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奋斗在洪武末年-第1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柳淳的第一批弟子,全都是太学生。
因为长沙变法有功,被老朱破格授予七品冠带。
接着又外放各地为官,最高的,居然当了右布政使,这绝对是一步登天,接下来就算老朱还要提拔,柳淳都不会答应,这些学生也不会接受。
超擢是可以的,但屡次超擢,那就不行了。
这帮学生最需要的就是时间。
三年一次考评,三次考满,正好是九年的功夫。
比如说一些知府,调进京城,接掌小九卿,甚至出任侍郎,都是可以的。那些知县呢,选择的余地就更大了。
升任知府,或者进入都察院,六科廊。
总而言之,十年之后,朝堂上下,里里外外,到处都会有柳淳的人。
这是一个趋势,只要不出意外,势不可挡。
让儿子进入学堂,甚至成为锦衣卫,不要说师父柳淳,光是这一群前途远大的师兄弟们,互相帮衬着,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一个学校,最重要的是什么?
或许有人说是知名度,是名师辈出,是师资雄厚……其实相比这些,人脉才是最关键的。有很多时候,你不是天赋不够,而是根本就接触不到。学科越来越细化,如果遇不到行业的前沿名师,没有一些早已成名的师兄师姐,没人相互帮助,提携指点……光凭着一个人,是很难闯出一片天地的。
哪怕在古代,一个读书人之所以有名气,那也是靠着朋友之间,互相吹捧……如果你连参加滕王大宴的资格都没有,空有王勃的才华,也没机会写《滕王阁序》啊!
进入了柳淳的学堂,就等于拥有了目前为止,最为强大的一张关系网。
赵勉对此,那是心知肚明。
可问题是,赵勉的心里,有一道最大的坎儿。
“爹,别的都不说了,柳淳标榜科学,说他跟理学不同,最最难以接受的,他居然以墨子和杨朱为祖师,这,这简直是大逆不道啊!身为儒者,孔孟门徒,我,我绝不能让儿子背叛儒家!绝不!”
赵勉红着脸,用力摇头,态度格外坚决!
刘三吾瞧着女婿,并没有生气。
“你这个想法,也不算错,的确,儒墨两家,当年斗得可是很凶啊!至于杨朱,更是被骂了两千多年,十足的卑鄙小人。不过老夫问你,今日之儒,跟孔夫子之儒,一样吗?”
“这个……”赵勉咧嘴苦笑,“孩儿不及岳父博学,但我也清楚,孔孟之道,就已经有了很大差别。董仲舒上天人三策,以阴阳五行为框架,杂收黄老之学,已经和纯儒有了差别。李唐之后,释教东渡,乱我道统。数次灭佛,杀得是血流成河。等到两宋之后,理学兴起,二程学自周敦颐,号为纯儒之学,可他们的学问又来自先天图,这先天图是陈抟老祖的,如何算得了纯儒呢?”
到了赵勉这个地位,以他的眼界,当然很清楚,儒家只是名字没有改变,其中的内涵实质,已经大相径庭。
尤其是朱熹以后,更加不一样了。
只要看过高中的教材,就应该有感觉,不管是孔子,还是孟子,他们都希望让自己的学问,变成治国之道,而且两位都积极奔走,只不过到处碰壁罢了。
而程朱理学,则更强调修身养性,仿佛一个人修成了圣人,然后治理天下,就顺理成章了。
可鲜有人想过,就算你成了孔夫子,孟夫子,不一样没有用武之地吗!
有句话怎么说来的,一切古代史,都是现代史。人们会根据自己所处的时代,所思所想,去揣度阐释古代的事情。
历史如此,学说思想也是如此。
明初的时候,刚刚从乱世走出来,读书人的脑筋还不是那么僵硬,更不是榆木疙瘩。
至少能混到六部尚书一级,赵勉不是呆瓜。
当问题是,让他的儿子背叛儒家,这就太难接受了。
“哈哈哈!!”
刘三吾哑然轻笑,“你啊,还是没有把书读通透了,你当圣贤之道,是那么简单吗?”
