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哉大明-第14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舜臣立即放出龟甲舰直冲大穿,火炮齐发,当场击毁了该舰。红罗帐下的倭寇将领立即毙命,其余战舰悉被焚毁。
战争结束后,从被击毁的红罗帐战舰上,拾得写有“太阁秀吉”字样的金团扇,方始知道该倭寇将官为九州大名龟井真矩。
六月五日,李舜臣消灭了加藤部下的海军战舰三十三艘,六日与倭寇海军名将来岛通久舰队交战,全歼该舰队,当场击毙了来岛通久。
倭寇海军的接连惨败,令倭国上下极为不满。倭国海军主将胁板安治立刻赶到倭寇海军大本营,统率战舰精锐,寻找李舜臣舰队,试图与其决战。
胁板率领七十艘战舰为第一队,九鬼嘉隆率领四十战舰为第二队,加藤嘉明率领三十只战舰为第三队,排开阵势,企图一战消灭李舜臣海军。
七月八日,李舜臣率领朝鲜海军于巨济岛发现了胁板安治的日海军第一队,遂以计诱使日海军出战,将胁板舰队引到闲山岛海面,双方展开战斗。
此一战,倭寇舰只被毁三十九只,胁板安治本人几乎丧命。
十日,九鬼嘉隆的第二队和加藤嘉明的第三队,感到自己的兵力过于分散,很容易被对方分而歼之,于是就将他们所属的两支舰队在加德岛合流,试图合力与李舜臣舰队作战。
九鬼嘉隆的旗舰高三层,四周插满三曾锦旗以避弓矢。李舜臣再次试图以计将日海军诱出决战,但九鬼接受胁板的教训,不愿意离开加德岛,只依山傍水地利用地形与李舜臣游斗。
李舜臣遂令水军上陆,两面夹击,终于击沉了九鬼的旗舰日本丸,当场焚毁了四十二艘战舰。
战斗一直持续到深夜,双方因为天黑,虽然僵持混战在一处,但到底是不敢彻底放开手脚,遂有意识的逐渐脱离战场。各自撤离加德岛战场之后,损失了几乎全部海军战力的倭寇遂于夜间逃走。
这第二次海战,是朝鲜和倭国双方海军的决战。此后倭国海军精锐几乎被全歼,因此制海权完全操于李舜臣。
倭寇陆军的加藤清正部虽然已经进军至咸镜北道,但因为丧失了制海权,使得运输无比困难,迫使倭寇停止于平壤一线,不敢再向前推进。
李舜臣与日本海军的决战,历史学家有下述评论:这一战,宣告了丰臣秀吉侵略朝鲜行动的终结,以及其征服大明王朝的宏伟计划是多么的可笑,是多么的不自量力。
此次战后,战争虽尚持续了数年,但那不过是为了安抚丰臣秀吉失望的野心而进行的战争而已。李舜臣海战的胜利,对全朝鲜抗击倭寇的义兵斗争,予以巨大的鼓舞,义兵运动得到迅速的发展。同时,悲观失望的朝鲜国王及政府官吏也受到鼓舞,打败倭寇的信心也是同时高涨。仁祖李倧拜李舜臣为三道水军统制使,总督三道水军。
其实,李舜臣海战的获胜,只是打掉了倭寇的一条腿,真正将倭寇彻底击败的,是大明王朝的援朝大军随后的加入。
倭寇入侵朝鲜时,大明王朝东南半壁河山的倭患刚刚肃清不久,沿海农、工、商业只是略有恢复和发展,大明朝廷因倭寇受到损伤的元气尚未得到充分恢复。而与此同时,西北边境的宁夏李拜父子又乘机起兵反抗。大明朝廷自顾不暇,自然无法及时出兵援助朝鲜。
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四月,明政府派李如松提督赴西北镇压李拜父子,战事至七月未能结束。因此,辽东和北京一带明兵兵力减少,抽不出援朝兵力。因此,明神宗对朝鲜国王宣祖的求援一直忧郁不决。同时明朝廷的官吏也因之分为只加强辽东防务的主守派和主张立即出兵的主战派。
其中主战派的意见具有比较充分的说服力。主战派中的一个代表人物是宋应昌,他上疏说:关白(即指倭寇)之图朝鲜,意实在中国。我救朝鲜,非止为属国也。朝鲜固,则东保辽东,京师巩于泰山矣。
这是具有真知灼见的论断。
神宗和兵部尚书石星采纳了主战派的意见,决定援朝以巩固辽东和京师。
庭议决策后,立即拨银二万两犒赏朝鲜将士,以鼓舞士气,并允许朝鲜国王在危险的时候,可以渡鸭绿江居于宽甸堡。同时派祖承训率领所部,赴朝鲜迎击倭寇。
六月下旬,辽东副总兵祖承训率领五千明军开赴朝鲜。
七月至义州时,祖承训接到顺安郡郡守黄瑗的报告:平壤倭寇大部队调去京城,城中留守部队极少。
………………………………
第447章 朝鲜往事4
c_t;应该是立功心切,才让祖承训萌生了轻敌的思想。'看本书最新章节请到'他对黄瑗提供的情报未作认真调查,更没有进行任何的核实,就立即率军进逼平壤。
祖承训素称辽东勇将,但对侵朝倭寇状况和武器特点没有丝毫的了解,也没有做任何研究,而是简单地将侵扰大明东南沿海的倭寇的战斗力视作倭寇正规军的战斗力,这是十分错误的。轻举冒进乃兵家之所忌,这是祖承训与倭寇初战失利的主要原因。
可身处懵懂之中的祖承训毫不自知,大军至嘉山时,他问当地人:平壤倭寇尚在否?
