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哉大明-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皇帝陛下的异常表现令皇后娘娘感到有些失悔,觉得自己不该在这种时候提起伤心事。她马上说道:“臣妾糊涂,臣妾……臣妾侍候皇上进粥膳,快点儿……”一边说着,她一边把一只手冲着床边伸了过去。
“不是,先进点儿菊花茶,让皇上先漱漱口,”虽然皇后娘娘的双目一直注视着皇帝丈夫,并没有看到侍婢递过来的是一只温粥的细瓷碗,只是凭借着触手的感觉就意识到递过来的并非自己所想要的。
很快,一只精细的茶盏温柔地凑到王复徟的唇边,一股温热甘甜而又清香的菊花玉液倾入王复徟干涩的口腔。
此时的王复徟就像一个提线木偶,木然机械地“配合”着皇后娘娘的喂食。只是此番的木然机械却并非他为了“延续”此前的“状态”有意为之,而是他此时就真的是这种“状态”。
虽然前世的王复徟给人的印象更多的是“讷于言”,可他毕竟已过而立之年,况且还拥有着近四百年的“见识”,因此“对付”十七八岁的小姑娘还是一项轻松愉快的工作。另外还有一个“后脑被打,有些事情记不太清楚,”这样的非常合适的借口,所以,搞清楚自己目前所处的世界以及所面临的境况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
可尽管过程丝毫不能说艰难,可结果却显得尤其沉重。一俟了解到目前面临的境况时,王复徟、哦,眼下应该说是崇祯皇帝就再也高兴不起来了。一如所面临这个世界的真实境况,皇帝陛下也要坐困愁城了。
他现在最想说的就是:我不穿了,谁爱穿谁穿!我要回家!
“有皇帝做还如此矫情,真是生在福中不知福,”恐怕很多人都会鄙视王复徟,称其为最大的这个伪君子了。但是,如果稍微了解一些大明王朝崇祯年间的那些无比憋屈事情的话,恐怕很多人就不会那么说了。
对于大明思宗朱由检,史志称其“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按照这一说法,他应该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少有的好皇帝。
可这似乎是对弱者的同情和安慰,对于面临的困局没有丝毫作用。
因为后面还有,而且更多,而且更加的刺耳。
《明史·流贼传》中这样评价崇祯皇帝:呜呼!庄烈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又乏救亡之术,徒见其焦劳瞀乱,孑立于上十有七年,而帷幄不闻良、平之谋,行间未睹李、郭之将,卒致宗社颠覆,徒以身殉,悲夫!
那个可以说是推到大明王朝的始作俑者李自成,在他的《登极诏》也说:“君非甚暗(崇祯皇帝不算太糟),孤立而炀灶恒多(即便他被孤立,却颇能为人民国家做出许多打击贪官污吏好事),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
《明史》评价思宗说:“帝承神、熹之后,慨然有为。即位之初,沈机独断,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惜乎大势已倾,积习难挽。在廷则门户纠纷。疆埸则将骄卒惰。兵荒四告,流寇蔓延。遂至溃烂而莫可救,可谓不幸也已。然在位十有七年,不迩声色,忧劝惕励,殚心治理。临朝浩叹,慨然思得非常之材,而用匪其人,益以偾事。乃复信任宦官,布列要地,举措失当,制置乖方。祚讫运移,身罹祸变,岂非气数使然哉。迨至大命有归,妖氛尽扫,而帝得加谥建陵,典礼优厚。是则圣朝盛德,度越千古,亦可以知帝之蒙难而不辱其身,为亡国之义烈矣。”
历史学家孟森说:“思宗而在万历以前,非亡国之君;在天启之后,则必亡而已矣!”
在此仅是罗列了其中很少的一部分,而崇祯皇帝陛下在煤山自缢之前,也慨然长叹:朕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
不仅如此,在短短十七年的在位期间,他更是六下罪己诏。平均下来,两年多、不到三年就要自我谴责一番。
罪己诏就是皇帝的检讨书,是在天下臣民面前检讨自己的过失。别的皇帝能够出现一次都视为自毁形象而极力避免,他却不仅一而再再而三,若不是因为李自成大军攻破了北京城,他恐怕要一直“再”下去,绝不会“再而六”为止。
每一次的罪己诏都是自我否定,做为一个至高无上的帝王,如此三番五次地自揭其短,真是情何以堪!
