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唐之绝版马官-第14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县令的眉头有些舒展,“那么,好吧,有关这个经过要尽量写得清楚一点,尽量把每一点都写上,尽量不要让我们在后边不得不再去西州麻烦两位夫人。这件事情就你去办吧。”
释珍如释重负,长长地出了一口气,让柳玉如和樊莺这两个一直紧紧盯了二人的女子由衷地感激。
释珍临出来时问,“大人,两位夫人走时,还要不要你亲自送一送?”
县令道,“不必了,再说都头送与我送是一样的。”(未完待续。)
………………………………
第380章 牢狱之灾
事情就这样说定了,她们知道能有这样的结果是谁在中间使了力气。回到甲等监后,柳玉如和樊莺仍不住地对释珍都头表示着谢意。
释珍忙着叫手下取来了纸笔,让柳玉如把发现老妪遇害的情形从头写下来。
柳玉如提笔回想,认为要从一见到老婆婆的那一刻开始写起,包括老婆婆怎么背着那捆柴、艰难地将柴捆拽到院子里面去,怎样吃力地晾晒那些囟过的白鱼,都要写一写。
释珍就在一边上看着她写,中间还赞了她好看的字。但是他对柳玉如说,“前边这些都有些多余了,毕竟这些都与她的遇害没有什么牵扯,依我看就不写了。”
柳玉如认为释珍都头说得对,因而将那张纸团成一团丢掉,再从头写起。柳玉如写了她们是怎么与老婆婆搭讪上的,又如何在夜里与她聊天。
柳玉如把老婆婆在聊天时所讲的故事也大概地写了出来。她认为,既然县令和都头这样替她们姐妹着想,那么她就不能在这件事情上给人家留下什么不明之处,给他们以后的查案带来什么影响。
再说,老婆婆到死也没有说出来那几个人的准确姓名,写出来也没什么,就只当是个故事。而她根据老婆婆临死时手中抓握的东西进行的猜测就不写了。她认为这只是个猜测而已,猜得对与不对,她都有不写出来的理由,这并不是欺骗官府。
但是释珍看她写得差不多了,又建议道,“夫人,其实你们两位和老婆婆夜里是怎么聊的也大可不必写,这不是自己往身上揽事儿吗?恐怕这样一写,你们就走不了了。”
柳玉如问,“都头,那要怎样写呢?”她抬起眼来看着释珍,美丽的眼睛里充满疑惑。回家见高大人的念头一旦涌现,那么就一时比一时地强烈起来。
释珍道,“当然是越简单越好,无关的枝杈越少越好。你这样写,一般人都可能把老妪的死与你们夜里的聊天联系起来。再说,你们为什么聊到半夜又离开,然后天一亮再回来呢?这不是让人猜疑?”
樊莺道,“是呀,都头你都想到了这么多,为什么不好好问问我们呢?还不让我柳姐姐写。”
释珍道,“其实我这也是替我们考虑,不要被无关的东西干扰。在下知道两位夫人敢写出来,就一定与此案无关。但你写出来我们就得查,不查便是渎职……”
“那么依着都头,我要怎么写呢?”柳玉如说着,再把那张纸团成一团丢掉,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让都头见笑了!”
“没什么,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也许在下以后还有用到高总牧监的地方,到时还请两位夫人在高大人面前多多美言呢!”
在释珍都头的帮助下,柳玉如终于写好了,第三遍写完后才有短短的几句话。大意是:她们向老婆婆打听有关那匹马的事情,虽然老婆婆连个完整的人名都没说清,但是她们仍打算买些白鱼向老婆婆表示谢意,去时发现老婆婆遇害了。
释珍让柳玉如签名、按了手印后满意地将那页纸收起来。看看天色已近中午,便建议道,“两位夫人到当阳县来,想不到多一半的时间却是在监房里度过的。在下十分的过意不去,今天就在这里表示下歉意……”说罢,“啪啪”鼓了两下掌。
立刻有两名狱卒将酒、菜端了进来。樊莺说道,“为什么不到外面去吃?”
