的样子,似乎很为皇太极没有时间做出反应感到担忧。
若是在皇太极知情之前,或是在接到建昌被围、并且情势危急,而且在做出决定之前,都要有一个比较“合理”的时间。譬如说,大明大兵包围建昌城,色楞派出信使求救,而他开始时的求援,肯定是以锦州等处以及附近的蒙古人为目标。
接到建昌城的求救之后,附近的蒙古人只要是有余力,多半会给予援助。这些蒙古人,由林丹汗来对付,大明只要保持足够的警惕,应该不会造成多么大的影响。
而锦州等处的后金驻兵,接到建昌城的求救,因为他们本来兵力就不是多么的充足,而且也生怕中了大明的调虎离山之计,因此多半不敢擅作主张,肯定要向皇太极请示,或者直接将建昌城的信使打发到皇太极军前。
色楞恐怕也能够知道,锦州等处的后金驻军不会因为建昌城的危急情况就轻易出兵,他多半还要同时向皇太极军前发出求救的信号。
若是不出意外的话,色楞的求援要求,无非就是两种,要么请求皇太极调动部队救援建昌城,要么就是要求苏布地率领本部族回援。
而皇太极在接到建昌被围且情势非常危急的情报之后,至少得有一两天的反应时间,甚至还要考虑到他还有可能在初期隐瞒这个消息,以免动摇了前线的军心……这些时间,估计得要二十天,若是再加上派兵、以及在路上行走的时间,恐怕得要三十天,甚至更多,大明都要给他们留出充足的余地,绝对不能给皇太极留下“很想帮,可惜的是已经来不及”的说辞和理由。
因此,皇帝陛下才说“易缓不易速”,就是在“合理”的时间范围之内,大明不能将建昌给攻打下来,但是又要保持一定的攻势,令城内的蒙古人坚信,若是没有援兵的话,建昌城肯定抵挡不住大明的进攻,城破,只是早晚的问题。
――――
皇帝陛下确定进攻建昌城的战略,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
若是大明发兵,不论是攻打塔山、锦州等处,还是由盖州等处登陆,进攻海州、鞍山一线后金据守的城池,皇太极都可以采取隐忍的态度……因为上述地区的驻守兵力,大部以后金为主,若是有损失的话,也是后金的损失最大。
为了完成“征粮”大业,一些损失是可以忍受的,也是必须接受的。
可是,建昌就不同了,在那里定居生活的,可都是纯粹的蒙古人,且因为很有一部分蒙古精壮随同后金进攻东江军、或是进攻朝鲜,剩下看家的就多半是老弱妇孺了。
“攻敌所必救”的意思就在这里……若是后金自己受到了损失,只要你皇太极自己能够忍受的住,蒙古人和其他什么人顶多会竖起拇指称他一声“真是个汉子!”之外,是不会有什么怨言的。
但是,若是蒙古人受到了损失,而皇太极却在能够救援、有充分的时间做出反应(皇帝陛下肯定会给他留出充足的反应时间)的情况下,采取了置之不理、令建昌的蒙古人自生自灭的态度,那……蒙古人会怎么想!
最近一段时间物资紧张,皇太极可以偏袒女真,蒙古人少吃个三口两口的,也就那么着了,可如今是涉及到了生死的问题,皇太极若还是置之不理的话,蒙古人可就不能不有所考虑了。
当然了,皇太极可以许诺,将从朝鲜获得的战利品中,多拿出一部分做为对蒙古人的补偿,或许也能挽回一些。
可是,他能够做到吗?他能够兑现自己的诺言吗?!
