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之绝版马官-第30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病呻吟之词!小人惭愧之至,只求夫人不计较我班门弄斧!”

    夫人起身道,“那你还不饮了此杯?”

    李引无言,再一饮而尽。夫人对苏殷和丽容道,“女儿们!我们走。”

    丫环起身问,“夫人,是去县衙么?”

    夫人对她笑了笑,后又恨恨地道,“你个榆木疙瘩,我与女儿们自回黔州刺史府,你莫跟来!!”李引颓然垂首无语,已经有些站不起来了。

    而夫人已然举步走了出去,小白犬追了女主人几步,再回头看看自己的新朋友,它有些不能取舍。丽容拉了拉丫环的手,低声对她道,“你还不送李大人回去,难道要我们和夫人送他么!”

    说罢,三人不再管那二人,出来结了酒钱。也不管一个丫环、要怎么才能将醉酒的李大人送回家去。

    出了酒店门,护卫们已在外边等候,崔夫人才一把扶住苏殷,似乎有些虚脱,抓得苏殷肩膀疼。苏殷十分体贴地把夫人扶到车上去。

    随后丽容也上车,放下了车帘,女护卫们前后簇拥着马车,出都濡县城往黔州赶。

    车间一团漆黑,丽容问,“母亲,天色这么晚,我们在县衙不是有住处么?”

    崔夫人有些不胜酒力,上来后就倚着苏殷而坐,此时就把头无力压在苏长史的肩上,半晌才回道,“老爷为着李大人官职,独自回府拟文,我却在这里饮酒作诗!都忘了他吃未吃过饭!”

    丽容忽道,“母亲,可小白没跟来。”

    崔氏头伏在苏殷肩头不动,说道,“它一定是跟丫环去了,我们不要管它。”

    她们入黔州城时,城门堪堪要闭,车驾进城。夫人挑起车帘去看,街道上,更役正登了梯子在给灯杆里的灯盏添油,有一顶二人小轿从黔州刺史府的侧门悄悄抬出来,往黔州驿馆方向去了。

    崔氏马上放下车帘,但苏殷和丽容也看到了,两人谁都没有表示奇怪。婆媳三人进了后宅,崔氏对候进来的两名仆妇道,“老爷吃过吗?”

    仆妇摇头道,“夫人,老爷一回来就到前厅别室,到这时也不曾叫饭。”

    丽容和苏殷以为夫人一定会问起那顶小轿,但她却没问,只是对仆妇道,“你们速去备办霄夜,备好后去叫老爷过来用饭,”

    又对两位儿媳道,“在都濡担心着老爷,饭也没吃好,我们就补一些。”

    不大一会儿,后宅酒饭备齐,高审行手托了一只函匣回内宅来。一见夫人,高审行便关切地问,“天这么晚,夫人怎么不住在都濡,还要大远的跑回来!万一夜路坎坷,岂不是让我牵念?”

    夫人笑道,“我同样是不放心老爷!”
………………………………

第889章 一只幽灵

    高审行一愣神,不知夫人的话有没有所指。他在桌边坐下道,“此时才感觉到饿,回来后就拟定报往吏部的函文,也好及早对李引都水使之职做个确认。”

    又说,“但天时不能等,下行各县的符书已连夜制好了,单等天一亮就差人飞传六县、李大人也就可以先上任了。”

    又说,“偏偏都濡县故县令刘端锐家的母女,因抚恤银被官府追回,她们生活无着,跑到府上来啼哭,刚刚派了些钱将她们打走。”他感觉当了两位晚辈,话说的有些多了。

    丽容和苏殷不好插嘴,只顾低头吃饭。

    崔氏听他说完,并不打断他。她在街上、从两名轿夫轻快的步伐看出,轿中绝对不会是母女两个人。单单是刘县令的遗孀王夫人,他们也不会这样轻快到举步如飞。

    夫人按下心中怀疑,就算知道他在遮掩也不好当了儿媳的面揭破,当下道,“老爷再忙,但饭也要当时吃,我怕你囫囵应付,怎好不赶回来。”

    一家四口吃着夜饭,高审行便从函匣内抽出拟好的公文让夫人看,以示他回府后一直没有闲着。

    丽容忽然说,“苏姐姐,我们离开西州也有些日子,但飞鸽传书却一次也没用过,不知家中会不会挂念。”

