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唐第一少-第15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对于这种事情,马周心里也想早些实现,也十分着急,只是,仅仅是着急,并没有什么用,朝堂上世家出身的官员就像是一座大山,压在他们这些寒门子弟的身上,也有一半,压在陛下的身上。
听了马周的话,李二陛下若有所思,的确,马周所说的,算得上一个突破口,既然不能直接颁布旨意,或许旁敲侧击,遇到的阻碍能够少一些,而且,借助进士入宫赴宴的机会,即便是有人要反对,也得顾全颜面不是,读书人与寻常百姓还是有些不一样的,若是有人出言反对李二陛下想要殿试的想法,通过这些读书人的口中传出去,一个嫉贤妒能的名头,是逃不过的,一旦名头被坐实了,那是要被全天下的人整日戳脊梁骨的,没人敢去犯这个忌讳。
所谓世家,皆都爱惜羽毛,也正是因为这样,给了李二陛下一个见缝插针的机会,当年武则天能够顺利的推行殿试,着重提拔寒门士子,也与她将关内的世家灭的差不多了有关系吧。
现在已经出了正月,眼见二月已经到了最后几天,即将迎来开春的三月,也就是说,三月初春的春闱,即将拉开帷幕,玄世璟所提出的殿试的法子,李二陛下已经等不得马周所说的徐徐图之了,所以李二陛下打算等春闱结束,便下旨在太爷池畔宴请今年的进士,自己亲自考校一番,顺便,也看看朝堂上那些世家官员的反应。
“马周,今年的春闱,那些应试的士子,你暗中留意一番,若是发现有出类拔萃者,尽管禀报于朕。”李二陛下说道。
“是,臣遵旨。”马周心中一喜,拱手应道。
有李二陛下的这道旨意,那马周现在所处的这个位子,可比主考官,要便利的多了。
神侯府中,玄世璟左手拿着赵元帅的告身,右手十指关节轻叩着书案。
商人子弟与良家子的身份,二者之间在大唐的制度之下,如同天堑,但是玄世璟寻思着,这事儿,其实也不难。
若想有个良家子的身份,只需要给赵元帅安排点功劳在身上就是了,比如,东郊的案子。
现在玄世璟不需要功劳,他更需要的,是尽快的低调下来躲过现在的风波,但是功劳可不能白白浪费,倒不如给赵元帅换个良家子的身份。
这事儿还得去跟户部打交道,户部那边,玄世璟不熟,可是李恪熟啊,常年在军中的李恪,从不缺少跟户部打交道的机会,一来二去,若说不熟,那就有些糊弄人了。
户部掌管天下钱粮,军队的各项支出,都离不开户部的支持,身为军队长官的李恪,整日里跟户部的那群滚刀肉较劲,一个小小的良家子的告身,对于李恪来说,还不是手到擒来。
赵元帅的事儿玄世璟想明白了,接下来就是单冲了。
现在单冲还在卢国公府上养伤,暂时没有危险,今日进宫与李二陛下说起东郊的案子的时候,官员那个“商人”,无论是玄世璟自己又或是李二陛下,都只是一带而过,或许在李二陛下心中,现如今朝堂上他心中最大的一根刺,就是那些所谓的世家吧。
从皇宫出来的时候,玄世璟先是去了一趟国公府,见识了程咬金所谓的解决。
如同程咬金说的那般,是个大家族,手底下就没有干净的,只是一般人没有去探查,也不敢得罪,若是详究,把柄一抓一个准。
而程咬金,也是如同他所说的那样,对王家,下了手去调查。
现在长安城有点儿身份的人都知道,王珪病种,两个儿子私底下打的不可开交,如今表面上小儿子风头正盛,但是程咬金究其根本,所谓的风头,不过徒有其表,遂排了府上的人去查探王敬直的虚实。
这一查探,还真让程咬金查出些有用的东西,现如今的两个认证,都被圈在国公府里头,就等着关键时刻能够派上用场了。
