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哉大明-第4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徐,但却透着无比的坚定。
“臣谨记皇帝陛下的教导,将一颗忠心献给皇帝陛下,”洪承畴轻舒了一口气,看来是终于过关了。莫若……改下名字,以资纪念,忠心献给皇帝陛下,献忠如何?洪献忠,啊,多么响亮的名字,我喜欢!
“那,既然如此,朕再问你,若是凤翔府境内尚有众多流民盘踞山头,爱卿要如何应对?”
“一人不留,杀!”
“嗯?!”
“皇上恕罪,这确是臣的真实想法,”
“嗯,朕知道……说说道理,”皇帝陛下恢复了平和的语气。
“朝廷为解民于倒悬,迭次降下赈灾谕旨,各项惠政也渐次展开,人力物力源源不断地输送陕西,”一边说着,洪承畴一边心中纳闷――皇帝陛下如何知道这是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看他的表情,似乎也不是随口的敷衍。难道皇帝陛下真的能够看透自己的内心?!想至此,洪承畴一时感到非常恐怖。但在这节骨眼儿上他自然也无暇继续多想,只得接着说道:“皇上宵衣旰食,念念不忘我陕西黎民,现又不避艰险,亲赴陕西体察民情,我陕西父老无不感念……但凡有点儿天地良心之人,无不感奋,借此机会改过从善才是正理,否则,实乃禽兽不如之辈,对待这样的人,朝廷也没有必要予以怜悯……对他们怜悯,就是对那些此前真心改过向善之人的否定,”说到这里,洪承畴又伏地叩了一个头,“皇上圣明,这都是臣的肺腑之言,请皇上明察,”
“嗯,似乎并非毫无道理。但是,洪爱卿可曾想过,他们因何仍然盘踞山头?”
“臣以为,这些已经泯灭了人性,丧尽了天良,已经不可救药,因此根本不值得朝廷怜悯,”
“洪爱卿恐怕过于武断了,”皇帝陛下停顿了一下,似乎在犹豫是不是要进一步详加说明,也或许是在琢磨着如何措辞才能解释清楚。洪承畴也是紧闭双唇,生怕打断皇帝陛下的思路。
“最大的可能,就是很多人并不知晓朝廷如今的举措,”皇帝陛下终于又再次开口,“造成这种情况的,可能有两方面原因,其一是因为他们盘踞的地点,本身就在偏远地区,远离人群,自然对朝廷的旨意很是闭塞。其二,尽管他们远离人群,可毕竟并非毫不接触外界,要不然他们如何生存,就是抢掠,也总是要到有人的地方才能有所收获,因此,要说完全闭塞了朝廷的旨意,那倒也未必,恐怕是别有用心之人,从中有意隐瞒,甚至刻意歪曲,致使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至今不了解朝廷的良苦用心,所以也就无从响应朝廷的号召,幡然醒悟、重新做人也就无从谈起了,”
长篇大论一番话说下来,皇帝陛下似乎是累了,也似乎是给洪承畴留出消化理解的时间。
。。。
………………………………
第133章 洪承畴对3
“皇上的教导,臣洪承畴铭记在心,皇上为这些……这些宵小之徒都要如此殚精竭虑,足可感天动地,他们若是再不激发天良,幡然醒悟、改邪归正,臣……臣真替他们感到羞耻,”洪承畴伏地顿首不已。
不知是有意做作,还是真的被皇帝陛下的良苦用心,触动了他心底的某些轻易触动不到的地方,洪承畴话语中一度哽咽。在他极力克制之下,才总算没有泣不成声。
“你总记着一条,不管他们是如何的桀骜不驯,如何的执迷不悟,可他们总是大明的子。其实……若是上位者真的能够做到爱民如子,对此也就不难理解了,但那却也是相当不容易的。”说到这里,皇帝陛下停顿了一下,似乎在考虑接下来要说的话,然后他接着说道:“譬如真的是你的孩子,肯定不会甫一犯错,你这个做父母的也肯定不会就要打要杀的,首先还是要耐着性子,给他们讲明道理,有时候小子顽劣,你甚至还要反复多次讲解,最后……他们还或许明白,或许还是不能明白一二。可即便如此,也鲜有父亲一怒而杀子者。大义灭亲都是相当的难,何况父子之间。但是,”皇帝陛下的语气随之强硬了一些,“朕也并不主张毫无原则地迁就,只要把道理将清楚之后,那些仍然冥顽不灵、或者干脆就是揣着明白装糊涂之人,朝廷也绝不会姑息……爱卿刚才说的那个意思很对,对这些人的怜悯,就是对那些奉公守法、能够感召朝廷良苦用心之人的最大的不公。但是切记,前提也是必不可少,”
“臣一定铭记皇上的话,”
“嗯,朕知道洪爱卿不会令朕失望,”
“谢皇上知遇之恩,”
“洪爱卿,你可愿意为朝廷去办这件事情?”