释珍道,“两位有所不知,你们所经历的叫做牢狱之灾,不在牢中摆酒,会把晦气带到外边去,今天这顿酒是一定要在这里喝的。”
“那意思意思就行了,我家高大人可能已经从阿拉山口那边回来了,看不到柳姐姐他肯定会问的。”樊莺和柳玉如商量,两人略略在这里喝两口就回山阳镇去,在那里住上一宿,然后起早回西州。
释珍举杯,问高总牧监去阿拉山口那边做什么。柳玉如说了白杨牧被骚扰的经过,释珍道,“那可有些危险,不过,就让我以这杯酒祝高大人旗开得胜!”柳玉如和樊莺一同举杯。
高峻在乙毗咄陆那里得胜归来,第一件事就是得知自己天山牧总牧监的官职被拿掉了。这个消息让他十分意外,但还没有意外到大惊失色、乱了分寸。
官职没就没了,但总归得有个象样的理由。他知道郭都督不会是这件事情的发起者,最大的可能是出自皇帝那里。
一个正五品的天山牧总牧监让人一抹到底,不是谁都有这个能力的。
他当时就决定要到辽东去一趟,一为送信,二为问一问为什么。而送戟只不过是他随口说出来的一个理由。
高峻对此行并不抱多大的期望,皇帝的那盘棋下得有多大,他一个小小的牧监是想不明白的。
他只知道尽力将马匹养多、养肥、驯得它们能够为军前所用,这就是他的全部职责。谁妨害了他这样做,他就要谁好看。如果这样做也错了,那么这个牧监不做也可以。
因为有柳玉如和樊莺在外边,高峻从辽东回来后还要去丹凤镇去找她们,因而在时间上并不充裕。他带着手下三百名护牧队不走官道,而是从北边的茫茫大漠里穿过去,就是少了沿途察验过所的繁琐过程,这样路上的速度就大大地加快了。
一路上,这支小小的马队风餐露宿,昼夜兼程,七、八天里就跑出来近四千里路。高峻放弃关内、走关外的做法让他节省了大把的时间。这些人除了必要的时间里停下,来煮一把牦牛肉丝、稍稍休息两三个时辰之外,其余的时间就是赶路。
人们都晓得高峻心里的不服气,如果有机会和皇帝说句话,他们也一定会将高大人的委屈向皇帝讲出来。
他们跟着高大人转战乙毗咄陆部,在巴尔喀什湖沿岸取得了辉煌的战绩,获两千匹马、灭近五千人,换来了阿史那欲谷诚心诚意的悔悟,丝路重新变得通畅,这都是力量所决定的。
因而在路上,这些人并未因为高峻不再是天山牧的总牧监,就对他有丝毫的怠慢。不但如此,人们更是自觉地尊从高大人的号令,一路上风驰电掣一般,在许多大漠部落的目瞪口呆中像狂风一样地刮过去。
皇帝此次征高丽动用的是幽州和营州的兵力,幽州抽走了马步兵各两万,因而防务就有些空虚。
这一天的正午,在崇山峻岭中有些残破的长城隘口之上,留守的幽州人马往北方的远处眺望,被山谷间突然涌动起来的烟尘惊到了。
有人报告守将,“将军!在阴山东部的山区发现一股不明马队!”(未完待续。)
………………………………
第381章 高丽其国
29这可以算得上一件大事情,按理说这里是不该有什么人马出现的。由此往东,北边就是奚部,南面是营州。
这奚、营这两部都是抽调兵马随驾出征的。在这里、这个时候出现的任何动静,都因为是在征辽唐军的身后,而不能有一丝的轻视。
如果对方来意不明,那么,就算幽州守军再没力量,也要迟滞对方一下,给征伐高丽的唐军争取一些主动应对的时间。
守将连忙爬上隘口,手搭凉棚极目眺望,他只看到这支出没于山中的马队打着一面白底的大旗,旗上边的字因为离得远,有多半看不清楚。但是前边“大唐”两字却是能够辩认的。
他马上吩咐,“他们是往东去的速去一人、骑快马、往营州送信,就说有一支不足千人的马队往他们那里去了!表面看是大唐的,但要让他们注意辨别,不要被敌所误!哎!兄弟,怎么还不快点儿!人都跑过去了,你想赶个马后屁吗?!”
营州这次也抽调了马步兵各三万人,因为此地是唐军军需、粮草的必经之地。营州东部狭窄但平坦的大路可以通行大批的车辆,因而需要有大批精干兵马驻守在此,以确保粮道畅通。
要知道,唐军幽、营两州兵马近十万,再加上奚、契丹两部的兵马,总兵力在十五万以上。如果大军的粮道有个闪失,那么也不要伐高丽了,自己就乱了。
因而,当营州守将发现,在自己眼前地面上出现了这支行动迅速的马队之后,他没有一点的犹豫,立即亲自率领人数相当的一支骑兵出动拦截。
这支马队开始时便在奔驰中摆出了防御的姿态,不停地对着营州出来拦截的骑兵、挥舞着天山牧的大旗表明身份。
但是事情并非这样简单,不然在战场上也就没有诳敌之计了!营州骑兵常年在本地驻扎,哪条山谷通向哪里比谁不清楚?
