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哉大明-第7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都是应有之意。后金的斥候将窥伺的情报回报沈阳,皇太极不仅没有感到任何意外,而且还在暗自窃喜……大明还是像往常那样,无非是为后金做嫁衣而已。
时机选择的刚刚好。
就在后金的大军开始集结之后的第五天,明军所守御的区域之内骤然紧张起来,几乎数不清的明军百人队倾巢出动,将方圆二三十里之内的后金斥候驱赶的四处奔逃。那些来不及逃掉的,或者妄想潜伏下来窥探明军机密的,一经发现,立即予以狙杀。
这里毕竟还是大明的占领区,因此后金的斥候难有藏身之处。
他们大多是以一二十人为一个活动单位,虽然论单兵的作战能力,他们几乎人人都是以一当五,可架不住明军人多,而且一处示警,周围扫荡的百人队马上呼啸而来,顷刻间就将后金斥候包了饺子。
以往临近开战的时候,交战双方也大多是采取这样的措施。这也很好理解,毕竟马上就要拼命了,难道还容许敌方人员窥探本方的情况?在后金的控制区域,相信也是如此对待大明的斥候。只不过此次明军的反应有些过于强烈,而后金对此的理解,就是紧张过度,是大明从心里害怕后金的表现,因此后金方面并没有感到多么意外。
况且马上就要开战,基本的战略布置已经就位,双方也都不会有大的变动了。
所以,后金斥候离开时,是非常“鄙视”大明的过分举动的,
而就在这四天多不到五天之内,是明军真正忙碌的时间。除了负责警戒和仍然扫荡后金斥候的百人队,其他所有的兵丁和青壮全都动员起来,几乎所有的车辆和牲口也都发动起来,投入到了浩浩荡荡的搬家运动中来。
最先开始的,是离宁远城最远的大凌河堡和锦州,因此当然要将牲口和车辆集中在这两个地方。
好在前期的“热身”中,已经将较重的物资输送完毕,此时只是一些体积大而分量稍显不足的东西,因此搬运起来也是非常快捷。
这些输送至宁远城方向的物资,有些是进入了宁远城,有些就过宁远城门而不入,直接去了海边。海边那里也有几十条大船等候在岸边。一俟装满船舱,船只就马上起锚,目的地当然就是觉华岛。
――――
此次撤退,与以往明军的“撤退”同样保持了高效率。
只不过这是战略性的主动撤退,而此前明军的那些自战场上的“撤退”不可同日而语。严格意义上说,那只能叫做“溃退”,或者干脆就是“溃败”。
尽管有着异乎寻常的高效率,可大明王朝这架锈蚀的机器,到底还是不能如愿运转。
塔山因为距离宁远城最近,因此此处的搬家运动也是安排在最后进行。
后金的反应也着实快了些。
皇太极发觉上当之后,不再逐城逐城的进攻,而是采取挥军急进的方略,同时向松山和塔山等处派出了精锐骑兵,希望藉此可以抓住明军的些许尾巴。
自大凌河堡至塔山,不过百里之数。硕托亲自带领一个千人队,纵马狂奔,越过了锦州、松山和杏山,直扑塔山而来。
其实,皇太极派出的五个千人队,也就是硕托带领的这一支人马没有白跑一趟。因为其他几个地方的搬家运动都已经结束,他们赶到之时,只能看到空荡荡的城池,不说是人,就连粮食也没有看到一粒。
在整个搬家过程中,蓟辽总督孙承宗都是亲自坐镇,直到最后的塔山城。
后金千人队奔袭而来,孙承宗已经得到示警,而此时塔山这里的搬家运动也才进行了不到一半。
如何应对这种紧急情况,此前已经有了几种预案,此时只不过照方抓药罢了。
因此,当接到斥候送来的消息说,后金的千人队已经距此不到三十里时,孙承宗也并未显得多么紧张。
可若是在以前,孙承宗虽然大小阵仗经过了无数次,真到了与敌人针锋相对的时候,内心总还是不免有些紧张。可唯独这一次,他却一点儿紧张的感觉都没有。
就是孙承宗自己,也为自己的“临危不惧”感到欣慰。
这都是“战术推演”带来的好处啊!
