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开海-第5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吵。

    他要是提前和戚继光商量商量,也不至如此身陷囹圄的窘境。

    现在又是这样,好在破坏力小得多。

    没造成大麻烦。

    戚继光写给王如龙的信就在旁边,上面写明了需要火炮包括造价射程重量在内的各项参数,甚至还有对炮兵行军速度的疑问,给陈沐的感觉就像是面对一个火炮工匠回信一般。

    如果换了旁人,想回这封信恐怕需要专门把造炮的工匠找来,陈沐估计很大可能如果王如龙知道怎么回信,依照他的性格也会直接代劳,实在是他不知道才让人找来自己。

    但是巧了,这些东西陈沐都懂。

    这是两个技术人员之间的对话。

    初次交往印象很重要,陈沐没说别的废话,只在信上说明火炮遇见的问题,之后给自己定了六个月至一年的时间,等火炮造好真正耐用的东西后派人送往蓟镇。

    除了这个,他也提及自己的关铳,他知道戚继光很看重鸟铳,这个东西是他现在就能造的,各项造价、性能都写明了,如果蓟镇需要这种铳,他香山所可以提供。

    在造价上,陈沐没有写银两,只写了制作所需的木料、铁料,统统按二倍来,倒不是他贪渎,只是因为有成品合格率与工匠工钱合算在内。

    其他的事陈沐一点没提,需要就找他,或者从别的地调也无所谓。

    写完信,陈沐起身对王如龙抱拳后道:“信写完了,王参将,你家眷在哪,要不陈某帮你想想办法,上下疏通把尊夫人送来?”

    王如龙这次被陈沐问懵了,“把她们送来做什么?”

    陈沐看他没听懂,摇摇头没说话,抱拳告辞。

    这个王如龙啊,不能让他闲着,闲着心里长草就得干点事。

    他一干事,就得把别人好端端的事坏掉。

    也是个人才!

    出宅院,等在外面的呼良朋照例送他出城,听了陈沐的小牢骚,呼良朋哈哈大笑,走到城郊才深有感触地对陈沐道:“陈千户,你觉得王参将自作主张,那是因为你碰上的都是好长官,朝廷要做什么,长官要做什么,需要和你商量?”

    有熊一般体魄的呼良朋笑起来像个受气包,“受气穿鞋,不过寻常!”

    被家丁扶着上马的陈沐抬着右手勉强抱拳,长出口气一路向南。


………………………………

第九十一章 后效

    王如龙这位救命恩人让陈沐心里发了一路的堵。

    回到香山,看着跪了满地的军器局工匠,刚刚有所舒缓的心绪顿时更堵了。

    “这是做什么,都起来!”

    关元固带的头,老匠人拜倒在地颤颤巍巍,显然是这次作战火炮炸膛的消息已经传开,让匠人各个发慌。

    火药匠许尔瑾带着手下几个火药学徒远远站着看热闹,他的药可没问题,都是炮的事。

    “都起来,没事的该干嘛干嘛去,起来!”陈沐看着跪拜一片就头皮发麻,他还没想怪罪谁呢,这些匠人倒是有眼力,“关匠跟我去军器局。”

    陈沐没想治罪或是惩罚,火炮在战斗中立功不少,虽然只打过不到四十炮,但很有用,如果不是火炮接近使用后百分百炸膛的比率,这本应是极好的炮,就算装在船上都合用。

    走进军器局,让人把大门关上,陈沐才沉着脸对关元固问道:“关匠,新炮是怎么回事,它不该这么炸啊!”

    沉着脸不是因为怒意,而是真疑惑。

    “别拜,没怪罪你,就原原本本把铸炮的事说一遍。”

    陈沐一直在试造成的炮,但他铸炮的过程他没看几次,因为他认为匠人肯定要比他懂得多,不过眼下他是必须要了解问题出在哪里了。

    “都怪老儿一心求快,千户说要轻、炮弹要大,才想出造三百斤五斤炮的……”关元固一开口又是自怨自艾,被陈沐打断,“就说炮是怎么造的,肯定是用了别的方法。”

    “炮匠说三百斤只能造二斤炮,老儿不听,非要他们造五斤炮,这才让他们想出熟铁制芯、生铁浇皮的点子来糊弄军兵,千户要责怪就怪老儿吧,老儿监察不利!”

    “熟铁制芯、生铁浇皮?”

