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奋斗在洪武末年-第9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一次财税改革,对老百姓是有好处的,能够减轻百姓的负担,至少一半以上!只要耐心沟通,获得大部分的百姓支持,并不困难。只要百分之九十的百姓站在朝廷一边,真正支持朝廷变法,新的法令就能很顺利落实。毕竟只有一府之地,臣或许是狂妄了一点,但成功的希望还是非常大的。”

    “哦!”

    老朱显得颇为震惊,争取百姓,让百姓支持变法……这话一点都不新鲜,但柳淳的言谈之间,透露出了的打算,却让老朱颇为惊喜。

    争取民心,这是历代都强调的概念。

    但如何争取民心?

    贴个告示,让官吏宣读,还是弄个独眼石人,散布流言蜚语……遍览史册,动员百姓的办法极多,五花八门,但真真正正,愿意扎实解决百姓难题,获得百姓支持的不多。哪怕朱元璋,也仅仅是做到了均田,当然了,这已经足以让老朱傲视群雄了。

    柳淳却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要去,他能做到吗?

    老朱抱着怀疑的态度,“柳淳,偌大的长沙府,你一个人怕是走不完吧?你说打算用太学生,用你们郭氏的门人。他们愿意吃苦吗?能沉下心来,老实做事吗?”

    “这个吗……就看陛下的了,假如陛下愿意赏赐那些表现好的人员,他们自然会一往无前!”

    “嗯!”

    老朱重重哼了一声,他负着手,来回踱步。

    坦白讲,老朱也知道靠着杀人推动变法的弊端,一再挥刀,把人心都杀得凉了,身边可以信任的人越来越少。

    果然如柳淳所讲,把功夫用到深处,变法的影响就会降低许多。而且有了长沙作为表率,其他的地方推动起来,也就容易多了。

    尤其让老朱感兴趣的是还能培养一大批能干的官僚。

    这点太重要了,之前跟柳淳谈论优待士人的问题,老朱就明白讲了,不是他愿意优待,而是读书人太少,朝廷又需要有人做事,在极度缺乏人才的情况下,不得不做出的妥协。

    按照老朱的性子,能不妥协当然是最好!

    “柳淳,朕现在就赐给你王命旗牌,让人全权负责。招募人才,清丈田亩,落实新的税法,全都由你负责。多长时间,朕能看到成果?”

    柳淳略微思量,“一年半吧!半年了解情况,然后逐步落实,一年之后,征收两税,到底是多了,还是少了,民间有什么意见,就能一目了然!”

    “嗯!”

    老朱点头,“朕就给你一年半的时间,做成了,户部的侍郎就是你的,做不成……你也别怪朕无情了,下去吧!”

    柳淳被赶出了皇宫,等到了外面,他才想起来,老朱说过,要让他当户部尚书的,怎么变成了侍郎?

    姓朱的,你的恩典缩水也太快了!

    丫的就是最黑心,最无耻的资本家,剥削可怜的劳工……柳淳无奈,老朱他是欺负不了了,朱标又跑了,一肚子怨气,只能撒在太学生身上。

    柳淳还没等行动,蓝勇突然过来,请柳淳过去,原来蓝玉要率领大军北上了。

    说起来,柳淳没改变朱标,也没怎么改变朱元璋,他一心影响的几个人,还是那个德行。倒是蓝玉,他当初随口点拨了几句,这几年的光景,蓝玉真的洗心革面,大不相同了。

    他现在处处以名将要求自己,虽然兵书还没有写好,蓝玉觉得有朝一日,他会成为天下武人的师父,所以呢,要保持师道尊严,要像个老师的样子。

    所以人们渐渐发现,蓝玉深沉内敛,不苟言笑,不论对人,还是对事,都相对公允厚道,简直变了一个人。

    不过要排除柳淳,蓝玉每次看到这小子,就和颜悦色不起来,非要吹胡子瞪眼,大呼小叫才过瘾!

    “臭小子,我跟你说的烧酒呢?你不是说,要送给军中的弟兄吗?”

    没见过讨要东西还这么硬气的,蓝玉简直是个强盗。

    好吧,小爷不跟你一般见识。

    “我当然说话算数,可问题是我给你方子,你打算怎么办?”

    “怎么办?酿酒啊!”蓝玉自然而然道。

    “梁国公,说得容易,酿酒需要粮食,需要成本,你能保证军中的酒坊能酿出好酒?”