事前就将交战中的几种可能罗列出来,然后再随后一一列出本方能够采取的应对措施,哪些方面具有优势,哪些方面处于劣势,优势的话如何尽可能地将其发挥到极致,劣势的话又该如何尽可能地将其限制在最小范围之内。
皇帝陛下说,这些事情,本该兵部职方清吏司分内之事。他们负责将面临的所有困难、我方的优势劣势、以及可能采取的措施一一罗列,供上位者选择。
现在年逾七旬的孙承宗,看到兵部职方司送来的行动方案清晰明了,敌方如何行动,我方如何应对都一目了然,根本不用他再去冥思苦想。
按说皇帝陛下也没有指挥过、或参加过过什么战役,可为何看上去简直就像是斫轮老手,把他们这些死人堆里爬出来的都比下去了。看来只能用天纵神明来解释了。
孙承宗对皇帝陛下提议的这种战术推演感到由衷的钦佩。
但是,如此算无遗策,也并非就是说己方一点儿损失都不会有。那些实在无法避免的牺牲,该付出时也要咬牙忍痛割爱。
就像是眼下塔山城中的这些来不及运走的物资。
其实,这已经是接近最完美的结局了。
兵部职方司送来的行动计划的第二项,可是要将除宁远城之外的几个城堡中的物资尽数毁去的,这是倒数第二的最差的结局。那倒数第一最差的结局就是,这些物资被后金得去,变成屠杀我大明子民的凶器。
真要发生那样的结局,蓟辽总督孙承宗也只有自裁以谢天下了。
相对来说,塔山城中这些来不及运走的、剩余的物资,舍弃掉也并非不能接受。况且……也并非没有代价。
――――
从大凌河堡至塔山,有近百里的路程。硕托率领着一个千人队,跑完全程大概需要三个时辰。因此,这剩下的三十里路程,差不多要一个时辰。
关于战马长途奔行的速度,众说纷纭。
先来说说最快的记录。
现代赛马的最快纪录,是跑完千米的距离,用时在一分钟之内。至于具体是用了五十七秒、还是五十八秒,没必要纠结。在此不是统计比赛成绩,斤斤计较意义不大。
就是一分钟之内跑完一千米的距离,也已经非常恐怖了,照此计算,一小时岂不是六十公里?!
但是,赛马的纪录只是短途冲刺,若是令赛马跑至五公里、十公里之上,是绝对维持不了那个速度的。而在实际中,也根本不会有人真的按照战马的短途冲刺的速度,来计算其长途奔行的能力的。
战马在奔行第一个十里的速度,绝对要快于连续奔行第二个十里的速度,这是显而易见的事情。同样道理,第二个要快于第三个十里,以此类推……如果一直奔行下去,战马最后势必要脱力而死。
这并非心口雌黄。
还是拿历史记载来佐证吧。
三国时,曹操在追击刘备的战斗中,是这样记载的:“操将精骑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及于当阳之长坂。”
这是无马镫的中原骑兵一次超水平发挥,虽然日后诸葛亮竭力贬低曹军“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但面对曹兵天降,刘玄德军却是连鲁缟的强度也无法比,即刻崩溃。记载中说他是:“备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操大获其人众辎重”。
再说一下那支曾经打遍欧亚无敌手的蒙古铁骑。
蒙古军队是冷兵器时代之王,其骑兵“从扬子江北岸至保加尔边境,部队集结都是在2至3个月完成的。这样部队每天平均行军速度达到九十至九十五公里,也就是在两百里之内。
。。。
………………………………
第222章 硕托垫场3
再看看蒙古铁骑的突击的例子。
蒙古大军攻占北俄罗斯时,蒙古铁骑总共只用了两个月零五天的时间。这样算下来,每天的平均速度达到八十五至九十公里;攻占南俄罗斯,只用了两个月零十天时间,每天进攻速度达到五十五到六十公里;攻占匈亚利和波兰,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每天进攻速度达到五十八到六十二公里。”
