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吃货唐朝-第27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佑接到圣旨,来到了两仪殿。

    “儿臣参见父皇。”李佑行礼说道。

    “李佑,前一阵子不是说派人去接远洋舰队,有消息了吗?”李世民说道。

    “父皇,儿臣有件事情要向您汇报,就在前几天,刘仁轨发来了电报,说前去迎接远洋舰队的那支分舰队失去了联络。儿臣也多次跟他们进行联络,也没有联系上,儿臣已经责成南海舰队继续派人前去寻找。

    这几天,儿臣看到您刚刚回来,就没有将此事向您禀报,还望父皇恕罪。”

    李世民知道李佑是体贴自己,不愿给自己刚刚经历了庆典的美好心情添堵。他没有责备李佑,只是问道:“不会出什么问题吧?”

    李佑说道:“应该没事儿的。海军舰队舰船的质量足以抵御较大的风浪,航线上的水文气候资料都很完备,不会出什么大问题。儿臣猜测是电台本身出现了问题。

    如今的电台全部是手工制作,质量难以保证。他们又仅仅携带了一部电台,一旦出现问题就会造成现在这样的无法联络的情况。”

    李世民点点头说道:“海军的表现一向很好,我也认为不应该是他们本身出现的问题。电台实在是太重要了,现在电台生产的情况如何?”

    李佑说道:“父皇,儿臣正在组织人马,不断地改进电台的加工工艺,产品的质量正在不断提高,产量也比以前有所提高。目前大约每个月能够生产30部电台了。”

    “很好,不过,你要设法进一步增加电台的产量,我希望在将来让大唐所有地方州府和各个军府都能装备上电台。”李世民说道。

    “儿臣遵旨。”李佑说道。

    李世民说道:“我已经下旨让所有在外地的皇子,和嫁到外地的皇女回长安参加泰山封禅大典。不过,等到泰山封禅大典完成以后,你就留在长安吧。

    今后朝廷要实行新的抚民以静的政策,重点要解决移民问题、工商业、格物发展问题和朝廷内部的调整问题,至于边境问题就交给别人去处理吧。”

    这是李佑最不愿意听到的消息,他要是留在长安,就难免会遭到其他的皇子们妒忌,在跟李承乾相处的时候,也必须要更加谦恭小心。李世民年纪大了,会越来越固执、脾气也会越来越大,李佑留在长安日子肯定会不舒坦,哪里像在西北道称王舒坦呢?

    面对着李世民的抬举,李佑不能直接推辞,他想以后再找机会推辞此事。他说道:“儿臣遵旨。不过西北道……”

    “你不要有什么顾忌,西北道还归你管,有什么事情,用电报指挥他们就行了。”李世民说道。

    这一刻,李佑忽然发现有电报的弊端了,否则的话,他就能够安安生生地在西北道过自己的小日子了。

    离开了两仪殿,李佑前往东宫求见了李承乾。

    李佑把自己跟李世民谈话的内容告诉了李承乾,李承乾高兴地说道:“五弟,这样可太好了,我正在发愁呢。”

    原来,李承乾得到了消息,李泰分别央求了长孙皇后和李世民,要求留在长安为他们尽孝,长孙皇后觉得自己的身体不好,眼看着自己的其他的儿子都在长安,李泰一个人孤零零的漂流在外地,有些同情他。不过,她是个识大体的人,顾忌其他非得嫡生皇子们以及他们的母亲的感受,没有答应李泰的请求。

    李世民的态度不一样,他已经动了心思,决定将李泰留在长安,他第一步是要恢复李泰的爵位成为郡王,过一段时间再晋升他为亲王。

    为了达到留下李泰在长安的目的,他把李佑留在长安,给李泰留在长安做舆论上的铺垫。

    李承乾尽管这些年进步很大,地位也进一步的巩固,可是他对李泰仍然十分忌惮,李泰能够整天腻在李世民的身边拍马屁,这份儿亲近李承乾无论如何是做不到的。

    李承乾觉得自己对付李泰没有把握,有李佑在长安,他心里就踏实了许多。

    听到李承乾通报的消息,李佑也有些头疼,他郁闷地说道:“李泰真的就是只苍蝇,实在是太烦人了。”

    李承乾问道:“五弟,接下来该怎么办?”

