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唐第一少-第60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好歹他李象也是个皇子不是。
“既然他们是打着你的名头办事,虽然不是你的过错,但是你也并非完全没有责任。”李承乾说道:“从今日开始,待在你的越王府里,接下来三个月就不要出来了,反思记过吧。”
不管李象口中怎么说,李承乾心里都有自己的思量,让李象回去闭门思过三个月,这也是给朝中的官员们一个警告。
现在永辉年也才刚刚开始,皇帝正当壮年,这个时候就去眼巴巴的看着皇子,想要站队,是不是有点儿太早了?根本就没有把他这个当皇帝的放在眼里吧?
人情归人情,交往是交往,凡是都要主意一个度。
这一次,李象的这个度就没有把握好。
他原本以为,接自家父皇训斥两句也就完事儿了。
禁足闭门思过三个月,这是赤果果的在向朝中的诸多大臣发出信号啊。
往后李象身边儿想要再聚拢一批死心塌地的支持他的官员,可就不多了,甚至可以说,就没有了。
再加上这三个月,不问朝堂诸事,他会错过多少?
“父皇。。。。。。。”李象还想要说什么,却是被李承乾抬手给打断了。
“无需多言,朕清楚明白,你回去吧。”李承乾说道。
话说到这个份儿上,李象也不能再说别的了,只能躬身拱手行礼之后退出宣政殿内。
从宣政殿出来一直到李象在长安城的越王府,李象的脸色都没有好到哪儿去。
至于宫中,李承乾仍旧没有做别的,还是在宣政殿里等,好像是在特意等某个人一样。
约莫两刻钟的功夫,外面的内侍再此走进了宣政殿之中。
李承乾在想,这次会试谁呢?
“启奏陛下,赵国公长孙大人在殿外求见陛下。”内侍躬身拱手说道。
来了。。。。。。。
李承乾心中默默念叨了一句,随后开口说道:“让他进来吧。”
“是。”内侍应声,随后,带着长孙无忌走进了宣政殿,长孙无忌行礼的时候,内侍也就离开了殿中。
………………………………
第一千二百六十九章:涉案
“临安,带着人也都先下去吧。”李承乾说道。
“是。”临安应声,冲着在殿中伺候的内侍使了个颜色,接着,就带着殿中的人退出了宣政殿。
长孙无忌从殿外走了进来,依旧是那身紫色的朝服,只是并没有戴官帽,如今的长孙无忌,早就已经不是早年间意气风发的长孙无忌了,如今的长孙无忌,身形已经有些佝偻,须发灰白。
“微臣,叩见陛下。”长孙无忌撩起衣摆,跪在了地上。
“朕还是将舅舅给等来了。”李承乾冷冷的说道:“舅舅,起来吧。”
“臣,不敢。”长孙无忌说道。
“看来舅舅也知道,白天的时候,在含元殿前,朕为何没有让内侍将那些案宗念完了。”李承乾说道。
李承乾从坐塌上站了起来,走下了台阶,来到了长孙无忌的面前。
“朕年少的时候,那会儿还是在秦王府的时候,父皇是秦王,舅舅是天策府的文吏,大唐初定,每日朕就看着天策府的诸多先生们,忙前忙后,可是呢,那时候,大多数先生们甚至就只有一个秦王府食客的名头,朝廷甚至连官位都不肯给一个,那时候,先生们依旧是尽忠尽责,忙前忙后。
后来,朕知道,因为先生们那时候的忙碌,都在期许着自己的一个大好的前程,后来,先生们成了朝中的大臣,而朕,也从秦王世子变成了东宫太子,大唐从武德变成了贞观,但是那时候的大唐,依旧很乱,到处都在打仗,朝中每日忙忙碌碌的商议着的,也是打仗的事儿,再后来,天下就太平了。
朕想问问舅舅,为何能一起共患难,但是到了富贵日子的时候,却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呢?一桩桩一件件,按理来说,以舅舅的聪明,应当不会不知道,钱庄对大唐的重要性吧?”
