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奋斗在洪武末年-第16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顶点


………………………………

第408章 发展壮大的秘诀

    代王叫朱桂,排行十三,肃王叫朱楧,排在老十四。

    这俩货虽然也是攘夷塞王,尤其是是朱桂,还坐镇大同,堪称边境重镇,但相比起他们的兄长,可差得太远了。无论是藩国还是兵力,都远远不能相提并论。

    朱桂人马多一些,接近三万,朱楧惨点,只有一万五千多,也就是仗着建藩早一点,勉强超过亲王朱栴而已。

    按理说他们是没有实力造反的,

    可朱允炆在没继位之前,就几次提出削藩,登基之后,又立刻对朱棣下手,让这哥俩感到了唇亡齿寒,兔死狐悲的味道。

    与此同时,朱棣大破南军,让这俩小子又瞧见了机会。

    权衡朱棣获胜的机会不算太高,可架不住他能打啊,而且朱允炆得位不正的说法,甚嚣尘上,他们都听到了,也颇为不服气。他们都是朱元璋的儿子,凭什么让一个孙辈的小子窃据皇位,简直岂有此理!

    从感情上,还是希望朱棣能赢,只是朱棣赢了,万一也要削藩怎么办?要知道,朱棣客诉主张变法的,那玩意比削藩厉害多了。想来想去,他们决定提前烧冷灶,做点风险投资,让朱棣给他们一个承诺。

    “四哥,朱允炆小儿残暴不仁,杀师父,杀叔叔,把父皇的祖训扔到九霄云外,他就是个一只白眼狼。四哥起兵讨伐,实在是太对了,小弟愿意共襄盛举,追随着四哥,一起讨伐朱允炆!”朱桂说的义正词严,胸脯拍得啪啪作响,“四哥,你就说吧,要怎么办,小弟都听你的。”

    朱棣放下了酒杯,他的酒量可是相当了得,这俩傻孩子被灌得有点迷糊,竟然没听出朱棣的弦外之音,一口答应了。

    朱棣十分满意,“贤弟这么说,愚兄就放心了,咱们要把人马放在一起,我会派遣下面的人,帮着整顿兵马,你们就在城中静候佳音吧!”

    朱棣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干的……直接把俩家伙安排到了秦王府,腾出两个院子给他们住,至于人马,对不起,俺朱棣要接管了。

    到了第二天,朱桂和朱楧清醒过来,俩人互相看了看,全都傻了。

    “十三哥,咱,咱的兵马就没了?”

    朱桂嘴角抽搐,还不相信。

    “不会,绝对不会!四哥不会这么无情的!”

    “那十六弟是怎么回事?还有秦王府的三卫兵马?”

    这回朱桂没话说了,他们辛辛苦苦赶过来,本来是想捞点好处,结果啥都没得到,竟然让朱棣把他们的兵马轻松骗走了。

    这可不行啊!

    可酒桌上话都说出去了,要怎么挽回?

    朱桂眼珠转转,突然来了个主意。

    转过天,他带着十四弟,再度找到了朱棣。

    “四哥,小弟愿意将兵马交给四哥指挥……只是小弟想恳请四哥答应件事情。”

    朱棣含笑,“都是自家兄弟,你只要说的合情合理,四哥自然答应。”朱棣把合情合理四个字咬得很死,换句话说,无理的要求,我不能答应。

    朱桂咬了咬牙,“四哥,我听说你把田亩和牧场都给分了,还给下面的人分牲畜、房舍?有这事?”

    朱棣点头,“的确,这是父皇早就要做的变法,我也不过是在做父皇要求的事情,你们说,对吧?”

    这俩人互相看看,依旧由朱桂发言,他冷着脸,沉吟道:“四哥,你说的都对,可你也要体谅一下兄弟的为难……我们要养兵,要戍边。若是把田亩都分了,那我们还剩下什么?”

    朱棣微微一笑,“十三弟,你先听听四哥的想法……我们起兵讨伐朱允炆,最大的原因就是他违背祖训,没把父皇的要求当回事,他实在是不孝得很!我们要想赢,就要老老实实,按照父皇的圣训,推行变法,均田均赋,这是父皇主张的事情,身为儿子,我们又如何能迟疑?”

    “不管是为了孝道,还是为了胜利,我们都该认认真真推行,愚兄说得没错吧?”