他们开始时被天山牧的马队甩在后边,但是不久就在他们正前方的谷口里闪出来,摆开了队列、弓上弦刀出鞘,让这些人停下待查。哪知这些人一抹身又钻到另一条山谷中去了!
营州守将高声喊道,“防务所限,我们不能追得太远,去两人快马往安地前线给大军送信,让他们早做防备。”
等他们退回到驻地的时候,从幽州长途奔驰而来的送信骑兵刚刚赶到。营州将官见了他,不禁问道,“你是怎么跑的?难道在半路上也有人拦截于你?”
那人道,“我马蹄子都跑掉了,你还说!”
高丽,其地往东跨海可至新罗,往西跨海可至百济,西北渡辽水与营州相接,北临靺鞨。高丽王世居平壤城,平壤城即汉代乐浪郡,去京师五千里。
有大河一道出自靺鞨部的白山,因色若鸭头,号鸭渌江,而平壤城在鸭渌江东南。若有人要过此江,需以巨舻接济,被历代高丽王恃为天堑。
高丽分为五部:汉桂娄部、绝奴部、顺奴部、灌奴部、消奴部。
高丽王以白绫罗制冠,革带饰金扣。大臣则着青罗冠、紫罗冠,耳饰两支鸟羽。着筒袖衫、大口裤、白腰带、黄革履。庶人衣褐,戴弁。
高丽民俗喜欢搏弈、投壶、蹴鞠。大街边均构建四面密封的屋子,叫作局堂,凡是未婚的青年男子都要聚集在这里诵经习射。
高丽人依山谷而居,以草覆屋顶,只有王宫、官府、佛寺才盖瓦。平民在严冬里垒起长坑,炕内生火以取暖。
其国内统治严密,反叛者以丛丛火炬灼体后才斩首。降兵、败兵、杀人及剽劫者斩首,偷盗者要赔偿十倍,婚娶不用币,有受币者会被人耻笑。
高丽官员分十二级,各地官员三年一换,善于职守的则可免于轮换。道理虽然是这样,但是在官员的轮换日,如果有不服的则动用武力、相互攻击。而此时高丽王便躲在王宫里,紧闭大门不管不问,谁胜了谁就当官。
高丽人在中国强盛时是很老实的,以下臣之礼自视。一但中国多事的时候,高丽便蠢蠢欲动,偷空侵占抢夺,不恭之态尽露。
因而自汉以来,内地每有一统天下之朝,多有讨伐高丽之举。收其地、挫其锋,对他们在内乱时的不恭敬以示惩戒。
武德初年,高丽王高建武遣使入朝下书修好,高祖曾与其约定:隋末战乱中,那些流亡在中国的高丽人,大唐会护送回去在高丽流落的中国人高丽也要遣还,让他们与家人团聚。
那时高建武真当个事情办,悉搜亡命之人达到上万,并且一一护送回来。武德三年时大唐封高建武为上柱国、辽东郡王、高丽王。高祖皇帝还命道士赴高丽讲老子,高建武率国人一起去听课,最多时每日达到过数千人。
不过高丽在此时以为与大唐修好,便犯了为所欲为的毛病。自武德四年开始,便封闭了它南边的新罗、百济两国通往大唐朝见的道路,并且多次不经大唐同意入侵这两个小国。不但如此,还经常越过鸭渌江,屡侵辽东之地。
那时高祖在世,曾经对左右说过,“所谓名实相副,以前高丽曾经以臣下之礼事大隋,而最终与炀帝反目,哪里有臣子的做派?朕只要安定,何必受他这些虚礼!”
