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唐第一少-第40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东山县明德书院的出现,那就是有玄世璟在为这些普通庄户家出身的孩子铺路,现如今陛下已经注意到书院的学生了,将来毕业的第一批学生,他们所面临的机会,不会比世家子弟要少,如此一来,朝廷里,位子就这么多,这些学生多占一些,世家子弟就少占一些。
如此,这就触动了他们的利益,碰了他们的蛋糕,他们就不高兴了,不高兴,自然就要生事了。
书院那些学生,没有什么可针对的,因为源头不在他们,这源头,就在于玄世璟。
正是因为这样,所以长安城这边,才有针对玄世璟上奏折的御史,御史参奏简单啊,御史的职责本就是闻风而奏,即便是这一次奏折上的事情都是杜撰出来的,那也是因为看到了那样的场景才有的猜测,李二陛下即便是怪罪,那也只能在心中怪罪,而不能去下旨惩戒御史,因为这是御史的职责所在。
至于玄世璟会不会报复,他们巴不得玄世璟报复,那这样一来,他们就能揪住玄世璟的小尾巴,继续来整治玄世璟了。
这事儿过去良久,奏折也送到玄世璟面前看了,但是玄世璟就是没有动静,仿佛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一样。
“夫君,之前长安城的御史这般造谣生事,夫君就一点儿不生气?”某天在书房,晋阳与玄世璟单独相处的时候,将心中的疑惑问了出来。
玄世璟笑道:“生气啊,但是不能动啊,他们的目的不就是冲着我来的吗?我要是生气了,大闹一场,正中下怀不是,这事儿得等等,有句话叫做秋后算账,你家夫君我可不是什么好人,等到这事儿的风头过去,在别的事情上,我非得好好整治整治那帮子御史不可,我可是很记仇的。”
玄世璟已经数不清楚长安城的御史弹劾了他有多少次了,写了多少污蔑他的奏折了,不是不报,只是时候未到,这些事情,玄世璟可都记着呢。
若是真是他做错了,御史写奏折到李二陛下那里去告状,那他玄世璟认了,错了就是错了,但是这无中生有的事儿,也去告状,平白给人添麻烦,这个可不能忍。
“哦?夫君打算如何整治?”晋阳问道。
“我就不相信,长安城御史台的那些御史真的就个个都干干净净的没有什么底子,让锦衣卫去查,去收集证据,等到收集够了,一并送到陛下面前,公诸与众,让天下人好好看看他们的嘴脸。”玄世璟笑道:“到时候就让他们等着哭吧。”
朝廷对御史这般宽厚不是坏事,但也并非完全都是好事,这不,早就了一些专门为某些人服务的御史,这就是坏事。
御史应该成为皇帝的刀剑,而不是某些人的刀剑,现在就到了剔除御史台里的蛀虫的时候了。
“夫君已经针对他们开始动手了?”晋阳问道。
玄世璟点点头:“没错,就等一个机会了,上次他们污蔑我,虽然事情闹腾的大,但是从庄子上的表面现象来看,的确容易让人联想到那上面去,因此,那不是机会,只是上一次的事,虽然在长安城没有多大的动静,但是在这十里八乡,御史台的御史,已经被老百姓骂了个遍,我不能亲自出口骂人,听听百姓们这般骂街,心情倒是挺舒畅的。”
玄世璟不是圣人,他就是一个俗人,那些御史这般行事,他会不生气,只是生气不代表一定要发泄出来,百姓们都是明白人,听到长安那边的传言说御史台的官员污蔑玄世璟,早就骂开了,他们可不是在家里偷偷的骂,而是直接在街上,谈论起此事的时候就是破口大骂。
玄世璟对他们来说,可是恩人,能够让自家孩子上学读书的恩人,自己的恩人因为自己送礼的事儿被人污蔑,这哪儿成,百姓们心里哪儿能咽下这口气。
“兕子,你说我原本在庄子上自己待着好好的,也不去朝堂之中与他们争,他们这又是何苦来招惹我呢。”玄世璟无奈笑道。
晋阳也是捂嘴一笑:“夫君是没在长安,也没在朝堂上与他们争,但是在咱们庄子上闹出来的动静不比朝堂上小,让父皇为之侧目,而且,若干年以后,这书院走出来的学生,会进入朝堂,到时候可就是他们在与那些勋贵争了,父皇向来喜欢人才,若是书院的学生真的能做到如同夫君所说的那样优秀,定然会受到父皇重用。”
“说来说去,还是为了财富、地位、权势。”玄世璟无奈一笑:“也是啊,世家之所以能成为世家,能成为一个大家族,不就是因为这些吗?想要家族长久兴盛不衰,那就要维持住这些东西,将这些东西牢牢的抓在手中,有些人的眼中,只能看到自己面前的一亩三分地,自己家族的大宅院,却是将放眼天下搁置在身后,不能说他们自私,因为这是人之常情,毕竟,一心为国为民的人有,但是还是很稀少的。”
这样的人,魏征算一个,可惜已经死了。
“那夫君你,是不是这样的人呢?”晋阳问道。
………………………………
第五百二十二章:大明宫!