    从西州来的一路上,都是陈赡在侍弄那四只鸽子,陈赡走后,两只鸽笼就挂于后宅的前廊下。

    高审行笑道,“给他传了书又有什么用处,不传也罢。”

    丽容讷言,崔氏替丽容说话,“老爷,媳妇两个跑出这么远,给西州报个平安总是应该,正是当写。”

    高审行只是说说而已,他只是对西州“协助抗旱”不以为然。

    丽容自告奋勇跑到廊下开笼取鸽,屋内仆妇收拾了桌子、再给苏长史端上文房四宝。只一会儿,丽容便面红耳赤地回来,手中没有鸽子。

    崔氏奇怪,以目光问询她,只见丽容左手捏了右手,细嫩的右手背上有一道明显的啄痕。她嘴里嘟哝,“这只死鸟!不务正业,碰也不许碰,还凶吼吼的。”

    夫人笑道,“老爷,你还不替她们拿一只来,今晚她们信不出、恐怕要睡不着了。”高审行笑着起身出去。

    他走至廊下,站在鸽笼边,才意识到丽容所说“不务正业”指的什么。鸽子俗称“淫鸟”,在鸟类中最善交合,自古便有“贞女不食鸽肉”一说。

    高审行到时,被丽容扰了“好事”、奋起自卫的两只鸽子,到此时仍未完事。

    他站在廊下,虽然身边没有别人,但脸上也是腾地红了,仿佛丽容所说的“不务正业”一词正是说他。

    因为被轿子抬走的人并非他所说的王氏母女,而是那个寡妇吕氏。

    傍晚的时候吕氏就到黔州来了,高刺史进城时,她在大街边跑出来,扑到刺史大人的马前、哭诉日子难过。

    高审行极为理解,一位封疆大吏总是极为关心民生的,尤其对一位弱女子的生计问题更是如此。

    陈赡的那个年轻貌美的妻子吕氏,在他最想关心她的时候却不翼而飞了,活不见人死不见尸,这让他心痛了好久,比眼前这个吕氏的哭泣更让他痛心。

    他曾经让县令李引大人察访一下她的下落,对于李引在一些事情上的守口如瓶、以及李引的办事能力,高审行都极为满意。

    李县令回禀:陈吕氏的邻人说她念叼过要回娘家。刺史问她娘家是哪里,李引说无从察访,据说这个吕氏是一对从南诏讨饭过来的老夫妻留下的,之后这对老夫妻就走了。她的娘家是哪里,估计只有她才知道。

    刺史大人端坐在马上,不让这个跪于当街的女人起来,极为痛心地看她一把鼻涕一把泪的诉说。

    直到有半盏茶的功夫,他才微微点头,因为再拖下去她也该没什么可说的了。刺史命令手下带她到了刺史府前厅、他为自己单独辟出来的、兼具办公与休息的地方。

    他让吕氏坐在那里,而刺史大人不理她,忙着吩咐手下一班人侍候着自己拟定上行、下达的公文,为李引的升迁做准备。

    下属们在这间小小的房间里出出进进,高刺史端坐在他高大结实的公案后边,有条不紊地分派着,而他们毕恭毕敬。

    刺史大人的效率也很高,连晚饭也不准备吃了。

    夫人崔氏带了丽容、苏殷两个儿媳去都濡县,他料定她们晚上一定会住在县衙中。他得赶紧地忙完了正事、才有心情陪吕氏玩儿。

    吕氏不敢乱动,规规矩矩地坐在角落里,她再也没有吩咐马县令替她关院门时的底气。她那时曾说过自己的一口气吹到马洇的头上去,马洇的官帽用绳子绑都绑不住。

    总算忙出个头绪来,刺史大人吁了口气,摆摆手让侍立的手下离去。手下知道,刺史大人要解决这个此时已经不哭不闹的吕氏的生计大事了,他们退了出去。

    刺史大人不招唤,他们谁都不敢再进来。

    高审行闭目养神,听着地下窸窸窣窣,那个女子膝行而进、挪到他的腿边来,随后一双手轻轻在搭在刺史大人的腿上。

    “本官听说马洇被罢了县令之职,我听说,是你一口气吹飞了他的官帽子?”刺史不睁眼,只问了这么一句。

    吕氏只凭他这一句话,就知道自己因何受到刺史大人的冷落。她低声泣诉道,“大人……奴家错了!可我敢得罪一位县太爷么!”

