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第4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确实是一场遭遇战,因此双方都有些措手不足,不过双方交火了大约30分钟之后,日军主动后撤,退到黄沙坨镇,在11点的时候,日军又放弃了黄沙坨镇,退回到沙岭堡。原来是日军的侦察兵发现了另一路沿外辽河进军的人民军,这才知道原来人民军出动大军来进攻沙岭堡的第11师团。
在这种情况下,第11师团师团长土屋光春中将决定撤回沙岭堡去防守,因为日本在沙岭堡驻守了2个多月的时间,构筑了比较完善的防御工事,而且人民军出动大军来进攻沙岭堡,那么辽中的守备兵力就必然空虚,而这时日军己经出动大军,从平安堡方向进攻辽中,因此只要第11师团守住沙岭堡3、5天的时间,进攻的人民军就必然撤军去回援辽中,这时第11师团再趁机发动反击,就有可望一战制胜。
下午2点,第11师团退回到沙岭堡,土屋光春立刻给辽阳满洲军司令部发电,说明自己的战术计划,3点40分时,第11师团收到了辽阳满洲军司令部的回电,认同土屋光春的作战计划,并且要求土屋光春必须在沙岭堡守卫3天以上的时间,并且尽力拖住人民军,给平安堡方向进攻争取时间。
日军在沙岭堡防线共布置了3个前沿阵地,分别是棠树林孑、富家镇、兴隆台,都是沿辽河布置,其中兴隆台的位置偏西,不是人民军进攻的方向,因此日军重点防守的地区还是棠树林子、富家镇这两个阵地,于是土屋光春派第10旅团守卫这两个阵地。
不过在沿外辽河方向,却没有己完成的阵地,而在仓促之间,也无法布置好完整的阵地,因此只能靠沙岭堡阵地抵御人民军的进攻。沙岭堡阵地主要是由周边的马道口、西杖口、破台子、九台子村、富庄口等几个阵地组成,由第22旅团负责守卫。
5月15日下午4时,人民军的两路军队都逼近了沙岭堡。不过人民军并没有急于进攻,而是布置阵地,建立司令部,并且观察敌军的兵力布置、战场等等,同时还等着后续的炮兵部队到达。
晚上8点,炮兵部队也都到前线,而在此期间,日军发起过两试探性的进攻,但人民军的守备严密,日军没有占到任何便宜。而击败了日军的进攻之后,人民军又布置炮兵阵地,设置观察点,分派兵力、制点作战计划等等,一直忙到夜间12点多才基本告一段落。
当然日本在试探人民军的同时,也抓紧这最后一晚的时间,加固阵地工事,增强自已的防御力。
5月1 6日早晨 7点,人民军向两路军队同时向日军的阵地发动进攻。
负责直接进攻沙岭堡的第2师首先由牵引*炮团向日军阵地展开炮击,由于在昨天人民军已经通过无人机,将日军的阵地位置、布置均了解清楚,并计算出精准的数据,因此1 8门155毫米*炮一起开火,对日军的各个阵地展开了精确的炮击。而在另一条战线上,自行火炮部队也在辽河西岸开火,猛轰日军的棠树林子阵地。
两条战线上的炮弹的落点之准确,令日军也大为震惊。而且根据日军炮兵的观测,以及侦察兵侦察的结果都确定,人民军的炮兵阵地在至少1 5千米以外的位置,而这个距离,己经超过了日军第11师团的所有火炮射程,当然就算日军有这样远距离射程的火炮也没有用,因为日军既无法有效观测炮弹的落点,也无法将观测到的炮弹落点极时的传回给炮军。
辽中失守之后,也有一部份日兵逃到沙岭堡来,向土屋光春讲说人民军对火炮的运用相当强,不仅打得远,而且精准度也相当高,还有一批大口径、远距离火炮,怀疑有可能是将海军用的舰炮搬到陆地上来。
但土屋光春对这一套说法相当怀疑,因为这从根本上颠覆了土屋光春对这个时代炮兵战术的认知,因此土屋光春认为这是败兵为了减轻自己的罪责,而故意夸大敌军的战斗力,也就没有放在心上。但从现在的情况来看,败兵的讲说竟然都是真的。
