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奋斗在洪武末年-第24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众人急忙回头,发现朱棣正笑呵呵走来,“你们怎么都跑这块来了?”

    李景隆慌忙抢先,不愧是武夫,动作就是够快。

    “启奏陛下,臣正在物色出海人选,太学生们愿意为陛下分忧解难,臣正要上奏陛下,请求嘉奖。”

    朱棣眉开眼笑,“果然如此?不愧是大明的青年才俊,朕十分欣慰。礼部,你们要给诸生准备践行酒宴,务必隆重热闹,至于开销,从朕的内帑出!不要怕花钱,一定要丰盛,没准朕也会亲自给大家敬酒壮行,哈哈哈!”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第589章 运气太好了怎么办

    终于走到了这一步!

    柳淳发出了如释重负的感叹,从说动老朱开展官方贸易,到培养船队,再到出访哈烈国,直到今天,准备向爪哇派兵。

    水到渠成,十几年的辛苦啊!

    推动一个庞然大物,改变两千年既定的航道,走向一片未知的海域,这是何等艰难。

    从朝野上下,都存在着强大的反对力量。

    哪怕昔日的盟友,此刻也是犹犹豫豫,甚至表示反对。柳淳也不好说什么,毕竟描绘的前景再美好。也要有人去验证才行。

    唯一让柳淳感到欣慰的就是朱棣的支持,绝对是全力以赴。

    朱棣现在手里捏着至少三个案子,其一就是王琎弑君,根据洛枫追查,王家是最近十多年起来的新贵,兼并了不少土地。俨然一方豪强,但是在迁居北平过程中,王琎的老父染病死了,叔叔也摔断了腿。

    同时王家有一个孩子,的确窝藏在了孔家。

    这事情可以办成孔家唆使王琎,刺杀朱棣,虽然还欠缺一些关键的证据,但方向摆在了这里……

    谁知道,朱棣就是压下来,没有继续追查。

    还有,孔家动用了好几万人,围攻锦衣卫,这些人不都是孔家的乡勇,孔家也没有这么多,其中许多都是其余山东豪强的,如果要办下去,那也是尸横遍野,人头滚滚……可朱棣还是停下来了。

    最后就是这帮太学生,他们跳了出来,背后有没有人指使,指使之人跟孔家又是什么关系,能不能办成同党……

    坦白讲,朱棣要查,全都能掀起巨浪。

    可偏偏朱棣一律留中。

    天大地大,出海开拓的事情最大!

    前不久派于彦昭和吴中出使,这伙人就是逼着出去的,如今规模更大,用的力道也必须更大才行。

    “朕可以放开一切,但是海外开拓,刻不容缓!”朱棣对着内阁诸臣道:“有些话你们可以传出去,只要能配合开拓海外,朕可以既往不咎,就当没有发生过任何事情!”

    杨士奇等人匍匐在地,他们不知道陛下什么意思,还迟疑犹豫。

    朱棣不悦,狠狠一拍桌子,“不用猜了,俺朱棣一向直来直去!带兵二十年了,朕用不着跟你们撒谎。去告诉孔家,如果想全家平安,就主动上书,请求迁居海外。不管他们怎么说都好,只要滚蛋,朕就饶过他们,否则,朕就办他们弑君谋逆的大罪!行了,都下去吧!”

    ……

    事到如今,大家伙都明白了一件事,那就是陛下格外重视海外。按理说朱棣一个坐船晕船的人,没事那么迷恋海外干什么?

    莫不是陛下中了邪?

    群臣猜测,事实上根本没有那么复杂,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缺钱!

    没错,就是缺钱!

    其实很多人都忽略了一件事,均田之后,带来粮食产量增加,是不是意味着所有人都能填饱肚子呢?

    还真不是这么回事!

    去年秋税,因为陆续落实均田,把隐藏的田亩都给挖了出来,足足增加了五成。

    这是个好事情吧?

    但同时许多主要的城市,尤其是江南,都出现了缺粮。

    朱棣不得不调用国库存粮,解决粮食缺口。

    朱棣万分不解,特意把柳淳找来,仔细研究。

    柳淳给出的结果很有趣,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均田!