长孙无忌站在那里,默不作声。
有现如今这个结果,是谁的错?不是皇帝的错,也不是朝廷的错,李唐皇室并没有亏待他们,功劳也没有埋没,该给的都给了,官位,爵位,封赏,每一样都没有落下。
尤其是他长孙无忌。
凌烟阁第一功臣,这是何等的荣耀。
“舅舅家里,可曾少过锦衣玉食?”李承乾问道。
“回陛下,不曾。”长孙无忌说道。
“那朝廷可有短过舅舅的封赏和俸禄?”李承乾再次问道。
“不曾。”长孙无忌的声音越来越低。
在朝堂上,他就从来没有过这样弱气的时候,但是现在,理亏的是他长孙无忌,被自己的外甥质问到无颜见人的地步。
“那好,那请舅舅回答朕,为什么。”李承乾看着长孙无忌的眼神之中,透漏出来的是浓浓的失望。
长孙无忌深深的呼出一口气,垂眸说道:“利欲熏心,是人皆逃不过一个贪字,当年的党仁弘是如此,如今的长孙无忌亦是如此。”
“舅舅也是觉得,一帮人,好不容易打下来了江山,日子安稳太平了,就该到了享乐的时候了?”李承乾问道。
如今眼前的长孙无忌,实在不是当初李承乾眼中的那个长孙无忌,相差的实在是太大了。
人没有一成不变的时候,长孙无忌是这样,李承乾也是这样。
李承乾年纪也大了,看待事情的眼光也是不一样了,长孙无忌也老了,也不再是那个一心只想着要辅佐大唐君王治理大唐的长孙无忌了。
“臣心中不曾有一时懈怠了大唐的国事,当然,此时说这些,臣也并非是在为臣的罪行开脱找借口。”长孙无忌说道:“当年秦王府的旧人,到了如今,皆都是家大业大,虽说朝廷封赏也有,封地的收入也有,朝廷的俸禄也不曾短缺,但是若是想要过上舒心的日子,远远不够。”
“舅舅也终于肯将心底的话说出来了。”李承乾说道。
就说说长孙家吧,长孙家在前隋之前也是显赫门第。
长孙无忌是长孙晟的幼子,他有三个兄长还有三个妹妹。
大哥长孙行布,曾是韩王府的库真,在杨谅早饭的时候被杀了,长孙恒安倒是规规矩矩的,后来病死了,长孙安业,最不让他省心的就是这个哥哥了,在贞观年的时候,跟着皇子谋反,后来还是长孙皇后求情,才勉强活下来了。
长孙无忌的妹妹们,也都各自嫁人了,也就是说,长孙家支撑家业的男子,就只有长孙无忌一人。
何来的家大业大呢?
至今为止,长孙无忌有十二个儿子。
“舅舅的儿子们,各个都在朝中为官。”李承乾说道:“即便是父皇退位,朕继位以来,也未曾苛待过他们。”
“陛下圣恩,臣有愧。”长孙无忌躬着身子说道。
长孙无忌被牵扯进了这件案子当中,这才是让李承乾最为心痛的。
三朝老臣,国之栋梁,大唐元勋,还是皇亲国戚。
“舅舅可是我大唐的国之柱石啊。”李承乾说道:“如今朕有多心寒,舅舅可知?”
李承乾的眼神十分复杂,眼前这个男人曾经是他小时候所崇拜过的人,但是未曾想到,会有一天,两人面对面这样待在宣政殿之中,会是这样的结局。
“罪臣万死。”长孙无忌跪在地上:“但是,此事老臣厚颜请陛下开恩,只处置老臣一人,这件事,也的确就只有老臣一人知道。”
“这件事儿是否就只有舅舅一人知道,朕心里是有数的,舅舅也不用过于着急往自己身上揽责任。”李承乾说道:“不管怎么说,你是朕的舅舅,是母后的兄长,是大唐的功臣,这件事要了这么多人的命,但是不会要了舅舅你的命,你外甥也不是个心狠的人。”
长孙无忌是皇亲国戚,是贞观旧臣,是天策府出来的老人,多多少少也是代表了李承乾和李二陛下两人的一些脸面的,还是李二陛下钦定的凌烟阁第一功臣。
这样的人,可不能晚节不保。
这件案子当中,是必须要掺杂进去个人的感情因素的。
。m。
………………………………
第一千二百七十章:长孙家
李承乾闭着眼睛,叹息了一声。
“舅舅让朕难办了啊。”李承乾低声说道。
“都是老臣的过错,老臣愿以一死,以全陛下。”长孙无忌说道。
长孙无忌不戴官帽来立政殿,他心里也知道,这件事儿涉及到了自己,估计是难能有好下场了,在来之前,他的心里就已经做好准备了。
做好死的准备了。
李承乾摇了摇头:“不,舅舅可以不死。”
“老臣斗胆,陛下意欲何为?”长孙无忌抬起头来问道。
李承乾这样的态度,让长孙无忌心里有些发慌,他现在是什么都不怕了,他可以完,但是长孙家不能啊。
若是能用他的死来保全长孙家的话,那无疑他是愿意的。
就怕李承乾像对待郑家、对待王家那样对待长孙家。
天家自家都没有什么亲情可言,更何况是对皇亲国戚了。
若是李二陛下在位的时候,长孙无忌心里是不会有这些担忧的,因为自贞观一朝,皇帝都是善待功臣的,当年党仁弘出了这么大的事儿,都保住了性命。
可是眼前站着的不是他的妹夫,而是他的侄子。
现在也已经不是贞观朝,而是永辉朝了。
李承乾叹息一声:“此案,朕一开始就不打算放过一个人,舅舅也知道,钱庄事关大唐之根基,而朝中参与此案的官员,仅仅是在贪墨钱庄的钱财吗?不,他们这是在挖咱大唐的根基!舅舅你也是!”
