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哉大明-第3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但是,一想到今天这种局面都是咎由自取,恐怕就无法令人生出半分的同情。

    稍微镇定下来之后,他们更加笃定,朝廷的目的,并不仅仅是陕西延安府的赵家人,而是有着更加深远的险恶用心。可偏偏赵家却连一点儿反抗的能力都没有,只能任人宰割。

    唯一能够自救的措施,就是向朝廷表示出赵家最大的“诚意”,希望以此打动朝廷。

    因此,当天下午,赵彦再次交给王柏年一份禀帖。禀帖上注明赵家报效朝廷粮食五万石,白银十万两,牲畜和农具种子若干。

    大明王朝时期的一石粮食,合后世九十四公斤,五万石就是四百七十万公斤。若是掺加上其他一些可食用的野菜之类的东西,这些粮食足够数万人食用一年。这些粮食,一部分是赵家收上来的地租,另有一些,就是前段时间趁粮食处于相对低价时,从各处收购而来。

    应该说赵章也是“别具慧眼”的,他也已经看出,未来的一段时间,陕甘地区要经受灾荒的蹂躏,因此从那时他就开始大量囤积粮食,准备大赚一笔。

    在那个时代,像赵府的这种行为,并不鲜见,实为“正常”之举。若不然,难道你还真的就以为,他们那上千数万亩良田,就真的是开荒而来?

    往往是经历过几个灾年之后,小康之家也会饘粥不继,只得出卖祖上遗传下来的祖田以求度过面临的饥荒。土地越来越集中到少数人手里,绝大部分人都被赶上绝路。后果显而易见,造反是死,不造反也是死,何如杀官造反,总算是出口鸟气也是好的。

    那些都是后话,在此不多言表。

    五万石粮食,十万两白银,虽然肯定不会是赵家的所有,可也应该几乎达到极限。

    禀帖送出去之后,老哥儿俩也一直忐忑不安,生怕朝廷还是不依不饶,那可真是要把赵氏一族往绝路上赶了。

    朝廷的答复,依然很快就做出。申正(下午四点)时分,王柏年就给赵府带回了话,其实就是一个问题——如何报效?

    赵家禀帖上注明的是报效五万石粮食,这“报效”二字可是有些讲究,朝廷最为关心的是,赵家如何将这“报效”二字落到实处。

    接到这个讯息,赵彦和赵章都不由同时大大地舒了一口气——至少朝廷与赵家开始讨论细节了,说明最严峻的时刻已经过去,赵家可以保有最起码的尊严了。

    大大地长舒一口气的,并不只是赵家的这老哥儿俩,皇帝陛下同样也是如释重负。

    。。。
………………………………

第123章 搂草逮到一只兔子1

    赵家的禀帖写明:先行交付朝廷五千石粮食,送达朝廷指定地点,余者自外省购入后,听命朝廷调拨。

    最后还注明,期间赵彦和赵章会在延安府赵氏宅中,“遥领”赵氏子弟报效朝廷。

    这里面有两个意思,一个就是说明上一个禀帖中提及的五千石粮食,的确就是赵家倾其所有了,此次追加的四万五千石属于赵家额外报效,因此是要从外面购进之后才能向朝廷指定的地点输送。

    第二个意思就是要让朝廷放心,在此期间赵家这老哥儿俩只是“遥领”,不会试图借着外出为朝廷购粮之机,有任何外逃的企图,他们会一直坐镇陕西延安府赵家宅中。

    总之,这最后的禀帖中的内容,可以翻译一句话:赵家真的服了!

    接到赵家这份最后的禀帖,皇帝陛下才终于放下了心。

    说实话,现阶段皇帝陛下还没有挑战整个富家巨族的想法,也没有做好这方面的准备,最关键、最根本的,还是没有足够的实力。虽然锦衣卫已经被他牢牢地掌控在手中,可若是对一个“阶级”宣战,需要的可不仅仅是一支武装力量那么简单。