    老百姓平时吃粮,其实存在一个弹性,从饿不死到吃饱,中间是有个很大跨度的。

    过去呢,地主盘剥,让老百姓处在饿不死的状态。

    然后许多地主大户,将多余的粮食,拿到城市,换取他们需要的家具,布匹,书籍等等。还有一些地主干脆经营粮行赚钱。

    通过他们,将大量的粮食运进了城里。

    可均田之后呢,这些地主大户消失了,老百姓首先要填饱肚子,他们除了拿出少量的粮食,缴纳赋税之外,剩下的都留着填饱肚子。

    相比起以往,流入城市的粮食,直线下降。

    以苏州,杭州等地为例,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粮荒。

    面对这么个结果,朱棣简直无话可说了。

    “照这么看,保留士绅,还是有道理的?”

    柳淳两手一摊,“存在即合理,士绅的确是经济运行的一环,现在把他们摘除了,势必会出现动荡。”

    “办法,朕要听办法?”朱棣闷声道。

    “加大收购力度。”柳淳很干脆道:“没有别的办法。”

    “那要如何加大收购力度?”

    “第一,是给地方衙门施压,让他们拟定出一个提供多余口粮的数额,然后在各省进行调配。再有,就是提高收购价格。”

    “提价就要多花钱!”朱棣咬着牙道。

    “臣以为这个钱花的值!”

    朱棣气得翻白眼,谁不知道值,可是朕拿不出来,更何况朕还想对外用兵呢?你丫的净给我出难题!

    朱棣和柳淳争论了许久,最后朱棣妥协了,他答应了提高收购价格的建议,但是,他要求增加的开支,要柳淳想办法,他是不会替柳淳背黑锅的。

    目前大明的走势,基本上就取决于朱棣跟柳淳之间的争执和妥协,其他人最多就是棋子罢了,哪怕道衍这种,也只是大一点的棋子。

    许多涉及核心的东西,道衍也没有资格参与。

    “我也不想说得太复杂了,一句话,大明内部的利益摆不平,必须从外面来补。所以,你这次责任至重啊!”

    李景隆苦着脸,“那啥……要不你详细说说,我好好听听。如果我实在是听不懂,你就换人算了!”

    “呸!”

    柳淳狠狠啐了他一口,“事到如今了,你还想逃跑啊,上了贼船,除非你死,不然别想下来!”

    柳淳毫不客气道:“你现在准备怎么样了?”

    李景隆耷拉着脑袋,“我成天在船上吃喝,倒是不会晕船了,再有你的卫生条例我也看过了,知道怎么保命。可你说如何提取香料,找寻矿产,还有建立贸易据点……这些事情都太复杂了,你还写了一大堆用金融货币捞钱的主意,我也都看不懂。”

    李景隆真的犹豫了,“柳淳,我怕做不好啊!”

    柳淳深深吸口气,他也很为难。

    “说实话,如果有别的人选,我都不会让你去的。海外风险大,必须要有一个够身份的人牵头。而且这个人必须灵活聪明,更重要的是,运气必须好!”

    “运气?”李景隆瞪大眼珠子,“这算什么啊?”

    “没办法啊!”柳淳耸了耸肩,航海这东西的确是碰运气的,就拿哥伦布来说吧,大家伙都知道这位发现了美洲大陆。可事实上,这位到死都坚持认为自己发现的是印度,毫无疑问是个铁憨憨了。

    不过老天爷就是眷顾傻瓜,都没处讲理去。

    “总之,我相信你的运气!”

    李景隆也不好说什么了“行啊,我也拼了!就算死在海上,也比现在要强得多!”

    经过了紧张的准备,李景隆终于带领着三十艘船只出海了。

    这一次和之前都不一样,也不再使用使者的名义了,干脆就命名为爪哇舰队,李景隆被任命为水师总兵。

    另外给他配属了足足五百名太学生。

    在过去的时间里,针对所有人,进行了闭门培训。给他们讲解海上的事情,灌输各种知识,还给他们许诺,只要到了爪哇,干满五年,回到大明之后,能够得到优先使用,陛下会亲自授予官职,并且有丰厚的赏赐。

    李景隆的船队,有一千精兵,五百太学生,还有两千多名经验丰富的水手,整个配置,堪称豪华。

    李景隆怀着满腔的激动,辞别朱棣,在刘家港整顿船队,扬帆出海!

