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凡尔赛只有女王-第7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电都早就释放到空气中了。”

    玛丽可是满心好奇。富兰克林到底有没有进行风筝实验,在后世都争论不休。如果说穿越有任何好处,那就是有机会解开这些历史谜团了。

    富兰克林则很是意外。他中年以前在美国取得了巨大成就,后来到英国住了很久,还拜访了爱尔兰、法国、德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见过许多权贵,包括路易十五。他没有预料到,身为法国王后,玛丽还有不错的科学素养。

    “事实上,我当然没有等到一道闪电真的劈下来。如陛下所说,我会死的。我猜您知道静电的产生原理?”

    “摩擦产生静电。”

    “那么电火花的产生原理呢?”

    “是静电向空气放电时产生的。”这当然不是准确的定义,不过在这个时代,这样解释可以省去不必要的麻烦。

    富兰克林点头:“所以我们可以合理推测,闪电是云层摩擦产生的静电,对空气放电,而产生的电火花。”

    玛丽大概明白了他的思路:“所以你让风筝飞到空中,将云层间的静电引下来,充满莱顿瓶,就能证明闪电的本质了。根本不需要等着闪电来劈。”

    “当然这个实验仍然很危险。你不知道在自己将风筝放到空中时,会不会突然被击中。”这句话是为了防止国王夫妇感兴趣而自己做实验。据他所知,俄罗斯一位科学家就是因为模仿他的试验而被劈死的。

    王后对这个解释颇为满意;而后又是其它话题。

    他吃惊地发现,王后竟然还关注光的学说。在同期的主要科学家中,只有他和欧拉还在坚持光是一种波动了;其他人均已被光粒子说说服。

    王后开着玩笑问,为什么光不能既是粒子又是波动。这种孩子气的想法富兰克林当然是不会放在心上的。

    他们谈了许多,然而唯一没有谈到的就是政治。

    只要富兰克林的话题一接触到美国,夫妇俩就默契十足地把话题引开。在这一点上,还真看不出他们貌合神离。

    这也是他回到住处还愁眉不展的原因。

    作者有话要说:  *勒・雷・德・肖蒙jacques…donatienraychaumont
………………………………

第225章 化肥

    “那么,富兰克林阁下在巴黎住下来了?”小布罗意趴在桌边,兴致勃勃地问。

    “住下了。而且他正准备订购一个印刷机。”罗伯斯庇尔把羽毛笔搁起来,收好桌面的文书。他知道,一旦好友露出这样的表情,一时半会儿他是没法继续工作的。

    “印刷机!我知道,他一定是准备印传单和小册子,宣传美国人民的伟大抗争!”

    “上层态度不明,他只能从舆论入手造势,希望能影响法国政府的选择。”

    “一定会有更多人支持他的!”

    见小布罗意跃跃欲试,王后的心腹幕僚皱了皱眉,正色道:“别掺和进去,我的朋友。国王无法下定决心,王后则打算袖手旁观。没有上面的意思,你什么也做不了。”

    布罗意讶异道:“美国人民是在为自由平等而战,难道你不支持他们?”

    “当然支持。如果是为他们摇旗呐喊、加油鼓劲,我非常乐意。但是,比起美国民众,我更关心法国民众;或者说我们能顾及到的也只有法国民众。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自由平等也不是。先让法国富强起来,再去考虑怎么帮助别的国家和人民吧。”

    他以为很快就会迎来一场怒气冲冲的指责;“你背叛了我们的信念”“这也称得上平等精神?”――之类的。

    然而并没有。

    布罗意沉默了片刻,看着好友的眼睛,说道:“我觉得恰恰相反。法兰西是一个美丽而悠久的国度,有辉煌的过去、灿烂的文明。正因为如此,要甩掉过去的包袱才那么困难。而美洲是一片全新的大陆,在那里一切旧的东西都还来不及长成参天大树,新的东西就已经出现了。美国政府的一切都是从零开始的,所以它是最佳的试验田。自由和平等要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旧制度应该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去改变,那片新大陆有最好的答案。”

    布罗意20岁的生日刚过去三个月。因为个性的缘故,罗伯斯庇尔总是忘记他比自己还要大2岁。

    他也时常忘记为什么两人能成为朋友。他知道自己是个绝对的实用主义者;或许正是因为对方热情单纯但不愚蠢的理想主义,才打动了他。

    “那么你打算怎么做?”

