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哉大明-第15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因为,对于一直没有放弃南下的皇太极来说,锦州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只要锦州一直掌握在自己手里,一旦开始南下的行动,不仅可以大大节省时间,而且也可以大大算短补给线,这一点,对于刚刚开始南下的战役期间能否顺利实现战略意图,能否尽快打通南下通道,是极其重要的。因此,锦州既然已经掌握在自己的手里,那就绝对不能得而复失。
因此,若想抽调兵力帮助苏布地援助建昌城,最好、最直接的办法,就是从出征朝鲜部队中,抽调一部分兵力。
问题转了一圈,又回到了原点。
皇太极大脑中非常明确的是,对于这个难解的题目,有且只有一个解决的办法,那就是置之不理!
他更加肯定的是,这一次若是自己不坚决顶住,不让对方的小算盘落空,那么从此之后,他就会有的忙了,这样的题目、类似的问题,就会接二连三地摆到自己面前,就会没日没夜地困扰着自己。
但是,对这样的问题置之不理,苏布地肯定不会满意,而其他那些蒙古人,虽然嘴上可能不会在公开场合发出怨言,可在私底下、或是在心里,恐怕已经开始暗自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了。
最令皇太极愁闷的就在这里,他是左右不是,真恨不得杀上那么几个人,来一泄胸中的憋闷。
好巧不巧的是,皇太极的一肚子怒火无处发泄之际,阿巴桑拉这时竟然主动送上门来了,他要不倒霉,那真是再没有天理了。
处理了阿巴桑拉,皇太极的怒火好歹平息了一些。但是,不仅于事无补,而且还又增添了一件愁事儿。
………………………………
第487章 皇太极的难言之隐1
c_t;其实,每家都有自己的小算盘,这是毋庸讳言的。'想看的书几乎都有啊,比一般的站要稳定很多更新还快,全文字的没有广告。'难道皇太极自己不也是首先要为女真人考虑过了之后,直到女真人大鱼大肉吃饱喝足之后,才有可能再为那些跟在屁股后面的那些蒙古人、以及其他什么人考虑一下,给他们点儿残羹剩饭吗!
既然你皇太极是如此的做派,根本就不能要求别人秉持着无私的精神。
只不过稍有区别的是,之前他们在拨拉自己的小算盘的时候,不管是愿意或是不愿意,总还是以后金、以他皇太极的意愿为中心,为一个总的出发点的。
可在这件事情之后,情况或许就会发生变化了,他们在拨打自己的小算盘的时候,后金、或是他皇太极这两个词的分量,恐怕就不是那么足了。当然了,若想一下子完全就把皇太极置诸脑后,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但,总归是有了那么一点点儿意识在里面。
这个印象一旦在他们的大脑中形成,就不会那么轻易能够抹去,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态势的形成,对后金、对他皇太极造成的危害,那是相当巨大的,而且是绝对不易弥补,绝对不易挽回,是不可逆的。
皇太极在心里能够隐隐约约地感觉到,这或许才是对方最希望看到的结果之一。
(在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这的确是大明王朝皇帝陛下最希望看到的结果。'更新快,网站页面清爽,广告少,,最喜欢这种网站了,一定要好评'但他们起初攻打建昌城的本意,无非是只想逼迫皇太极从朝鲜撤军,或是撤回大部分兵力,总之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挫败后金从朝鲜掠取粮食等物资。毋庸讳言,最终的目的,还是要毁灭皇太极正在从事的“事业”。而割裂女真人与蒙古人之间的关系,则并非是首要的目标,或者说是“不敢想”、“不敢奢望”的,若是能够实现一二,则是属于完全的意外。因为,这种意外情况能否发生,是以皇太极对于建昌城蒙古人的遭遇置之不理,任其自生自灭为前提或条件的。而这本来是完全可以避免的,皇太极大军回援就是了,只要皇太极撤出朝鲜,明军绝对会主动撤兵,嘿嘿!至于以后如何,那也只能等以后再说了……因此,这件事情的决定权在皇太极的手里,而不是在大明王朝皇帝陛下所能够决定的。)
但是,虽然隐约能够猜到南面那位的算计,可皇太极却就是无法挣脱,因为……他有难言之隐!
