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唐第一少-第46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所以,你进宫来见朕,是想让朕给你推荐人才?”李二陛下问道。
“陛下圣明。”玄世璟拱手说道。
求人办事儿,一个轻飘飘的马匹拍了上去。
“少来,这一时半会儿的,朕上哪儿去给你找人去。”李二陛下说道:“水师的情况,朕估摸着,你也了解的差不多了,若是有合适的,恐怕无需朕为你找,你自己也就开口了吧,既然没有合适的,朕也就没办法了。”
李二陛下想着,实在不行,就让兵学院的学生们直接去水师之中,让水师的那些人直接带出来就是了,无需在书院里头耗着了。
这也是个办法不是。
好歹书院的那些学生都是读过书,识过字的,放在水师当中,一边学习,一边从军,不也挺好的吗?
李二陛下将自己的这个想法告知玄世璟,却是见到玄世璟摇头拒绝。
能这么拒绝皇帝的人还真不多,玄世璟算一个。
“陛下,如此不妥。”玄世璟说道:“若是没有合适的人选,哪怕臣自己辞去太子詹事的位子,亲自到书院之中,带领这帮学生,也不会让学生从明德书院出来之后就直接进入水师的。”
在明德书院之中读两年书出来,最大的也不过十五岁的年纪,这样的年纪让他们去水师之中,不论如何,玄世璟是不会同意的,而且,书院之中的教导,有些东西,是在行伍之中学不来的。
有些东西,书院能给,军中给不了,有些东西,军中能给,但是书院之中给不了,两者相结合,这才是最好的,省却了书院这一步,那玄世璟在庄子上耗费这么多钱财建造书院又是为了什么?
“那这事儿若是没有合适的人选,你打算怎么办?怎么,你还真要辞官去庄子上做个教书先生?”李二陛下皱着眉头看着玄世璟说道。
“必要的时候,臣不吝官。”玄世璟说道:“而且,兕子也快要生了,臣觉得,臣在庄子上待着,也挺好的。”
听玄世璟说起自家闺女,李二陛下的神色柔和了下来。
也是,算算日子,也快了,自己又要添一外孙了。
“这段日子你在庄子上待着归待着,反正这么长时间,你也没来长安几次,东宫那边,太子不说什么,也都不耽搁,辞官是不必了。”李二陛下说道:“至于这教导学生的人选,容朕再想一想,明日给你答复。”
“是,臣遵旨。”玄世璟拱手应声。
玄世璟觉得,李二陛下这般说的话,应该是要从现在水师之中调遣人到书院过来吧。
不管怎么样,有人来教,总是好的。
明日李二陛下这边给答复,因此,今天晚上,为了不来回折腾,玄世璟就只能在长安城道政坊先住下了。
到了晚上的时候,李二陛下去了立政殿,大多数时候,李二陛下都是在立政殿用晚膳,与长孙皇后坐在一起,聊着聊着就说到了玄世璟的事儿。
“观音婢,估计再过一阵子,兕子就要临产了。”李二陛下说道:“到时候你我要不要去东山县庄子上去看看她啊。”
长孙皇后闻言,轻笑道:“陛下,您国事繁忙,这事儿等庄子上那边派人过来给您报个喜,您让人带上东西去庄子上走一趟就是了,等过后,兕子出了月子,带着孩子进宫来看您,不更合适吗?”
长孙皇后虽然知道李二陛下是出于疼闺女的心性,想要去看看兕子,但是一国之君,日理万机的,哪儿能说出去就出去。
阅读网址:m。
………………………………
第七百八十九章:烦恼
上次是因为太子的事情,李二陛下心情不怎么样,出宫散散心,去了庄子上,那还算合理,自家闺女怀孕生孩子,作为皇帝,也跑到东山县庄子上,这算是怎么回事儿?
