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第48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良弼也怒道:“是啊,段祺瑞不过是袁世凯门下的一条走狗,仗着袁世凯的提携才当上了统领,己是祖坟上冒烟了,朝廷也是不明事理,才打了几个草芥的胜仗,就封他为巡抚,加了三等子爵,还赏了黄马褂,不如咱们上个折子,就此辞了这差事,告老还乡,让他段祺瑞来办这个差事好了。”
原来在出战之前,铁良、良弼都是对自己抱着很大的期望,打算在这一战中崭露头角,从此之后掌握朝廷的兵权,也是为满人扬眉吐气。
那知出兵之后才发现打仗可没有自己想得那么容易,一连10余日,虽然没有损兵折将,但也寸功未立,而且举步为艰。当然如果是其他几路军队也都差不多到也罢了,但偏偏段祺瑞部是一路高歌猛进,连续收复了河北5府,这个功劳也不算不大,相比之下,自己两人作为全军的主将自然是面上无光。
当然如果就是这样到也罢了,毕竞段祺瑞立了功,两人作为全军的主将,也是有一份功劳的,但清廷加封段祺瑞署理河南巡抚,赐号巴图鲁,还赏了黄马褂;后来又封了三等子爵,这下两人可就不干了,巡抚可是封疆大吏,两人早就眼红这个位置,居然就这么轻易的封给了段祺瑞, 而什么巴图鲁、黄马褂两人也都没能捞到一个,段祺瑞竟然这么容易就都得到了,两人心里自然是不平衡的。
其实平心而论,虽然段祺瑞的封赏确实有些过了,但毕竟4路清军当中,只有他这一路立功,而现在河南巡抚也是个虚职,其他巴图鲁、黄马褂什么的只是荣誉头衔,从激励军队的角度说,也是说得过去的,但心态失衡之后,铁良、良弼看问题的出发点、角度自然也不同,他们两人当然不承认段祺瑞的军事能力比自己强,而是一至认为段祺瑞能够立功,只是他的运气好,因为义勇军的主力都用来防范自己这一路,因此段祺瑞那一路面对的义勇军实力较弱,这才让段祺瑞捡了个便易,如果换了是自已,也一样能打胜仗,而且要比段祺瑞打得还要漂亮。
现在段祺瑞要求铁良、良弼部向自己靠陇过去,保护自己的侧翼,并协助自己进攻归德府,从军事角度来说,这样的安排也是无可厚非的,而且真要是将归德府打下来了,虽然首功是段祺瑞的,但铁良、良弼做为全军主将,又参与战斗,自然也是功不可没,在朝中也是交待得过去,而且两人都是满人,日后的仕途也必然会一帆风顺。
只可惜现在铁良、良弼都被嫉妒心迷惑,失去了正常的判断力,这个时候只想拆段祺瑞的台,而没有想到其他的利害关系,因此两人商议之后,下令北洋二镇王英楷部移师驻守潞安府,自己则领军撤回到沁州,不仅没有向段祺瑞部靠陇过去,反而拉开了距离,制造了一个更大的空档来,然后就等着看段祺瑞的笑话。
这时段祺瑞部驻扎在大名府南端的长垣县,只等着铁良、良弼部向自己靠陇过来,然后集中兵力进攻归德府。那知连等了三天,铁良、良弼不仅没有派兵过来掩护自己,反而还移驻到潞安府,还拉大了和自己的距离。
而就在这时,义勇军的行动也迅速的展开,集中了3个师,2个团的兵力,共计约4万人左右,将段祺瑞部包围起来。
其实义勇军的布置是从三天以前就开始了,在义勇军放弃大名府的时侯,就己经做好了在大名府与河南省交界位置包围、并全歼段祺瑞部的计划,义勇军2师就从山东借道,绕到段祺瑞部的背后;义勇军1师刚运动到段祺瑞部向西侧,截断铁良、良弼部增援段祺瑞的路线,3师和两团则负责对段祺瑞部的正面、东侧的包围,并且还将义勇军唯一的一个炮兵团以及华东政府支援河湖根据地的6门125毫米野战炮也都拉到战场上。
本来围歼段祺瑞部的战斗昨天就应开始,但铁良、良弼部后撤,拉开了和段祺瑞部的距离,让义勇军有了更多的时间,可以布置准备得更为充份,因此才将进攻拖后了两天,而且义勇军的指挥官栗文飞接到了华东政府军事工作组要求全歼段祺瑞部的命令之后,也将指挥部设在战场附近,亲自在第一线坐镇指挥。
义勇军的布置被清军的侦察兵报告给段祺瑞之后,段祺瑞也不仅大为震惊,而且又有些茫然不解,因为自己本来还是自信满满,只等着建功立业的,现在突然一下形式逆转,面临着全军覆没的危险境地,这样极大的反差,又是发生在短短数日之内,也让段祺瑞犹如是做了一个不真实的梦。
不过段祺瑞毕竟还是要面对现实,这一切都不是梦,而是真实发生的事实。因此自己必须打起精神来,赶紧想出应对之策,否则自己真有可能在这里丧命。
现在段祺瑞只有两个选择,一是立刻突围;二是固守待援。但这两个选择都有相当大的危险,除非是突围时要有接应的军队,而固守更是需要解救的援军,但现在自己上那儿去找援军呢?找铁良、良弼救援吗?自己现在落到这步田地,不就是被铁良、良弼害得吗?如果他们挥军向自己这边靠陇过来,自己那会陷入义勇军的包围之中呢?这两个人实在是太可恨了。
不过让段祺瑞有些不理解的是,铁良、良弼这样做,对他们有什么好处呢?难到他们就不想剿河南的匪患吗?自己这一路失败,那么这一次征剿也就基本失败了,而铁良、良弼作为这次征剿的指挥者,自然是责无旁贷的,他们难到不知道这个道理吗?