    朱桂脸色难看,他咳嗽了一声,“四哥,有些话小弟本来不想说的,可既然四哥讲了,小弟就放肆一回了。”

    “说实话,朱允炆小儿要削藩,我们不赞成,可若是要变法,我也觉得不妥当……大家伙都是父皇的骨肉,宗室子弟,总不能和寻常人一样吧?”朱桂沉吟道:“四哥,你看这样行不,我们兄弟俩,鼎力支持四哥靖难……换四哥的一张文书,只要四哥承诺,以后不动我们的藩国产业,我们就跟着四哥干了!”

    肃王也拼命点头,都是这个意思。

    朱棣现在是用人之际,两大藩王的兵力加起来,也有几万人,而且他们跟朱棣的地盘相连,如果站在朱棣这边,就没了后顾之忧。如果不站在朱棣这边,还进行破坏,那朱棣就要四面楚歌了。

    在这个关头,似乎应该做一些妥协啊!

    可朱棣又是要强的人,怎么能轻易点头。

    “两位贤弟,你们很难到西安一趟,我请客,让你们去城里转转,看看风景。”朱棣说完,就把庆王朱栴叫来,让他招呼两位藩王,朱棣则是溜之大吉。

    又挨过了三天,朱桂再度来找朱棣,结果朱棣在城外练兵……就这样,一直拖了十天,朱桂两个都要熬疯了,见不到朱棣,他们就躺在地上,堵着门不走了,靠着耍无赖,逼着朱棣不得不见他们。

    “两位兄弟,还是那句话,天大地大,都没有父皇的遗训大,所以呢,你们不要有什么妄想才是!”

    朱桂咬了咬牙,突然冷笑道:“四哥,人都说成大事,要有大胸襟,四哥就连小弟这点要求都不能答应么?”

    朱棣正色道:“这可不是小事啊!”

    “那好!”朱桂气哼哼道:“既然四哥不答应,那我们就只有带着人马返回藩国,等候削藩了。”

    “走!”

    朱桂和朱楧气咻咻往外走,朱棣默然无语,一点挽留阻止的意思都没有,只是看着,到了门槛的时候,朱桂回头,还看到了朱棣轻松的笑!

    “好你个朱老四,真是没把我们放在眼里!告诉你,我们不是朱栴,没有那么好摆弄!”

    这俩货走了,从屏风后面转出柳淳,他笑呵呵坐在了朱棣的对面。

    朱棣探身道:“十天的功夫,真的够用吗?要不要我再拖些日子?”

    柳淳哑然,“王爷,其实都怪下面的人不熟练,若是掌握了技巧,最多三天,就能把两镇的人马吞并下来。”

    朱棣脸色微变,哼道:“你小子就这么有自信?”

    柳淳翘着二郎腿,轻松道:“王爷不信,只管看效果就是了。”

    “我当然要好好看看!走,配本王去军营,看看他们能不能把人带走!”

    柳淳一听,忙摆手道:“我还是少露面为好。这样,王爷你去,我正在学习做臊子面呢!回头我请客,管够!”

    朱棣斜了一眼柳淳,用力冷哼。

    “你小子真是越来越装蒜了,等着啊,你的招要是不管用,回头我让你喝西北风!”

    面对朱棣的威胁,柳淳毫不在意,还是学习做面食毕竟重要,这一次蓝新月没跟来,傻丫头怀上了,学好了手艺,照顾下一代,一个成功的男人,真是不容易啊!

    柳淳感叹着往厨房走去。

    朱棣呢!

    他往军营赶去,等他快到了,突然发现朱桂和朱楧回来了,他们脸都黑了!尤其是朱桂,手指哆嗦,指着朱棣,怒喝道:“四哥,你真行!你,你到底给我们的部下施了什么妖法,才十天的功夫,他们就背叛了我们!”

    果然有用了!

    朱棣心中狂喜,柳淳这小子,不怪他装蒜,这办法是真灵啊!

    既然办法管用,那朱棣就什么都不在乎了。

    “贤弟,你们来是共襄盛举,假如咱们都是为了靖难大业,又何来背叛之说……”朱棣顿了一下又道:“若是你们想站在朱允炆那边,四哥也不好办啊!”

    朱棣说完,情不自禁按向了刀柄!

    这俩家伙看到这里,真是心惊肉跳,朱棣有多厉害,他们可是领教了!

    “行!四哥!我们服了!我们惹不起躲得起,我们走!”