前世的王复徟也对这位皇帝有过评价: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这就是那个倒霉透顶的大明思宗朱由检,换句话说,这就是自己,就是自己在这个世界形象。
就是这么一个倒霉透顶的皇帝,没想到竟然让自己赶上了!王复徟真是要无语凝噎了。刚刚得知自己的“接收单位”是“万岁爷”时的那种飘飘然的感觉早已灰飞烟灭,荡然无存。
他真想“挥一挥衣袖”,说一声“拜拜”,老子不穿了!
可是,“不穿”又如何,难道还能回得去吗?再让人、或者干脆自己给自己后脑海来一下?轻了不一定管用,可若是重了……万一醒不过来,或者搭不上穿越的便车,岂不是鸡飞蛋打一场空吗!?
“诶……事在人为!”此时的王复徟已经退无可退,就像“现在”这个“自己”——大明王朝思宗皇帝陛下所面临的境况一样,只有迎着千难万险一直走下去。
丘吉尔不是说过——如果你感觉自己正在走过地狱,那就千万别停,继续前进吧!
从皇后娘娘的口中得知,“现在”是大明天启七年十一月中旬,那个死太监魏忠贤及其死党、兵部尚书崔呈秀已于十多天之前先后自裁,而朝中正在展开对众多阉党余孽的声讨清剿之中。
其实,此时的阉党已成强弩之末不堪一击之势,不足为虑。最令人头痛的是“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现象如何扭转。
的确,陕甘地区的灾象已显,可毕竟还远未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外部的后金此时也几乎尽占关外广大地域,实力的确开始壮大,但侵入关内也只是掳掠一番旋即撤回,尚未形成与大明王朝势均力敌的局面;大明王朝虽已腐朽,可有二百多年的底蕴支撑着,尚未到轰然倒塌的地步。
因此,局势虽然已经败坏,可也没到彻底“不可为”的地步。
。。。
………………………………
第5章 震怒
纯文字在线阅读本站域名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因为有着这个时代的人难以想象的“见识”,皇帝陛下对大明王朝末年面临的困境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
流民、后金、腐朽的大明(排名分先后),可谓是大明王朝最大的祸害,必欲除之而后快。
随着顺序后延,解决的难度是越拉越大。尤其是最后一项大明的腐朽最是根本,如果大明王朝上下一心,君臣一体,什么后金鞑子根本不值一提,他们也压根不会萌生不臣之心。当然了,国富民强的大明王朝,即便流年不利遇到三五年的自然灾害,也会安然度过,根本不会产生不可遏制的流民,什么李自成、张献忠之流也就不会应运而生。
但是,腐朽的大明却是由来已久,那可是集数十年、甚至百多年来形成的积弊,不是三五年、甚至十几年可以从根本上彻底扭转的。
既然已经对面对的局面有了初步的认识,皇帝陛下也只有全力以赴了。虽然路途荆棘密布,可他也根本没有退路。好在尚有几年、十几年的时光,总可以徐徐图之,眉毛胡子一把抓显然并不利于扭转大明的颓势。况且扭转大明王朝的颓势可不是朝夕间能够一举收功的,急功近利反而会适得其反。
随着时间的推移,王复徟也已经逐渐安于“现状”了。大政方针确定之后,王复徟,哦,应该说是大明王朝思宗皇帝陛下稍稍稳定了心神,不似此前那样一筹莫展几欲甩手撂挑子了。
可眼前却有一个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
王复徟虽然在大学里学的是理科,可工作之后他才发现,他真正爱好的、或者真正擅长的却是文科。前世有段时间,对于大明王朝败亡的原因曾经有过激烈的辩论,各种论调你方唱罢我登场,从崇祯年间一直上溯天启及万历年间的往事,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王复徟既没有某方面的野心,工作尚属悠闲,因此就有大段的时间参与那场大讨论。虽然期间备受妻子的白眼儿,可也因此对明末清初的那段史实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
可是,搜肠刮肚之后,也只有在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发生过梃击案(红丸、梃击、移宫是明末著名的三大案,稍微对明史感兴趣的都是耳熟能详),另外就是翻遍了正史以及所有的犄角旮旯中的稗官野史,也没有只言片语提到过“崇祯皇帝曾经遇刺”的记载。
但,这却是实实在在发生的事情,崇祯皇帝的确遭受了袭击,自己后脑海兀自隐隐作痛的血包也可以为证。
难道是前面不知哪个家伙横插了一竿子,导致历史的车轮稍稍偏离了原有的轨道?