一个是能够证明王敬直在常州勾结当地官员搜刮民脂民膏,巧取豪夺的,是常州那边儿官员府邸上的一管家,另一个,则是专门为王敬直拉皮条的。
要知道,王敬直是驸马都尉,李二陛下亲自下旨赐婚尚平阳公主,如今驸马都尉在外行为不检,丢的就不只是王家的面子了。
其实大唐的驸马在外头有个相好的,也在情理之中,但是也仅限在外头接着公事寻花问柳,有个名头,但是像王敬直这般偷着将好几个姬妾都豢养在长安城外庄子上的大宅之中,确是少见,且豢养的姬妾之中,还有强抢而来的无辜民女。
查探到王敬直的所作所为之后,倒是让程咬金这个本是局外人的人头一次发了脾气,两拳锤坏了一个矮桌,破口大骂王敬直畜生不如,这下子把王敬直推到这件事情的风口浪尖上,玄世璟心里的不自在是一点儿都没有了,反正这种人,留着也是个祸害。
原本最初想的是随便找一个替罪羊,关键的时候推出来,作为朝堂上的台阶,可是现在,好像这个台阶又断掉了一层。
真不知道王敬直在外面的所作所为,王珪知不知情,就王珪现在这个样子,若是知晓,怕是得被自己的这个小子儿,活活气死。(未完待续。)
………………………………
第二百九十章:春天来了,又到了。。。。。。
王珪的人品,王珪的高风亮节,玄世璟在长安多有耳闻,若说王敬直的情况王珪都知道,怕王敬直也不会全须全尾的在长安蹦跶,还派出王府的探子跟踪玄世璟,结合王府现在的情况来看,王敬直,还真是能闹腾啊。
若不是单冲折腾出常州的事儿来,程咬金也不会去可以探查王敬直,或许王敬直想做的,还真的就能这么一直做下去,等到王珪去世,王崇基估计也就能继承王珪的爵位,至于其他的,恐怕会全都落入王敬直的口袋中。
思及此处,玄世璟靠在榻上叹息一声,好好的查个案子保个人也不消停,竟然牵扯出人家的家庭矛盾了。
也罢,反正这事儿也是程咬金整出来的,无论玄世璟如何想,这件事情都是要由程咬金处理,现如今,程咬金手上握住的王府的把柄越多,对于单冲还有神侯府来说,就越安全。
世家之间也是讲究个休戚与共的,就算其他人不看在王珪的面子上,也得看太原王家的脸面。
李恪早在出了正月的时候就去了军营里,现在不住在长安吴王府,军营里玄世璟又进不去,所以,玄世璟打算曲线救国,带着赵元帅的告身,先走一趟魏王府。
魏王府和吴王府眦临,与东山侯府仅仅只隔着一条街道,东山侯府出了门,看见的那堵高墙,便是魏王府的院墙,只要玄世璟乐意,翻个墙就能到魏王府。
从后院马厩里牵了马,玄世璟出了神侯府,骑着马便赶去了魏王府。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万物滋长的好时候,走在长安街上,都能感受到那春气勃发的气息与姿态,在外奔波的百姓们逐渐除去了厚重的寒衣,开始换上了春衫,而这个时候长安城的气候对于玄世璟来说,与冬天,不过是差了一件大氅罢了,玄世璟身上的衣服,还是显得厚重臃肿。
都到了这个时候了,长安是不会在下雪了,所以现在工部也开始忙活了起来,小麦返青需要灌溉农田,一个冬天下来,长安城郊外的一些水渠都已经封闭堵塞,工部必须派出小吏到各个庄子上去敦促庄户们开始清理。
其实这事儿就算工部不操心,庄子上的庄户们也不会怠慢了,这田里的庄家,可是关系着一家人一年的口粮,谁又会拿着自个儿的口粮开玩笑呢,就算是庄子上最懒的懒汉,到了这个时候,也得去打水灌溉农田。
在大唐,只要不懒,一年到头勤勤恳恳不遇天灾**,家家都能有口饭吃。
侯府的庄子上一直都是冯浩在操持,自从回了长安,玄世璟鲜有到庄子上去的时候,开春就去过一次,庄子上的庄户们击鼓迎春,祈求消灾免病,秋后丰收,玄世璟作为家主,自然不能缺席,但是从过了年也就去过这么一回而已。
