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吃货唐朝-第2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佑说道:“父皇这么多女儿,我只找你们,你们也知道是为什么。”

    李丽质是长孙皇后所生的嫡女,李乐菱虽然不是长孙皇后所生,却是长孙皇后养大的,也可以说是嫡女。她们的地位尊贵,跟李世民的关系也更亲密。

    说起这个,姐妹二人心中都很骄傲,她们都很乐意为李世民尽孝。

    李佑说道:“不瞒你们二位说,你们的驸马都想为国效力。可是朝廷的体制,你们也都明白。他们都来找过我了,因此我才想到了这个办法。既可以让他们安全地去历练一下,又可以代表你们向父皇尽孝。”

    为了防止外戚干政,唐朝的体制规定,唐朝的驸马不能担任重要职位,尤其是不能担任军政主官。因此,一旦成为了驸马,在仕途上基本上就看不到光明了,也因此很多人都不愿意当驸马。

    尉迟宝琪是个例外,那是因为李若雨的特殊情况造成的。

    王敬直和长孙冲都是十分有才华的青年,他们不甘心就这么默默无闻地混日子。因此找到李佑,想让他帮助他们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王敬直上次找过李佑,想跟着他去波斯。因为李乐菱反对,没有去成。就连李佑推荐他去替自己迎亲,也遭到了李乐菱的反对,也没有去成。

    长孙冲现在在吏部当员外郎,大部分时间也是在家服侍公主。他的年纪比李佑还大3岁,看到李佑建立了辉煌的功业,羡慕不已。他也来找李佑帮忙,想换一个环境。

    李乐菱和李丽质都动心了,别的事情她们一定会反对,可是让驸马去向父皇尽孝,这件事儿她们绝对是赞成的。

    李乐菱说道:“五妹,干脆咱们俩一起去吧。”

    李丽质眼前一亮,随即又黯淡了下来。她满面愁容地说道:“我真是想去,可是母后的身体……”说到这里她摇了摇头。

    听到李丽质这么一说,李乐菱顿时也蔫儿了下来。

    李佑说道:“既然你们二位去不了,我建议这次就由两位驸马带队,组成慰问团到前线去慰问父皇和将士们。

    如果你们愿意,太子哥哥那里,我会替你们去说的。”

    对于这件事情,李乐菱和李丽质都是不会反对的,她们当即表示同意。

    李乐菱问道:“这个慰问团,要招募很多歌舞伎、乐师,还有车马费等,需要一大笔钱。这个钱出哪里出?”

    李佑笑道:“这个不是问题,这笔钱可以从户部出。不过,我建议这笔钱,由所有在长安的皇子和皇女共同分担,每一家出一个代表,共同来组成这个慰问团。”

    李乐菱和李丽质明白,如果由户部出钱,那就是朝廷组织的。如果由皇子皇女们出钱,那就是子女们对父皇尽孝。这里边的意义差距就大了多了。

    她们当然愿意达到后面的这种效果。

    更何况这么多皇子皇女一起出钱,分摊到个人身上,实在算不上什么大的支出。

    于是,她们二人表示自己出钱。

    李乐菱笑道:“五哥,你最有钱了,别人的不说,我和五妹的钱,你就替我们出了吧。”

    李丽质摇摇头说道:“三姐,这是替父皇尽孝,要诚心,钱还是咱们自己出吧。”

    李乐菱反应过来了,她笑道:“是,我只是跟五哥开玩笑呢,钱我自己会出的。”

    最后,这件事由李乐菱和李丽质牵头联络皇子皇女,王敬直和长孙冲具体承办。

    说完了这件事情,李丽质和李乐菱谈起了长孙皇后的身体,一个个愁容满面。

    李丽质说道:“五哥,你最有办法了,帮一帮母后吧。”


………………………………

第七百零三章 真正的波斯猫

    李丽质让李佑在长孙皇后的这件事情上想办法,李佑真是为难了。他真的是无能为力。

    当年诸葛亮在五丈原,尽管自知身体已经油尽灯枯到了极限,可是事无巨细他一刻也放不下。长孙皇后的性子跟诸葛亮差不多,李佑根本就无法劝说。

    李佑安慰她们说道:“三妹,五妹,你们也别着急。你们平时多去陪陪母后,我给你们写些笑话,你们去讲给她听,让她心情放松一些,对她的身体会有好处。”