要去也不能当天去,怎么说也得过后才行。
“这有什么不合适的?”李二陛下反驳道:“兕子是大唐的公主,更是朕的女儿。”
“好好好。”长孙皇后笑道:“即便是去,也得等兕子将孩子顺利的生下来再去探望为好,否则,陛下可又要听御史言官们的念叨了。”
李二陛下听长孙皇后这么说,这才点了点头,认同了长孙皇后的说法。
“除此之外,还有一件事,也让朕颇为烦恼啊。”李二陛下说道。
“陛下又在烦恼什么?若是朝政之事,召见群臣商议就是了。”长孙皇后端起碗,为李二陛下盛粥。
“此事也不算朝政,还是东山县庄子上的事儿,是兵学院。”李二陛下说道:“若是此事能与朝中的大臣们商议,也还好了,关键就是朝中的一些人,本不认同东山县庄子上的书院。”
“这是为何?东山县庄子上的书院,教书育人,为朝廷培养人才,不是很好吗?”长孙皇后问道。
“嗯,好是好,朝堂之中,也是老毛病了,东山县庄子上的书院,触动了一些人占据的利益,所以一些人,并不喜欢东山县的书院,还有国子监的那些官员们,巴不得庄子上的书院倒闭呢。”李二陛下无奈说道:“离着东山县庄子上的文学院的学生们结业还有两年的功夫,两年之后,他们就会参加朝廷的大考,到时候,便是文学院和国子监之间的较量,如此一来,观音婢还觉得,朝中的大臣们,会喜欢庄子上的书院吗?”
东山县庄子上的书院招收的大多都是普通人家的孩子,多数是清白庄户人家的孩子,出身不高。
而国子监之中呢?大多都是有些身份背景的学生,即便有那么一两个寒门子弟,在国子监之中的日子也是不怎么好混啊。
俗话说的好,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说起来,国子监的监生们,是看不起东山县庄子上书院里的学生的。
当然,也并非所有的监生都是这般想法,心里存了有一争的心思的人还是有的。
但是毕竟相对于寻常人来说,他们的出身也是优越的,心里也是存了那么几分的优越感。
至于朝堂上的一些大臣,私心而已。
虽然身为帝王家,不喜欢自己的臣子抱有这么大的私心,也希望他们能够一心为了朝廷着想,但是想想都是不可能的,人非圣贤,哪儿会有那么多大公无私的人?
这样的事情,多了去了,所以李二陛下也不怪他们,见多了,也就见怪不怪了。
只是东山县书院的事儿,总要想个办法解决,毕竟玄世璟创立这书院,说起来,虽然有私心在当中,但是也是为了朝廷,公大于私的,若是连他这个皇帝都不支持,那书院如何能长久?
大唐的朝堂,一代代的传下去,仍旧是掌控在各个世家手中,想要掣肘世家,就得用寒门官员啊。
坐在这个位子上这么多年,李二陛下的眼光放的足够远,即便有些事情不能在贞观朝就能完成,但是他可以为自己的下一辈人铺好路,将能做的,全都做了。
“这样一来的话,现如今东山县的书院处境还真是有些尴尬。”长孙皇后若有所思的说道。
不过这种尴尬,最多也就两年,两年之后吗,文学院的第一批学生参加大考,然后入朝为官,这边是树苗生根,逐渐长成参天大树的过程。
现在书院这颗树,缺少的就是根,它的根,还在发展延伸之中,两年之后,便会扎在这片土地上。
至于兵学院,学生们虽然早两年出来,也读过书,接受过系统的训练,跟着李孝恭学习,但是军中向来是个注重实力的地方,想要熬出头,实力和运气缺一不可。
书院的学生或许实力不错,但是运气,还要等,等到一个能够展示他们才能的机会,而这机会,可不是常有的。
但是这个过程是艰难的,而玄世璟在对待书院这方面,也不是个安分的主儿,说起来,玄世璟也有野心,但是他的野心,是李二陛下乐意看到的。
自玄世璟入朝为官以来,从未在朝中争名夺利过,而他的底线,李二陛下也大致清楚,家人,还有庄子上的书院。
从玄家为了书院付出这么多可以窥得一二。
对于玄世璟,李二陛下的心情有些复杂,他看得透玄世璟,却也看不透玄世璟。
曾经的那个孩子,早就已经长大了,不再是那个聪明可爱的小孩子了,他成了朝廷的官员,成了大唐的晋阳郡公,成了自己的女婿。
“书院的事情不仅仅是璟儿上心,朕也很上心,否则也就不会让承乾牵扯到书院之中了。”李二陛下说道:“璟儿的意思,朕明白,璟儿希望将来的书院,能够归入朝廷之中,但是书院招收寻常人家的孩子的这个规矩,不能坏,希望书院在归入朝廷之后,仍旧是现如今的书院,只能壮大,而不能改变其初衷,朕也知道,一旦书院安稳扎根,对于大唐来说有多么的重要,所以朕也乐得帮衬着他,书院,总归是朝廷的。”
虽然有些霸道,有些不讲理,但是书院只能归朝廷,不然若干年后,书院出来的官员,书院的先生,仅仅是一处书院之中,势力便是盘根错节,所以,玄世璟也是为了避免这些事情。
只要书院归在朝廷的管辖之下,书院的院长是皇室中人,是太子,甚至是皇帝,那么书院再怎么发展,也不会出现什么祸患。
玄世璟能想到的东西有限,至于百年之后书院如何,玄世璟不可能为他们想到百年之后的事情,世事无常,别说百年之后了,便是两年之后如何,谁又能料定的到?