    蓝玉翻了翻白眼,“你小子想干什么就直说?不会又想赚我的钱吧?我可告诉你啊,休想!”

    柳淳也看出来了,这家伙进化太快,完全成了滚刀肉。

    “我怎么会占将士们的便宜。我会派人设立酒坊,然后按照成本价格,保质保量供应军中,我不赚一文钱,总行了吧!”

    真是好大方。

    蓝玉可没有轻易上当,他想了想,便嬉笑道:“我怎么会让你吃亏呢,该让你赚的还是要给你,这样,我每年额外给你一万贯……对了,你要是向外卖酒,获利了分我一半!”蓝玉很认真想了想,突然道:“对了,假如分润多了,是不是我不用出钱,你还要额外送给军中一些利润……这个办法好,就这么办了!”

    汝听,人言否?

    也不等柳淳反对,他直接做主了!

    许是也觉出做事太不地道,蓝玉轻咳了一声,“那个柳淳啊……你看我马上要前往甘肃,那地方风沙大,天气苦寒,不是个好地方。我的丫头蓝新月,要留在京里。”

    柳淳闷声道:“留就留呗,你以前不也经常领兵打仗吗?”

    “那怎么能一样!”

    蓝玉道:“以前丫头还小,什么都不懂,待在府里也就算了。这回她离京去了长沙,人大了,心就大了,我不在京城,又没人能管得了她,所以……”

    柳淳瞪大眼睛,夸张道:“你让我帮你管闺女啊,亏你怎么说得出口!”

    “放屁!”

    蓝玉更生气了,“小兔崽子,你算什么东西,也敢管我的女儿!我是让你好好伺候着,万一她惹祸了,不管惹多大的篓子,你都必须一肩扛起,等我回来,若是丫头觉得你做得还不错,我自然有重礼答谢!”

    “我不干!”

    柳淳很干脆,虽然蓝姑娘长得赏心悦目,人也很好,但咱堂堂男子汉,不能签城下之盟啊!无论如何,都不行!

    蓝玉轻笑,“臭小子,你以为我是跟你商量啊!俺姓蓝的是武夫,武夫自有武夫的办法!所谓秀才遇上兵,这话你总听过吧!你去外面瞧瞧,我给你准备了什么!”

    柳淳下意识往外面走去,等从军帐出来,只见一排彪形大汉,一个个威武不凡,站在了面前,足有二百人之多!

    “这都是我蓝家的部曲,对蓝某还有我的闺女,忠心耿耿,说一不二,我现在就把他们借给你,顺便让他们看着你!你要是不按照我说的做,他们自然会教你做人!”

    蓝玉得意大笑,臭小子,我虽然走了,可你还是跑不掉!


………………………………

第253章 目标国子监

    “别听我爹胡说,我,我是保护你的!”蓝姑娘理直气壮道。

    “保护?”

    “嗯!”蓝姑娘眼睛闪着光,有些兴奋,又有些担忧。“我听不太明白,可我知道,你干的是得罪人的事情,很危险的,对吧?有我……当然了,还有这二百名将士在,谁也伤不到你的,我发誓,除非踩着我的……”

    柳淳连忙摆手,没敢蓝新月说下去。

    “多谢了,姑娘的心意感激不尽,这样,你就算我的护卫队长了,只可惜陛下给了我王命旗牌,却没给我任命官员的权力,你这个队长没有品级了。”

    能陪着柳郎,还要什么品级啊?

    蓝新月简直要跳起来欢呼了。

    上次是跟着老爹一起去的,还有太子的事情,一路上都没来得及跟柳郎说几句话,这次总算是两个人一起出发,终于能讲点体己话了。

    而且他还让自己保护安全,是不是一整天都要陪在身边,包括晚上……好害羞啊!