    陈沐听明白了,摆手道:“事不怪你,怪我走远了。现在不是怪谁的事,找到问题把问题解决,铸出好炮才是正理,我只想知道为什么用这个熟铁制芯、生铁浇皮能让三百斤炮打出五斤弹,而且还能打几发才炸。”

    “熟铁韧、生铁硬,要是外面浇铜皮可能更好,之前有人试用铜芯浇铁,但铜软得快,融了还往里缩,造不成。”关元固听陈沐这意思不追究,心里松快许多,滔滔不绝地对陈沐讲解道:“这次炮都炸,老儿觉得可能是因为浇铁皮后不容易看出熟铁有问题,等有问题就直接炸了。”

    铜的熔点比铁低,铜的收缩率还大,拿铜做芯是肯定要出断口的……陈沐的眼睛亮了起来,他手下的匠人又跑偏了。

    铁芯铜壳,不是铜芯铁壳,当然如果考虑到性价比,这种熟铁芯、生铁壳的火炮显然也不错。

    无非是,炮膛变小或者继续加厚。

    “没事,后面有充足的时间让关匠去造新炮,这次陈某也就不给你定炮重了,步炮两斤、五斤弹两种,船炮十斤弹,就这三种炮,先照着厚重去做,不论你们用什么工艺,生铁包熟铁也好、铜皮铁骨也罢,甚至全铜炮你们去造,都试试没坏处。”

    “军器局有人会筹算,算出来这几种炮造价多少,一点一点往轻了做,用铜用铁,别管用库里的还是去濠镜找李旦华宇,让他们向番人购置,造出能合用打三百炮不炸的——要多久。”

    陈沐刚开始说,关元固就叫来军器局记员记录,记完老匠人都傻眼,深吸口气刚想答应又被陈沐打断:“三个月,关匠能不能搞清楚二斤炮重多少斤合用?”

    他是真吃了匠人的亏,这个时代匠人很少知道去和长官商量。

    陈沐用四门炸坏的关炮搞明白一件事,即使是他,匠人也不敢去和他商量。不论他说是要求多久造出、还是说炮要多重,那么最后出来的炮一定是在这个时间里、这么重。

    匠人不敢擅自变通,如果长官对这些东西懂,提出来的要求是合乎规制的,最后可能会出现良好的成品;如果长官不懂,又像陈沐这样定死了炮越轻越好,那么最后出来的就只能是勉强能打响的关炮,一场仗炸成一堆等待回炉的废铁。

    “能!”

    三个月只琢磨一门炮的规制,关元固还是有这个信心的,行礼道:“千户放心,三月之内,老儿一定能做出二斤炮!能打三百炮!”

    陈沐点头,这个时间在他的预想中应该是留有余量的,他只需要关元固用不同工艺造出几门合用的炮,青铜炮、黄铜炮、生铁炮、铸铁炮,一样能打三百炮的几门炮,到时候他在来比较。

    这之中自然花费颇巨,不过他已经能承受了,不单单有张翰拨下来的一千五百匹绸缎、还有香山所织造的绸缎,甚至不需要动他自己的私财,单单划进香山库里的钱就能应付起造炮的消耗。

    铜和铁,对现在的香山千户陈军爷来说,都不算贵东西。

    熟建铁百斤二两银,就连苏钢百斤才不过三两六钱。

    铜要稍贵些,生铜百斤五两;黄熟铜、红熟铜百斤十两。

    只有全铜炮的造价高昂,如果用来造船炮有可能千斤炮要到百两上去,其他的造价陈沐都承得住。

    “还有个东西,关匠等我找找。”陈沐翻动着笔记,找到后对关元固道:“打散弹的时候,散面太乱,用袋子、大竹筒装作战时难免散乱,做个木膛托,周围裹一圈铁皮,做成比炮口稍细的圆筒,上面盖住薄生铁皮,里面封三十枚圆弹,就用铸铁小球,让这个弹筒和大弹一样重,这个好做。”

    “一样三种,二斤、五斤、十斤,为以后火炮做准备。”

    这就不是什么难要求了,容易得很,关元固轻易答应下来,道:“千户放心,这个好做。”

    陈沐点头走出军器局,迈过门槛又突然回过头对关元固道:“火炮战场放几炮就出问题,军器局上下难逃其咎,念在初犯,炮场上下所有匠人留俸三月,管事的罚俸半年,互相监督以观后效。”

