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职场-第5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量特别大怎么办?一天一人4斤的消耗量,那消耗就要翻倍。如果运输的时候遇到大雨天,耽误了3天行程呢,或者说山洪冲垮了路桥,耽误了10天,那消耗就更多了。


………………………………

正文 171。空印案(一)

    除了吃的,粮食要干燥会脱水,会掉分量的,如果再有运粮的壮汉一边吃一边拿,偷偷藏起来,这些都可能造成运输的粮食会损耗的。

    总之,在财政税收货币化之前,实物化的财政收税和结算体系,问题会很多很多。所以下级地方支出的粮食,和上级财政收到的粮食或账目对不上,这是非常常见的事。而我们刚才说了,各级地方都需要到户部兑账的,各州府县交的账目和布政司的账目在户部相互对不上,就不能过审,户部就必须打回,然后各地重新报账过来,再上报再过审,直到所有的账目完全相符,核对工作才算完成。

    那时没有传真机,不能影印传稿,更没有微信发图片彩色打印。未过审的账目打回各地再呈报的过程,地方官员们就必须回到各县、各府重新写一份,加盖了公章再送来,这一来一回,离京城近的还好说,一个月来回,要是距离京城千里之外,既没人一脚送你离开,又没有高铁飞机让你风驰电掣,更没有9527、2587国道让你纵横驰骋,官员们必须靠双脚走回去、靠骑马、靠坐船,来回就是三五个月,要是跑上两个来回,很可能出现前一年的账还没对完,就直接带上下一年的账一起兑了。综上所述,兑账是个辛苦活,体力活,是个吃力不讨好的操蛋活。

    好在我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多才俊,才俊们不仅有改革创新的进取精神,更懂得权宜变通的实用主义,在兑账这个问题上,这点也体现的非常明显。不知道哪个天才最先想到了一个省时省力的好法子,在兑账的时候,除了报账的一手账册外,再多带几个加盖了公章的空白账册,一旦出现账目不相符的情况,便在空白账册上重新录入新的账目,这样就不用来回奔波返回本地了。

    方克勤在奏章中,就将此事详细的汇报了一遍,将此事称作朝廷的一大毒瘤、朝政的一大弊端,大加伐挞,并一举列出此事将会衍生出的三大弊端:弊端一,账目混乱,假账不绝。空白账册的目的,就是为了在与户部兑账时两相符合,而且只要最终在户部兑账无误,那负责财政的地方官就没了责任,这样就不会有人认真的记账,不管收支多少,不管差额是多少,只要最终去户部那里用空白账册一改就万事大吉了。弊端二,账册外流,奸人造假。空白账册一旦外流,就会有人制造假账,就无法避免有人钻财政的空子,挪用公帑、贪污腐化就会络绎不绝,以后国家的财政制度就会形同虚设。弊端三,欺君,方克勤认为,空印账册的产生,其实是地方官为了应付上级审核而钻了制度的空子,实际上,就是为了减少麻烦,为了少跑腿而故意欺君,如果任由此事发展下去,那么人人皆可欺君,人人皆知欺君无罪,那么朝廷法度何在,君主威严何在?以后大家便会争相效尤,长此以往,法将不法,国将不国。

    听完了方孝孺的叙述,姚光启提出那个憋了很久的疑问:“那方大人昨晚为什么说要舍生取义呢?”

    “因为父亲他也在用空印账册。”方孝孺伤感的说道。

    姚光启明白了,方克勤揭穿了这个弊端,自己也会被卷进去,为了革除此弊,不惜以身殉法,想来此人一定是下了必死的决心才如此做的,想到这里,姚光启唏嘘不已,感叹不已,如此看来,方克勤简直就是个以身殉道的圣人。

    可是,他被抓起来,我的柔儿怎么办?不行,一定要设法见到方克勤,一定要问出柔儿的线索。

    就在姚光启全力想办法见方克勤一面的时候,皇帝朱元璋正在亲自审讯方克勤。

    地点是文华殿。

    朱元璋最近很累,他感觉自己老了,精力大不如前了,当年打天下的时候,一连几天只睡一两个时辰都稀松平常,鄱阳湖大战那段日子,他甚至都不睡觉,日夜研究战况战法,可是现在,精神已经很难长时间集中,连续看几篇奏折后就会感觉疲倦,而且眼睛干涩,不得不出去走一圈,才能回来继续办公。所以朱元璋近来常常感慨岁月不饶人,可是他知道,自己毕竟已经五十五岁了,在民间,活到五十五已经算是长寿了,自己五十五还能有相对健康的身体,已经算是很难得了。