    朱棣哑然,“两位贤弟,别急着走,现在哪也不如西安安全,你们放心吧,只要靖难成功,四哥不会亏待你们的。”

    朱棣说完,就让人把两位王爷带走了。

    至于朱棣,他也是好奇,柳淳到底玩了什么花样?他催马直奔军营,找到了魏琮!这小子就是从鸡鸣山学堂出来的高徒!

    “说,你们是怎么谈的?”朱棣单刀直入,好奇询问。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第409章 人才汇聚西安

    朱棣是真的好奇,他想过很多收买二王部下的办法,可问题是他们的兵马远路而来,亲人产业都不在西安,直接给他们分田,许多各种好处,让他们跟着打朱允炆……这个难度太大了。

    可现实却是十天的功夫,这帮人都改变了想法,就连朱棣都觉得有些神奇。

    “其实我们也就是谈话,给他们讲道理,讲朱允炆如何可恶,讲反对变法的文臣有多贪婪,变法的好处有多少……”

    朱棣斜了一眼魏琮,“这么说就管用了?”

    “当然……不管用!”

    朱棣差点闪了腰,不愧是鸡鸣山出来的货儿,怎么跟柳淳一个德行?

    “不管用你放什么屁?拿本王开心是吧?”

    见朱棣气到了,魏琮可不敢放肆了,连忙道:“王爷,我们开始这么做的,收效甚微。后来我们改变了思路,我们询问大家伙,是为什么成为王府三卫的。”

    “哦?他们怎么说?”

    魏琮道:“王爷,这些人之中,有三分之一是军户子弟,他们的父辈,甚至祖辈,都从军打仗,几十年下来,已经死了很多亲人。他们想改变身份,却受限于户籍。永远不得更改,只能继续厮杀下去,看不到尽头。”

    “还有一些人出身贫苦,所谓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西北本就贫瘠,先帝虽然按户授田,但落实情况远不如中原。许多人并没有土地田产。又饱受地方豪强地主的压榨,走投无路,只能投军,混一口饭吃。”

    “当然了,军中还有不少江洋大盗,如果仔细询问,其实大家伙也都是满肚子苦水……从军之后,他们的日子也并不好过。每次打仗,有了缴获,都是上面的先挑,落到他们手里,就所剩无几了。另外克扣军饷,随意打骂……而且,而且好些士兵,还被上面的百户千户,带在身边,贴身侍奉……有,有些人染了病,都不敢往外说,生怕被笑话!”

    朱棣黑着脸听完,这些军中的弊端,他能不清楚吗!要说起来,北平也是在推行了军屯之后,情况有所好转。

    至少很多士兵都有了奔头儿,不打仗了,还有几百亩的土地等着他们,可以安安稳稳过舒心的日子……

    “病根儿找到了,你们又是怎么对症下药的?”

    魏琮笑道:“首先就是跟大家讲,变法的核心就是均田,要处理掉欺压他们的地主豪强,将霸占的田产分给他们普通人,实现真正的均田。还有,变法要废掉军户,改行募兵……另外变法还要严肃纲纪,不许将领无故欺负兵卒。对了,还有所有的粮饷发放,必须给到每一个士兵手里,提着脑袋赚钱,谁敢克扣一个子,生孩子没**儿!”

    魏琮滔滔不断,听得朱棣哈哈大笑,“嗯,的确是对症下药!他们都相信了吗?”

    魏琮道:“只能说还有人怀有疑虑,不过多数的士兵愿意追随王爷,剩下就要看王爷如何以身作则了。如果他们发现自己被骗了,只怕会更加鄙夷王爷!那时候就麻烦了。”魏琮声音越来越低……

    朱棣忍不住吸了口气……其实大饼谁都会画,问题是你能不能坚持!比如历代的农民起义头领,举事之前,跟老百姓讲的很好,苟富贵,勿相忘。讲均田免役,讲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有衣同穿,有钱同使……可真正取得一点胜利之后,就变得骄纵狂妄,贪图享乐,昔日的兄弟被踩在脚下,作威作福,变得比官吏还要贪婪无耻。

    这样的人会有什么下场,史书写的明明白白。

    其实比较一下,你就会发现,朱元璋也是农民起义的头领,而且还是那种很少有能一直以身作则,哪怕当了皇帝,也心念百姓,从一而终的人……所以朱元璋能建立起兴旺繁荣的大明朝!