赵勉一惊,“请岳父指点。”
老头轻笑道:“柳淳虽然标榜学问来自杨朱和墨子,但试问,墨家的学说,儒家就没有用过吗?比如儒家一向反对滥用武力,反对追逐边功,大肆征伐,这不就是墨家的主张吗?所以啊,读书做学问,不要用门户之见。而且老夫也坚信,以儒家的之广阔,儒门之浩大,足以兼收柳淳的科学一脉!”
“哦!”
赵勉大惊,“岳父,你是说,儒家会吞掉柳淳?”
“非也!也可能是柳淳从里面吞了儒家……毕竟秦汉以来,我们都是外儒内法,现在变成外儒内墨,或者外理学,内科学……也没什么不可能的!”
赵勉觉得脑子都不够用了,这也太刺激了。
“爹,您老真觉得会有儒学跟科学合流的日子?”
刘三吾轻笑,“或许老夫看不到那一天,但你也别意外,红花白藕青荷叶,儒释道三教归来是一家。理学科学,同出一门,也没什么了不起的。柳淳现在为了开宗立派,才把墨子和杨朱抬出来。等他的门生够多了,势力够强了,就会向理学妥协……或者呢,理学就会向科学低头。”
“总而言之,孩子能在柳淳门下,崭露头角,日后必定有飞黄腾达,光大门楣之日!”
赵勉起身,连连给老岳父作揖。
真不愧是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刘三吾是真正做到了老眼平生空四海,这么复杂的事情,愣是被老爷子三言两语,给说得明明白白。
纠结什么门户之见,柳淳这小子有本事,他的弟子有前途,让儿子过去读书,那不是情理之中吗!
至于他想当锦衣卫,假如真有一天,锦衣卫变成了人人羡慕的衙门,儿子在里面做事,也没什么不可以的。
赵勉觉得自己通了,想明白了,有点轻飘飘的,好像悟道了似的!
他二话不说,赶快准备束脩,告诉儿子,转过天,他亲自前往鸡鸣山,到了柳淳学堂的外面,发现来求学的人还真不少。
柳淳这个学堂有两种方式,其一是正常的入学,从基础开始学起,大约和小学差不多。另外一种呢,就是随班跟读。
比如一些年纪大的,已经有了事情的,他们想学习算学,想了解地理,天文,水利,既可以跟着小学生,从零开始,一点点学习,也可以报名一些专门的课程。甚至还能安排实习……完全是一个大杂烩。
赵勉花了好长时间,从弄明白了。
“孩子,你读了不少书了,也有基础了,就不要跟着那些小孩子一起念书了,爹给你挑了个算学班,这是柳淳最拿手的东西,也是你最薄弱的,怎么样,爹安排不错吧?”
少年郎沉吟了片刻,用力摇头。
“爹,我想拜师求学,就要从最基本的学起,我要上一年级!”
“什么?”赵勉惊得眼睛瞪老大,“一年级?一年级都是七八岁的孩子,我还看到了五岁的呢!你,你都快十二了,跟他们一起读书啊?你不嫌丢人?”
少年昂起头,“我比他们大又有什么,他们学的东西,我好多都不会,比如音乐,美术,手工,体育,我都不懂的!以前我读的学堂,先生除了四书五经,什么都不教,比这里差多了!”
赵勉咧嘴苦笑,那不是不教,而是科举不考啊!
不过能成为柳淳门下的弟子,貌似也不用考科举……“行啊,爹什么都不说了,你就在这里读书,一年之后,我要考察你的学问,要是不行,就别怪爹爹不客气!”
儿子不管什么,欢呼着上学去了。
赵勉气哼哼往回走,这都算什么事啊?
他刚走出不远,迎面正好碰到了左都御史杨靖。
在这位杨大人的身后,也跟着一个少年。
“是赵兄!”
杨靖抢先拱手,又把孩子叫过来,“这是犬子杨浩!”
“哦!”赵勉含笑点头,“我记得,没想到孩子这么大了……这是?”
“哦!”
杨靖笑道:“这孩子也跟我念叨,想要学科学……我就帮着他报了一个算学班。”
赵勉好奇道:“杨浩,你怎么想学科学啊?”
“我想飞天!”少年脆生生道:“学了科学,就能造热气球,就能飞天了!”
杨靖无奈苦笑,“小孩子就会异想天开,我也没办法,让赵兄见笑了!”
仅仅报了算学班?见识还是不行啊!
