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吃货唐朝-第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张宝贵一想起那些金戈铁马的日子,心中一阵骄傲。他本来就是个爱显摆的货,胸脯立马挺得高高的。
阴广浩没有去成吐谷浑,丧失了一个绝佳的牛叉资本,此时委屈得想哭。
杜梅赶紧说道:“殿下,站在这里说话不方便,能不能坐下喝杯茶,奴家很好奇,您怎么就知道那天会下雨,还会下鱼虾呢?我父亲可是跟着您赢了一千贯钱呢。”
说着,她招呼道:“小青,给殿下和各位公子沏茶。”
说起这个,萧婉玉就想哭,她的父亲萧东昌可是因为输了三千贯,气得回家砸碎了一个战国时期留下来的古董陶壶,又多赔了50贯。
张宝贵早想坐下来了,他说道:“佑哥,太阳这么大,我走了这么远,口渴了。”明明此时是阴天,这货竟然找出了这样的借口。
哈米德看出李佑对萧婉玉有好感,凑趣地说道:“老李,坐下喝杯茶吧。我也口渴了。”
“这个,好,坐下喝茶,嗯,放点冰糖吧。”李佑掏出一包冰糖,递给了小青,然后在院子里的石凳上坐下了。
萧婉玉早听说李佑是个吃货,果然,人家身上随时都带着吃食呢。
杜梅是个机灵的女孩,她专门捡李佑等人得意的事情说。她说道:“我家兄长说吐谷浑的局势当时极其危险,您能不能给奴家讲讲当时的情况?”
张宝贵早就想显摆自己当时的英雄壮举,立马就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他说道:“我跟你们说啊,那时候的吐谷浑,局势是相当的危险,蜀王殿下等人命在旦夕……”
张宝贵口若悬河、添油加醋地讲着。
白虎也是个爱显摆的货,他赶忙在一边添二两油加三两醋地帮腔。
萧东昌回家后,不会说这件事,杜梅的父亲也只是三言两语地一带而过,张宝贵的讲述,深深震撼了两位懵懂的少女。
随着张宝贵的煽惑,两位小美女脸色不断地变化,激动时眼含泪花,兴奋时小星星不断地闪动。
大家一看,没自己什么事儿了,阴广浩一个劲儿地撇嘴。李佑和哈米德只好一个劲儿地喝茶。
时间过得真快啊,转眼之间,天色不早了。李佑等人才恋恋不舍地告辞了。
这时,哈米德才想起来了,自己今天下午约了人谈生意的,都怪这些家伙们,害的自己白白损失一大笔钱啊。
总之,在一个潮湿闷热的天气中,大家过了一个愉快的下午。
齐王府。
侯君集和李道宗班师回朝了,两人对这次出征十分不满,他们辛辛苦苦地跑了这么一趟,一仗没打,自然没有功劳。
两人正在憋气,听说李佑等人去吐谷浑不仅得到了朝廷嘉奖,还发了大财,更加义愤填膺。于是,一回到长安,立马就打上门来了。
看到两位大将军板着的面孔,李佑笑道:“两位叔叔,谁这么大的胆子,惹你们生气了?来,吃根雪糕,败败火吧。”
侯君集和李道宗吃了一个雪糕,暂时忘了自己是干嘛来了,于是又吃了一个冰激凌。
侯君集感到凉爽下来了,火气似乎小了一点,可是这样不行啊。于是,他运了运气,瞪着眼睛说道:“殿下,你这可不对了。”
李道宗说道:“就是,不对,十分不对,严重的不对。”
李佑笑道:“两位叔叔,别演戏了,有什么话直说吧。”
侯君集说道:“殿下,臣等为了支持殿下,大老远的跑到了鄯州,又从鄯州跑到了河州,腿都跑细了。可是,没有捞到一仗,这也太窝囊了吧?!
张亮那厮可是嘚瑟地显摆,说他儿子不仅立功了,还发财了。你说,这公平吗?”
李道宗说道:“是啊,都是去了吐谷浑,这待遇怎么差别这么大呢?”
李佑笑道:“两位叔叔,小侄知道你们劳苦功高,不是卖了咸阳的煤矿,发了一笔财了吗?”