    而这一次,其实给朱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你想以弱胜强,你想取得靖难的胜利吗?

    那你就要比老爹更加彻底,完完全全推动变法,不带一丝的折扣。

    只有如此,才能笑道最后。

    朱棣突然觉得,后背冒凉气,奶奶的,别是自己又被算计了吧?还真别说,这种行事风格,太像柳淳的套路了!他挖了个坑,让自己跳进去!

    朱棣越想越觉得是这么回事,当年皇家银行不就是这样,自己冷眼旁观,还笑父皇上当了……没想到若干年后,自己上了个更大的当!

    柳淳!

    你等着本王的!

    咱们必须好好算账!

    朱棣咬牙切齿,不过在这之前,他还有事情要做,那就是不能让士兵们失望……既然已经许诺了,就要说到做到。

    朱棣沉吟良久,想出了一个办法。

    他立刻让魏琮带路,亲自去见两位藩王的部下士兵……朱棣这家伙从小就调皮捣蛋,长大之后,久在军中,他没有皇族的优雅,反而一身痞气,可就是这样的气质,很对士兵的胃口。

    他比起魏琮,更能得到士兵的认可。

    “弟兄们,本王先公布一项改革……你们每个百户,选拔出十个老实可靠的人,由他们去领取军饷,然后分给你们。从今往后,百户啊,千户啊,指挥使不碰军饷了。再有,军粮也由他们负责,除了军粮之外,还有一笔菜金,每天吃喝是多少,都要告诉弟兄们,钱花在了哪里,也要让大家知道。”

    “提着脑袋打仗,俺朱棣还不能让大家伙顿顿大鱼大肉,但是俺朱棣要让大家吃饱,还要吃得好!这笔菜金要怎么花,大家说了算,你们也可以养点鸡鸭,隔三差五吃一顿好的……总而言之,大家还有什么想法,只管跟本王安排的人讲,只要合乎情理,一定照办!”

    绕开将领,发放粮饷,给予一些菜金,这招不新鲜,柳淳的钢铁厂就是这么干的,朱棣也十分清楚。

    可放在军中,那还是第一次,尤其是给予菜金……说实话,钱很有限,朱棣也没有想过,会有多好的效果。

    可是真正落实下去,却能明显感觉到,士兵和以前大不相同了。

    没错!

    过去是吃粮当兵,完全听上面的命令。军中的规矩多,压力大,动不动就挨打挨骂,根本没人管。

    在这种条件之下,很多士兵都浑浑噩噩,少数极端悍勇的,就会发展成亲兵家丁,被当成杀手锏,更多的士兵则是成了兵油子,打不了什么硬仗,一触即溃。

    但是,当这一次的改革推行下去,很多士兵就有了归属感,他们不再是一味听从命令的大头兵。

    他们也可以有自己的想法,也可以去决定吃什么,决定钱怎么花……有人买了种子,在军营种菜,有人养了鸡鸭……闲着没事,大家伙都争相侍弄,比外面农夫干得更好!

    才一两个月的功夫,在肃杀之中,多了一些欢笑,多了一些活泼……士兵之间因为共同商讨,共同劳作,关系比从前更加和睦亲密。

    而且朱棣趁机加强训练,很快,代王和肃王的部下,都展现出强大的战斗力,甚至压过了原来的秦王府三卫!

    “看起来还真是要变法!”

    朱棣惊喜交加,不得不承认,变法的效果。

    既然如此,那就全面推行吧!

    只不过有一个障碍。

    要想给近十万人,建立一套发放军粮军饷的体系,另外还要安排人员,收集军中的情况,负责下情上达,可是要不少人手。

    而且这些人还必须能写会算,有些本事。

    脚下的这块土地,能找出那么多的人才吗?

    朱棣开始审视手下的文官体系……他很快发现,有一个负责军粮调运的书吏,连续几百笔的收入支出,没有半点错误,完成的又好又快,朱棣来了兴趣,他又看了看名字,突然有些印象!

    “刘政!怎么有点像你的那个子弟啊?”

    柳淳扫了一眼,点头道:“我是有个叫刘政的学生,只不过两年前他升任浙江左布政使了,是从二品的大员,估计不会跑到西安当小吏吧!”

    朱棣哼了一声,冷笑道:“你这个人邪,你的弟子更怪!我看啊,八成就是那个刘政!不行,本王要去亲自瞧瞧!”