………………………………
第七百九十章:人选
着眼于眼前,一步一步的走,这方是正道,做事最忌好高骛远。
“那今日璟儿进宫见陛下,也是为了书院的事儿?”长孙皇后问道。
李二陛下点点头:“嗯,正是,现在东山县庄子上兵学院的学生们已经进入大唐的各个军队之中了,兵学院现如今暂且空了下来,等到明德书院的学生们考试完后,才会有新的学生进入兵学院之中,再此之前,璟儿想在学院之中开设新科,想要着重发展水师,为水师培养人才,这样一来,兵学院那边,不管是地面上的,还是水里头的,就都齐全了。”
“这不是好事吗?陛下又在烦恼什么?”长孙皇后笑道。
随着台州那边不断的被开拓,不仅仅是李二陛下看清楚了大唐水师的重要性,连长孙皇后在后宫之中,仅仅是凭借着听闻来的事情,就能判定,将来的水师对大唐是有多么的重要。
“人选啊,想要教导学生,总得有个先生,有个合格的先生才是,如今水师虽然有不少人才,但是水师那边,可离不开他们啊,所以,不可能把人调派到书院去教导学生。”李二陛下说道:“璟儿今日进宫来,其实就是来向朕要人来了,朕思索了良久,到底还是想不出有什么合适的人选能够担当此重任。”
第一批学生,不管是学什么的,对于书院的意义都是非同寻常的,因为要有一个好的开始,才能为后来做表率,李二陛下也明白这一点,所以说在人选方面,也是考虑到了方方面面,但是到现在为止,仍旧没有找出合适的人来。
大唐的水师现在也在发展,尤其是泉州那边,几乎是重新组建水师,哪儿不用人啊,刘仁轨现在在长安,给人家升了官,若是没有重要的大事,断然没有再把人弄到水师去的道理。
刘仁愿和刘仁轨都有带领水师打仗的经验,但是这两个人,现在谁都不能动弹。
至于其余的人,一个萝卜一个坑,怎么调动?
刘仁愿从扬州水师离开之后,好歹有个沈浩青接任,沈浩青再往下,可就没有什么能够说上名头的将领了。
现在是坑多萝卜少啊。
这能怎么办?谁也没招。
一时之间,大殿之中,帝后两口子都陷入了沉默。
良久,长孙皇后才缓缓开口。
“臣妾倒是有个人选,不知合适不合适。”长孙皇后说道。
“哦?说来给朕听听。”李二陛下说道。
“江王李元祥。”长孙皇后说道。
“江王?”李二陛下的眉头微微皱了皱,随即陷入了沉思。
江王李元祥,是李二陛下的幼弟,母亲杨氏,是高祖皇帝的嫔,不过杨嫔的父亲有些来头,杨嫔的父亲是前隋太尉杨素的女儿。
长孙皇后之所以推荐江王李元祥,说起来也是与他是杨素的外孙有关系的。
开皇八年的时候,杨素以行军元帅的身份率领水军东下攻灭攻灭陈朝,之后的几年之内,前隋的水师部队一直都是掌握在杨素的手中,而杨素本人,在统领水师方面,也是颇有心得。
杨素有七个儿子,但是女儿,就只有一个,后来成了高祖皇帝的嫔妃,而当年杨素的女儿未曾出阁的时候,在杨家也是在千恩万宠的环境下长大的,饱读诗书,知晓礼仪,而杨素留下来的那些心得手稿,她也都曾认真的研读过,后来在宫中的生下李元祥的时候,又将这些东西,都悉数交给了李元祥。
甚至当年杨素的一些手稿兵书,在杨嫔过世之后,都还留在李元祥的手中。
这是人家姥爷留给外孙的一笔宝贵的财富。
虽然有这样一笔财富,幼时也一直在杨嫔的教导下读书学礼,但是李元祥本人并没有将这些东西当成一回事。