只是现在土屋光春也是束手无策,因为自已的火炮根本打不中别人,只能干着急使不上办法。土屋光春也曾冒险派出小股炮兵,靠近人民军的阵地,然后开炮打击人民军的炮兵阵地,但还不等日军完成开炮的准备工作,就被无人机发现,指引人民军的火炮进行打击,结果几轮炮击下来,日军的炮兵就什么也不剩下了。
人民军的炮击整整维持了半个多小时,1 8门155毫米*炮足足打出了上千发炮弹,而两门200毫米*炮也打出了120余发炮弹,而遭到火炮打击的阵地,均受到了不小的损失,两边的阵地加起来,伤亡人员超过了1000人。阵地上的防御工事、火力点等也都被催毁了不少。
不过只凭炮击显然是无法彻底击败日军的,而且要占领日军的阵地,还是需要靠地面部队的进攻才行。因此在炮击停止之后,人民军立刻向日军阵地发动了进攻。
而虽然日军的阵地遭到了人民军炮兵的猛烈打击,但阵地毕竟没有被完全催毁,还是有相当的防御力,因此在人民军的炮击结束之后,伏在战壕里躲避炮击的日兵也都纷纷露头,重新布量阵地防守,被催毁的火力点也尽力重新恢复,阻击人民军的进攻。
应该说到这个时候,战斗才算是真正进入到全面展开的阶段。
但守卫阵地的日兵很快就发现,人民军的进攻模式,和俄军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尽管人民军投入进攻的人数看似不少,几乎漫山遍野,但士兵之间的距离拉得明显要比俄军开得多,因此分得较散;另外人民军的进攻看似杂乱无章,并不是所有士兵都一鼓作气的向冲锋,而是有人向前冲,有人却在进攻途中找掩体躲避,并且向日军的防线开火射击,但又似乎是依据着某种规律,到并不是乱打乱冲。
这个时代的陆军进攻战术还带有浓厚的线列战术时代的痕迹,进攻时基本都是采用密集阵形,并且指挥官们也要求士兵要一鼓作气,以最快的速度冲到敌军的阵地中,然后和敌军展开白刃战,最多也就是在进攻之前,用火炮对敌方的阵地进行火力打击,削弱敌方阵地的防御力。但这种战术对于防守方是极为有利的,既使是遭到敌军的炮火打击,但只要能够在炮击之后,迅速时布置好完善的防线,再有几挺机枪构成火力点,就可以对进攻方造成巨大的杀伤。因此要想从正面攻破敌军阵地是相当困难的,大多数进攻战斗都是采用正面牵制,侧翼迂回战术。而如果遇到无法进行迂回的战场环境,只能进行正面进攻,就必须付出惨重的代价。
在日俄战争中,日俄双方基本都是采用的这一套战术,不过在大多数时间里,日军都是进攻的一方,而俄军是防守着,因此如果要统计战场上的伤亡,日军要远远的高于俄军。
但在面对人民军的进攻时,打起来就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了,在以往与俄军的战斗中,马克沁机枪绝对是战场收割机,只要一阵扫射,敌军就会像割庄稼一样成排成排的倒地,如果有一个堡垒,就更是可怕,进攻方往往要付出数百人的代价,才能打掉一个堡垒。
而面对人民军时,机枪“突突突突”,打得虽然欢快,但机枪副手看得明白,一阵扫射下来,人民军一方能够倒下10个就算是相当好的结果了,这一方面是人民军的士兵分得较散,另一方面一但遭到机枪的打击,人民军是不会傻傻的向前硬冲,而是就地卧倒躲避,等这一轮扫射过了再爬起来进攻。
………………………………
第四一六章 辽河之战(二)
而且在与俄军的战斗中,能够对防守一方造成威胁的,通常只有敌方的火炮,不过一但地面部队发动进攻之后,敌军的火炮也不会轻易开火了。当然,敌军在进攻期间,士兵们也会边冲边举枪射击,但这种射击的盲目性太大,也形不成规模,对防守一方的威胁并不大,因此防守阵地上的?机枪小组基本不用频繁的更换自己的阵地。
但面对人民军的进攻,日军的防线明显感觉到了对方的反击力度不是一般的大,不仅是火力密度大,而且精准度也不差,只要是稍微露头多一点,就有被敌军击中的危险,而且机枪小组犹为危险,往往是机枪没响几下,就不知从那里飞来几颗炮弹,在机枪小组附近爆炸,然后彻底哑火。