要说在禁卫森严的皇宫大内竟然有人要刺杀皇帝陛下,似乎有些匪夷所思。可如果了解了大明思宗皇帝即位之前、以及即位之初的境况,也许就不会感到意外了。
大明天启二年,被乃兄大明熹宗朱由校封为信王之后,他就成为大明王朝名义上的第二人,可谓尊崇至极。可在天启六年为尊崇至极的信王殿下选定的信王妃,却是出自实实在在的平民、甚至贫民(其父周奎所从事的职业可以为证)。
信王妃周氏祖籍苏州,年幼时就协助其母丁氏操持家务。迁居北京后,其父周奎在前门大街闹市,以看相算命谋生。这不是杜撰,也不是稗官野史,而是有着明确的记载。
除了起于草莽的开国之君,贫贱之时无法与高门大户攀亲。历史上,无论中外,权贵之家其子弟的婚姻无不以势力为纽带。而堂堂的大明王朝皇弟之信王殿下,却只能以平民之女为妻,岂非咄咄怪事。
当然了,此处绝无贬低周氏女之意,也不认为信王妃若是出自皇亲贵戚就是那么的完美无缺。而且后来周氏皇后与思宗皇帝一同殉国,实为国人楷模,也当得起“国母”称号。
想起这些不堪的往事,皇帝陛下并不是觉得自己委屈,而是要从另一方面说明,这个“信王”在皇家和当朝大臣眼中的“分量”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重。况且即便在入承大统之初,尚有熹宗遗后之“勿食宫中食”的警示。
当然了,满可以将此摁倒阉党魏忠贤的头上,可似乎并没有多么有力的说服力。
又况且刚刚铲除了阉党首逆,相当多人的利益大受影响甚至灰飞烟灭,说是翻天覆地也绝不为过。而其中不乏人利令智昏,因此也根本无法排除其中有铤而走险之辈。
因此,以上各种因素,再加上某处某个蝴蝶翅膀的煽动,发生“崇祯皇帝遇刺”的恶**件,也就不是那么令人感到意外了。
皇帝陛下费尽心思捋清这件事情的原尾,并不是要睚眦必报,而是要引起足够的警惕。随着自己除三害措施的次第展开,肯定会有更多人、更多小团体的利益受到损害甚至根除,双方势必形成水火不容不共戴天的局面。因此,宫中的宿卫当是最为紧要,皇帝陛下可不愿意重演“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戏码。
虽然崇祯朝的这一桩行刺事件并非意外,可也不代表皇帝陛下就不予追究。
那名叫做喜子的小太监自然在行刺当场就被乱刃分尸,可追查幕后主使也是应有之举。
追查的结果很快就出来了。至于那追查的结果嘛……也就是没有结果。
小太监喜子是以孤独之身净身入宫的,亲戚朋友一个没有。因为聪明伶俐,办事勤快,入宫后很得魏公公赏识。喜子也是感念于此,行刺前很是有些“魏公公冤屈”、“皇上不该如此对待九千岁”之类的妄语。因此,要说有什么幕后主使之人,有且只有一个,那就是已经自缢的九千岁魏公公,或者是那个李朝钦也未可知。
这个太监李朝钦也是魏公公心腹,是彻头彻尾的阉党余孽,只不过他已经随着恩主魏公公升天了。
追查结果奏报上来之后,皇帝不由啼笑皆非,同时也感到愤懑不已。他要大发雷霆,施以霹雳手段予以回应。
。。。
………………………………
第6章 皇后娘娘盛装出场
纯文字在线阅读本站域名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锦衣卫总旗何胜文的祖上曾经有过煊赫的身份,而且因为跟随太祖南征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当时受封锦衣卫参将,并得以世袭锦衣卫千户。
只不过后来何家的列祖列宗不仅未能将此荣耀发扬光大,履历更是乏善可陈。到了祖父那一代,只能勉强维持锦衣卫的世职。微薄的薪俸无法维持家小生计,因此何胜文的父亲只得带领全家返回陕西延安府老家。
