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奋斗在洪武末年-第14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赵勉在泸州卫集中了首批五十万斤铜,动用十几艘大小船只,开始向应天运输……这一路的艰辛就不用讲了,金沙江航道还没有完全清理出来,一路上不得不五次更换船只,翻山越岭,摔死的牲口有十几头之多。

    历时四个月,才进入了长江航道,转入长江之后,完全豁然开朗,有种便秘好个月,一下子通畅的舒爽感觉,船只迅速南下,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到了应天,送到了户部交割!

    前后不到一年的光景,传说中的滇铜入京了。

    原来遥远的云南,居然还埋藏着宝贝,在京城瞬间掀起了一股热潮,就仿佛大航海发现了美洲白银,无数人前往美洲冒险一样,也有许多敏感的商人,立刻动身,前往云南,寻觅商机。

    而且柳淳这个名字,再度出现在了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话内容之中。

    事实上,柳淳在离京以后,很多人都恨不得让他永远消失,绞尽脑汁,想各种办法,他们以窥视皇宫,图谋不轨为名,禁止了热气球飞行,又以各种借口,几次冲击鸡鸣山书院,希望拔掉这颗眼中钉,肉中刺。

    另外还有人几次上书,希望把郭守敬从文庙驱逐出去。

    甚至有人偷偷往郭守敬的神像上泼狗血……种种闹剧,不一而足。

    可他们越是上蹿下跳,柳淳在民间的声望既越高,获得的同情也就越多。随着滇铜入京,人们再度点燃了热情。

    柳大人不管到了哪里,不管身份如何,境遇怎样,都始终念着天下苍生,想着造福百姓。这才是真正的好官,有良心的学者!真正做事的大才!

    柳淳一直宣扬科学。

    从此刻开始,在京城出现了“柳学”的说法,如果说科学对应的是“理学”,那么“柳学”则是直接挑战儒学……在国子监里,甚至有学生抛弃监生身份,直接前往云南,各地进京的学子,宁可进入鸡鸣山学堂,也绝不进入太学。

    另外凤阳和长沙,也都成了新学的中心,聚集了一大帮的士子文人。

    柳淳的每一点成就,都能让这些学子们倍受鼓舞。

    他们钻研学问,发奋读书,希望有朝一日,能像柳淳一般,造福苍生,治国平天下。

    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渐渐变成“学好柳学平天下”。

    整个局势都在快速转变着。

    从变法到柳学……似乎离开了京城的柳淳,比起从前,更加具有影响力,也更加难以对付!

    东宫的师父们,简直苦恼透了,许多人不停思索着,对付柳淳的办法,愁得头发都掉了一大堆。

    难道这个柳淳就打不死了吗?

    齐泰邀请练子宁,还有陈迪,暴昭几个人商议……经过了一番讨论,还真别说,让他们发现了一个问题!

    一个足以击败柳淳的大漏洞!

    “你们请看,户部收滇铜,一百斤要六两银子,也就是六贯钱,而一百斤铜,最多能铸钱二十贯,换句话说,只赚了十四贯。”齐泰拿着笔,给大家算账。

    练子宁皱着眉头,“这也不少啊!”

    齐泰大笑,“可朝廷要花费多少钱?皇家银行拨出去两千万贯的借款,户部出了钱粮,地方发动民夫,工部和河道衙门都出了力气……算起来,至少三千万贯砸进去了,以目前来看,每年从云南输入的铜料,最多能铸一百万贯,算上成本,要四五十年才能收回来。”

    陈迪大惊失色,“这么看也没赚多少啊?”

    “岂止是没赚钱!是亏了!”

    齐泰大笑道:“这些钱如果用来放贷,能赚多少利息?而且我还没有计算,从皇家银行借款的利息,实际上,七八十年都回不了本!”

    暴昭也道:“此言有理,还有维护金沙江航道的费用,那也不是小数目啊,看看现在河道衙门的开支,就一清二楚了。”

    “没错!”

    齐泰一拍巴掌,喜滋滋道:“柳淳不是号称点石成金,号称他善于理财吗?他这些年弄了那么多的花样,的确增加了一些岁入,可这一次,他玩砸了!以我的估算,他赔钱了,而且赔了许多,现在的柳淳,根本是打肿脸充胖子,硬撑着呢!”