    蓝新月越想脸越红,她跟着柳淳,出了军营。二百名将士……准确说,全是蓝家的家丁,他们是不入军籍的,属于蓝玉私人的部曲。

    这位梁国公做事也谨慎多了,他不动声色,就把自家的部曲给了柳淳,把麻烦甩出去不说,还照顾了天子宠臣,在老朱那里也会得到赞许。

    至于这二百人,蓝玉是一点都不担心,柳淳这小子没别的好处,就是够大方。跟着他的人,几乎都身价不菲,发了横财。

    也该让自己的老兄弟们过点安稳富足的日子了。

    蓝玉把一切都安排妥当,这才带着五万大军,踏上了西征的路途。

    傅友德带着两个儿子,保护朱标,也离开了京城,前往巡视洛阳和西安,最后确定新都的所在地,并且着手营建新都。

    朱元璋希望让太子借着巡视的机会,远离京城,能用更理智的眼光,来看待变法。尤其是西北民生凋敝,十分贫穷。变法对穷苦人当然是好的,若是太子能够认识到这一点,从而改变想法,朱元璋当然十分乐见……

    只是老朱没有料到,包括蓝玉等人都没有想到,此番分别,等再次相见,已经物是人非,天崩地裂。

    “柳淳,我直接叫你的名字,没事吧?”

    蓝新月仗着胆子问道,这个天不怕地不怕的蓝姑娘,生怕惹到柳淳生气,连声音都柔和了无数倍。

    柳淳轻笑,“其实你也可以叫我老板!”

    “老板?”蓝新月不解,什么意思?车老板?那不是马夫吗!

    正在这时候,有人笑嘻嘻道:“蓝姐姐,你也被老板收编了?”

    说话的正是徐妙锦,小妮子不只是一个人,身后还带着二十几名账房先生,一起来见柳淳。

    蓝新月傻了眼,怎么回事?徐妙锦怎么来了?不是我跟柳郎去长沙吗?其他人凑什么热闹?

    你一个弱女子,又不会功夫,去了能干什么?

    徐妙锦轻笑,主动解释道:“蓝姐姐,是这样的,咱们老板升了官,负责推行变法,他跟皇大爷讲了,说要把功夫做细,要仔细核算。这不,我找了二十几位账房先生,他们有的在皇家银行做事,有的在我的商号做事,都是最顶尖儿的,有我们在,老板就不用那么忙了,对吧?”

    徐妙锦冲柳淳嬉笑着,蓝新月努嘴了,让柳郎轻松点,当然是好事情,可,可怎么这么不舒服啊!

    蓝新月的好心情跑了至少一半。

    柳淳没心思管两个丫头的小情绪,他现在全力折腾自己的班底儿。

    有了护卫,也有了账房,他还缺不少能办事的。

    “走吧,去国子监!”

    柳淳准备去国子监寻找人才。

    有人或许要问了,柳淳是不是脑袋坏了,国子监不都是一群只会读书的酸儒吗?他们能干什么事情?

    大明国初的国子监,还真不是这么回事!

    在明代选举之法大略有四:曰学校,曰科目,曰荐举,曰铨选。

    学校以教育之,科目以登进之,荐举以旁招之,铨选以布列之,天下人才尽于是矣。

    什么意思呢?

    就是州府县各级官学,培养人才,科举考试,选拔人才,一些特殊的情况,可以通过官员举荐直接入仕。另外呢,除了高官是天子任命,其余官吏根据吏部的考评优劣,进行铨选。

    以柳淳为例,他是属于举荐,做了大宁都司的经历官,然后又被超擢成为长沙府同知。

    像黄观那样,因为地方科举表现突出,被送到国子监读书,他可以参与科举,也可以靠着国子监生的身份,直接做官。

    就像很多官吏,他们的子弟蒙恩荫,可以进入国子监读书,成为监生。但是也他们的学识,未必能通过科举的独木桥,所以不经科举,直接为官,就成了不错的选择。

    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像黄观一样,一路过关斩将,直接拿到状元,别说状元了,就连普通的进士都不容易。

    所以呢,总结起来,在大明朝想要当官,最好的办法就是走科举路线,一路考出个进士功名,光明正大进入仕途。

    可问题是这一条路能走到尽头的实在是太少了,简直凤毛麟角。

    就比如一些人,考到了举人,考到了秀才,就再也没有机会进步,他们就可以凭着功名,进入国子监,举人进去,叫举监,生员秀才进入,叫贡监。

    很多人都说,举人有机会当官,而秀才没有机会……这句话是严重错误的!

