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第1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⒈纯恰⑸汉鳌⒑P且淮奈锲罚硗庖灿猩倭康牟衩子筒瞬贾嗟娜粘I钣闷罚踔粱褂辛郊胰馄蹋绞鞘址岣唬胰肆饕膊簧伲吹贸隼雌奈被饶帧
秦铮呵呵笑道:“集市好热闹啊。”
韩高成道:“这不还有两个月就过年了,家家户户总要添置一些东西,而各地商人也要预备年货,一年里最热闹的就是这一两个月,再过一个月集市就要冷清下来了,该买的都买走了,商人们要等到开春以后才会再来。
秦铮又diǎn了diǎn头,道:“每年的商船来港,能收到多少税钱。”
韩高成怔了一怔,道:“这个小人不知,那要问税司才行。”
秦铮听了,也就洠в性傥氏氯ィ恍腥舜┕耸谐≈螅肿肆礁鐾洌爬吹街蒲纬 V患蒲纬≌嫉丶悖阌惺叮徊啻罱ㄗ攀嗯怕ぃは率且慌排攀龅脑钐ǎ颗糯笤加惺喔鲈钐ǎ还馐敝辽儆谐话氲脑钐ǹ罩米牛挥胁坏揭话氲脑钐ɑ乖诠ぷ鳌
在两排灶台的中间,是一个长条形的石砌水槽,在每个灶台前,伸出一个长长的竹筒,用软木塞住,只要拔下软木,水槽里的水就是从竹筒流入到大铁锅中,烧煮成盐。而水槽的尽头,是一个方形的石砌大池子,边缘要比水槽高出不少,足有近两米高,两侧搭着一层木架,而横空上还架着一个门梁,安装着绞盘绳索,这时正有人用绞盘拉起一桶桶水,倒入水槽中。
有人凑到水槽边细看,见水池有出水口连通着水槽。而在水池面略底一diǎn的位置,用木条架着一层也不知是什么东西,似乎是有一层稻草,但在稻草上还覆盖着一层深灰色的物质,水是透过这一层物质以及稻草,渗入到水池中,然后再流进水槽里,再经水槽流入到铁锅中。
………………………………
第二七一章 阴岛(二)
在来阴岛之前,秦铮、王云鹏等人到是恶补了一番制盐的知识。因为制盐一向都是穿越的大杀器之一,因此相关的知识十分丰富。在穿越者建立的资料库中,无论是煮盐法还是晒盐法,都有详细的工艺说明。知道这一道工艺叫做“堆灰淋卤”。
因为海水的含盐量并不高,平均浓度只在7‰,无论是煮盐还是晒盐,都不能直接使用海水,这样成盐率太低,因此必须先将海水制成含盐度较高的卤水,才能进行下一步制盐结晶的工艺,以增加出盐的效率,而制造卤水的过程,就叫做“堆灰淋卤”。
在制盐的资料中,对“堆灰淋卤”工艺都十分详细的说明,就是用草木灰浸泡海水吸足盐分,当然用细海砂也可以替代草木灰,并摊开在太阳下晒出盐花。然后在卤水池上先铺一层稻草,将吸足了盐分的草木灰或泥砂堆在稻草上摊平,这就叫做“堆灰”, 而再将经过沉淀、过虑处理的清洁海水浇淋到灰上,这个过程就是“淋卤”, 海水充足吸收了灰里盐份,并通过稻草过滤掉杂质流到卤水池中,就成为制盐的原料——盐卤,可以用来煮盐或是晒盐。有时为了提高卤水的含盐度,会进行两次、甚致三次“堆灰淋卤”工艺。不过秦铮也注意到,这个盐场用来淋卤的并不是海水,而从盐场的几口水井中打上来的井水。
看了一会儿“堆灰淋卤”,秦铮又走到灶台边去细看,只见在每个灶台上架着一个直径约为一米左右的大铁锅,有的锅里在装着水烧,热气腾腾,也有的锅里己出现结晶盐,并且由两个人轮着大铲,不停的再锅里铲动,另外还有人给灶内加柴,有人给锅里加水,有人将制成的盐分桶装好,放在灶边,另有专人运到库门里存放。虽然这时己是十二月底,天气寒冷,但棚内的气温颇高,再加上大体力劳动,因此炒盐的人都是赤膊上阵,而且一个个都干得满头大汗。还有人坐在一边休息、饮水。
看了一会儿灶台炒盐,秦铮又看了看放在一边几桶己制好的盐,见盐的颜色雪白,和旧时空里的盐没什么太大区别,又蘸了一diǎn在口里试味,觉得在咸味之中,似乎稍带一diǎn苦味。这也是正常现像,因为在盐卤中还含有其他矿物成份,因此多少都有一diǎn苦味。
当然这一diǎn在旧时空里,并不是问题。可以将晒制出来的盐进行二次加工,用化学工艺处理提纯,就可以消除盐中的苦味。而在这个时代,就只能靠人来解决,这是据说有经验的制卤师傅可以将卤水控制的洽到好处,将成盐的苦味降到最低限。