“哎呀,那才有多少啊?而且,就这么一次性的,花不了多久就没了。能不能做点别的生意啊?”李道宗说道。
李佑笑道:“行了,两位叔叔,小侄早就给你们准备了一项大生意,免得你们说小侄没良心。”
“哈哈,臣就知道殿下是个好人,绝对的有良心。”侯君集笑道。
“就是,侯君集背后说你坏话的时候,我就说殿下是好人来着。”李道宗开玩笑地说道。
侯君集哈哈一笑,不理会李道宗,说道:“殿下,什么生意?”
李佑说道:“当然和吃有关了,小侄准备制作味精,呃,就是做菜的时候,里面添加的一种调料。这种调料不是自然生长的,需要提炼才行。因此,别人无法仿制,是独家经营。
可别小看这小小的味精,你们想想,天下这么大,千家万户的,这需求有多大?发财大大的。”
侯君集和李道宗都很高兴。侯君集说道:“什么味精,臣也不懂得,反正臣信任殿下,跟着你发财就行了。”
李道宗问道:“需要多少本钱?”
李佑说道:“这样,两位叔叔、我、宝贵和广浩,咱们五人合股,我出1万贯、你们每人五千贯,作坊建在哪里呢?让我想想。”
李道宗说道:“这个简单,我在长安县(长安直辖万年和长安两县)有个庄子,500多亩地,在那里随便建。”
李佑说道:“那好,说定了。王叔用地入股,出两千贯就行了。”
“行,没问题。”李道宗说道。
侯君集和李道宗心满意足,又吃了个冰激凌,然后打包带走了一匣子,告辞离开了。
李佑送他们到了客房门口,侯君集停下脚步,郑重地说道:
“殿下,再有打赌的事情,别忘了带上我们两个,不管赌什么,我们都押一万贯。我们要是不在长安,你替我们先垫上,输了也不怨你。”
两人对于没有能够参加赌局赢钱,耿耿于怀。
李佑笑道:“行,说定了。”
李道宗和侯君集在白虎的陪伴下,朝着王府大门走去。快要出大门的时候,迎面看到,户部尚书高静明走了进来。
………………………………
第一百二十四章 跟我没关系
感谢雷霆之仞打赏和所有阅读书友的支持。
高静明笑呵呵地说道:“两位将军,你们也来找殿下啊。”
侯君集笑道:“老高啊,上次拍卖咸阳土地的事情,还是要谢谢你啊,让我们哥俩个赚了一点小钱,回头请你喝酒。”
高静明笑道:“真有你们的,出门打仗前,就知道去买了有煤矿的地,有眼光,了不起啊。”
李道宗笑道:“那是自然,我们可不是只会打仗的莽夫,发财的事情,我们也会啊。哈哈。”
高静明哈哈一笑,拱手告辞了。
书房里,李佑看看天色不早了,对喜鹊说道:“今晚吃点什么好呢?”
喜鹊说道:“王爷,奴婢忽然发现一个问题,好吃的东西多了,吃什么也不香了。”
“哎呀,喜鹊,你太有才了!我说呢,怎么胃口越来越不好了呢,原来问题出在这里啊。”李佑恍然大悟。
他琢磨了一下,对喜鹊说道:“你通知厨房,今晚就做小米粥,将菠薐菜用开水抄一下,记得不要过火。切点葱蒜,蚝点油,放点盐就行了。今晚就吃这个。”
不久,高静明来了。
“高大人,你是无事不登三宝殿,一来准是麻烦事。”李佑笑道。
“要不说殿下厉害呢,臣还没开口呢,你就知道臣的来意了。”高静明笑道。
李佑说道:“我有点饿了,要不你陪我一起吃点?”
