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第28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虽然这个时候詹天佑还没有修建著名的京张铁路,但他从美国学成归回,自1888年任天津中国铁路公司任帮工程师以后,己在中国从事了14年的铁路修建工作,而且成就斐然,先后主持修建了津唐铁路、萍醴铁路、津芦铁路等工程,在庚子国变以前,詹天佑任官办关内外铁路总局帮工程、帮办关外铁路事宜,锦州铁路驻段工程师等职务,主持修建营口铁路支线的铁路工程。后来因八国联军的入侵而中断了营口铁路支线的工程,转而接管持修建萍醴铁路的工程。
萍醴铁路是株萍(株州至萍乡)铁路的第三段工程,也是其中最长的一段(38公里)。这条铁路原是为萍乡煤矿(今安源煤矿) 配套的工程,全长89公里,并分四段修建。
原来萍醴铁路由美国铁路工程师李治、马克来主持修建,由于李治、马克来主张萍醴铁路采用美国铁路轨距(1524 mm),因无法与已修建好的釆用通行标淮1435 mm的萍安铁路段衔接,遭到清廷工程人员的拒绝。而李治和马克来认为中国人修不好这条铁路,因为铁路经过的萍水湘东河段水面宽、水流急,建桥的施工难度大,因此到头来还得请他们,于是带着图纸撤走。
詹天佑在这种情况下,主动承担全部工程任务,虽然没有图纸,但用一个多月的时间,重新进行勘测和设计,并调集人马立即动工,修廷湘东大桥。詹天佑采用土洋结合的办法,配以足够的沙袋和草袋,在桥墩地基周围挖一个水池,用水车将水车干,即行打桩,稳固墩座。桥墩完成后,又亲自指挥架梁,不到三个月的时间,湘东大桥便铺上了钢轨,从而攻克了萍醴铁路最大的难关。
虽然这时萍醴铁路还未完工,但后期施工己无大难,因此詹天佑己回到上海,准备接管沙俄从东北撤军之后,重新恢复关外铁路的工程。不过俄国在第一批撤军之后却发生了反复,向清廷提出了七项撤军新条件:包括列强势力不得进入满洲、俄国参与北满行政管理等等,如果清廷不接受,就拒绝第二批撤军。
结果清俄双方陷入僵持,詹天佑也无法成行,只好暂时在上海停留,等待清俄协商的结果。而上海办事处得知詹天佑就在上海,立刻就和詹天佑接触,邀请他到山东去访问,并且参观穿越者进行胶济铁路的建设,以及后续五年计划以内的所有铁路工程项目的规划。
穿越者来到这个时代己有1年半的时间,虽然也招募、培养了一批本土人的部属,但基本是以平民为主,也有少量的中下级官员、军人,但并没有招募这个时代的名人,一来是穿越者现在的名望虽高,但也还没有到让名人主动投奔的地步;二来穿越者并没有主动相邀,因为到现在穿越者还没有发现,有自己真正所需要的名人。而詹天佑是第一个。
穿越者的目标是建设近代工业化体系,需要的是理工方面的人材,由其是土木机械、基础建设工程或是物理、化学、电力等方面,简单的说,穿越者需要的是工程师,而不是什么文学家、艺术家、思想家之流。而这样的人材在这个时代的中国可谓是凤毛麟角,寥寥无几,詹天佑就是这极少的人材中的最优秀的一个。因为詹天佑不仅是工程师,而且还是铁路工程师。其实铁路工程师也不仅仅是只修铁路,还需要精通包括桥梁、道路、隧道等等工程,是一个极为综合的系统。而詹天佑恰恰就这样一个全面型的工程人材。
其实穿越者中,工程建设方面的人材有不少,但大多是房屋建筑类,在桥梁、道路、隧道方面的专家也有少量,就是没有铁路方面的人材,铁路号称工业血脉,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华东政府的五年计划中,兴建的铁路超过1千公里,正需要詹天佑这样的人材。因此青岛方面得知上海办事处接触詹天佑以后,就立刻指示上海办事处,一定要促成邀请詹天佑访问靑岛。穿越者的目地是先把詹天佑请到青岛来,让他亲眼看到山东的各项工程建设和工业发展,然后再说动他留在山东为穿越者工作。