“为国为民的人,很伟大,但是他的家人,很悲哀,因为他的心里装的是天下,装的是万民,难免对自己的家人,少放了些心思。”玄世璟说道:“我敬佩这样的人,想成为这样的人,但是不能完全成为这样的人。”
“夫君这话,很是矛盾。”晋阳说道。
玄世璟点点头:“是啊,人本来就是很矛盾的,我可以为国为民,但是不代表我必须要忽略自己的家人,我所奋斗的一切为了什么,为了家人的日子能够过的更好,在家人日子过的好了的基础上,我才有心思去担心国家,担心百姓,去做利国利民的事,先前我引用孟子的一句话,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就是如此了,圣人都这么说,何况我还是个俗人。”
“若是都能做到夫君这般,那俗人也就罢了,可是纵观那些世族,却是连个俗人都不如了。”晋阳叹息道。
玄世璟闻言一笑,劝慰道:“少叹气,整天愁眉苦脸的叹气容易变老。”
“妾身还巴不得年纪大一些呢。”晋阳笑道。
“何出此言?”玄世璟问道:“哪儿有姑娘家想要自己年纪变大一些的。”
“什么姑娘家,兕子这不都已经嫁为人妇了嘛。”晋阳说道:“只是夫君一直觉得妾身年纪小而已。”
听到这里,玄世璟算是弄明白了,晋阳这是想要孩子了,如今安安咿呀学语,前些日子开口叫喊了“ba”“ba”的两声,让玄世璟十分欢喜激动。
一激动之下,又赏了府上的下人不少东西,在玄世璟看来,自己的女儿每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都要好好的高兴一番,不,应该说自己的女儿的每一个日子,都值得纪念。
玄世璟原先还曾经笑话过李二陛下是个女儿奴,到现在位置,玄世璟自己也在女儿奴的道路上一去不回头了,撒欢跑出去好几十里地了。
“着什么急,到时候就怕你喊不要不要呢,哈哈哈哈。”玄世璟心情畅快之下,与晋阳开起了夫妻之间的小玩笑。
晋阳这下闹了个大红脸,羞怯之下,干脆不与玄世璟再言语,红着脸离开了玄世璟的书房。
晋阳一走,玄世璟笑的更放肆了,这笑声站在书房门口都能听见。
日子庸庸碌碌,日复一日,龙首原上的新宫也到了最后的关头,这一年,玄世璟是亲眼见着它是如何拔地而起,成为现如今这宏伟壮阔的模样。
元日大朝会的举行地点已经定在了龙首原的新宫之中,新宫是第一次启用,因此李二陛下对待这件事情也十分的看重,让礼部从进了冬天就开始忙活了,整个太极宫开始忙活着搬家,太极殿里仅仅留下了足够平日里上朝用的东西,其余的东西都已经搬到了新宫的含元殿之中。
恐怕过了这个年,大唐的权利中心,就要从太极宫,转向龙首原上的新宫了。
从长安城内的中轴线也就是朱雀大街一直往北,越过皇城和太极宫之后向东,就是新宫的南门,叫做丹凤门,丹凤门是整个新宫的正门,一般的城门只有三个门道,而丹凤门,则是五个门道,宽大的门道,高耸的墩台,雄伟的阙楼,这丹凤门,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门。
丹凤,便是朱雀,意思是红色的凤凰,这丹凤门便是玄世璟上奏提议给新宫的正门所命的名字,因为他知道,这道宫门,本就叫丹凤门,没有人知道这名字的由来,而且,大明宫的修建,提前了不知有多少年,一切的一切,都已经变了,玄世璟也在尽力的维持这座宫殿原本应该有的宏伟与壮阔,所以当初在工部阎家兄弟给的图纸之中,玄世璟偏向了阎立本所设计的图纸。
大唐建国也才堪堪有三十年,这么短的时间内,贞观一朝完成了大唐国力的蜕变,在这二十多年之中,大唐变的国富民强,按理来说,一个皇朝成立这么短的时间,就修建如此大规模的宫殿,放在那一朝那一代都是有难度的,偏偏就在贞观朝,毫无难度,因为国府府库充足,说白了就是大唐有钱,皇帝想要盖房子,有这个钱去盖这么大,这么奢华的房子。
既然有钱又有人,那么,选择阎立本的图纸,又有何妨?
