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吃货唐朝-第7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想当初,他还看不上人家薛仁贵呢。”

    “就是,就是。”

    ……

    听说薛仁贵不仅已经成了和县令大人平级的大官,还成了爵爷,那可是比县令大人还要厉害了。

    羡慕嫉妒恨,村民们一个个的眼睛都直了。

    消息不胫而走,县令等官员名流,不断地前来拜访薛仁贵。

    薛仁贵在老家只停留了三天,就急着要回去了。

    王氏劝他再待几天,薛仁贵说道:“不行,我必须赶紧回去,王爷也许要用人呢。”

    薛仁贵是大丈夫,知恩图报那是本分,他急着回去替王爷效力。于是,他带着柳金花等人踏上了前往京城的路途。

    周青跟着薛仁贵一起前往长安。薛仁贵只是答应他替他向王爷举荐,至于是否能够录用,他没有打包票,全看王爷的安排了。

    刘仁轨到兵部报到了之后,住进了齐王府,听王爷调用。他对王爷越了解,越是震惊,越是钦佩,越是喜欢。

    他不知道自己祖上积了什么德了,以至于祖坟冒青烟了。

    这位王爷才华逆天,待人随和真诚,护犊子,不贪功,有什么好处都想着身边的人。这样的主子,实在是他梦寐以求的人了。

    张宝贵等勋贵子弟就不说了,薛仁贵和王玄策的出身于他刘仁轨相仿,受到了重用,已经开始建功立业了。同样才华横溢的刘仁轨自然也是热血沸腾,就等着建功立业呢。

    刘仁轨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训练一支远洋水军,准备执行大航海计划。

    不久,他就拿着兵部的公文,前往扬州去执行任务了。

    唐朝的造船业很发达,居于世界领先地位。这里就不一一叙述了。

    远洋的第一件事就是造船。

    术业有专攻,要想造船就要有造船的专家。李佑查阅了资料,又发现了一个贞观年间造船的顶级高手,他叫唐逊。

    这个唐逊可不简单,历史上曾经担任扬州道造船大使。他能够自制造船图纸,有组织管理造船业的经验。

    尤其是自制造船图纸这一点,就十分了不起。欧洲直到一千年后的1633年,才有人能够自制造船图纸。

    此时的唐逊只是工部将作监左校署的一名监作,就是个绘图员,从九品下的小官。

    唐逊今年22岁,是个标准的白面书生,身子骨有点弱,此人不善言谈,是个老实稳重的青年。

    这天上午,唐逊像往常一样,第一个来到办公房,打扫卫生,然后和8名监作一起开始办公。

    这时,门外传来了左校署署令的声音,他殷勤地说道:“大人,唐逊就在这里办公。”

    门开了,左校署署令陪着一位七品武官走了进来,大家一看,见过,此人是齐王殿下的典军校尉白虎。

    左校署署令说道:“唐逊,过来见过典军大人。”

    唐逊急忙过来,向白虎行礼。

    白虎打量了一下唐逊,说道:“你就是唐逊,我家王爷看上你了,今后你就是齐王府的人了。跟我走吧。”

    齐王殿下那是什么人?一个字,牛叉!

    跟上齐王殿下的人,各个都飞黄腾达了。唐逊很幸福,在众人羡慕嫉妒恨的复杂目光的注视下,开启了他辉煌的新的人生。

    改变命运的不只是唐逊一个人。

    这天中午,东西两市门前贴出了告示,引起了商人们的轰动,布告上写着,齐王府招募造船监作,工作地点在扬州。

    无论何人,特别注明,这个无论何人,包括商人子弟,都可以参加考试,择优录用。

    这个监作,是工部官员的最低级别,而且工作地点在扬州,对于一般的勋贵和官员子弟吸引力不大,可是对与平民子弟和商人子弟来说,这就是成为官员的第一步。

    录取的监作只有24人,报名时间只有三天,结果一下子来了715人报名。

    这天上午,找研究院的大院里,第一场考试开始了。

    七百多人都坐在院子里,每人面前一张书桌。原本研究院准备办新学,准备了一些书桌,可是仍然不够,于是他们就向孔颖达求援,借来了一些书桌。这才满足了需求。

    萧乾和孔颖达被邀请来主持了考试。

    上午九点,考试正式开始。

    萧婉玉带着研究院的十几名女官开始给考生们发卷子,看到这些穿着高跟鞋,年轻貌美的女官们,考生们一想到今后会进入研究院,和这些女官们打交道,原本就沸腾的热血,直接就燃烧了起来。