    李乐菱说道:“五哥,你先给我们说一个笑话听听,看看母后会不会喜欢。”

    李佑说道:“好,我就先给你们讲一个。”

    李佑在科技图书馆上搜索了一会儿,说道:“从前,有一个老先生,很多年一直没有生育。

    后来他忽然老来得子,心里很高兴,把他的儿子取名为年纪。

    一年後,他的老婆又生了一个儿,他就把他的第二个儿子取名为学问。

    谁想到,又过了一年,他又有了一个儿子,他觉得这简直像是一个笑话,於是把他的第三个儿子取名为笑话。。。。。。

    十几年之後,他的儿子们逐渐长大了。

    有一天,老先生叫他的三个儿子上山去砍柴,当他的儿子们回到家后,放下柴火出去玩了。

    老先生从外面回来,没有见到儿子们,就问他的老婆,说道:“儿子们砍柴砍得怎样啊?

    他老婆回答道:“年纪有一大把,学问一点也没有,笑话倒有一箩筐。。。。。。。。。。”

    “咯咯。”李乐菱和李丽质都被逗笑了,就连陪在一旁的萧婉玉也忍不住笑了起来。

    李丽质说道:“这个好,母后听了一定会开心的。你多讲一些,我们去讲给母后听。”

    李佑对萧婉玉说道:“婉玉,你那几只从波斯带回来的小猫呢?”

    萧婉玉说道:“哦,我这就让人去取来。”

    不一会儿,几个侍女抱来一个筐子,里面有几只毛茸茸的小猫。这些小猫有白色的,银色的、黑色的和蓝色的等,都是纯色的。一个个都是大脑袋,长毛,蓝眼睛,小耳朵和胖胖的腿。

    这些小家伙只有两个月左右大小,拥挤在一起“喵喵”地叫着,神态十分可爱。

    “呀,好可爱哦!”李乐菱和李丽质惊喜地叫着,伸手去把玩着那些小猫。

    现代的波斯猫是以阿富汗的土种长毛猫和土耳其的安哥拉长毛猫为基础,在英国经过100多年的选种繁殖,于1860年诞生的一个品种。

    波斯猫是最常见的长毛猫,波斯猫有一张讨人喜爱的面庞,长而华丽的背毛,优雅的举止,故有“猫中王子”、“王妃”之称,是世界上爱猫者最喜欢的纯种猫之一,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不过,从严格的意义上讲,这些猫应该叫英国杂种猫。李佑带来的这些小猫产自原波斯安戈特省,也就是阿富汗的长毛土猫,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波斯猫。

    可爱的猫咪具有很强的治愈功能,李佑认为让长孙皇后和这些小猫作伴,对她的身体应该很有好处。

    他说道:“三妹,五妹,你们把这些小猫带给母后,或许对她的身体有帮助。”

    李丽质有些犯愁地说道:“五哥,母后恐怕不会喜欢的。”

    原来,长孙皇后有轻度的洁癖,她以前从来没有养过宠物。

    李佑说道:“这些小猫很可爱,你们抱去给母后瞧瞧,她要实在不喜欢就算了。”

    李佑能够想到的,为长孙皇后做的也就只有这些了。

    尽人事听天命罢了。

    接下来的日子,李佑每天上午去研究院,下午就在齐王府接待访客。

    长孙冲和王敬直得到了一个去前线慰问,直接在李世民面前露脸的,顺带着改变他们驸马枯燥生活的机会,一个个干劲儿十足。二人确实也很有才干,很快就把慰问团组织起来了。

    李承乾大力支持,他不仅自己出了钱,还让宫中乐府挑选了一批歌舞伎和乐师,也加入了慰问团。

    长孙皇后对此事也大力支持,她发动宫中的嫔妃们,并且号召全长安的妇女,为前线的将士们制作了大批的鞋垫,让慰问团一并带往前线。

    研究院。

    自从李佑离开了长安,研究院的大部分研究都陷入了停滞状态,尤其是打造铁路的事情,研究小组早已经解散了。

    这次,李佑又从中挑选了一批骨干前往西北道,研究院也基本上是名存实亡了。

    李佑很无奈,他没有分身术,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他决定把研究院进行缩编,留下一部分人掌管着以前那些已经研究成熟着技术,负责进行推广和收取专利费。其余的人动员他们前往波斯。