与蒙古军队可以相提并论的还有金军。绍兴十年,金国进攻南宋,刘琦在顺昌打退三万金兵的进攻,韩昌等发银牌向五百多里以外的东京开封的金兀术告急,金兀术率增援军队赶赴顺昌,“自东京往复千二百里,不七日而至”。
金国急递铺兵规定日行三百里,需近两天从前线到东京。如果金兀术用两天时间聚集数万大军、作出发准备,则只用了三天时间就从东京经陈州抵达顺昌,平均每日夜行军距离在二百里之内。
当然了,这期间是有休息和睡眠的时间,甚至也包括一些战斗的时间,并非完全纵马驰骋的奔行速度。
另外就是传说中的所谓一人双马、甚至一人三马了,这多半也是人们臆想出来的。在实际的战斗生活中,恐怕没有人真的就如此行事。
想象一下,一个士兵骑着一匹马,后面同行的还有一匹、甚至两匹,骑行了二十里或三十里之后,再换乘另一匹。这是所谓的“一人双马或一人三马说”的逻辑。
可是,在疾驰了二十里或三十里之后,即使是“空驶”的战马,也是需要消耗很多体力的,因此是否能够保持出发时的速度,都是大成疑问。
长途奔行一人双马的情况不是没有,但是那另外的一匹战马,是用来背负人、马所需粮草和辎重的。
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是古代行军打仗的要旨。
轻军急进,是没有辎重能够跟得上的,沿途恐怕也没有本方的后勤人员解决人吃马喂的问题,因此他们就只能自己解决吃饭问题了。所以,一个人,再加上两匹马的口粮,的确需要专门有一匹马来背负的。
反正一个人若是干了一天体力活的话,至少要多吃两个馒头的。而一匹马一天二三百里跑下来,光吃青草或者干草是绝对不行的,没有足够的豆料,第二天战马肯定四蹄发软的。
古代驿站之间的距离,鲜有超过四十里的,这就是充分考虑了马匹奔跑能力的极限。而且驿卒换成马匹时,那马匹可是“以逸待劳”地等待着,如此才能承担起下一段三几十里的路程。
因此,按照最快的战马奔行速度,每天三百里已经有些许的水分了。
百里的距离,差不多就是要四个时辰。好,人家后金“赶时间”,百里的距离从四个时辰缩减至三个时辰,那么三十里的距离,肯定最少需要一个时辰了。况且他们并非只有在最后的三十里,前面也还有七十里的路程可跑。
因为事先已经有了腹案,因此有这一个时辰的时间,对于孙承宗和大明军队而言,已经足够布置一番了。
不过,若是知道了此后发生的事情,若是下次遇到类似的情况,孙承宗是宁愿简化其中的某些手段的。
因为当时的场景的确惊险万分,孙承宗的那颗老心脏,绝对不能承受第二次。
――――
硕托率领的后金千人队由大开的北门驰入塔山城时,大明搬家运动的最后一辆满载的大车,也就是堪堪驶出塔山城南门的门洞。
若是硕托进入北城门之后毫不停留,直接穿城而过,兴许很快就能看到那一大队迤逦而行的车队。
塔山城南北向只有不到五里的距离,纵马狂奔之下,要说起来也是很快就能赶到。
事情若是如此发展,硕托的这个千人队就会与护卫搬家运动的明军缠斗起来,即便后金不能取胜,可明军若想利索地走脱也不是那么容易。
更有甚者,后金兵出了南城门之后,或许会有其他意外的发现。
可硕托在领命奔袭塔山之时,皇太极就一再严令,此番不以与明军的缠斗为要旨,重点在于获取明军的粮食辎重的讯息,若有违反,那可是要重罚的。
何况硕托催马驰入塔山北门之后,就发现路上有粮食洒落的痕迹。硕托不由心中大喜,带领着手下,风驰电掣般就顺着痕迹寻找了过去。
靠近塔山城南墙的地方,是一处有围墙环绕的广大的地方。里面是堆放草料和军械辎重的堆场,中间是占地接近两三亩的库房,库房中就是硕托、或者整个后金都在梦寐以求的粮食和草料。
硕托当先到达此处之时,他所率领的千人队也就全部进入了塔山城中。