    “驴行驴道,磨行磨道,你知道就好。马洇那头驴……本官一句话,让他滚到码头上摇橹去了!”

    “老爷你对他尚且这样大度,为何对奴家却狠心至此!”

    高审行道,“你去吧,我会让村正照顾你的生活。”

    而吕氏却不吱声,十分大胆地将手伸到刺史大人的官袍子里面去,并且在里面蜿蜒而上、指尖像蛇一样钻入高审行衬衣的对襟缝隙里面去、直接抚到高审行的胸膛上来……

    高审行从回忆里面挣脱出来,他在廊下站得太久了。

    高审行暗自庆幸自己在最后的时刻终于抵住了吕氏的诱惑——完事后她曾经暗示留下来的愿望,因为那个时候天色已然不早了。虽然高审行也以为夫人不可能赶回来,但他坚决地叫人把她送到驿馆去了。

    他捉了一只鸽子回屋,苏殷已经把信写好、卷起来装进一只一寸来长的细竹管儿里。而夫人崔氏和丽容,正忙着燃蜡、封竹管儿的口,三人都是一副极其神秘的样子。

    “给西州大都督写的什么?信里怎么说我这里抗旱之事?”他问。

    苏殷不好意思、也不想说。

    夫人嗔道,“孩子们的事,你问什么!”

    高审行一乐,帮她们将竹筒“密信”仔细地捆绑在信鸽的一只腿上,又亲自去门外、替她们将鸽子放飞。

    白鸽子像一只幽灵,扑簌着,一眨眼飞入夜空不见了踪影。
………………………………

第890章 以三保五

    第二天天不亮,由黔州刺史府往六县传递符书的快马飞驰而出。一大早,黔州各县就接到了这个消息。

    各县的官员们在惊讶于这个从未听说过的“六县都水使”的同时,再稍稍联想一下长安的高府、以及刺史大人一向的行事风格,心中也就释然了。

    他们来不及羡慕这名短短时间里,便飞升至从六品下阶的刺史府内卫,纷纷打起精神迎接这位新任的黔州六县都水使踢出的头三脚。

    李大人果然是高审行一手扶持起来的嫡系,刺史大人向各县官员们郑重引见自己的得力干将,并且明言:在黔州抗旱大计上,李大人可以代行刺史之权。

    “哪个县、哪个官员若是胆敢不听吆喝,那就提着乌纱帽来见!”

    高审行在玩转乌纱帽方面的手段早已无人不知,他要是想摘掉一位县令头上的乌纱,简直就是一眨眼的事。

    任何一位县中官员都明白高刺史此话的份量,与天夺粮的时间,的的确确已经所剩不多,刺史大人也真是急了眼了。

    之后,李引只用了两天时间就跑了三个县:澎水县、洋水县和洪杜县,流经黔州的三条最最主要的大河――澎水河、洋河和赤水河,最适于架构水车取水的地段,就在这三个县境之内。

    李引说,黔州抗旱是整座黔州的大事,各县都要抛却门户之见,通力合作,有人出人有钱出钱,共举“三县保五县”的抗旱大计。

    刺史忙问详细,何为“三县保五县”。

    李引说,就在澎水县、洋水县、洪杜县各建起一条由水车、石渠、储水池组成的输水线,分头将河水一级、一级提引到最适合的山上去,最后在山顶凿建巨大的蓄水石池。

    然后再分别以蓄水石池为中枢,依着山势走向、勘察详细的输水路线,建起一座五县灌溉水网,这便是“三县保五县”的抗旱格局。

    李引说,将来这三县所保的五县之中不必包括都濡县,因为都濡县已经依托着盈隆岭和岭下深潭、建起了自成一体的灌溉方式。

    李引只打算在三县开建,另外的两县也可以抽出一大部人力,投入到这三县的引水工程上来。

    而这三个县将来的灌溉任务,也只是在各保自身的情况下、再增加了多半个县左右的灌溉任务。

    如果此事能及时完成,李引说,“那么,黔州在贞观二十年开荒拓亩所新增的土地,几乎可以保下来八成、甚至还要更多。”

    高审行的脑海里再一次久违地闪现出漫山遍野、谷浪翻滚的丰收景象。他精神焕、大喝一声对手下道,“时不我待!我们这些为官的、非率领着治内民众、日以继夜地大干,何来战胜天时的不世之功!”

    他对李引道,“李大人你且说,眼下我们最该做的是什么,本刺史一定亲自督办!谁都不许偷半天的懒!”