平壤前线随大军携带的粮草,只够十日之用,而照目前的情形来看,十日之内攻下平壤的希望非常渺茫。
本来的计划,也是至少需要二十余日,才能将这座大城攻下。因此,皇太极才让阿敏抓紧输送一批粮草和军辎到平壤前线。至于阿巴桑拉把整支辎重队都丢掉,那完全是个意外,不是他们能够预料到的。
平壤虽然只是平安道的首府,但也毕竟是朝鲜北部最大、最重要的城市,是整个朝鲜北部的经济和政治中心,仅次于南部的首都汉城的地位,可重要性甚至与其不相上下。因此,其中居住的王公贵族无其带数,城墙高耸,守卫力量充足,粮草堆积如山,表明朝鲜当局也是无比的重视。
当下的平壤还是被称为“平壤府”,是平安道的首府,同时也被称为“两西重镇”。时人称赞平壤形胜“负山阻水,控制西北,俯瞰长江(大同江),远临旷野”。
平壤城池分内城、中城、外城、北城四部分,内城有五门,南为朱雀门,东为大同门(有瓮城),东北为七星门,东南为长庆门,西为静海门。
内城之外为中城,南门为正阳门,东门为含毬门,北门为庆昌门,西门为普通门。
中城之外为外城,南为车避门,西为多景门。此外还有承服门、足朴门、大道门、小通门、水德门等reads;。内城北端有北城,南为转锦门,北为玄武门。
平壤城墙的高度大多超过三丈半到四丈,再加上此时周围的军队和青壮几乎全都云集城内,而一起归入平壤城内的还有大批量的粮草。因此,女真人若想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就攻下这座大城,根本是不现实的。
可是,越是不容易攻下,皇太极就越是要进攻。因为城内的那些堆积如山的粮草吸引着他,让他欲罢不能。而且周围的大小城镇和乡村,他们都曾搜掠过数遍,可所获寥寥无几,因此攻下平壤、将城内的粮草据为己有,就成了他、以及整个后金女真人唯一的选择了。
阿巴桑拉丢失了六百多辆大车辎重的事情可以瞒下,可粮草紧缺的状况,到了一定时候,却是瞒也瞒不住的。粮草耗尽之前,的确是可以打肿脸充胖子的,说我们的粮草如何如何的充足,根本毋需担心。
但是,一旦到了粮草即将耗尽之日,那可就百口莫辩了。即便你再说的天花乱坠,也是白搭。没有了粮草,士兵吃不饱饭、甚至吃不上饭,马匹没有草料豆料喂养,别说是攻城打仗了,就算是能够维持住数万的军队不散伙、不造反就是相当不易了。
因此,最近对平壤城的攻击,刚刚开始就又陷于了停顿,因为平壤不能几日内遽下,皇太极就不得不安排更多的部队,到更远的地方去掳掠更多的粮草。而为了节省,留守平壤城外的所有将士,也由原来的一天两顿改为了一天一顿,马匹的草料也是不得不减半。
人吃不饱饭没劲儿,战马吃不足草料就掉膘。这时别说是进攻平壤了,弄不好很可能反而被朝鲜人给反戈一击了!
据守平壤的主将,是仁祖反正中立下首功的金自点。
刚刚接受了大明的劝告,实行了坚壁清野的政策时,金自点等人是怀有疑问的。但是,既然仁祖接受了大明的建议,他们也就只能遵照执行,可虽然如此执行了,要说有多么充足的信心,那可是未必。
可自从女真人对平壤的攻击开始之后,金自点他们就感到了坚壁清野政策的威力。
女真人或许是对在朝鲜征集足够的粮草过于乐观了,他们随军的粮草并不是多么充足(实际上是实在拼凑不出),因此在他们将平壤城墙团团围住的同时,还要派出部分人马,到附近四周去搜掠粮草。
………………………………
第488章 皇太极的难言之隐2
女真人一方面要对平壤发动进攻,为了获取城内堆积如山的粮草而努力,另一方面还要四处搜刮掳掠粮草,为攻下平壤准备足够的食粮,这……这如何能够两全。
最关键的是,目前的皇太极,手里并没有足够的兵力,可以让他将这两件事情同时进行。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才导致了女真人虽然发动数次对平壤城墙的进攻,可并不是十分的猛烈,因此朝鲜人的防御也并没有感到十分的吃力。
金自点等人开始还觉得有些纳闷,女真人何时变得这样“温文尔雅”了?在得到夜间派出的斥候汇报来的情况之后,他们才明白,原来女真人现在正在饿着肚子啊!