    为了让自己更轻松一些,也为了锻炼太子处理政事的能力,这一两年以来,朱元璋经常把一些政务交给太子处理,减轻自己担子的同时,也希望检验和锻炼太子的能力。

    可是方克勤的案子,让朱元璋警醒了,同时对太子朱标产生了质疑。这么大的事,朱标竟然知而不报,他震怒,伤心,更害怕,方克勤提出的三点弊端,朱元璋最怕的就是第三条,最担心也是第三条,这些臣子,欺上不瞒下,可是欺上,只有自己这个上是被欺瞒的,其他人全部知情,也就是说,朝野上下,只有自己被蒙在鼓里。

    如果有一天,哪里出现了民变,或者哪个统兵大将发动了兵谏,朝野上下依旧只瞒着自己,那么自己将会是何等的下场?朱元璋不敢往下想了,他不能忍受这样的欺瞒,更不能接受被当成蠢货一样蒙蔽,他一生精明,不管多么强大的敌人,都在他面前倒下,每一个对手,都是他向前走的垫脚石,他不能允许自己不知道,更不能接受失败。

    此刻,他看着下面跪着的方克勤,朱元璋既愤怒,又无比的纠结,愤怒是因为空印账册的案子,而纠结是源于对方克勤的感激,他感激方克勤让自己知道了真相,要是没有此人,自己至今仍然蒙在鼓里,或许下面那些人甚至包括太子到死都会瞒着自己,自己到死都会是个蠢蛋皇帝;但感激之余,他又觉得方克勤同样有罪,因为此人之前也用了空印账册。在进入文华殿一瞬间,朱元璋曾想过为方克勤开脱,免去他的罪过,但从坐上龙座的那一刹那,朱元璋改变了主意,开脱了方克勤,其他人怎么处理?自己的权威如何树立?

    “这些年来,所有的地方官都在用这种方法去户部兑账?”朱元璋翻着方克勤的奏章,脑中急速的思考着。

    方克勤偷偷瞄了一眼上面的皇帝,他不是第一次见朱元璋了,上次见面,还是以地方官员楷模的身份领宴,那时,皇帝表彰自己政绩卓著为官清廉,特意命礼部赏赐御膳一席,并亲口夸自己是“廉吏楷模”,想想当时,皇帝对自己是那样的赏识,还曾拍了拍自己的肩膀,随和的说了句:“好好干。”亲切的如同师长,想想那时的情形,方克勤不禁感慨万千。

    “回答朕的话,”朱元璋的话将方克勤从记忆中拉了回来:“你既然知道此事有诸多弊端,为什么还要这么做?”

    方克勤眼中含泪:“臣不想这么做,但不得不睁只眼闭只眼,如果不这么做,那些有司官员就得在户部和本衙门间来回奔波,有时候大半年甚至一年都不能在衙门办差,他们手头上其他公务就全积压下来,连带的地方上很多事也办不下去,所以臣为了不耽误地方上的公务,只能默许他们这么干。”

    方克勤说的言辞恳切,入情入理,朱元璋不免有些动容,这是个好官,他这么做,真的是为了方便办理公务,让地方上的事务不会积压,但朱元璋已经下定决心,要将此事树立为典型,便冷着脸说道:“你是为了方便公务,但人人都是为了方便公务吗?”

    方克勤再次磕头说道:“这正是臣担心的,并非所有地方官和有司官员都是为了便利公务才这么做,有些奸利之徒,定会循此寻找朝廷制度的漏洞,一旦此风渐长,那朝廷法纪就形同虚设,百姓血汗就会流入私囊,致使国库空虚国力衰微,贪腐亡国,殷鉴不远,请陛下明察。”

    朱元璋点头,这不仅是个忠臣,更是个心里只有朝廷、只有君父、没有自己的忠臣,可是,这样的忠臣,自己却不得不痛下杀手。

    朱元璋感觉眼睛有些热,他这两年时常感觉自己特别伤怀,而且特别容易回忆当年的岁月,特别容易被感动,他不敢再往下想了,便摆了摆手:“带下去吧,不要关押在刑部,吃喝都要好生对待,不许为难。”

    看着方克勤佝偻着走下去的背影,朱元璋叹了口气。随即艰难的站起身,缓步来到丹犀下,来回踱着步,突然,他停了下来,然后快步来到文华殿的大门外,抬头两眼久久注视着天空,过了足足半顿饭的功夫,朱元璋才回过神来,对身旁的监人说了句:“传太子过来。”