赵勉突然觉得骄傲起来,他捻着胡须道:“贤侄,如果你真有心学,伯父建议你从一年级开始,跟孩子们一起读书,你会获益匪浅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第317章 你出名了
杨家小哥没有接受赵勉的建议,人家只是对飞天有兴趣,谁愿意跟一群小娃娃打滚儿啊!赵勉暗中哼哼两声。
你爹不如我官大,你也不如我儿子有眼光,这就是差距,不服都不行!
带着满腹的好心情,赵勉决定请杨靖喝酒。
两位朝廷大员,也没有找太过奢华的酒楼,只是随便找了个安静的所在,点了几个菜,要了一坛子花雕。
赵勉先给杨靖倒酒,然后主动道:“杨兄,这些日子,你们都察院如何?”
杨靖喝了一杯酒,倒进肚子里,竟然是苦的。
“我也不瞒老兄,自从金殿上,让柳淳怒斥,说风闻言事,是无中生有,加上那几个御史的确受安童的唆使,诬告干吏,现在都察院的士气十分低落,好些日子,都没人敢上书,生怕又触了霉头。我倒是觉得,长此下去,不是言路之福,还是要让百官敢说话,你说对吧?”
赵勉含笑,“我也是这么看的,但毕竟柳淳说要按规矩办事,要尊奉《大明律》和《大诰》,说来惭愧,昔日都是我们指责锦衣卫肆意妄为,现在变成锦衣卫说我们了。风水轮流转,转得也太快了。”
杨靖重重叹气,“赵兄,我总是觉得,柳淳讲的,还是嘴皮子功夫,我就不信,他还真能有什么了不起的手段!不说别的,现在已经开始征收夏粮了。往年各路的御史都会下去巡察,督促各地的官吏,让他们能约束小吏,不要欺凌百姓,还要按时完粮纳税,不许耽误。今年都察院的士气低落,这件事情怕是办不好了,夏粮不能按时解送。陛下势必恼火,到时候没准都察院又要倒霉了。”
杨靖真是一个头,两个大,提起柳淳,满腹的怨言。
“赵兄,假如真的大难临头,还请赵兄多回护一二啊!”
赵勉点头,“我会尽力而为的。对了……杨兄,你既然对柳淳,多有怨言,又何必让贤侄入柳淳的学堂念书,你不怕他把贤侄教坏了?”
杨靖哑然失笑,“怕不怕也没办法,我四个儿子,就这个老三不争气,瞧见了热气球能飞天,就嚷嚷了好长时间,要学本事,也想飞天。赵兄也是当爹的,自然知道其中的难处。我是打算舍了一个儿子,让他折腾吧,反正还有三个听话的呢!”
赵勉差点让一口气呛到!
姓杨的,你无耻!
你怎么就那么多儿子?
为什么我老赵家就一个!
不对!
不只是老赵家,还有老刘家,两家都指望这么一个娃!你能舍弃一个儿子,我可不行,就算我点头了,还有母老虎,还有母老虎的爹呢!
赵勉前半段,喝得挺高兴的,可后半段却是兴致全无。他付账之后,就匆匆告辞。
姓杨的输得起,我可输不起!
既然下注柳淳,那就应该同气连枝,共同进退。
他急匆匆,找到了柳淳。
“赵大人,你怎么来了?莫非令郎要参加考试?”
赵勉连连摆手,“那孩子知道考不上,央求我,送他进你的学堂。”
柳淳不解,“我的学堂怕是不成吧!刘学士可是当世文宗,学问精深,高山仰止,让他亲自教外孙,那岂不是更好!”
“好什么!就是我那老泰山建议的,我是没办法。”
“什么?难道说令郎已经入学了,怎么没跟我打个招呼啊?”
赵勉无奈道:“他是从一年级开始,要从头学,孩子都快十二了,跟一帮小孩子在一起……我也没办法,谁让他愿意呢!”
柳淳略有些惊讶,他稍微沉吟,就笑道:“赵尚书,以我来看,未必是坏事。学问是想通的。令郎必是早早开蒙,通读四书五经,打下了很不错的基础。这时候再从头学,触类旁通,兼具两家之长,我倒是觉得,令郎以后前途不可限量!”