    考试的内容只有三种,按照论语第一篇的内容,写一篇感想,要求在500字到700字之间。这是考察考生基本的文化素养。

    第二个题目是算学,考察考生的算学基础。

    第三个题目就有点怪了。

    这个题目是绘画,可是不要求考生们做出完整的作品,只要求考生画一个圆形,一个四方形,一条直线,两条平行线,还有就是一个鸡蛋。

    这是考察考生们学习机械制图的功底。

    考试结束了。

    最终录取了24名考生,其中官员子弟3人,平民子弟5人,其余的都是商人子弟。

    招收来的考生,被编成了一个造船学习班,由唐逊负责教学。

    为了尽快培养出一批造船工程师,李佑从科技图书馆上誊写了《机械制图》和造船有关的科技知识,让唐逊边学习边教学。

    古人作画,使用的也是毛笔,制图就不方便了。于是,李佑只好提前拿出了一件秘密武器。

    以前说过,李世民、李佑和高静明有过一个大计划,这个计划就是全面提高全民教育水平,实际上也是在打击门阀氏族的文化基础。

    上次通过提高商人地位,实现了第一步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增加了大量的学校。为此,学生们还来了个学生运动。

    但是,这对于提高整个大唐的文化水平,


………………………………

第二百四十八章 再送你一件大功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大唐的文化普及率不高,首先就是物质基础的制约。

    由于造纸技术、印刷技术不高,学习的成本就很高了,百姓买不起书籍,学习用的大量纸张就更消耗不起了。

    李佑他们的第二步计划就是推行新的造纸术和印刷术。为了不引起门阀氏族的警觉,这些都在秘密进行着。

    至于第三步计划,这里暂时不做论述。

    第二步计划的一部分,也是降低书写成本的一项重要举措铅笔。

    铅笔芯是用石墨加上黏土制作的,石墨添加得越多,笔芯越软,颜色越黑;而粘土添加得越多,笔芯则越硬,颜色越浅。硬度不同,分别用于书写和绘画。

    此时没有橡胶,制造不出橡皮,李佑就用最早发明铅笔的时候的办法用面包屑当铅笔擦。

    由于这是大计划第二部分中的一部分,李佑必须请示李世民才可以推广。

    两仪殿,书房。

    这天上午,早朝后,李佑求见了李世民。

    “父皇,您来看看这个。”李佑拿出了一支削好的铅笔递给了李世民。

    李世民拿起来看看,感觉像是只笔。问道:“这是笔吗?怎么这个样子?”

    李佑说道:“父皇,这叫铅笔。”

    李世民“哦”了一声,拿起笔来,就像是拿着毛笔一样,在纸上写了几下,纸上倒是出现了一个字,可是歪歪扭扭的十分难看。

    李佑笑道:“父皇,这个笔不是这样握的。”

    他接过铅笔,换了握笔的姿势,很熟练的写了起来。

    “嗯?”李世民接过铅笔,按照李佑握笔的手法试了试,一会儿就适应了。

    他拿着笔画了一幅简单的画,觉得比起毛笔来,好用不少。

    接着,李佑拿出了一块面包,揪下来一小块,将李世民先前写的一个字擦掉了。

    李世民很感兴趣,写了擦,擦了写,玩了起来。他很精明,立刻就看到了铅笔的优缺点,他说道:

    “这个铅笔用来作画比毛笔要好。能够反复利用纸张,是个学习文化的利器。不过,文档容易被修改,不适合做记录之用。”

    李佑说道:“父皇说得对。这个铅笔最适合初学文化者使用,用作车船建筑等制图也十分方便。”

    李世民问道:“成本高吗?”