祖父去世,父亲袭职。父亲去世,儿子袭职,何胜文才得入京城,宿卫扈从于皇帝陛下。
尽管锦衣卫的身份好歹保住了,可世袭的千户之职却成为虚职,何胜文还要从校尉干起。有明一朝,这样的军户不可胜数,并非只有何胜文一家。
盛久必衰,衰久必盛,何胜文是很有一番恢复祖上荣光大志的。但空有大志是不行的,没有权贵的荫护识拔,自己空有一身武艺也是徒劳。因此兢兢业业了七八年时间,也只是勉强巴结上总旗身份。
今天申时接到指令,全体锦衣卫不得外出,当值的照常当值,不当值的也都要原地待命。他们私下打听,得知皇帝陛下要在酉时接见不当值的锦衣卫全体人员。
不错,就是“接见”,而不是以往常听到的“召见”、“陛见”或“觐见”。虽然何胜文还搞不清楚这几个词语之间的区别,可他和大家一样,都感到似乎有什么大事发生。
酉时初刻,挂起了小北风。天已经有些昏暗,可乾清宫却在灯笼火把的映照下无比明亮。
大家就在承天门外千步廊西侧锦衣卫的驻地列好了队形,然后在百户和千户大人的带领下,向皇宫内城进发。
锦衣卫满员超过一千五百余人,除去当值宿卫以及外出公干人员,今晚被皇帝陛下接见的也要有一千人出头。因此他们没有从承天门直入皇宫内城,而是绕道东安门进入外城,过东安里门、东上中门,穿过东华门之后,就进入了内城。然后过文华殿向北再向西,通过乾清门,就到了灯火明亮的皇帝陛下的乾清宫。
乾清宫是皇帝陛下的寝宫,自然戒备森严。往日轮值的时候,何胜文也曾进入乾清宫,可今天的情形让他感到有些异样。他用眼睛余光扫视左右,发现周围的弟兄们同样既紧张又振奋,有几人的脸色都甚至红彤彤的。何胜文不知道自己的脸色如何,可那种热乎乎的感觉告诉他,自己应该也和其他人一样。
他又用目光扫视了一圈,入目的情景竟让自己唬了一跳。
此时有幸被皇帝陛下接见的锦衣卫已经全部通过了乾清门,平日显得极其空旷的乾清宫院子中,入眼全是飞鱼服以及数不清的红彤彤的脸膛。虽然院中人满为患,但是庄严肃穆与往日没有任何区别。
大家静立了不一会儿,一个公鸭嗓子高声喝道:“皇帝陛下驾到!”然后紧接着又是一声:“皇后娘娘驾到!”声音未落,从乾清宫里迤逦两列十几名宫女,后面跟着五六名太监,最后出来的就是皇帝陛下和皇后娘娘,旁边侧后方的位置,是曹化淳曹公公和王承恩王公公。
皇帝陛下今晚以正装的衮冕服出场,比平日身着常服时威严了许多。可是大家都对此匆匆一瞥,然后目光就迅即移到了旁边。
皇后娘娘今天也是盛装出场,头戴饰以九龙四风的翡翠凤冠,两鬓遍插金钿花树,深青袆衣上绣着色彩斑斓的雉鸡。
以前在宫中宿卫之时,锦衣卫们是可以在远处见到皇帝陛下或者皇后娘娘的。可等两位到了近前,他们只能是眼观鼻鼻观口的肃立。如果胆敢直视,那可是大不敬之罪。
但是今天似乎没有那么多的清规戒律,因为锦衣卫们内心都认为今天晚上是属于他们的,况且近千人肃立乾清宫院中面对着皇帝陛下和皇后娘娘,应该不会都以大不敬来治罪。
何胜文也是第一次近距离观瞻仰皇后娘娘的仪容。尽管因为距离有些远依旧看不真切,可能够不错眼珠地注视着,已经令他感到无上荣光了——皇后娘娘可是大明王朝的国母哟,那可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近视的。
“大家都抬起头来,让朕好好看看你们,”皇帝陛下开口说话时,几乎所有在场的近千名锦衣卫才似乎发现,原来皇后娘娘身旁还有一个人。虽然有些不情愿,可还是把目光都集中到皇帝陛下的身上。
皇帝陛下的目光也随即扫视过来,几乎每个人都没有遗漏。无论是百户、总旗、小旗还是普通校尉,都从皇帝陛下的目光中感受到了殷殷重托。
“尔等是我大明的中流砥柱,望尔等不负朕的重托,为我大明建功立业,朕与皇后娘娘一起为尔等庆功!”皇帝陛下的话不多,但是最后的几句话满含着对锦衣卫的期许。他一边说着,一边握着皇后娘娘的小手,并且高高举起。
