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唐之绝版马官-第14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双方一见面,高惠真就让薛礼一连三戟忙得有些照顾不过来。再加上他是一只眼,只感觉对方的戟尖阴森森的哪里都是。
但他不但力气大,锤法也很精妙,居然毫无惧色,打起了精神与薛礼又大战了四十多个回合。但是再往后就越来越感到有劲使不出,一对大锤去砸别人是一个劲儿,慌忙之中左抵右挡是另一个劲儿。
这样招架起来,大锤不但不如一杆轻些的兵器,而且更耗费体力。江夏王给薛礼掠阵,就听他高声叫着说,“薛将军,我看出来这小子的斤两了,三个也不及你,好好玩他,可不能让他跑了!”
高惠真渐渐不支,一边打、一边对薛礼道,“你总使些机巧算什么本事?有能耐与我硬碰硬,你可敢么?”
薛礼道,“你以为打仗就是打夯!就依你打打看。”于是二马再度相交,薛礼抡起大戟由上往下砸了下来。高惠真叫声“好”,双锤往上便迎。众人只听“当”的一声,把高惠真震得两臂发麻,大锤在手里显得越发沉重,便有了回城的打算。
大唐皇帝在远处高坡上见了二人交手,赞道,“江夏王所有功劳中,慧眼识人算头一件!薛礼此人,文武兼备不可多得,也是朕此次讨伐高丽的最大收获!”
皇帝话音刚落,只见战场上薛礼与高惠真戟、锤相交,众人耳中刚刚听到铮鸣的金属响,却见薛礼手中的大戟一分为二,右手握着半截戟杆,前半截断到了地下。
薛礼和高惠真同时一愣,随后高惠真哈哈大笑,“我说你们唐军是怎么回事?拿个烧火棍来吓人,快快滚回去再拿个什么家伙再战!”
江夏王见了忙吩咐,“弓箭手准备,一但敌军冲击便射回去!”薛礼丢了戟杆回来,高惠真并不追赶,李道宗道,“你用我金槊!”
薛礼接过来在手上掂了掂,摇了摇头道,“有些轻了,我怕再把它砸坏,王爷就没有用的了。我那杆戟正是趁手,但在助义弟攻打焉耆时戳到城门上已经弯过一次,怕是那时落下的暗伤,这可如何是好!”
高惠真仍在阵前叫骂,薛礼在自己阵前听得上火,脸都憋红了。江夏王吩咐鸣金收兵,唐军后队变前队慢慢收拢。
高惠真纵兵欲追,被薛礼一箭射来,那支箭在乱丛丛的人群中直冲高惠真而来,他慌忙一低头,插了两支鸟羽的帽子被射飞了。他心生惧意,也退回到城里。
回营后,皇帝连忙询问。薛礼将原因一讲,皇帝道,“无妨,我就命军中速起铁炉,再为薛将军另打一杆。”
当时就在军中广求有冶铁技能之人,很快来了一老一少两人,是一对父子。他们说,要打制薛将军这样的大戟,没有半月四十天是完不了的,皇帝说,那也只能如此。
有人向皇帝建议道,“陛下你还记不记得,辽州城中**祠,里面陈列着锁子金甲、锐利的金矛?我看那杆矛金光闪闪,粗细也与薛将军的大戟差不了多少,何不取来让薛将军一试?”
众人对那杆金矛是有印象的,于是都问薛礼使不使得惯。因为矛与戟是不同的,在不少招势上使不出戟的效果。薛礼说,“矛、戟同宗,可用。”于是派人连夜去辽州取矛。同时,立刻在营中垒起铁炉,准备打戟。
但是高惠真第二天就来讨战,不可一世。唐军中又上去接了两阵,一连几位唐将都敌他不过。
好在薛礼一直在阵后密切注意着高惠真,只要高惠真想乘胜掩杀,薛礼便一箭射来。如此两次之后,高惠真学乖了,半步也不上前。他对部下说,“我只要挡住唐军在这里,莫离支援军一到,我们前后夹击,唐军必败!”
两天后将金矛取到,薛礼接过来掂一掂,份量稍轻一些,但金光闪闪,矛头锋利,与他那杆戟长短相仿。不过他总感觉此矛与众不同,便对王爷李道宗道,“它若不是一件宝物,便是件糟货,只有上阵一试。”
李道宗说,“不行就立刻回来,我们安心等着戟成就是。”于是,薛礼持矛上去,高惠真见了,就有些心虚。他是知道这杆金矛的,便道,“你打不过我,去请来神物算什么本事!”