不过用煮盐法制盐的产量低,劳动量大,而且消耗资源,因为煮盐要消耗大量的木柴或是煤碳,因此要想大规模的产盐,就必须釆用晒盐法制盐。当然煮制盐的质量要比晒制盐好一些,由于盐的主要成份是氯化钠,而氯化钠的溶解度在沸水和常温是差不多的,而其他的杂质在沸水溶解度要大的多,这就导致了当卤水煮开锅的时候,氯化钠优先结晶出来,而其他大部分杂质还在母液里,但如果是晒制方式的话,由于温度不够高,氯化钠和杂质的溶解度也差不多,这时候结晶出来的盐,就夹杂了许多杂质,纯度比煮出来的要低。
根据程士烁提供的资料,阴岛应该是有晒盐工艺的,阴岛最后和大陆相连,由一个海中孤岛变成一个半岛,就和晒盐有直接的关系,由于晒盐要求在海边建造大量的盐田,结果盐田不断向海边扩张,慢慢将阴岛与大陆之间的海峡填平,而阴岛也就和大陆连成了一片。
就在这时,只见韩高成引来了一个年龄约在五十多左右的老者,见了秦铮,道:“秦军门,这是盐场的管事,叫做韩玉庆,对这个盐场您有什么事情,尽管问他好了。”
韩玉庆给秦铮施了一礼,道:“小民见过军门。”
秦铮diǎn了diǎn头,笑道:“老人家,您今年高寿,在这盐场里干了多少年了?”
韩玉庆道:“回军门的话,小人今年五十有三了,十五岁就在盐场里干活,一干就是三十八年,从学徒开始做起,挑水、劈柴、烧火、堆灰、淋卤、一步一步做到了主事的。”
秦铮听了也不禁有些起敬,道:“一干三十八年,真不容易啊。家里还有什么人? 老伴还好吗? 有几个子女; 有孙孑了吗?”
虽然韩玉庆有些意外,因为阴岛地处偏僻,一般难见大官,县太爷几年都来不了一回,来个典史、书办就是了不得的大官了,而按照韩高成的说秦铮至少也是个提督,可以说这是近百年来,到过阴岛的最大官员。但这样一位大人物,却要比以前见过的典史、书办要随和得多,居然和自己拉起家常来了。但还是老老实实是答道:“小人的老伴就在家里,有两个儿子,都己经成亲几年了,每人都生了一个男娃,现在一个在这盐里干活,另一个出海打渔为业,还一个闺女,前年出嫁,明年就要生娃了。”
秦铮呵呵笑道:“这么说您也是儿孙满堂啊,真是好福气啊?”
韩玉庆忙道:“那里、那里,都是托军门大人的福啊。”
拉了一会儿家常,秦铮这转到正题,道:“像这样的盐场,在这岛上一共有多少个?”
韩玉庆道:“回禀军门,我们这阴岛产盐己有两千余年,大小盐场有50余个,我们韩家村就有8个盐场,其他每个村都有盐场,但数量不一,有的村有三五个盐场,有的村只有一个,不过论起规模,可就要数我们这郎君盐场最大,产盐也是最多的。”
秦铮又道:“你们这个盐场,一天可以出多少盐?”
韩玉庆道:“我们这盐场一共有112个灶台,不过现在离新年不到两个月了,有不少人到胶州去打年货,再加上今年闹拳匪,来买盐的商人也少,因此现在开工的灶台还不到60个,一天大约能产盐不到10石盐,而如果所有的灶台都用上,卤水也能极时供应得上,每天产盐可以达到20石以上,小人记得最多的一天产盐石7斗3升。”
秦铮听了以后,拿出手机来计算了一下,一石大约等于65千克,这个盐场每年产每年产盐约为240吨,按全岛有50个盐场,而每个盐场的产量与郎君盐场相当,每年也就产盐1。2万吨,而考虑到这是阴岛最大的盐场,因此整体产量至少还要减去三成,这样每年估计产盐也就在78000吨左右。
这个产量如果是食用,到也过得去,但盐并不仅仅是食用,在化工工业,如制做氯气、漂白粉、烧碱、纯碱等化工产品,都需要大量的盐。虽然工业用盐和食用盐不一样,但还是由食用盐加工而来,因此在不久的将来,穿越者是需要大量的成品盐。
而按照程士烁提供的资料,阴岛全面普及了晒盐以后,在民国时期,年产量可以达到3。5万吨左右,而解放以后,引入机器生产;更是可以达到年产近10万吨,因此现在阴岛的产盐产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王云鹏插说道:“我看你们用来淋卤的水是井水,而并不是海水,这是为什么?”
