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吃货唐朝-第20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治、经济和军事等概况。
他特地给裴迪兰介绍了唐朝的情况:
唐朝目前有4600万人口,上百万的常备军,社会经济文化都十分发达。还有吐谷浑、草原三大部族、南诏、交趾、林邑、新罗、扶余、九州等仆从国,实力雄厚,不是大食人可以对抗的国家。
裴迪兰拿着笔记得很认真。
李佑不管裴迪兰到底是怎么想的,他只是努力去忽悠他,希望能够影响到他的态度。
下午,继续行军。
到了下午四点,南面烟尘滚滚,唐军的红旗随风飘扬。
“是飞虎军的旗帜,啊,是张侯爷和薛仁贵!”白虎兴奋地喊道。
………………………………
第六百四十三章 裴迪兰的狠辣
奔驰而来的人马正是飞虎军。
跑在最前面带路的高通,首先看到了李佑的队伍,他大声喊道:“是王爷,是王爷他们!”
张宝贵、薛仁贵侯成等人精神大振,连日来奔波的疲惫一扫而空。他们快马加鞭,直奔李佑等人而去。
“慢着!”薛仁贵突然喊道。
张宝贵等人急忙控制了马速。
薛仁贵指着两翼的呼罗珊骑兵,说道:“张侯爷,你去接应王爷,我和侯成戒备大食人的骑兵。”
“好,就这么办。”张宝贵和侯成应道。
随即,三人分别带一队人马,薛仁贵带一队人马向左,侯成向右,警戒呼罗珊骑兵,张宝贵带人直奔李佑而去。
阿里奥望着奔驰而来的唐军,很想上前拦截,可是他投鼠忌器,不敢与其发生冲突,只能眼睁睁地望着他们与李佑的人马会合了。
“佑哥!”
“宝贵!”
张宝贵飞驰而来,他刚刚勒住了战马,不等战马站稳,直接就跳下马来,就要给李佑行礼。
不等他行礼,李佑高兴地上前,一下子拥抱了他。
张宝贵见到了久别的李佑,有种失而复得的庆幸之感,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他哽咽着说道:“佑哥,你没事儿就好。”
“宝贵,我这不是好好的嘛。”李佑高兴地在张宝贵的胳膊上拍了一下。
这时,薛仁贵和侯成布置好了警戒,也过来跟李佑见面了。
几个人都很兴奋,互诉着离别之情。
不久以后,李佑看到伤员们都已经被护在了飞虎军的队伍之中了,感觉到安全没有问题了,就让白虎将裴迪兰请了过来。
李佑说道:“世子殿下,接我的人来了,就不劳你再送了,你可以回去了。将来有机会,请到长安做客,我一定会好好地接待你的。”
裴迪兰看到李佑说话算数,也很高兴,说道:“好,齐王殿下,你这个朋友有我交了,咱们后会有期。”
说完,白虎陪着他向外走去。
突然,远处传来了闷雷般的声音,大队的大食骑兵赶了过来,足足有两万人马。这些人马就是阿德南的副将派来向唐军施压的。
高通和侯成急忙拦在了裴迪兰面前,不让他离开了。
裴迪兰转过身来望着李佑。
李佑苦笑道:“世子殿下,看来还得麻烦你一段儿时间了。”
裴迪兰明白,刚才飞虎军与呼罗珊骑兵人数相当,李佑放了自己,没有什么好担心的。可是现在,自己的人马太多了,李佑不能冒险。
他爽快的说道:“好,我就再送你一程。”
裴迪兰心眼不少,他现在对李佑很放心了,可是他反而对他们自己人不放心了,他担心自己人有什么过激的举动,反而会害了自己。
他对李佑说道:“为了避免误会,我还是跟他们交代一下吧。”
李佑说道:“这样最好,咱们也可以安心赶路了。”
阿德南的副将跟阿里奥会面了,他问道:“世子殿下现在还安全吗?”