    当来人传唤时,朱标正在东宫读书,一听皇帝传唤自己,便有些慌了神,心想难道是方克勤的事牵连到了自己?便连忙向一旁的亲信询问应对之法,此刻在太子身边伴读的,是东宫四辅官即王本、杜敩(xue,读音与“学”同)、赵民望、吴源,此四人均为儒士出身,数年前被推荐到朝后,朱元璋觉得此四人学问广博,人品方正,便特置为太子辅官,这四人进入东宫后,勤勤恳恳,一心辅助太子,很快被太子引为心腹。


………………………………

正文 172。空印案(二)

    “太子莫慌,将此行当做正常的召见即可,太子凭本心对答皇上,不必刻意逢迎圣意。”吴源是个方正君子,一向主张坦诚事君。

    赵民望和王本点头:“空印账册案一出,陛下必定震怒,也必然苦思如何整顿吏治,杀一批涉案官员是难免的了,此时太子可以按照本心说一些见解,适当劝解陛下宽仁处理,但如若陛下坚持严查,太子您万万不可力争,要与陛下保持一致,要让陛下看到您也有惩奸除恶,矫正吏治的决心。”

    这几个人都没有基层做官的经验,也没有在六部中担任过具体事务和经济职位的历练,所以空印案一发,这些人没有考虑过涉事官员的实际情况和朝廷制度的问题,全部都义愤已极,都主张严惩以儆效尤。

    杜敩一向最后说话,他一向是四人中城府最深的,眼光最独到,见识最犀利,也最为朱标倚重,听完三人的见解,杜敩不动声色的说道:“三位说的都有道理,但各位想过没有,既然户部的官员多有牵扯,如若太子能保下一批户部的官员,这批官员势必对太子感恩戴德,日后必定成为太子的忠诚羽翼,太子势必在朝中更得人心。再者,这两年陛下逐渐让太子处理政务,尤其是户部吏部的政务,太子多有涉足,此次户部出了问题,太子若不回护一番,天下人和陛下是否会认为太子在借机推脱责任?如若太子坚定的打击这群人,让这群人被绳之以法,那以后谁还敢亲近太子,谁还敢向太子靠拢,各位难道想让太子成为真正的孤家寡人吗?要知道,秦晋燕那几位可一时都没闲着,他们人虽然不在京城,但却无时无刻不盯着朝中的动向呢,而且他们都在暗中积极笼络朝臣,就等着有朝一日太子势孤,他们就会如毒蛇般奋起一击,到那时,朝臣中连一个给太子说话的人都没有,太子如何应对?所以说,此时太子若主张严惩户部和各地涉事官员,谁最高兴?太子切不可做亲者痛仇者快的事。”

    听了杜敩一番剖析,朱标心中豁然开朗,但他还是拿不定主意,杜敩的话,虽然完全是站在自己长期利益出发,但真这样做了,无异于跟父皇唱反调,父皇会怎么想自己:“可是这样父皇会不会……”

    杜敩当然知道朱标的担心,立刻抢白道:“陛下当然不会同意太子您的主张,而且一旦您力主查清原由、从宽发落、以训诫为主,陛下一定会震怒,甚至会质疑您处理政务不利,不能驾驭朝臣。”

    朱标一个劲的点头,杜敩不愧是自己的心腹,他一语道破自己最担心的。

    杜敩接着说道:“纵使陛下震怒,甚至怪罪于您,您也要据理力争,一来,一旦严惩确实牵扯太多,更会显得您打理户部不力;二来,您一向给陛下印象就是宽厚仁德,如果您这次表现的与以往不同,那反而会引起陛下的怀疑。更重要的是,您这次,不光要收服涉案的户部官员和地方官员,更是在做一种姿态,给朝臣和天下看的姿态,让所与人都知道您宅心仁厚,给天下树立一个未来仁君的风范,您要的不止是户部和地方上那几个墨吏的人心,太子要争取的,是朝廷大部分官员的人心,是天下的人心。”

    从东宫走出来的时候,朱标是信心满满的,杜敩对朝局和本案的分析,让朱标有了主心骨,更明确了此次召见自己应对之法。所以,到了文华殿外,朱标不慌不忙不紧不慢,从容的通禀觐见、叩头行礼。