回答:尚在。
祖承训举杯,仰天祝之曰:贼尤在,必天使我成大功也。
七月十五日,祖承训从安顺连夜抵达平壤,十六日黎明,乘倭寇无备,从七星门突入,同倭寇展开巷战。
祖承训率领的明军,是清一色的骑兵,野战犀利无比,可巷战却是极为不利,明显是要吃大亏。果然,巷战中倭寇依险放枪,明军死伤极重。除祖承训外,所带的几个游击、千总皆战死,士兵更是死伤惨重。
大明援朝的第一次交战,以祖承训的傲慢轻敌而招致惨败。
当时,倭寇主力正在中和筑城,平壤守军只有区区七百人,且当时毫无准备。祖承训如能制定可行的作战计划,而不是贸然突进的话,平壤之战是根本不可能失败的。
八月十九日,神宗任命宋应昌为兵部右侍郎兼都御使,经略蓟、辽、山东、保定各处海防备倭军务。
宋应昌于九月离京,一路调兵遣将,巩固沿途防务。
十月李如松自西北回师,神宗任命他为提督蓟、辽、山东、保定军务总兵官,与宋应昌共同指挥赴朝大军。
李如松率领明军左、中、右三协,共四万三千余人的大军,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一五九三年)正月初二日抵达安州。
这时朝鲜大臣柳成龙来迎,李如松就柳成龙所进献的平壤地图,详细地了解了敌我两军的形势。
明军的军制为募兵制,军队分步、骑两个兵种。步兵多为南方人,按戚继光所创兵制,步兵一营二千余人,其中铳手占半数。骑兵多为北方人,其中快炮手和铳手占四成。
明军的火铳和快炮的射程和威力远不如倭寇的鸟枪,因此尽管铳类所占的比例大于倭寇,但威力略逊于倭寇。但明军所使用攻城及野战大炮,远教倭寇为多而且杀伤力大,对倭寇颇有威慑力全面进化。
倭寇兵制与元日战争时期相比,无本质上的区别,但这时的倭寇广泛使用鸟枪等火器,所占比率约为百分之十八到百分之三十左右。由于鸟枪射程远,杀伤力大,因而对明军具有很大的威慑作用。
当李如松了解到上述情况后,信心十足,他对柳成龙说,倭寇倚仗鸟枪,我用大炮,当可战胜倭寇。
正月初四日,李如松大军至肃州,令参将李宁至顺安,告知小西行长,沈惟敬来,宜迎接。小西行长信以为真,派二十人至顺安,李宁设伏捉获三人,其余逃回。
小西方才知道明朝大军已至。但是,或许是入朝之后的战斗顺利的程度超出了他的想象,小西行长也滋生了轻敌的思想,明明知道大明的援军到了,可他却没有做任何的战斗准备。这实在是不可思议之处。
不管怎么说,托大至斯,不败真是天理不容。
六日,小西行长于平壤风月楼,率领手下众人着花衣迎接明使,但来者却是李如松的大军。七日天明时分,李如松亲率大军攻城。
这是大明与倭国两军主力的第一次激烈战斗。
平壤攻坚战,明军打得极其英勇顽强。李如松亲临前线,坐骑曾一度中弹而亡,他就换马再战。受了他的影响和激励,游击、参将等中弹负伤,仍坚持指挥作战。明军上下一心的坚定信念,终于在气势上压倒了倭寇。战斗持续了整整一天,最后将倭寇压到了城内一角的几个土窖内。
这一仗,阵斩一千二百八十五级,生擒二名,夺马二千九百八十五匹,救出被俘虏的朝鲜男女一千二百二十五名。
倭寇伤亡惨重,士气低落,明军虽胜伤亡亦多,但士气高涨,志在夺取平壤全地。
八日夜,小西行长与倭寇诸将商议。因为军粮、兵营悉数被明军焚毁,外援又久侯不至,无法固守,决心连夜撤回京城。
小西撤退到凤山时,才知道负责增援的大友义统居然在听见明军大炮声后,惊恐非常,先行逃回了京城。他知道这个消息之后,暴跳如雷,但也好歹为自己的失败找到了一个可以说得出口的理由。