    李引说,黔州抗旱最着急的事情并不是建渠、建水车和凿建山顶蓄水池。而是各县早就开始的挑水保苗。

    但在原来的基础上,还要加上已在都濡县证明了、很有效果的锄地保水步骤。这样一来,担水浇过后只能保持一天的地块,便可延长到三至五天地中依就湿润,而担水的人力也节省下来了。

    省下来的人力一部分支援取水三县的工程,另一部分要抢在时间前面、在无苗地块抓紧补种晚季苗。不然,就算引水成功了,浇那些没苗之地又有何用!

    刺史说,“嗯,有理,保水保墒和补种……但本官要到最关键的建渠引水步骤中去,”他说到这里,就去看西州来的儿媳。

    苏殷连忙道,“父亲大人,就由我和丽容两个督办各县保水、保墒、补种之事。”

    刺史道,“本官就是这样想的,放别人我还不大放心!只是要辛苦你们了。”

    刺史夫人也道,“我是一定要与媳妇们在一起的!”高审行哈哈大笑,又问李引建渠取水之事,李引详细道来:

    他要广征六县木匠伐木,在选定的河边位置建造取水舀车。再征集石匠,按着选定的路线开凿水渠。另外还需一部分人员采石,并将采、伐下来的石材和木材运送到使用地点。

    李引着重说,“输水水渠一定要尽量选择在全石地面开凿,这样一可防止水流过程中渗漏损失,二来也尽可能地不占用好地,三则可以节省人力,减少采石量。”

    在水渠的线路选择也有个关键:宁可水渠蜿蜒曲折,也要减少提水层级。因为每提升一个高度,意味着就要增建一座水车。

    刺史总结说,“都体会一下李大人的话,本官理解,就是‘宁可多跑路,也要少登高’,水渠走得越远,可浇的地就越多!”

    众官员齐声道,“还是刺史大人言简意赅,使我等记忆深刻!”

    刺史对李引道,“你接着说!”

    “这个法子也同样要用在引水上山的阶段,石渠要盘山而建,在同一个高度上尽可能多的让水流得更远,而山中提水水车的选址也大有琢磨,比如选在山间的风口,这样就可以建成风力水车,又可省下一部分值守的人力和畜力……”

    在那些无石地段,只能直接采石砌渠。

    人不怕干活儿,怕的是不知道干什么、不知道怎么干。新任六县都水使李引大人在上至刺史、下至各县官员的脑海中,描画了一幅宏大的战天斗地的画面。

    而陪同着高审行一同前来的刺史夫人崔氏,此时也有说不尽的感慨。以往她与李引之间的恩恩怨怨,可以认为是相互抵消了,但他至今决然一身,不由得崔氏不把责任联系到自己的身上来。

    她能帮李引、也减少自己愧疚感的,就是让他再度回到以前的地位上去,男人的地位到了,自然想法的诱惑也就多了,也能够吸引更多女子的目光。

    本来崔夫人还担心有人说她因恩徇私,但今天她又可以把这个担心放下了――李引思路清晰、方法有理有据,细想也很可行。

    夫人看得出,多日来高审行一直紧锁的眉头也舒展开了,代之以信心满满的状态。他几乎再也坐不住,拉着李引、带着众官员奔了出去。

    她感慨:这两个或多或少与自己的过去都牵扯不断的男人,竟然表现得这样志同道合。她招呼苏殷和丽容道,“女儿们,我们先去哪一县看看?”

    丽容道,“母亲,虽然苏姐姐是个长史,但我们都听你的。”
………………………………

第891章 宽泛眼界

    婆媳三个在西州女护卫队的护送下去了信宁县。

    按着李引大人的规划,这个信宁县不须修建引水工程,它恰好夹在了澎水和洪杜两县之间。那两县的工程完毕后,一县吐出一些水来,也就够信宁用了。

    但县中各乡也都像蜂群一样嗡嗡起来了,县衙的差役们分赴各乡,传达黔州刺史高大人、都水使李引大人的安排。

    各乡的村正们、以及村正的得力助手们也都行动起来,挨家挨户按着人头分派。

    担水的、抽调出去助力另三县工程的,都要求是壮役;锄地保墒的可以再次一些;而留下来补苗的,则只能是稍为年轻的村妇和老人、半大孩子。

    在黔州身份最高的三个女子到达信宁时,那些选拔出来助力他县的壮役们已经出了,而山坡地上也再一次布满了补苗、落种、担水、浇地、锄地的村民。

    他们早就听说了,台州和杭州都给黔州捐了抗旱钱,这一次刺史大人是下了血本儿:所有出役之丁,在视作完成各月庸役的基础上,在庸役期内的,石匠和木匠每两天另补给一个大钱,在役期之外的,一天补给一个大钱。而普通壮丁减半,老幼、女子再减半。