此刻,堆场和库房的上空已有烟雾缭绕。
不是为了迎接硕托率领的后金大军准备战饭,而是明军要将来不及运走的粮草焚烧殆尽。
地上有散落的粮食,空中有不散的烟雾,因此硕托带着人,很容易就找到了这里。
硕托知道,这是明军不甘心将粮食军辎留给后金。而他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地将这些宝贵的东西保全下来。因此,他一面当先纵马而行,一面传令他所率领的所有人马加快速度。
驻守塔山的明军已经望风而逃,追下去也是能够有所斩获。可皇太极已经一再言明,一切以物资为第一要务。因此若是能够将堆场中的粮食军辎保全下来,肯定比追杀多少明军的功劳更大。
看来明军撤退时很是慌张,堆场的门口有几辆损坏了轮辐或车轴的大车,就那么横七竖八、颠三倒四地停放在那里,车上都满载着成捆的草料。堆场中更是遍地散落着草料……是的,都是草料,之所以都是草料,是因为……待会儿肯定有用场。
冒烟的地方是在库房。
库房很大,占地足有两三亩的样子。
撞开库房大门,十几个粮垛已经矮了一半,显然是明军已经运走了一些。来不及运走的,就都留在这里,但是粮垛上也都在冒着烟。
他们紧赶慢赶,似乎还是晚了些,或者……幸好还算及时赶到,因为若是再晚上一会儿,那几处冒烟的地方恐怕就会变成明火。到了那种程度,可就真的无法控制了。
而库房中的这十几个粮垛,都是用芦席圈起然后向里面倾倒粮食而成。若是成包的话,抢运起来自然是快捷便利。可若都是散装的话,根本无法抢运。
“下马,下马,快去救火,快去救火,”没办法,只有想法先把火扑灭再说。
硕托也知道明军不会心甘情愿地将粮食军辎丢弃掉,临走时点上几把火那是最易于想到到的了。因此他想也没想,就招呼手下的兵丁下马前去库房救火。
“水,哪有水?!”有人提醒到。
草料堆场和库房之处,肯定是预防祝融氏的重点,平日应该是会预备有水的。
果然,很快就找到了水……缸,但是,非常遗憾,水缸也是不久之前对它们的称呼,此时只能以瓦砾呼之了。
还别说,在库房的旁边,把覆盖在上面的那些草料清理掉之后,还真有几口完整的、硕大的水缸,打开盖子,里面也有多半缸水样的东西。
“找到水了,”
“有水了,”
大家不禁欢呼起来。
因为救火心切,也因为周围都是焦糊气味,有几名马甲和骁骑校来不及分辨,没有水盆等物,就顺手摘下了自己头顶上的帽盔,从大缸中舀了满满一下,两手端着就向库房里面冲去。
对于眼下的后金来说,粮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眼看着救命的粮食在那儿冒烟燃烧却束手无措,硕托也是急的团团乱转。不过,尽管内心非常的焦急,可他多少还算是保持着清醒。
因此,当一股既熟悉又陌生的怪味,穿过焦糊气味钻入鼻孔时,起初硕托还有些纳闷,“这个地方怎么会有这个味道?!这种东西怎么会在这个地方出现?!”但是,等他明白过来之后,不由大惊失色。
“那是什么?等一下……先别,混蛋……”硕托的反应算是很快了,可他的话还是放了马后炮。
那名马甲奔跑着从硕托的身边经过之后,几步就来到一个粮垛跟前,扬手将帽盔中的液体向冒着烟的粮垛浇了过去。而且因为救火心切,用力不免过大,手指手掌也被从帽盔中溅出的液体打湿,因此很是粘滑,手指手掌也是拿持不住,所以帽盔也被扔进了粮垛中。
其实,就在帽盔出手的一刹那,那名马甲通过手指手掌的打滑,就已经感到不妙了。但是,脱手而出的东西,是根本拽不回来的,因此他也只能站在那里发开了楞。
“混蛋!”随着一声暴呵,硕托的腰刀已经掣出,然后在盛怒之下,顺势挥砍了出去。
“咔嚓”一声,那名马甲自颈部以下兀自立在当场发愣,可头颅却已经飞了出去。