二人再战时,高惠真的大锤就不敢去碰薛礼的金矛,处处躲蔽着,仿佛怕被神人降怒。但是只打了三个照面,两件兵器还是撞到一起,只听“吭!”的声闷响,金矛又断了。
薛礼拿着半截矛杆来看,原来这杆矛是生铁铸成的,断口黑漆漆的布满气眼,只在外头镏了一层金粉。他抬手把半截矛杆朝高惠真掷去,发狠道,“有种等我半个月!”说罢提马回来。
李道宗见到薛礼回来就问,“你怎么知它是件糟货呢?”
薛礼道,“好兵器不但要硬,更要有韧劲,我抖它连颤都不颤一下,因而要不是我义弟的乌刀那样的宝物,便是生铁的了!”
高惠真哈哈大笑,见薛礼在驰回时便将弓箭抽在手中,就不追赶。但他见唐营里有火烟升起,料想正在打戟。他岂肯让唐军这样消停,于是天天到唐营前叫阵。
但铁炉刚刚生火,大戟的一点影子都没见呢。皇帝与李道宗、李靖道,“没有薛礼挡住高惠真,我们攻城会被他干扰不说,这样硬攻损失是小不了的,眼下只有死死围此城,以待戟成。同时重在打击盖苏文的援军!”
此时的形势就对唐军不利,安市不下,左侧乌骨城随时可能出击。虽然那座小城不足为虑,但是盖苏文第二批到达的四万人溃退之后,一定不会就此算完,也许此刻正在纠集人马卷土重来。
为防止乌骨城从背后偷袭,唐军李勣一部正在乌骨城方向监视,而安市这边就重重围困起来。高惠真只要一冒头,唐军密集的箭支就漫天飞到,于是闭门不出以待援军。
城中高丽军扶着垛口奚落唐军不止,皇帝大怒,下令说,“城上再鼓噪一次,唐军破城之日,城中男子尽诛!”高丽军得知后气焰顿失,不敢再挑逗,只是每日里加固垛口、串栅为楼。
围了四十几天后,一天夜里,皇帝听到城内很多方向都有鸡嘶之声,便对李道宗说,“我们做势久围,敌军粮虽多也该做长久打算。今晚城内各处的鸡突然不是好叫,高惠真一定是在杀鸡慰劳军士,你要防敌夜袭。”李道宗听了赶紧下去准备。未完待续。
………………………………
第387章 飞夺乌骨
果然,过了子时后,安市城垛口上丢下几排绳索,数百名全副武装的高丽敢死人员坠城而下。这些人刚刚摸入唐营,就听四下里杀声顿起。这几百满肚子鸡肉的人见四周人马丛丛,支支利箭都对着自己,于是无一人抵抗,把兵器一丢束手就擒。
高惠真一计不成再生二计,只派了两个大力士偷偷在后半夜出来,曲折潜入唐营后方捣毁了铁炉,刚刚有些雏形的大戟也熔在火堆里了。皇帝要杀守炉的旅帅,李靖等人一力求情才作罢,但是免了他的职,叫他去乌骨城方向助李勣。
铁炉是在相对偏僻地方起建的,又是后方,因而防备有些松懈,被高惠真得了手。他知道在时间上对自己是有利的,算着莫离支的援军也该到了。
果然有援军的信兵从城后进来,说莫离支调集了汉桂娄部傉萨高延寿及靺鞨部外军共十五万来援,此刻援军正在鸭渌江上搭设浮桥,让他再坚持两日即可。
唐军也接到了消息,皇帝说,“眼下安市围而不下,高丽的重兵又来了,李靖、王爷,你两个一同去乌骨城方向。”
李道宗说,“陛下,难啃的骨头在这里,我们都走了这里怎么办?”
皇帝说,“朕亲自监视高惠真,我是只围不攻,你们放心。”二人都知道皇帝所说形势就是这样,唐军只能在这边采取守势。只有破了高丽的援军,安市才会动摇。
但是只把皇帝留在这里挡住高惠真又不放心,于是,江夏王就把薛礼留在皇帝身边。他虽然没有兵器,但是他的箭却深让高惠真深为忌惮。
在分兵的时候,开始皇帝就说自己只留五万挡住高惠真,给李靖、李道宗带去五万,再加上奚部和契丹部五万人马,十万人对盖苏文十五万援军,在人数上也不占优。道宗不干,但拗不过皇帝,便带兵去了。
安市城头见唐军调动,再次跃跃欲试,哪知薛礼单人独骑飞马城下,一箭射死闹得最凶的那个,再一箭射落了插在城头的高丽大旗,城上立刻龟缩息声。
皇帝在远处见了鼓掌,吩咐,“再拨两万去助道宗!”