    李佑想了想说道:“大哥,这个李泰你是无法撵走了,你要是有这样的想法,父皇和母后都会认为你心胸狭窄,不顾念兄弟之情。”

    李承乾气愤地说道:“全天下的人都知道,不是我不顾念兄弟之情,而是他李泰整天把我往死里整。”

    李佑说道:“大哥,你也不必担心。如今已经不比从前了,你的地位已经进一步得到了巩固,在朝野之间有着巨大的威望,不是他李泰撼动得了的。他要是敢兴风作浪,有咱们兄弟在,他绝没有好下场的。”

    李佑在说最后一句话的时候,语气十分坚定。

    李承乾受到李佑的鼓舞,说道:“五弟,你说得对。咱们兄弟还怕他不成。”

    李佑说道:“大哥,既然暂时撵不走他,不坊利用他一下,咱们这样……”

    李承乾尽管有些不情愿,可是这也是无奈之举,他说道:“好吧,就让他暂时猖狂一下吧。”

    李佑说道:“大哥,你当太子已经这么多年了,父皇年纪渐渐老去,现在你一定要更加小心,多做一些让父皇开心的事情。”

    李承乾问道:“咱们刚刚举行的东征军胜利庆典和即将举行的泰山封禅大典,不就是让父皇高兴的事情吗?”

    李佑说道:“这还不够,这些是面子上的,还要做些更加实际的,关乎父皇切身利益的事情。”

    李承乾一听这个,顿时来了精神,他急切地问道:“什么事情?”


………………………………

 第八百二十五章 大明宫

    “大哥,还记得永安宫吗?”李佑说道。

    “永安宫?你的意思是建永安宫?”李承乾问道。

    永安宫就是后来的大明宫,位于长安北侧的龙首原,是唐长安城三座主要宫殿“三大内”(大明宫、太极宫、兴庆宫)中规模最大的一座,称为“东内”。

    大明宫占地面积约3。2平方千米,是明清北京紫禁城的4。5倍,被誉为千宫之宫、丝绸之路的东方圣殿。作为大唐帝国的大朝正宫,唐朝的政治中心和国家象征,被誉为“中国宫殿建筑的巅峰之作”。

    永安宫始建于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十月,贞观九年(635年)五月,年界七旬的唐高祖李渊驾崩于长安大安宫寝殿内,大明宫建设随即中止。此次建设时间仅持续半年有余,历史上直到28年之后龙朔二年(662年)才再次开始建造。

    “不错,隋朝以《周易》的乾卦理论为指导建造了大兴城,也就是现在的长安城。按照地理和天象相对应,象征北极星的皇宫太极宫,被安排在长安城北部中央的位置。然而过于理想化的设计,忽略了地形的缺陷,太极宫处在长安城地势最低的一块洼地上,夏季潮湿而燥热。

    父皇和母后崇尚节俭,这么多年了,一直都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早就该重建永安宫了。”李佑说道。

    “说得对,你具体有什么想法?”李承乾问道。

    “大哥,咱们来好好商量一下。”李佑说道。

    李承乾吩咐人取来了长安城市建筑平面图,跟李佑一起研究起来。

    两天后,两仪殿。

    李佑和李承乾一起来到了两仪殿,快走到李世民的书房门口时,遇见了高静明。他见到李承乾和李佑,行礼后说道:“太子殿下,西北王殿下,臣正好有事要向您们请示呢。请借一步说话。”

    李承乾等人随便找了一个房间,问道:“高大人,什么事情?”

    高静明愁眉苦脸地说道:“哎呀,刚才陛下叫臣过去,说是李郡公提议,要修建永安宫,计划12年修成,总计需要2600万贯,这么一大笔钱,户部可是拿不出来啊。

    臣说了实际的困难,陛下很不高兴,让臣去想办法。臣能够有什么办法啊?臣当时就说办不到,结果陛下很不高兴,训斥了臣一顿。”

    李承乾和李佑心中都暗暗吃惊李泰这货要康国家之慨来讨好李世民和后宫一众嫔妃,李世民也想给李泰一个立功的机会,来提升他的地位。

    两人交换了一下眼色,李佑说道:“高大人,你做得没错,这件事情你就不要管了。”