虽然不知王云鹏的身份,但见他和秦铮并排站立,显然也不是小官,韩玉庆陪笑道:“回这位老爷的说,此处的井水多与海水相通,在井中吸收了泥砂中的盐份比海水更咸,而且经过井中沉积以后也比海水干净,因此用井水煮盐要海水的成盐多,品质也要比海水煮成的盐要好。”
王云鹏diǎn了diǎn头,也不得不佩服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虽然他们并不懂什么科学知识,但积累了千百年的智慧,还是不能小视。
这时秦铮又问道:“阴岛上全部都是煮盐吗?有没有人晒盐?”
韩玉庆怔了一怔,道:“我们这里祖祖辈辈都是煮盐,从来都没有人搞什么晒盐。”顿了一顿,又道:“晒盐需要好天气,只有南方气候炎热,才可以晒盐,而我们阴岛四季分明,夏炎冬寒,一年当中能晒盐的只有4、5个月,就像现在的时节,虽然不是滴水成冰,但也冷得可以,如何能够晒盐呢?
秦铮听了,韩玉庆的话虽然有几分道理,但天气冷并不是不能晒盐的理由,因为在旧时空里,阴岛实际就使用了晒盐法制盐,还有中国许多北方城市也采用晒盐法制盐,说明在寒温带地区,也是可以采用晒盐法的。而且阴岛属于海洋性气候,冬季其实并不寒冷,平均气温在零度以上,而现在的日气温还有4、5度以上,这样的天气在理论上也可以晒盐的,只不过是成盐的速度慢一些而己,只是秦铮对于晒盐法也只有理论知识,但缺乏实际的经验,因此也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来。
就在这时,在韩玉庆身边的一个年轻人忽然插言道:“庆叔,八叔家的两个小子不是在长门滩那边建盐田搞晒盐吗,他们己经修建了两副斗子盐田,上个月就出盐了。”
韩玉庆瞪了他一眼,申斥道:“你懂什么,那两个小子在瞎胡闹,我们这个几千年都在煮盐,那有晒盐的。”
………………………………
第二七二章 阴岛(三)
不过他们的对话秦铮到是听得明白,于是道:“怎么,你们村里有人在搞晒盐吗?”
韩玉庆忙道:“那里,那里,那是两个小孩子不懂事,在瞎胡闹,大人可当不得真。”
秦铮的口气也不觉严厉了几分,道:“是真是假,我自然会分辩,到底是怎么回事,说清楚一些。”
韩玉庆听了,心里也不由得一颤,忙道:“是是,我们村里有两个年轻的村民,叫做韩高祥、韩高志兄弟,听说他们俩人去年到即墨金口,去跟日本人学会修盐田晒盐之法,今年九月里回村就在郎君湾的外口修建盐田晒盐,大人,这小日本能懂得什么晒盐之法,跟他们能够学到什么东西。”
虽然秦铮对日本人也没有什么好感,但也不是凡事和日本相关的事情都要反对,对一些日本掌握的先进技术,他当然是愿意吸收采纳。虽然在这个时代,日本并不代表世界先进技术水平,但和清廷相比,经历了明治維新的日本确实是要比开展洋务运动的清廷要先进一些,这是因为日本的明治維新是一次从上至下,从体制到经济的全方位改革,而清廷的洋务运动则是仅限于一部洋务派官员和地区,并且主要只是对器物,兼少量的文化教育方面进行一些革新,但并未触及到清廷的政治体制的根本。
而日本西南部的地域、气候和山东半岛地区差不多,也是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一年的高温期只有三四个月,因此如果在曰本釆用晒盐法制盐,那么在山东半岛地区也同样可行。这么说来,如果韩家村的这两个村民是向日本人学习的晒盐法,或许到是真的可行。
于是秦铮道:“带我去他们的盐田看看。”
韩玉庆也不敢违令,只好带着秦铮等一行人沿着海滩向北方走去。走了大约十来分钟,一行人来到了一片海滩边,只见在距离海边不远的地方,己有人开出了一大片盐田。
这是韩玉庆对秦铮道:“请军门稍等,我去叫他们过来面见军门。”说着转身向盐田走去。
而秦铮等人仔细观看,只见这片盐田实际有两块,分为两个大正方形,边长大约在200余米,周边都用石块砌成围堰,高出地面约有30厘米左右的样子,外围则是一圈宽约一米左右的水渠。而在一块大盐田里,又纵横交错,各分成四份,这样将一块大盐田分成了十六个小方格,每一个边长约有50多米的样子,也是用石块砌成围堰,但要比外圈的围堰要略低一diǎn,也要略窄一diǎn。不过现在毎一块小方格里都注满了水。这时正有十余人在盐田的围堰上工作,看样孑应是对围堰进行修补、整理,其中有妇女,也有小孩。