“承蒙皇上器重,臣甘愿为皇上、为朝廷效犬马之劳,”终于应验了心中的那个预感,洪承畴不禁有些得意。
皇帝陛下如此苦口婆心、翻来覆去地讲解其中的道理,绝对不是漫无目的的闲磨牙,肯定是有的放矢。而洪承畴觉得,自己能够有幸入得了皇帝陛下的法眼,实在是天大的缘法。
对于才干,洪承畴很是自信。至少在陕西一省之内,洪承畴是没有一个真正心服之人。现在又承蒙皇帝陛下面授机宜,只要自己按照皇帝陛下的既定韬略去办,即使有所闪失,想来皇帝陛下也不会斤斤计较,如此……飞黄腾达之日就并不遥远。
“那好,先就从凤翔府开始,”
“是,臣回去,马上就着手开始准备,”
“嗯,不要急于求成,切记由简入手易,先找那么一两个容易入手的山头开始,”皇帝陛下不禁想起那一世常用的一句话,脸上也不由绽开了笑意,“过程之中,一手软一手硬,两手一软一硬,都不可荒废,态度都要坚决,决不允许与朝廷讨价还价……成功之后,也不要吝啬,许下的赏赐要坚决予以兑现。另外,要从中挑选一些真心悔改而又能言善辩之人,放心大胆让他们去做说客,现身说法应该更有些功效,”
“臣遵旨。”
“若是凤翔府能够有个好的开始,之后要及时总结,然后再向陕西全省推广,若有必要的话,以后随着朝廷赈灾范围的扩大,甚至还要做好向山西、河南、四川等地扩大的准备,”
“臣遵旨。”
“辽东那边倒是调过一些关宁铁骑,可以调用,可从长远看,还是以各地卫所的力量为主,眼前朕也可从锦衣卫中派些得力的与你,希望不要令朕失望。另外,洪爱卿可要切记,”说到这里,皇帝陛下的语气又再次严肃了一些,看到洪承畴凝神静听的样子之后,他才继续说道:“目前朝廷已经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陕西的赈灾才维持到如今的局面……朝廷的心血绝对不能白费,因此,招抚流贼……也绝对不能给陕西的赈灾大局造成不利影响,否则,朕将拿你是问!”
“臣洪承畴,一定不负皇上圣恩,虽肝脑涂地,也要为皇上、为我大明王朝效犬马之劳。”洪承畴响亮地回答。
――――
利用洪承畴这把“快刀”,解决陕西的流贼问题,并非皇帝陛下心血来潮做出的决定。
最近几天他一直考虑这个问题,今天刚开始与洪承畴“独对”的时候,他就做出了决定。因为皇帝陛下看得出来,洪承畴也并非不知变通,并非只知蛮干。
只要控制好节奏,即便稍许过火,稍许误伤,也在所不惜,关键是要给陕西的百姓,包括流民一种非常强烈的印象:朝廷说一不二。
孙传庭这把刀,其实也非常好使,只不过与洪承畴那把快刀比起来,令人感觉钝些罢了。
不会让孙传庭闲下来的,编练新军的任务,皇帝陛下打算就委任其为总代理。
谕旨发往山西代州已经有些日子了,这个时候孙传庭应该已经在路上了。还是尽快与孙传庭见面详谈一次,“印象中”的印象总是给人一种不确定的感觉,但愿他也不会令朕感到失望。
――――
凤翔府的地势呈现北高南低,北部地势高,是因为几乎全是丘陵山地。此处的丘陵属千山余脉,主脊为泾、渭水系的分水岭。山地西南自长青乡的石头坡,东至横水乡的黄家坡,西北至千阳县界,北及东北至麟游县界,长逾八十里,南北宽逾三十里,其面积凤翔县总面积的六成。
凤翔县自古为关中西部公路交通枢纽,向东经过岐山、扶风,可通西安;南接宝鸡,通向四川;西控千阳、陇州,可达甘肃;北行灵台、麟游,通向陇东。
大明洪武二年(1369年)时,置凤翔卫于凤翔府,但在两年之后的洪武四年(1371年)却降为凤翔守御千户所。
凤翔千户所常驻有守御正千户一人,名郑宣。副千户一人,名刘纪。署副千户一人,名欧阳和。此外,另有百户三人,试百户两人。驻有约千数左右的军户,至于具体的数字吗……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实在有些搞不清楚。