    这家伙走了,所有人都怀着激动的心情,在等待着结果。

    不时有船队的消息传来,他们路过了舟山,到了福建外海,一切看起来都顺利无比。

    可就在经过彭海海域的时候,突然狂风骤起,天边的乌云像是沸腾了似的,迅速扑来!

    是台风!

    三天之后,厦门方面接到了渔民的急报,说是在海上发现了断裂的桅杆,上面有水师总兵的旗号!

    李景隆遇险了!

    这家伙的运气值用光了!

    消息传到了京城,宛如一团乌云,罩在了所有人的头顶。

    朱棣连午饭都没有吃,急匆匆将柳淳招入皇宫,君臣商谈许久。至于科道官员,尤其是副都御史陈瑛,更是找到了道衍。

    “大人,曹国公八成是死在了海上,连堂堂国公,都尸骨无存,成了淹死鬼,这出海的事情,还能继续吗?”

    道衍黑着脸,“老夫怎么知道,你要是想劝阻,就去上书吧!”

    陈瑛还想说什么,可道衍根本不搭理他了。

    这家伙暗暗咬牙,老和尚还是害怕柳淳,不过不要紧,反对出海的大有人在,这次一定能拦下来!

    朱棣破天荒送柳淳出来,“无论是谁,都阻挡不了朕的决心,李景隆失败了,朕就再派三万人出海!让郑和领队!朕就不信了,他海龙王还能让天子低头!”

    朱棣豪气干云,柳淳为之一振,略感欣慰,可李景隆出事,依旧让他惴惴不安。

    就在京城风云变色的时候,李景隆拖着疲惫的身躯,爬上了一座巨大的荒岛,他浑身都要散架子了。

    “水,有水呢?”

    这时候一个士兵抱着一根圆滚滚的东西,到了李景隆的面前。

    “国公爷,清水没找到,您先尝尝这个!”

    李景隆接过来,微微皱眉,“这么硬,怎么吃?”

    士兵连忙用刀削去了外面的硬皮,丰沛的汁水流了出来。

    李景隆迫不及待咬了一口,用力大嚼,甘甜的汁水,让他几乎要飞起来了。

    “这,这是甘蔗吧?”

    士兵笑道:“国公爷好眼力,咱们来了这片荒岛,可有好多甘蔗。小人的邻居原本就是开糖寮,榨糖可赚钱哩!”

    李景隆啃了半根甘蔗,终于来了力气,他举目四望,情不自禁道:“好像我的运气真的不错啊!”

    :。:


………………………………

第590章 李景隆的葬礼

    李景隆啃过了甘蔗,浑身上下恢复了力气,他招呼士兵,向四周巡察。目之所及,都是一片葱绿,脚下的土地肥沃,已经有人耕种,除了甘蔗之外,还有稻米,豆子,蔬菜,貌似农耕的水平不低。

    李景隆努力回想,并没有想出这里是哪里。

    可就在他们向前搜寻的时候,突然从田埂两边,响起喊杀之声,一群人拿着简陋的刀剑冲过来。

    李景隆虽然饭桶,可面对这些乌合之众,那也是神勇无敌啊,立刻指挥人马,上前迎敌,经过了一刻钟的激战,在毙敌三人之后,终于征服了这群野人,他们跪在地上,不停磕头。

    李景隆来了兴致,把人都带过来,仔细询问。

    这一问可不得了,李景隆终于闹清楚了原来他们是到了东番岛。

    原本是在澎湖遇到了台风向东吹了一段,就到了东番,距离不算远,李景隆的确该庆幸,要是在别的地方遇到台风,没准就把他吹到太平洋了。

    再仔细审问,他们遇到的这些乌合之众,竟然是方国珍的旧部。战败之后,他们纷纷亡命海上,有人去了倭国,成为明初颇为让朱元璋头疼的倭寇。而其中一支,先是到了澎湖,接着又跑到了东番,在岛上渐渐安居下来。

    东番岛土地很辽阔,几乎相当于半个省那么大,有着充裕的可开垦土地,他们在岛上种植粮食,养殖牲畜,还进行榨糖,跟偶尔前来的商船做生意,生息繁衍,还算安康。

    “你们是方国珍的旧部,那现在还想不想跟朝廷造反了?”

    “不想,不想啊!洪武大帝英明睿智,我们五体投地!”

    “咳咳……现在是永乐天子。”李景隆咳嗽着提醒道。

    “永乐?洪武皇帝……驾崩了?”

