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吃货唐朝-第2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兵部的人原本是打算送到公主府去的,后来在路上遇见了王敬直父亲,于是就把信交给了他。
王敬直父亲接到了来信以后,有些担心儿子出事儿了,可是在没有得到许可的情况下,他不能私自拆开儿子和公主殿下之间的来信。
李乐菱前往立政殿,他是知道的,于是,情急之下,他就托一名太监把信送到这里来了。
谁能想到就因为这封信,惹出了这么大的麻烦。
李乐菱看完了信,听到外面的喊叫声,她急忙鸡跑过来看望长孙皇后。她恼怒的说道:“母后刚才好好好的,我就出去这么一会儿,怎么就成了这个样子了?你们到底干了些什么?”
海安等人都知道是怎么回事儿,可是没人敢跟她说。于是大家都沉默不语,任由她责骂。
长孙皇后醒来以后,她自己觉得这次的病状比以前出现昏厥时更加严重,她让海安扶着她靠在床头,觉得十分气虚,眼前隐隐出现了幻想。
他她自己觉得时日不多了,就想着开始安排后事儿了。
她说道:“菱儿,你们都先出去吧,去把太子叫来。”
“母后,让孩儿留下照顾您吧。”李乐菱舍不得离开。
长孙皇后接说道:“你先出去吧,我有话要跟你大哥单独说。”
长孙皇后的状况,早有人通报了李承乾。他此时就候在殿外,正在向太医们询问长孙皇后的病情。听到海安的传唤,他急忙进入了长孙皇后的寝殿。
“母后,您好点儿了吗?”李承乾快步来到了长孙皇后的床前,海岸搬过来一个凳子,李承乾坐在了长孙皇后的面前。
他含着眼泪说道:“母后,你的身体状况,实在不能再如此的操劳下去了。”
长孙皇后吃力地抬起手来制止了他。
她虚弱的说道:“承乾,母后恐怕时日不多了,有些事情要交代给你了。”
李承乾说道:“母后请讲。”
长孙皇后又把最担心的事情跟李承乾交代了一遍,叮嘱他要紧紧依靠辅政大臣,遇事多求他们的意见。
李承乾一一答应了。
长孙皇后说道:“乾儿,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看到你将来登上皇位。即使不能亲眼看到,我的在天之灵也会保佑你的。
希望有一天,你能够登上皇位,亲自到我的灵前来告诉我。”
李承乾深切地感到了长孙皇后对自己的关爱,他感动得失声痛哭。
长孙皇后接着说了几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希望能够在自己临死之前见李泰一面。她很有理智,说李佑即使要来长安,也要让他承诺在长孙皇后过世以后,办完丧事,就立刻返回封地。
第二件事情,他叮嘱李李承乾,对自己的病情严格保密,不能让在前线的李世民分心。
李承乾也一一答应了。
长孙皇后觉得自己有些疲惫,就让李承乾退下了。
李承乾再次苦劝长孙皇后,让她不要再为宫中的食物操心,保重身体要紧,建议她外出调养一段时间。
长孙皇后有些不耐烦的说道:“现在你父皇在外征战,后宫的事情绝对不能让他分心,这个时候我怎么能够离开后宫呢?”
李承乾说道:“儿臣不能没有您,我父皇也不能没有你。您要是万一出现什么状况,父皇回来后,会有多么伤心啊。”
长孙皇后微微有些愠怒,她手臂沉重,抬手很吃力。于是就用手掌长上下晃动,让他赶紧离开。
李承乾这次没有听替的,他说道:“母后,您时常教导儿臣要以大局为重。儿臣知道您不愿意放弃管理后宫的事情,这也是为了大局。
但是您的健康是一个更大的大局,父皇需要您健康,儿臣也需要您。有您在,朝廷就不会动荡,这就是一个更大的大局。”
长孙皇后眉头紧皱,就要发飙了。
………………………………
第七百二十二章 李承乾的决断
李承乾问道:“母后,假如是父皇下旨让您出去调养,您会不会听他的质疑?”
长孙皇后没有吭气。
李承乾又问道:“按照唐朝的法律,您说是皇帝大,还是皇后大?”