    “政府层面不出力,以私人身份提供帮助总是可以的。对了,前几天我在宫里认识了拉法耶特侯爵。他跟我的想法一样。”

    在凡尔赛之围中,拉法耶特主动站出来,带领贵族青年组成一支临时卫队,获得了普遍赞誉和上头的赏识。国王把他从龙骑兵部队调到法兰西近卫军,职位和头衔都有提升――这虽然是一种荣耀,但锻炼的机会也少了。对于一个志气不小的年轻人来说,未免有些憋屈。

    如果说还有什么好处的话,那就是陪伴妻子和女儿的时间多了――去年12月他们俩有了第一个孩子,但小家伙的身体不太好,时常生病;于是,他把大量时间花在宫中――他们一家、包括岳父阿扬公爵一家,都住在这儿。

    恰巧,原历史中本应在梅斯训练营认识拉法耶特后,到利穆赞(法国中部一个省)地方部队任职的小布罗意,因为三色堇等连串事件,没有离开巴黎。

    于是,绕了一个大圈,历史还是回到了它的轨道:小布罗意和拉法耶特相遇了,而且一拍即合。

    罗伯斯庇尔抿着嘴唇,半晌道:“既然如此,你们不妨去见见杜邦。”

    小布罗意回忆了好一会儿才想起这个人是谁:“这不是王后化肥厂的工厂主吗?找他干什么?”

    如果杜邦听到这句话,只怕会瞪起眼睛:“我是学者!重农学派学者!”

    不过,自从接手了化肥厂之后,他的日常生活便几乎都围绕着它打转了。

    好在财务运转上另有帮手――是郎巴尔夫人借来的熟练工――他只需要将目光集中大方向上。

    一个方面的工作是研究。虽然英根豪兹有了科学结论,但到实际应用还需要迈很大一步。如何量产?如何剔除成品中对植物有害的物质?用量和浓度该如何确定?这都需要更多的试验。

    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应用科学研究所牵头,王后图书馆的实习生带队,又请了有经验的老农民,在田里热火朝天地工作。

    另一个方面则是推广宣传。化肥是新鲜事物,不能妄想一面市就大受欢迎。

    一开始,他在巴黎四处演讲,发觉收效甚微,一拍大腿,明白自己犯了大错。演讲的对象是知识分子,他指望着借他们产生口碑效应,可这些沙龙里待久了的人离开田地太远,化肥在这个圈子里名声再大有什么用?

    于是他换了策略:短短一个月,他就跑遍了巴黎周边的村镇。他带着一沓沓宣传单――上边印着简笔的连环画,简单粗暴地宣传语――先拜访当地的教堂。在这些地方,有时神父说的话比长官说的还要管用。大地主、大农场主也都得到了消息。打着王后的名号,他们对杜邦也不敢怠慢。

    挑选几个重点区域,他派人租赁小块土地,种起实验田来。为了尽快看到成效,选的是土豆之类生长得快的植物――也顺便可以推广土豆。一组施肥,另一组不施肥;对比下来,那边长得更好一目了然。

    年底他向王后报告销量时,王后都忍不住吃了一惊――涨幅大大超出了她的预料。她本以为,化肥的作用眼睛看不见摸不着,得等作物长大了才能对比出来,加上这个时代信息流传速度不快,所以推广速度应该不快。

    “地方上没有因为这个化肥厂是我的,就进行强行摊派吧?有没有为了讨好王室,花钱买人情?”

    杜邦毕竟学者出身,从没想过还有这种情况,匆匆忙忙地回去调研。两周后他带着还算满意的结果回来:

    “确实发生了陛下所说的情况,好在并不多,占总销量不到百分之一。”

    王后点头:“那就好。那些强行摊派的,要想办法解决;至于自愿掏钱的,下次不卖给他们就是。”

    她又说:“希望火药的情况也能一样好。”
………………………………

第226章 火药工厂

    “‘非洲农业不发达,必须要用金坷垃’……这是什么鬼?”