当时大臣裴矩、温彦博进谏道:辽东本来就是中国的箕子之国,魏晋时就在封地内,不可不以臣视之。中国与夷狄,犹如太阳于列星,不可以不降服。
当时正值秦王李世民大败突厥颉利部,高建武遣使称贺,并且献上疆域图示好。
大唐高祖皇帝命广州司马长孙师,到大隋与高丽的旧战场上搜寻隋将尸骨,发现那些尸骨已被高丽埋至一处,并建造了高塔,塔上书,“高丽大胜隋兵处”。
长孙师见了大怒,命人推倒此塔,并耀兵半月才回。自那时起,高建武便生惧意,沿着边界筑城千里,西南方向都建到了海边。
同时对待华夏愈发的恭敬。贞观十四年时,唐使大德出使高丽,高丽王远接近迎,给大德安排了最华丽舒适的驿馆,其国内人见到唐人游客,几乎都执手寒暄,说些亲戚存亡之语,激动处人人流涕。
大德所至之处,高丽士子及年轻女子夹道欢迎。高建武以最高礼节接见了大德,他听说大唐灭了高昌,立刻命高丽大对庐丞相前后三次到大德下榻的驿馆,礼遇甚是恭敬。
贞观十四年时,皇帝就说过,“高丽地止四郡,我只须发兵卒数万出辽东,高丽诸城必去相救。那时趁其后防空虚,再以舟师自东莱跨海、直趋平壤,征服高丽太容易了。只是天下刚刚太平,不想劳师动众。”未完待续。
………………………………
第382章 止戈为武
那么,皇帝在贞观十八年亲征高丽是为什么?
高丽分为五部,其中顺奴部的首领有个儿子,叫盖苏文。这个人身材伟岸、面目俊秀,颌下生着三绺美髯,在整个部落中都有名,但他性格残忍凶暴也是有名的。
十七年年初的时候盖苏文的父亲死了,按着成例,盖苏文应该立为顺奴部的首领。但是部落中的人们对他的品行极为厌恶,没有几个人拥戴他。
为了做这个首领,盖苏文都给部落中的那些元老们跪下了,请求他们让自己上位,他假装有悔意,时常对自己的恶行痛哭流涕。经过一年时间的观察,部落里终于同意让他接替了自己父亲的职位。
但是,盖苏文一上位,凶残的本性很快显露出来。他让部落中那些元老们伏在地上,由他踩着他们的后背,像踩着凳子那样上马,衣冠像高丽王那样饰金、出入有亲兵挥刀开道,有挡道的行人,立刻抓起来投入山谷里去。
为此,高丽诸大臣与高建武商量要杀了他。盖苏文得知这个消息之后,摆下了酒宴请那些大臣们光临视察。等这些大臣们到场后,盖苏文一声令下,将近百人全杀了。
接着,盖苏文率兵攻入高丽王宫杀了高建武,他还不解恨,乱刀剁了高建武的尸首投入到水沟里才罢休。并立了高建武兄弟之子藏为高丽王,而他自己则做了莫离支——犹如大唐的兵部尚书那样的官职,从此更是说一不二,成为高丽的隐王。
大唐皇帝听说了这件事情,也只是派遣使者前去吊唁。有大臣劝皇帝正好趁此机会讨伐高丽,司空房玄龄说,“陛下拥有天下最骁勇的军队,却收藏不用,正应该是‘止戈为武’啊!”
但是司徒长孙无忌说,“高丽没有一个人报告灾难,我们出兵没有理由,应该先写封国书安慰一下。”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于是下书封藏为高丽王。
大唐示弱,让盖苏文越发骄蛮,时隔不久又计划着与百济联合讨伐新罗,吓得新罗赶紧派使者向大唐求救。
皇帝问新罗使者,“我怎样做才能使你们免于灾难?”
新罗使者说,“我们哪里还有计策,只有指望陛下可怜了!”
皇帝说,“我有三个方法任你选:第一法,我以偏兵率契丹、靺鞨攻入辽东,高丽必救,那么新罗的危险可以缓解一年。第二法,我可以将大唐丹帜赐于你们,万一高丽和百济兵至,你们以我所赐旗帜排开阵势,那两国见了必然撤兵。第三法,百济这个小国倚仗着三面临海不修兵戎,我以舟师数万突袭他们是可以得手的。但是由于你们新罗国与百济相邻,新罗又是个女国王,大唐兵马到了,个个都是生猛之辈,她可能受到辱侮。不过我以宗主国保护新罗,等危险解除了再让她自守,这三条计策你选哪个?”
使者不能应对,似乎哪个都不是尽好。于是,大唐皇帝遣司农玄奖,持皇帝玺书敦促高丽停止进攻新罗。玄奖还未到高丽呢,盖苏文已经攻取了新罗两座城。
玄奖宣大唐皇帝旨意,盖苏文回答说,“以前大隋侵犯我们,新罗乘机夺了高丽五百里地,要我停止是不可能的。”
玄奖道,“往事如何再提?辽东是故中国的郡县,大唐天子尚且不取、让你管辖,高丽怎敢违抗大唐皇帝诏命?”