    练子宁沉吟半晌,渐渐转过弯来,也道:“既然如此,我们要不要上书,戳穿柳淳的画皮,让朝野知道,他根本不是什么能臣干吏!相反,是个好大喜功,虚耗民财的无能之辈?”

    齐泰含笑,“没错,我们的确要上书参柳淳一本!”齐泰从座位上站起来,呵呵冷笑,他背着手,一边踱步,一边说道:“过去我们斗不过柳淳,全是被他的那一套给欺骗了。这段时间,我仔细研读了柳淳的一些书籍文章,渐渐摸出了他的脉。这就叫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弄清楚了柳学的弱点,自然能无往不利。”

    练子宁大为赞同,“齐兄果然非比寻常,以柳学对抗柳学,这招太高了!看起来,我们也要好好琢磨一下子了。”

    齐泰矜持一笑,“我也不过是这么一说,回头还要仔细计算,看看柳淳到底是赔了多少钱,等一切算明白,我们就向陛下上书,拆穿柳淳的面具!”

    ……

    就在滇铜进京的第十天,朱元璋破例把朱允炆叫到了皇宫。

    是的,就是破例!

    有很长时间,朱允炆已经见不到老朱了。

    说起来前不久,朱标去世三年,祖孙曾经一起去看望朱标,在坟前,两个人都分外悲伤,朱元璋眼中满是泪水,朱允炆几乎哭晕在坟前……

    “你瘦了不少啊!”

    朱元璋扫了一眼几乎只剩下皮包骨的朱允炆,突然心生垂怜,毕竟是自己的孙儿。

    “赐座!”

    太监搬来了墩子,朱允炆谢过之后,坐了下来。

    “这段时间,你都在做什么?可曾有读书?”

    “回皇祖父的话,孙儿读了!”

    “读谁的书?”

    “读师父柳……先生的书!”

    “哦?”老朱好奇了,朱允炆跟柳淳闹翻,最后柳淳便贬到了云南,朱允炆也受到了严重打击,被自己晾了快一年,他居然愿意去学柳淳的书,真是咄咄怪事啊!

    “既然你读了柳淳的书,那你又如何看柳淳在云南的做为?”老朱顿了顿道:“有人说滇铜入京,是柳淳的大功,可也有人说,滇铜其实是得不偿失,你怎么想的?”

    朱允炆站起,躬身道:“回皇祖父的话,孙儿以为,滇铜输运京城,靡费极大。”

    四个字一出,朱元璋稍微顿了下,而后轻笑道:“那你说说,都耗费在了哪里?”

    “回皇祖父的话,首先就是金沙江水道,这段的花费太多了,除了朝廷拨款之外,还有银行借款,地方要征调民夫,消耗粮食物资……即便不算银行的利息,这一块的耗费也在三千万贯之上,而且往后每年为了维持航道,至少还要投入三十万贯。”

    朱元璋皱着眉头,“嗯,也有你这么一说……可滇铜入京,毕竟解了燃眉之急,朝廷缺铜,你又不是不知道!”

    “回皇祖父的话,目前一年进京的滇铜不会超过三百万斤,即便按照柳先生估算的最高数额,也仅仅能突破一千万斤,全部铸钱,也只有一二百万贯,但是,在路上消耗的运费,就要几十万贯,而且民夫行进在山谷之间,死伤惨重,沿途的百姓,苦不堪言!”

    老朱眉头紧皱,“允炆,照你的说法,这滇铜反倒是赔钱了?”

    “是的,以孙儿的计算,的确是如此!”

    “那是不是要停了滇铜啊?”朱元璋声音缥缈,听不出喜怒,淡淡地问着。

    突然,朱允炆撩起袍子,跪在了地上,用力磕头。

    “皇祖父,孙儿以为恰恰相反,不管赔多少钱!都必须不计代价,让滇铜运抵京城,此事关乎大明江山,关乎千秋万代的基业……绝不是用金钱可以计算的,孙儿恳请皇祖父,万万不要被闲言碎语,腐儒书生误导,贻误大事……孙儿言语孟浪,还请皇祖父明鉴!”

    朱元璋低垂眼皮,缓缓瞧了瞧朱允炆,一年不到的时间,这个小子的确变了不少……难道这就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朱元璋缓缓起身,把朱允炆拉起来,一起走到了龙书案的旁边,“来,跟祖父好好说说,这滇铜入京,究竟有多少好处!”