如今新宫建成,无论是李二陛下还是玄世璟,都为当初的抉择感到自豪。
元日是大唐一年到头最为重要的日子,在腊月二十之前,皇家的搬迁工作就已经完全做完,就在元日这天,大朝会将会在新宫,也就是大明宫的含元殿之中正式举行。
能够在元日这天从丹凤门进入大明宫,对于官员来说,这也是无上的荣耀。
含元殿,便是大明宫的主殿,进入丹凤门之后便是一片开阔的广场,巍峨的殿堂坐落在三层的大台之上,东西两侧,如同巨鸟的翅膀一样,飞扬的是高达的阙楼,一侧叫做翔鸾阁,一侧叫做栖凤阁。
进而仰之,骞龙首而张凤翼,退而瞻之,岌树颠而崪云末,仰观玉座,若在霄汉,倚欗下视,南山如在掌中。
广场两侧便是龙尾道,由丹凤门北望,坡道宛如龙垂其尾,这龙尾道的名号就是这么来的,等到元日大朝会,官员便会从龙尾道上三层大台,至含元殿前。
大明宫落成之后,玄世璟特地去参观过,一切都好,就是这龙尾道有些麻烦了,威严是威严了,就是从台下上台阶到含元殿前,多绕了许多道路,可不要忘了,以后玄世璟也是要在这儿上朝的,绕这么多路,走着不累的慌嘛。
也只能说阎立本的确是个才华横溢的设计师,但是龙尾道的设计,却是让走路的人,多费了些力气,这样的设计,实在是太过理想化。
好看是好看了,往后倒霉的,还是上朝的官员。
只是这宫殿都已经落成了,搬迁都已经完成了,也就只能这样了,新宫落成这是大喜事一桩,不必为这点儿小事儿而吐槽,惹得人不快。
………………………………
第五百二十三章:皇家搬迁
如今的太极宫显得有些空荡荡的,甘露殿内多数东西也都已经搬走了,在元日之前,李二陛下仍旧在甘露殿处理朝政,而长孙皇后也依旧住在立政殿,其余的妃嫔,早都已经搬到新宫里去了。
无论是李二陛下还是长孙皇后,都是喜欢怀旧的人,这马上就要入驻新的宫殿了,心心念念了两年多,结果真的事到临了,反而对这太极宫有些舍不得了。
李二陛下站在甘露殿外的台阶上,放眼望去,虽说视线有限,但是满目之中,这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是那么熟悉,无数个日日夜夜,都在这甘露殿里,呕心沥血,处理朝政,说是日理万机,一点儿都不为过,偌大的一个国家,大大小小的政事军事,汇集起来,那得是多少事,这些事虽然没有全都送到皇帝的面前,尽管都是被挑选出来的重要的奏折,但是往皇帝面前一放,那一天下来,工作量也不少。
都说当皇帝好,都想当皇帝,这皇帝又岂会是这么容易当的?治理好一个国家,就需要每天兢兢业业,万般的小心谨慎之下,还是怕出纰漏,一旦朝堂出纰漏,那么事情到了地方,造成的后果,不可估量。
当皇帝想要享受也可以,事情丢给大臣去做,自己什么都不管不顾,今天丢三两件事儿,明儿个就能把大好的江山给丢了,然后被史官在史书上狠狠的画下一笔。
自己享受了,享受多少年且不说,反正是别想留个好名声了。
李二陛下为了在史书上留个好名声也是够拼的,但是即便如此,仍旧是有赞扬的,有唾骂的,所以说,当皇帝不容易。
一整天的政事处理完,李二陛下抬起头看向外面,外面的天色早就已经黑了下来。
起身,活动了一番筋骨,李二陛下打算到殿外去看看。
德义见状,连忙从旁边拿起厚实的披风,给李二陛下披上。随后走到殿门口,将甘露殿的大门打开。
大门一被打开,一股冷风瞬间就灌了进来,李二陛下紧了紧身上的披风,踏出了甘露殿。
这会儿外面天空之中已经下起了鹅毛般的大雪,李二陛下就这么站在甘露殿外的台阶上,放眼朝着外面看,越是要离开这宫殿了,越是觉得这旧景看不够,想要一一的描绘在眼中,刻印在心里。
