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奋斗在洪武末年-第18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能!”
“不能!”
“不能!”
士兵愤怒大吼,声音震天。
朱棣满意点头,“本王奉天靖难,是为了铲除国贼,恢复祖宗法度。如今外寇来袭,本王虽然德薄力弱,可也断然不能准许鞑子屠戮大明子民!”
“先帝提三尺剑,起义兴兵,扫荡暴元,恢复华夏河山。先帝御极三十一年,前后八次北伐,夺回了中原大地,光复了燕云十六州,拿下了辽东大宁,攻取河套!先帝武功之盛,远迈汉唐。先帝一生都在于鞑子征战,几时同鞑子讲和过?又几时让过寸土!”
“朱棣不才,既然身为先帝之子,就不敢违背先帝之命。本王宣布,立即派遣十万大军北上,迎战鞑子,势必保住河套不失,不让鞑子伤害大明子民一分一毫!”
朱棣轻蔑道:“朱允炆,尔的诡计得逞了,本王分兵北上,抵御外辱,保护百姓。你大可以趁机发兵,攻打西安。只要你敢来,我靖难军上下,就会让你明白,何为天心,何为民意!”
“燕王千岁!”
“燕王威武!”
“靖难军威武!”
雄壮的喊声,直上云霄。
好容易大家伙安静下来,朱棣又道:“天下的臣民百姓,应该看得清楚。朱允炆已经成为了少数臣子手中的提线木偶!这些奸贼居心叵测,他们围绕在朱允炆周围,摇唇鼓舌,颠倒是非。废除变法,推行乡勇,设卡厘金……所作所为,无非是满足士人的贪婪胃口,将天下苍生百姓视作予取予求的鱼肉!”
“本王希望天下百姓看得明白,能追随靖难大军,一起讨伐朱允炆和他身边的佞臣!本王更深知官场之上,士林之中,有许多先帝在日,就重用的贤臣义士,本王希望你们能顺天应人,归附靖难军,跟着朱允炆,你们除了身败名裂,别无第二条路!”
“本王还希望那些禁军将士,勋贵旧臣,能反戈一击,朱允炆是武夫如奴仆,是苍生为蝼蚁。你们在阵前流血,你们的家人却被士绅官僚盘剥,过着食不果腹的日子。弟兄们,将士们,跟着这样的昏君,你们还要好下场吗?”
……
朱棣的这番讲话,绝对比他当初带着八十人举事,仓促之间所说的要好许多倍,几乎可以说是字字千金,直接给靖难定了调子。
首先,朱棣当着朱元璋神像的面,手捧皇明祖训,将朱允炆从玉牒踢出,等于宣告朱允炆不再是朱家的子孙,既然不是朱家的子孙,那皇位自然也就不合法了。
其次朱棣表明了态度,他要光明正大,北上抵御蒙古,一面奉天靖难,一面保护百姓,要两全其美。
第三,朱棣向几乎所有人喊话,普通商民百姓要支持靖难,有良知的文官要跟朱允炆切割关系,将领士兵要反戈一击。
很显然,朱棣将目标瞄准,就是朱允炆,他身边的少数文臣,还有那些地上上的世家地主,就是这一小撮人,既是变法的敌人,也是奉天靖难的敌人。
他举兵靖难,不但不是欺君犯上,相反,是用战争的手段,继续先帝的变法……毫不夸张说,这一下子朱棣彻底拿到了大义名分。
战场上的局势在扭转之中,而人心的天平,也向着朱棣倾斜……柳淳早就安排好的暗桩,全都使出了浑身解数,把朱棣的讲话向四处传播,不遗余力。
不出意外,这些讲话也一字不漏,送到了应天,摆在了朱允炆的面前!
“反了!”
朱允炆厉声咆哮,这段时间下来,他已经渐渐适应了皇位,虽然内忧外患,但朱允炆觉得他还能应付过来,毕竟他是天子,又占据大明朝最富庶的资源,拥有数之不尽的人力和财力,绝没有失败的危险。
事到如今,他可没有这个自信了。
六大藩王,召开宗人会议,剥夺他的皇族身份,就像是狠狠的一记直拳,打得朱允炆晕头转向,找不着北!
怎么办?
该怎么办?
怎样才能挽回民心?