赵勉捻须轻笑,我儿子吗,就是有远见!像他爹!
“柳大人,听你的语气,似乎不排除儒学了?”赵勉又想起老岳父的话,故此试探柳淳。
“我不排斥任何学问,当然包括儒学在内。我反对的是读书人的故步自封,不思进取。我打出墨家的旗号,也无非是想冲破现有的格局,我最终想做的,其实是丰富完善儒家,让儒家能适应新的世界……赵尚书,你难道不觉得,这几年,大明和之前就不一样了吗?”
赵勉笑道:“还不是你柳大人手段高明,我是五体投地啊!”他嘴上说佩服柳淳,可心里却给老岳父竖起了大拇指!
果然姜是老的辣!
柳淳这小子果然所谋者大啊!
他这叫什么呢?
先占山为王,折腾个天翻地覆,等朝廷没招了,就只能招降,或许有朝一日,他还想一口吞了儒家呢!
如果说别人这么想,赵勉连搭理都不会搭理,可柳淳毕竟和一般人不同。这些年了,他的谋划,就没有一样失败过!
儿子能归附他的门下,或许还真是一步好棋。
“柳大人如此气魄,犬子能追随左右,真是三生有幸,我们全家都欣欣然啊!”
柳淳笑道:“赵大人这是给我面子啊,这样吧,假如三年之内,令郎能完成五年的课程,到时候他就算我的第五位弟子!”
“第五位?”赵勉突然大笑,“成,就这么办了,不过三年太慢了,两年,就给那小子两年时间,学不会就滚回老家放牛去。”
接下来,赵勉在言谈之间,那可就亲密多了,不消太多废话,他这就算是上了柳淳的贼船了。
吏部尚书,管的就是官帽子。
尤其是随着老朱年纪越来越大,身体也来越差,很多权柄不断下放,一个吏部尚书,或许不能为所欲为,但是提拔照顾一些中下级官吏,在三年一次的考评上面,写个上等,却是一点问题没有。
赵勉的加入,等于给学生们打开了一路绿灯。
只要你们不出问题,就没人能黑的了你们!
像之前荀顺庆的情况,是绝对不会允许发生的。
柳淳已经做好了战斗的准备,想欺负我的学生,真是吃了熊心豹子胆了!
“柳大人,事情是这样的,我听说马上收夏税了,你们有什么打算没有?”
柳淳愣了,“夏税?那不是户部的事情吗?跟我有什么关系?”
赵勉含笑道:“虽然是户部的事情,但历年都要派遣御史巡察地方,锦衣卫也要跟着巡视,务必确保税粮如数送到京城。今年雨水偏多,道路难行,若是延误了田赋,地方官吏也要受到责罚。”
说明白点,就是柳淳的那些学生,刚刚去地方的小菜鸟,要有麻烦了。
“哈哈哈!”
柳淳突然笑了,“赵大人不提我还忘了,为了夏粮的事情,他们的确跟我讲过。还拟了一套办法出来。”
“哎呦!原来柳大人早有准备啊!”赵勉惊喜道:“有什么高招吗?”
柳淳含蓄谦逊地笑道:“高招谈不上,我的学生,就会一些笨办法而已。对了,那个荀顺庆和龙镡马上就要进京了,就是他们俩出的主意!”
……
说话之间,龙镡和荀顺庆,正在往京城赶呢!
龙镡就万分感慨,“说起来他们弹劾你的时候,我担心给师父添麻烦,就没有跟师父讲,而是等着朝廷的处置。真没有想到,百姓们竟然愿意替你出头,敲响登闻鼓,真是让人唏嘘感叹啊!”
荀顺庆是个黑瘦的年轻人,本来就瘦,在地方忙了许久,就更加瘦削,不过他的眼神很有光彩,十分坚定。
“师父讲过,我们非是父母官,百姓才是真正的父母!受百姓大恩,唯有以命相保!”
龙镡同样颇为感慨,“我们给百姓一碗水,百姓就还给一眼泉,过去是地方官吏太刻薄了。”
他们说着,距离十里长亭就越来越近了。
离着挺远,就能看到好多人群,黑压压的,一眼望不到头。
龙镡吓了一跳,“怎么回事?别是赶上了大军出征吧?”