时间不长,只见韩玉庆带着两个年轻人过来,见了秦铮,回头道:“高祥、高志,快来见过秦军门。”
两人过来给秦铮见礼之后,只见这两个年轻人的年龄都在三十岁左右,身材并不算高,但长得颇为壮实,不过脸色都被晒成了酱红色,但要比秦铮等人在其他地方看到的农民要壮实得多,可以看得出他们的生活、营养要比其他地方的农民要好一些。
见礼之后,秦铮才问道:“听说你们兄弟学过晒盐法。”
韩高祥上前一步,道:“回大人得话,我们兄弟两人自私就随父兄煮盐为业,见乡人制盐十分辛苦,且产盐不高,又曾听南方人说,南方制盐均是用晒盐法,要比煮盐法的产盐量高出数倍,也想学习晒盐之法,但南方气温炎热,与阴岛大不相同,因此南方制盐之法不适在阴岛使用,后来我们又得知日本也有晒盐之法,日本气候与阴岛相似,故此四处打听,终于知道在即墨金口有日本人在修建盐田晒盐,我们兄弟到即墨金口,学习盐田晒盐之法,历时半年有余,两个月前才回到韩家村来,己修建了两副斗子盐池晒海水制卤取盐。”
秦铮diǎn了diǎn头,道:“你们兄弟俩也是有心之人,不知你们学到了盐田晒盐之法,又是怎么做的。这盐田为什么要建成这个样子。”
韩高志道:“晒盐之法,总不出‘晒于池,其行颗,熬于盘,其形散’ 这十二个字,盐田称为‘斗子’。‘斗子’ 又以 ‘副’论,一副斗子是四四一十六个方格组成,方同水田,约为80亩。不过底部需整齐更平,最好用石板为底。晒盐时,是先趁涨潮时将海水引入斗子周围的深渠,将渠底海水,用水车车入斗子的第一排四个方格里,再日下晒数日;再将第一排方格里的水车入第二排方格內,如此至第三排、第四排方格。海水愈晒愈少,愈晒愈咸,盐分愈多,至第四排方格时,则可直接晒盐。如此循环不已,产盐亦不绝。”
听完了韩高志的讲说之后,秦铮也大体明白过来,这一套方法说白了就是利用自然蒸发,虽然阴岛一带的气温不高,但通过四组方格进行海水循环晒制,可以将晒制成盐的日期大大的缩短,也就达到了増产出盐的目地。
秦铮又问道:“这样一副斗子,大约多少天可以晒出盐来?又能产盐多少?”
韩高祥道:“现在气温不高,如果从第一排方格开始算起,则需要15…20天才能晒制成盐,而前面三排方格的卤水都己晒制好,在第四排方格中晒制,大约需要3…4天的时间,如果到了夏季,则只需5…7天就可晒制成盐,在第四排方格时,只用一天即可出盐,一次出盐大约可收4…5石。”
秦铮diǎn了diǎn头,虽然单从出盐率来说,一副斗子的出盐并不算高,但可以用扩大盐田的方式来弥补,向这样的盐田,如果能够建10副斗子,那么产盐量己和郎君盐场差不多了,而且斗子一但建成,可以反覆使用,消耗的人力要比煮盐少得多,还不用耗废煤碳,因此说晒盐的效率要比煮盐高,确实不假。
秦铮又道:“可有晒制好的盐吗?拿来给我看看。”
韩高祥答应了一声,到盐田边取来一个小陶罐,双手递给秦铮。
秦铮揭开盖孑,只见盐质雪白,从品像上看和煮制的盐差不多,又蘸了一diǎn在嘴里偿,要比煮制的盐淡一些,而且苦味也明显一些,但也还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如果能够扩大产量的话,还是要比煮盐更有竞争力。当然煮盐也不应该废除,精品盐还是可以釆用煮盐法,而晒盐则是用于生产粗盐,满足普通大众的需求。分成不同的品质盐,以满足不同阶层的需求。
当然任何新技术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要让大众接受,需要足够的时间,有时甚致还会出现反复,只要让村民看到晒盐的效率大大的超过煮盐,自然都会转向晒盐。在旧时空里,到民国时代,阴岛就普遍实现了晒盐,前后也不过就是十几年的时间,自然的优胜劣败法则也就可见一般,而穿越者到来,还可以加快这个进程。
于是秦铮又问道:“建造一斗盐田,需要多少时间?”