朱允炆不得不召集所有文臣,一起商量对策……这时候一直沉默不语的六元黄观突然站了出来。
“启奏陛下,既然燕逆敢剥夺陛下皇族身份,陛下就应该针锋相对,免去他们的藩王,去玉牒除名,号召天下,一同讨伐。”
朱允炆点头,这倒是个办法,可问题是已经落到了后面,用处不大了。
好在朱允炆手下永远不缺天才,礼部尚书陈迪突然站了出来,“陛下,藩王谋逆,天下震动。老臣以为,陛下应该降罪己诏,以挽回民心,鼓舞士气!”
“罪己诏?”朱允炆不悦道:“朕,朕有何罪?”
陈迪慌忙道:“老臣惶恐,老臣并未说陛下有罪,而是说宗室反叛,骨肉相争,百姓看在眼里,难免议论纷纷。陛下身为天子,仿效历代君王,降下罪己诏,百姓必定感恩戴德,上下一心,不愁不灭燕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第453章 第二条战线上的徐增寿
如果柳淳在金殿上,他保证会感叹一句,原来愚蠢是没有极限的。
朱棣弄出开除皇族的戏码,无非就是打击朱允炆的声望,谁能想到,朱允炆这边竟然要主动跟着朱棣起舞,拦都拦不住。
这还不算愚蠢,那世上就没有愚蠢的人了。
可就是这么臭的一个主意,竟然得到了不少人的响应。
其中就包括暴昭等人,也不知道是蠢还是坏!
“陛下,燕逆蛊惑人心,用心可诛。然则陛下继位以来,国事如麻,李景隆和徐辉祖先后战败,丧师辱国,罪莫大焉。当下民有怨气,兵无斗志,到了万分危机的时刻。倘若陛下能降罪己诏,以诚待人,将朝廷的情况告诉百姓,臣民必定体谅天子的艰难,上下一心,不愁不胜!”
其他人跟着附和,这时候黄子澄可听不下去了。
“荒唐!陛下何罪,尔等竟然怂恿陛下降罪己诏,这不是授人以柄吗?”
黄子澄在朱允炆继位之后,升任太常寺卿兼翰林学士。官职不算高,可是他每日入宫,跟朱允炆商讨国策,俨然真宰相,就连六部尚书都比不过他。
可今天没人怕黄子澄了,陈迪就冷笑道:“黄大人,天子当然无罪!可眼下的情形,你又如何解释?藩王造反,朝廷接连战败,民间怨气弥漫,总要给百姓一个交代吧?”
黄子澄也算是老油条了,岂能听不出陈迪话里有话!
“你又想怎样?”
陈迪哂笑,“自古以来,上天降罪,宰相代天子受过。如今黄大人既是帝师,俨然宰辅,为何不能替天子受过?”
图穷匕见了,不得不佩服,到了这个时候,他们居然还有心思内斗。
陈迪的意思很明白,就是让黄子澄替朱允炆受过,暴昭也跟着道:“没错,如果真是贤臣干吏,辅佐有功,又怎么会落得今天的地步!黄大人,你有误国之罪,你还想否认吗?”
黄子澄的气不打一处来,说句实话,把罪责归给他,真是冤枉了。
要知道在朱允炆的手下,黄子澄是相对老实的,那些国策是齐泰和练子宁等人早就定下的,朱允炆也全盘接受了。
结果呢,一个让朱允炆弄死了,一个被俘虏了,成了叛徒。现在没人敢在朱允炆面前提练子宁,生怕这位天子抽风。
黄子澄他不过是接了个烂摊子,只能勉力为之,结果弄来弄去,越来越糟。
明明坏事不是我干的,可为什么都归罪到我的头上?
黄子澄知道,再怎么叫嚷,也没有用。
这一大堆文官当中,已经有很多人想要取代他了,好不容易抓到了他的疏漏,岂能放过!现在唯一能救他的只有朱允炆了。
黄子澄沉默不语,等待着皇帝替他说话,他等来等去,跳出来攻击他的人越来越多,朱允炆却像是被堵住了嘴巴,一语全无!
“呵呵呵!”
黄子澄心里苦笑,突然双膝跪倒,悲声凄惨道:“陛下,老臣无能,尸位素餐,以致接连战败,怨声载道,老臣情愿辞去官职,回乡思过,还请陛下恩准!”说完,他把乌纱帽放在了一边,五体投地。
朱允炆忙道:“黄先生,你教导朕多年,劳苦功高,安忍弃朕而去?”
