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明职场-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各位读者有多少是参加了工作的,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过这种经历,领导在对你施过高压之后,往往会把比较重要的工作交给你做,其实是为了提前敲打你、鼓励你,让你毫无怨言的接受这份任务,并以饱满的热情和敬畏之心去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李文忠的这番话,其实就充满了领导的谈话智慧和技巧。
李文忠见刘一线不说话,又追问了一句:“我在问你话呢,这孩子你们打算怎么处置?”
刘一线稍微有点缓过神来了,他赶紧说道:“卑职愚钝,请国公爷示下,我们按照您的指令办就是了。”
李文忠随即说道:“我哪有什么指令可下的,我说过,我不插手你们锦衣卫办案,我只是想说,这孩子既然说掌握了证据,你们就不要再为难他了,免得百姓们说你们杀人灭口,他的家,你们也缓几天再抄,现在赶紧回去,把自己的屁股擦干净,回去吧。”说完,李文忠也不等刘一线答应,转身就走。
李文忠一边说,刘一线一边点头,见李文忠走了,刘一线站在原地半天都没动,直到看着李文忠带着一众随从和那光头小和尚走的老远,这才直了直腰,挪了挪脚步,弯腰站了半天,他的腰都酸了。这时他才想起傅友仁和楚殊二人,一想到这两人,立刻便气不打一处来,快步走到两人面前,不容分说,对着两人就是一顿巴掌。
在刘一线和李文忠对话之时,傅友仁和楚殊二人也无比的焦虑,但就是不知道刘李二人说了什么,直到李文忠带着小光头走了,二人这才放心,如同死而复生一般,好像从鬼门关走了一番,暂时的放松下来,这时才发觉浑身衣服都已湿透,他二人见刘一线气势汹汹走过来,刚想迎上去拍几句马屁顺带解释一番,却被刘一线不容分说的一顿猛扇,那疾风骤雨般的巴掌噼里啪啦的落在二人的脸上,打的两人龇牙咧嘴。
刘一线打累了,手疼了,这才狠狠的喊了一声,“滚回去。”
李文忠的话,还有办事的手段,充满了领导的智慧是不是,既不插手其他业务部门的业务,又把想办的事情交代完了,这算不算经典的职场攻略手册?算不算领导谈话技巧的典范(或许有些人想说,在这个人设环境里,李文忠无论从职级还是话语权,都对刘一线呈现出碾压式优势,所以最重要的还是实力,在领导的岗位上,这种事自然就能成功了。但各位读者朋友们,大家见没见过无脑乱喷的领导,见没见过完全不顾及下属想法的领导,见没见过完全没能力没情商却身居高位的领导,所以我要说,身居高位的领导也分种类的,有懂技巧、手腕高的领导,也有脑残领导,对不对)
回到故事中来吧,李文忠一行人和锦衣卫都走了,围观的吃瓜群众也都散了,所有人都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去了,但人群中有一个人却没有走远,他手中两颗小石子不经意间掉落在了地上,同时远远跟在李文忠的队伍后面。
跟着李文忠来到曹国公府的姚光启,一路上都是兴冲冲的,因为他看到了希望,看到了能解救自己养父母的希望,而这个希望,在进入国公府后,第一时间被放到最大。因为李文忠第一时间将他带到了自己的书房。
姚光启没有心思感叹国公府的巍峨壮阔,也无暇欣赏雕梁画栋,他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求李文忠救出自己的养父,让养父母一家平安无事。
姚光启是不幸的,母亲从小一个人带着他,母亲很辛苦,但很坚强,也很有远见,即使生活艰辛,但仍然节衣缩食让他去读书。姚光启从小不知道父亲是谁,每次问及母亲,母亲总是不说话。
………………………………
正文 6、有没有内幕?