阿里奥说道:“安全,我刚刚看到了他在唐朝人那里。”
阿德南的副将庆幸地说道:“那就好,总督大人交代,让我跟你一起跟着唐朝人,给他们施加压力,防止他们害了世子殿下。”
阿里奥担忧地说道:“不是说唐朝人只有一千人马,眼前的这支队伍我看就有三千人,那个波斯人提供的情报有问题啊。”
副将说道:“是啊,这就麻烦了,万一真的有唐军的大队人马在后面,不仅世子殿下有危险,就连咱们的处境也堪忧啊。”
阿里奥说道:“管不了那么多了,无论如何,世子殿下不能出事儿。”
副将说道:“好吧,走一步看一步吧。”
这时,唐军那里出来了一名骑兵,他举着一面旗子,朝着这里驰来。
阿里奥和副将带人迎上前去。
来人是唐军的通译,他见过阿里奥和副将等人,来到了他们的面前,他说道:“阿里奥将军,裴迪兰世子殿下请您过去一下。”
阿里奥应道:“好,我这就过去。”
副将拦住他说道:“这里面会不会有诈,你去了会不会有危险?”
阿里奥苦笑道:“我不去行吗?”
副将明白,在这种情况下,阿里奥根本就没有选择。他不由得叹了口气。
阿里奥说道:“万一我也被扣下了,我的部队,就请你临时代管吧。”
说完,他打马跟着唐军的通译走了。
不久以后,阿里奥回来了,他兴奋地说道:“没事儿,世子殿下说了,只要咱们没有过激的行动,到了边境线,唐朝人会放他回来的。”
副将问道:“你能确定吗?”
阿里奥点头说道:“可以确定,在唐朝人那里,我和世子殿下是单独见面的。”
副将也松了口气,说道:“那就好。我看这样,既然世子殿下暂时没有危险,咱们就不要跟的太紧了。”
不久,唐朝人的队伍开始行军了。
阿里奥和副将也带着人马尾随了上去。
第二天下午,李佑等人来到了边境线附近,远远地就看到了大片的唐军营寨。
“又有唐军赶到了。”李佑心里一下子踏实了。
张宝贵和薛仁贵等人也都松了口气。
“臣西域都护府副都护李同山,参见齐王殿下。”李同山说道。
“好好,李将军辛苦了。”李佑兴奋地说道。
哈米德的铁卫军首领加西夫,也过来向李佑行礼问候。
阿里奥和副将等人望着足足有上万的唐军,心里别提多窝火了。
副将怒道:“把那个谎报军情的波斯人给我抓起来。”
阿里奥说道:“暂时别处置他了,等到世子殿下回来后交给他处置吧。”阿里奥猜想,裴迪兰应该比他们更窝火。
李佑来到了裴迪兰面前,说道:“辛苦世子殿下了,你可以回去了,希望你能够遵守咱们在葛格木城达成的协议。”
裴迪兰望着兵强马壮的唐军,又看到李佑守信用,暂时也没有别的想法了,他笑道:“好,一言为定,有机会我一定去长安找你。”
随后,李佑亲自送裴迪兰出了营寨,当着数万大食骑兵的面,十分客气地跟他道别,给足了裴迪兰面子。
阿里奥和副将等人看到裴迪兰回来了,急忙迎了上去。
阿里奥急切地问道:“世子殿下,您没事儿吧?”
裴迪兰一幅英雄气概,淡淡地说道:“没事儿,去作客而已。”
众人对于裴迪兰的淡定态度,都深深佩服。
阿里奥跟在裴迪兰身边日子久了,知道这位爷的心胸可没有那么开阔,现在心里一定很窝火,于是赶紧给他一个出气的地方。
他说道:“世子殿下,那个谎报军情的该死的波斯人,臣已经把他抓起来了,您看该如何处置?”
裴迪兰真是很窝火,原本在葛格木城跟李佑已经谈妥了条件,都是因为那个波斯人提供了假情报,害得他白白地受了一场惊吓。
他恨恨地说道:“我平生最恨吃里扒外的东西,该死的波斯人出卖他们自己的同胞,这样的败类怎么能留在咱们这里呢?把他活埋了吧!”
看到裴迪兰如此狠辣,副将心里打了个突,从此对这位王子深深的忌惮起来。
这边,李同山问道:“殿下,大军是留在这里,还是撤走?”
………………………………
第六百四十四章 雄心勃勃的李世民
李佑笑道:“这么个兔子不拉屎的地方,留在这儿干嘛?都回喀布尔去吧。”
加西夫问道:“那些大食人怎么办?”