其实人民军使用的,是旧时空里,穿越者的先辈们创造的三三制战术。这是一种适用于轻步兵的连营规模进攻战术,主导思想就是:适当分散兵力密度,避免遭到敌方密集火力的杀伤,并且强调各战斗小组之间的密切协同,层层推进,交替掩护进攻。三三制战术最早起源于旧时空的抗日战争期间,成熟于国共内战,而大量运用于抗美援朝战争中,并一举成名,成为穿越者的先辈们标志性的战术之一。在穿越之前,海军陆战队的穿越战士都学习并接受过这一战术的训练。
三三制战术的作战原则是:以班为单位分成三个战斗小组,每个小组呈三角进攻队形,每名士兵的分工明确,分别司责进攻、掩护、支援,并根据战场情况,在正三角队形、倒三角队形之间进行变化,每名战士之间纵横保持15米左右的距离;由三个战斗小组组成一个战斗班,每个战斗小组间保持30…40米的距离;三个战斗班组成一个战斗群,进攻时呈散兵线队形展开,根据组长或班长指令,变换战斗队形;而战斗群展开后用“口语”、“手语”、“军号”等方式传达战术指令,这样一个战斗群约30…40人,完全展开之后,可以覆盖800米宽的战线。
而在开展进攻作战时,首先要明确攻击方向及可利用的地形地物,并确定各组阶段性掩蔽点等战术要领,然后作战小组会采取队形疏散,低姿前进的动作,后边伴有轻机枪和重机枪的掩护,战士们组成有层次的突进。每个小组成前三角或者后三角队形冲锋前进,前后呼应,以避免密集火力的杀伤,并保证进攻的连续性。
待机枪组进入第一射击阵地后,各组即向第一个掩蔽点机动。到达第一点后,展开火力杀伤敌人,同时掩护机枪组机动。等机枪组到位后,再压制敌人,同时掩护其它组向前机动,如此循环。形成波次进攻。同时,在敌方的火力死角一。般还布置有迫击炮,并在机枪手边上通常布置1名特等射手用于射杀敌方指挥官或者机枪手。
另外在进攻过程中,还会根据战场情况,或集中全班火力,清除已暴露的敌人火力点,或利用烟幕弹、曵光弹为己方直瞄重火力指引敌军兵力密集的阵地。
三三制战术的优点在于:可以发扬自己的火力,大大扩张己方的正面打击范围,同时因为前后左右有己方掩护,相互照应,在短兵相接的时候。避免了单独陷入敌军包围的境地,也可以像一张网那样撒向对方合围敌人,弥补了个体战斗素质的不足;可以让各小组之间交替前进,互相掩护,扰乱敌军视线和判断,并能从多方向多角度形成攻击力量;避免了在遭遇炮火覆盖,密集火力打击时损失过大;方便指挥,使攻击力量最大化。
而三三制战术的最大弱点是战术过于复杂,对士兵的素质要求较高,而且需要各部队之间互相配合协做,因此必须经过长时间较为严格的训练才能执行这一战术,而且如果要达到运用纯熟的水平,则还要经过数次实战的磨合才行。
另外,三三制战术只是小规模部队的作战战术,通常是到连级,最多只能到营级。当然这并不是说在团师级的战斗中就不能使用三三制战术了,毕竟团师乃至再多的部队,也是由连营,甚致更小的部队组成,而是到了团师级别的战斗,只靠三三制战术是不行的,还需要更宏观的战术指挥。
华东政府进入稳定期之后,三三制战术就成为人民军各部队重点训练的战术之一,到现在为止,大部份士兵都有一年以上的训练时间,可以说基本的战术原则和运用都掌握了。当然,由于两个时代的战争模式均不同,因此人民军的三三制战术也进行了定的改进,最大的不同是,旧时空里解放军的编制是一个班9人,正好组成3个3人的战术小组,而人民军的编制,一个班为12人,在编成4个3人战术小组还是编成3个4人战术小组的选择中进行多轮的测线,最终确定编成3个4人战术小组,但每个小组仍然组成三角 阵形,但三角的尖头由两名战士组成,这样在作战中出现伤亡时,可以马上有人替换补充,保持战斗小组的完整,另外人民军的每个班有两套掷弹筒,,正好可以由多出来士兵使用,而且掷弹筒射程和步枪差不多,携带和使用都十分方便,可以加强整个班的作战火力。在进攻中一但发现敌军的火力点,可以首先使用掷弹简进行打击,减少对迫击炮、机枪的依懒,有利于在战场上抓住战机。