    半个时辰之后,朱棣出现在了军粮仓库,一个操着南方口音,短小精悍的年轻官吏,正在指挥着调运粮食,他忙得满头是汗。

    朱棣看了看,突然沉声道:“刘大人,你怎么在这里?”

    对方一愣,猛地回头,见到了那些护卫,稍微迟疑,忙躬身道:“下官见过王爷!”

    朱棣疾步走过来,拉住刘政的手,仔细瞧了瞧,弄得刘政都觉得怪怪的了,“王爷,可是有什么吩咐?”

    朱棣突然笑道:“我就是想看看,你是吃错了什么药,放着好好的封疆大吏不当,跑这来当小吏!”

    刘政握紧拳头道:“王爷,小吏不小……自从恩师遇害,我们这些弟子,都想着替他报仇雪恨!如今王爷举起义旗,就算让我们牵马挑粪,也是心甘情愿啊!”

    朱棣好奇道:“怎么说,在西安,有不少变法派的官吏了?”

    刘政激动道:“据我所知,就有三十几位,而且还有几位原来的部堂高官,也都前来帮助王爷,共同扛起大旗!王爷,您现在可是天下之望,大家都希望王爷能够成功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第410章 老朱未完成的事业

    从粮仓回来,朱棣是忍不住感叹。

    柳淳这小子不但本事不差,调教出来的弟子更是不一般。就拿这个刘政来说,管理西安,调度军用都是绰绰有余,还有陆陆续续赶来的官吏学子,整个变法派的精英,都在向西北汇集。朱棣如虎添翼。

    当然了不是每一个变法派都会义无反顾,投靠朱棣,相反,大多数的人还是没经受住考验。大浪淘金,能始终如一的人,才是真正值得托付的。

    “现在本王总算能安心吃臊子面了。”

    朱棣捧着和脸盆差不多的面碗,就着大蒜,吸溜吸溜,没有多大一会儿,就消灭了大半碗……这家伙也是个好胃口,领兵打仗,肉干,炒面,就着雪水,能有口吃的就不错了,朱棣半点不挑食。

    填了个半饱之后,朱棣来了精神,“柳淳,你说下一步该怎么办?向哪里动手?”

    柳淳慢条斯理吃着,“这是王爷的事情,我可不能替王爷做主。”

    朱棣笑了,“没让你决定啊。就是商量一下,我想攻取山西!”

    柳淳将面碗放下,略微沉吟,又继续吃了,好像没听到。

    朱棣气得翻白眼,“你就不能说两句话阻止我!现在打山西,还不是时机。”

    柳淳反笑道:“敢情王爷清楚啊?”

    朱棣只得道:“山西有重兵屯扎,就算攻取了山西,耿炳文率领着几十万人,以逸待劳,我也是必败无疑。再有就是向东,向南用兵,攻洛阳,取开封,占据整个中原,然后南下讨伐朱允炆。”

    柳淳摇头道:“攻击重镇,不但要有充裕的兵力,还要粮草齐备,器械充足,王爷以为能打下来?”

    朱棣没好气道:“能打下来就怪了!可我也不能困守西安啊!现在就只有向西北进军,攻取河西走廊。”

    朱棣说到这里,也是颇为无奈,西安都很贫瘠,延安等地更是养不了几个兵,打下来能有什么用?

    面对朱棣的困惑,柳淳哑然一笑,“王爷,你要是想胜过朱允炆,就必须打西北,最好打通河西走廊!”

    柳淳说完,也顾不上吃面了,就拉着朱棣到了一块巨大的沙盘面前,整个西北,连同大漠,都在眼前,一目了然。

    柳淳这些日子就在研究,如何壮大实力,赢得靖难,如今他终于有了全盘的方略。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那不妨就先分析一下西北的情况。

    纵观整个明代,似乎防御的重心都在辽东,蓟镇,宣府,大同一带,对于西北的关注并不多。

    这是有原因的,第一,从北宋开始,这里就是党项和吐蕃的地盘,汉人彻底丢失了西域之地。蒙古崛起之后,大肆屠戮,西北不但连汉人少了,就连其他人也不多。虽然历经多年的恢复,但西北的状况很差,远远达不到汉唐的水平。

    而且这里面又出了个问题,汉唐以长安为都,决定了这两朝必须重视西域,一旦有失,会撼动帝国根基的。

    可大明呢,不管是最初定都应天,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