………………………………
第401章 林丹汗的怨怼
皇太极要兑现自己的承诺,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し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得要有两个先决条件:一是此次行动,要在朝鲜获得大量的粮食等物资,二是要女真必须在满足了自己的需要、或者大部分的需要之后,才能兑现对蒙古人的承诺。
其中,首要的条件,就是在朝鲜获取足够的物资。仅此一点,恐怕就难以实现。朝鲜地区确实是耕作稼穑,可本身的出产不是很多,多年来也一直丰欠不均,官库中的积存不可能有多少。否则的话,后金早就下令从朝鲜征集粮食物资了,根本不用等到现在,而且还浩浩荡荡地出动十万大军。一动用了军队,那就意味着就连温文尔雅的“征集”两字都扯掉了,直接就是动手明抢了。
况且大明的信使已经派出,他们倍道兼行,应该比大军的速度快上许多,朝鲜当局也会提前得到消息。
而且大明信使的任务,也不仅仅是通告和劝说,也是还有着其他的手段的。若是朝鲜当局依然执迷不悟,那些此前已经渗透朝鲜半岛的锦衣卫,是不介意在那里放上那么几把火的。
如此一来,后金在朝鲜获得足够粮食物资的希望,多半就会落空,或者尽管有所获,可所获也是甚少。这样的话,皇太极的承诺就永远没有兑现的可能――后金自己都不敷使用,如何还能照拂蒙古这个小弟。即便能够分一杯羹,恐怕也就真的是分一杯羹……多少分给他们一点点儿意思意思。
而且,在这么一个风雨飘摇、彼此间关系十分敏感的时刻,后金对蒙古这个小弟,或许也会有所防范。
因为,随着前段时间不断地有蒙古人归附后金,现在的女真和蒙古的联合体中,蒙古人的数量恐怕早已经超过了纯种的女真人,只是因为女真的“精锐”多,或者众多的蒙古人中没有一个极其强势的人物,无法将众多的蒙古人团结在――采取暴力或非暴力的手段――自己的周围,皇太极才能够牢牢掌握着这个联合体的主导权。
不得不承认的是,女真的“精锐”,的确是有着士卒精悍的原因,可同时那也是精致的装备和充足的物资保障的结果。皇太极肯定对此心知肚明,因此他也绝对不会让自己的巴牙喇们饿着肚子,仅仅是为了自己当初的一句承诺,就甘愿冒着女真和蒙古有可能发生“主次易位”、进而有可能导致丧失主导权的风险,转而把粮食等物资双手奉给蒙古人。
在这么敏感的时刻,如果再以一定的资助为诱饵,打出林丹汗这张牌,就更是好了――至少可以让蒙古人“多了一种选择”不是。若是林丹汗有粮,号召力恐怕会增加不少。当然了,像以前一样,林丹汗是不会“不劳而获”的。
一方面,可以使手里有料的林丹汗加大对蒙古人的吸引力,继续从后金那里分化一部分蒙古人。另一方面,在此次进攻建昌的战役中,以援助为诱饵,需要林丹汗做两件事。
第一件,只要大明开始了对建昌的进攻,林丹汗就不得再与建昌的蒙古人有任何的联系,既不能资助,也不得收拢由建昌逃出的蒙古人,更不能派兵直接支援。
第二件,当大明将建昌包围之后,林丹汗要保证其他的蒙古人也不能对建昌进行支援。具体来说,就是保证没有从北面和西面来的蒙古人,不能接近建昌城。
为了“配合”之后的行动,也为了“维护”林丹汗在蒙古人中的“形象”,他可以事先可以有一番举动……譬如他可以大肆号召蒙古人的皈依旧主而又不给出明确的承诺和好处,并伺机与建昌的蒙古人发生不可调和的纠纷,号召所有的蒙古人将建昌的蒙古人视作敌人,或者宣布建昌的蒙古人是叛徒等等。