这就是目前凤翔府当地最主要的武装力量。
。。。
………………………………
第134章 凤翔招抚1
除了以上的武装力量,另外凤翔府还有次一等巡检司。
宝鸡县西南有益门镇,离益门镇二里有散关,散关处设置有散关巡检司,东南有虢川巡司。麟游县西偏北有石窑关巡检司,西北有故关(陇关、大震关)大寨巡检司,南偏东有陇安巡检司,南偏西有香泉巡检司。
大明王朝设立巡检司的目的,用太祖朱元璋的说法是:“设巡检于关津,扼要道,察奸伪,期在士民乐业,商旅无艰。”万历《大明会典》载:“关津,巡检司提督盘诘之事,国初设制甚严。”
不难看出,关津、要冲之处,是设置巡检司的主要地点;盘查过往行人是巡检司的主要任务;稽查无路引外出之人,缉拿奸细、截获脱逃军人及囚犯,打击走私,维护正常的商旅往来等是设置巡检司的主要目的。
因此,也可以看出,巡检司虽然也是驻有兵丁,但让他们扼要稽查可以,让他们攻坚,实在是所托非人。
此外,当然还有各县衙门的捕快及里中青壮,那就是更次一等的了。只能指望他们巡更守夜,缉拿个别的鸡鸣狗盗、梁上君子之类的差事。
事实上,就连凤翔县的守御千户所都算上,洪承畴也都不敢指望。这些人乘胜追击可以,可要用来攻坚,实在是非常不靠谱的事情。
洪承畴所依恃的,是刚刚从辽东那边驰援陕西的一支关宁铁骑。
带领这支关宁铁骑的,是参将曹文诏,手下的得力干将,是其弟曹文耀和侄子曹变蛟。
对,曹文诏依靠的就是自己的弟弟和侄子,而且手下的兵,也是以数百名亲兵最有战斗力。
这就是大明王朝武装力量的现状。而且也并非曹文诏独弹异调,几乎王朝的所有带兵将领差相仿佛。
不管这关宁铁骑是否名副其实,但这也总算是大明王朝的正规军,如果这样的一支军旅无法指望的话,那还就只能徒唤奈何了。
这些就是官府的力量,而对方的实力如何也是要尽早搞清楚的。所谓知已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此时的洪承畴还不知道自己今后的仕途都要从军旅之上讨取,因此也就没有做一个长久的打算。在他的心中,百战百胜是不敢去奢望的,总得把眼前即将到来的三两战做好,总得要来个“屡战屡胜”才好,才好对皇帝陛下交代。
好在这个时代的土匪也着实属于草创阶段,因此也实在谈不上任何的职业化,其防范意识……基本上等于零。
凤翔县的东北方向有一座杜阳山,山泉汇集成一条河流,蜿蜒而出,此即所谓的杜水是也。西北方向有座雍山,山泉汇集之后,也有一条河流蜿蜒而出,这条河流就是雍水。雍水下流,与漆水汇合之后,再一同汇入渭水。
凤翔县的东南,有条河流叫做横水,也叫横渠。由此可见,王朝西北地带的河流,因何多以“某水”称之,当然了,黄河是绝对有资格称为“河”的,这是唯一的例外。横水下流,由东面也是汇入了渭水。
杜阳山和雍山离着凤翔县城都不是太远,大概也就是四五十里的样子。但是,因为这两座山方圆广阔,官兵进剿的话,很容易被他们逃入深山。等官兵退去之后,他们不知又从哪处山旮旯里钻了出来,抖搂掉身上的尘土之后,继续他们幸福的土匪生活。
盘踞在杜阳山的两位当家人,一位叫点灯子,一位叫李老柴。在雍山的那旮嗒说了算的,也有两位,一位是一条龙,另一位是扫地王。两处都是两百多人的规模,如果不是朝廷赈灾措施的施行,本来是很有可能不断扩大规模的。
另外,最近还有一个叫做独行狼的,带领着几名手下,游移在杜阳山和雍山之间。看起来是想要入伙,而大家又不太摸得清他的底细,一时也不敢接受。而这个独行狼显然也并非轻易服软的人,最后的结果,恐怕是要另择一“善地”,搭建属于自己的“狼窝”了。