在庚子国变这段时间里,詹天佑一直都在忙于萍醴铁路的工程,不过他也听说过海外华人的事迹,从心里来说,詹天佑对海外华人还是很有好感的,因为这一次如果不是海外华人极时归国,大湥Э峙戮驼娴谋2蛔×耍仁故遣煌龉膊恢獬ザ嗌僖荩钊枚嗌偻恋亍6苡邢衷诘慕峁肥凳侨苛撕M饣恕R虼说弥M饣艘蠹约菏保蔡煊右彩钟淇斓暮土趵教蜗嗉
而得知海外华人邀请自己访问靑岛,并且参观修建胶济铁路,以及华东政府五年发展计划中规划的铁路长度超过千公里,詹天佑也不由得大为心动。虽然归国以来,詹天佑主持修建的铁路工程不少,但这些铁路的历程都不长,短的只有数十公里,而长的也不过百余公里,而一条胶济铁路就有近400公里长,加上其他的规划,山东省在未来五年内计划修建的铁路长达千余里,做为一个铁路工程师,自然是希望修建一条长距离的铁路,无论是工程中的挑战性,还是成就感,都要远远大于修短距离铁路的。
既使没有铁路,从詹天佑的心里来说,也是希望能够到海外华人管辖的地方去看一看,毕竟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而且詹天佑是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组织留*童中,少数完成学业的人,虽然詹天佑的爱国思想不变,但在美长达10年的生活经历,让詹天佑的思想观念更趋向近代西方社会而不是中国传统社会,从这方面来说,穿越者的思想和穿越者更为接近。詹天佑不是政治家,也没有从政的打算,他并不在乎铁路帮办之类的官位,只是希望有一个良好的环境,能为中国多修建几条高质量的铁路,尽自己所学,帮助中国发展富强。
归国近20年,詹天佑虽然也为中国修建了好几条铁路,但心里并不怎么如易,一则是修建的这几条铁路的规模太小,对中国这样一个幅员广大的国家来说,实在是聊胜于无,二则是守旧的阻力太大,每修一条铁路都会有大量扯皮弄筋的干涉,尽管这些事务不用詹天佑出面去解决,但毕竟也对他造成一些影响;三则是詹天佑归国以来,连续遭遇甲午、戊戌、庚子三大变故,对清廷的做为也是极为失望。
而现在海外华人的横空出世,也让詹天佑颇为期待,因为从种种传闻得知,海外华人不仅能征善战,而且皆善于西学、风俗习惯等均己西化,由其是在和刘澜涛的交谈中,也确定了这一点,刘澜涛的思维方式、谈吐几乎完全是西式的,还有海外华人宏大的五年计划,这也让詹天佑对海外华人的好感更多了几分。从他心里来说,确实是希望中国能够向美国一样,走上近代工业发展的道路。
不过现在詹天佑身上毕竟还背着铁路帮办的官位,而且又是在盛宣怀手下做事,这几年詹天佑能比较安稳的修铁路,盛宣怀对他的帮助确实不小,别的不说,就是守旧派的那一摊烂事,基本都是由盛宣怀出面解决,没让詹天佑多操心,而且在资金、设备等方面,盛宣怀也是尽力满足詹天佑的要求,因此詹天佑对盛宣怀还是十分感激的。
于是詹天佑向盛宣怀告假,说是自己希望受海外华人的邀请,去青岛访问,并且考查胶济铁路的建设情况。如果清廷和俄国那边协商好了,自己就可以直接从青岛北上去关外,负责关外铁路的恢复工程,如果没有协商好,自己访问完青岛之后,再回去继续萍醴铁路的工程。
盛宣怀当然不愿意让詹天佑去青岛,他知道这是海外华人想挖自己的墙脚,盛宣怀虽然不知道铁路对近代工业、社会的巨大意义,但也知道自己的产业需要铁路,而在华人中,只有詹天佑能修铁路,而且他不仅在技术上不比外国工程师差,而且工作敬业、认真,要价也要比外国工程师低得多,也便于管理,要知道外国工程师可都是大爷,说不得动不得,一个不顺心就撂挑子不干。因此有了詹天佑,自己不仅在和外国工程师谈判的时候底气足多了,而且还留了一个后手,就像这次萍醴铁路,如果不是有詹天佑救场,结果可就不好收拾了。