一俟知晓了其中的内情,他们就对及早实行了坚壁清野的政策感到庆幸。虽然当时付出的代价的确有些高,但是现在看来,那些代价,也的确值了。若不然,早晚还不都成了女真人的囊中之物。
但是,尽管是在这种情况下,平壤城内拥兵数万的金自点,还是不敢出城与女真人大战一番。
金自点不敢出城与女真人决一死战,一方面是对自己麾下信心的缺失,另一方面也是对女真人以往名声的畏惧。要说起来,这都是无奈之举。
可金自点的无奈之举,也无意中成为了目前这种形势下最恰当的应对措施――现在,最着急的是女真人,咱们是没有必要跟着着急上火的,大家就沉住气儿,慢慢和他耗着吧。
目前女真人所面对的,就是这种情况――打又一时打不下来,可如此耗下去他们又耗不起,几乎空空如也的库房根本不允许他们这样耗下去。
而这个时候,皇太极又接连遭受了两个致命打击。
第一个打击,就是来自于阿巴桑拉丢掉的那支辎重队。等粮草军辎运抵前线之后,本来皇太极打算重重悬赏,甚至可以大索三天来激励将士,除了粮草军辎和人口,其他东西任由将士取舍,在这种激励之下,或许将士用命,猛攻个三五天,就能够带来惊喜也未可知。
但是,因为辎重队的丢失,这个想法就此作罢。因为若想将士用命,至少得保证大战的那几天,将士们都能够吃上饱饭吧。可在新的粮草运抵之前,皇太极真的不敢拿着仅有的那一点儿库底子做为赌注……若是万一平壤攻打不下,而仅有的那点儿库底子又消耗殆尽,你让他今后可怎么办?!
这第二个打击,就是苏布地要回援建昌城。
说实在话,若是只有苏布地一支蒙古人,皇太极真的不稀罕他这三千余兵马。但是,有一就会有二,前面苏布地是如愿办理的话,那后面若是再有这种情况,难道也如法炮制?!那用不了多长时间,皇太极所率领的女真和蒙古联军,肯定就会被拆的七零八落。
皇太极知道,这是肯定的,只要在建昌城的诡计得逞,南面的那位对手,肯定会接二连三地如法炮制,他自己就会疲于奔命,应接不暇。
因此,阿巴桑拉丢掉了辎重队,皇太极可以非常痛快地举起屠刀。可苏布地要求回兵救援建昌城,这可让皇太极不知如何应对,明确拒绝当然不是好办法,痛快地答应,似乎也不合适……皇太极简直都要被这个问题折磨的寝食难安。
正在皇太极为了建昌城的事情左右为难之际,次日一早,有人来报,苏布地及其所辖原班人马三千余,已于今日一早就拔营西去,回建昌城了。
苏布地并非不辞而别,他还留了一个亲随,来给皇太极报个信儿。
――――
苏布地是满怀着“共赴族难”的情绪,率领麾下族人西归的。
前日晚间,建昌城的叔父色楞再次派人给苏布地送来了一封信。
在信中,色楞首先向侄子说明了最近几日的情况。
其实,最近几日的情况,与明军包围了、并且开始进攻建昌城的情况毫无二致,都是每天出兵,看似要攻击建昌城的城墙,可实际上只要城头之上有蒙古人把守,有蒙古人的弓箭手阻击,明军就停留在一定距离不再前进,而后面的火铳手就开始稀稀拉拉、但却是很有准头的点射。
要说起来,双方是都有伤亡的,并非只有蒙古人损失,明军也有或多或少的死伤。可人家是在城外,来去自由,也可以有补充。而城内的蒙古人就没有这个条件了,而且他们所伤亡的,大多都是弓箭手,是蒙古人中绝对的精锐。
若是平时野战的话,一个蒙古精锐,总得换取三至五名明军,那才算是勉强的“平进平出”、是不赔不赚的买卖。如今在人数上双方的伤亡差相仿佛,那就说明蒙古人明显是吃着亏的。
明军的火力看似不是多么猛烈,甚至都有些稀稀拉拉,可他们的准头却是无比的精确,以至于躲在女墙后面的蒙古人弓箭手,只要稍微伸出头观察一下、或者想施射箭矢进行反击时刚刚露出手臂和肩膀,都有可能被对方发射的弹丸击中。