说到这话的时候,李承乾的眼中充满了狠戾,也不复方才的复杂了,狠戾之中,依旧带着清明。
因为这事儿李承乾心里已经清楚该怎么做了。
即便是自己的舅舅。
即便自己的母后出身长孙家,那也不能放过,在长孙家和整个大唐的抉择之中,李承乾相信自己的母后,一定会选择大唐!
“自隋末以来到现在,大唐的每一步,走的都十分艰难,武德年间,四方不定,而朝中的刑法,也是错漏百出,靠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不屑的努力,终于稳定了局面,贞观年间,朝廷大刀阔斧,终于给了大唐百姓一个安定,到了永辉年,朕绝对不允许有人用任何手段来破坏这来之不易的局面!即便是昔日的功臣!他们的确是为大唐付出了许多,但是这并不是他们祸害大唐,祸害大唐百姓的理由!”李承乾语气坚定的说道:“既然当初为官,为朝廷效力,为大唐效力,那他们的心里,就应该有这种觉悟!”
听到李承乾这个语气,长孙无忌的心里越发的凉了。
同时,心里也是有一丝欣慰在的。
李承乾虽然行事手段激烈,但是出发点也是为了大唐,为了百姓,这样的皇帝,也算是个好皇帝,对百姓来说,是福分,但是对朝堂上的官员来说,或许在官员心里,李承乾,定然不能算作是圣主了。
“陛下,事到如今,罪臣没有别的请求了,但求陛下放过长孙家。”长孙无忌跪在地上,对李承乾磕了头。
“长孙家不会像王家那样,毕竟,长孙家是母后的娘家,而你,是朕的舅舅。”李承乾收起了眼中的狠戾对着长孙无忌说道:“朕看舅舅的年纪也大了,有时候也难免会犯糊涂,往后这朝政之事,就不要再搀和了。”
言下之意,长孙无忌这个当朝一品,就被李承乾这么给罢官了。
这意思就是要让长孙无忌在家里好好养老就是了。
“至于舅舅的爵位。。。。。。。”李承乾说道:“依旧是舅舅自己留着吧,朕累了,舅舅先请回吧。”
当然,这事儿还没有完,剩下的,李承乾打算着令三省拟一道圣旨发下去。
处置长孙无忌,处置长孙家,这更是能表明李承乾的态度,这件事儿,即便是自家人参合进去了,依旧不会放过。
“是,罪臣,谢陛下隆恩。”长孙无忌连带着声音,都仿佛苍老了十几岁一样。
长孙家的辉煌,怕不是要到头了。
长孙无忌离开了宣政殿,而李承乾站在宣政殿之中,盯着长孙无忌离去的背影良久。
事到如今,谁都不想是这个结果的,但是长孙家牵扯到这件案子当中,影响可谓是十分大了,也的确实是让李承乾心凉。
李承乾在宣政殿之中独自叹息。
朝中官员或许觉得他是狠心,杀起人来,眼睛都不眨一下的,可是他又何尝想如此。
如今他啊做的,都是为了大唐江山的绵延。
帝王都是孤家寡人,这话一点儿都不假。
李承乾走出宣政殿,站在殿外的台阶上,放眼望着这偌大的大明宫,宫中人是有不少,但是在李承乾看来,这皇宫,依旧是空荡荡的。
“临安。”李承乾唤道。
“奴婢在。”临安从旁边小跑到李承乾身边儿。
“着令三省拟旨吧。”李承乾说道:“太尉、同平章事长孙无忌。。。。。。。”
李承乾抿了抿嘴,呼出一口气,接着往下说道。