乌骨城这边,城主听说援军快到了,自知前些日子乌骨城一点力都没出,生怕盖苏文翻脸不认人,此时便有了出击的打算。他见城外唐军只有李勣的三千人,便大着胆子开城讨战。
李勣挥舞起大刀上前,双方打个难解难分。李勣只有三千人在这里盯住乌骨城,他是绝不能让敌军前进一步的,因而使出毕生的本事,三十回合之后渐渐现出优势来。
他猛然看到,乌骨城城的三千马队后脑上方飞去一片箭雨,正射落在敌群之中,乌骨城军一阵混乱。敌将不知是哪里来的人马,一个分神,被李勣一刀砍下马,三千唐军见了,呐喊一声掩杀过来。
敌军溃往城里,却见城门大开,乌骨城头已经换了“大唐天山牧”的大旗,城门吊桥边只有一员白袍小将,持了一杆亮晃晃的大戟挡住回城的溃军。
乌骨乱军连冲了两次都冲不过去,有不少冲在前边的让那人挑落到吊桥之下,便不再做尝试,往野外里溃逃。
李勣猛见这个白袍人,以为就是薛礼,但马却是红的,人也年轻一些。再看城头的旗帜,他有些不敢相信。
他也听说天山牧正在西域,怎么到了这里?但战场形势迫切,他岂能不抓住战机?挥军四下掩杀,乌骨城守军都在城外就歼。
这时李靖、李道宗的援军刚到。李道宗见了,对李勣大加赞赏。李勣指着乌骨城头的天山牧旗帜对江夏王说,“多亏此旗!”江夏王见了城上大旗也是大惊失色,忙问是谁带了来的。这时高峻已经过来相见。
江夏王见了他,跳下马迎上去,唐军进城替防,城上天山牧三百护牧队也纷纷过来与王爷相见。李道宗伸出双手拉住高峻道,“贤侄,你不是在乙毗咄陆部吗?如何飞到了乌骨城上来?”
李靖见这些天山牧的牧民出现在眼前也是大为惊异,看他们人人刀箭分明、皮甲整齐、人欢马叫虎虎有威,更是不知他们从西州那样远的地方来,又经过了方才的一场战事,怎么还是一点惫态都没有。
高峻见到王爷,说道,“阿史那欲谷有国书送皇帝陛下,我是来送信的。”
“送国书?他的使者怎么不来?”
“回王爷,我不许他来。”
“这么说你又占便宜了快快去报与皇帝陛下,就说天山牧总牧监高峻带人马从西州来援,已助我们夺了乌骨城!全歼了乌骨城守军。”
“王爷且慢,我已经不是天山牧总牧监了,草民一个,哪能为此烦扰皇帝陛下?另外,我除了送信,还是来给义兄薛大哥送戟的。”说罢,将手中大戟托给江夏王。
江夏王初闻高峻说他不再是总牧监,有些摸不着门道,想着以后慢慢再问。便伸出一只手把戟接过。
但他想不到这杆戟如此之沉,差点没有脱手,这才双手托了细看。见这杆大戟与薛礼那杆大小、粗细不相上下,但是通身银亮。
戟杆上一片片的云纹不知是怎么打上去的,戟尖和侧面的月镰泛着一层寒光。他想起薛礼的话,试着在手上颠了几颠,果然戟杆微微颤动,想来韧劲十足。
高峻便问王爷,“可曾见我义兄薛礼?”
王爷道,“他已接连在阵前立功,升做了将军。正是该乘胜而进的时候,他的大戟却断在阵前。你送的这家伙可真是时候,难道你们兄弟心有灵犀吗?正好与我去迎击高丽援军,他们也该到了!”
王爷说着,命那个因失了铁炉而被免的旅帅,“你带两百人去给薛将军送戟,好将功赎罪!”那人满心欢喜,扛着大戟去了。
高峻说,“我们是从鸭渌江边来”
李道宗与李靖同时问,“怎么从那里来的?可曾见高丽的援军?”
高峻说,“我们以为大军该是在鸭渌江方向,两日前深夜里由建安城边经过,一直到了江边。但是没有见到唐军,却见到了大约十五万只多不少的高丽人马。”
王爷问,“他们到了什么方位?距我多远了?!”