    高静明一听这话,心中顿时轻松了起来。他说道:“那臣就告辞去办差了。”

    高静明走后,李承乾苦笑着说道:“五弟,咱们还是慢了一步,李泰真是个苍蝇,实在是太腻歪人了。”

    李佑也很生气,他说道:“大哥,要不就算了,这个马屁咱们不拍了,让他李泰去折腾吧。”

    李承乾也怒了,他和李佑本来已经商量好了,就是要来提议修建永安宫的,钱的出处已经有了,施工的计划也有了,甚至连负责实施的人选也都有了。可是,李泰却抢先提议了这件事,李承乾和李佑再来说这件事情,就已经失去了意义。干好了功劳是李泰的,干不好责任却是他们兄弟二人的。

    傻子也不会干这样的事情的。

    李承乾说道:“不干了。”

    李佑说道:“大哥,咱们回去吧。”

    李承乾点点头,兄弟二人就朝着东宫走去。

    两仪殿,书房。

    李世民很生气,却很无奈。朝廷的开支向来是分的很清楚的,李世民也是领工资的,他的费用是固定的,按照当年的财政收入,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给他。皇宫里的一切费用,包括皇后在内所有人员的开支,皇宫里的饮食用度,宫殿的修缮全部要由李世民自己来出。

    户部的钱是用来维持整个朝廷运转的,李世民也不能随便动用。像修建永安宫这样的事情,就需要动用国库的储备,作为特别的开支项目,是要提交朝议讨论的。这件事情的难度很大,要想通过一定会大费周章的。

    李世民知道这件事难度很大,他首先跟高静明提出要修建永安宫,想从他那里摸摸底,结果高静明直接给他泼了一瓢冷水。

    高静明给算了李世民近期的朝廷开支项目,东征高句丽采取了长期围困的策略,大军的开支巨大,尽管打下了高句丽有所缴获,也无法补偿却一年来的消耗,高句丽地区还要进行战后重建,大规模移民,这些费用实在是天文数字,接下来用于奖励东征军的功臣,至少也要200万贯。这些加起来将这些年来国库积攒的家底消耗掉了很大的一块。

    泰山封禅大典、用于支持吐蕃的开支,以及这次的东征军入城式和庆典活动,每一项都是200多万贯,这些钱尽管李佑已经想到了办法进行补偿,可是至少在目前还没有到位。

    高静明当时有话没有说出来人家李佑每次花钱都不赔本,李世民一次打仗,就能令国库吐血。如果再修建永安宫,不仅开支巨大,还需要征调大量的民夫,朝野之间一定会有怨言的。

    总之,高静明表示户部有困难。

    高静明走后,李世民征求了一下岑文本的意见,他也表示恐怕在朝廷中会有阻力。

    李世民正在郁闷,王德接到了内侍们的消息,说看到李承乾和李佑已经到了两仪殿,见到高静明以后离开了,他就把这件事情告诉了李世民。

    李世民觉得有些好奇,不知道这兄弟两个有什么事情要来找自己,然后又改变了主意。

    他说道:“王德,传太子和李佑觐见。”

    李承乾和李佑回到东宫不久,传旨太监过来了。

    李承乾让传旨太监先走,说他和李佑随后就去。他对李佑说道:“五弟,你说该怎么办?”

    李佑说道:“大哥,修建永安宫这件事情咱们贵贱是不干了,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谁愿意干谁干去。他李泰要是有本事弄来钱,就让他去修好了。

    不过,那件事情倒是可以送一个顺水人情给他。”

    李佑所说的是,让李承乾主动提议让李泰留在长安的事情。既然撵不走他,不妨做一个顺水人情,也利用他李泰一下,彰显李承乾孝顺和重视亲情。

    李承乾原本已经决定这么做了,此刻他心中恨极了李泰,说道:“五弟,我不愿意替他说了,他有本事留下就留下吧。让我替他说好话,我还没那么下贱。”

    李佑理解李承乾的感受,说道:“大哥说的是,这件事是我的不对,咱们犯不着跟他扯上任何关系。”

    李承乾听到了李佑这样说,气顺了不少。他问道:“父皇要问咱们去两仪殿干什么,咱们怎么说?还有,他要是说起修建永安宫的事情,咱们又该怎么说?”