    目前还是以解决陕甘地区的灾情为主,其他事情都可以延后处理。

    因此,他极力地将冲突控制在最小的范围之内,也毫不隐晦地向对方表明自己的这个立场:只要服软,并表示出足够的诚意,朝廷就会既往不咎。

    即便因此朝野产生“皇帝陛下挟私以报”的印象,他也都坦然承受,毫不顾及。

    而且,他心里非常清楚的是,在今后的一个比较长的时间之内,恐怕他都得采取这种“零敲碎打”和“得过且过”的方式,来处理大明王朝面对的种种难题。

    此次与陕西延安府赵家的冲突,是他第一次与地方的世家大族正面交锋。虽然期间朝廷一直保持着强硬和高压的姿态,可因为有着如此种种的不如意,在此过程中,他的内心并非就像表现出来的那么强大。生怕一不留神,就出现“擦枪走火”的现象。

    若是赵家的当家人,不是这六七十岁的老哥儿俩,皇帝陛下真的不知道自己是否还敢于如此兵行险招。

    好在过程虽然惊险万分,结果还算差强人意。

    其实,皇帝陛下并非对陕西赵家看不顺眼,而是寄希望于使“陕西赵家事件”能够形成“震慑和示范效应”,以使其他世家大族“以为榜样”,对于朝廷的施政方针,他们必须要给予足够的尊重和顺从,若不然,朝廷是不介意枪打出头鸟的。

    当然了,要想让世家大族彻底放弃自己的利益,或是像赵家那样奉上很大一部分的利益显然也是不现实的。只要他们有所收敛,有所顾忌,就是朝廷的胜利,就是大明王朝的胜利。

    目前也只能仅此而已了。

    ――――

    不管怎么说,在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之后,陕西赵家总算度过了这次巨祸。

    痛定思痛之后,赵家也开始寻找祸起的原因。他们对朝廷、对官府无可奈何,可对于引发祸端的始作俑者却是咬牙切齿,恨不得食肉寝皮、挫骨扬灰的。

    事情的经过并不复杂,真相也就不难打听。

    赵恒是自己赵家的家生子,自然要动用家法,狠狠地乱棍打死之后,尸体直接扔到清凉山上去喂那两只什么鸟去。

    张秉虽然是外人,但也是绝不能放过的。先扒了他的那身公差的皮囊,嗣后再找机会收拾。

    至于那个小寡妇……即便此前与赵家毫无瓜葛,可此次也是罪魁祸首之一,当然也是要给予严惩的。什么?找不到这个人了?继续找,找到之后……先看看到底是什么样儿人,竟然惹出这么大的一场祸事。

    总之,决不能轻饶了她。

    ――――

    这里是延安府肤施县北城外二十里处。

    这里本来是一大片乱石杂草遍布的荒地,虽然很是贫瘠,若是细心耕作,再加上老天爷开眼,似乎也不会没有一点儿产出。

    可虽然大明朝廷明令荒地开垦之后的三年可以免除赋税,但地方官府显然并没有很好地贯彻执行。再加上最近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老天爷也一直没有开眼,因此几近彻底荒芜。

    辛勤劳作一年,贫瘠土地的产出尚不足以抵偿赋税,因此没有人肯用心耕作。

    不过现在可是另一番景象。

    一群群衣衫有些褴褛、可面色却是红润、精气神儿也很足的人,开始出没在杂草乱石之间。

    随着一天一天地过去,杂草和乱石逐渐向周围固定的地点收拢,硬实的荒地也逐渐松散开来,然后一垄一垄地整理之后,慢慢的也有些田地的模样了。

    这些人显然是经过了有效的组织,劳作的区域也是经过了精心的划定,因此虽然人数众多,区域广大,可也显得事事有序,整个区域之内都显得生机勃发。

    这一天,又有五个人加入了他们的行列。

    这种现象本来并不稀奇,几乎每天也都有流民聚拢到这里来,也随时有人加入他们的行列。

    可是,今天这五个人显然与他们这些人有着不同。

    虽然他们身上的衣物也是摞满了补丁,可却是不应该的那么整洁,哪像他们衣衫不仅褴褛,而且肮脏不堪。

    尤其是其中那个年轻后生,虽然四方巾下的头发散乱,可让人总感到是故意为之。加之随后而行的那四个精壮汉子,虽然收着身形,可走起路来还是有虎虎的生气,根本不像是庄稼把式。而且他们的两眼炯炯有神,显然也不是吃糠咽菜可以供养出的身板。