而若是将城头之上的蒙古人弓箭手压制住之后,明军或许就会逼近城墙。而他们也不会马上就越过护城河,更不会攀爬城墙,他们只是站在护城河的外沿,专门挑选了一些臂力奇大之人,大力向城墙之上或是城内投掷一些易燃之物。而若是此时城头之上的蒙古人弓箭手想对护城河外沿的明军进行反击时,后面明军的火铳又会再次响起。
总之,明军就是这样,四面城墙都是基本如此,几乎每天都是采取如此的进攻模式,出场的时间、地点、人物基本上都是一成不变,而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尾也基本上都是固定的。若是有人做战地日记的话,恐怕要乏味单调的很了,因为只有第一天有些比较详细的内容,后面的每一天,几乎都可以用“同上”两个字来代替。
而就是这样,每天也都有三五百不等的蒙古人伤亡。
虽然每天的蒙古人伤亡数量不是很多,对于城内数万蒙古人来说,三五百之数似乎无足轻重,对于一场战斗来说,也似乎根本不值一提,可****积累下来,也是一个非常令人胆寒的数字。 大哉大明
―――――――――――――――――――――――――――――――
第488章 皇太极的难言之隐2。。
………………………………
第489章 自回援
如今十多日过去,建昌城伤亡的蒙古人已经超过了五千。而其中绝大部分的伤亡,是由火铳造成的。
而且这还是后来蒙古人学精了,在施射箭矢时,尽量不将身体暴露出来,在施射完毕之后,也马上隐下身体,若不然,他们的伤亡恐怕还要增多不少。
与其他的箭矢和刀枪造成的伤害不同,明军火铳的弹丸造成的伤,多半都是一个恐怖的血洞,若是刮擦而过,那也得带走一大块皮肉。
蒙古大夫对于这样的伤,基本上是无能为力。刀枪剑伤他们倒是见过不少,可这种伤之所以难以治疗,最关键是止不住血。因此,大多伤重不治的情况,都是因为血液流尽而亡。所以即便是受了伤,基本上也与战死没有多大的区别。
色楞一看,如此下去,再有个十数日,建昌城的蒙古男人恐怕都要死光光了。因此,他就不得不想想其他办法了。
他也曾偷偷派人,前往明军阵中试探对方的意图,若是可以的话,色楞也打算在其他方面付出一些代价,甚至是相当大的代价,甚至举城以降也不是不可以。
举城以降,虽然名义上不好听,可至少能够借此往来“磋商”的机会,双方消停几天,也是可以减少一些城内蒙古人的伤亡不是……
如今的蒙古人,早已不是几百年前那么的聛睨一切了,甚至也不如几十年之前,至少在关外可以唯我独尊的那种气势了。自从女真人崛起之后,蒙古人在关外的地位也是江河日下,想要保住独有的尊严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投靠后金女真人与投降明军,难道区别就那么的大吗?!反正目前最大的威胁是来自大明,那么就先度过眼前这一道难关,保住数万蒙古人的性命再说其他吧!
但是,色楞自以为已经做出相当大的让步了,可对于色楞做出的试探,明军的反应……就是没有什么反应,连色楞派去的人也都是黄鹤一去不复返,就好像根本没有发生这回事儿一样。
开始的时候,色楞还以为自己所派出的人谈判不成,又害怕回到建昌城被自己责罚,也或许发觉即使返回建昌城也没有生路,因此就借机跑掉了呢。
可如是者三次,色楞大起疑心,因此派出斥候窥探。斥候回来之后,将情况汇报给他,说他派去的人,都被明军悉数砍了脑袋……人家一点儿谈判的意思都没有极品全能学生。
色楞这才明白自己冤枉了手下之人,也明白了明军的真实意图。
他所明白的明军的真实意图,不是表面上的拒绝接受建昌城的投降,而是明军肯定还有更大的企图……明军不在意建昌城,不在意建昌城内蒙古人的死活,那么,除了建昌城蒙古人自己,别人还有没有在意的?!