    李佑说道:“这样,咱们去了以后,父皇要问咱们干什么,你就说关于泰山封禅大典的事情,我就说关于美食大会的事情。他要是问起修建永安宫的事情,咱们都不反对,也不主动往自己身上揽这件事,总之咱们不参与这件事情了。”

    李承乾和李佑又来到了两仪殿,一进大殿,就看到李丽质正在等候着他们。

    自从李丽质跟随李世民在东征军中担任机要秘书以后,李世民很喜欢她在身边,于是就继续让她在两仪殿负责电讯机要室。

    李丽质说道:“大哥,五哥,父皇心情不好,你们说话要小心一点。”她是特地在这里提醒他们的。

    李世民真的有些不高兴了,他认为自己一手打造了一个繁荣富强无比强大的大唐王朝,自己想要建一座宫殿,竟然会遇到阻力,心中很生气。

    李承乾说道:“丽质,谢谢你了。”

    李佑向她微笑,表示了谢意。

    随后,两人进入了李世民的书房。

    “儿臣参见父皇。”李承乾和李佑一齐行礼说道。


………………………………

第八百二十六章 怪怪的感觉

    “你们两个找我有事儿吗?”李世民问道。

    李承乾说道:“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事儿,原来是想向您禀报一下泰山封禅大典的事情,正好五弟想向您禀报一下关于美食大会的事情。”

    李承乾和李佑所要禀报的事情,李世民基本上清楚了,他相信他们能够安排的妥妥当当。现在他感兴趣的已经不是这两件事情了。

    他直接问道:“刚才,高静明跟你们说了什么?”

    李承乾老老实实地说道:“高大人说了父皇您想重修永安宫的事情。”

    “你们两个人怎么看,这永安宫该不该修啊?”李世民问道。

    “应该,早就应该修了。”李承乾说道。

    “是啊,父皇您要重修永安宫,儿臣赞成。”李佑说道。

    李承乾和李佑的态度令李世民感到满意,他点头说道:“当初修建永安宫殿是为了给你们皇爷爷祈福,你皇爷爷走后,我考虑到朝廷财政困难,这件事一直就耽搁了下来。

    兴庆宫地势低洼,夏季躁热难耐,况且又是隋朝所建,年久失修,早该兴建一座新的宫殿了。这些年来,经过励精图治,国富民强府库充盈,重新开始修建永安宫,有什么不应该的?”

    李承乾和李佑说道:“父皇说的对,应该修。”

    李世民问道:“你们对此事有何想法?”

    李承乾和李佑有一齐说道:“应该修。”

    李世民说道:“我说的不是这个,我是问你们该如何重修,你们有什么具体建议?”

    两兄弟一起摇头,说道:“儿臣没有什么建议,父皇说该如何做,儿臣就如何做。”

    听到李承乾和李佑的话中没有热情,李世民心里有些不高兴了,他说道:“修建永安宫需要筹集资金和组织施工,你们有什么建议?”

    李承乾说道:“儿臣刚听说此事,一时还没有想好,暂时没有什么建议。”

    李佑说道:“是啊,儿臣也没有什么建议。”

    李世民有些不得要领,不知道该把话如何进行下去。他想了想说道:“这件事情你们好好想想。明日在早朝上要讨论这个问题,到时候表明你们自己的态度。”

    李承乾和李佑一齐说道:“而臣遵旨。”

    李世民说道:“太子你先退下吧,李佑留下。”

    李承乾走后,李世民问答:“佑儿,父皇想修建永安宫,资金可能会有些困难,你有什么办法没有?”

    李佑说道:“儿臣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一时真的想不出有什么办法。父皇既然提起此事,说明您已经事先想好了,您说怎么办,儿臣遵旨,努力去办就是了。”

    李世民不过是听了李泰的蛊惑,提出了此事,他根本没有想好具体该怎么办。他听完了李佑的话,一时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

    李佑说道:“父皇,您一贯主张节俭,儿臣猜想重修永安宫的事情,应该是有人提议以后,您才决定这么做的。

    儿臣认为,既然有人提议此事,那么他一定对此事已经下功夫进行了研究,肯定想好了万全的办法,就按照他说的办法去做不就行了。”