高峻说,“他们已经退回去了。”
见两位唐军中的帅级人物大眼瞪小眼地看着自己,高峻又道。“我们到达时,高丽大军已经过了江往这边开拔了”
“接下来如何?”王爷屏住气息问道。未完待续。
………………………………
第388章 辽河涨水
“小侄见他们只留了一千人守着浮桥,待他们大军走后,趁夜攻其不备,全歼了守桥的敌军,毁了浮桥。高丽大军见桥毁了,就不敢再进,两天内伐木建桥原路退回去了。我们暗中监视,见他们过江后再把浮桥拆了,料他们不会来援,这才回来寻找大军。”
李靖和李道宗见他说得气定神闲,想不出他这些牧民怎么就全歼了一千高丽人马。他们长途而来,不远万里,竟然还能有如此的战绩。
他们居然还能回来捎带占了乌骨城,而且三百人仍然足数,似乎并无损伤。两人至此才相信了,前些日子阿史那欲谷所说,天山牧全歼了他一千七百人,大概没有添加什么水分。
“那你们是怎么毁的江上浮桥?”
高峻一伸手抽出了乌刀,“好办,我一人足可。”他说,只须骑了炭火,先到桥的那边砍断浮桥与陆上的连接,此时浮桥便已歪入江流。但炭火马快,再于起伏的残桥上驰回,这边一砍,整座浮桥就冲到下游去了。
江夏王听了连连赞叹,连忙拉了高峻的手道,“贤侄你快些与我去见陛下送信,你因何不再是总牧监了,也好与陛下道来。据我们所知,陛下对你杀到葱岭那边去,并未说过一句责怪的话呀。”
高峻道,“王爷,我个人荣辱放在一边。我不做总牧监自有人做,但是我们过来时有个情况,陛下不能不知。”
李靖与李道宗一齐问,“什么大事?”
高峻说,“辽河涨水了。”
这可真算大事!本来,唐军伐高丽,就是选在辽河枯水期。人马都是趟过来的。如果辽河涨水过大,那么大军的给养便断了,退路受大水威胁,对军心影响也不会小。
高峻说,来时发现辽河上游天空一片墨黑,乌云翻滚,料是下着大雨。再看河岸边的旧水痕都不见了,到处都是新水浸透的河岸。
李靖说,“是了,攻辽东城那一天的大风是从海上刮来的,想来是在北边成了暴雨,我们要速速报与陛下知道,早做打算。”
李道宗说,“皇帝的诏书里明言,河水可不架桥便不架桥,大军经过时根本就未架桥连座浮桥都没有建,辽河上游支叉河流众多,看来涨水之势一时退不了!”
高峻说,“无妨,我们已经在辽河上架了一座浮桥。”
他的轻松语气更让江夏王和李靖奇怪了,从时间上算起来,天山牧这些人在路上的时间并不充裕,难道还有时间架一座浮桥?李道宗问,辽河虽然不比鸭渌江,但要架一座浮桥也非易事,单所需的木材就不是一天两天能伐得的
高峻晃晃乌刀说,“多亏了它。”
“不知桥建得可还坚固?”李靖问。
“大人,桥倒无事,但是没有一人把守,不知现在如何了。不过若问桥的坚固与否,大人却不必多虑。我此次来辽东两件事已办完,这就回去,天山牧三百人先守辽河上的浮桥,等大军守桥的兵马到了,再让他们回去。”
“他们回去那么贤侄你是要留在军中了?这可太好了!”李道宗说道。
高峻道,“我也不留在军中,我两位夫人在我去乙毗咄陆部之后,便自作主张去了丹凤镇,说要查什么乌蹄赤免的事情。但一直到我从乙毗咄陆部那里回来,也未见她们,我放心不下,一定要去找她们的。”
“可是贤侄,你不远几千里而来,总该见见皇帝陛下的。”李道宗极力挽留。
高峻道,“陛下无诏,我不好上前。再说我只是一介草民,又违背了陛下的诏令,在辽河上架了桥,就更不敢去讨骂了。”
王爷道,“咳!看你说的什么话!你这次架桥,可不在诏书所言范围之间。你毁敌桥、建我桥,依我看不给功就有些说不过去了!”