于是,色楞感到明军所图乃大,他们是在隔着自己向什么人喊话,建昌城只不过是适逢其会、或者说足够倒霉,被大明当做一个“榜样”了。
而明军隔着自己喊话的那人,比起自己来,那可是不一般的存在。自己这区区数万的蒙古老弱,恐怕根本不会放到人家的眼里。
这一些事情,色楞在信中,有些是明白无误地告诉了苏布地,有些无法直言,只得隐晦地透露,有些更是连提都不敢提。
因此,苏布地接到叔父的信之后,就感到有些意外,因为在整封信里,色楞只是在讲述建昌城这几天发生的事情,也透露出了一些悲观的情绪,可直到信的最后,色楞都没有表现出与上封信里所显露的那种十万火急、一定要苏布地早日回援的话,也没有表露出任何的急切情绪。仿佛他在信上所说的根本于己无关,只是隔壁什么人家的事情。
在信的最后,色楞对苏布地说,若是皇太极尚未打定主意是否派兵一同回援建昌城的话,苏布地也不要有什么不满的情绪表露出来,更不要再次请求皇太极,只是表现的与以前一样即可。
色楞虽然没有明确地说出来,可苏布地能够想象到叔父想要说的话:“建昌城已经不敢奢望能够解困了,反正咱们一族老少,能够死在一起,也是长生天的恩赐了!”
看完叔父的信,苏布地的心在流血。他能够从这封信里体会到叔父的真实的心情,就是绝望。而且在绝望之际,他也不想苏布地所率领的三千本族,与建昌城一同毁灭。
若是皇太极不加派其他兵力,与苏布地一起回援建昌城,就苏布地的三千余兵力,也只不过能够多维持十天半个月,不会从根本上扭转建昌城所面临的局势。
苏布地一直带领本族的战士,跟随女真人征战,因此女真人所面临的一些真实的情况,他也了解的比较真切。因此,他能够理解叔父色楞在信中透露出的意思。
他也能够比较清晰地意识到,大明王朝与后金正在较着劲儿,双方谁若是先退一步,那么接下来就会步步后退,或许从此就再也没有翻身的机会了。
苏布地能够抱怨的,只是“若是自己没有跟随皇太极四处征战,或许大明王朝就不会找上建昌城的麻烦了!”
但是,理解归理解,可建昌城还是要回援的。因为建昌城属于他苏布地的,而他苏布地也是属于建昌城。
只不过在开始的时候,他还真的奢望皇太极能够调配一些人马,帮助解救建昌城之围,哪怕是其他几支蒙古人也行啊!
可是,要知道关于调动军队的事情,若是皇太极不主动提及,别的任何人都是不能首先提出来的。这可是大贝勒皇太极的专有的权利,任何人不得觊觎,否则就会遭受灭顶之灾。
其他蒙古人中,虽然也有想助苏布地一臂之力的,可也是惮于皇太极的淫*威,不敢有所表示。
因此,叔父色楞的来信,让苏布地彻底放弃了奢望,他也感到没必要再等下去了,所以,看完信之后,苏布地就吩咐手下马上准备连夜开拔,他要率众返回建昌城,共赴“族难”。
至于皇太极那里,虽然事前不会通报,可在事后,在拔营而去之后,他还是留了一个人,等天光大亮之后,再去向皇太极汇报。
………………………………
第490章 西归
皇太极接到苏布地拔营西归之后,马上就大张旗鼓地带人亲自去追。`乐`文`小说`し
之所以说是大张旗鼓,不是因为皇太极带领的随从多,而是说他所造的声势足,几乎所有的后金营寨、尤其是那几个蒙古人的驻地更是弄得人人皆知。而他真正带领的亲随,却不足百人。
说实话,在正与之交战的朝鲜大地上,皇太极出行只带领百名亲随护卫,也的确冒了很大的风险了。
但是,皇太极到底是没有追上,这多少出乎他的意料。
追出百里之后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