只是盛宣怀有心想要阻止詹天佑去青岛,但又找不出理由来,毕竟现在詹天佑确实没有事,而且他也只是说去青岛访问,盛宣怀凭什么阻止詹天佑呢?因此盛宣怀只能以萍醴铁路那边的工程也需要詹天佑为由,只给詹天佑10天的时间,让他快去快回。
其实这个理由十分免强,因为萍醴铁路最难的施工己经完成,剩下的事情现场的工程人员就可以处理,并不需要詹天佑去盯着,而且这次詹天佑回上海,也不准备再去管萍醴铁路了,不过詹天佑也并不在意,还是答应了盛宣怀的要求。
见詹天佑接受了邀请,决定去青岛访问,刘澜涛立刻安排轮船,由杨育新带队,并由他全程陪同詹天佑,随行的还有67名愿意去青岛工作的年轻学生,一起出发启程,前往青岛。
………………………………
第六十一章 英日同盟(一)
就在詹天佑和学生们登上轮船,前往青岛的时候。华东政府的主要首脑人员正聚集在一起,商讨应对英日同盟的事情。
英日同盟的签定,当然不是这两个国家一时的心血来潮,或是灵光一闪,而是两国都经过了深思熟虑,并讣真评估利益得失的结果。
而首先考虑英日同盟的是英国。早在1901年初,英国一方面深陷南非布尔战争的泥谭,另一方面中国的局势因穿越者的到来发生了反转,因此英国感觉到迫切的需要在远东扶植一个代理人,不仅遏制俄国在远东的扩张,同时也阻挡海外华人的崛起。而这个代理人就是日本。
其实英国对日本的扶植早在甲午战争时期就开始了,甲午战争中的日本海军的主力军舰吉野号就是从英国购买,而且在甲午开战之前,日本又向英国定购了两艘12000吨级的战列舰,来对付北洋水师的定远、镇远两舰,虽然这两艘战列舰并没有参加甲午战争,但却成为后来“六六舰队” 的开局两舰。
不过这只是一般性质的扶植,离真正的同盟还差得很远,但到了1901年5月的时候,中国的局势己不可逆转,而英国也对与日本结成同盟,也包括穿越者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评估。
对日本的评估是:在远东地区,日俄间发生冲突的机率极大,而如果没有英国的全力支持,日本是不可能战胜俄、法两国的联手,而德国也很有可能再插手其中,这样三国干涉还辽的局面将再现,而英国将在远东面临德、俄、法三国的压力,必然会遭到排挤,从而损失巨大的利益;如果英国和日本联手与俄法两国作战,就算获胜也必将与俄法两国成为世仇,陷入比布尔战争更大的消耗中,从而丧失世界霸主的地位;因此英国最佳的方案是与日本结成某种形式的同盟,从而阻止法国介入战争,这样这样战争将仅发生于俄日两国之间,然后再釆取一切非战争的手段支持日本战胜俄国。
由于俄国是一个拥有无限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口众多的陆海军大国,既使失败也会重新组织起来,于日后再进行实力较量。这将使日俄两国不能得到和解,这种局面是对英国有利的,一方面会将俄国的力量牵制在远东,而减少英国在欧洲、中东地区的压力;另一方面日本不得不继续依附于英国,并帮助英国維持远东的秩序。
当然这样的结果可能会是俄国寻求徳国的支持,但英国则可以借机拉陇法国,而且由于俄国在巴尔干地区和奥匈帝国、意大利有结构性的矛盾,因此德国与俄国也很难形成比较密的结盟关系。
评估的结论是对日本应全力扶植,并尽快结成与日本的同盟,把日本捆绑上英国的战车,作为英国在远东地区的代理人。
而对穿越者的评估是:尽管海外华人的出现改变了中国战争的进程,但他们现阶段追求的目标只是在中国获得一块立足发展的地区,而暂时并无意改变中国的大格局,同时也愿意接受现行的国际秩序,对英国在中国的利益也不会有大的影响;尽管英国失去了威海卫,但这是一个可以接受的损失,因为海外华人与俄国有天然的敌对关系,这完全可以弥补失去威海卫的损失,因此海外华人是对抗俄国在远东扩张的一股可以借助的力量,由其不能将海外华人推到俄国的一边。