    不知从哪儿飞来一张传单,被风一带,糊到了小布罗意脸上;他随便一瞟,做了个鬼脸。

    这是一则非常形象的连环画:大腹便便的英国人和一个黑得只剩眼睛和嘴的非洲人,争着抢着要买法国出产的化肥。

    “‘英国佬,真不傻,不能给他金坷垃。庄稼用了金坷垃,小麦亩产一万八’――哈哈哈哈!这个太有意思了!”

    见到杜邦时,他特意问起了这张传单。

    杜邦颇有些不好意思:“这是刚刚印出来的。我们发现越是夸张直接的广告,越容易吸引农民。不过这个有没有效,还要看投放以后怎么样。”

    闲聊带过,他们进入正题。

    “听说你们还生产弹药?”

    “是的。一些生产化肥的废料,扔了浪费,刚好可以加工做火药。当然,如果需要弹丸,我们可以一同配置。”杜邦笑眯眯地说。

    年轻贵族也不知道这话是真是假;反正有他需要的东西就行。

    “可以先试用吧?”

    “那是当然。我可以向你们保证质量;虽然我们建厂时间不长,但有凡尔赛镇研究基地的火药研究小组的支持,成色不必外面的差。”

    “价格怎么算?”

    “这要看买多少了。如果量大,当然会便宜――我敢保证比市面上任何一家生产的都便宜。”

    “你是指王室火药厂吧?”布罗意嘴角一瞥。法兰西境内另一家大型火药厂也只有王室火药厂了;因为法兰西科学院分派的任务,拉瓦锡曾在那儿指导工作,后来因为王后建议科学院应专注理论科学研究,他才得以解脱。

    “我不是针对任何一家火药厂。”杜邦笑容中掩饰不住一丝得意。

    作为对“王后的客人”的优待,杜邦破例让他进入工厂参观。

    火药工坊就在水边,不过一眼望过去,到处都能见到一大桶一大桶的水――这桶不是随便能提起来的小桶,而是跟葡萄酒庄里用来踩葡萄汁的扁圆大木桶类似。这都是为了在意外发生时能第一时间灭火。

    “配制火药的精妙之处就在于配比。”杜邦介绍,“也是制造火药最核心的机密。本厂的配比,是经过多次试验找出最佳比例,能够以最小的量,发挥最大的威力。对了,请用手摸一摸那个铁柱。”

    杜邦自己也伸出两只手摸了一把。

    小布罗意感兴趣地看着铁柱:它插在地里,看上去平平无奇。在工厂中间,有好几个这样柱子,时常有人过去摸一摸。

    “这是为什么?”

    “为了吸走身上的静电,”杜邦回答,“这里严禁一切烟火,静电激起的电火花也很危险。”

    两人当然从善如流。

    当被带到轰轰作响的机器前时,二人哑然。这一头工人在往锅炉中添煤烧火,远远的另一头,碾轮重复工作着,将煤炭、硫磺和硝石的混合物碾成粉末。

    “通常是手工磨粉的,也有用磨坊。不过我们用蒸汽机,效率更高一些。等碾完之后,工人会把盛具卸下来,换上另一个已经按比例配置好混合物的盛具。这样速度更快,不浪费能量。”

    在碾压的时候,通常就会用水将混合物打湿。

    完全磨细、搅匀后,混合物就要静置一段时间,一般是一两天,然后用两片大约2厘米厚的铜板压制。这一步是为了将粉末压成块状。

    而后,要用将火药饼击碎成小块――这是最危险的步骤之一,捶打的过程有可能引起爆炸。

    “阁下要试试亲自用锤子打一打吗?”

    “呃,敬谢不敏。”

    火药碎块会通过固定网眼大小的筛子。视火药的用途不同,筛选出的碎块大小也不同。剩下大小不合规格的碎块也不会丢弃,而是转回磨粉机,重复前面的步骤。

    后续,如果要制作弹丸,则由工人手工将制作好的火药和铅弹用纸壳封装起来。

    “怎么样?我们生产过程果然跟别家不一样吧?”参观完毕,杜邦把客人带回会客室,满脸自豪地问。

    小布罗意平常也只是爱玩儿枪,对生产的过程哪儿有半点了解,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不一样。只得称赞:“那个蒸汽机确实很不一般。”

    他只听罗伯斯庇尔提过一两次,知道王后陛下非常重视这种机器;今天还是他第一次见到实物。它确实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要说代替人工作,他觉得太难了。瞧那粗笨的样子,以后至多只能干点重活。

    “蒸汽机确实是亮点。”杜邦仿佛无限满意,“不过我们这儿还有更新鲜的东西。”

    “嗯?”