李佑笑道:“不出所料的话,咱们的人撤走了,他们也会离开的。不过,加西夫将军,你的人在这一代要多留些游骑,监视大食人的行动。”
不久以后,唐军拔营离开了。
望着唐军远去的背影,副将问道:“世子殿下,唐朝人撤走了,咱们怎么办?”
裴迪兰无奈地说道:“还能怎么办?难道留在这里喝西北风不成?撤兵吧。”
很快,大食人也留下了大批的游骑,主力向北撤走了。
喀布尔城。
李佑等人终于回到了喀布尔,哈米德等人在城门口迎接了李佑等人。
看到了李佑平安回来,哈米德一颗悬着的心,终于落下了。
在欢迎的人群中,李佑还看到了马周。
马周自从离开了长安以后,将家人暂时安置在了轮台城,自己来到了喀布尔。
随后,在总督府,哈米德设宴款待了李佑等人。
暂时解除了大食人的威胁,下一步就要开始进行安戈特省的移交工作了。
安戈特省面积92万平方公里,目前人口共有78万人,民族多达21个,十分复杂。除了喀布尔城以外,波斯共设置了相当于唐朝的县的16个城守,其中7个城守主要居民为帕尔斯人为主体的波斯人,其余9个城守为自治城守。
总督府拥有一支2万人的波斯军队,其中驻扎在喀布尔7千人,其余在16个城守分别驻扎。
李佑、哈米德、阿布哈桑和马周等人,研究了唐朝接管以后的管理体制。
阿布哈桑建议,为了避免动荡,暂时维持原有的政治体制,增加各个城守驻军的力量,确保交接的顺利进行。
李佑为了确保哈米德的利益,决定在安戈特省与哈米德控制的波斯接壤地区,为哈米德保留三个城守,作为后方基地,由波斯和唐朝共同管理。
决定允许目前在安戈特省的波斯官吏、军队和百姓,在三个月时间内,可以自主选择。他们可以跟随跟随哈米德进入他控制的波斯地区,也可以选择留在当地成为唐朝百姓。
李佑决定,设立安戈特省唐朝总督府,由马周担任总督,请阿布哈桑留任副总督一年,协助马周进行交接。
程咬金为副总督,兼任安戈特省行军道总管,李同山任副总管,薛仁贵为参谋长,辖飞虎军、其余唐军、吐谷浑、薛延陀等各路兵马。
米淮为安戈特省司马,负责全省治安。
接着,李佑跟哈米德和阿布哈桑商议,在4月20号,召开全省城守和各族酋长联席会议,正式进行交接。
随后,李佑将他代表唐朝跟哈米德代表波斯签订的交接协议,安戈特省的军政领导班子名单,以及安戈特省相关的波斯人和大食人的情况,写成了奏本,派人向李世民汇报。
长安城。
这天,萧婉玉被叫到了立政殿,长孙皇后问了她李佑的真实想法。
萧婉玉也不避讳,她说李佑希望太子殿下能够更好地得到锻炼,而李佑擅长与外邦打交道,也更能够放开手脚去做事,他们兄弟二人一个在内,一个在外,对于大唐更加有利。
她说,只要是陛下、皇后娘娘和太子殿下能够信任李佑,李佑愿意为大唐镇守边陲。
其实,李佑在朝堂上走动,需要顾及很多事情,根本就放不开手脚,让他去拓土开疆,虽然艰苦和危险,可是那种独立自主的惬意,决胜疆场的成就感,在长安那个安乐窝里,是很难体会得到的。
得知了李佑的真实想法,长孙皇后不再有什么顾忌,同意了长孙无忌等人的安排。
于是长孙无忌等人就在李世民面前吹风,希望李佑留在西北边境。
魏征对于李佑的想法很清楚,他也希望李承乾能够正常的,不受干扰的成长,因此也不反对李佑替朝廷经营西北地区。
房玄龄和李靖只是希望朝廷内部安定,对于李佑的想法也抱着支持的态度。
侯君集是李承乾的岳父,他当然希望李承乾能够稳固自己的地位,希望李佑离开后,能够让李恪也离开长安。
一时间,朝廷主要人物都赞成了目前的安排。
李世民权衡了利弊,决定采纳众人的意见,任命李佑为西北王,兼任草原和西域宣抚使,全权处理西北事务。