后来母亲病了,只得带着他来到舅舅家,舅舅好心收留了母子二人,母子总算是有了着落。但好景不长,到了舅舅家后,母亲的病越来越严重。有一天,母亲将姚光启叫到床前,偷偷告诉他一个惊人的秘密,母亲不是他的亲生母亲,他的生身父母另有其人,但亲生父母究竟是谁,无论姚光启如何追问,母亲都不肯说下去,只是说,或许将来有一天,有人会来找他。
在母亲生命最后的日子里,姚光启寸步不离母亲的床头,悉心照料着这个伟大的女性,她不是姚光启的亲生母亲,却如同生母一样养育照料这个毫无血缘关系的孩子,让这个孩子即使在最艰难的岁月里,也活的有尊严,也有书读。
没过多久,母亲离开了世间,姚光启的世界崩塌了,他守在母亲的跟前三天三夜不吃不喝,看着母亲的面容,他知道母亲永远离开了,再也不会回来了,不会再有温柔慈祥的目光,不会再有严厉的呵斥,自己也没了家。从那以后,所有人都发现,姚光启的性格大变,原来的活泼开朗不见了,取代的是沉默寡言,心思也重了很多。
但不幸中也有幸运,舅舅对姚光启很好,收他做了养子,把他当成亲生的儿子看待,送他去读书,舅妈对他也好,从来没打过他,在舅舅家几年来,姚光启觉得,自己受到了善待。姚光启曾暗暗发誓,将来一定要孝顺舅舅舅妈,他们就是自己的父母,将来一定给两个老人养老送终。
但命运总是难以预测,老天爷好像总是跟这个孩子过不去,顺心日子没过几年就被打断了。前些日子舅舅突然被抓,理由是涉嫌谋反,从此一去不回,至今生死不明。然后就是锦衣卫来抄家,舅妈被那群人渣欺负,那群锦衣卫的无耻行径为让姚光启忍无可忍,他选择了爆发,他那一腔的怨恨和怒火都发在了这两个锦衣卫身上,其实他不光恨那两个锦衣卫,他的反击,更确切的说是对他命运的抗争,是对上天不公安排在发泄不满。
姚光启已经失去了一个母亲,不能再失去养父母了,他不愿意看到这个家里任何一个人受到伤害。他要尽一切努力把养父营救出来,他要让养父养母幸福的度过下半生。
姚光启站在李文忠的书房门口,见刚刚帮助自己的年轻人走了出来,感觉很是亲切,他已经从李家人的口中得知,这人叫李景隆,是曹国公的大公子。他很想上去好好的感谢李景隆一番,但李景隆看到自己后,表情却变现得很微妙,笑的有些不自然,先是拍了拍姚光启的肩膀,然后一掀门帘,说道:“我父亲要见你。”
姚光启不知道,就在刚刚,书房里,李文忠已经跟自己的儿子谈过了,而且谈的主要内容就是姚光启。
在回来的路上,在听了家人和李景隆对今天事件经过的详细介绍后,对于这样一个天资聪颖的孩子,李文忠也是非常喜欢的,也曾一度动了心思,想把姚光启留在身边。
我们来做个假设,如果这时候的姚光启受到李文忠的青睐,不仅救出他的养父,更一举帮助养父洗刷冤屈,并且得到李文忠的青睐和提携,那日后官运亨通平步青云就是手到擒来,就如同我们现在,如果能跟着某位五百强的大老板干,或者进入某巴巴某讯当个高级经理或总监,那不是钱途无量吗?
但命运并非都那么顺利,至少姚光启这次没有那么好的运气。原因在于李文忠有自己的考虑,而考虑的因素主要还是源自姚光启养父的案子,胡惟庸的案子牵连太大,满朝文武如今人人自危,一旦被攀咬进去或是被仇家设计陷害牵连,只要有一个犯人有意无意的将自己牵扯到案子里,那开除炒鱿鱼算是从轻发落,全家被发配到东北西北搬砖(搬砖是力气活,金陵城墙的砖都是四十斤一块)都得念佛求上帝显灵才行,最可能的结果就是自己连同全家都得脑袋搬家。
李文忠自信暂时不会被牵扯进去,因为一来他与胡惟庸没什么往来,二来以朱大老板对自己的信任,应该到不了那一步,但最近有风声说,胡惟庸之后,朱老板已经打算取消总经办(中书省)这个机构了,CEO(就是宰相)这个位子以后也不设了,老板打算直接让各部门的总监或副总裁(各部尚书)跟老板本人对接了。
连总经办都撤销了,那自己管理的大保安部(大都督府)估计也要撤了,朱老板一定会找个理由拿掉自己的保安部部长的职衔的,这个理由可大可小,小的理由,其结果不过就是撤职;一旦有大的理由出现,自己可就不好说了,所以眼下是非常时期,不能有任何的把柄留下。