正月十二日,小西行长兵败平壤的消息传到了京城,宇喜多秀家急忙召集有关将领和三奉行开会商议对策。
最终商议的结果是――倭寇全线撤退到京城,集中兵力以便与明军决战。
十七日,小西败军退至京城,十八日开城倭寇撤回,至京城集结。这时,兵力收缩之后,京城倭寇的数量超过了五万人。
李如松九日收复平壤,十九日先遣部队进至开城,二十四日李如松率大军进至开城。在开城,李如松召集了各路将领会议,研究下一步的作战计划。但由于各路将领意见不统一,作战计划暂未确定。
李如松派副总兵查大受等率三千明军向京城方向前进,搜索敌情,探勘沿途地形,以便于指定进攻京城的军事计划。查大受军队在二十七日,于高阳迎曙驿与倭寇北上搜索部队加藤光泰部相遭遇,双方展开战斗。战斗的结果,明军斩首六百余级,倭寇败退。
自平壤胜利后,明军已开始滋生轻视倭寇之意,迎曙驿的轻取倭寇,更助长了查大受的轻敌之心。因此,他即未认真搜索敌情,又未探察倭寇败退的方向,是否还有后续部队等情况,依然带兵盲目前进。
其实,加藤光泰败退后,立刻报告了主力部队将领小早川隆景。小早川率领二万倭寇赶来进行会战。当查大受发现时,因为双方的兵力悬殊,想要摆脱已经来不不及了。于是在慌忙中,只得带兵退守碧蹄馆(距离京城五十华里),本来想做一番喘息,可旋即就被倭寇团团包围。
………………………………
第448章 朝鲜往事5
李如松在查大受之后,也亲自率领二千明军查看地形以便指定作战计划,并于二十六日进抵波州。
二十七日晨,命令杨元留军一千驻守马山馆(距离京城约九十华里),自己率领一千精骑驰向碧蹄馆。中途遇查大受部下方才知道查已经被倭寇包围。
产生轻敌思想的,不只是查大受一人,就连主将李如松也是不能“免俗”。
李如松听到查大受所部被包围在碧蹄馆,竟然也没有进行任何的侦查,就立刻率领本部一千骑兵急驰碧蹄馆解救查大受,并命报杨元率军前来接应。因查大受与李如松均系搜索部队,并未携带炮火等重武器,尤其是李如松只率领轻骑一千,冲入倭寇包围圈后救出查大受,且战且退。
倭寇见李如松兵少且无火器支援,重新组织火器部队全力进攻,李如松部只用刀枪作战,难敌倭寇火枪,明军死伤惨重,情况十分危急。李如松本人都几乎被倭寇所俘虏,所幸为部下救出。
好不容易杀出重围,明军退至翁嵩,杨元率领一千明军连夜前来救援。
此前的几次战斗,失败的一方之所以失败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轻敌。
小早川终于吸取了“轻敌最易招致失败”的教训,因为摸不准增援明军的数量,于是他也只好暂时退回京城。若是小早川依然秉持“轻敌”思想,依然对李如松和赶来增援的明军展开猛烈的进攻,最后的结果实在难料。
世事难料如斯,真的令人无法臆测。
李如松收拾残军回到了开城后,听风传加藤清正将从咸镜道进攻平壤,便于二月十六日离开开城回到了平壤。
明军虽然有碧蹄馆之败,损失将士若干,但入朝不到二个月,便收复平壤到开城失地五百余里,甲方四道二十二府县,不能不说是个巨大的胜利。极大地打击倭寇的嚣张气焰,振奋了朝鲜朝廷和民众抗击倭寇侵略的信心。
对于碧蹄馆战役,中、日、朝三国文献的记载不尽相同。日本方面文献一再强调倭寇的胜利,并引用明人的记述为证。然而,明代记述该此战役的文献,多半立足于弹劾李如松,因而对于失败的情况有所夸大。因此,以上两国的记载都是有失偏颇,不可全面采信。
而朝鲜方面的文献,如《李朝宣祖实录》、以及柳成龙、伊根寿、李德馨等人的报告,大体上是接近事实的,或可采信。