骑着马往魏王府走的路上,玄世璟看着长安城之中生机焕然的样子,心里也不禁想起了自己庄子上的那群朴实的庄户们,等中午吃过饭,下午就去庄子上走一遭,正好出去散散心,免得被长安城里这些厚重的空气压得喘不过气来。
神侯府离着魏王府也不算太远,骑着马慢慢的溜达着,不到一刻钟便到了魏王府的大门口,玄世璟翻身下马,站在了魏王府的门前。
魏王府的大门白天一直大敞着,门外两个侍卫守着大门,门内还有一个门房。
门口的侍卫见到玄世璟来了,很是殷勤的迎了上来。
“末将见过侯爷。”那侍卫走到玄世璟身前,拱手行礼。
“魏王殿下可在府中?”玄世璟问道。
“在,侯爷,里面请。”侍卫躬身将玄世璟请进了魏王府,顺手接过了玄世璟手中的马缰。
玄世璟点了点头,理了理衣袍,便迈步走进了魏王府。
想都不用想,现在的李泰,肯定在书房呆着。
要说这人,在小时候只要肯定了他一件值得夸赞的事情,那么这件事情就会在他心里铭记一辈子,记住这件事情,是好的,是对自己,或者对别人有用的,就会用一辈子去惯行、坚持这件事情。
比如李泰,小的时候因为玄明德对李泰读书的肯定,到现在,李泰还是一空闲下来,便手不释卷,研读书籍,整日闷在书房里头,一身童子功都快荒废的差不多了。
魏王府的书房门口,两个书童守在门外,随时听候李泰的差遣,玄世璟走进院子,看见门前守着的两个书童,笑了笑。
有钱人家就是任性,书童一找就是找三个,一个在里面陪着帮忙整理书籍顺带着研磨,另外两个仍在书房门口看门。
等本侯哪天心情好了,书童丫鬟找上十二个,轮班倒。玄世璟恶狠狠的想着。
走到书房门口,玄世璟对着门前站着的两个书童说道:“烦请两位通禀一声,就说东山侯玄世璟前来拜会魏王点下。”
话音刚落,书房里就传来李泰不屑的声音:“你小子都到了孤书房门口了,还弄这些虚的作甚,直接进来就是了。”
门外的两个书童听到李泰的声音,对着玄世璟微微躬身一礼,随后打开了书房的大门将玄世璟请了进去。
“魏王殿下倒是好耳力,这外头天气正好,不出去游玩一番倒真是可惜,魏王殿下就忍心如此蹉跎这大好的春光?”玄世璟问道。
“本王又如何不知道外头春光正好,只是本王现在,还必须呆在府上。”李泰说道。
“为何?”玄世璟不解。
“说实话,太上皇虽然对父皇有些误解,但是对本王这些小辈们,却是疼爱有加,所以,本王现在足不出户,也是为了为太上皇守孝。”李泰说道。
“多久?”
“三个月。”
时间倒是不久,但是从这儿也能看得出,李泰也是个忠孝之人。
“罢了,看来魏王点下终究与这大好的春光无缘了。”玄世璟笑了笑说道:“不过这不打紧,今日过来,也是想托魏王殿下办点事儿的。”
“就知道你小子,无事不登三宝殿,说吧,办什么事儿?”李泰看向玄世璟问道。(未完待续。)
………………………………
第二百九十一章:国库空虚
“简单,一张告身,原本打算找吴王殿下去户部走走关系,但是吴王殿下现在在军营里,欲见而不得之,如今进了你这书房,发现这事儿,魏王殿下您也能办啊。”玄世璟笑道,目光顺着落在了李泰书案上的那封名刺上,落款正是户部侍郎。
李泰看到玄世璟的目光,顺手将书案上的名刺拿了起来,笑道:“如果你要找户部办事儿,别的时候来,孤还真帮不了你,但是现在嘛,来的是时候,坐下说。”
看到名刺的时候,玄世璟就觉得有些奇怪,李泰不怎么喜欢搭理朝堂上的事情,户部的人怎么找到李泰的魏王府来了。
“户部的人来拜见你了?”玄世璟坐在了李泰对面问道。
“是啊,一进二月,户部那边就出了点儿问题,前一阵子,接到父皇的旨意,要孤查办户部的事情。”李泰无奈的笑了笑:“户部这回的摊子,可不好收拾啊。”
“户部掌管天下钱粮,看你这难为劲,难不成是国库出了什么问题?”