长孙皇后有点儿惊讶地望着李承乾,不明白他要说什么。
李承乾又问道:“监国在皇帝不在长安期间,法律的意义上就是皇帝。我现在以皇帝的身份,要求母后立即离开后宫,去进行疗养。
这是圣谕,不可违抗。”
长孙皇后紧紧盯着李承乾,眼睛睁得大大。
李承乾怕长孙皇后怕了一辈子,看到她这个样子心里发毛。可是他现在的信条是,只要是自己认为自对的事情,就一定要咬着牙坚持。于是他壮着胆子,盯着长孙皇后的眼睛,不肯退缩。
长孙皇后忽然笑了,她发现那个她曾经一直以来感觉懦弱的儿子,是真的长大了。他现在的这个样子,不正是自己长久以来一直盼望的吗?
长孙皇后微微点头说道:“承乾,你说的对。监国比皇后大,母后谨遵圣谕。
关于外出疗养的事情,你就负责安排吧。“”
李承乾大喜,他心中百感交集。
一方面是因为张师傅终于肯抛开眼前繁琐的事物去进行调养了。一方面,他真实的感到了自己作为太子和监国的那份尊严。
这一刻,李承乾在成长为一个合格皇帝的路途中,又向前大大的迈进了一步。
他流着眼泪说道:“谢谢母后,谢谢母后对儿臣的鼓励,也谢谢母后能够成全儿臣的一片孝心。”
长孙皇后闭上眼睛说道:“乾儿你先下去吧,我倦了,要睡觉了。”李承乾说道:“儿臣这就安排您外出调养的事情,等到您休息好了,精神恢复了,咱们即刻出发。儿臣告退了。”
出了长孙皇后的寝殿,李承乾安排了长孙皇后前往芙蓉园调养事宜。
李承乾离开了立政殿。
此刻外面的天空依旧一片阴沉,可是李承乾却觉得是一片阳光灿烂。今天对于他来说是一个里程碑的一样的日子,他深深地感受到了自己的尊严,内心充满了自信。
这件事儿对于李承乾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惊喜,他很希望有人能够分享了他的喜悦。他第一个想到的人,就是远在鸭绿江东岸的李佑。
他撰写了一份电报稿,将在宫中发生的事情况,向李佑进行了通报。电报稿很长,把中间他和长孙皇后的对话,原原本本的讲述了一遍。同时,告诉了李佑,李泰即将前往长安的事情。
听到这个消息,李佑是又惊又喜。
喜的是,李承乾终于进一步的成长成熟起来了。
担忧的是,李泰恐怕又会利用这件事情来做文章。即便是李承乾派出的信使,要求李泰做出自己会离开长安的承诺,但是以李世民对李泰的宠爱,这件事情恐怕很难实现。
尤其是万一长孙皇后真的离开了,刚刚遭遇丧妻之痛的李世民,怎么忍心再让李泰离开长安呢?
李佑给李承乾回电说,让他派出信使去见李泰的时候,让他保证不得将这件事情中通报给李世民,否则的话就以抗旨论处。
即便如此,李佑仍然十分担心李泰有可能会将自己前往长安的事情,派人禀报李世民。这样一来,李泰就重新进入了李世民的视线,将来会引起很大的麻烦。
尽管他要求李承乾,让李泰做出保证,可是他认为根本就没有用处。李泰一定会派人来禀报李世民,而且会要求李世民替他保密,做出一副被欺负了的样子。
在这种情况下,李世民不会因为李泰违背自己做出的承诺,而对他进行处罚。李泰遇到了什么事情,李世民都会怀疑是李承乾和李佑等人要对李泰进行打击报复。
李佑青李承乾找长孙皇后,说明中间的利害关系,请她暂时不要让李泰回到长安。
李承乾接到电报,他没有任何的犹豫,就给李佑回电了,他说作为子女,不能因为怕麻烦,就不满足长孙皇后的心愿。万一长孙皇后真的遇到不测,不能让她带着遗憾离开人世。
李佑觉得李承乾说的对,立刻给他回电同意他的意见。
第三天,长孙皇后精神恢复的好了一些,她叫来了两位皇贵妃和四位贵妃,拿出李佑撰写的关于宫中轮流执掌的实施细则,让她们学习掌握,决定从杨妃娘娘开始执行第一次轮值。
第四天,随后长孙皇后就前往芙蓉园去进行修养了。
东征军大帅府。
东征军进展顺利,高句丽人愈发的困难,向外逃亡的人数越来越多了。胜利在望。