    “嗯,在前面还有一位建文伪帝,不过被当今天子给消灭了。”李景隆面对这帮人,就有种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感觉。

    原来传说中的桃花源真的存在啊!

    只不过很快李景隆就感觉到,这个桃源并不那么美好!

    为了款待贵客,这些岛民拿出了珍藏。

    一盒满满的油脂,李景隆看得皱眉头,“这是牛油,还是羊油,怎么都不像啊?”

    对方嘿嘿笑道:“大人不知,这是用更珍贵的原料做的,其实是……是土番的油!”

    “土番?”

    李景隆吓得立刻站起,并且把盒子踢翻了,他圆睁二目,一把把刀给抽出来了。

    “你们竟然吃,吃人!”李景隆不敢置信。

    对方还不以为意,“大人,土番而已,算不得人的,这东西特别补的,功效神奇,能够补肾健体……”

    “你给我闭嘴!”

    李景隆懒得听了,直接让人把这帮家伙看管起来,他必须弄清楚,自己到底遇到了一群什么货色!

    就在这时候,突然有人急报,说是发现一群土人,怪叫着向他们杀过来。

    “国公爷,该怎么办?”

    李景隆略微思索,“弟兄们都太疲乏了,刚刚上岸,不宜开战,从船上搬下一些东西,放在前面,告诉土人,如果能立刻退去,可选择一些东西,作为礼物,如果一定要战,就,就先放两炮,吓唬吓唬他们。”

    手下人急忙照办,土人怪叫着冲过来,看到了东西,纷纷站住了。

    他们围着转了半晌,给这边的士兵比划了半天,也不知道懂了还是没懂,结果土人就挑选了一些丝绸布匹跑了。

    转过天,土人竟然又来了,这一次他们赶着牛羊,还带着鹿皮鹿茸,以及许多珍贵的药材,跑来跟明军交易。

    李景隆很快弄清楚了怎么回事,原来方国珍的旧部到了岛上之后,抢夺土人的地盘,双方展开激战,斗了几十年。土人数量多,作战勇敢,而方国珍的旧部经验丰富,装备先进,双方谁也奈何不了谁。

    争斗的结果就是许多土人被杀,有人竟然被熬成了油脂。

    “奶奶的,你们这帮人也太过分了。我现在就命令你们,向土人道歉……从此之后,双方各安生业,不许攻伐杀戮。还有啊。你们都是大明的子民了,从现在开始,你们的使命就是种植甘蔗。告诉岛上所有的人,只要听从本爵的分配,保证你们吃饱穿暖,从此过好日子!要是谁敢不听!来人!”

    李景隆一声怒吼,“去,把本爵的大炮拉上来!”

    “给他们好好看看,本爵的大炮有多厉害!”

    李景隆的做法堪称儿戏,可就是这种儿戏,起到了作用,没有几天,周围百十几里,悉数归降。

    柳淳想让他去爪哇建立据点,可谁想到,居然先到了东番。

    那东番有什么呢?

    黄金?

    白银?

    还是香料?

    东番全都没有,但是东番岛适合种甘蔗,这就够了。

    前面提到过,穷人乍富,增加最多的商品就是蔗糖,就是甜食。那个沙哈鲁愣是吃出了绞肠痧,就是最好的例子。

    大明的百姓已经开始普遍食用蔗糖。

    这个蔗糖有多贵呢,一两在二十文左右,也就是说,一斤糖是三百二十文,一两差不多能买三斤出头。

    而一两银子,在某些地方,能买到两石粮食!

    拿后世的粮价和糖价作比较,就能知道,明朝的糖贵得离谱!不过要是看看同时期的西方,那么大明的糖价又便宜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李景隆的脑子虽然不好,但是柳淳给他恶补了那么多东西,他也隐约知道,糖绝对是暴利行业,而且糖的需求比香料多多了。

    本以为错过了一座银矿,结果老天转手给了一座金矿!

    苍天啊!难道我才是你的亲儿子?

    李景隆在感叹之后,他这才想起来,应该赶快给国内报信,尤其是要问问柳淳,是该开发东番啊,还是该南下爪哇。

    李景隆这个二货,耽误了六七天才发出去消息,等他的船只赶赴厦门,海面上搜救的船只都退了回来。

    根绝一致意见,曹国公李景隆,已经殉职海上!

    他人死了!