总算替老黄说了句公道话,这时候陈迪身后的方孝孺实在是忍不住了。这不是扯淡吗,大敌当前,先让皇帝下罪己诏,接着要赶走黄子澄,这还没怎么样,就自乱阵脚,真怀疑你们是不是朱棣派来的卧底!
方孝孺又突然想起了一个人,柳淳!
没错,他在京多年,又是锦衣卫的指挥使,又是天子宠臣,他现在稀里糊涂死了,可方孝孺总怀疑那么惊才绝艳的一个人物,会突然葬身大海,怎么听着都有点怪怪的。
假使柳淳没死,他会不会躲在暗处操控一切啊?这朝堂上,又有多少柳淳的人?想到这里,方孝孺下意识打了个冷颤。
“启奏部下,老臣以为这是燕逆撼动军心士气的一招,万万不可随之起舞,老臣觉得胜败乃是兵家常事,无足轻重。如今魏国公徐辉祖堵在重庆府,川中逆贼无法顺江而下,洛阳方面,几十万大军云集,燕逆绝非对手。至于北平方向,老将军耿炳文稳如泰山,朱高炽被围困在北平方寸之间,已经露出败相。在这个关头,如果自乱阵脚,实在是不智得很,请陛下察之!”
老方这番话,算是救了黄子澄,朱允炆略微沉吟,想想也对,从实力对比上来说,他还有庞大的力量,未必就会败了。
只是处处被动,这个滋味不好受啊!
而且六大藩王一起反叛,对了,还有个二五仔齐王,再加上烧死在家里的湘王,他的皇叔都没剩下几个了。
“免去黄子澄官职,仍留在京中听用。三日之后,朕会亲自前往太庙,祭奠先帝,将朱棣等逆贼从宗人玉牒当中赶出!”
朱允炆咬着牙道:“卿等皆是大明的忠臣,望尔等勠力同心,共度难关,切不可互相攻讦,自乱阵脚!”
朱允炆留下一句无力的警告,就草草退朝,黄子澄最后一个从地上爬起来,两条腿跟灌了铅似的。陛下当真仁慈,没有把他逐出京城,甚至还留着他参赞机务,跟以前没什么差别。可这心里就是不舒服。
我真是太难了!
一场内讧,暂时化解了,可随着前方局势紧张,这帮文官互相撕咬只会愈演愈烈,毕竟他们没有本事咬别人,遇到了糟糕的局面,只能咬自己人,以显示存在。这就是每到亡国的时候,内斗就越是激烈的原因。
在京城之中,有一个人正在盯着,他就是徐增寿!
大哥果然败了!
李景隆那个蠢货也扛不住多久,至于耿炳文,老头很明显留了一手,假如他全力以赴,朱高炽未必能挡得住。
如今朝堂又斗了起来,说句不客气的,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
看起来姐夫朱棣,还有准妹夫柳淳,他们要赢了。
当初大哥辜负了他们的信任,背叛了先帝,才让朱允炆登基……这个错误就该让我来还!
徐增寿又等了三天,机会突然就来了。
朱允炆在拜祭朱元璋的时候,提到了一句:朕躬德薄,获罪于天,四方藩王揭竿而起,万方百姓涂炭生灵。
徐增寿冷笑,不下罪己诏,可就凭这句话,我就要坐实你的罪名!
徐增寿立刻吩咐人,弄到了朱允炆的全文,然后又以“东海评论”的名义,迅速写好一篇文章,以苏州为中心,迅速扩散江南。
东海评论是柳淳曾经用过的一个马甲,在新旧交替的时候,柳淳几篇文章,都写得入骨三分,算是把纷乱的朝局剖析清清楚楚。
徐增寿继承了这个笔名,他没有柳淳的两下子,但是他有钱!
苏州半城都是他的产业,徐增寿手下也有一批文人。
他们看到了朱允炆的祭文,立刻挥动大笔,一篇篇花团锦簇的文章,迅速出炉。
燕王朱棣,痛斥天子大罪,并将天子逐出玉牒。如今天子在太庙之中,当着先帝的面,已经承认罪过,燕王所言半点不虚!
天子德薄,必须退位!
帝师黄子澄被罢免官职,替天子背上骂名,不打自招!