洪承畴派人了解了这些情况之后,决定先对杜阳山和雍山动手。究其原因,一是因为这两座山离着凤翔府府治最近,相对来说对官府的威胁也最大。况且就连家门口的流贼都无法清除,说出去也着实脸面无光的紧。第二个原因,就是这两座山头上流贼的数目实在太合适了。
两处合起来才四五百人,最是官府现在能够组织起来的力量可以应对,并有把握全部包圆儿的程度。人数太少了,即便全部包圆儿也觉得寒酸,没的让人笑话。人数太多了又担心万一出点儿什么岔子,有负皇帝陛下的委任。
这基本上就是一件唾手可得的大功劳。说实话,若不是皇帝陛下委以重任,洪承畴是不太愿意将此送给曹文诏的。
是的,曹文诏手里控制着一支很有些战力的部队,可因为他的名声着实不佳,因此没太有人愿意沾惹。
曹文诏的名声不佳,还得拜那个已经死的挺挺的阉党魏忠贤所赐。其实,曹文诏也就是在阉党权盛之时,随了大流,给魏忠贤修了生祠。
要说这也并非多么大的罪过,因为当时趋炎附势之辈多如过江之鲫,添曹文诏一个不多,却他一个也不会少,而且曹文诏也没有因此就进入了阉党的“核心圈子”,他本人也既没有对包括东林党在内的人犯下什么罪恶昭彰的罪行,也没有凭借着建一个就攫取了多大的利益,其目的和获得的最大的利益,无非就是自保而已。
但是,即便如此,若不是揣测到皇帝陛下平衡朝中势力的意图,洪承畴还是不敢与孤独的曹文诏产生任何交集。
而对于曹文诏来说,当初给魏忠贤修建生祠,本来也是无奈之举。因为自己从无靠山,因此也就没有能够相互扶持的属于同一个圈子里的同僚,辛辛苦苦立下的功劳,不仅要分出去大半,而且还生怕自己功劳太大,而令人别人感到面上无光。
当时搭上魏公公这条线之后,唯一的作用,就是自己的心里得到一些安慰――我曹文诏朝中也是有人的,谁要再想挤兑我,那你可得……拜托客气一点儿,大家也都是不容易不是!
看书的朋友们,请投下你们的推荐票,枯藤求你们了!!!
。。。
………………………………
第135章 凤翔招抚2
ps:求推荐,求收藏。谢谢!!!
此次奉命驰援陕西,对于曹文诏来说,本来是无可无不可之事。
反正自己在辽东那边呆的也不是多么如意,调到陕西之后,估计……也是差不多的情形,反正如今自己是舅舅不疼姥姥不爱了,到哪儿都一样。
可是,当接到朝廷的旨意和陕西参政洪承畴相邀剿匪的手札之后,曹文诏却很是激动。
那位爷巡视陕西的事情,至少在较高一些的官场中,已经基本成为公开的秘密。而与洪承畴独对了接近一个时辰,可是曹文诏花了些代价才打听到的。因此,洪承畴衔命负责陕西全省剿匪一事,曹文诏也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就获知了。
至于洪承畴如何就与皇帝陛下那么有缘分,曹文诏不知道,而且他也根本不想知道,他只知道洪承畴与皇帝陛下这么有缘就行了。
曹文诏知道了洪承畴被皇帝陛下器重之后,他就开始动起了小心思,一门心思琢磨着如何才能进入洪承畴洪大人的法眼。
这点儿眼力价他还是有的,这点儿积极主动性他也并不欠缺。而且他还明白,做为一名带兵的将领,说自己是一只“咬人的狗”,或许太过刺耳,有些难为情,可若说自己就是一把杀人的刀,那绝对是再恰当不过了。
自己这把刀若是被皇帝陛下直接握在手中,那自然是再好不过了。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吗:学号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直接给皇帝陛下打工,自古以来就是人们的最高追求。
可曹文诏自认没有这个福分。因此他自降一等,能够间接被皇帝陛下圈养、或通过“中介”为皇帝陛下而“咬人”,他认为自然也是上上之选。
正当曹文诏备好了厚礼,要辗转请托,思量着如何踏进洪承畴洪大人家的门槛时,那位可爱的亲亲洪承畴洪大人竟然主动找上门来了。