李如松在此战役中的失误,不在于碧蹄馆战斗的失败,而是在于失败之后,应该迅速整军再战,而不是匆忙撤回平壤。由于明军平壤大捷和向京城进军等一系列策动,朝鲜南方各道的义兵与朝鲜政府军都积极响应,全力与倭寇作战。权栗率领的义兵曾一度战胜增田长政率领的倭寇并攻克幸州(距离京城不远),而李如松一退回平壤,失去了明军的侧翼保护之后,权栗成了孤军奋战,形势极为不利,因此他也只好放弃了幸州。
甚至当李如松得知幸州被攻克的消息后,亦后悔后撤太操之过急,忙又向开城派出军队。如果当时李如松继承坚持进攻京城,不仅会对义兵的战斗起到鼓舞作用,而且会进一步加深倭寇的困难,倭寇将更难守住京城。
倭寇入侵朝鲜之后的暴行,肯定会激起朝鲜民众的激烈反抗。因此,在同一时期,倭寇的困境更甚于明军。孤军深入的加藤清正部在明军攻克平壤的形势逼迫下,被迫于二月底撤退到京城驻防。而由于天气逐渐转冷和义兵活动进一步活跃,再加上倭寇战线过长,给养问题因为运输困难的一再加剧而越来越难以解决,同时士兵死逃亡事件也不断发生。
倭寇将领伊达政宗在其给母亲的信中说:“在这个国家里,人们由于水土不服,死亡相继。”
由此可知,倭寇的减员情况极大,而且很大一部分是属于非战斗减员。
初入朝鲜时,倭寇数量为九万六千余人,当各队重新集结于京城时,只有不到五万三千人,减员四万三千余人,占总数的百分之四十五。
平壤战役之后,小西行长减员一万一千三百余名,只余六千六百人,减员近三分之二。
倭寇部队的严重减员,使倭寇将领和士兵都逐渐产生了厌战情绪,甚至连极端主战派的加藤清正,在咸镜道时也接见了宋应昌派去要求释放朝鲜国二王子的使者,并约定回京城后再行接触。
当集结于京城的倭寇将领向丰臣秀吉汇报了倭寇的困境后,丰臣秀吉被迫作出自汉城撤退,巩固沿海根据地,并自蔚山经东莱至巨济岛一线,修筑十八城堡以作久留之计。同时,准许其部下与明军进行议和交涉。
到了此时,朝鲜倭乱实际上已经结束。
万历二十一年,日本撤出汉城,退守釜山,并将虏获的临海君和顺和君两位王子送还,倭乱暂时告一段落。
倭乱是结束了,可另一场续统之争却才刚刚开始。
万历二十三年,因为在倭乱中的优异表现,朝鲜宣祖册封光海君李珲为世子,并上表大明朝廷请求批准。
而大明王朝的答复是:“继统大义,长幼定分,不宜僭差”……这意思表达的就非常明确了――就是不许。
本来像这样的事情,只要不影响一直以来的宗属关系,大明王朝一般是不会擅加否定的。而朝鲜本来也是走“程序”的成分更大一些。只要得到父王的认同,光海君李珲认为自己继承王位恐怕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没想到大明朝廷竟然不准,而且是那么的一点儿不留余地……无论是谁,被这么生生地剥了面子,都要有些反应,光海君由是对明朝暗有怨言。
万历二十四年、三十三年,朝鲜又先后两次上表请求易储。其时大明王朝也正为立储的事情闹得鸡飞狗跳,遂均不许。
宣祖末年,宣祖仁穆王后已经生有一子(就是永昌大君,一六零六年出生),这是嫡子,身份高贵,即使年龄再小,于国家毫无寸功,可就是凭借着嫡子的身份,一出生就占据了统续的制高点。而宣祖屡次以光海君请为世子,是弃嫡立庶,与儒家宗法观念不合。
………………………………
第449章 朝鲜往事6
万历三十六年,朝鲜宣祖大王病逝。虽然没有得到大明王朝的认可,可光海君还是做为事实上的世子嗣了位。
但是,光海君李珲还是有些心虚,他在上表大明王朝是,自称是“权署”国事,就是“权且署理”朝鲜事务,具体如何,还要请求大明王朝的册封。