至于具体如何做,请林丹汗自己斟酌。其目的,自然是为后来的对于建昌蒙古人的求救冷眼旁观,预先寻找一个“道义上”的“依据”。
这个任务,还是交给博尔特去完成最为合适。为此,皇帝陛下把博尔特招到身边,将大明下一步的计划讲述给他听,同时,如何劝动林丹汗,两人也是反复推演。之所以如此慎重,是因为有些事情,是不能对林丹汗敞开来说的。
在此次对建昌城的进攻,林丹汗的作用非常大。若不是有他在北面和西面建立一道隔离墙,大明对建昌城的进攻,恐怕就不能放心大胆地进行。
此前大明一直容忍建昌城始终被蒙古人占据,容忍山海关的侧面有这么一个如鲠在喉的钉子存在,实在是因为有许多不得已的原因,其中无法切断建昌城的蒙古人与北面和西面蒙古人的联系,就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
大明自己也是可以派兵去建昌城的北面和西面构筑一道隔离墙的,可那样不仅要动用比进攻建昌城本身更多的兵力,给养军辎也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补给线遭受不断的骚扰,付出的代价也肯定非常惨重。一旦补给线遭到彻底的破坏,全军覆没也并非不可能。
现在,因为有了大明不时的输血,林丹汗又逐渐恢复了一些元气儿。恢复了元气儿的林丹汗,肯定就会被大明派上用场。
像上次一样,林丹汗应该也会接受大明伸出的橄榄枝。
上次的合作结束之后,皇帝陛下很是守约,信守承诺,非常痛快地批准向林丹汗移交了三百余车的粮食等物资。
本来双方约定的是“林丹汗若是全歼三千名后金士兵,大明给予五百车物资的援助”,后来的实际情况与约定有些出入,林丹汗与之交战的是两千名而不是三千名,况且其中还有一些逃窜掉,甚至有两百多名窜入了大明的疆界,使大明遭受了很大的损失。
因此,当初答应的五百车物资,就不能如数照付了,毕竟窜入大明境内的后金巴牙喇也造成了很多的损失,所以只能给予林丹汗三百余车物资了。
对于这个结果,林丹汗也是认可的,他也没有感到不满意的地方。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可以利用的因素――对于最近十几年来陆续地抛弃了黄金家族的那些蒙古人,林丹汗的确打心眼里比大明还要恨他们。
………………………………
402。第402章 宫禁微澜1
c_t;大明的头号敌人是后金,是皇太极,而察哈尔蒙古林丹汗的头号敌人,是那些背信弃义、数典忘祖的蒙古人。( 广告)如果不是他们抛弃黄金家族,林丹汗何至于沦落到如此的地步。
林丹汗是不会将发生、并最终导致这种状况的责任,归咎于自己这个黄金家族已经落魄的无以复加,根本无法为他们提供保护,才致使众叛亲离的现象发生,而只能归罪于他们的背信弃义。这是常理,英明如林丹汗者,自然也不能免俗。
因此,把建昌的蒙古人当做一个活生生的“反面样板”,让他们吃尽苦头,并借以宣示林丹汗的言出法随,对于宣示察哈尔蒙古林丹汗的权威,实在也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这就像自己的“孩子”自己管不了,做为家长的林丹汗也不介意叫一个外人,来给那个淘气的实在无法管教的孩子一个足够的教训。若是用后世的话说,就是……再不听话,就把你送到派出所去!