这太极宫见证了太多太多,见证了大唐立国,见证了武德与贞观朝的更替,更是见证了大唐由穷到富,由弱小到强盛。
回忆当年,草原十八部,兵临城下,几乎都能看得到这太极宫了,眼前景色依旧,昔日草原雄主,也就剩下在宴会上跳舞的用处了。
长孙皇后带着两个宫女和两个太监,来到了甘露殿外,看到李二陛下站在甘露殿外,停下了脚步,良久,才继续迈步往李二陛下身侧走去。
“陛下,明日就要搬去新宫了,陛下可是对这太极宫有些不舍?”长孙皇后问道。
李二陛下叹了一口气,外面如此天寒地冻,李二陛下的叹息在嘴边的白雾的衬托下,如此显眼。
“这太极宫,历经两朝,不说前朝,陪着大唐,也走了三十余年了。”李二陛下说道:“皇后真别说,这临了,朕对这儿还真有些舍不得。”
“看这模样,又是一场大雪。”长孙皇后没有接李二陛下的话头,而是将话题转到了这飘扬漫天的鹅毛大雪上面去了:“瑞雪兆丰年,来年肯定又是丰收的一年。”
“是啊。”李二陛下看着外头下着的雪:“这场雪下的好啊,一年比一年好,大唐也是如此,一年比一年好啊。”
李二陛下伸出手,将长孙皇后揽入怀中,身上的披风,也一半盖在了长孙皇后身上,夫妻两人就这般站在甘露殿外,看着外头漫天的飞雪。
德义站在两人身后,看着两人的背影,心里也是感慨万千。
今年的元日大朝会与往年不同,搬到了新宫之中,这含元殿的规模也不是太极殿能够相比拟的,因此,与往年相比,今年的大朝会给予朝臣更多的,还是期待。
不是所有人都去过新宫,也不是所有人都见过含元殿的,大多数人对龙首原上的新宫都怀着一份好奇,想要见识见识新宫的全貌,只是那含元殿,李二陛下不入驻,朝中的官员谁也不能擅自进去。
当然,除了皇家搬家布置新宫的人,再就是玄世和工部的人,他们能率先一览含元殿的全貌,至于其他人,就老老实实的等着大朝会吧。
入住了新宫,元日大朝会便定在了含元殿,而平日里的朝会,则是在宣政殿举行,而皇帝居住的的地方,便是紫宸殿,是为大明宫的三大殿。
紫宸殿东有浴堂殿、温室殿,西有延英殿、含象殿,东西并列,作为皇帝日常活动之所。紫宸殿北有横街,街北即后妃居住的寝殿。
昨天李二陛下还在甘露殿前与长孙皇后悲春悯秋,心中万般不舍,今天入住了新宫之后,哪儿还有半点儿怀念的心思,全都被新宫的新奇给吸引了。
要么怎么说,这人呐,就是喜新厌旧。
只见新人笑,不见旧人哭,这不仅仅能用在男人对女人上,还能用在物件上,比如说,大明宫和太极宫的区别。
李二陛下入住新宫第一天,就召见了玄世和阎家兄弟。
新宫是工部主持修建,玄世作为督建,李二陛下搬来新宫第一天,自然是要他们三个陪同,一起在宫中转转,之前都是原先宫里的人在搬家,把原先太极宫的东西搬到了大明宫之中,李二陛下依旧在太极宫里过着平常时候的日子,未曾踏足过新宫。
昨天夜里才刚刚下过雪,外头路上的雪还都没化开呢,宫里的宫人也是勤快,一大早起来就要打扫清楚宫里的积雪,因此玄世和阎家兄弟到宫里的时候,宫里地面上的积雪已经被清理干净了。
………………………………
第五百二十四章:新宫的必要性
“两位爱卿,这新宫大体上朕都已经转遍了,着实不错啊。”李二陛下说道:“想当年在洛阳的时候,前朝炀帝修建的宫殿别苑,朕也都曾看过,极尽奢华,朕当初就想,耗费国驽征调百姓,却只为一己私欲,难怪乎百姓反他,今日见了这大明宫,朕倒是有些体会当初炀帝修建宫苑的心思了,只是这么一来,是不是连朕,也成了昏君了?啊?哈哈哈哈。”
李二陛下说着说着,自顾自的笑了。