    ……

    东宫里,此刻也在激烈争吵……一个年过不惑的文士,面对着齐泰等人,安然自若,面沉似水。

    他的手边,正放着齐泰算的那笔账,

    “如此浅薄见识,鼠目寸光,也敢拿出来坑害殿下,难怪这一年多,殿下受到了许多的非议,全都是尔等无能!妄为人师!在下真是替尔等汗颜!”他冷冷问道:“你们莫非要害死太孙殿下吗?”

    齐泰等人哪里会服气,纷纷大怒,“你现在不过是一介布衣,也敢侈谈国事,简直让人可发一笑!”

    文士冷笑,“是尔等可笑才是,身为官吏,尸位素餐,百无一用,难道不可笑吗?”

    “你……”

    双方正在争吵,突然朱允炆从外面小跑着进来,喜不自禁道:“方先生,皇祖父夸奖我哩!”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第362章 抢房子了

    朱允炆是真的很开心,不得不说,方先生的驾临,给了他起死回生的机会,其他的几位先生,干脆扔到了一边,连看都不看。

    朱允炆单独把方孝孺了书房里面,两个人要深谈,没错,就是方孝孺!

    此刻朱允炆简直把方孝孺奉为神明,十分恭敬。

    他上身微倾,一副虚心请教的模样。

    “先生,何以能断定滇铜的好处,又何以猜出,皇祖父会鼎力支持?”

    方孝孺清瘦的脸上露出淡然的笑,相比若干年前,云淡风轻多了。

    “殿下,草民能不能先请教,齐泰等人,是如何跟殿下讲的?”

    “这个……齐先生说滇铜劳民伤财,是柳淳欺骗陛下的诡计,说他用柳学击败柳学……”朱允炆很老实,把齐泰卖得一点不剩。

    方孝孺哑然,“他敢说以柳学对付柳学,真是大言不惭,柳学若是像他想的那般浅薄,柳淳何以敢自立门户,跟儒家千年道统抗衡啊!”

    朱允炆吸了口气,小脸发白,他只知道柳淳很厉害,但是在学问上,究竟怎么样,朱允炆还真不知道。

    “方先生,你能不能说的详细一点?”

    方孝孺点头,“草民这几年一直在巴蜀讲学,所幸蜀王殿下支持,借用了当年苏东坡读过书的中岩书院,巴蜀各地的学子来了上百人。草民前些时候听说要修金沙江水道,故此草民就南下探查,想要亲眼瞧一瞧……殿下,柳淳说了多少次,他的学问是走出来的,不是坐在高堂之上想出来的。齐泰既然以为精通柳学,那他可走了多少路?知道了多少的学问?”

    此话一出,却是击中了要害,朱允炆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方先生不辞劳苦,的确让人钦佩啊!”

    “殿下,草民只是去看了看,又随着一队脚夫,把五千斤铜料送到了泸州卫,这一趟下来,草民就断定,滇铜必须要开发……诚然齐泰愿意动动脚,亲自去瞧瞧,也不会给殿下出这么无知的办法了。”

    ……

    方孝孺的言谈之间,没有丝毫的客气,全都是疯狂攻讦齐泰,有人要问了,这位老先生是怎么冒出来的?这些年他又经历了什么呢?

    还记得当初方孝孺跑去北平,大言不惭,安顿纳哈出的部民,结果碰了个大钉子,险些把一世英名都给毁了。

    经过此事,方孝孺的仕途彻底断送,他口含黄连,灰溜溜离开了北平。

    天下偌大,哪里是安身之所呢?

    还真别说,方孝孺的运气不坏,有朋友请他去巴蜀讲学……要知道巴蜀曾经遭到元兵的疯狂屠戮,仅益州一城就遭到三次屠戮,最多的一次,尸骸就达到了一百四十多万。

    两宋时期,巴蜀文脉鼎盛,孕育出三苏等著名的文人。

    巴蜀大地,物阜民丰,百姓安居乐业,人口突破了一千万。而到了元代,巴蜀仅剩下十二万户,即便以每户八口人计算,也不到一百万人!

    损失之惨重,可见一斑!

    让人敬畏的巴蜀百姓,从来不会在屠刀下低头,敌人越是凶残,杀戮越是惨重,他们就越能爆发出无与伦比的战斗力,在巴蜀百姓的字典里,没有屈服二字!

    小小的钓鱼城,祖孙几代人,生生不息,血战不止……终于,巴蜀的农民毙杀了蒙古帝国最后一任大汗猛哥!