不过由于人民军对三三制战术还缺乏实战经验,虽然在日常的训练中运用不错,但训练必竟不是真正的战场,因此在战场上运用时,还是显得有些生硬,但用来对付这个时代的日军已是完全足够了。日军毕竟是第一次面对这样的战术,在习惯了俄军那种简单、粗暴、直接的战术后,和人民军这种技术含量极高的战术较量,就非常不习惯了,,要知道在旧时空里,打仗从来都不计较弹药消耗的美军初次面对这种战术时,也被打了个蒙头转向,极不适应,而且日军的火力一向都不以凶猛强大而著称 ,因此现在应付人民军的进攻就自然是更为吃力,似乎以前一切的认知都发生变化,对方的军队似乎漫山遍野,多得不可计数,而且无论怎么开火射击,竟然都打死不了多少人。
经过了2个多小时的激战之后,己有三个阵地被人民军攻入,幸好是日军的白刃战能力颇强,因此拼力死战,连续击退了两个阵地的人民军进攻,但最终还是有西杖口,九台子村两个阵地失守。
日军的指挥官土屋春光也大为震惊,因为辽东满洲军司令部给他命令是坚守3天,但现在才打了半天,沙岭堡外围的阵地已有两个失守,照这样打下去,恐怕是连一天时间都坚守不住。因此土屋春光也下令各阵地必须死守,如果阵地失守,那么字军必须全部坚守在阵地上,不能后退一步。
收到了土屋春光的命令之后,各阵地的日军也知道责任重大,因此在下午的战斗中,日军只能依靠疯狂的进行射击,加强火力的密集度,来阻挡人民军的进攻,而根本不考虑子弹的使用计划,结果只用了不到两个小时,就有5个阵地的子弹被打光了,向指挥部救援。
而土屋春光也只能下令,将阵地备用的子弹全部都那出来,分配到各个阵地去。结果总算是在下午的战斗中,没有再失守阵地,不过各阵地的子弹消耗量至少也是平常的三倍以上,而沙岭堡本身只是一个临时设置的阵地,不可能贮备太多的弹药,因此在第一天的战斗中,日军就用光所有贮备子弹。
而第二天一早,人民军再度向日军的各个阵地发动进攻,而且经过了第一天的战斗之后,人民军对炮兵战术,以及三三制战术的运用也更为得心应手,首先是炮击不在是分散射击,而是集中火力,猛轰一个阵地,或是一个阵地的某一段,这样打击的目标更为集中,力度自然也更大,因此同样是30分钟的炮击,却几乎将一个阵地给彻底催毁。
而人民军运用起三三制战术,也更为纯熟自如,由其是在阵形转换,或是由攻转守,由守转攻的变化时机掌握得也更加到位,进攻打得更为坚决,掩护也更加积极,火力支援也更为精准,另外由于昨天的战斗,日军消耗了大量的弹药,今天也难没再保持昨天的火力强度,因此在上午的战斗中,尽管日军拼死的抵抗,但沙堡岭周边的马道口阵几经争夺,最后还是被人民军攻占,另外还有辽河沿线的棠树林子阵地也宣告失守。
尽管这时日军还有两个阵地再进行顽强的抵抗,但其整体的防线已被人民军撕得七零八落,因此民军只用留下少量的兵力牵制其他几个阵地的日军,而两路军队的主力刚都可以直接进攻沙岭堡的主阵地了。
………………………………
第四一七章 辽河之战(三)
下午2点,两路人民军对日军的沙岭堡主阵地发动了进攻。
尽管土屋春光还想拼死抵抗,但这个时候日军的大势已去,不可挽回。人民军首先集中火力,以18门牵引炮和2门自行火炮为核心,对日军的阵地进行猛烈火炮打击,随后其他各火炮也都纷纷开火,在短短20分钟内,向日军的阵地倾泄了20O0余发各种炮弹,几乎将整个日军的阵地全部都覆盖了一遍,而日军构筑的防御工事也被催毁了大半。
随后人民军向沙岭堡发动进攻,日军虽然拼死抵抗,有不少日兵甚致选择和人民军的士兵同归于尽来阻止人民军的进攻,但还是难以阻止阵地一点一点的被人民军攻占,各个要点也一个一个的被人民军攻克,日军的阵地逐步的减少。战斗进行到下午4点钟的时候,冒千的阵地己被人民军压缩到不足两成,土屋光春见战局的大势已定,只得下令从阵地撤退,向东北方向转移。