对李文忠来说,基于这样险恶的朝局背景下,姚光启已经成了烫手山芋了。因为他虽然只是个孩子,但毕竟属于叛逆党羽的直系家属,万一将来有人举报自己窝藏反贼,就算自己是大功臣,那罪名自己也是承担不起的,更何况姚光启已经得罪了锦衣卫,那群人估计已经在想办法报复了。所以为了不给自己添麻烦,李文忠决定,将孩子送走。至于将姚光启送到哪里去,李文忠是已经想好了的。
金陵周边江南一带肯定都不行的,这一片是集团的监察部门锦衣卫活动最猖獗的片区,锦衣卫在这一带的耳目和探查能力丝毫不亚于今天的朝阳群众和广场舞大妈,所以要送,就要送的越远越好。
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深思熟虑考虑了半分钟后,李文忠决定,将这孩子送到“老四”那里去。
老四就是朱棣,生于元至正二十年(公历1360年,胡惟庸案发那年是洪武十三年,后来的太宗…成祖朱棣那年二十岁),是马皇后的儿子,嫡出,几年前已经被封为燕王。
………………………………
正文 7、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不信
李文忠之所以决定将姚光启送到朱棣那里,是由于他认为送到朱棣那里,不管对自己还是对姚光启,都是最好的选择。对自己来说,主要是出于个人因素,在当年李文忠追随朱大老板创业的时期,他便与老四朱棣关系很好,李文忠的儿子李景隆跟朱棣更是一起撒尿和泥无话不说的玩伴,更深一层的关系是,由于朱棣跟李景隆年纪相仿,所以李文忠有空的时候会给两人同时讲授兵法,而且讲授的方式也很特别,是结合自己的实战来传授。
应该说李文忠的教学方法是十分超前的,因为放眼现代,就连最受推崇的卡耐基教育,也是以案例教学为基础的,这种教育方式被公认为是最先进的。
让李文忠欣慰的是,自己的儿子李景隆还算聪明,学兵法很快,果真遗传了自己的基因,但更让李文忠惊讶的是朱棣,这小子不光机灵,天分很高,一点就通,比自己的儿子李景隆学的要好,而且还能举一反三,将自己的战例与汉唐名将的战例进行对比,有时提出的一些非常大胆的想法,连李文忠听了都十分的佩服。李文忠当年就曾断言,将来只要给朱棣这小子平台施展,他肯定有大作为。
有了可靠的私人关系,李文忠相信,朱棣绝不会卖了自己去换取富贵的,更何况朱棣已经是藩王了,出卖了自己也换不到更大的富贵,因为太子之位早已经定了,所以交给朱棣是安全的。
还有一层原因,是李文忠虽然没有把握的但却想试一试的,他看出老四是个胸怀大志的人,因为儿子李景隆有时候会说,朱棣刻意结交网罗一些青年才俊,而且为了延揽这些青年才俊,朱棣是下了功夫和血本的。而那些被朱棣网罗的青年才俊,有武艺高强的、有深通兵法的、有研究奇怪机关的(在当时科学家属于稀有动物),甚至还有研究五行、天命、禅理、相术全能的杂项人才,一个藩王,搜罗这些人干什么?
总之,不管老四是出于什么目的搜罗这些才俊,在李文忠看来,这个姚光启是个人才,应该能符合朱棣的胃口,他相信老四会接纳姚光启的。
所以在姚光启进入到李文忠的书房之后,李文忠第一句话就是:“过一会,有人会将你送走。”
这句话太过突然了,姚光启完全没想到会出现这样的情形,他原本怀着极大的希望和热情,连进来后如何求曹国公救养父的话都已经想好了,但李文忠完全没给自己求助的机会,直接浇灭了他的希望。
他的脸涨的通红,死死的咬着牙,嘴唇都渗出了血珠,他瞪着眼睛死死的盯着李文忠,一眨不眨的盯着李文忠,似乎要看穿这个人一样。
姚光启不想放弃,如果不能救出养父养母,他就会彻底失去这个家,那还谈什么报答养父母的恩情,姚光启完全不能接受李文忠刚才的话,他已经顾不得长幼尊卑,质问李文忠:“您刚才不是答应我要救出我家人吗?”