    “新炮造好、合用,匠人还俸,此外有赏,关匠你传下去,知会各个匠人——再造的炮,可就不能打起来就炸了。”


………………………………

睡过了,今天晚上更新

昨天太累了,六点回来睡到现在,章节大家晚上看吧,抱歉啦
………………………………

第九十二章 产业

    香山死了上百旗军,加上伤残减员旗军接近二百,这样一来,军户就不够了。

    回到香山从军器局出来陈沐第一件事就是整编旗军。

    疍人并非各个多子多福,以前阵亡旗军数目较少也不觉得,现在阵亡旗军多了,猛地要继续勾正军却勾不到,要不是派去勾丁的几个百户抱怨,陈沐还不知道自己麾下已经出现七八十个魏八郎那样的娃娃兵。

    这大约也是所有卫所面对的窘境,军户是满编、旗军却不是满编,要么用小孩子充正军,要么就只能面对旗军不足的现实。

    “千户何不把他们独编一个百户,我来带!”

    魏八郎手拍胸口,看上去已经像个大人了,“他们也能操练,一年两年,也能杀人!”

    “兵贵在精不在多,香山还不缺这点兵,你在急什么?”陈沐似笑非笑,虽然小八郎的个子已经快要长成,但心性里还有一股强烈想要证明自己的想法,“你想带他们容易,我也有这个想法。”

    陈沐伏案书写,魏八郎在一旁侍立,没过多久陈沐抬头把纸张扯下塞进魏八手中,“那些小娃娃就交给你带,按这上面,先从读书识字教习算术开始,剑术、铳术、骑术、炮术、操船、天文、地理、兵法、辎重,你会的都要教给他们,你不会的就赶紧去学,学会了再教给他们。”

    “蓟镇戚帅的兵法,这是我注解后誊抄的一份,你拿去留着,但不要生搬硬套。”陈沐说着对魏八郎提点道:“新书为的是防备倭寇,也是在征讨倭寇中取得的经验,我们今后的敌人未必是倭寇,看书和听人说话一样,要看出听出他没说的意思——因敌制宜。”

    因敌制宜,是陈沐对戚继光南平倭乱中书写兵法的总结。

    在过去的兵法里,讲的都是因地制宜,在不同环境下与敌人作战需要考虑哪些要务;而在戚继光这里,他不但就环境有所分析,更关注敌人的长处短处,大约也正是这种思想帮助他发明新军备、使用新战术,以至于把倭寇克制得死死的。

    一样的东西,狼筅对倭寇百试百灵,但对付浑身披甲的步兵却只是取死之道;治安战中威力无匹的虎蹲炮,在北疆冲突中由远攻仅能转向近防。

    这在后世几乎是人人都懂的方法论,但在这个时代却极为难能可贵。

    陈沐没打算让魏八真的把这些小娃娃练成杀人机器,甚至就算他们将来是杀人机器,在没学成之前,陈沐也并不打算让他们上阵。

    剿灭曾一本船队,于整个闽广而言都是件大事,对陈沐来说同样意义重大,这意味着闽广海面在接下来一两年里除归降的林道乾之外就仅有林凤这一股大海盗势力。

    海面相对平静,商贸将更加繁荣。

    只是陈沐依然不得清闲,摆在他面前的事情且多且乱。

    经此一役,香山旗军活下来的大多都是精兵,亲手战胜强大敌人,带给香山所旗军无与伦比的士气与勇气,回还之后的操练也更有劲头,五日三练已成定例,食饱力足又能得到足够的赏赐使他们家资相对过去殷实。

    申明纪律,就可以提上日程了。

    不是过去那种战场不能逃跑、逃跑者死;或者战场不能捡钱、捡钱者死的纪律。

    而是在休息中、在操练中、在作战中,制定各式各样的规章与纪律条例,以达成进一步增加凝聚力、战斗力的目的。

    仓禀实而知荣辱,同样旗军受了陈沐的豢养恩惠、战场立功、闲时做工的报酬,满足基本生存需要之后,才能去严明纪律,否则就是一句空谈。

    当战场上随便偷走一点战利就比他全家财物更加富有时,哪怕刀剑悬颈,一样会铤而走险,法律对真正的光脚者一直是一纸空文。

    只有他们不再光脚,家里妻儿食饱穿暖,都知道听令对他们有好处,才能更好地推行命令。

    除了军纪,还有民纪。

    香山在去年购入织机仿制后开始织丝、织锦,香山所余丁能织许多绸缎,但购入生丝的渠道却非常有限,何况还不能违背农事,这就给他们绸缎产量定出上限。

    即便如此,香山至平定海寇曾一本时库中绸缎存量仍有八百匹之巨。

    “义父,香山的绸缎在市面上排不上,他们有勾花、镂空种种技艺,都把最好的贩给番夷,咱香山织出的这些,卖不上高价呀。”