但从长远来看,海外华人将是一个潜在的强大对手,因为从种种迹像来看,海外华人是决不满足于只占有山东一地,他们的最终目标是取得整个中国的政权,一但他们在山东立足稳定以后,就必然会实现这个目标而行动。而一但海外华人获得了整个中国的政权之后,由于全部的国土都在远东地区,那么这将有可能是一个比俄国更强大的对手,他们决不会允许英国继续在中国占据重大的经济商业利益的,因此对英国来说这绝不是一件好事。
对海外华人的评估结论是:现阶段和海外华人保持友好,在对抗俄国中可以与其合作,但也要加强对海外华人的防范,如果英国支持日本战胜俄国,那么下一步的遏制目标就是海外华人。由于海外华人的崛起,对日本也同样是巨大的危胁,同时受海外华人威胁的还有清国政府,这些都是英国可以依靠利用的有利条件。
于是本着这两份评估报告的精神,英国政府立刻启动与日本的结盟。经过了几次试探之后,英国首相索尔茨伯里候爵于19017月15日,正式向日本驻英国公使提出英国政府愿意与日本建立同盟关系。7月31日,英国外交大臣兰斯顿又对林董表示:目前正是就缔结长期同盟进行谈判的最适宜的时机。
不过与英国的估计相反,日本对英国的结盟建议并没有立刻心怀感激的接受,而是在国内展开一场规模空前的大争论。主张对俄强硬的山县有朋、桂太郎自然赞成立即和英国结成同盟,以对抗俄国,甚致不惜和俄国开战;而伊藤博文、井上馨等元老却认为俄国的实力不是清国可比,即使有英国的支持,也是胜负难料,主张以承认俄国在中国东北的势力范围,而换取俄国承认日本在朝鲜半岛的势力,这也就是著名的“满韩交换论”。 这样可以打英国或是海外华人推到对抗俄国的第一线,自巳则躲在后面恃机而动。
两派的意见争执不下,而这时上海谈判成功,中国战争彻底结束,伊藤博文如诺辞去首相的职位,由山县有朋一派的桂太郎接任首相组阁。至此,山县有朋、伊藤博文这两位主导开创明治维新的元老都彻底退出了一线的政治舞台,而转入隐居幕后操纵日本的政权。而伊藤博文决定亲自访问俄国,为挽回两国的关系做最后一次努力。
但伊藤博文的这一次访问并没有取得成功,在圣彼德堡,伊藤博文和俄国外交大臣多姆斯多夫、财务大臣维特分别举行会谈,两人都反对日本在韩国享有绝对的权力,但同时却要求俄国在满洲享有绝对的权力,多姆斯多夫甚致对日本发出战争威胁:日本如果不同意这一点,我们定将在海上和陆上作出军事牺牲,战争开始可能会对我们不利,但最终必定是以日本的失败而告终。
而会晤完多姆斯多夫和维特之后,伊藤博文立即决定终止对俄国的访问回国,并且支持日本与英国结成同盟。双方于1901年10月16日重新开始正式谈判,并且迅速的达成协意条约,11月6日英国提出了第一次草约,11月28日,日本政府通过了日方修正案,12月7日得到了天皇的批准。
1902年1月30日,日本代表林董和英国代表兰斯顿在伦敦签署了《英日同盟协约》,协约主要内容为:
(1)日本在中韩两国,英国在中国拥有特殊的利益,各自的利益在受到侵害时,将采取必要的措施。
(2)日英双方为了保护以上的利益而和第三国开战的时候,另一国将保持中立。
(3)在上述情况下,如果交战中的第三国和其他一国或数国结成同盟进行参战的话,日英将协同作战,媾和也将根据同盟国相互间的协议进行。
(4)日英两国不缔结有害于前记利益的其他条约。
(5)在危及两国利益的时候,要相互通报。
(6)同盟的有效期为5年。另外,根据同时交换的公文,双方约定,日英两国海军平时要加强协作,在入坞修船、补给煤炭等方面相互提供方便;并且明确表示,在远东水域日英两国要努力保持优于第三国的海军力量。
而华东政府收到英日同盟的消息,有两个渠道,一是英、日两国向华东政府发来的正式照会。英日同盟的目标是对付俄国在远东的扩张,而华东政府也同样是英、日两国需要争取来共同应付俄国的同伴,毕竟华东政府也是远东一支不可小视的力量,至少不能将华东政府推到俄国的那一边去。因此英日两国几乎是同时通过天津领事馆正式向华东政府发来外交照会,正式通知华东政府,英日两国为了应对俄国在远东的扩张而结盟,并不针对其他国家,希望华东政府不要做过多的解读,并且都表示愿意和华东政府加强合作的意向。