李文忠苦笑一下,心想,你这孩子哪里能理解我的苦衷,他用很平和的语气说道:“我当时不是说慢慢来吗?你爹被定的是参与谋反的大罪,这个罪,很难翻过来。这两天我尽量调他的卷宗看一下,如果有可能,还是要帮你们一把的。就算是不能救出来,也尽量把罪名减到最低。你家应该暂时不会有人去抄家了,可以暂时安静几天。但你不能在我这里了,因为锦衣卫已经盯上了你,如果你继续在这里,我就没法避嫌,就很难帮你了。”
李文忠的话充满了职场技巧是不是,既把问题和责任推了出去,又没把话说死,给对方留了一线希望,更重要的是,这个理由听起来还有些合理。
姚光启自然不知道李文忠心里的各种盘算和心思,但他觉得李文忠的话似乎有些道理,将自己送走,或许真的是因为出于避嫌的考虑,但姚光启不放心,他不能放过任何一丝机会,“你们要把我送到哪?我走了,你真的还会继续帮我伸冤吗?”
李文忠又是一丝苦笑:“把你送到一个大人物那里,比我还大的人物,他足以保证你的安全,或许,对救你养父母来说,他的帮助会比我更大。”
换位思考,如果我们从李文忠的角度出发,这样处理问题是没有问题的,这两年朱老板对功臣的清洗越来越激烈,他李文忠也算位高权重,胡惟庸倒了,他就是最显眼的。所以无论如何不能走错一步。
所以就算帮人忙,也要自保为先,别弄的忙没帮上,自己先搭进去了,但从姚光启的角度来看,李文忠则有些推卸责任的意味,你已经是身为国公了,比你还大的官,难道是王爷?他不太相信,李文忠会将自己送到一个王爷那里。那样做不是等于在高发自己吗?
姚光启已经打定主意,如果确定李文忠不会继续帮自己,他还会去告那个受贿的锦衣卫,他要把这个案子弄大,最好弄到皇帝那里去,最好自己能见到皇帝,当面向皇帝告状伸冤。
带着疑问的姚光启开始了下一段不确定的旅程,从李文忠的书房出来后,立刻有人给他送来一套衣服,他被打扮成李景隆的书童,并告诉他一路上不允许说话,随后他便开始跟随李景隆从后门出了曹国公府,三绕两绕走了好远,又来到一座巷口,巷子很大,里面只有一座府邸,而李景隆一行人没有走正门,而是绕过巷口从后门进了府。
进了这座恢弘的府邸,姚光启便知道李文忠没有骗自己,因为这座府邸的辉煌奢华程度确实远胜于李文忠的曹国公府。
在府内走了很久,前后换了三个带路的人,姚光启跟着李景隆在一个小院门口停了下来,带路的家人回身趴在李景隆耳边嘀咕了两句什么,李景隆点头,那家人便退下了。
李景隆示意姚光启跟着他进去,便推开小院的门先进去了。
………………………………
正文 8、口味比较重
姚光启一进院子,就立即将整个院子扫了一遍,这是个十分精巧的院子,东西两个开间,南北只有一进,院中除了窄窄的、曲曲折折的小路,种满了各式各样的认识的和不认识的花草植被,芳草萋萋,绿树茵茵,花红叶绿好不漂亮,一进这院子,姚光启立刻便感觉到无比的惬意舒适,自己一直压抑的心情似乎也舒缓了许多。
小院当中最显眼的,是院子正中有一个小亭,小亭内,一个年轻人正在低头很认真的读书,认真到都没有发现小院中进来人了。姚光启判断,这个年轻人应该就是这里的主人,就是李文忠要送自己见的人。
此人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朱棣,已经被封为燕王,今年就将前往北平就藩。此时的朱棣,正面临着一个难题,一个困扰了他好多天的难题。这个问题,他却必须要在离京之前找到答案,而且是最有利于自己的答案,既不能让父皇起疑心或不满,又要为自己争取最大的利益。