“陛下与前朝炀帝,自是不同。”阎立本说道:“前朝炀帝修建宫殿,自洛阳故城西十八里大兴土木,从长安到扬州沿河两岸造了四十多所宫殿,扬州的宫殿更是富丽堂皇,炀帝所建宫殿,无他,唯满足一己私欲,而这龙首原上的新宫,则是不得不建啊。”
“是啊。”阎立德也帮腔说道:“朝中大臣未曾多加反对陛下,那是因为,连他们也觉得,太极宫已经有些不够用了。”
所谓的不够用,一是地方太小,二来也是环境不好,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大唐不是以前的大唐了,大唐需要向周边的四夷番邦,展露大唐的威严,很显然,太极宫太过朴素。
当初的太极宫是隋文帝在位时期修建的,隋文帝本身就是崇尚节俭,即便是在建造宫室这方面也是如此,当年隋朝有钱啊,不但有钱,还有人,但是隋文帝依旧秉承着他节俭的风格,因此才有了开皇之治。
但是隋文帝那会儿,哪儿像大唐现在这样,把中原人的风气给打了出去,把中原人的威名给打了出去,前隋想灭但是没灭成的高句丽,这不也给灭了。
很早之前,玄世想过,为什么自隋到唐,高句丽必须要灭,隋文帝打过高句丽,隋炀帝打高句丽更是把底儿都要打掉了,李二陛下也要打高句丽,虽然历史上没成功,但是也成功的将高句丽给打残了,后来高宗皇帝也要打高句丽,这才顺利的把高句丽给灭了。
后来玄世亲自带兵去打高句丽,算是知道为什么中原王朝要打高句丽了。
若是唐不灭高句丽,高句丽将来会不会统治中原?如同元清一般?在中原建立皇朝?
高句丽与元清不同,它可是实实在在的农耕国家,鼎盛时期人口达将近三百五十万,北方草原部落皆在其掌控之中。
高句丽在刘宋永初元年到唐贞观十九年的两个多世纪中,其人口由9万户发展到69万户。
9万户是根据《北史高句丽传》“太武时……人户叁倍于前魏时”的记载而来。
太武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在位期间是424年到452年。
曹魏是从220年曹丕称帝建魏至265年司马炎称帝建晋为止的历史称谓。
若是游牧部落,中原王朝也不会视其为大敌了。
游牧部落,打起来不容易,但是可以一战而平定之,但是像高句丽这样与中原一般的农耕为主的国家,打起来不容易,而中原多年战乱,却是高句丽在东北偏安一隅,悄悄做大,几乎能与中原抗衡,所以,要打,作为中原的搅屎棍子,也该打。
隋炀帝作为一个帝王,打高句丽,还是有见地的,但是不管怎么说,他是个历史的失败者。
洛阳到江都,沿途的宫殿旧址见证着往日的大隋是多么的富庶,只可惜,二代而亡,严格来说,也不算二代,至少炀帝死后,还有老杨家的坐了傀儡皇帝,当初李渊就是打着扶持杨皇室的旗号在晋阳起兵的,立的也是傀儡皇帝。
现如今,前朝已经覆灭,但是前车之辙后车之鉴,留给大唐的,也是一个血淋淋的教训,所以李二陛下看到大明宫如此,才心生感慨。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玄世吟诵了这么一句诗,而做这首诗的人,现在还没出生呢。
“这句诗写的是长安宫殿空锁烟霞之中,隋炀帝却穷奢极欲,欲取江都作为帝家。”玄世说道:“从这句诗之中,便能看出,这大明宫与隋炀帝的那些宫殿,是有本质的区别的,隋炀帝的宫殿,是作为帝家,是私欲,而这大明宫,是天下之家,不同啊。”
隋炀帝修建宫殿,自己享受,大明宫的修建,不但是彰显大唐威仪,这更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