    “阁下听说过尖弹头吗?”

    杜邦从抽屉里拿出一个信封。在他手里,正是那种形状奇怪的弹头;一头是圆柱体,另一头是圆锥体。

    小布罗意眼睛一亮,却很快摇头。

    “如果尖头的一端射中人自然很好;但子弹打着转飞出去,谁也不能保证是哪一段打中。”

    “对,说得很对。这就是尖头子弹和普通弹丸有很大不同的地方。因为您是王后的客人,我才告诉您――这暂时算是本厂的秘密。这种子弹后边是空的,把火药塞进去。点燃之后,子弹就会像这样――”他比划了一下,“直直冲出去。”

    布罗意沉吟片刻。听起来颇有道理。

    “火药量变少了,威力和射程也会变小吧?而且枪也得换?”

    “确实是这样……目前还没有突破威力的限制。不过适用的枪不是问题。我们跟郎巴尔夫人的铸造厂谈过,按照我们的设计要求,他们制造出了这个――”像是变魔术一样,杜邦又从抽屉里拿出了一把□□。小布罗意好奇,那个抽屉里到底还藏着多少好东西。

    “不必两步装填弹药,只要把子弹填装进去就能用。比传统□□可要快很多,用来防身最适合。”

    布罗意是真感兴趣了:“可以试用吗?”

    “我这就带阁下去靶场。”

    最后布罗意是带着新枪和一袋新式子弹离开的。新子弹的因为做工复杂,价格比传统的要高,也只有他这样的贵族能用得起,拿到军队里大规模列装目前是想都不敢想。杜邦拍着胸脯保证以后会继续改进尖子弹,不过那反正是研究人员的事,布罗意期待一下也就过了。

    真正要解决的问题,还是为新大陆的志愿军解决弹药问题。

    “改天我会带人来看――因为我自己说了不算。”

    “可以,可以。”

    杜邦把小贵族送到门口,目送他离开,笑容沉了下来。

    蒸汽机其实是大问题。

    它的效率确实超过手工,但成本也同样超过。如果销量不够,成本就收不回来。

    在法国境内,弹药消费的大头当然是法**队;但传统上他们只会用王室火药厂的产品。假如玛丽以王后身份跟战争部和海军部打招呼,两个部门可能会在采购时适当照顾;但如此动作未免太过明显。

    所以目前厂子只能去争取一些来自民间的订单;例如采矿场、武装商船、私募佣兵等。小口喝汤,肚子饿得慌。

    理所当然,他把目光投向了海外。

    卖军火给新大陆,其实也是王后的指示――对于把军火卖给后世的军火出口大国,玛丽表示喜闻乐见。

    领会精神的罗伯斯庇尔,顺手把杜邦介绍给布罗意。既然事情无法阻止,不妨想办法引导到对己方有利的方向上去――他的本质仍然是那个实用主义者。
………………………………

第227章 吸血鬼

    “玛丽呢?午饭怎么不见她?”

    “您忘记了?她去探望韦蒙布勒夫人了。”

    奥尔良公爵和他年轻的第二任妻子蒙特森夫人所说的玛丽,自然不是王后陛下。

    玛丽是全法国最受欢迎的名字之一。

    公爵和前情妇韦蒙布勒夫人有三个私生子女;其中年纪较小的两个是龙凤双胞胎。因为这个原因,公爵对他们不免有些另眼相看。三个孩子都在奥尔良家的看护下长大,如今两个男孩都去了修道院攻读神学,很快公爵就会为他们安排神职,并以之为跳板加封贵族。至于女儿玛丽,也该操心她的婚事了。

    自从完全退出朝廷、将手中势力交给长子沙特尔公爵后,奥尔良公爵发现日子开始过得惬意起来。

    一开始确实有些不适应,但聪明谐谑的蒙特森夫人的陪伴,让生活充满了乐趣。他逐渐享受起来。

    沙特尔私下做了什么动作,他已经不太在意了。如果那孩子真的把自己弄上了王位,那是他自己的本事;如果不幸被败露,以路易十六的性格,也不会大肆牵连。

    “我还要最后一位客人要见,”公爵吃完妻子亲自送来的点心,吻了吻妻子的脸颊,“很快就会去陪你。”