写到这里,各位读者老爷们,你们是不是认为,我又要写什么父子相疑,争权夺利的老套路了?这种题材已经被写过无数遍了,写来写去不还是帝王心术和权谋纷争?如果您真这么想,那么我要郑重的说:恭喜您,猜对了!鉴于大明控股集团的实际控股大股东只能有一位,但候选人却可能有多位,当然了,候选人会出现多少,这完全取决于现任控股大股东的性格,虽然老朱家的皇帝性取向都是正常的(至少表面上看是正常的),但其中有些口味比较重,比如喜欢熟女的,像万贵妃,但朱家的皇帝也有不是很好色的,也有从一而终的,还有喜欢动物的,甚至有喜欢干木匠活的,这些都成为影响朱家下一代数量的因素;另外,其他决定候选人数量的因素包括:身体状况(主要指标是肾功能、男性生殖小蝌蚪成活率等)、寿命(也算身体状况的一种,由于有些皇帝实在短命,寿命短就意味着有些嫔妃还来都没有机会中枪,所以单列出这一项)、效率(有些皇帝喜欢玩摇一摇,随便约个宫女随便开一炮就生出了下一任皇帝)、命中率(参考前一项,但有些一次出成果的皇子没机会继位)、还有美女的成色(有些美女虽然得宠,但成效不显著,比如万贵妃或李选侍)、医疗水平(其中重要一项体现在药品上,有些皇帝是喜欢嗑药的,但磕了药,嗨大发了就直接见佛祖去了,例如红丸案,这验证了一句经典广告语,别看广告,看疗效)。总之,鉴于大股东的稀缺性、唯一性和排他性,加上母党、押宝党等外围人员可以预期的巨大收益,所以在争夺集团控股权的斗争中,各位候选人的竞争是极其激烈的,纵观整个大明集团的传承序列,有种子选手众望所归的,有外围赛资格赛选手爆冷逆袭的,甚至还有场外观众意外捡漏的,总之,这个控股大股东的位子实在诱人,引无数英朱尽折腰。
一不小心写了这么多题外话,咱们回到故事中来,李景隆见朱棣只顾低头读书,根本没注意到自己,便故意大声咳嗽了一下。朱棣这才抬起头,注意到院子里已经进来了人,李景隆是少数可以随时进院子中来的,但李景隆身旁却多了一个光头小和尚,这小和尚年纪不大,但脑袋硕大,一看便让人印象深刻。
李景隆已经从仆人那里得知,此刻朱棣的心情不好,所以便没有跟朱棣开玩笑,而是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我来跟你推荐个人,你不是一直想找个陪读的书童吗?这孩子天分高,聪明伶俐,做你的陪读书童最适合不过了。”
朱棣再次看了看姚光启,紧了紧鼻子,又皱了皱眉:“就他吗?怎么就天分高了?出口成章的神童?”
面对对方的质疑,姚光启知道眼前的人身份不一般,所以没有急于张嘴辩解,而是仔细的观察着朱棣的神态表情。
李景隆则反问朱棣:“你今日大不一样,又有烦心事吧。”
朱棣看了一眼李景隆,叹了口气:“跟你说也无妨。五天前父皇召见我,说我即将就藩出京,北平是重镇,派我去就是为了防备北元的余孽,为社稷分忧,因此考虑给我麾下多派一些兵,问我想要多少兵,可以自己提要求。我现在很为难,其他的藩王,只有一卫两卫的兵,这几天,我一直没想好该跟父皇要多少兵。”
李景隆明白了,朱棣胸怀大志,自然想自己手下的兵多多益善。但兵要多了怕皇上起疑心,要少了又觉得亏得慌。这虽然是次难得的机会,但如果把握不好分寸反而坏事,所以朱棣才在这里独自一人发愁。想明白了,李景隆说道:“这可是大事,要从长计议,且不可贸然去说。”
朱棣皱着眉说了句:“从长计议?没时间从长计议了,父皇限定出京之前就要说的,过后我怕就没这机会了。”
这句话让李景隆为了难,他不知道该怎么说了,脑袋里飞快的琢磨对策。朱棣也皱着眉不说话,院子中再次陷入了沉静。
突然,姚光启张嘴了:“我倒有一个法子,王爷您不妨跟皇上去说。”
朱棣转过头,带着不太相信的眼光看着姚光启,“你有法子?说出来,法子好,本王有重赏。”
姚光启已经从此人与李景隆的对话中,判断出此人就是燕王,见朱棣如此关切,他摸了摸自己的后脑勺,然后在自己的光头上来回反复摸了两遍,这才说道:“我不要赏,能给我养父伸冤就行。”
朱棣一皱眉,这个小和尚居然跟自己讲条件,要换做平日里,朱棣当场就会动怒发飙,但既然李景隆说他是个天才,这小子自己又这么有把握,便打定主意,不妨先听听这小子的法子:“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