一听洪大人是要自己去剿灭杜阳山和雍山上的那几百名流贼,曹文诏感到很是轻松……不就是些连兵刃都装备不全的泥腿子吗,自己的关宁铁骑一出,还不是犹如砍瓜切菜般的就得了账。
可是,当听说了洪大人的具体实施步骤之后,曹文诏的脑子就有些转不过弯来了。
说实话,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此时的洪承畴铁定有些剽窃的嫌疑,不,哪是什么嫌疑,根本就是地地道道的剽窃行为。因为他没有讲明“要先去宣示朝廷的招抚之意”是皇帝陛下的诏命,而只是对曹文诏说,此次剿灭流贼,须如此如此,然后就要曹文诏遵照执行。
武人的性子直,没有那么多的弯弯绕。洪承畴洪大人对自己提出的策略没有详加解释,曹文诏自然不会明白其中潜藏着的更深的道理。反过来说,即便洪大人耐心地解释了一番,估计曹文诏真正明白其中真味的可能性也是相当的低。
但是,尽管曹文诏没有明白那些弯弯绕,可对于另外一些问题,他却保持着非常清晰头脑。
他知道这是皇帝陛下亲自布置给洪承畴洪大人的差事,皇帝陛下也肯定时刻关注着承接了这项差事的、这些人的一举一动。曹文诏甚至还自我感觉良好地以为,皇帝陛下或许早已知道了自己的大名,可因为不能亲自出面,只能寻求洪承畴做为中介。
尽管有这么良好的自我感觉,可曹文诏也没有打算试图越过洪承畴而与皇帝陛下直接接触。一是因为他没有进身的门路,二是因为他根本不敢得罪那些当朝的文人。
虽然外表看起来,文人既耍不了大枪,也提不动砍刀,唯一可以动用的,似乎只有上下两张嘴皮子。可就是这上下两张嘴皮,完全可以令你前功尽弃。而且如果有必要,他们甚至可以让你死无葬身之地,他们对此是不会心慈手软的。最要命的是,这一切很可能发生在你还不知不觉之间,说不定刚刚还是笑脸相迎,刚转过身去就可能摸出了刀子。对此,你根本连防范的机会都没有。
文人就是有着如此的毁灭一切的力量,你说可怕不可怕!曹文诏吃过这方面的亏,况且他觉得“瞒着锅台上炕”的事儿,不仅的确有些不地道,而且除非那“锅台”已经显示出足够的“塌台”迹象,否则还是不要有什么非分之想。
因此,曹文诏按捺住自己那颗要蠢蠢欲动的心,决定按照洪承畴洪大人的先招抚后剿灭的策略施行。
开始行动之前,曹文诏召集弟弟曹文耀、侄子曹变蛟以及其他几名把总到他的军帐议事。
要说起来,两座山上的流贼,没有经过任何的训练,所谓的组织恐怕也是纯粹的一窝蜂似的方式。况且他们又没有装备足够的兵刃,因此来说,打是不经打的。关键是要全部包圆儿,那才算是漂亮活儿。而现在又加上了一个前提条件,得先向他们充分宣示朝廷的招抚之意。
要做到这一点,还是有些凶险的。
要宣示朝廷的招抚之意,肯定不能带领多少人前往,要不然他们早已望影而逃,根本不给你打照面,如何谈得上宣示二字。
凶险也就在这个地方――若是流贼有就抚之意,那就万事皆休,好说好合,差不多就是个皆大欢喜的局面。可若是他们无意就抚,或者其中有那么一部分死硬分子,届时就很可能起了纷争,交手的可能性也是非常巨大。一旦场面混乱起来,要想控制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出现伤亡也是在所难免。
好在流贼手中还没有弩箭之类的远程攻击武器,即便其中有那么几个擅使此类武器的好手,恐怕也形不成气候。若是挑选几名武艺高强的勇士随行,即便万一出现一言不合拔刀相向的情形,只要坚持一段时间,外围包围的官兵就可及时赶到。
当然了,这种情形是要尽量避免的,因此尽可能地了解流贼对于朝廷招抚政策的动向,也是要提前摸清的。
由此又可以想起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