    虽然他们一到,就开始混入劳作的人们中间,搬运着乱石清除着干枯的荒草荆棘,可那四人总是有意无意地把那个年轻的后生夹护在中间。

    因此,这五人就显得与那些在荒地上劳作的人们有些不太合群。

    但是,没人开口询问。因为最近几个月来,他们所闻所见的新鲜事情着实有些多,已经提不起他们猎奇的兴致。在用狐疑的目光打量了一番之后,他们也就安之若素了。

    可令他们绝想不到的是,这几个人的到来,竟然使他们中的某些人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

第124章 搂草逮到一只兔子2

    在众目睽睽之下,有这么连番的异常的举动,那个年轻人也似乎感到有些别扭,与周遭河蟹的劳作环境氛围有些格格不入。因此那个年轻的后生就招手把四人召集到自己身边。四人似乎作势要俯身下去,可马上就被那个年轻的后生低声喝止住了。

    也不知他对四人说了几句什么,起初那四人态度坚决地表示反对,又要作势俯身下去,又被喝止住了,最后才不情不愿地同意了。

    年轻后生扛起收拢乱石的钉耙,迈步向劳作的人们走了过来。

    那四人也扛起手中的钉耙和铁锹之类的农具,亦步亦趋地跟在他后面的。

    年轻后生转身要制止他们跟随,可他们这次却是置若罔闻,即便年轻后生瞪起了眼睛,他们也丝毫不予让步。最后年轻后生实在无奈,只好打了个手势,示意他们不要跟的太近,这才继续向劳作的人们走去。

    年轻人来到劳作的人们中间之后,就主动与大家攀谈闲聊起来。

    仅仅简单交谈了一会儿,这些劳作的流民就坚定了刚才的想法:这个年轻的后生根本不是他们一类的人。

    虽然这个人总是问长问短,但可以看出他并无恶意,因此流民们也就逐渐放松下来,不一会儿大家就都熟络了许多。

    负责在这个区域监督的里长,在远处就发现这边出现了扎堆儿聊天的迹象,因此就试图过来督促。可尚未等他到得近前,就被那四人中的一位给拦住了。一贯粗声大气儿的里长听了那人说了几句,马上就闭紧了自己的嘴巴,灰溜溜地躲到一边去了。

    有人将此看在眼里,心里对这位年轻人更是充满了好奇。

    年轻人就是大明王朝的皇帝陛下,各位正在看书的大大们想必也早已猜测出来了。

    “今天晚上给大家准备的什么饭食啊?”

    经过刚才的交谈,皇帝陛下得知,在这里劳作的人们都是从别处聚拢而来的流民,实行的是集中住宿集中劳作管理的方式。刚刚加入进来的这人不仅身高体胖头大脖粗,而且浑身的烟火气息也很是浓烈,因此皇帝陛下就把他当做了负责给大家准备伙食的炊事人员,所以就随口问道。

    没想到他这么一问,那人还没有回答,周围的人倒是一片哄笑起来。

    “果然……又猜错了,哈哈哈,”

    “他做的那东西……可没有人能够享受的了,哈哈哈……”

    皇帝陛下有些莫名其妙,而那个人自己也是在一旁“嘿嘿嘿”地陪着大家笑闹着。

    “还别说,真的是有些相像的地方,不都是在灶火旁忙活嘛……”

    “真不是伙夫?”皇帝陛下一直以为,不论在前世还是后世,“头大脖子粗,不是大款就是伙夫”的断言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看他那样子,肯定不是大款,那另一个答案自然而然就成为唯一的答案,没想到……“哦,原来你是铁匠,”大家这么一笑闹,皇帝陛下也发现那人的身上虽然烟火气息浓烈,可缺少着油烟的味道,因此就调整了自己的猜测。

    “嘿嘿,我是匠户,叫刘敏政,是铁匠,”那人憨厚地说道。

    “唉,这就对了,”

    “你再猜猜,他最拿手的是什么?”旁边一位十六七岁的小伙子说道。

    “嗯,铁匠,是一直在这里吗?”在正式猜测之前,皇帝陛下肯定要先了解一下情况。

    “是,一直在这里。”刘敏政憨厚地点了点头。

    “那多半应该是打造农具了,或者……维修农具,”的确,抛去成本问题不谈,有时候修理一件东西比重新打造一件要更困难一些。

    “这不白说了吗,铁匠还有不会打造修理农具的?”有人不禁嗤之以鼻。

    “再猜猜?”那个十六七岁的小伙子依然兴味不减。

    “箭矢和……兵器?”刀枪剑戟什么的,肯定需要更精湛的打造技艺。从周围大家的反应看,这个刘敏政似乎比普通的铁匠有着更为高精的技艺。

    “不对,你往想象不到的地方去猜,”有人禁不住出口提醒。

    “那……还真不好猜了,”除了农具和兵器,真不知道这个时代的铁匠还能有什么用场,总不会是手工打造劳斯莱斯吧!