而万历皇帝朱翊钧恶其专擅,恶其先斩后奏,遂不予理睬。
但是,当时东北亚的国际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新兴的女真势力逐渐兴起,并对大明王朝构成了事实上的威胁。
为了确保东北边疆无虞,需要拉拢朝鲜以为侧援,所以大明王朝在拖延了几个月之后,于是年十月乃册封李珲为朝鲜国王,实际上就是“准如所请”了。
实际上,若是没有万历二十年左右的那次大明援助朝鲜、击退倭寇入侵的事件,大明王朝的神宗皇帝陛下朱翊钧,或许也不会那么理直气壮地对于光海君李珲的即位事宜佛然不悦,“使了性子”。
为朝鲜保存**付出极大代价的大明王朝,自然就以为自己可以对朝鲜的诸多“大事”指手画脚、颐指气使了,可没想到此后事情的发展并非是自己能够完全掌控的。
虽然大明王朝神宗皇帝陛下朱翊钧不得已“恩准”了光海君李珲即位为朝鲜国王,可两者之间的罅隙已经成形,并且短时间内根本无法予以弥补。
除了上述的一个恶果之外,这件事情也在光海君的心里造成了巨大的阴影。
李珲即位为朝鲜国王之后,或许是因为恼怒无从发泄,神经就有些不太正常,行为就有些乖戾……按照朝鲜官方史书的说法,是“昏乱日甚,幽废母后,屠兄杀弟”。
这种表现,当真可以用“丧心病狂”、“泯灭人伦”来形容了。
从事实来看,后两条倒也确实,并非完全的恶意杜撰。李珲即位后不久,即宣布仁穆王后(就是他爹宣祖的大老婆)为废妃,囚禁在西宫(庆云宫)内,自己则搬到新修复的昌德宫(东阙)去住。而对其王位威胁最大的两个人——其同母兄宣祖长子临海君,和年仅两岁的弟弟,宣祖嫡子永昌大君,则分别于一六零九年和一六一四年被害。
实际上,除了对待自己的骨肉亲人,或者是对于有可能影响自己即位的那几个人,光海君李珲有着“急欲除之而后快”的偏执心理,但是其他方面,他的表现还算是正常。自即位起,他也曾励精图治,对内实行改革,为稳定民生而努力。而迫于国力的式微,对外则实行双向外交,争取实际利益,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他颁布大同法,免除没有土地的人民向国家交纳粮食,从此只有地主才必须向政府缴纳粮食。由此可见,大同法是一项救济贫民的革新法案。
但是,因为有着“得位不正”的“隐疾”,光海君李珲的朝鲜国王之旅,并没有得到“善终”。
下面发生的事情,就是所谓的“仁祖反正”了。
天启三年(公元一六二三年,光海君十五年,朝鲜仁祖元年)春天,在李珲左右任事的亲侄、绫阳君李倧,见李珲身患疾病,于是令心腹陪臣商议对策。有人建议,将西人党的平山节度使李贵所教练的兵马五百人,调入京城“防御”。
同年三月十二日,朝鲜发生宫廷政变。李贵、李适、金自点等人,在仁穆王后和新崛起的南人党势力的协助下,召集军队在绫阳君(后来的仁祖)的别墅内会合。
当晚,仁穆王后手下在庆云宫内举火为号,李倧率领李贵等人以救火为号打入庆云宫,发动宫廷政变,将李珲绑缚,押到仁穆王后面前接受训斥,然后宣布废黜其王位。
此次政变,史称为“仁祖反正”。
宫廷政变后的第二天,即三月十三日晨,二十八岁的绫阳君李倧即位于庆云宫之别堂,是为朝鲜李朝仁祖。
朝鲜仁祖李倧(一六二三年至一六四九年在位),字和伯,号松窓。李氏朝鲜第十六代君主,庙号仁祖,谥号宪文烈武明肃纯孝大王。
令本人稍稍有些疑惑的是,朝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