高静明笑道:“好啊,早听说殿下是大唐第一美食家,臣正想着一饱口福呢。”
李佑说道:“你有事要谈,咱们就在这里吃饭吧,边吃边谈。”说完,他吩咐道:“通知厨房,把饭菜送到这里来吧。”
高静明说道:“殿下,夏季税收已经开始入库了,户部多少日子好过一点了。不过,现钱却十分紧张,实在是太不方便了。”
高静明指的现钱是铜钱,也就是开元通宝。开元通宝于武德四年七月开始铸造,其主要成分是铜、锡、铅。
其比例为78。14%、7。21%、12。29%,铜的比例最高。这些年来,铜含量逐渐变少了,到了贞观10年,其比例变为了60。13%、12。32%、26。45%。
铜的含量如果继续减少,开元通宝的品质就不能适应流通的需要了。
这个数据表明,大唐的铜越来越缺乏,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了。
对于户部来说,税收大部分是粮食和绢帛,开元通宝只是一小部分,部分支出也可以用绢帛和粮食进行。然而,需要使用现钱的地方就更多了。
设想一下以物易物的不便,例如,要去饭馆吃顿饭,扛着几口袋白面的情景,就知道缺少流通用的铜钱影响有多大了。
这里面核心的问题,就是一个“铜”字。
高静明说完了来意,李佑点头表示明白了。
这时,王寮带人送来了饭菜,高静明一看,顿时十分吃惊——一个著名的吃货,就吃这个吗?
看出了高静明的疑惑,李佑笑道:“高大人,这里面大有学问啊,喜鹊你来跟高大人说说。”
喜鹊就把她那番高论说了,高静明也觉得有道理,于是和李佑一齐吃了这顿简单的饭菜,的确是觉得不错。
他赞道:“有时候化繁为简、返璞归真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吃饭时,李佑就检索了铜矿开采的相关材料。
吃完饭,李佑说道:“大唐并不缺少铜矿,就在长安地区就有不少的矿脉,现在缺少的是人才。
建设铜矿从探查、基建、开采、冶炼和运输都需要大批的人才,而人才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
高静明问道:“有没有什么速成的方法?”
李佑说道:“只有一种办法,就是招募一批学子和工匠,组建一个矿业学校。一起去开一个铜矿,边学习边建设,等到这个铜矿能够形成生产能力,正常运转了,这批学生也就培养出来了。然后再招收一批学生,按照这个模式,不久的将来就能够培养出一大批人才来。”
高静明点头赞道:“不错,是个好主意,臣会向陛下建议的。”
李佑赶忙说道:“别提我啊,我手里一大堆事,没看我都瘦了吗?!”
高静明笑道:“一定。殿下能够出主意,臣就很满意了。不过,需要殿下帮忙的,还请多多指点啊。”
两人又探讨了一阵关于铜矿建设的事情,高静明又提出了一件事,他说道:“殿下,眼下有件事,臣很为难。不仅是臣为难,就连陛下也很为难,你能不能出个主意?”
李佑赶忙说道:“没有主意,我一个少年,你们大人之间的事情,自己解决好了。”
他有点怕了,求雨的事情,他只是出个主意,结果,连自己也差点搭进去,那天要是真的没有下雨,后果如何,还真是不敢想象。
李佑来到唐朝,基本上就没有闲着,一件件事情,让他费老鼻子劲了,就是眼前铜矿的事情,他恐怕也有得忙了。
高静明说的事情能够让李世民都感到为难,一定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李佑可不愿意去掺和了。
高静明看到李佑说到这个份儿上,也就不再勉强了。他又坐了一会儿,起身告辞了。
李佑推掉了一件事,心里多少平衡了一些,忽然发现,说话多了很费劲,又有点饿了。于是让人又盛了一碗小米粥,吃了起来。
李佑搜集了关于铜矿探测开采的有关知识,抄写了一阵,觉得这活实在是太累人了,他很怀念能够复制粘贴的日子,就算是打字,也比现在用毛笔写字轻松太多了。
他琢磨着如何提高效率,就想起了速记法。
阴广浩这个研究院的主簿,就相当于是办公室主任,于是,李佑就开始让他带头学习速记了。他打算今后将资料念给这些速记员们听,然后让他们去整理成文件,效率就高多了。
这天上午,李佑正在测验速记员们的学习效果,阴弘治来了。他是刚刚从早朝上过来的。