    因为不管举人还是秀才,都有机会进入国子监,成为国子监生,就有机会当官,所以秀才也可以入仕……但问题来了,官位就那么多,一个萝卜一个坑,除了进士是必定授官之外,举人都未必能捞到官职,哪里还有秀才的机会。即便有,那也是理论上的。

    更何况在国子监,还有相当比例的官员子弟,另外一些有钱人还可以捐赀入监,说白了,就是花钱买监生的身份。

    这几类凑到一起,僧多粥少,从府学,州学,县学,以秀才身份入选国子监的监生完全处于弱势地位,丝毫没有机会,没人加入也就不足为奇了。

    所以到了后期,国子监里面,官员子弟充斥,豪富之家靠着花钱买来的例监多如牛毛,真正有才学的读书人不屑于进国子监。

    作为帝国的最高学府,完全成了杂碎的集中营,

    稍微有点志气的读书人,都走科举的路子。

    通过国子监举贡已经很让人不齿了。

    另外包括举荐啊,恩荫啊,这一类的杂流,那就更不值一提了。

    假如再过三十年,像柳淳这样,靠着举荐为官的,人家科甲正途,都不拿正眼瞧他。

    当然了,现在是国初,是老朱励精图治之下。

    国子监之中,还真聚集了一些不错的苗子。

    而且老朱真的有两下子,觉得算得起育才专家!他首先是从各地选拔青年才俊,进入国子监之后,老朱还创造了积分之法!

    没错,后世的学分制,或许就来源于此!

    国子监司业二员分为左右,各提调三堂。凡通《四书》未通经者,居正义、崇志、广业三堂。

    一年半以上,文理条畅者,升修道、诚心。

    又一年半,经史兼通、文理俱优者,乃升率性。

    升至率性,乃积分。其法,孟月试本经义一道,仲月试论一道,诏、诰、表、内科一道,季月试经史第一道,判语二条。

    每试,文理俱优者与一分,理优文劣者与半分,纰缪者无分。岁内积八分者为及格,与出身。不及者仍坐堂肄业。如有才学超异者,奏请上裁。

    瞧见没有,一步一步推进,比后世的大学还要严格呢!

    学习情况,老朱还要亲自过问,绝对是名正言顺的天子门生。

    如果以为这就完了,那也太低估老朱的智慧了。

    所有监生在做官之前,还有一道手续,那就是历事!

    从洪武五年开始,针对监生定考核法上、中、下三等。上等选用,中、下等仍历一年再考。上等者依上等用,中等者不拘品级,随才任用,下等者回监读书。

    换句话说,就是在为官之前,要去各个衙门实习,表现突出,按照上等使用,表现一般,随便安排,表现不好,直接赶回去重新读书。

    在老朱的这套严厉的培养手段之下,明初的朝堂,有数量相当多的循吏,干吏,清廉官吏……正是靠着这些人,才有了洪武的盛世气象。毕竟老朱再厉害,也要有人给他干活才行!

    柳淳要来招募的就是这些人,只是不知道,高傲的监生,能有几个愿意到他的麾下来?

    :。:


………………………………

第254章 国子监空了

    国子监在鸡鸣山下,环境优美,树木丛生,尤其是槐树,十分巨大,槐树又称国槐,是公卿之树,国子监作为最高学府,自然广种国槐,希望学生能够成为国家栋梁之才。

    当然愿望是好的,可学生究竟如何,就说不好了。而且柳淳之前因为杨朱的事情,跟太学生在文庙发生了冲突。还闹出了许多风波,此番他来国子监,已经做好了拐人的准备,反正老朱给了他王命旗牌,手里又有蓝玉的家丁,大不了直接抓人!

    柳淳是不太在乎名声的,跟文人闹翻了更好,反正他干的都是得罪文人的事情,现在闹翻了,等于提前打预防针,就算以后谁想害自己,也没有那么容易了。

    一路上,盘算了好几套剧本,准备见机而作。

    可让柳淳预料不到的一幕出现了,当他来到国子监的时候,在外面齐刷刷,站着数百名学生,他们全都衣冠整齐,甚至有人还梳洗打扮过,都十分正式。

    当柳淳出现的时候,为首的一名监生主动行礼。

    “学生刘政,拜见同知大人!”

    在刘政后面,其他的太学生纷纷施礼,对柳淳表现极为恭敬。

    跟在柳淳身后的蓝新月眼睛都冒小星星了,柳郎就是厉害,瞧瞧,这些高傲的监生,无比以弟子自居,真是让人叹为观止,啥也别说了,柳郎就是有本事!