李世民的心情很好,没事儿的时候就跟众人闲聊。
通过了火烧安世城和无线电台通信的事情,李世民等人都感觉到了李佑所说的格物的重要性。
这天,李世民和李靖等人特地留出时间,让李佑给他们进行关于格物的论述。
李佑说道:“格物致知是儒家哲学用语。语出《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历代儒家学者对此有不同解释。
汉郑玄认为“致知“是使人“知善恶吉凶之所终始“宋朱熹认为“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明王守仁则认为“致知“即“致吾心之良知“。参见“致良知“。
“格物致知”包含“实事求是”精神,但是,其内涵远比“实事求是”丰富。现今流行观点和朱熹观点的差异,乃是在关于“致知”的解释。
所谓的“知”是知性─包含了智慧、心得感悟与知识─而现代流行观点的“知”只是指知识。
从而言之,格物不仅仅是指人们通常认为的奇赢技巧,而是指探索所有事物的规律性。
即便仅仅是指发明创造,格物的力量也是极其巨大的。
大家也都看到了,坚不可摧的安市城,靠着格物的力量,就变得如此脆弱。都是经过格物的发展,还有许多更加威力巨大的武器会不断的发掘出来。
比如说,一种叫做火药的东西,数量足够大的时候,可以将整个安市城炸成粉末。以火药为基础的兵器叫做热兵器,当热兵器发展到一定程度,几十名妇女儿童使用热兵器,就可以轻松的歼灭1万名训练有素的重甲骑兵……”
为了让大唐高层更加重视发明创造的重要性,李佑侃侃而谈,却没有注意到众人那怪异的眼神儿。
………………………………
第七百二十三章 李佑的重要性
李佑说得兴起,一时间说秃噜了嘴。
当他发现众人盯着自己看的时候,赶紧闭嘴,想说些其它的掩盖过去。
他说道:“格物改变生活,比如说水泥……”
“等一下。”李世民制止了他。
李佑装傻,问道:“父皇,什么事?”
李世民问道:“你刚才说的什么火药,还有热兵器是怎么回事儿?”
李佑很纠结,火药这种东西一旦问世,不仅仅能够改变战争形态,还将对整个人类的社会生活产生更大的影响。
作为一个吃货,在唐朝这个在唐朝这种冷兵器时代,他一个顶级贵族的日子过得稳稳的,火药这个妖怪一旦问世,会改变世界结构,也包括现在的社会等级结构。
当一个儿童拿起枪,可以轻易的杀死一个苦练数十年武林高手的时候,人们的等级和价值观念都将发生巨大的改变。他这个吃货的好日子也过不了这么安稳了。
最关键的是,李佑一直认为自己驾驭不了这种东西,因此他才没有将这个妖怪放出来。
李佑想了想说道:“父皇,儿臣是从羊皮卷上看来的,上面是说格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达到那样的地步。不过上面却没有记载着具体的方法,这都需要将来慢慢的去进行研究。”
李靖说道:“陛下,臣认为格物的确是十分有用。这些年来,殿下通过格物,发明出了很多新奇的事物,已经给大唐带来了重大的改变。
比如制盐之法,还有制糖、香水、肥皂、酒精、水泥和高产粮食等,这些已经给大唐带来了巨大的好处。
像无线电台这种新奇的事物,以前是闻所未闻,想都不敢想啊。谁能够想到,数千里之外发生的事情,竟然能通过这个装置,瞬间就知道了。
臣建议,朝廷应该大力发展格物,从某种意义上讲,格物比起拓土开疆更加重要。”
李绩和李道宗也都表示赞成。
李世民点头说道:“我也一直就有这个想法,当年李佑只有16岁的时候,他就说过,让他去搞研究院,三年之内就能让朝廷的财政收入,翻上一翻到两翻,结果都已经实现了。这些年来,大唐的财富增长了何止十倍以上。
常言道,国富民强。只有国富才能民强。只有国富了,朝廷才有钱去修建道路和水利设施,去招募士兵改善装备等。”