“砰”的一下,那颗头颅撞击到粮垛,刚刚泼洒到粮垛上的桐油,此时温度恰好有部分达到了燃点,这一撞似乎是摁下了点火开关,随即“呼”的一下,火苗子就彻底窜了出来。
。。。
………………………………
第223章 硕托垫场4
“快去……找水井,”亲手砍了一颗脑袋,怒不可遏的硕托犹自不解气,仍然大声地命令道。
水井是有,仅在这个院子里就有三口。可井里面都被大个的石头或是乱木填塞住了,别说是找不到水桶,就是找到,也根本接触不到水面,如何能够将水打上来。
派人下去,将木头和石块打捞上来,倒不失为一个办法。可那边的火势正旺,根本缓不济急。
找到城内其他地方的水井一看,情形大同小异,共同点就是井里确实有水,可就是打不上来。
“用这个试试吧,用这个试试,”此时,十几个兵丁肩扛手拖地,将一些刚刚砍下的树枝弄了过来。
“好,快点儿,快点儿,”硕托正在急的直跳脚的时候,大脑已经一片混沌,根本没有时间细想了。
此时,库房中的浓烟已经弥漫的非常厉害。几十个兵丁冒着浓烟冲了进去,挥动起树枝就朝着粮垛扑打起来。
也是后金的所有人都处于忙乱之中,大脑根本不去思考了,完全是人云亦云。要知道,这粮食走了水,如何能够用树枝去扑打,这不是成了为其扇风助燃吗?!那还不越烧越旺!
这下可好,库房不只是浓烟弥漫了,灰尘也是轰然而起。库房中参与救火的两三百名后金兵丁,立时感到呼吸困难,只能张大嘴巴,拼命地向肺中吸气。
只是那么几大口浓烟夹杂灰尘的混合体进入肺部,整个人马上就浑身无力,双腿犹如灌了铅、抽了筋般难以迈动,明明离着门口只有几步远,可就是无法逃出生天。
此时,库房外面的后金兵丁也感到了有些异样。
其实,不妙的情况,从他们进入堆场和库房之后不久,就已经开始出现了。只不过他们忙乱着救火,目光和注意力都集中在库房那个方向,因此根本没有注意到罢了。
先是在堆场和库房的四周,有零星的、带有星火的东西不断落下,继而越来越密集,并且开始向中间蔓延。
等到散落在堆场内外的马匹开始嘶叫起来,后金兵丁们才猛然发现,原来着火的不仅是库房那里,他们自己已经被大火包围了起来。
因为在草料的下面都有些被桐油浸过的木头,因此被抛射而入的火箭点燃之后,马上就猛烈地燃烧起来,而且比草料燃烧的更为持久,更为旺盛。
硕托此时已经被从库房中给熏了出来。
他站在堆场中间,向四处一看,周围全是熊熊燃烧着的大火,硕托不由大惊失色。
“快出去,快出去,”硕托大声喊叫着,令手下的兵丁向库房外冲去。“这火没法儿救了!”他此时才明白过来,他们的当务之急,不是救火救粮草,而是救人,是要把他们自己从火场中救出去。
但是,明军既然费了这么多工夫,下了这么大的本钱,才将他们这个千人队勾引过来。若是就这么轻巧巧地让他们逃脱,岂不是鸡飞蛋打、偷鸡不成蚀……一库房,哦,不,是半库房的米吗?!
其实,埋伏在塔山城暗处的明军,刚才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行动了。
堆场的围墙之内,毕竟不能容纳得下千人千马,因此虽然有七八百名后金兵丁被命令到里面救火,可也还有两三百人在堆场外面以及周围寻找水源。
在堆场外面的这些后金兵丁,就成了明军首先下手的目标。
因为在以为的交战中,明军溃败的次数太多,后金根本没有疑心,再加上库房中的大火,更坚定了他们“明军从此一去不复返”的印象。
况且他们眼下所关注的,就是库房中的大火,以及如何能将大火扑灭,因此警惕性基本等于无。
绝大多数堆场之外的后金兵丁,都是三三两两地分散开来,在四处寻找水源的途中,被人在背后悄默声地抹了脖子。少部分人察觉了异常,但是根本没有形成有价值的反抗。因为他们落了单,身边只有两三位同伴,而突然出现的明军不仅具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