    研究院的大部分人,都愿意跟着李佑前往波斯,李佑就让研究院判黄素新带着他们先行前往波斯。

    就在他们准备离开长安的时候,长城发生了一件事情,李佑认为必须解决了,于是将他们暂时留了下来。

    深秋十分,长安城气候气候十分干燥。

    这天夜里,秋风四起,长安城宽阔的街道,让秋风畅通无阻,席卷着干枯的槐树叶片不停地飞舞着。

    城南永平坊,一个更夫一手抓住自己的领口,阻挡着寒风吹入,一只手拎着梆子,在风中艰难的前行。

    走不多久,他就停下来,转过身子,用脊背承受寒风。他敲响手中的梆子,嘴里喊道:“天干物燥,小心火烛。”

    忽然,他发现了一处房屋出现了火光,接着火势迅速蔓延开来。“走水了,走水了,快救火啊。”更夫急速地敲着梆子,声嘶力竭地喊叫着。

    不久,街头乱作一团。

    早朝,太极殿。

    “启禀监国,昨夜永平坊发生火灾,因风势过大,救援不及,以致火势蔓延。金吾卫组织人员以及百姓救火,至今晨方才扑灭了火势。

    此次火灾,造成了61幢房屋损毁,伤亡了16人,其中死亡4人,5人伤势严重。”

    平时负责消防的是武侯铺,尉迟恭这个总管武侯的金吾卫大将军当然也有责任。他向李承乾禀报了火灾的情况。

    在唐朝,火灾不仅仅是在长安,在全国的城镇乃至农村,都是一个令人十分头疼的问题。


………………………………

第七百零四章 消防装备

    唐朝的建筑以土木为主,其中木料占主要的部分,木料易燃,很容易失火。

    在建筑风格上,唐人崇尚高大上,房屋宽大层高,难以攀登,救起火来十分困难。

    为了节约建筑材料,房屋互相依托连片建筑,一起火就是一大片。

    作为消防队的武侯,装备的只有扫把、挠钩、斧头和水桶,取水要从井里提水,效率很低,火势稍大,基本上就没有办法。

    其实,由于李佑的到来,煤炭开始使用,烧制砖瓦的成本已经降低了很多,还有了水泥。如果采取砖瓦水泥建筑,防火就相对容易多了。

    可是,唐朝人不喜欢使用砖瓦水泥这样的建筑材料,这个和成本无关,这是时尚。

    就好比说,女人们去参加一个正式的宴会,尽管穿着高跟鞋脚会不舒服,可是也没有人愿意为了舒服,就穿着一双运动鞋去。

    魏征说道:“监国,火灾是个大问题。马上进入冬季了,对这件事情更要引起高度的重视。

    臣建议,今天就重点讨论这个问题,一定要想出一个妥善的解决方案来。”

    李承乾点头说道:“魏大人言之有理。各位大人,谁有什么好的意见可以提出来。即使是不成熟的想法也无没有关系,可以提出来,供大家参考。”

    “嗡嗡嗡”,大殿上议论纷纷。

    李承乾耐心地等了半天,问道:“谁有什么好的意见?请提出来吧!”

    众人纷纷摇头,谁也提不出什么更好的意见。

    这也难怪,这个问题可不是今天才存在。远的不说,从汉朝到现在,谁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呢?没有人。

    这时,褚遂良出来说道:“启禀监国,臣有一个主意。”

    李承乾说道:“褚大人请讲。”

    褚遂良说道:“在我朝的大臣之中,要论智谋,非齐王殿下莫属。这件事交给齐王殿下来解决,他一定能够想出妥善解决的办法来。”

    褚遂良认为这个问题千百年来无人能够解决,他就不相信李佑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他当众举荐李佑,就是想看看李佑的笑话。

    如果李佑无法解决这个问题,他的威望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是啊,是啊。”大臣们纷纷说道。

    在大臣们当中,绝大多数人都相信李佑,还有一部分人是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的同党,褚遂良的提议,他们自然也会赞成。

    于是,大殿上大臣们形成了一致的意见,纷纷举荐李佑来解决这个问题。

    李承乾现在进步了很多,他绝不会人云亦云。他也拿不准李佑是不是真的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他想先跟李佑沟通一下再说。

    因此,虽然几乎所有的大臣都举荐李佑,但是李承乾并没有表态。

    他说道:“除了这个办法以外,大家还有什么其他的办法?”