李佑和阴弘治有约定,一般朝堂上的事情,不必要跟他说,他懒得动那个脑筋。不过,要是和他有关的事情,阴弘治就会来提醒他。
阴弘治跟李佑讲了今天朝堂上发生的事情。
………………………………
第一百二十五章 不是吃货该管的闲事
贞观初年,唐朝的学校分为官学和私学。官学分为中央和地方学校。在长安的叫国学,州府的叫州学,县里的叫县学。
长安的国学主要是指国子监下设的六所学校、司天台的天文学、太医署的医学、太卜署的卜策学、太卜寺的兽医学、门下省的弘文馆和东宫的崇文馆。这些学校都是中央政府出资办学的。
萧乾复职以后,分管礼部和文教卫生,连续降雨之后,他接到了下属部门的报告,说各所院校的房屋老旧,多年失修,很多房屋都发生了漏雨。
校园里排水系统也发生了堵塞,大面积积水的现象也很多,严重地影响了正常的教学活动。
这种情况由来已久。
唐朝的长安城是从隋朝接管的,原来叫大业城。长安城是经历战乱才成为了唐朝的都城的,原先就有些破败不堪。
这些年来,唐朝接连经历了平定隋末形成的叛乱势力、与东突厥的战争和不久前的与吐谷浑的战争,再加上各种天灾不断,经济发展进步不大。
由于经费的紧张,户部每年下拨的经费只能用于修修补补,校舍等硬件设施老旧落后。
接到报告以后,萧乾亲自前往这些学校进行视察,看到学生们可怜的样子,老爷子十分心疼。他下决心彻底改善教学条件,于是他搞了一个学校改扩建计划,需要投资25万贯钱。
萧乾在早朝上提出了这个提议,那些学生出身的官员们都表示了支持,可是,高静明说户部没钱,让老爷子再克服一下。
老爷子就惦记上了李佑送给李世民的那些珠宝,让李世民把那些钱拿出来。
李世民的那些珠宝经过西市的平准署,卖了21万贯,他早已经答应了内府修缮皇宫了,一部分钱已经拨付给工部员外郎了。
萧乾不干,说自己家的房子也没有修缮,也漏雨了,但是他也不准备修缮。
他引经据典,大道理讲了十马车,请陛下爱护学子为先,把用于修缮皇宫的钱先捐出来。
后宫嫔妃们对于后宫的老旧早就不满了,可是李世民体谅国家的难处,一直拖着没有修缮。在萧乾提出动用这笔钱的之前,李世民就答应了后宫的嫔妃们了。
再说了,作为一位皇帝,李世民做得已经很不错了。皇宫的开支数目是法律规定的,李世民从来没有额外从户部拿一文钱,相反,他经常节衣缩食地向外捐款。
这次,好不容易自己的儿子孝敬来了一笔钱,如果是他自愿的倒还好,可是被萧乾这老家伙逼着往外捐,心里不痛快,面子上过不去啊。
于是,李世民就没有搭理萧乾的请求。
萧乾继续坚持自己的意见,并且说自己虽然不富裕,也要捐出一万贯,请李世民将这笔钱捐出来。
这下,李世民深感为难。
这笔钱要是不捐出去,会遭到学子们的非议,说李世民只顾自己享受,不支持朝廷的教育事业。
捐出去的话,后宫嫔妃们失望,李世民也会落个埋怨。她们的身后都有一大批官员支持,他们会对萧乾不满,朝堂上难免又会起风波的。
李世民胸怀宽广,能够容人,这就是大臣们敢于指责李世民的不足,能够出现魏征这样敢于直谏的一批大臣的主要原因。
不得不说,此时的朝堂上,风气还是很正的。皇子们争斗只是朝廷良好风气中的枝杈,并不足以影响朝廷大局。
贞观之治,正是在这样的政治氛围下实现的。
高静明体谅李世民的难处,想让李佑想办法,李佑拒绝了。
高静明体谅到李佑为了吐谷浑的事情,已经大出血了,就没有勉强。
阴弘治跟李佑说这些,是因为他看不惯萧乾这个倔老头,想让李佑帮助李世民对付他的。不过,他也没有跟李佑提起曾经替他求亲的事情。
说实在的,李佑真是懒管这样的事情,一来他相信李世民的能力,这点小事难不住他英明神武的老爹的。
二来,让他去解决,恐怕还会破财的。上次吐谷浑的事情,他还欠着人家哈米德一大笔钱呢。
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不是一个安安静静的吃货该做的事情。
李佑笑道:“舅舅,这些事情跟咱们一文钱关系都没有,管他干啥。来,尝尝我研究的冰激凌新品种。”
阴弘治一想,觉得李佑说得有道理,也就不再提起此事了。
雨过了,天却没有晴,连续的阴雨天气,令人感到烦闷。
萧府。
萧婉玉正陪着爷爷欣赏李泰出版的赛诗会诗集。当她吟诵完了赛诗会榜眼的诗,萧乾问道:“你觉得这首诗作得如何?”