    李旦从香山取了一些,他身上还肩负着给香山船厂换一艘大黑船的使命,又跑回香山千户所衙门来跟陈沐回报行情,道:“最好的绸缎十六匹能卖上近百番金,咱香山的十六匹只能卖上二三十个金币。”

    陈沐微微皱眉,他没考虑到因为丝绸品质不同,在价格上的差异,如此一来实际上他们获利并不大,甚至扣除成本,人力酬劳极为低廉。

    大概比较起来,利润只是翻了一倍。

    八百匹绸缎,也不过只能贩来两千多两银子,再按陈沐预想的军户四分、所库三分、他三分来分配的话,军户落不到手上也就一两银子。

    分入千户库中的部分甚至不够换来一艘大黑船。

    聊胜于无,大概每个军户能因为织丝多得两石米,也算有点报酬。

    “总督拨下来的那些呢?”

    说到这,李旦乐了,道:“官府拨下来的自然是好东西多,有的能贩到上百颗金币,最次的那匹,也是十六匹六十金币的价钱。”

    说着李旦对陈沐解释道:“孩儿专门问过,他们和咱不一样,咱的绸缎,家里有地的寻常农户也能置办一身,他们不行,他们买绸缎的都是达官显贵,所以这平常的绸缎,在他们那不好卖,价钱就上不去。”

    李旦还给陈沐献上计了,道:“义父,明年咱香山织的绸缎不要往濠镜卖,在广州府寻商贾卖了,三匹就能买两匹最好的绸缎,换购吃进来,再把最好的绸缎贩进濠镜,能多获五倍之利!”

    脑子可以。

    如果能在大明内找到接手这些绸缎的下家,再寻到卖出绸缎的上家,这个产业是可以持续发展的。

    “一百二十匹绸缎,能让佩雷拉从满刺加买一艘大黑船送过来,怎么样?”

    陈沐点头,这次夷商来,能让香山赚到足够多的钱,“卖,都卖了,让他入冬之前派人把大船开到濠镜来!”


………………………………

第九十三章 回信

    陈沐没有想到,在他看来不过是赚到蝇头小利,却足够让香山军户欢天喜地。

    因为寻常妇人是没赚钱资格的,她们可以下地干活也可以受千户摊派而织丝,却根本没想到会得到报酬。

    而且这件事在陈沐的操作过程中,其实还有很诡异的一点,他并没有给军户支付银两。因为香山的土地本就不多,耕种出来也不过一万三千亩田地,上田少而下田多,交了卫军田税,拿走卫官俸禄,剩下还不到两万石。