    “是落魄的画家,还是失意的诗人?”蒙特森夫人打趣道。

    “哈哈哈……是卢森堡公爵的孩子。”

    面色苍白的客人一进会客室,奥尔良就微微皱起了眉头。

    和他的选择类似,卢森堡也把他的私生子送到了修道院,所以上流社会没有多少人知道这个年轻客人的样子;不过奥尔良恰巧见过他小时候的样子。那时他脸颊红润,还有些婴儿肥,眼睛很大,是个漂亮小孩;美中不足的是直直盯着人的眼神令人有些发憷。

    如今这孩子长大了,令人不安的眼神依旧,脸色却变得这么难看,好像刚刚从棺材里爬出来的吸血鬼一样。在几乎笼罩了全身的黑色斗篷对比之下,这种白更是恕

    奥尔良本可以不理会这种私生子——他以前甚至连路易十四的私生子的后代都不太瞧得上。不过,因为自己阴错阳差地也成了私生子出身,且看在卢森堡公爵的面子上,他决定好好听听这孩子要说些什么。

    “弗朗索瓦——”他刚开口,就被无礼地打断了。

    “奥尔良公爵,你的父亲是路易十五吗?”

    年轻人没有使用敬语的话,内容却让奥尔良倒吸了一口气。他瞪圆了他的小眼睛,脸上的肥肉微微抽动着。

    “真是莫名其妙。”毕竟是见识过大起大落的,他失措的神色只有不到一秒,“我的父亲是前奥尔良公爵!你父亲连这个都没有教你?”

    “我已经有十六年没有见过他,所以他大概没有空闲教我。”弗朗索瓦面无表情地说。因为还没有加封,他现在是无姓之人。

    “是吗?我相信很快就有机会——”

    “我现在更关心你的父亲。你是奥尔良公爵夫人和路易十五私通生下的孩子。”

    奥尔良面露青筋:“真是无礼又无耻的人!你难道不知道信口污蔑像我们这样地位的人,是什么样的罪过吗!我可以立刻把你关到巴士底狱去!”

    “奥尔良公爵。你知道吗,死人也是可以说话的。”弗朗索瓦露出见面后第一个笑容,配上鲨鱼一样的牙齿,诡异得让人背后发冷。

    “前任奥尔良公爵对孩子可能非他所出的事一直耿耿于怀,于是写在了日记里。后来又后悔了,将日记锁在一个匣子里,交给心腹男仆萨沙,让他烧掉。当天,萨沙因为马棚倒塌的意外事故死亡。在检查遗物时没有发现日记,前公爵便以为他已经处理掉;此事不了了之。实际上,日记本被萨沙随身携带着,在清理现场时,一个工人见匣子样式漂亮,认为可以换点钱,便偷偷藏了起来。直到当掉匣子,他都不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匣子在当铺的仓库里放了许久,被人遗忘,直到最近才被翻出来。”

    奥尔良公爵额头上冒出冷汗,脸色发青。如果不是还坐在椅子里,他可能已经因为双腿发软而失态。

    “早知道你是个胡说八道的疯子,我就不该见你。”他强自镇定,按了桌上的召唤铃,准备招下人把对方赶出去。

    弗朗索瓦从宽大的斗篷下掏出一个精美而古老的扁平匣子,一手按在面上,好像按着圣经一样。

    “你可以去打听,前奥尔良公爵是不是有一个男仆叫萨沙,他是不是意外而死。或者我可以当着你的面念一念日记的内容。”

    奥尔良咬着牙,没有说话。

    “好吧。”弗朗索瓦打开匣子,“瞧,锁是坏的。因为没有钥匙,只好直接砸开了。”

    才看到日记本的封皮,奥尔良的呼吸就变重了。他家中有另外三本——同样款式和颜色,只有封皮中心的图案不同,土、水、火,只缺一个风元素。他一直疑惑剩下一本去了哪里,直到现在。

    “‘1785年5月12日。孩子出生了。我看着乔安娜疲惫的脸——’”

    “停!”奥尔良猛地起身——以一个胖人来说,他的动作灵活得不可思议。“你想要什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