高峻道,“王爷,高峻不敢邀功,只是我这些手下,三百人在西边杀敌四千九,又到东边来斩敌一千有余,正该是有些功劳。本来我想着回来后就提这件事,现在看只有求王爷在陛下面前美言了。”
江夏王满口答应,又见高峻拉过许多多、苏托儿说道,“他们是天山白杨牧正副两位团官,此次出力非小。”
又叫过黑达,对王爷道,“他从颉利部到乙毗咄陆部,现在归于天山牧了,本来我要让他做个八品的护牧官,现在也无能为力!”李道宗又记在心里。
李靖忙说,“那么你正该去见见陛下,因为他在月前就曾对我们说过,我大唐一位牧官,就敢支身去大漠平乱,带几百人收复焉耆,想来并无怪你的意思”
李道宗也说,“是啊,陛下何时说过免你的官职?难道是太子?呸呸!太子不可能这样做!那会是谁?贤侄你速速随我去见陛下!”说着上前牵手。
高峻道,“有两位大人和我义兄在军中,料想战事上不会有什么阻挡了,可我的这些护牧队们,身上的衣裳已经有些单薄了,还是让他们快些回去的好。我带他们暂去守浮桥,陛下派了人来,他们就回天山牧。”
说罢,掏出来阿史那欲谷的国书交与李道宗,随后对着两人拱拱手辞行。李道宗知道他铁了心要回塞南,便写了过关的信令,盖了江夏王的印信交与他。
高峻冲手下道,“去辽河守桥!”这些人并没有一人说话,前头举了大旗,立刻飞驰而去,很快不见了足迹,只留下江夏王和李靖,把手抬在半空。
李靖说,“他说得对,此刻那座浮桥,真是不能有半些闪失!”于是,二人回安市向皇帝报告。二人走到半道,前边一马飞驰而来,一个传旨骑兵对二人道,“王爷,陛下叫天山牧总牧监到前边相见!”
李道宗连忙指着身后说道,“你快往后边去追,也许在辽河边能传上旨意。”传旨兵飞马走了。
江夏王与李靖二人到了军前,那里正在山呼海啸一般。原来是薛礼得了大戟,正与高惠真交手,三十几个回合后,一戟将高惠真挑死。
随高惠真出来的三千人返身想回城,却发现城门被上头关闭了,吊桥也高高扯起来,这是怕唐军随着乱军涌入。这些人乱成一锅粥,在安市城下顿时被全部歼灭,唐军大获全胜。
高峻领着护牧队到了辽河边,见北方的天空依然一片墨色,有隐约的雷声滚过,看来大雨未见得停。
河中汹涌的水势再涨高了三尺有余,但浮桥安然无事。他们过了桥,在桥头驻扎守住,高峻对黑达、许多多和苏托儿道,“几位,就此别过。等有人接防,你们就回西州去听赏吧。”未完待续。
………………………………
第389章 依依惜别
近两个月来枪林箭雨中闯过来,高峻带着这些人战无不胜,从西杀到东,各人之间早就有了生死的感情。此刻,他们见高峻只身要走,而他再也不是总牧监了,众人心头涌过一阵不舍之情。
黑达往东来的一路上一直在担心。因为高大人的罢职,自己的事情多半会泡汤,虽然前路又变得未知,但黑达却死了心要随着高峻,一路上言听计从,冲杀在前面。
他听到高大人在江夏王面前单独提到了自己,知道他并非言而无信的人,暗感跟对了人。见高峻要走,便说,“我随你去。”
高峻道,“不可,我已无官职,也许接了柳玉如、樊莺两人,要去什么地方散散心的,你去不合适。再说护牧队不能没有人领着。守桥唐军一到,你们就回天山牧……天气也快冷了!”
说罢,飞身上马,一阵急雨般的蹄声过后,天地茫茫不见人影。护牧队中忽然有人哽咽起来。
正在这时,有一队唐军的运粮马队从营州方向走过来。他们的驼粮马队踏上浮桥,见守桥的并非正规唐军,一杆旗子上写着“大唐天山牧”,而且也只有不多的三百人,还不如他们押粮的多呢。
领头的军需官问这些人,“嘿,天山不是在西边吗?你们怎么到了这里?是陛下让你们守桥的吗?”天山牧这些人心情一点不好,竟然没有一个人吱声。
押粮官摇了摇头不再说话,马队缓缓过桥。他们看到汹涌的河水,心说上次来时未见桥呢,这座桥是他们架起来的?天山牧……来放牧的?也没有多少马匹呀?
运粮马队刚过去,从对面又跑来一匹马,马上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