日军在撤退的过程中,又遭到了人民军的追击,结果损失惨重。而且还有几个阵地的日军撤退不及,被人民军包围,不是被人民军全歼,就是被俘虏。到傍晚6点15分的时候,战斗基本结束,人民军完全占领沙岭堡。
整个战斗持序了两天的时间,人民军取得了全面的胜利,也彻底摆脱了两面夹击的不利局面。
其实就在人民军集中兵力,全力进攻沙岭堡的时候,日军也同样集结军队,向辽中进攻。这一次进攻,日军共计聚集了一个师,三个旅,一个骑兵联队,以及辽中失守以后,将败军重新整编的一个联队,总计兵力达4。2万左右。
而主将仍然是第四军团的司令官野津道贯大将。因为在日本陆军的诸将当中,野津道贯是比较有能力,并且资历深原的将军之一,满洲军司令大山岩认为还是应该在给野津道贯一次证明自己的机会,而且这时旅顺的局势已经恶化,乃木希典都已经做好了殉国的准备,而日军要挽回目前的局面,那么辽河这一战就必须打赢,只有将人民军堵在辽河西岸,日军才有余力聚集兵力,去收复旅顺。
而要将人民军堵在辽河西岸,就必须收复辽中,击败己杀过辽河的人民军,野津道贯被大山岩认为是除了儿玉源太郎之外,最适合担任收复辽中的人选。尽管是他输掉了辽中,让人民军突破了日军的辽河防线,但大山岩也知道,这也并不能全怪野津道贯,而且现在儿玉源太郎是满洲军司令部的总参谋长,有负责全局作战的责任,不可能派去指挥一个局部的战场,因此最终还是只能用野津道贯。
其实在野津道贯心里,也憋着一肚子火,因为他在日本陆军诸将中,一向是以善于突击进攻而著称的,但守卫辽河防线的主要责任都是防守,而且还是极为被动的一种,只能等着人民军向辽河发动进攻,连主要出击,以攻代守都不行,这简值就是让野津道贯弃长而用短,因此在这几天,野津道贯也没少向大山岩发牢骚,说自己完全是被束缚了手足战斗,如果国内批准了自己提出的主动进攻辽河西岸,歼灭人民军的作战计划,就根本不会有辽河的失败。
而得知自己被任命为进攻辽中的指挥官之后,野津道贯也十分高兴,认为自己终于有机会一雪前耻,为自己正名了。当然野津道贯也十分清楚,自己获得挽回名誉的机会同时,也是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因为进攻辽中的战斗,是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而一但这次的战斗失败,那么在旅顺已经决心以身殉国的乃木希典就是自己的榜样,而且说不定自己还在乃木希典的前面为日本尽忠。
当然,野津道贯对于这一战还是存十分充份的信心,因为现在日军对人民军形成了两线夹击的优势,尽管在沙岭堡驻守的只有一个师团,但毕竟能够对人民军形成足够的牵制作用。
但就在野津道贯出兵进攻辽中的途中,收到了驻守沙岭堡的第11师团师团长土屋光春中将的电报,这才知道人民军已经集中了两个师,两个团的兵力进攻沙岭堡,土屋光春己退回到沙岭堡驻守,并建议野津道贯,趁着现在辽中的兵力空虚,尽快攻克辽中。
看完电报之后,野津道贯立刻派遣侦察兵侦察,很快就确定了土屋光春的报告没有错,人民军的主力果然去进攻沙岭堡,现守卫辽中的兵力只有1个师,1个团,还有一个师驻守在辽河西岸,全部加起来也不到3万人,而且据说都是二线军队,因此土屋光春的这个建议确实具有很大的实施性,简单的说,现在日军和人民军双方都是用的“上驰对中驰”之策,因此胜利就取决于那一方的主力首先击败对方的留守军队,攻占对方的阵地。
当然,对野津道贯来说,也没有别的选择,尽管日军对人民军有两线夹击的优势,但反过来也可以说一成运人民军将日军分成两个部份,而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