盖苏文执意不从,说,“以前大隋气势汹汹提兵来见,不也无功而返?难道大唐皇帝的一句话就会让我畏缩不前?”
玄奖回朝后奏与皇帝,皇帝说,“盖苏文杀我册封之君、虐待属下、怨声载道,难道他以为我出师无名吗?”
贞观十八年七月甲午,大唐皇帝决定亲征高丽,并颁皇帝诏:
“行师用兵,古之常道……高丽盖苏文,弑逆其主,酷害其臣……若不诛翦,无以整肃中华。今巡幸幽蓟,问罪辽碣……”
诏书上又说,此次出征,行军宿止务必节俭,所有的营帐不允许有精美装饰。食物能充饥即可,不要珍馐美味。河水可趟过去的不能造桥;道路可通行的不必修理。皇帝御营近处郡县的学生、老人不必迎接拜谒。
皇帝说,“朕以前军粮从来没有多过一个月的储备,还能提戈拨乱,所向披靡,无人敢当面列阵。击匈奴、灭吐谷浑、高昌,易於拾芥(弯腰拾起一根草棍)。如今丰收多年,家给人足,更会攻无所守,战无所拒。大唐岂是隋朝可比,我手下一位放牧的马官,便敢只身入突厥平乱、带几百人攻克焉耆,又怎么能让一个高丽的贼子如此恐吓!”
于是,皇帝出巡幽州,并在幽营两州提兵十万,会齐奚部、契丹部五万人马,浩浩荡荡往高丽杀来。
十八年七月末,唐军大队人马渡过辽水,直逼高丽盖牟城。皇帝自坐中军,以李靖、李道宗为先锋。
这两个人都是可以为帅的重量级人物,今天一起做了先锋,可见皇帝是抱着必胜之心的,可见是让盖苏文气疼了。大军一到,便像一阵狂风扫清了盖牟城的外围屏障。
城中的高丽守将一面龟缩在城中坚守,一面飞马回平壤告急。盖苏文正在新罗前线,听到这个消息不敢小视,内心里吓得不用说。
但是他又有些期待,想要看看大唐的斤两究竟有多大。因而,除了在新罗前线留下了少量的人马做守势、监视新罗的动向之外,高丽几乎近四十万的倾国之兵都调回到辽东来了。
盖牟城地势险要、城池高大坚固,城墙都是用巨石垒起的。唐军初战大捷,让盖牟城守将吓破了胆,再也不出战只是死守,唐军在城下攻了十几日,战事都没有进展。
闻听高丽大批的援军已至,随驾出征的营州都督张佥提议:敌人援军势大,而唐军的先锋不足两万人,是不是挖起深沟以做防范,等待皇帝中军到来再做计较。
江夏王李道宗说,“不妥,贼军急急忙忙远道而来,实际上已经劳顿得很了,他们仗着人多,一定会轻视我们,因而我们采取守势早就在他们的预料之中了。”
张佥问,“依王爷要怎么做?”
江夏王说道,“出其不易,他认为我们会守,我们就一定要进攻!一战冲他个稀巴烂,让他连营盘都立不起来!”李靖也说,“先锋从不把贼留给主帅,我们既然是先锋,就要力克当面之敌、以待圣驾!”
果然,先期到达的五万高丽援军趾高气扬,直接迎着唐军的先锋营而来。他们离着老远便看到唐军的营帐,也大概算出了唐军的人马不足两万之数,因而气焰十分嚣张。
到了之后并不急着扎营,直接在盖牟城前列开阵势,旗帆招展、人喊马嘶,不可一世。而盖牟城中的守将受够了十多天的气,此时也放开胆子大开了城门,率人马冲出城来。
高丽来将下令:“唐军势弱,败亡在即,给我擂起鼓来,我们一战而胜!”
鼓还没响,山坡上一左一右两路唐军倒先杀过来。(未完待续。)
………………………………
第383章 仪仗威严
左边一路唐军两千人由李靖率领,右边一路两千人由李道宗率领。他们此时都是位高权重之人,平时在长安人人仰视、仪仗威严。但皇帝都亲征了,此时他们深知自己就是一小兵,唯有奋勇当先务求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