    朱元璋正背着手在文华殿内来回踱步,手中拿着方克勤的奏章,但奏章是合上的,朱元璋将其拿在手中来回的摇晃,朱元璋今日也显得有些心不在焉,时而看看大殿丹犀上的香炉,时而看看窗棂户牖,但却一眼奏折都没看。听到朱标报名觐见,朱元璋没有让监人传唤,而是缓步走到大门口,自己轻轻的推开了半扇门,门开了,一缕阳光突然照在朱元璋脸上,晃的他眼睛都睁不开,赶紧抬起右手去挡阳光,一挡之下,手一滑,手中的方克勤的奏章竟然掉落在地上,此时跪在殿外候着的朱标赶紧膝行上前,捡起奏章,双手呈给朱元璋,并低声说道:“今日骤然降温,外面风有些大,父皇衣着单薄,还是回殿内吧。”

    朱标说的情真意切,朱元璋很是满意,对于这个长子,他也一向是满意的,朱标性格不像自己这样刚烈,反而像他母亲马皇后,只是有时显得过于仁厚宽容了,朱元璋甚至觉得过于柔弱了,而朱元璋的烦恼恰恰来自于此,他想要的接班人,虽然不是自己这般性格过于刚烈严苛的,但也绝不想要一个缺乏杀伐决断的接班人。朱元璋始终认为,宽仁过度,就是放纵,就无法驾驭朝臣和天下。但朱标既是嫡长子,又曾在年少时跟随自己南征北战中吃了不少苦,从内心来说,朱元璋爱之最深,所以虽然几次责骂朱标,但内心却还是指望朱标能强硬起来的,当然了,朱元璋也做了万不得已时的第二手准备。他一方面不断的训诫朱标,灌输治国宽严相济,不可只宽不严的思想,另一方面不断借着各种借口开展清除计划,将一批老臣,一批他认为太子将来无法驾驭的老臣,纷纷杀头的杀头,夺权的夺权,尤其是借着胡惟庸一案,朱元璋找到了大开杀戒的借口,将大批老臣搞掉,这才心里稍安。

    此刻看着这个孝顺又有些柔弱的儿子,朱元璋感慨万千:“方克勤的案子,朕刚刚亲自审过了,方克勤是个忠臣,他明知揭发出来,自己也有杀身之罪,但为了朝廷,为了社稷和百姓,还是义无反顾的揭发了空印弊案,你觉得,这样的忠臣,该如何处置?”

    朱标早已成竹在胸,回答起来毫无滞涩:“对于方克勤,臣觉得可略做惩处,训诫一番,降品一级,仍让他回到原任上,戴罪立功。半年之后,可将他提拔至布政使或六部中任侍郎,这样的忠臣实在不可多得。”

    朱元璋的对朱标的宽仁态度一点都不意外,只不过如此大力度的提拔方克勤确实让他有些没想到,不禁问道:“方克勤毕竟也涉案,也是空印的案犯之一,这么轻易的就处理他,那其他的官员怎么办?都放掉吗?”

    朱标坦然答道:“此案其他的官员自然也要惩处,但也都以降级留用,以观后效为主,毕竟空印之事,事出有因,官员们为了方便公务,用了权宜之计。”朱标一直观察着父亲的脸色,见朱元璋不动声色,似有所思,显然是听进了自己的话,便继续侃侃而谈:“为了杜绝此种弊病,儿臣建议改革户部的对消账制度,不让那些主管财税的官员为了兑账销账来回奔波,既省却了官员的麻烦,也提高了各地衙门的办事效率。”

    朱元璋暗暗叹了口气,语气稍稍加重了些:“李彧一案时,你说不宜牵连过广,既然李彧畏罪自裁,案件就此了解,以免动摇北平屏藩。现在你又说此事也不宜追究,你知不知道,为君之道,宽严相济,若只宽不严,那些官员就不会畏惧你,他们就会想尽一切办法欺骗你,蒙蔽你,进而架空你,最终有一天,那些有异心也有实力的人,会图谋取代你。”

    “天道之道,圣人之德。”朱标搬出圣人之言:“君主修德,则群臣宾服,百姓仰慕,四海归心。君主无德,就算权谋之术登峰造极,最终也不过是秦皇隋炀而已,国祚是否长久,江山是否稳固,在德不在险。”