……
这些观点迅速流传开,并且传的到处都是。朱允炆的威望本就不高,在连番的打击之下,已经岌岌可危。
而这一次更是在苏州等地快速发酵……要知道苏州工商发达,又是对外贸易的核心,这里有江南最发达的市民阶层,他们对舆论的影响,几乎堪比士林清议。
就这样,朱允炆的名声迅速臭了,人们提到天子,都是一脸叹息,愤愤不平……等朱允炆发现这些文章的时候,已经晚了。
“是谁?到底是谁?竟敢如此欺辱君父,朕必杀之!”朱允炆踩着遍地的碎瓷片,愤怒大吼!
顶点
………………………………
第454章 最好的小舅子
朱允炆发疯发狂,徐增寿却还是意犹未尽,光靠着打击威望,是很难击败一个皇帝的。他必须拿出更有用的办法,来帮着朱棣和柳淳,赢得胜利。
有人要问,他一个没有实权的勋贵二代,能掀起多大的风浪?干点通风报信的事情,已经很了不起了,还想逆天不成?
还真别说,徐辉祖就要逆一把天。
俺徐增寿可不是像大哥一样,除了依靠父亲的荫庇,就什么都不会笨蛋,我的手里还有一张大牌,一张很大很大,几乎是王牌的超级大牌!
到了现在,也该是抛出来的时候了。
“苏州那边的作坊,今年亏了多少?”
没有听错,就是亏钱了!
要知道当初柳淳曾经苏州折腾了一番,将半个苏州城都塞到了徐增寿的手里,那几年里,靠着对外贸易,苏州经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徐辉祖的身价也是与日俱增,连着翻了好几倍。
但好景不长,等到朱允炆登基之后,大举用兵,苏州的商号就被勒令捐款,光是徐增寿的作坊就拿出了十万匹绸缎献给朝廷。
紧接着李景隆惨败,重新整军再战,又从徐增寿手里拿出了三十万匹绸缎,如果说这些仅仅是一次性失血,还能撑得住,可随着厘金的设立,使得商货转运困难,就成了持续失血……
老百姓的桑田要收税,产了蚕丝要交税,起运要交税,送到作坊要交税,从作坊出来,还要交税!
另外这些绸缎送去市舶司,通过皇家银行向海外出售,也要交税!
这一连串的税,使得丝绸的成倍迅速增加,几乎翻了一倍还多。
海外固然人傻钱多,可这么涨价,谁能受得了?
结果就是采购严重下滑,几乎降到了原来的三成。
更为要命的在后面,当初柳淳给朱元璋设计对外贸易的时候,是以官方贸易为绝对主导,严格防止侵占土地的现象出现。
可现在价钱暴涨,海外商人承受不住,转而盯上了黑市。
那些士绅商贾看到了这一点,他们立刻扩充自家的作坊,开始疯狂生产,疯狂走私!
朱允炆不是厚待士人吗?不是反对朱元璋的严刑峻法吗?甚至还准许士绅办乡勇,收厘金。
苦果终于出现了,士绅大肆走私,朝廷半点约束的能力都没有。
而走私的作坊猖獗,遍地都是,又进一步挤压原来和官方合作的大型作坊,使得连生丝都拿不到了。
朱允炆登基改元的第一年,徐增寿已经拿出了五百万贯,填补亏损,维持作坊的运行,可这些人也是杯水车薪,根本的问题不解决,崩溃就不可避免!
徐增寿跟手下人沟通之后,确认火候差不多了,该引爆这颗炸弹了!
几乎在一夜之间,一条爆炸性消息就传遍整个苏州,因为经营不善,中山王府开始抛售苏州丝绸作坊的股份。
这条消息传出来,很多人都十分错愕。
虽然他们知道现在局势艰难,但是头几年烈火烹油,繁花似锦,徐家赚了钵满盆满,家底丰厚。而且丝绸生意多少年了,只要等苦日子过去,就会重新繁荣,为什么要出售?还是低价出售?