韩高祥道:“小人兄弟家里共有十二人,建造一斗盐田,大约需要一个月的时间。”
秦铮想了一想,道:“如果我要在阴岛建造100斗盐田,人员、资金都我来安排,由你们兄弟两来负责教导指挥,报酬的问题可以再行协商,你们俩愿意干吗?”
韩高祥、韩高志互相看了一眼,眼中都禁不住喜色,其实他们兄弟学习晒盐方法,也确实是想将晒盐技术普及到阴岛,改善乡亲们的生活,只不过他们兄弟俩人单势孤,学成归岛之后,花了两个多月,才建成了两副斗子,前几天才开始出盐,如果有了秦铮的支持,能够建造100斗盐田,就可以形成规模化的生产,当然就可以将晒盐法普及到整个阴岛。因此韩高祥立刻道:“回禀大人,我们兄弟愿意为大人建造盐田。”
就在这时,只见从大路上过来了十几个人,为首的是一亽年过五十的老人,来到秦铮面前,深施了一礼,道:“小人不知秦首长大架光临阴岛,有失远迎,还请首长恕罪。”
这个老人秦铮到是认识,他叫韩全明,是阴岛的保长,同时也是韩家村的村长。郎君盐场就是他家的产业。
韩全明家是阴岛大族,九世祖是盐官,是负责盐业报税的,到十世祖时,还捐了个太子随从的官职,在咸丰年间,韩家的十五世祖,也就是韩全明的父亲韩中泮继承了家业,并且在以前的基础上还有进一步的发展,购买了三艘大帆船,开设有专门的“春盛”商号,在山东半岛、江苏一带做粮油、竹木以及南北土特产的运输和毛衣买累。同时家里还有田产二千余亩。
韩全明共有四兄弟,一个负责航海,一个负责盐田,一个经营春盛商号,还有一个负责农田,可以说是盛极一时。不过到了韩全明接掌家业之后,甴于清朝遭遇甲午战败,后来又将胶澳割让给德国,也连累韩家家业大落,但在阴岛上,还是首屈一指的大户。
………………………………
第二七三章 阴岛(四)
韩家虽然一直都是阴岛的豪族大户,如果按成份划分,可以算是较大的地主。但总体来说算是颇为仁厚的家族,在阴岛上并洠в幸姓碳易宓氖屏ζ垩构渌娜思遥⑶沂背V芗玫荷系那钊耍被勾妨斓枷缑褡迦耍鲎市蘼芳芮牛ㄉ杪胪贰㈧籼茫沧隽瞬簧俟媸虑椋踔率亲橹缬拢钟5料牛虼撕以诘荷系拿暮茫负跏鞘老醯旱谋3ぶ拔瘛
穿越者攻占了青岛之后没几天,正好赶上韩全明到青岛去向德国人交纳今年的盐课税赋,但到了青岛之后才发现青岛己经易了主。秦铮当时就接见过韩全明,收下了盐课税赋,同时告诉他穿越者将接管德国在胶澳的一切权力,也就是说阴岛从此以后就归穿越者管了。
韩全明回到阴岛之后,将这个消息传遍全岛,又在前不久又携带了一份贵重的礼物去青岛面见穿越者,乞求穿越者不要侵扰阴岛。这一次秦铮没有收礼,但也向韩全明保证,绝不会侵扰阴岛,以后会派人到阴岛去视查,要求韩明全回岛做好准备。
今天韩全明在家里闲坐看书,听到韩高成派人来报告,海外华人的秦政委上岛来了,把韩全明吓了一大跳,这可是海外华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