说起来,李元祥在他自己的封地的名声也不怎么好,李元祥已经四为州刺史了,实封千户,但是与几个被李二陛下办了的王爷一样,都是贪得无厌的性子,本身外表形象也不怎么样。
李二陛下细细思索一番之后,摇了摇头:“怕是不成啊,元祥是个什么样子,朕心里也清楚,去了书院,指不定为书院生多少事呢。”
“江王还年轻,还有回头的机会,陛下看在先皇的情面上,也不妨给他一个机会,若是陛下肯,倒不如将这难题,交给璟儿。”长孙皇后说道。
“交给璟儿?”李二陛下无奈一笑:“怕是到时候璟儿见到元祥之后,要埋怨朕了。”
江王李元祥,贞观二年出生,比玄世璟还小两岁呢,但是小两岁人家也是正儿八经的王爷,是太子的叔叔,说起辈分来,比玄世璟还要大一辈。
“陛下与其为了人选的事情发愁,倒不如将江王召到长安来,让江王去兵学院,臣妾说句不好听的,兵学院那边,看的可不是江王的身份,而是实实在在的才学,为的是什么?也不是江王这个人,而是当年高祖皇帝杨嫔留给江王的那些东西,若是将江王安排到书院,陛下再授予璟儿便宜行事的权利,一来,学院得了好处,二来,给江王一个改过的机会,也是一举两得,陛下也不必怕朝臣们指点什么,江王乃是陛下幼弟,长兄如父,陛下要教育幼弟改邪归正,旁人也说不得什么。”长孙皇后如此说道。
被长孙皇后这么一说,李二陛下心中倒是有些心动了。
只是这样一来,玄世璟的大部分精力,可都要被兵学院那边牵扯过去了。
李二陛下仔细想想,即便不这样,玄世璟来长安,来宫中的时候也不多,大多数时间还是在庄子上,顾着他的书院。
要是找不到合适的人,玄世璟就要亲自上阵了。
虽然李二陛下不知道玄世璟带水师的水平如何,但是总归是和刘仁愿一起去过台州的,估计也是跟着刘仁愿学了不少东西。
李二陛下哪儿知道,玄世璟腹中的那些东西,几乎都是浑然天成的。
………………………………
第七百九十一章:一个坑
倒是刘仁愿跟着玄世璟,在玄世璟这边学了不少东西。
“这样一来,可就辛苦璟儿了。”李二陛下说道。
“只要陛下把人给璟儿送过去,其余的,他自己会想办法的,不过这一切,都需要陛下的旨意罢了。”长孙皇后笑道。
要么怎么说,最毒妇人心,长孙皇后的这心思,毒倒不至于毒,顶多也就是腹黑罢了。
把江王李元祥这么一个麻烦的人物丢给玄世璟,一边算是解决了李二陛下为书院提供人选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借助玄世璟,让李二陛下的这个弟弟安分一些,成熟一些,改变一些。
若是李元祥在封地再这么折腾下去,难免到最后会自食恶果,他自己作死也就罢了,若是真把自己个儿给作死了,李二陛下还得再对自己的弟弟下手。
名声越来越黑。
若是李二陛下不对自己的兄弟下手,那将来就是太子对自己的叔叔下手了,名声也好不到哪儿去。
李二陛下觉得,反正自己的名声已经黑的如同锅底了,再抹上一道也无妨,就让自己的儿子清白一些吧。
当年李二陛下还很介意史官在史书之中对自己的描写,也曾下令让史官修改史书,但是史官的骨头硬,李二陛下再怎么威逼利诱,人家就是梗着脖子说不,就不该,有能耐你杀了我,杀了我,接下来的史官还这么写。
难不成你能杀光全天下的人不成?