他们急忙从马匹上跳下来,牵着马,带着随从,向这边走过来。
终于走近了,突然随从大声叫了起来。
“堂尊,快看,是欢迎你的!”
荀顺庆闪目看去,只见一个高大的彩棚,插满了鲜花,在中间,有几个龙飞凤舞的大字。
“恭迎青天大老爷,当世干吏荀顺庆。”
荀顺庆有点犯傻,这,这从何说起啊!
他傻了,龙镡向四周看去,发现有书摊在卖连环画,有戏台在唱戏,有评书艺人口若悬河……全都在讲荀顺庆的事情。
龙镡捅了捅僵硬的荀顺庆,揶揄道:“你出名了啊!”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第318章 头铁的年轻人
出名了!
的确是出名了!
而且还不是小名,而是大名!
坦白讲,包括柳淳,都低估了百姓对清官大老爷的渴望。
这些年朱元璋虽然铁腕治国,但毕竟天子离着普通百姓,还是太远了。在普通百姓的心里,更多记住的都是天子又杀了什么人,菜市口血流成河,城门外人皮一大片。
如此的朱元璋,让百姓产生的更是是敬畏。
而荀顺庆就不同了。
他是个兢兢业业的地方官吏,他帮百姓解决身边的问题,开凿水渠,清丈田亩,做得都是老百姓最需要的事情。
不但如此,他还遭到了陷害。
一个人不管做了多少好事,如果一辈子顺风顺水,无病无灾,被人提起的次数一定少于那些大起大落,甚至饱受冤屈的悲剧英雄。
抗金名将不在少数,人们记住的只有岳飞。
于谦保卫京城,惨死人手,立地成圣。
阳明公有大功于社稷,后半生辗转落魄,被小人欺压……相比起彪炳青史的大人物,荀顺庆很快被洗刷了冤屈,甚至没有影响他在地方的施政。
但确确实实,他是被狠狠冤枉了一把!
柳淳为了替锦衣卫洗刷身上的恶名,把这个案子当成了典型。
编演戏曲,在茶馆戏园,到处演出,印刷小人书,在年轻一辈,广泛传播……在柳淳的一番折腾之下,锦衣卫的名气固然好了很多。
但获益最大的,竟然是荀顺庆!
他被当成了清官的代表。
文人的表率!
好些家长听说他回京了,都带着孩子过来,想要让孩子瞧瞧,书里的人物是何等风采,顺便给孩子树立起远大的理想。
人们聚集在十里长亭,终于,他们看到了心目中的偶像。
果然,非比寻常!
偶像非常高大,龙行虎步,五官端正,面皮微黑,那是替百姓操劳的证据……许多人挤到前面,一起躬身施礼。
“恭迎荀大人!”
“荀大人回京了!”
“青天大老爷。小的替大人牵马!”
……
“荀顺庆”被热情的百姓包围了,大家伙七手八脚,恨不得能摸一把青天大老爷。
“咳咳!乡亲们,承蒙错爱,仆感激不尽。”
“大人不要客气!大人是青天大老爷!是天底下最好的官了。”百姓们又喊了起来,“大人受委屈了,这次回京,陛下肯定要重用大人的,大人以后还要替百姓们做主啊!”
面对超热情的人潮,被包围在中心的“荀顺庆”简直招架不住了,狼狈到了极点。他想开口,刚说一句,就被打断,一直打断!
终于,忍无可忍,他发出了最严肃的怒吼,“乡亲们,仆不是荀知县,仆是常州知府龙镡,你们要找的荀知县,是,是他!”
老百姓瞬间傻了!
什么意思?
弄错了?
这下子乐子可大了。
他们只知道荀顺庆进京,却不知道,作为荀顺庆的上司,同样是变法的干将,龙镡也进京了。
而且这俩人站在一起,人高马大,相貌堂堂的龙镡,显然比黑瘦的荀顺庆,更加惹眼!人们顺理成章认为,偶像就应该是这样的。
完蛋了!
走错了佛堂,烧错了香!
丢人丢大了!
百姓们讪讪散开,将目光重新放在了荀顺庆的身上。
由于发生了误会,大家伙不敢凑得那么近,荀顺庆反而不用那么尴尬了。
他不是个能说会道的人,面对这么多人,激动的说不出话。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