    李佑给李世民介绍了铅笔的制作技术,也说到了大型石墨矿藏的位置等,说道:“大量制作的话,成本很低了。”

    李世民说道:“那就开矿,建立作坊,开始大量生产吧。”

    “儿臣遵旨。”李佑说道。

    ……

    李承乾终于回来了。

    这次的吐谷浑大捷,是唐军损失最小,战果最大的胜利之一。李世民亲自主持了西征军凯旋的欢迎仪式。

    李承乾受到了李世民的褒奖,给了他很多赏赐。总之,此次出征吐谷浑。李承乾的收获最大了。

    这天中午,李承乾亲自找李佑来了。

    齐王府。

    李佑为李承乾举办了洗尘的酒宴。萧婉玉、张宝贵、阴广浩等人作陪。

    几个人客套了一阵儿,开始喝酒,喝到有点晕乎的时候,李承乾忽然想起了一件事情,他从怀里掏出了一封信,递给李佑,说道:“五弟,这是那个慕容翎给你的信。”

    此时,萧婉玉就坐在李佑的身边,一脸的难堪神色。

    张宝贵等人都喝了不少酒,忘记了萧婉玉的存在。张宝贵说道;“佑哥,快念念,你老婆说了些什么?”

    阴广浩迷迷瞪瞪地说道:“是啊,佑哥,我可是很羡慕你啊,你老婆怕不是要追到长安来吧。哈哈。”

    李佑打开书信一看,果然是慕容翎要来长安了。他笑道:“广浩说得不错,慕容翎那妮子说要来长安过元正(春节)呢。”

    萧婉玉在一边脸色更加难看了,眼泪在眼圈中转悠着。为了避免被人看出来,她只有把头扭到了一边。

    李承乾这时才想起来萧婉玉的存在了,他有点尬尬,不过没有说什么。

    萧婉玉实在是心里不舒服,借口不胜酒力,提前告辞了。

    看到萧婉玉离开,李承乾带着歉意说道:“五弟,刚才喝多了,不好意思啊。”

    张宝贵和阴广浩也反过味儿来了,都表示了歉意。

    李佑笑道:“这有什么?女人嘛,你不要太惯着她们。这不是不尊重她们,而是一种生活的技巧。

    咱们这些人将来那个不是一堆女人?要是惯着她们吃醋的毛病,女人们一起争风吃醋的,那日子还怎么过?

    再说了,她们既然要做贵族的女人,就要有接受这一切的心理准备。否则的话,婚后的生活,对她们来说就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了。

    要是能够想开,对她们来说是一件大好事儿呢。”

    李承乾深以为然,他说道:“不错,就应该这样。”李承乾的性子有点软弱,他希望照顾到每个女人的情绪,结果反而一团糟。身边的女人不团结,摩擦不断。

    李佑笑道:“大哥说得对。男人要是只有一个女人,你就是天天哄着她,也没有问题。

    可惜咱们不是。这点上要学学父皇,你看看,他身边哪个女人不是小心翼翼地看他的脸色,后宫里反而平静得很呢?!”

    李承乾点点头说道:“五弟说得有道理,我回去后,也要这样办。”

    说完,他说道:“咱们不说这个了。五弟,我敬你一杯,这次去吐谷浑,大哥我可是风光了。这都是你的功劳,来,干杯!”

    李佑喝了酒,笑道:“大哥,咱们也不说这个,我跟你说,还有一件大功劳,你要不要?”

    “哦,什么功劳,你快说。”李承乾说道。

    李佑说道:“喜鹊,去吧我画的那张图拿来……”

    不一会儿,喜鹊拿来了一张图,图纸上画着一座台阶,中间是一块石碑的样子。

    石碑上写着:“大唐英雄纪念碑”的字样。

    李承乾一时没有反应过来,问道:“五弟,弄这个是什么意思?”

    李佑正色地说道:“大哥,大唐从创立至今,牺牲了多少将士?他们的英灵应该被后人铭记。

    你想想看,如果你建议建立这个英雄纪念碑,不仅能够激励我大唐将士奋勇杀敌,建功立业。

    关键是,那些家中有人牺牲的眷属们,该如何感激你?”u


………………………………

第二百四十九章 儿臣有办法

    “哎呀,高啊!”李承乾明白了过来,他知道,他要是建立了这个英雄纪念碑,收获会远远大于这次出征吐谷浑所建立的功劳。

    他拱手对李佑说道:“五弟,大哥真是不知道该怎么感谢你了。”

    说完,他也没有心思喝酒了,就告辞走了。他要回去醒醒酒,下午就去找李世民汇报。

    李承乾走后,阴广浩问道:“佑哥,这样收买人心的事情,你干嘛要让给太子殿下呢?”