就在所有人犯迷糊的时候,更多消息传来,官方的海外贸易已经维持不下去了,沉重的厘金超出了作坊的承受能力,猖獗的走私不受控制……整个江南的经济体系已经开始崩溃了。
在接下来的十天里,一再下降价格,可就是没有人敢接手。
到了第十一天,作坊……关门了。
多达六千多名女工没了工作。当然,徐增寿还算厚道,给每个工人发了五十贯,作为遣散费,并且承诺,只要重新开工,还会优先招募她们。
女工含着眼泪,离开了作坊。
伴随着丝绸作坊的关门,预示着江南经济的春天结束了……从洪武二十年之后,尤其是对外贸易的发展,十多年的繁华,走到头了。
一家,两家,三家……作坊倒了,街上的铺面关门了,相关的航运,镖局,也都跟着倒霉。
就像是骨牌一样,倒塌了第一张,后面的就不受控了。
江南苑是苏州最顶尖的淮扬菜饭馆,以往高朋满座,胜友如云,想要吃一顿饭,要提前五天订餐,而且吃饭的时间还受到限制。
不知道什么时候,店铺外面居然挂出了八折的幌子。
生意没了,八折也不管用啊,七折,五折……最后江南苑干脆将上面两层雅间关了,只留下第一层的大堂惨淡维持。
那些原来经常跑江南苑吃饭的商人,开始去小饭馆,街边摊,最后干脆在家里吃算了。
还有人把城里的房舍封起来,跑到了乡下自种自吃,或者干脆去外地躲避债务。
餐饮黄了,昔日堪比秦淮河的烟花巷弄也迅速垮台了,人们口袋里的钱都没了,哪里还有闲心取乐。
即便有钱,看这种局势,谁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儿,干脆把钱藏起来,熬过这段艰难的日子再说。
花枝招展的姑娘们,连一个客人都拉不到。
恐慌像是瘟疫一般,迅速传播,包括徐增寿在内,都懵了,他引爆的这颗炸弹竟然是如斯恐怖!
如果说苏州丝绸作坊倒下,影响最大的是谁?恐怕还要算皇家银行!
曾经丝绸作坊是最大的借贷客户,皇家银行也乐意借钱给作坊,让他们扩大生产,毕竟每年海外贸易,换来的金银,还要入皇家银行的账。
可现在呢,情况完全变了,双方不再是亲密地合作关系。
皇家银行的苏州分行,冲到了丝绸作坊,直接逼债。
“还钱,你们在一个月之内,必须交出100万贯欠款,不然作坊就要被查封!”
听到查封两个字,负责的东家哈哈大笑,笑得眼泪都出来了。
“查封好啊,查封了吧!今天要是不查封,我是你们的孙子!”
皇家银行的人气坏了,好大的胆子,欠了钱,还敢骂人,谁给你们的狗胆?
他举手要打,而丝绸作坊的东家回手一指,足足有几十人之多,银行这边还以为是工人呢!
只见作坊东家冷笑,“瞧见没有,这些都是要债的!他们有生丝收购的王老板,有船队的李掌柜的,有车马店的韩掌柜的……他们全都来要账了,你把我抓走,现在就抓走!抓走啊!你把我抓了,他们就不用找我要钱,之前去你们衙门了!”
银行的人被逼得狼狈不堪,竟然只能落荒而逃。
当天夜里,丝绸作坊的东家,就在厂房的大梁上,自尽而死。
苏州银行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不只是借款变成坏账这么简单而是恐慌情绪蔓延,大家担心银行承受不起,就纷纷前来挤兑。
尤其是那些小商人,他们知道银行投资产业,收益丰厚,能支付得起利息,才把钱存进来。而如今产业衰败,银行面临天文数字一般的坏账,谁知道能撑多久?赶快去把钱取出来,放在家里,不然棺材本都保不住了。
这就是恐慌!
当初朱元璋和朱标都吓得不轻,这一次的规模,比起之前,还要大好几倍!
从苏州开始,向着常州,扬州,松江,杭州等地蔓延,整个江南,哀鸿遍野,一地鸡毛!
这一场大乱,终于惊动了大明的中枢,作为皇家银行的负责者,夏原吉迈着沉重的步伐,来到午门,递牌子求见。
在半个时辰之后,他终于得到了召见。
朱允炆正在商议军务,黄子澄和方孝孺都在,另外还有新任的吏部尚书张紞,在见礼之后,夏原吉恭恭敬敬道:“启奏陛下,臣此来是向朝廷户部和兵部讨债,在半个月之内,此二部必须向皇家银行归还五百万贯欠款救急。”
户部和兵部都不在,可在场的三位大臣都听不下去了,张紞就道:“夏大人,此刻正是和燕逆的决战之际,你们皇家银行该给兵部出钱才是,哪有逼债的道理?”
夏原吉并没有惧怕,而是凛然道:“张天官,皇家银行不是夏某人的,而是陛下的,皇家银行的股份全都是天子所有,我夏原吉只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