    这已经不错了,要知道按着此时黔州的物价,一个大钱便可购上三四斤精米,这就相当于官府管饭了,除去吃的还会有所节余。

    刺史夫人、西州都督的两位夫人们下车时,连她们的二十名女护卫在内,每人的手中都有一只小小的铁锄,看来也不打算闲着。

    一些当地的女子们惊讶于她们的美丽与平易,纷纷拥上前来、热情地与她们见礼。而上山的老人们招呼跟着他们的半大孩子、嗓门儿也格外的敞亮,“都别偷懒,刺史夫人都来锄地了……”

    在洋水县,刺史高审行、都水使李引,在洋水县令的陪同下,来到建造河边水车的地点。

    早就有人在河岸上搭起的高大的凉棚,供刺史和李大人现场休息之用。

    但高审行见了刚刚搭起来的棚子,不由得将县令好一顿训斥,“那些民役们都有纳凉的棚子么?为官之道,就在于与民同甘共苦,众志成城,你倒好!”

    而洋水河边那些打桩、锯板的夫役们听了,号子喊得更响亮。

    县令恭敬而真诚地对刺史大人道,“大人与卑职哪会相同,卑职只须盯在一县,而大人却要跑五六县,卑职实在不忍不做些表示,再说只是个棚子、并未靡费。不然影响了大人休息、便是影响了修渠大事、便是卑职的失职。”

    这里的河岸正是两山夹空,山风强劲。

    李引打算着一排建起三架最大规格的水车,高约三丈六尺,三架都是风力、畜力混用――即便某天无风也不会间断取水。

    石匠们则在专司之吏的带领下,在石地上勘测地势高下、规划着、着手开凿石渠。高审行在工地上转了一遍,最终还是回到了纳凉的棚子底下坐下。

    棚外烈日当空,但他喝着茶水,心里十分舒服。

    民情踊跃、官员用力,工程进展出乎意料的迅。水车的基桩已经延伸着、一直打入河面上去了。而凿渠工地也响彻了铁锤敲击之声,一股豪情瞬间充斥于刺史大人的胸中。

    自入主黔州以来,高审行自认为不论在勤政、廉洁上、还是在用人选材上都做得可圈可点。这可不是自夸自擂!皇帝陛下隔三差五对黔州的关注便说明了一切。

    他以为,陛下对黔州的关注是有深奥道理的,一般的人绝对看不出道理何在,他虽猜不全面,却能猜个大概。

    一年来,大唐在高丽战场所获颇多,那是侧重和关乎着大唐的国运。西边的经略也看得过眼,西州集郭孝恪和高峻二人之力,牧业蒸蒸日上,博了个热闹的气势。

    而他认为,自己在黔州搞出来的全民拓荒,则可称得上是一锤定音的大手笔。说他是锦上添花都不大合适――谁不知道民以食为天的道理?

    大唐东西两边的进展事关“国泰”,而黔州的做法却事关着“民安”,这么看来,陛下先派自己过来主政、再通过划增都濡县过来、并紧接着升格黔州为中州,绝不是心血来潮。

    只须看一看一年来有多少高官到黔州来过就知道了:通直散骑常侍褚褚良、宗正少卿樊伯山、当然还有故太子中庶子李洎、还有台州刺史苏大人、西州长史……

    再放眼辽州方向、西州方向、和黔州方向,三个地方恰好就是个鼎足之势!陛下摆下来的这场大局面,没有一定的宽泛眼界是绝对看不出来的。

    身为一位封疆大吏,光是有眼界还不行,还得有魄力,和果决的手段,尤其是眼下这种与天抢时的大工程,要员坐镇就更显重要。

    中午的时候,那些夫役们拿出自带的干粮,或蹲或坐找地方用饭,有的就掬起河水来喝。

    高审行看到后大手一挥,对县令道,“这样太费时,万一喝坏了肚子又要耽误工程。从晚上起,你给我安排县内专人、按时将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