    这一番话正好刺中了朱元璋心中的弱点,也彻底激怒了朱元璋,他举起手中的奏折,朝着朱标狠狠的扔了过去,朱标低头一躲,奏折从朱标头上飞了过去,朱元璋还不解气,举起拳头大跨步就要上前打人,朱标转身就跑,跑的时候还不忘回身瞄了一眼,同时一边跑一边伸手往怀里掏,掏出一样东西后,故意放在胸口处,这东西便“自然”的掉落了下来。朱元璋追了几步没有追上,又不免气喘,便放慢了脚步,见朱标的东西掉落,走上前捡起了那东西,这是一幅用绢布做的画,画上是一位中年妇女背着一个男童。画中妇人一双天足,面容焦急,背后似乎有追兵,警惕的回身看着背后的情形,同时脚步飞快向前跑着,而妇人背上的孩童也神色紧张,一边回头看,一边给妇人擦拭额头的汗。

    朱元璋瞬间留下泪来,他一看便知,这妇人分明是马皇后,背上的男童就是朱标,当年自己起兵反元,自己和家人的性命都朝不保夕,那时的马皇后和朱标真是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的罪。老泪纵横的朱元璋,抬头看了眼躲在柱子后面的朱标,伸手抹掉了眼角的泪,对一旁的监人说:“去把太子喊回来,把这个也给他。”

    朱标扭扭捏捏的走了回来,眼睛不停的瞄着朱元璋,而这一切都被朱元璋看在眼中,他对这个儿子心态十分复杂,有期许,也有恨铁不成钢,甚至偶尔也想过这个儿子是否适合做皇帝,但朱标毕竟是嫡长子,同时也由于为人宽厚,在朝臣中一向颇有声望。


………………………………

正文 173。空印案(三)

    想了半天,朱元璋也不知该说什么,他坐在龙椅上,看着朱标躬身站立,父子二人就这样沉默的对着,过了好久,朱元璋才轻轻摆了摆手:“退下吧。”

    从文华殿出来,朱标心里暗自庆幸,要不是杜敩让自己带着这幅画,今天恐怕很难顺利通过这一关了。这画也是杜敩早已准备好的,杜敩深知,朱元璋对马皇后感情极深,尤其是当年朱元璋创业之初,马皇后和一家人的性命都朝不保夕,却对朱元璋不离不弃,坚定的支持着他,而太子的脾气秉性和为政理念,与朱元璋大相径庭,父子二人每每意见相左,而朱元璋脾气爆裂,为了在关键时刻不至于让太子吃亏,杜敩特意请了名家绘制了这幅画,并力主朱标随时揣在怀里。终于,这幅画在今天排上了用场。

    朱标走后,朱元璋思前想后,怎么都觉得别扭,但朱标的话,朱元璋也认为有些道理,自己平日里给他选的辅官不都是儒学之士吗?那些儒士口中,不也向来是这些仁义道德吗?朱元璋摇了摇头,自己很难指望太子的性格有什么改观了。过了很久,他突然吩咐两旁:命秦王朱樉即刻进宫。

    秦王朱樉此刻正在京中,他上个月奉命回京汇报所属屏藩的防务,汇报完了却突然生病,前几日病情刚刚好转,又赶上空印案发,朱樉敏锐的赶到此案将会影响朝局,便打算继续留在京师,也就没有立即上奏请求回藩,近日来一直躲在府中暗中观察朝局。

    得知皇帝突然召见自己,朱樉确实慌了,恰好此时朱樉的密友兼智囊刘璟就在一旁,面对一脸紧张的朱樉,刘璟却显得很是轻松:“殿下莫慌,这是好事!天大的好事。”

    朱樉不解:“这算什么好事?”

    刘璟笑着答道:“殿下请想,陛下召见,所为何事?”

    这刘璟乃是刘基之子,其学问见识不在其父刘基当年之下,连刘基都曾夸此子:“若逢乱世,得遇明主,不可限量。”朱樉很早便与刘璟相识,深知刘璟的才华智计,多年来一直刻意结交,虽没有公开将刘璟收入麾下,但二人一直保持通信,而且每次回京,朱樉都要与刘璟长谈。更为重要的是,朱樉对刘璟十分的尊敬,不管是书信中还是平时讲话,都称刘璟为先生而不直呼其名。

    此时见刘璟一副不慌不忙的样子,朱樉心中稍微有了些底:“难道是催我回藩?”

    刘璟放下手中的棋子,盯着棋盘说道:“非也,陛下此刻并不知道殿下的病情,就算得知,也是锦衣卫那些密探所报,陛下在没亲眼确认殿下是否真的痊愈之时,怎么会贸然催促爱子劳苦奔波?”

    朱樉毫不迟疑的答道:“如果不是回藩,那可能就与空印案有关了。”

    刘璟点头,将棋盘上的棋子全部推下棋盘:“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