“年迈体弱,朝廷念其往日功绩,准其辞官告老,颐养天年,存其赵国公爵位。。。。。。。”
“是。”临安应声道。
“还有一道旨意。”李承乾说道:“上党郡公,鸿胪少卿长孙换,参与钱庄案,责,罢官,夺爵。安康县伯,常州刺史长孙濬,参与钱庄案,责罢官、夺爵。安城县公,长水县令长孙淹参与钱庄案,罢官夺爵,太子洗马长孙澹,罢官,左千牛卫长史长孙泽,罢官。成州刺史长孙溆,参与钱庄案,罢官,襄州刺史长孙湛,参与钱庄案,罢官,金城县子,太长少卿长孙润,夺爵,钦此。”
长孙无忌的十二个儿子,当中外放为官的,多多少少都沾染了钱庄的案子,在长安城的几个,也是被殃及池鱼。
仅仅就只有几个在长安任职不怎么起眼的,逃过了这一劫。
因为跟他们也沾不着边儿。
至于长子长孙冲,好歹还有个驸马都尉的头衔,这是剥夺不了的,等长孙无忌死了之后,赵国公的爵位,也是由长孙冲继承。
长孙冲娶的可是李二陛下的嫡女,也是李承乾的同母胞妹长乐公主。
。m。
………………………………
第一千二百七十一章:等候
长孙冲是李承乾的妹夫,况且,罢黜了长孙家这么多人的官位和爵位,到这个地步,也就差不多了,总不能赶尽杀绝,不然,如何对得起死去的妹妹,也没法儿跟在东山县养老的母后交代。
李承乾作为一个皇帝,在事情下结论之前,要考虑的事儿,实在是太多了。
做皇帝是个劳心劳力的活儿。
李承乾说完之后,临安并没有立即告退,而是在李承乾身边儿站了一会儿。
他也不确定,这是否就是陛下的最终的旨意。
因为临安觉得,长孙大人,好歹是国舅爷,也是三朝老臣,大唐的柱石,这道旨意一旦下去,长孙家的荣光,可就要就此没落了,陛下当真会如此狠心吗?
临安的停留,也是在等李承乾反悔,或者这段时间内,就是给李承乾一个反悔的机会。
最终,李承乾闭上了眼睛,对着临安说道:“就这样,去吧。”
“是。”临安战战兢兢的应声道。
三省拟定这道旨意,消息是瞒不住的,而且,既然是交给三省去拟定圣旨,瞒不瞒也就无所谓了,反正早晚圣旨都要送到长孙家的,就是不知道这两道圣旨一旦公布出去之后,在朝堂上会引起什么样的震动。
长孙无忌被罢官,长孙家的后辈们,一个个都被罢官夺爵。。。。。。
虽然临安只是李承乾身边儿的一个内侍,但是跟在李承乾身边儿这么长时间了,也并非说是对朝中的事儿一窍不通,这十几年下来了,就算是再笨的人,耳濡目染之下,在这方面,总会比较明白的。
临安离开,去了三省,李承乾身边儿再次变得空荡荡的。
“孤家寡人,孤家寡人啊。”李承乾低声叹息道,随后无奈一笑,眼神变再次变得坚定。
孤家寡人又何妨?
第二天,万年县令赵永生带着行李直接乐呵呵的去万年县上任去了,玄世璟人在东山县庄子上,家里的下人出门去打听关于赵永生的信儿,顺便看看长安城有没有什么消息,一并给带回来。
早朝的时候,长孙无忌并没有出现在含元殿,倒是三省拟定的圣旨,下发下去了。
长孙无忌没有出现在朝堂上的原因,随着圣旨的公布,朝臣们也都知道了。
连长孙无忌都没有逃过罪责,牵扯进了这件案子,长孙家都已经是这个下场了,那其他人,还能有好下场吗?