    “告诉你吧,是……绣花针,怎么样,没想到吧?若是不告诉你,恐怕猜一年你也猜不到……”还是那个十七八的年轻小伙子,忍不住出口相告。他的语气里,似乎也为刘敏政的独特技艺感到与有荣焉。

    “绣花针?!真的吗?还真是不易猜到,”看着刘敏政那五大三粗的身板,头大脖子粗的、标准的伙夫面相,皇帝陛下一时无语。就是再转上多少个念头,他无论如何也不会将这个猛张飞似的大汉,与那种在小姑娘手上穿来穿去的、纤小的绣花针产生联想。

    “嘿嘿嘿,”刘敏政只是傻笑,可并不否认,显然这也是他自己颇为得意的地方。

    “真是没想到,你看你那手,手指头都快与棒槌相仿佛了,还能拿的了绣花针吗?”

    “还别说,就是他打造的绣花针,好多婆姨都觉得就是好使,”

    “那怎么着?别看咱的手模样不济,”刘敏政举起自己的手掌,五根圆滚滚的手指像小棒槌那样张开着,在众人面前晃来晃去,“打造绣花针可是咱们的绝活,不过……咱的手艺还是差点儿,照我师兄可是差着不少,”

    “你还有师兄?你师兄是谁啊?”皇帝陛下禁不住也凑趣了下。

    “我师兄叫刘宗敏,那手艺真是没得说……我二人合作,针鼻儿非得他弄不可,我弄的就不行,不是歪了就是小了,让人看着就别扭,嘿嘿嘿,”

    “你不知道,这二人虽然是师兄弟,可若是站到一块儿,那就跟亲兄弟俩一样一样的,”

    “要不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个师傅门,”

    “有这么一说?”

    “当然了,我不是刚刚说过嘛,”

    “好吗,没你这么说的,不过这两师兄弟倒是般配,”

    “那可不,简直就是张飞遇李逵……黑对黑,哈哈哈,”

    若不是众人只顾他们之间笑闹不已,他们肯定就会发现,刚刚还谈笑自如的年轻人,此时已经被“刘宗敏”这个名字惊得有些目瞪口呆。

    。。。
………………………………

第125章 搂草逮到一只兔子3

    刘宗敏这个人……真的无需赘言了。

    但凡是看过、甚至听说过一些明末历史人,想必也都对他非常熟悉了。

    反正,一言以蔽之,刘宗敏在明末那场大****中的地位,应该是仅次于那个叫做“自成”的姓李的驿卒的。

    虽然因为出自皇帝陛下的某些特殊的原因,刘宗敏的生命轨迹肯定要发生一些改变。可谁也不敢保证世界就永保和平。因此,皇帝陛下无论如何也不能对刘宗敏这个人漠然视之。

    因为还有很多很多要事得与徐光启商议,也有很多很多的人员已经约在西安府见面,因此皇帝陛下一行本来打算巡视一下延安府的开荒事务之后,就一路向南,奔着西安府而去的。

    可是,既然无意中有了刘宗敏的消息,那说什么也要弄个水落石出才能罢休。

    好在此时的刘宗敏尚被蒙在鼓中,他应该对自己那“本来应该波澜壮阔”的生命轨迹一点儿预知或预感都没有,应该是尚处于“懵懂无知”的状态。因此,以有心算无心,当然无往而不利。