    张宝贵也说道:“就是,这件事你自己去说不就行了?”

    李佑说道:“咱们用不着收买人心。再说了,这件事情是件正经事,只要是办成了就行,谁说不一样呢。”

    第二天早上,李佑来到了研究所。

    唐逊经过了几天的准备,就要开始给招收来的学生们上课了。他来到李佑的办公房,向他汇报造船学习班的准备情况。

    李佑听取了他的汇报,便是满意,说道:“你们这个班,前两个月就学习制图的基本知识。然后,直接从研究船体结构开始,学习三个月,将大唐现有的主要船只的结构都熟悉一遍。

    然后,我会给你们一些更加先进的船只的图纸,你们就直接到扬州去监造。”

    原本看到机械制图时,唐逊就很佩服这位王爷,不明白他哪里学来的这么先进的制图技术。

    这些天来,李佑还给了他铅笔、三角尺、圆规等实用的绘图工具,都令他感到震惊。

    现在,听说王爷会给自己先进的船形图纸,他也不感到惊奇了。

    李佑看了看他淡薄的身体,说道:“身体是事业的本钱,你这样的体质不行啊。

    现在,我给你一个命令,你和学生们,每天早起必须要进行锻炼,只要天气许可,每天围着院子跑8圈,少一圈都不行。

    每个课时,不得超过半个时辰,课间也要活动。放心,你们的伙食我会给你们补贴的。”

    看到王爷如此地关照船舶班的事情,唐逊心里真是感动。

    唐逊离开后,萧婉玉走了进来,她真是个聪明的女子,对于昨天发生的事情,一个字也没有提起。说说笑笑地向李佑汇报工作。

    李佑看到萧婉玉可爱的模样,忍不住说道:“宝贝,过来抱抱。”

    萧婉玉红着脸朝他走去。

    正在这时,白虎在外面喊道:“王爷,陛下派人来了,让您马上去上早朝。”

    李佑原本想和萧婉玉温存一下,被白虎这个王九蛋又给搅和了。

    萧婉玉看到李佑郁闷的样子,忍不住咯咯娇笑起来。

    李佑不干,上前抱住她的娇躯,在她的樱唇上吻了一下,这才向外走去。

    来到了走廊上,见到了前来传旨的王公公,他问道:“王公公,发生了什么事情了?”

    王公公说道:“殿下,你赶紧去吧,陛下等着呢,咱们边走边说吧。”

    路上,王公公对李佑讲了朝堂上发生的事情。

    今天早朝开始不久,李承乾说道:“父皇,自从我大唐开朝以来,为了大唐的江山社稷,为了百姓的福祉,在历次战争中,牺牲了无数的忠勇将士。

    就是这次吐谷浑的战争,也牺牲了一千多名唐军将士。

    不仅如此,除了军方的将士们,还有那些在敌人面前英勇不屈的文官们,还有哪些支援前线作战,死在路上的民夫们,他们都为大唐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对于这些为国为民而英勇献身的人们,儿臣以为,朝廷不能忘记他们的功绩。

    因此,儿臣提议,建立一座高规格的大唐英雄纪念碑。让那些英灵永远受到大唐君臣和百姓的敬仰!”

    “好啊!”

    李承乾的话音一落,军队将领们首先出来赞成了。

    接着,文官们也表示了赞成。

    李世民很高兴。他昨天听到李承乾汇报了这件事情之后,就觉得是个好主意,于是,他就让李承乾在今天的早朝上提出来,看看百官门的反应。

    结果,意料中的好效果。

    李世民心里是赞成这件事的,他问道:“对于太子的建议,众位爱卿以为如何?”

    军方将领们一致赞成。

    文官们也有不少人表示了赞成。

    这是,高静明出来说道:“陛下,太子殿下的提议,臣没有意见。可是按照太子殿下的意见,这个纪念碑要建造高规格的,那就要采用汉白玉等材料,是要花大价钱的。

    现在,朝廷要实行大航海计划,那更是要花大价钱的,在加上建造纪念碑,户部实在是无能为力了。

    因此,臣建议,此时能不能缓上一缓?明年或者后年再建?”