说到这里,他沉默了一会儿,似乎在考虑一个什么重大的事情。众人看见他发呆,没有人敢打乱他的思路,也都默默地等候着他
此时的李世民,心中在做着一个他很想做,但是又有些犹豫的决定。
这些年来,李佑为朝廷拓土开疆,建立了莫大的功勋。可是相比其他在对朝廷增加财富的方面来说,这些功绩似乎还远远的比不上后者。
李世民很想把李佑抽调回来,提高研究院的格局,全面负责民生方面的问题。
而且,朝廷中遇到各类的重大事情,李佑都可以提出有价值的建议。
综上所述,李佑留在长安,比其留在西北对于朝廷更加有用。
可是,这里面还是涉及一个皇子之间的矛盾纠纷问题。李佑如果留在长安,李恪等人会如何想?想到这里,他忽然又想起了李泰,从个人感情上来说,李泰更令李世民喜爱。
他现在真的想把李泰弄回来了。
因为这件事情过于复杂了,李世民一时还没有想好。于是他就对李佑说道:“你接着往下说。”
随后众人继续探讨格物的问题。
自从有了电报以后,李承乾每天都会向李世民做例行的汇报。李世民关心长孙皇后皇后的身体,经常在电报里对她进行问候。得到的回电也都是健康平安,因此他也很放心。
忽然有一天,李泰派人来了,他给李世民写的信中说,元日就要到了,是皇后娘娘让他返回长安的。
如果是在平时,长孙皇后让李泰返回长安,李世民一定会觉得有问题。此时恰好是要到元日了,一个母亲叫儿子回来过个年,这可是没有什么异常。
于是李世民就让来人回去告诉李泰,让他这次回来以后暂时留在长安,等到他打完高句丽回去跟他见上一面再说。
李泰很聪明,没有提及长孙皇后的身体状况,他终于达到了自己留在长安的目的。
最近一段时间,张宝贵天天都像在过年一样,前线的物资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紧张的,可是他有办法从李佑那里弄来好吃的好玩的东西,去照顾秀智公主,来博得她的欢心。
平时,他还去陪着秀智玩耍,教会了她斗地主,还跟她学习韩语。
这天,李佑问道:“宝贵,快过年了,给家里发个电报,给弟妹们报个平安吧。”
张宝贵这些天来一直只顾着追求对秀智的爱情了,把对家中妻妾们的爱情暂时忘记了。听到李佑这么说,他有点儿不好意思地说道:“行,我这就过去跟家里发电报。”
就在元日即将到来之际,李承乾专程为前线送来了很多年货。李世民很高兴,回电赞扬了他的举动。
这时,李佑提出了他已经在西北地区实行的,在元日前每个士兵给家中写信报平安的措施。李世民认为这个办法很好,于是组织各部,让那些识字的人,给普通的士兵写家信报平安。
同时,他还让政治部门,对那些已经在评功授奖的的人员,由东征军给他们的家庭发了立功喜报。此举在朝野之间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增进了军民之间的互动,密切了军民关系,也提高了官兵们的士气。
转眼就到了元日了,李佑和李丽质在前线陪着李世民过年。
经过李世民的批准,岭南王李恪也配发了电台。
这天,李恪给李世民发来了捷报,南征军击破了林邑国的象军,俘虏了林邑国王,占领了林邑国都城占城,林邑国已经并入了大唐。
消息公布以后,东征军士气大振。
………………………………
第七百二十四章 女人心海底针
李恪给李佑发来了密电,电文中说道:“五弟,感谢你派人治好了南征军的瘟疫,孙神医已经告诉了我事情的经过。
不过,你不该看低了四哥,我可没有那么小气。
不管怎么说,四哥还是要感谢你的,等你回到西北,咱们兄弟一起攻打天竺,会师后我请你喝酒。”
原来,孙思邈不愿意冒领李佑的功劳,他将治疗瘟疫的方法来源,还是告诉了李恪。