    大臣们纷纷摇头,表示没有其他的意见。

    李承乾说道:“既然如此,关于这件事情今天就暂时议到这里。”

    说完,他提议讨论冬季兴修水利的问题。

    散朝以后,李承乾派人去请李佑。

    两仪殿,偏殿。

    李承乾担任了监国以后,他的办公地点就在李世民办公的书房附近的偏殿里。

    见到李佑,李承乾说了火灾和今天大臣们推举李佑的事情,他说道:“五弟,这件事情你也不必为难。如果你有办法,就来解决这件事情,毕竟这是一件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

    如果你一时没有办法,也不要紧。我就不再提起这件事情了。”

    李佑今天早晨起来,也听说了关于永平坊发生火灾的事情。当时他就动了心思,要认真的解决这个事情了。正好此时他留在长安,有时间有条件来解决这个问题。

    他说道:“大哥说的对。长安城防火的问题是一件大事儿,这个问题就交给我来解决吧。”

    李承乾十分高兴,不过他关心李佑,不想让他为难。他说道:“你真的有把握吗?如果没有把握,可以推掉这件事情的。”

    李佑笑道:“大哥,还是那句老话:多大点儿事儿啊。你就放心吧。”

    李承乾笑道:“五弟,其实我早就觉着你行,要在以前,不等大臣们推荐,我就直接推荐你了。哈哈。”

    李佑笑道:“大哥,我这次在百济,把他们那里的美食的食谱弄了回来,不如我叫我的厨子过来,今天中午咱们兄弟俩就喝一杯。”

    “好啊,我正想着跟你好好谈谈呢。”李承乾高兴的说道。

    李佑吩咐白虎,派人回齐王府去叫高志明过来准备午膳。

    研究院。

    这天,李佑主持召开了消防装备研制研讨会。

    参加会议的有工部尚书皇甫睿、金吾卫大将军尉迟恭、负责消防的武侯的代表和工匠的代表。

    李佑在黑板上写道:“长安消防的组织。”

    他首先从宏观上讲了整个长安区城消防组织的建设问题。

    按照城市消防队(站)建设标准,应该在长安城设立8个一级消防站,应配备消防车7…10辆。

    各个坊间设置二级站,应配备消防车4…5辆,设置特勤站,应配备消防车5…8辆;器材装备和个人防护装备按消防队(站)等级和人员编制情况配备。

    具体到金吾卫的组织,应设置一个消防总队,4个消防大队,32个消防中队,120个消防组。

    消防人员配备基本装备分为车辆装备、器材装备和个人防护装备三部分。

    尉迟恭说道:“殿下,设置消防机构的问题好解决,这个消防车是个什么装备啊?”

    众人也都好奇地望着李佑。

    李佑在黑板上画上了一辆消防车的样子,给众人讲解起来。

    他设计的消防车,是在四轮马车的底盘上,设置一个1500升的水箱,上面加装一个人工动力的高压水泵,来带动一个喷枪。

    接着,他画出了高压水泵的结构图。

    高压水泵由柱塞在柱塞套内的往复运动来完成。当柱塞位于下部位置时,柱塞套上的两个水孔被打开,柱塞套内腔与泵体内的水道相通,水迅速注满水室。当凸轮顶到滚轮体的滚轮上时,柱塞便升起。从柱塞开始间向上运动到水孔被柱塞上端面挡住前为止。在这一段时间内,由于柱塞的运动,水从水室被挤出,流向水道。所以这段升程称为预行程。当柱塞将水孔挡住时,便开始压水过程。柱塞上行,水室内水压急剧升高。当压力超过出水阀的弹力和上部水压时,就顶开出水阀,水压入水管送至喷水器。

    李佑仔细地讲解了高压水泵,他说道:“高压水泵的动力,来自一个双人操作的压臂,喷枪喷出的水柱,高度可以达到80尺以上。”