而另一个渠道就是由德国通知的,就在华东政府收到了英、日两国的外交照会的两天以后,留在青岛的德国海因里希亲王接到了威廉二世的电报,向华东政府通告英日两国结盟的事实,并表示英日结盟不仅仅是针对俄国,同时对华东政府也是一个巨大的威胁,而德国愿意为华东政府提供支持,应对俄国和英、日两国。
原来得知英日结盟之后,德国国内立刻对这一同盟进行评估,得出的结论是这一同盟对德国有利,因为现在德国外交的最大目标是拆散俄法同盟,而施现的方法就是鼓动俄国将目光投向远东,而英日同盟的建立,无疑是给俄国在远东制造了一个强大的对手,必然会迫使俄国将更多的力量投入到远东地区,这样就无瑕欧洲的事务,法俄同盟也就名存实亡了。
如果俄国击败日本,将迫使英国不得不走到前台,亲自上阵和俄国对抗,这样英、俄双方就都不得不求助于德国的协助,因为无论德国支持那一方,必然会使那一方的胜算大增,因此德国将居于十分有利的外交位置;而如果日本击败俄国,徳国就可以趁机向俄国施于援手,拆散法俄同盟,甚致将俄国重新拉回到三皇同盟中来,用威廉二世的话说,就是:一头把血流尽了的熊是不那么可怕的,甚致可以拨了爪子供自己驾驭,只要给沙皇灌上几口外交**汤,就可以使其变为驯服的反英工具。
而对华东政府,威廉二世认为也是可以加以利用的,威廉二世的构想是:德国可以和华东政府结成某种同盟关系,然后借华东政府这个跳板介入到远东地区的竟争中,在这场大战中为自己争取最大的利益。因此威廉二世才发电给海因里希,向华东政府传达德国的态度。
当然,在旧时空里,威廉二世就是以喜怒无常,反复不定,而且又眼高手低,并以不靠谱的奇思妙想而著称。而这个充满不切实际幻想的构想也表明,在这个时空里,威廉二世也依然洠в惺裁幢浠
………………………………
第六十二章 英日同盟(二)
英日同盟是在20世纪前期,由其是一次大战之前,最重要的国际同盟协约之一,也是日俄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对当时的世界局势,也包括中国在内,都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协约刚一签定,法俄两国就感觉到了明显的压力,毕竟这个条约首先是针对俄国,而其次就是法国,虽然近几年来法国和英国的关系改善了不少,在一些国际事务中的态度也保持一致,但毕竟在过去有太多的怨仇,不是一下子就能消除得了,因此法俄两国也立刻发表联合声明:如其他列强的侵略行为或中国国内再度发生动乱,并对俄法两国政府的利益构成威胁时,两国将就保卫此等利益的手段进行磋商,并会釆用一切可能的手段。
而英国的手段还不仅于此,在英日同盟签定之前,英国就和清廷协商签订一个商业条约,将由英国人赫徳控制的中国海关管辖范围,扩大到俄国撤军之后的中国东北地区,而负责存储中国海关收入的英国江丰银行,也势必会跟进入中国东北地区开展业务,并且又鼓动美国和清廷谈判,获得了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工业、铁路租让权,并要求清廷将奉天、大孤山开辟为商埠。
这一连串组合拳令俄国颇有些应接不暇之惑,因为俄国早己把中国东北地区视为自己的禁脔,虽然答应从东北撤军,但那只是在各方的施压之下,迫不得己而为之,而且撤军并不表示俄国就放弃了中国东北地区,只是改军事手段为经济、文化渗透手段,利用俄国在地理上的优势,仍然在中国东北地区保持巨大的影响力,并且排挤日本的势力,一但时机成熟,再吞并中国东北地区也不为迟晚,当然顺带着把朝鲜半岛也拿下来。
但现在日本和英国签定了同盟,有了英国的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