    李承乾十分不爽,他刚要开口,李泰说话了。他说道:“父皇,儿臣赞成户部高大人的意见。

    正如高大人所说,大航海计划,事关朝廷的前途,那是要优先保障的,这笔钱应该出。太子殿下所提议的,儿臣也不反对。

    但是,儿臣以为,现在的出征将士们的奖励还没有的发放,这又是一大笔钱。如果再加上建造如此高规格的纪念碑,朝廷财力不足。

    因此,儿臣以为,应该先保证立功受奖将士们的奖励,以及那些牺牲将士们的抚恤金的发放。”

    李泰看到李承乾又要收买人心,心想好事不能都让他占了,于是想出了这么个主意。

    还别说,这招数挺厉害,不仅挫败了李承乾的势头,还赢得了出征将士们的欢迎。

    “有道理。”军方将领们觉得李泰的意见比较中肯,转而支持李泰了。

    “是啊,是啊,事情要分轻重缓急啊。”文官们也觉得李泰所言有理。

    李承乾的满腔热情被李泰的当头一瓢冷水给浇灭了,心中愤怒异常,他说道:“这有什么,这些事完全可以一起办的。”

    这下,众人都开始摇头了,现在说的就是缺钱,办两件事都难啊,你还说一起办,有毛病吧?

    李泰看到大臣们的表情,心中暗暗高兴,他问道:“高大人,你说说看,这些事情一起办,行吗?”

    高静明说道:“太子殿下,恕臣无能为力了。”

    李泰说道:“太子殿下,你的心愿是好的,可是,也不能不顾朝廷财力困乏的现实,就这样蛮干吧?!”

    李承乾被逼的急眼了,他说道:“不就是钱吗?儿臣有办法!”u


………………………………

第二百五十章 遍地是黄金啊

    李承乾眼看着一场大功劳就没有了,不仅如此,自己的提议竟然还成了李泰打击自己的武器了。

    他怒了,当时就想着从自己掌管的盐政里面往外拿钱。不过,他刚刚经历了吐谷浑这样的大捷,信心已经开始建立起来了,思考问题的能力也开始提高了。

    他深吸一口气,让自己冷静下来。他迅速思考了一下,觉得不能这样做。

    盐政可不是他李承乾自己家的。虽然按照规定,他手里掌握着提留款,建一个纪念碑不成问题。可是这难免会留下擅自动用朝廷钱款的口实。

    李泰是绝不会放过自己的,他一定又会借题发挥的。

    李承乾想到,李佑提出了这件事,绝不是为了害他李承乾的,他一定会有解决的办法的。

    想到这里,他有了主意。

    李承乾抖擞精神,刚要开口,李泰抢先发言了。

    他嘲讽地说道:“太子殿下,你不会又要说,李佑有办法了吧?”

    这话一出口,李泰忽然就后悔了起来,他现在十分担心,那个妖孽的李佑会不会真的有办法呢?

    果然,李承乾笑道:“不错,正是这句话,五弟有办法!”

    说完,他对李世民说道:“父皇,儿臣举荐齐王李佑,他一定有解决朝廷困境的办法的。”

    高静明现在日子真的不好过,户部没钱,捉襟见肘啊。他就盼着李佑能够帮着户部弄出钱来。

    他也说道:“陛下,臣赞成太子殿下的意见,齐王殿下一定有办法的。”

    长孙无忌现在对李佑也很有信心,他已经猜到了,这个建设纪念碑的事情,就不是李承乾的主意,他没有那个脑子。

    他也觉得,既然李佑给李承乾出了这个主意,就一定留下了后手的。

    他说道:“陛下,臣赞成太子殿下的提议,请让齐王殿下来解决朝廷的困境。”

    “臣附议。”

    “臣附议。”

    大臣们纷纷说道。

    李泰和李恪羡慕嫉妒恨,恨不能被众人举荐的是自己,可惜他们没有这个能耐。

    李世民下旨,传李佑上殿。

    李佑来到了大殿上,李世民说道:“太子,你把情况跟李佑说一下吧。”

    李承乾简单地介绍了一下情况。

    李佑笑道:“多大点事儿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