说实话,皇帝陛下的声音绝对比不上锦衣卫千户大人和百户大人的粗音大嗓,可千余名锦衣卫、尤其是小旗以下的众多普通校尉全都感到热血沸腾。
“愿为大明尽忠!愿为陛下效死!”乾清宫院中所有的锦衣卫单膝跪地,一起扯着嗓子呐喊着事前经过演练的口号,而且一连重复了三次。
口号喊过之后,何胜文感到自己浑身的血液马上就要沸腾,眼眶中溢满了泪水。虽然目光朦胧,他还是看到前面的那位老兄在灯火的映照下不仅显得两耳尤其赤红,后脖颈上的大筋也是清晰可见。
按照太祖立下的规矩,锦衣卫都是勋贵子弟充任。但是有明一朝二百多年来,所谓勋贵,也不过是你方唱罢我登场,起起落落鲜有永远屹立不倒之家。因此,现在的锦衣卫的普通校尉,已经不敢奢望重现祖宗的辉煌。
可是,今晚皇帝陛下和皇后娘娘能够亲自接见,仿佛唤醒了他们骨子里的血性豪情。他们都在心中暗想,原来皇帝陛下并没有忘记他们,没有忘记这些曾经为了大明江山血腥拼杀有功之臣的子弟。
“臣妾……臣妾希望你们为我大明再立功勋,到时臣妾与皇上一起……为尔等庆功,”皇后娘娘竟然也讲话了。虽然声音有些发颤,言语也不太成句,可在锦衣卫耳中,无异于天籁之音。
“尔等建功立业之日,朕一定与皇后娘娘一起为尔等庆功,”皇帝陛下赶紧接过了皇后娘娘的话茬,并再次拉起皇后娘娘的手臂,高高举过头顶。
。。。
………………………………
第7章 任性的皇帝
纯文字在线阅读本站域名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说实话,今天皇后娘娘能够出面接见锦衣卫,是被皇帝陛下软磨硬泡硬拉着来的。
在“当今”这个时代,贵为母仪天下的国母,皇后娘娘是不能够抛头露面的。只有当年节时,在后宫以“以家人礼”见一见本家及娘家的近亲。也不只是皇家权贵,即便乡间大户升斗小民也都如是,庄严肃穆的祭祀祖先仪式中没有婆姨的身影就是明证。
可皇帝陛下尤其固执,非要说动皇后娘娘与自己一同出面接见锦衣卫。周后也是生于平民之家,从小所受的礼教束缚本也不是那么严酷,因此最后终于被皇帝陛下打动。
打动皇后娘娘的是皇帝陛下如此的一番说辞:别看天子贵有四方,什么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什么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可眼下却只有咱们夫妻二人携手才能度过难关。最后还说这仅仅是个开始,以后这样的场面会有很多很多,因此绝对不能回避。还告诉皇后娘娘要慢慢习惯。
想起因为“勿食宫中食”的警告而自带干粮(大饼)(史料记载,绝非杜撰),想起皇帝陛下进宫第一晚因为恐惧而独坐一夜,这些不久前刚刚发生辛酸往事,激起了皇后娘娘的斗志,也使她抛开了所有的羞涩和胆怯,终于与自己的夫君一起站在了千余名锦衣卫的面前。
开始的时候,皇后娘娘也是非常紧张,同时被千余名大老爷们盯着可是从未有过的经验。倒不是被冒犯的感觉,而是生怕自己的众目睽睽之下行为有失当之处。
可皇后娘娘也知道皇帝陛下也是同样的紧张,因为两人双手相握时,他的手心也是同样汗津津的。但尽管如此,并没有影响皇帝陛下发表演说,这着实令皇后娘娘感到佩服,“他怎么会如此……哦,他本来就应该如此,因为他是大明王朝至高无上的皇帝陛下,”皇后娘娘侧头望着,竟然有种高山仰止的感觉。
其实,皇帝陛下也是无奈之举。天子虽然贵有四海,可眼下他却只有一样东西可以动用。
荣耀几乎是每个人都梦寐以求的,没有人会对荣耀感到麻木。荣耀可以令人热血沸腾,可以令人肝脑涂地,只要一次充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