“没错。”李泰叹息了一声:“现在户部的官员天天往我这魏王府跑,孤现在的头都已经大了。”
“到底怎么回事儿?”玄世璟被李泰说的有些糊涂,按理说国库出了问题是件很严肃的事情,但是李泰的神色当中,除了无奈之外,却是看不见别的情绪。
“国库空虚,简单来说,户部没钱了,现在才刚刚开春,等到下一批税收上来,怎么也得等到秋后,在这期间,户部本就应与兵部协同,负责大唐常备将士的粮饷军械等,但是现在国库没钱,户部的人整体里鼓足了心思打内务府的主意,这不,父皇就下旨让孤,查办户部国库里的钱财,到底都用到了哪儿去,所以这几天孤一直在府中查看户部送过来的账本。”
“可有发现什么不妥?”玄世璟问道。
若说户部的人贪污国库的银钱,那倒没有那个必要,能进入六部的官员,无意不是百里挑一的人选,要么是大世家出身的官员,要么就是李二陛下亲自捡拔于微末,无论出身如何,大唐的官员都十分爱惜羽毛,尤其是信奉儒家学派的士子,在长安城天子眼皮子底下贪污国库的钱粮,无异于自寻死路。
“没有,一切正常。”李泰说道:“只是去年年底的时候耗费国驽甚多,今年来长安朝贺的四方番邦比去年多出两成,自然而然,散发出去的赏赐也就多了两成,再者,今年宫里开销的大头,就是吐蕃,先是赏赐,再是三番两次的在宫中安排宴饮,因为大唐要与吐蕃和亲一事,户部也需要准备一份嫁妆,等日后和亲的人选定下来之后,这份嫁妆也得随着一同送给吐蕃,父皇钦定的是,内务府出六成,国库出四成,内务府占了大头,户部的人自然不能再推辞,年前还有关内各军的粮饷,转过年之后,太上皇大行,又是一笔不菲的开销,所以现在国库,已经快要见底了。”
“这些事儿所用的钱财,内务府除了和亲的嫁妆,一点儿都没出吗?”
现在大唐是李家的,国库是大唐的,内务府是皇家的,究其根本,都是一家子。
李泰摇了摇头:“没有,内务府是皇家府库,如今在朝堂上,父皇严密的控制了内务府的支出,孤倒是觉得,父皇有意要暂时掏空国库一般。”
玄世璟闻言,眯了眯眼睛,李泰说的没错,找这么看来,国库已经快要见底了,李二陛下这是故意为之啊,若是这样,那现在内务府,肯定是肺的流油啊。
难不成李二陛下即将要有什么大动作,在为此做准备?玄世璟猜测着,将眼下及不久将要发生的事情在心中默默的罗列了一番。
最近的,就是东郊的案子,牵扯到常州的官员,由此引出李二陛下将要折腾一番世家。
再者,春闱即将到来,这对朝廷来说是今年开春最为重要的头等大事。
接着,到了夏天,与吐蕃和亲的人选也会选出来,然后吐蕃的使者会带着大唐的公主,回到吐蕃。
往下暂时没了。
“想什么呢?”李泰见玄世璟也不说话,独自坐在对面发呆。
玄世璟回过神来,低声说道:“我在想,会不会是陛下在为什么事情做准备。”
“做准备?”李泰反应过来一愣,做什么准备?现在大唐四方皆定,等到了夏天吐蕃的使臣回到吐蕃之后,就算是汉州边境,也该平静下来了。
“是啊,不然国库这么重要的事情,李二陛下会从一开始就不闻不问任由国库毫无节制的将钱粮拨出?依我看,现在内务府肯定是充足的很”玄世璟笑道:“所以殿下就不必担心户部国库的事情了,此时陛下心中应该早就有谱了。”
李泰点了点头:“之前我也这么想过,只不过后来一想,父皇又为何让我来查探户部的账本呢?现在倒是有些明了,父皇这么做,是要做给户部和朝中大臣们看的。”
“现在你看到了户部的账本,所以能够猜测出这些事情,可是长安城的聪明人也不少,既然陛下想要做戏,殿下这个做儿子的,还是继续陪着将这出戏演下去为好。”玄世璟笑道。
“说的是极。”李泰应声道:“对了,刚才你一进来说要找户部的人弄什么告身的事儿,怎么回事?”
“这个。”玄世璟从怀中将赵元帅的告身拿了出来,递给了李泰。
李泰拿过玄世璟手中的这张纸,大致的浏览了一下,随后抬起头来看向玄世璟:“长安城首富的儿子?”