萧婉玉赞道:“此诗大局气势恢宏,细微之处却精雕细琢,大势与精微之处相互辉映,平仄相对,韵脚考究,的确是一首好诗。”
萧乾问道:“你对此子可有印象?”
萧婉玉想起那日的情景,对那位榜眼有一定的印象,那个年轻人大约十七八岁,长相气质都很不错。他身穿青色衣帽,应该是个基层官员的子弟。
她点头说道:“还有些印象。”
萧乾说道:“此子是洛阳著名才子,文武双全,志向颇高。他其实是勋贵子弟,却不肯借着祖上的蒙荫,行事稳重低调。
就比如这次参加赛诗会,他以七品官员子弟身份,冒名参加比赛,一路过关斩将,终于取得了榜眼的好名次。
这样的年轻人,实在是令人欣赏啊。”
萧婉玉一下子听出了弦外之意。
原来,此人名叫长孙銘,是薛国公洛阳都督长孙顺德的长孙。他今年18岁,原本在洛阳国子监读书,他的父亲托人找萧乾向萧婉玉提亲,被萧婉玉拒绝后,心中不服,特地隐姓埋名,借着参见赛诗会前来长安,只是想看上她一眼。
长孙銘一表人才,极有才华,做得一手好诗,他从洛阳赛区一路过关斩将,一直到这次赛诗会上获得了榜眼的头衔。
那天,在赛诗会上,萧婉玉秀美的容貌、高雅的气质和过人的才华,都令这位公子哥儿深深折服。他暗下决心,自己展开对萧婉玉的追求。
现在,他索性留在长安,进入了长安国子监读书。
果然,萧乾说道:“玉儿,上次的长孙顺德派人来提亲,你说不愿意,我也就没答应他。
不过,我也没有把话说死,说再考虑考虑,留下了活口。
现在,你见到人家本人了,印象也不错,你要是愿意的话,我可就答应人家了。”
萧婉玉此时已经对李佑产生了好感,长孙銘自然不在她的考虑范围之内。她马上说道:“爷爷,玉儿不喜欢他那个样子的,您直接回绝了他吧。”
萧乾挺喜欢长孙銘的,他正要劝说孙女,萧东昌走了进来。
行礼过后,萧东昌说道:“父亲,您干嘛非要逼着陛下捐出那笔钱呢?”
………………………………
第一百二十六章 李世民的心愿
原来,萧东昌下班之前,长孙无忌特地到他的办公房里,让他回去劝劝萧老爷子,要体谅陛下的难处,不要当众跟陛下为难。
萧东昌也有点为父亲担心,于是特地来找父亲谈论此事。
萧乾说道:“昌儿,你有没有发现,陛下和以前的差别?”
萧东昌说道:“陛下越来越强硬了。”
萧乾点头说道:“你说的没错,随着政权的进一步稳固,陛下权威日盛。尤其是这次求雨后,陛下认为上天眷顾自己,愈发地意气风发,脾气也比以前大了不少。
陛下也越来越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了,此事恐非朝廷之福啊。
齐王殿下孝敬陛下这无可厚非,可是国家仍然不富裕,不是陛下该追求享乐的时候。
我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提醒陛下,以天下苍生为重。”
萧东昌担忧地说道:“可是,父亲在朝堂上当众让陛下下不了台,触怒了陛下,只怕您这刚刚复职,会不会又被罢官了呢?”
萧乾笑道:“我被罢官已经不是一次了,没什么大不了的。
昌儿,做官不能只是考虑个人得失,那样做事只会变得畏首畏尾的,丧失了锐气。只要是真心为朝廷着想,心怀坦荡,才能够不失初心。”
萧东昌说道:“父亲教训得是。”
长孙皇后寝殿,立政殿。
李世民气呼呼地说道:“萧乾这个老家伙,真是气人,罢官五次了,这个臭脾气还是不改。总是跟我过不去,当众让我下不了台。
我看,还是让他回去养老吧。”
长孙皇后问道:“陛下,您早就知道他是这个脾气,干嘛又恢复了他的仆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