    从某种角度来讲,是巴蜀百姓,覆灭了横行天下,没有对手的蒙古铁骑,终结了蒙古帝国!

    雄哉!

    壮哉!

    他们或许不及文天祥有名,但他们才是这块土地的真正脊梁……纵观整个元朝,巴蜀都没有恢复元气。

    大片的空地,稀少的人口,凋敝的民生,几乎空白的教育……即便洪武帝励精图治二十余年,巴蜀距离巅峰时期还差着天地。

    方孝孺进入巴蜀之后,迅速受到了欢迎,前来求学者,络绎不绝。

    对于方孝孺来说,他除了教书之外,也在不断反思。

    他曾经胸怀大志,去投靠太子朱标,希望能实现他的理想。

    奈何出师未捷,北平一场小小的风波,就让他折戟沉沙。

    多少个不眠的夜晚,方孝孺都在彻夜反思。

    当初自己怕背上锦衣卫同党的骂名,不敢查贪官,不敢斗奸商……落了个凄凉的下场,真的不怪柳淳,也不怪任何人,只怪自己懦弱无能!

    方孝孺!

    你的圣贤学问没学好,胸中缺少了一口浩然正气!

    这几年的时间里,方孝孺一边教书,一边躬耕田亩。他抛弃了一切的享受,每日苦读,砥砺心性。

    柳淳在京城折腾得风生水起,开银行,筹办万寿庆典,创立学堂,鼓动变法……方孝孺就像一枚秋天的莲子,在淤泥之中,积蓄力量,等待来春花开绽放的那一刻!

    教书期间,方孝孺不但读了古人之书,也对柳淳所讲的很有兴趣,说起来,柳学的功力上,方孝孺可比齐泰等人强多了,

    要说起来,方孝孺不该这么快冒出来。

    他应该感谢一个人,就是被他狂怼的齐泰。

    没错,就是齐泰!

    齐泰这家伙自视甚高,总是瞧不起别人,处处以帝师自居,弄得东宫的不少人都烦他。其中就包括铁铉。

    之前齐泰就跟铁铉吵过,后来又有几次摩擦。

    铁铉思前想后,方孝孺之前来过东宫,这几年在民间教学,颇有声望,铁铉就写信请方孝孺进京,本意是压制齐泰。

    而方孝孺接到了这封信,却是百转千回,五味杂陈!

    按理说,一个名士,该矜持一些才是,最起码等三顾茅庐,哪有一封信就出山的?可他等不了了!

    没错!

    变法大势,不可阻挡!

    这是方孝孺在民间最切实的感受,柳淳推动变法受阻,那就该换个人扛起变法的大旗。方孝孺进京,就是寻觅这个机会。

    他准备很充足,先是南下,去泸州探查情况,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才乘船出三峡,下江南。

    这是个风云际会的大时代,演员已经悉数登场了,就等着大戏开幕了。

    方孝孺鞭辟入里,对朱允炆道:“殿下,你可知道,柳淳以何人为运铜脚夫?”

    “这个……莫不是当地的百姓?”

    方孝孺笑道:“的确是当地的百姓,而且还是土人!”

    “土人?他们怎么愿意听柳淳的号令,他们不都是土司的手下吗?”朱允炆真的不知道太多的细节,此刻非常好奇。

    方孝孺道:“无非是威逼利诱而已,柳淳以这些人充作脚夫,云南的土司想要造反,就比登天还难!而且以草民观之,这些土司士兵,都愿意听从柳淳的调遣,或许用不了多久,他们就会成为柳淳的心腹,甚至可以用他们去打土司!“

    “怎么会?他们这么干,岂不是忘了本?”

    方孝孺摇头大笑,“殿下,你难道忘了,当年柳淳可是能让北元皇帝低头啊?区区土人算得了什么?依草民来看,那些土司,是自作聪明了!”

    ……

    一次挫折,八年的沉淀,方孝孺此次出山,的确非同一般。

    只不过要说他看透了柳淳的筹谋,那也太小觑柳淳的本事了,金钱这个东西,实在是太有魅力了,自从产生的那一刻开始,人们就在围着钱打转转儿。

    若是钱不重要,也不会因为利率的一点波动,就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了……古今皆然。柳淳就是要以金钱作为武器,攻克土司的堡垒!