李佑原所兼任的西北边境事物局、民生研究院的职务仍然保留。海军也依旧归李佑节制。
一时间,李佑的权势极大。
李佑很满意,他的地位很特殊,不仅大权在握,有自主权,还不必担心后方的牵绊。因为他有李世民、李承乾和几乎所有大唐重要人物的信任和支持。
为人臣者,做到这个份儿上,也不枉穿越一回了。
这一切,都是因为他能干,又没有野心,是他小心翼翼地经营来的。
这下,李佑可以放开手脚,在西北大展拳脚了。
两仪殿,书房。
“儿臣参见父皇。”李恪行礼说道。
“恪儿,你写的奏章我看了,很好啊,你打算去哪里啊?”李世民问道。
不久前,李恪写了奏章,也想离开长安到外面去建功立业。他很聪明,看到争夺太子之位已经不可能了,也是决定离开长安,给自己留下后路。
现在的李世民,如日中天,朝堂上的反对势力,随着对门阀氏族的打压,基本上形不成气候了,他现在是真正的一言九鼎。
剩下的内耗就只有皇子之间的争夺了。
李泰走了,李佑也主动离开了,现在李恪也要离开了,问题就全部都解决了。
当这一切都解决后,他就可以放开手脚去实现他千古一帝的梦想了。
目前,唐朝内部安定,政治昌明,经济繁荣,军力强大,李世民的野心就充分地开始膨胀了,他要对外征战,拓土开疆了。
李佑目前所做的,正是他所期望的。这也是李世民支持李佑当西北王的重要原因。
现在,李恪要走了,李世民希望他也能够像李佑一眼,为他去征战四方,他很期待地望着李恪,希望他能够主动请缨去经略边陲。
………………………………
第六百四十五章 狂热的大唐
被李世民称为英果类我的李恪,果然没有令他失望。
李恪说道:“父皇,儿臣不想去四川封地赴任,也想和五弟一样,替父皇去拓土开疆。”
李世民很欣慰地说道:“好啊,不愧是我李世民的儿子。你说,你想去那里?”
李恪说道:“儿臣想替父皇去经略西南。”
“好啊,交趾郡土民屡屡叛乱,岭南等地需要开发,的确需要一位得力之人去坐镇。
而且,李佑在解决了与大食人的矛盾之后,会挥军东进,你们兄弟二人可以联手,一齐将我大唐疆土推进到南海之滨,大有可为啊。”
李世民兴奋地说道。
李世民站起来,说道:“恪儿,南方烟障之地,异常艰苦,不知道你能否受得了那里的恶劣环境?”他边说边走向挂在墙上的舆图。
李恪跟在他的身后,说道:“父皇,儿臣受得了。五弟这些年来,东征西讨,所去之处尽都是环境险恶之地,儿臣也可以做到。”
两人站在舆图面前之后,李恪指着交趾、林邑、真腊、骠国等地说道:“五弟说过,这一代气候湿热,却是最适宜植物生长之地,稻米一年两熟,甚至三熟,物产极其丰富。
他说,等到大航海计划完成以后,有种叫橡胶的植物,是一种极其重要战略物资。而这种橡胶,最适宜在南方这湿热地区生长。”
李恪很羡慕李佑的征战经历,受李佑的影响很大,也想去征战一方了。
“好啊,你说得对,南方是个好地方啊,那里有无尽的黄金、象牙,玉石和其它珠宝,就等候着我大唐的将士们去运回来呢。”李世民气势磅礴地说道。
接着,李世民和李恪仔细探讨了南征的计划。
不久以后,朝廷发布了任命,李恪为岭南王,辖岭南道、剑南道交趾郡,辖段志玄、柴绍所部12万人,镇守东南,相机南征林邑、真腊、骠国等地。
蜀王府。
李恪就要离开长安了,杨妃娘娘前来给李恪送行。一起前来的还有李恪一母同胞的弟弟,梁王李。
杨妃娘娘抱怨道:“都怨李佑那个混不吝,他要是不上赶着跑到波斯去,你也用不着跑到岭南那样的烟障之地去。”
李恪笑道:“这件事儿还真不怪他,儿臣身为皇子,替父皇去拓土开疆,是应尽的本分。再说了,儿臣离开长安,还有弟陪在您的身边。这点,您可比阴妃娘娘要好多了。”
杨妃娘娘骄傲地说道:“那是,谁让她只有一个儿子呢。”