李恪自从当上了岭南王,心胸格局比起在长安的时候,开阔宽广的多了。他从心里感激李佑,因此特地发来了这封电报。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就是都是这样,总是有好有坏。尽管因为李泰的事情有些添堵,可是总得来说好事儿还是很多的。
人的习惯是可以培养的,长孙皇后一直以来操持后宫的事物,习惯了事无巨细的操劳。在她刚刚离开后宫的时候,好几天时间都有些六神无主的感觉。
可是经过了一段时间的休养以后,她感觉到没有那些繁琐的事事缠绕,真的感到很轻松。
一开始,阴妃娘娘和杨妃娘娘经常向她汇报后宫的事务,她觉得自己不在的时候,别人处理得也没有什么大毛病。
慢慢的,她她竟然觉得每天向自己来汇报有些麻烦了,于是就延长了他们向自己汇报的间隔。
李乐菱和海安等人,每天给他念些文章。慢慢的她觉得不过瘾,就自己开始看书。看着看着,她的身心投入了进去,开始喜欢起这样的安逸生活了。
有时候她在想自己这么多年操劳,是否真的没有必要,李承乾和李佑弄出的这个后宫管理办法,真的让她感觉到很轻松。
随着心境的变化,长孙皇后的气色比以前好了许多,自我感觉身体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
李承乾非常有孝心,长安城距离芙蓉园是有一段距离的。尽管如此,李承乾风雨无阻,每隔一天必然会来看望长孙皇后。他还安排自己的太子妃和肖婉玉等人,轮流来陪同长孙皇后。
看到长孙皇后的身体一天天的好了起来,众人都很高兴。
李佑接到了李承乾的来电,得知长孙皇后的身体有了很大的改观,他感到十分欣慰。并且向李世民报告了喜讯。
张宝贵和秀智一天天的熟悉了起来,已经成为了很好的朋友。秀智对于张宝贵开口闭口都挂在嘴上的佑哥很感兴趣,于是在闲谈时就向他打听李佑的情况。
一说起李佑,张宝贵无比自豪。他把李佑如何牛叉,如何讲兄弟情义的事迹,添油加醋地炫耀了一番。
张柏贵滔滔不绝地讲了很久,当他看到秀智脸上一副震惊的样子时,心中无比得意。
可是,他却不知道秀智此时心中所想的,和他自己所说想的完全不是一回事。
秀智对于有李佑火烧安市城,以及在其他方面对高句丽造成的伤害十分痛恨,她认为李佑就是造成高句丽今天困局的罪魁祸首之一。
而且,秀智发现李佑身上藏着很多的秘密,如果能够把他身上的秘密发掘出来,或许能够挽救高句丽也说不定。于是她就动了劫持李佑前往平常的平壤的念头。
张宝贵对秀智的心意,秀智洞若观火。她在高句丽是有心上人的,就是她的师兄。她并没有对张宝贵产生真正的情谊,她故意与张宝贵亲近,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够利用他逃离这里。
这天,秀智对张宝贵说道:“你们唐朝人就要过年了,大家都欢天喜地的。可是我却一个人孤孤单单的在这里。”说着,她开始抹起了眼泪。
张宝贵十分心疼,赶紧安慰了她一番。
秀智眼泪汪汪,含情脉脉地对张宝贵说道:“张侯爷,我是一个被家族放弃的人了,已经生无所恋。多亏了你这些天来的照顾,否则的话,我早已经活不下去了。”
秀智的话,充分的满足了张宝贵的自尊心,他心中的喜悦潮水般的四处奔涌。
秀智被关押在这里,并没有对她进行捆绑。可是她武功太高,为了防止她逃脱,在她的脚腕上系上了一条长长的铁链。
秀智边哭边用脚挪动着铁链,铁链发出了刺耳的摩擦声。她伸出白皙的玉手,握住了铁链提起。叹息了一声,放开了铁链,接着又哭了起来。
张宝贵越发的心疼,他咬着牙说道:”你别难过了,我这就让人给你解开。”
张宝贵真的给秀智除掉了脚链。不过,他暗中派人加强了防备,防止出现意外。
接下来的这些天,秀智真的给很给张宝贵面子。她没有做出任何令人担忧的举动,整天愉快地和张宝贵谈笑玩耍。
这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