    柳淳可没有那么自我感觉良好,他轻咳一声,“尔等知道本官的来意?”

    话音刚落,黄观从一旁笑着走过来。

    “是我听说之后,来跟大家伙讲的。”

    柳淳大惊,心说黄观行啊,靠着六元的名头,把这帮学生忽悠的一愣一愣的,怎么都来迎接我了?

    见柳淳满脸怪异地看着自己,黄观急忙咳嗽。

    “是这样的,我跟大家讲了,是柳大人秉承皇命,要改革税法,推行新制,大家无不欢欣鼓舞,早就等着柳大人过来挑选人才呢!”

    柳淳颇为惊讶,“你们都愿意去?跟着我可是会吃亏的,搞不好还有危险啊!”

    刘政就是站在最前面的太学生,他年纪不大,人长得又黑又瘦,但眼神清澈,双眸明亮。

    他朗声道:“我辈读书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百姓苦于苛捐杂税的盘剥,已经是苦不堪言,有识之士,无不希望革新税法。为了变法,就算粉身碎骨,又有何惧!”

    柳淳听完,微微一笑。

    “口气不小,志气更大!”柳淳面色转冷,他沉吟道:“你说有识之士,皆主张变法,你又是从何处听来的?是谁告诉你的?”

    刘政傲然道:“是学生的师父,方孝孺!”

    “啊!”

    柳淳真的惊到了,老方啊,当初可是被柳淳坑得很惨,挨了打不说,他的方案被老朱贬的一钱不值,甚至说出此人不堪用的话。

    老方的仕途几乎让柳淳给毁了。

    不过上次万寿盛典上,柳淳听说方孝孺经朋友介绍,去了蜀王府,当了讲师,教导学问。颇受蜀王的推崇,不得不说有些人就是打不死的小强。

    而刘政呢,他是早年拜在方孝孺的门下,众所周知,方孝孺是坚定地均田支持者,他甚至希望恢复王田,实现万世太平。

    他的弟子,倒是能说出这种话。

    奈何柳淳跟方孝孺毕竟有仇。

    “你真的愿意参与变法之中?”

    刘政轻笑:“柳大人莫非怀疑学生的诚意?师父力主抑制兼并,作为师父的门人,我理当为新法肝脑涂地,还请柳大人不要怀疑。”

    柳淳瞧了半晌,点了点头,又走到了那些太学生的中间,稍微询问了一下,大家伙都群情激愤,一个比一个热情。

    走了一圈,柳淳也闹清楚了。

    这些太学生,其实也都是年轻人,一腔热血,恨不得立刻大展拳脚,治理家国天下,名留青史,让后世敬仰膜拜……大明税制不合理这件事情谁都知道,刘政又是苏州人,感受更加强烈。

    他觉得柳淳能说动陛下,推动变法,就是最大的功劳……至于他跟师父之间的恩怨,不能凌驾到国家大事上面。而且他也相信,就算方先生在,也会赞许他的选择。

    柳淳重新到了刘政的面前,他摆手,“来坐下吧!”

    说完,柳淳席地而坐,刘政稍微迟疑,也跟着坐下来,可人群当中,就有许多太学生嫌地上脏,不愿意坐下。

    柳淳微微一笑,果然热血谁都有,可一玩真的,就未必能热得起来了。

    “大家愿意投身变法,我是很欣慰的。但有些话,我必须说清楚,我也想请你们想清楚。这次变法的核心是什么呢?是放弃人丁税,转而以土地作为征税的对象,说白了,就是地多多交税,地少少交税!而那些无立锥之地的百姓,就不用交税。还有,我甚至想过,要对田亩多到一定数量的大户,征大户税,换句话说,就是用税收来抑制兼并,维持土地的公平,你们以为如何?”

    柳淳说的通俗明白,刘政听着他的话,忍不住喜上眉梢,这不正是师父所希望的吗?眼前的这位柳大人真是不一般啊!

    刘政听到柳淳询问,他很想开口发表意见,却被另一个太学生抢了先,他叫龙镡,对柳淳施礼之后,非常振奋道:“大人说得太好了,越来越多的官吏豪族,兼并土地,逃脱税赋徭役,百姓的负担越来越重,京城之地,天子脚下,我们也时常见到流民。柳大人,你这么好的建议,为何不奏请陛下,在全天下颁行?你仅仅在长沙府施行,是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