    这几天整个京城都在议论,过去大家伙都说海外风险太大,可柳淳安排的几次出海,都取得了成功,堵住了不少人的嘴巴,可如今李景隆都死了,还有什么好说的。

    内阁和六部虽然暂时还能稳住,但是科道,民间的议论,全都指向了出海的事情,甚至有人拿出了老朱的祖训,反对出海。

    他们说得很好,大明无所不有,根本不用贪图海外的物产。为了一点微末毫厘的小利,就屡屡冒险,置人命生死于不顾,实在是得不偿失。

    还有人说,出海亡命冒险,让蛮夷去做就是了,大明的子民不该干这个,柳淳鼓动出海,是利欲熏心。

    更有人窃喜不已,这次死的是柳淳的舅哥,就等着柳家闹起来吧!

    姓柳的,这就是你的报应!

    面对着一大堆潮水般的指责和嘲讽,柳府的状况似乎也不是那么轻松。

    “老爷!”

    柳淳抬头,见李无瑕一身素色装扮走了过来,真如无暇白玉相仿。

    “你来了,坐吧!”

    李无瑕颔首坐下,“老爷,刚刚李宪来了!”

    柳淳微微一愣,然后缓缓道:“他来有什么要求?”

    “他……他说了,想子承父业,出海!”

    “什么?”柳淳大惊,李宪是李景隆的儿子,今年还不到二十岁,“他真的要出海?”

    李无瑕苦笑,“我这个当姑姑的也没有料到,孩子竟然有这样的志气。老爷,你说该不该答应?”

    柳淳一时竟不知道怎么回答,孩子用于探险,当然是好事情。可李家的男丁也不多了,李景隆死了,总不能让他绝后吧!

    “这样,把李宪交给水师,让他好好历练,这次出海,让郑和带队,如果再出事情,我亲自出海!”

    柳淳用力一拍桌子,怒吼道:“我就不信了,会一再失败下去!”

    柳淳如此决然,相比起他,朱棣的态度竟然更加疯狂。

    朱棣宣布,给李景隆大办丧事。

    要知道朱棣是个很爱财的人,这次却从内帑拿出了二十万两。光是花钱还不够,朱棣给了李景隆无上的哀荣。

    追赠李景隆为太保,赐开海王,并且下旨,让李宪继承曹国公的爵位。

    到了丧礼的那一天,文武重臣,悉数到场。

    朱橚代表宗室拜祭李景隆。

    靖难诸将前来拜祭。

    就连蓝玉都来了。

    他们拜祭之后,张玉主动道:“李景隆虽然替伪帝朱允炆做事,靖难之役中,大家对他多有鄙夷,可事到如今,李景隆为国捐躯,张某敬他是一条汉子!我知道,有人还在弹劾李景隆的兄弟李增枝,告诉那帮人,谁再敢攻讦李家,我张玉跟他势不两立!”

    “还有我朱能!我把话放在这里,谁要是瞧不起开海王,谁就立刻领兵出海,让大家瞧瞧他的本事!“

    李景隆做梦也想不到,他竟然以这种方式,获得了武将们的认可。

    正在这时候,朱棣和柳淳赶来了,君臣几乎并肩而至。

    “李景隆为国而死,为了开海大业而死,重如泰山。朕觉得要让他配享太庙。”朱棣冷着脸道:“有很多人都说,李景隆死了,不能继续出海,朕却不以为然。不能让李景隆白白死去,立刻推选继承之人,重新组织船队,立刻出海!”

    就在朱棣一锤定音的时候,突然有人跌跌撞撞跑了进来,这家伙声音都变了。

    “启奏陛……下,曹国公的使者回,回来了!”

    :。:


………………………………

第591章 一门双国公

    老爷,你看这事要怎么办啊?”李无瑕焦急提出了疑问。本来大哥死了,她伤心到了极点,甚至都有些自责后悔,若是她能跟柳淳好好谈谈,没准大哥就不会死了。

    可现在李景隆突然活了,李无瑕先是大喜,可很快就高兴不过来了。陛下把丧礼都给办了,这可怎么收场啊?

    要说起来,有没有前例呢?

    还真有!

    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就是柳淳。

    他当时“死在”伶仃洋,朱允炆就急匆匆给他办了丧礼,不过柳淳跟朱允炆压根不是一条路上跑的车,没什么了不起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