    仅仅半天的工夫,刘敏政和刘宗敏这对师兄弟的情况,就摆在了皇帝陛下的面前。

    他们俩的祖辈都是陕西延安府的世袭匠户。在两人小的时候,就拜了同一个人为师,所以两人同样对锻制工艺颇有造诣。

    明代匠户大体可分为轮班、住坐两类,轮班工匠归工部主管,住坐工匠的情况比较复杂一些。

    首先,依照户籍的不同,住坐工匠可分民匠和军匠两类。住坐民匠的主管机关,主要是内府的内官监,但匠籍的经管和工匠的征调仍归工部;住坐军匠隶于军籍,属于都司卫所系统。

    两人都是住坐工匠,稍有区别的是,刘宗敏属于住坐军匠,而刘敏政却是属于住坐民匠。

    因为陕西的荒地都是多年未经耕作,因此坚硬异常。所以在开垦荒地的过程中,农具损坏的情况时有发生,为此,官府为每处都配备了一些匠户,以为随时修补农具只用。

    住坐民匠刘敏政就是配备人员的其中之一。今天恰巧是轮到他将修好的农具送过来,然后准备再把刚刚损坏带回去修理。

    刘敏政这个匠户,平时是非常喜欢热闹的。今天他将修好的农具送到之后,看着大家在这里有说有笑的,就忍不住要参与一下,所以他就凑了过来。

    而那个住坐军匠刘宗敏此时却并不在延安府,也不在陕西,而是去了京城。

    前段时间,京城的兵部和工部联合下发了征召令,宣召手艺精湛的匠户至京城。朝廷给出的条件非常优渥,因此要求也就非常的高,除了手艺精湛,最好还能多少识一些字儿。

    刘宗敏主动应招,已于一个月之前奔赴了京城。

    刘敏政不识字儿,因此没有应招。

    因为兵部和工部的征召令中言明,为了避免滥竽充数者混杂其间,所应招的匠户需要试用之后,才能确定是否留用。因此此次刘宗敏是只身一人赶赴京城,其家小仍然留在了陕西延安府。

    皇帝陛下获悉之后,内心的紧张缓解了很多。刚刚听闻刘宗敏这个名字时的那种被击中的感觉,也随之解消了大半。

    在他的意识里,只要没有与那个姓李的驿卒搅合到一块儿,只要脱离了陕西这个是非之地,刘宗敏的能量,以及对大明王朝的威胁,似乎就降低了好几个等级。

    况且随着陕西的赈灾渐次展开,整个社会的民情也安稳了很多,那种一触即发的情势大为缓解,相信即便李驿卒和刘工匠依然在陕西,应该再也不会闯出泼天般的祸事了。

    但是,这也只是依照常理而得出的结论。

    而世事本就无常,又岂能都会按照常理而行。

    皇帝陛下令张玉在陕西公干的锦衣卫中,挑选了一名谨慎干练的锦衣卫百户,令他先行赶回京城。传令兵部和工部,务必先将住坐军匠刘宗敏留在京城,把他与陕西这块热土隔绝了再说。

    然后,皇帝陛下又亲自对这名锦衣卫百户说,此后他也留在京城,暗中密切关注刘宗敏,但只要他不触犯大明律法,不杀人越货,或者没有试图强行离开京城,大可任其自行其是。

    至于这个住坐民匠刘敏政,经过了解,发现他的手艺也的确堪称精湛,因此皇帝陛下也萌发了收纳之心。

    派人侧面询问了一下刘敏政的意思,问他是否愿意像刘宗敏那样赴京城。刘敏政很是意外,可他也非常爽快地答应了。

    因为师兄弟刘宗敏应招赴京城的时候,刘敏政可是听说了,若是能够留在京城,那享受的待遇可着实提高不少。至于由民籍转入军籍涉及到的身份的降低,也因为厚实的待遇而被忽略了。

    刘敏政对刘宗敏的手艺非常自信,对自己也是信心满满。若是能够被朝廷选用,那也是对自己手艺的认可,自然也是无比荣耀之事,对此他根本没有拒绝的理由。

    经过锦衣卫一番详查,上朔刘敏政八辈儿都未发现异端,都是正正经经的匠户,他自己也是清白之身,没有任何污点。因此,皇帝陛下就打算把刘敏政带在身边。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皇帝陛下有一件极秘密的事情要委托刘敏政办理。

    前世的时候,有段时间他们那个小城很是风靡了一阵子瑞士军刀。在那段时间,几乎所有的半大小子都以拥有那么一套家什为荣。甭管是从正规商店高价买的,还是央求别人从大城市捎回的,甚至是从地摊儿上淘换来的,总之,没人都要揣着那么一件。

    他算不上军迷,本身也不爱好军械,那时的年龄也已经超出了跟屁虫的行列,因此他只是在别人炫耀时,看到过,也把玩过,当然看过玩过之后就抛诸脑后了,根本没有细心地拆解过,因此对其内部构造就根本毫无印象。

    但是,来到这一世,发现信息传递输送是何等的缓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