玄世璟点头。
“你跟他很熟?不然你堂堂一个侯爷也不会为了一个商人子跑到我这魏王府来,还要去工部送人情。”
“倒是有点儿渊源,当初在玄武湖画舫的时候救过我,后来在燕来楼也见过,前两天这赵元帅跑到我神侯府上去投行卷去了。”玄世璟回道。(未完待续。)
………………………………
第二百九十二章:李二陛下在准备
“投行卷?”李泰诧异:“他想当官?”
玄世璟摇了摇头:“也不是,从他的名字就能看出来,他爹估计从他小时候的时候就希望他去从军入行伍,也是时机不待,想来神侯府找个门路,我与他也算是投缘,就准备帮他,不过现在我倒是想到一个办法。”
“什么?”李泰问道,玄世璟这话说的有些没头没尾的。
“赵元帅和户部之间啊。”玄世璟笑道:“现在国库都这个样子了,户部的官员为什么整天往你这魏王府跑,那是因为他们心虚害怕啊,虽说这国库里的钱他们一分没拿,但是年前毫无节制的开销致使国库空虚,怎么也逃脱不了一个管理不善的罪名,现在户部最缺的,就是钱,能够补充到国库里的钱。”
“然后呢?”李泰说道:“你是要让赵元帅出钱帮户部的人?这样的话那父皇先前所做的,不就全都白费了吗?”
玄世璟摇了摇头:“非也,一个赵元帅,就算加上他整个赵家,比起国库所缺的钱粮,那才多少,要赵元帅出点儿钱意思意思,只是给户部开了个先例。”玄世璟说道。
“此事万万不可,小璟,你若是想帮赵元帅除去商籍,此事孤来帮你做就是了,户部那边,断不可开此例,这次他们可能仅仅是对牵扯其中的大家族出手,但是下次呢?下下次呢,到最后,这些账万一算到百姓的头上又该如何?”李泰一口拒绝了玄世璟的提议:“况且,现在父皇估计要的就是国库空虚,若是你这主意出给了户部,岂不是白费了父皇的一番功夫?”
“他们倒是还不敢对长安城的百姓下手,因为这样做,最先倒霉的不是百姓,而是他们。还有就是陛下所想要的,其实不是国库空虚,而是日后做某件事情的时候,世家的妥协。”玄世璟说道。
“世家的妥协?父皇想要做什么?难不成?”李泰瞪大了双眼,随后咽了口唾沫,似乎是想到了什么。
玄世璟点了点头,随后出声说道:“打仗,如今大唐天下太平,西南边汉州边境也平静了下来,吐蕃与大唐和亲后,最起码老老实实的在高原上呆上十几年几十年,说不定大唐兵峰所指,吐蕃还会出兵帮忙呢。”
“目标呢?”李泰问道。
大唐周边,四夷皆定,就算是薛延陀,也即将被侯君集平定,大军战告胜的捷报已经传入长安了。
“高句丽。”玄世璟眯着眼睛说道:“殿下知道,高句丽现在国内情势复杂,可以说是动荡不安,这高建武与泉盖苏文针尖对麦芒,斗的你死我活,这对大唐来说,是个机会,陛下如此英明,断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李泰皱着眉头,听着玄世璟的话,若真如此,这一切,还真能解释的通了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李泰不是不够聪明,只是因为身为皇家子弟,本身就在长安城的这个局势之中,而玄世璟,因为无所图无所求,所以相对于别人来说,多了份豁达,人的心胸一广阔,看到的东西,自然也就多了起来。
年前李二陛下表现的种种,包括玄世璟在玄武湖上的画舫和晋阳公主一起遭受了无妄之灾的事情,背后的罪魁祸虽然不是高建武,但是也是因为高句丽内部的原因,那一次若不是玄世璟拼死相护,最后秦冰月出手,那泉盖苏文的计谋可就真的得逞了,高桓权死在大唐,高句丽和大唐之间就结了仇,虽然对高句丽没好处,但是对泉盖苏文来说,是个天大的机会。
不论是因为之前大隋与高句丽之间的仇恨也好,或者关中子弟对高句丽的愤恨,又或者是因为晋阳在长安城差点死在高句丽的刺客手中,这些都足以让李二陛下下决心与高句丽一战。
一打仗,就得死人啊。
玄世璟想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