母子三人同共进午餐,絮絮叨叨地说了半天,杨妃娘娘千叮咛,万嘱咐,终于离开了蜀王府返回了皇宫。
杨妃娘娘走后,李说道:“大哥,我也想离开长安。”
……
儿子们都出去征战了,李世民也坐不住了,他要御驾亲征,去拔除眼中钉高句丽。
今年元日的时候,唐朝的臣属国扶余国派使臣向李世民朝贡,结果在辽东三江越虎城外被拦截了,贡品被抢走了,使臣也被杀了。
扶余国向李世民告状,李世民大怒,决定御驾亲征,彻底灭掉高句丽。
李世民亲自题写了一篇《拓土开疆,扬我国威》的文章,发表在《大唐日报》的头版。
文章中号召大唐臣民,踊跃加入到为国征战、拓土开疆的行列中来,为大唐的子孙留下更多的土地和财富。
经过了三年的抚民以静的的休养生息,大唐的国力空前强大。军方完成了从府兵制到征兵制的转变,军队的教育训练装备都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将领们早就憋着劲儿对外用兵了。
文官系统也不反对,因为李佑这些年来,小打小闹都为朝廷带来了巨大的财富,这次去波斯,更是替朝廷增加了纵横数百里的国土,带来了近百万的百姓,早就刺激得他们跃跃欲试了。
更何况,在李佑的建议下,唐朝规定,文官在征兵、支前等方面表现优异者,朝廷也会给予军功奖励。这是文官获得军功的唯一机会。
就连提出扶民以静政策的魏征也不反对,作为大唐的一员,谁不希望大唐拥有更加广阔的国土呢。
《大唐日报》连篇累牍,发表了新的军功奖励制度,李佑提供了关于大食人的军功奖励制度,建议仿照大食人的征战模式,将战争缴获财物的35归前线将士所有,15归地方支前人员所有,剩下的15才上交国库。
总之凡是参与对外征战的,无论军队和地方,无论官民,利益均沾。
不仅如此,李佑提议,建立新的抚恤、伤残人员安置体系,这种体系不是全部依靠国家支付费用,而是以建立安置战死将士的眷属和伤残人员的工业体系,在税收上给予减免来实现的。
这样,就为参战人员最大限度地解决了后顾之忧。
一时间,全国掀起了踊跃报名参军的热潮,地方官府也大力支持,以县为单位,组织了民兵支前队伍。
两仪殿,书房。
李世民、李承乾、房玄龄、长孙无忌、李靖、侯君集等人正在听取兵部尚书张亮的汇报,他兴奋地说道:“陛下,这次军队招收新兵的员额一共30万人,主动报名参军的就有420万人之多,真是不可想象啊。”
房玄龄历来稳重,可是这次他也忍不住有些激动了,他说道:“陛下,以往朝廷征兵,都是一片怨声载道,多数人家都哭哭啼啼的。那些富家子弟们,更是要花钱找人来顶替。
谁能想到,如今朝廷征兵,竟然有如此多的人踊跃报名参加,真是令人不可想象。”
李靖也很高兴,他说道:“陛下,被迫征来的士兵,和自愿参加的士兵,精神面貌不可同日而语,军队的士气会空前的高涨的。”
李承乾经过了几次反复以后,认准了李佑做的都是对的,他说道:“父皇,之所以有今天,那是齐王李佑在一次次对外战争中取得的胜利,获得的巨大缴获带来了榜样作用。”
“是啊,齐王殿下虽然不在军伍,可是臣每次跟着他出征,都取得了大胜,而且还没有拖累朝廷,反而为朝廷增加了收入。”侯君集说道。
长孙无忌对李佑主动远离长安十分满意,他现在是力挺李佑,他说道:“之所以会出现全国热情支持朝廷对外征战的情况,和齐王殿下提出的军功奖励制度,有很大的关系。就这样的利益的驱使下,就连臣也想上阵杀敌了,哈哈。”
李世民很高兴,他说道:“现在,咱们讨论一下对外征战的策略问题。”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