这一番道理解释开来,林丹汗肯定言听计从。
有林丹汗封堵住北面和西面,大明在进攻建昌时,就只需封堵来自塔山和锦州等方面可能的支援就可以了。而仅此一项,就省却了大明无数的麻烦,以及无数的人力物力。
而塔山、锦州等处的后金驻军也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因为,自皇太极的大军撤退之后,塔山和锦州等处只留下了不足万人的驻军,每处平均两千不到。而又因为自从上次大明从那些地方撤军之后,本来居住那里的少量的汉民,也都随之内迁。最新章节全文阅读
没有了抢劫肆虐的对象,后金驻守在那里就不会获得实际的利益,这些地方只能成为虚耗军辎给养的鸡肋,因此,即便大明不去收复,相信用不了多长时间,若是后金没有卷土重来再次进攻山海关的计划,那么这些驻军恐怕很快就要撤回了reads;。
届时大明可以不费一兵一卒,就可以一日而“光复”数城。
可目前那里的驻军尚未撤离,因此当建昌的蒙古人受到攻击时,肯定会首先向最近的、驻防在那里的后金请求援助。大明只需在建昌和锦州之间,寻一处合适的位置,进行围点打援的策略就可以了。
锦州等处的后金若是敢于出动,那么就在半路截击,在运动战中消灭敌人,总好过攻城拔寨。再者说了,总共不超过万人的兵力,还要防守五座大小不等的城池,他们能够派出的援军,最多三两千到头,而且还得是在皇太极的严令之下,否则的话他们是不会轻易出动的。而且皇太极的严令,也多半是做给那些随军的蒙古人看的,是否是他的真实意思犹有疑问。
除非皇太极下令放弃锦州等处,但眼下来看,这暂时还是不可能的。
因为,若是明军不发动攻势的话,锦州等处很有成为鸡肋的可能。可若是明军开始发动进攻了,锦州等处又会成为延滞明军进攻步伐的所在,至少可以争取一定的时间,便于后金的后方部署。
因此,当建昌的蒙古人请求援军的话,锦州等处的后金驻军,一半的可能是抱定“各家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态度,另一半的可能,即便出兵的话,也只会出动三两千,而且一旦半路遇到截击,他们很可能就会立即掉头。
所以,在施加足够的压力的同时,只要给守卫建昌城的色楞留出足够的时间,他最终的求援目标,还是指向皇太极。
皇太极的选择有两种,一种是派出一部分兵力回援,另一种是将随军的苏布地所部派回。但是,苏布地所部不会很多,势必还要加派一些其他的蒙古人部队随同回援。
当然他还有第三种、第四种选择。
第三种选择,是在沈阳、辽阳等各地重新纠集一部分兵力,支援建昌城。但是,皇太极此次出兵朝鲜早已纠集了所能纠集的一切兵力,别说是沈阳附近,其他也基本都是只有守卫兵力了。
皇太极若是用这个办法纠集支援建昌城的兵力,敷衍的痕迹就太过明显。
第四种选择,就是置之不理,强力压制苏布地、或是其他蒙古人有可能的不满,一门心思将朝鲜半岛洗的干干净净,然后再返过头来。但是,这种选择所冒的风险太大,很容易招致全体蒙古人的不满,因此英明如皇太极者,多半是不会采取。
――――
卢象升与何腾蛟拟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呈送宫中。
皇帝陛下批完了奏折之后,又叫王承恩将那个专门盛放机密文件的小匣子抱过来,他自己从腰间摘下一把钥匙,亲手打开那个小匣子,将里面的那份作战计划拿了出来。
王承恩一看,皇帝陛下这是有要紧事得处理了,于是,就挥退了侍候着的宫女和太监,他自己也在沏好了一杯香茗之后,远远地守在了门口,不得皇帝陛下的亲自召唤,他也是不得近前的。
皇帝陛下连夜阅览了整个计划,通前彻后考虑过之后,对几个细节地方修改了一番。如此一来,时间就过得飞快,况且他本来就是在批阅完了奏折之后,才开始阅览那份作战计划的,因此时间就更是要往后顺延了。
即便是往后顺延也倒是能够接受,怕就怕变成空欢喜一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以至于翊坤宫门口的那个小身影都发出了连连的叹息。
按照皇帝陛下定下的规矩,只要是圣驾在宫中,每位爱妃都是雨露均沾,依顺序侍寝的。
皇帝陛下定下了这个规矩,即便是贵为国母的皇后娘娘也不例外,只不过每次都是从她开始,而且是一连三天,皇帝陛下都会在乾清宫与皇后娘娘琴瑟和谐个三番两番的。
皇后娘娘贵为国母,自然没有人想去与她论短长。
可是……据宫中未经证实的秘传,那三位新晋的皇妃,竟然可以共同侍奉皇帝陛下,这实在是令人……羡慕嫉妒恨啊!因为她们三人虽然名义上也是每人侍奉皇帝陛下一晚,可如此一来,就成了三人三晚了。若是刨去一些其他因素,她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