折腾累了,李二陛下也妥协了,随便你们把,爱怎么写怎么写,朕不管了。
只要将大唐治理好,怎么说也能功过相抵吧?
因此,这么多年来,李二陛下是兢兢业业,不仅仅是为了当初自己的理想,也是为了自己的名声。
魏征当初说,朝堂之上,臣下帮助君上治理国家,结果如何,千百年后关系着皇帝的历史评价。
这句话,还真是戳进了李二陛下的心坎儿里。
尤其是“历史评价”这四个字。
将江王李元祥召进长安,送到东山县庄子上,同时,问题也来了,如何才能放权给玄世璟,让玄世璟“管教”李元祥?
李元祥虽然年纪比玄世璟小,但是这当中还差着辈分呢。
李元祥是晋阳公主的叔叔,而晋阳公主的夫婿是玄世璟,这样一来,也就相当于李元祥也是玄世璟的叔叔了。
“观音婢何不再帮朕想个办法?”李二陛下看着长孙皇后说道。
“哦?陛下又有什么难题了?”长孙皇后问道。
“方才观音婢说,让朕将江王送到庄子上,可是朕要赐予璟儿什么样的权利,才能压的住江王呢?”李二陛下问道。
这还真是个难题。
长孙皇后也知道这当中“错综复杂”的关系,不过事情顺着理,总能理出个头绪来。
事实证明,女人家不靠谱儿起来,男人也收拾不住。
“要不。。。。。。让璟儿为师?”长孙皇后说道。
只有这样,玄世璟在对上李元祥,“帮助”他的时候,才是名正言顺,不管做什么,旁人都不会有闲话,
但是这么做的话,朝中的大臣们,会不会对陛下有什么微词?
李二陛下闻言,点点头:“好主意,朝中的的大臣们且不管它,朕下旨将江王召回长安,他封地的那些官员应该会很高兴吧。”
圣旨上就实打实的写,要为江王找个老师好好管教一番,估计江王封地的那些官员都得兴高采烈的叩谢圣恩了。
当初往江王封地派遣官员的时候,那些官员出发离开长安城,哪个不是愁眉苦脸的,都知道江王的名声不太好,都不乐意到江王的麾下任职,但是没办法,皇帝的圣旨都摆在这儿了,能拒绝吗?
好在李元祥的年纪不算大,一切来的都合情合理。
李二陛下头疼了一天的时间,就在长孙皇后的宫殿之中,两口子用晚饭的功夫,就这么给解决了。
只是苦了玄世璟了。
这会儿的玄世璟正坐在自己的书房之中,考虑着兵学院专门开设海军一科的详细事宜呢,冷不丁的就打了个喷嚏。
这大热天的,书房里虽然两块一些,但是也不至于冻着。
是有人骂自己呢,还是有人想自己呢?还是有人在算计自己呢?
算计的人是有的,只是玄世璟想不到,是自己的老丈人在算计自己,还要丢给自己一个大麻烦,一个自家老丈人管不了的大麻烦。
次日上午,约莫着早朝的时间过去之后,玄世璟骑着马去了龙首原,进了皇宫之中,太监通禀之后,玄世璟进了宣政殿,见到了李二陛下。
觐见的过程之中,玄世璟偷偷抬起头来,看到李二陛下的表情,虽然面色严肃,但是玄世璟心里总觉得有些不太踏实。
不会吃什么岔子吧?
“你倒是来的快。”李二陛下打趣道。
玄世璟拱手笑道:“臣也是着急,毕竟离着书院那边考试也没有多久了,许多事情,都要臣回到书院,提前布置。”
李二陛下点了点头。
见李二陛下不说话,玄世璟小心翼翼的开口问道:“陛下,这人选的事儿。”
“哦,朕已经为你找到了一合适的人选,不过,怕是要麻烦你一些了。”李二陛下说道。
“麻烦?只要人能在开学之前来,其余的麻烦,都不算麻烦。”玄世璟说道。
玄世璟觉得,人既然有了,还能有什么麻烦?大抵是时间关系吧,毕竟两个月的功夫,若是人家现在不在长安,离着长安有些远,让人家千里迢迢的赶到长安,的确有些紧张,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