“昨天朕回到宣政殿,抬着那口箱子回去的。”李承乾站在台阶上俯视着众臣说道:“那箱子里,还有许多未曾念出来的卷宗,朕并非是要放过涉及此案的人,只是,朕念在往日他们劳苦功高,给那些人最后的一个机会,但是昨天,仅仅就只有赵国公一人,去了宣政殿。”
李承乾在上头来回的踱着步,但是每一步,就好像是踩在一些大臣的心上一样。
“朕,再给你们一天的时间,如何抉择,朕在宣政殿等着你们。”李承乾说道:“今日早朝既然没有什么要紧事儿要商议的话,那就退朝吧。”
说完之后,李承乾转身离开了含元殿。
临安上前一步,高声喝道:“退朝~~”
含元殿中的文武百官躬身行礼送走了李承乾之后,也陆陆续续的出了含元殿。
“你说,这朝会结束之后,会有谁到宣政殿之中去呢?”
“这我哪儿知道。”另一人摇摇头说道:“不管怎么说,这对于官场来说,是场灾难啊。”
走在宫中的人,无不三三两两的走在一起对这件案子议论纷纷。
从年初刚开始查的时候,谁都没有想到竟然会查出这么一场腥风血雨来。
长孙家被降罪的圣旨虽然没有昭告天下,但是这天底下,一向都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长孙家的事儿,也是如此。
也就半天的功夫,长安城里就已经流传出来了。
圣旨的内容,也差不多被流传出来了。
因为在长安城的几个手里但凡有点儿权利的长孙家的人,都被罢官了。
闹腾了这么大的动静,长安城的人又岂会不知道?
这消息也被玄家的下人给带到了东山县,带到了玄家大宅之中。
“长孙无忌告老,他的儿子们被罢官夺爵了?”玄世璟坐在前厅之中,手里茶杯都端不稳了。
“是啊老爷,长安城里的人都这么传的,小的还专门到卢国公府上去打听了一番,从那边儿得到的消息也是这样,若是长安城之中传的有误的话,卢国公府总不会出现错误的消息吧?”玄家的下人说道。
“嗯,我知道了,你先下去吧。”玄世璟把茶杯放在了桌子上。
“是。”
下人下去做事去了,玄世璟坐在前厅之中,平复着自己的心情。
长孙家涉案,这玄世璟是知道的,但是长孙家涉案并不像是五姓七宗那样,牵扯甚是深,但是仅仅就是这样,长孙无忌的官就丢了,他的儿子们也是罢官丢爵位。
陛下这是要用长孙家立威啊。
这两道旨意下发下来,满朝上下,必定是心有戚戚焉。
这时候,晋阳从外面走了进来。
“夫君,医学院那边儿。。。。。。。”晋阳走进来,看到坐在那里的玄世璟正在发愣。
“夫君?怎么了?出什么事儿了?”晋阳来到玄世璟身边儿问道。
“长孙大人要辞官养老,他的几个儿子,都被罢了官,还丢了爵位。”玄世璟说道。
“因为钱庄的案子?”晋阳问道。
玄世璟点了点头:“是。”
“这么严重?那舅舅他的爵位呢?”
“赵国公的爵位保住了。”玄世璟说道:“但是。。。。。。。”
“怎么了?夫君你直接说就是了。”晋阳说道。
“这是陛下圣旨的内容。”玄世璟拿起桌子上的一封信,递给了面前的晋阳。
晋阳接过那封信,信是拆开的,玄世璟已经看过了,这封信也是卢国公府的人给玄家的下人的,让他带回庄子上,带给玄世璟。
另外还有一封信是程咬金要对玄世璟说的,玄世璟看完之后,就把信收在了自己的怀中了。
。m。
………………………………
第一千二百七十二章:庄子上的杂事
“大人客气了,此人十分重要,具体的,陛下都在信中说了。”侍卫说道。
狄仁杰闻言,开始拆开这封信浏览了起来。
这封信,算是李承乾的一点儿私心和恶趣味了,所以,这事儿是不能光明正大的写进圣旨当中的,皇帝的圣旨是要有留存的,李承乾又怎么会让这样的内容留存下呢?
狄仁杰看完
………………………………
第一千二百七十三章:八字一撇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