    这些人当中,除了尉迟恭,大家都听明白了,不由得都兴奋了起来,一个武侯代表说道:“太好了,要是有了这种消防车,灭起火来实在是太方便了。”


………………………………

第七百零五章 格物改变生活

    李佑接着讲解了其它消防设备:消防梯、消防斧、消防护目镜、消防战斗服、消防员普通防护服等。

    随后,他将研制消防设备的任务,交给了研究院,让工部进行配合。

    研究院院判黄素新组织研制工作的经验十分丰富,就在李佑讲解消防装备的时候,就已经在心中盘算着如何去进行组织研制了。

    他说道:“殿下,臣大致算了一下,大约需要各类工匠230人,研究院目前有70多个工匠,还需要工部给予大力支持。”

    工部尚书皇甫睿表示,无论需要多少工匠,他都负责给予调配。

    看到任务布置下去了,李佑宣布散会,他率先离开了议事厅,众人也陆续向外走去。

    忽然,李佑看到院子里有一个仆役正在从井里打水,那个仆役使用的是手摇辘轳打水,他先将水桶扔到井里,晃动绳索让桶中进水,然后摇动辘轳将水桶提起。

    古代人的水井都是没有井盖儿的,有条件的在上面搭上一个亭子,安装上一个手摇露露。没有条件的水井都是露天的,既不卫生也不安全。

    古人尤其是妇女们,自尽时选择的方法,最多的就是投井自尽。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没有井盖,投井方便。

    一旦出了这种情况,这口井的井水基本上没人愿意再去喝了,这口井也就报废了。

    他说道:“等一下,大家先不要走。”

    说着他反身回到了议事厅里,众人也跟着进去,坐回了自己刚才所在的位置。

    李佑走到黑板跟前,画出了手动压水泵的简图,他说道:“这张图是一个压水泵,这个装置做起来比高压水泵要简单。

    在井口上加装这样一个压水泵,用起水来就方便得多了。而且井口上可以加装盖子,这就解决了安全和卫生问题。”

    皇甫睿兴奋地说道:“殿下,这个办法好啊,这可是造福全天下百姓的一大善举啊。这件事儿交给臣来办吧,工部肯定会快能做出这样的东西。”

    皇甫睿对制作压水泵的事情十分上心,回去后就组织人马进行研制,时间不长,就制作出来了两个。工匠们向他报告了之后,他迫不及待地亲自进行了试验。

    这天,皇甫睿带着几名工匠,抱着他们研制的压水泵,兴冲冲地来到了齐王府。

    “殿下,您看看,真是个好东西啊!”他亲手捧着一个压水泵,让李佑观看。

    李佑笑道:“好,就是这个样子的。接下来,要组织进行大批量的生产,这可是一个很大的产业啊。”

    皇甫睿说道:“殿下,臣对您一直是大力支持的,好事儿能不能想着臣啊?”

    李佑知道他想要什么,笑道:“好说,这个压水泵就归你们工部生产吧。”

    皇甫睿大喜,拱手说道:“那就谢谢殿下啦。臣明白,这里面的专利费,臣保证一分不少的送到齐王府来。”

    李佑笑道:“那我也就谢谢尚书大人啦。哈哈。”

    不久以后,工部就组建了一个大型的加工厂,为了推广这种产品,他们在长安街头的公共水井,进行了当众实验,赢得了广大长安市民的喜爱。

    李佑也以此为题在《大唐日报》上发表了署名文章,题目为《格物改变生活》。

    格物是个很宽泛的概念,在古代大部分人的眼中却是专指奇赢技巧,也就是发明创造。这些年来,在李佑的大力推动下,人们的观念已经逐渐开始发生了转变。

    李佑以压水泵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的例子,说明了发明创造对于改善人们生活的重要性,他鼓励人们投身到发明创造的行列中来。

    李承乾对这件事情也十分重视,他也发表了署名的文章,对李佑的观点进行支持。

    齐王府。

    这天,大将军李靖派人送来了一份战报,说李世民对于去年没有打下安市城耿耿于怀,这次他下定决心一定要亲手拿下这座城池。

    经过了去年的战争,高句丽人在深知安市城的重要性。在上次唐军撤退之后,他们在原本就十分坚固的城墙上又进行了加固。现在进入了冬季,他们在城墙上泼水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