    依照惯例,有一部分还是要入卫官库,千户所截留部分、百户所截留部分、千户本身截留、百户本身截留,在军户心里对自己的供粮是有预期的。

    三到五石。

    陈沐又手把手每人发了十石。

    当然,现在他已经不能像过去那样完全手把手了,而是提前传令百户在百户所召集旗军,下达的命令中包括旗军家眷,由各小旗带着发粮,他则在一旁说话。

    准确的说,今年香山所每户旗军所获俸粮是十二石,其中二石陈沐当着他们家眷的面着重说了,这是给织绸缎的酬劳。

    这是不论旗军还是余丁妇人都想象不到的。

    三年时间里,陈沐由小旗到千户,历任皆为一把手,可以说作为资深卫官有一套成熟理论,每户旗军半年八石米,在他的计算中,是一个可以供给九成旗军全家餐食保障的口粮。

    而多出来的二石,则可以让他们获得入冬的衣服等生活必需品,不用睡猪圈、不必把狗子当作热水袋。

    织丝再获得二石米,可以让他们没事食些肉食,供给所需营养。

    这不是旗军的营养,而是余丁补充营养,旗军的营养有千户所养的猪羊鸡鸭,还有旗军的老本行去捕鱼,在这一点上旗军营养还是能保证的。

    只不过因为猪是放在军户家养,就会出很多问题,比方说猪养不肥。

    在香山近畿的百姓家,只要日子还过得去的,养猪一年到头都能有二百斤上下,可香山所军户养的猪,就算细心呵护,也只能养到一百三四十斤。

    陈沐怎么想也想不明白,还是周行给勾来的香山百姓旗军说出到底为什么——因为军户穷。

    人穷不光志短,人穷了养猪都养不肥。

    各百户所是肯定要留粮食以备不时之需,但香山千户所的旗官除了俸禄不需要再耗费囤粮,因为他们有赏银,巨额的赏银。

    刨去买船,一千五百匹绸缎由李旦换来七千多两银子,这已远超朝廷原本所记功勋赏银。

    广东连年用兵,钱财越积越少,连濠镜商税都成了广东都司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而对倭寇购赏,也越来越少。这次他们整个香山才得到两千七百两的赏格,可为换来这两千七百两,他们交出了广海六百多颗真倭首级、曾一本部两千多颗海盗首级,最后均下来才不过一颗一两。

    陈沐没给旗军多发,他只给了副千户百两、百户五十两的奖赏,旗军则依照战功,功勋高的分三五两、功勋低的分一二两,阵亡的赏格也是一样,总共发下去三千多两,比朝廷给的购赏只多出他给卫官的银两。

    算下来,他有了三千多两的私财、千户所则多了两千五百两库银。

    这些钱早晚要用,不过要用在正途上,陈沐想在香山建个纺织工厂,用有限的织机四个时辰集中工作来最大效率增加产量,把这事交给各个百户,让他们去同旗军商议后确实可行。

    旗军并不反对这种形式,安全上也可由旗军护送,又能让各户旗军多一份收入,唯独给不给总督上手本,让陈沐心里犯难。

    “千户,这事让上面知道,准许了肯定有人从中取利;不准许更是不能干。”邓子龙、石岐这几个信得过的手下来给陈沐出主意,石岐道:“可要说直接弄,到时候让人知道了却也麻烦。”

    “还是上本吧,千户。”邓子龙想了想说道:“不单香山,今后千户若升任指挥,到时整个卫都要这么做,即使现在别人不知道,将来也是都要知道的。”

    陈沐想想确实是这个到底,这事它藏不住,干脆先上一封手本给肇庆张翰,等张翰同意再发给都司指挥。

    张翰会臭骂自己一顿是意料之中,为了避免臭骂,陈沐在最先站在道德制高点,依照作八股的文风做《贫穷军余当织锦》一文,起讲先提三句,即讲‘军户贫穷’四股,中间过接四句,复讲‘当织锦’四股,复收四句,再作大结。

    每四股之中,一反一正,一虚一实,一浅一深。

    提军户贫穷,就要提天下安危,字句上纲上线,但真别说……这么写文,只要不按照科举时必须从古书中取圣人立言去写,写的还挺舒服,读起来满满都是雄文之感。

    结果出乎意料,张翰根本没就理他提的事,甚至织锦不织锦的,张翰会在乎这种事?

    张老爷子给他送回来一份八股修改意见,把陈沐看懵了。

    张翰的意思时,这种作文水准,是不足以送报朝廷或考科举的。

    别管怎么着,等陈沐再把修改后的手本送去广东都司,则得到了很大的夸赞——依然没人理会他提及要在香山做织丝厂,都指挥使司的佥事回信夸他文武双全,说广东都指挥使司也终于出了个作文能比肩陈璘的武官。

    希望他再接再厉,早日超过俞大猷。

    这帮大爷都压根没人在乎最根本的事。

    总之,香山所下辖织造厂算好好开业了,雇八百名织工,四百张织机两日轮休,另选香山二十名织技高超的老妇人教导织造,形成规范管理的织造厂。

    忙完了操练与民事,陈沐这才算真正清闲下来,伤还未养好,不过他已经准备好开始接下来的工作了。

    陈沐要著书立说,从《铳炮打放操典》开始。

    编一本属于他麾下旗军操练铳炮的要诀,写完这本书再继续写发给麾下旗官的《旗军操练手册》。

    等他伤养好,还有广东武举乡试等待着他。


………………………………

第九十四章 牦牛

    三姓船队重新起航,载着陶瓷、丝织品从濠镜行往吕宋。

    如果一切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