    这些土司已经存在了几百年,甚至更加久远,蒙古的铁骑,大明的精兵,都拿他们无可奈何,沐家父子拼了老命,也堪堪维持太平而已,拿大多数的土司都无可奈何。

    柳淳却打算换一种方式,刀剑无法攻克土司的防线,那就用银弹,用金钱!

    当第一批滇铜入京,在泸州卫,许多土司士兵已经干了半年多的时间。

    大约二十天一趟,他们跑了十趟左右,没有休息!

    说句实话,也就是这些年轻人从小生活在山岭之间,身强体健,换成普通人,早就趴下了,可即便如此,他们也累得不轻啊!

    “今天暂时不要走了。”

    柳淳出现,他招呼所有的土司士兵,到了一片开阔的空地……这片空地距离采铜的矿坑有五里左右,是一个高台,视野开阔,干净整齐。

    在高台上,已经起了一排房舍。

    柳淳笑道:“这些日子,你们都住帐篷,来回跑,实在是辛苦了。我让他们盖了房舍,给你们住。”

    士兵们大喜,可柳淳的下一句话,让他们一下子闪了腰。

    “不过不白给你们,要出钱的,一套房,加上前后的小院子,二十贯!”

    这帮人一听,全都摇头了,开什么玩笑?这么贵,谁住得起?有人还默默算了算身上的钱,还不到三贯,等他们凑够了,还不知道有没有了,不过眼前的这片房子,还真漂亮!比他们土司住的还好呢!

    柳淳咳嗽一声,补充道:“二十贯是对外的价钱,对内只要一成五!也就是三贯钱,就可以得到一套房子!不光是你们,包括家人,都可以过来住。这块地,这个房舍,就永远属于你们了!”

    这时候人群当中,出现了骚动,一个很年轻的黑小子出来了,他从口袋里掏出了三串铜钱,笑得很灿烂。

    “独眼大叔人很好的,每次都多给工钱……我有三贯钱——能买吗?”

    柳淳大笑,“不但能买,还能随意挑选,做一个第一个购房的人,我再送家具一套!”

    黑小子一蹦三尺高,连忙把钱塞给了柳淳,生怕他反悔,然后就冲向了房舍……这些房舍虽然差不多,可有的院子更大,有的位置更好,有的家里还有几棵树……黑小子眼花缭乱,完全不知道选哪个了。

    就在他迷糊的时候,已经陆续有人冲了过来,加入了抢房子大军,顷刻之间,就热闹了起来。

    在不远处,西平侯沐春一头雾水,他困惑地瞧着冯诚,“我说舅舅,柳淳这小子为了笼络人心,也太下本了吧?”

    冯诚脸色凄苦,“是啊,我听他算账,好像亏了不少,还在借钱呢!”

    沐春闷声道:“那他图个什么啊?”

    冯诚两手一摊,无奈道:“只有去问柳淳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第363章 仗剑经商才可靠

    独眼大叔,快看,我有房契了,这个是房契吧?”黑小子拿着一张花花绿绿的纸,在老卒面前炫耀。

    老卒气哼哼的,“兔崽子,收好了!丢了这个房子就不是你的了!奶奶的,老子忙活了这么多年,还没你住的体面呢!”

    黑小子瞧了瞧孤苦伶仃的老卒,想起几个月的照顾……突然把房契递到了老卒面前,“拿去!”

    老卒瞧了瞧他,哂笑道:“你小子傻了,把房契给我?”

    “那,那你不是没有吗!”黑小子挠头,他很喜欢这个房子,可他也知道,是大叔给他的钱,才能买得起,大叔都没有,他怎么好意思有呢?

    独眼老卒认真打量,然后把房契折叠好,塞到了黑小子怀里,没好气道:“傻子,这可不光是一个房子……有土斯有财,你有了房舍,安了家,就是这的人了!”

    “这的人?什么意思?”黑小子不解。

    “这还不懂,就是和我们一样了,以后我不能随便打你们了,不然上告衙门,会有麻烦的。”

    “哦!”

    小黑子张大了嘴巴,这下子他总算明白了,有了这玩意,就不用挨打了,那可要好好藏起来,千万别丢了。

    瞧他笨拙的样子,独眼老卒忍不住叹气,他让黑小子把大家伙都叫过来,他要给这帮小子好好说说……对于绝大多数土司士兵来说,他们的身份和奴隶无异,根本没有资格拥有土地。

    即便一些士兵的家庭属于“佃人”,可以租用土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