    李世民英明神武,一听李佑的语气,顿时就明白了李承乾和李佑对此事没有热情的原因了。他知道一定是高静明跟他们说了事情的原委,知道是李泰提议的此事,这两个家伙才不愿意了。

    李世民之所以跟高静明说是李泰的提议,就是想给李泰一个立功的机会,为提升李泰的地位做铺垫。他刚刚取得了东征军高句丽的胜利,志得意满,在庆典活动时,又受到了万人空巷的欢迎,有些过高的估计了自己的影响力,所以在这件事情上,就完全没有顾忌李承乾和李佑等人的感受,直接就提了出来。

    这时,他才发现自己这件事情做得有些莽撞了,他清楚李承乾和李佑跟李泰之间的恩恩怨怨,觉得自己应该是先跟李承乾和李佑沟通一下。

    不过,他现在骑虎难下,又觉得自己这影响力如日中天,不愿意向李承乾和李佑服软,决定把这件事情做下去了。

    他说道:“既然如此,你也退下吧!”

    李佑和李承乾本身就是愿意为李世民尽孝的。李佑原本打算,如果李世民跟自己好言商量,自己就不再计较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会帮助李世民完成他的心愿的。

    此刻,李世民这种态度,令李佑到一阵心凉。

    这么多年来,李佑为唐朝所做出的贡献,可以说是打造了一个新的唐朝。他付出的努力,做出的牺牲,一切的一切,仍然比不上李泰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

    李佑起身行礼,淡淡地说道:“儿臣告退了。”

    这一幕看在王德的眼里,不由得暗暗担忧起来。这么多年来,王德一直跟随在李世民的身边,朝中的事情他看的一清二楚。他觉得一场波澜恐怕又要发生了。

    此刻,王德心中暗暗后悔,觉得自己不应该多嘴,把李佑和李承乾前来两仪殿,并且跟高静明见面的事情,向李世民禀报了。

    李佑离开了两仪殿,又去了东宫。

    听到李佑说了他跟李世民的对话以后,李承乾的心里也很不是滋味儿,兄弟二人商量过后,决定对此事不反对也不参与。

    李世民也没有闲着,他接着就叫来了长孙无忌、房玄龄和侯君集,询问了他们的意见。

    长孙无忌如今行事越来越小心谨慎了,对于李世民的想法,他心中不太认可,因为刚刚提出了抚民以静的政策,转眼就要大兴土木,修建规模如此庞大的工程,真是有些不合时宜。不过,长孙无忌如今的态度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因此他表示赞成,心中也拿定了主意不参与此事。

    房玄龄老了,快退休了,他比长孙无忌还要小心,他表示赞成李世民的决定,随后又干脆直接提出退休了。

    长孙无忌和房玄龄的态度,李世民觉得有些怪怪的,他们虽然赞同他的意见,可是总是有种言不由衷或者说不情愿的感觉。

    侯君集没有意见,凡是李世民提出的事情,他坚决赞成,他不分管户部,花不花钱,花多少钱都跟他没关系,给李世民修宫殿,妨碍不着他的事情。

    李世民最头疼的是魏征,可是这件事情是绕不开他的,于是他就找来了魏征。

    李世民说了修建永安宫的事情,也说了长孙无忌、房玄龄和侯君集三位宰相人物的态度,他问道:“魏征,你觉得如何?”

    魏征说道:“臣对于修建永安宫没有意见,但是不同意在这个时候修建,朝廷刚刚宣布了抚民以静的政策,此时就要大兴土木,恐怕会引起朝野之间的非议的。

    臣建议,修建永安宫的事情向后拖几年再说。”

    魏征依旧是以前的那个刚正不阿的魏征,不过,现在他做事比起以前,更加讲究策略了。

    今天,李世民征求了高静明、李承乾、李佑、长孙无忌、房玄龄、侯君集和魏征这些朝廷中举足轻重人物的意见,基本上没人反对,可是李世民心里就是觉得怪怪的,总是觉得这些人没有热情,似乎心中都不赞成,只不过是不敢反对自己的意见罢了。

    其实,修建永安宫,对于李世民来说并没有那么迫切,他最想要的不是这个,而是那种万人敬仰,对自己的由衷的爱戴的感觉。他自以为现在是千古一帝,自己的威望应该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