就在这时,段祺瑞忽然想起袁世凯给自己的两封信,在第一封信里有:况三路受阻,唯兄一路告捷,亦非善果;第二封信里有: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看来原来袁世凯早就算准了这个结局,只是当时自己一门心思的想着怎么把河南巡抚落到实处,因此根本就没有太在意。
想到了这里,段祺瑞也不禁悔恨交加,袁世凯可是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而自己被朝廷封了河南巡抚之后就把什么都忘了,将袁世凯的咛嘱也抛到脑后,而袁世凯并没有怪罪自己,不仅给自己送去贺仪,还写信提醒自己要小心,这是何等的宽宏大度,自己落到这一步,全是贪心不足,见利忘义所置啊,实在是怪不了别人。
………………………………
第五二五章 反围剿(五)
在悔恨之下,段祺瑞最终还是决定固守待援,因为现在突围,段祺瑞心里实在是没有什么把握,在突围的过程中,清军很可能在义勇军的围攻下崩溃,而固守的话还能够多坚持几天。
当然如果选择固守待援,是需要有援军才行,不然也是死路一条。不过段祺瑞认为如果自己给铁良、良弼再写一封信,向他们陈明利害关系,毕竟他们是这次进剿的主将,一但进剿失利,两人都是难辞其咎的,因此如果两人收到自己的这封信,一定会出兵来救援自己,而且同时段祺瑞又给第二镇统领王英楷写了一封信,请王英楷看在同僚之谊的情份,出兵救援自己。虽然现在义勇军己对清军完成了四面包围,但还是有一些空隙,少数人还是可以利用这些空隙逃出去的,也可以说这两封信寄托着段祺瑞的全部希望。
另外现在的段祺瑞多少也有几分自暴自弃的心态,宁可在原地固守待援,也不冒险突围,如果铁良、良弼两人不发援军来,自己就在这是全军覆没,以身殉职,也是让这次进剿彻底失利,这样铁良、良弼也就脱不了责任。
送出了信之后,段祺瑞也下令全军加强守备,准备迎击义勇军的进攻。而段祺瑞也估计,援军赶来最快也要三天时间,最慢就不好说了,十天半个月都有可能,不过段祺瑞认为自己能够守5…6天的时间,到不是清军的战斗力不够,而是携带的弹药只有这么多。现在清军的总兵力约为2万7千左右,其中北洋三镇的军队还有约1万余人,另外还有7千余后勤辅助士兵,还有近万余其他军队,和义勇军相比,人数的劣势并不是十分明显。
而就在第二天,义勇军向清军的阵地发动了进攻。首先在清军的正面阵地,集中了75毫米野战炮兵团全部72门75毫米野战炮,以及华东政府在战前紧急支援过来的6门125毫米野战炮,向清军的阵地展开了猛烈的炮击。
虽然北洋新军是按照近代军队的样式编制训练的军队,也十分重视火炮的运用,但毕竟是缺少实战经验,而且火炮战术的理念还是欧洲10年前的落后思路,一来是北洋新军的战术操典主要是参考的德国陆军,德国教给北洋新军的只是一些日常训练的科目或普通的战术,而最新炮兵战术当然不可能教给北洋新军的;二来是这个时代的战术也是在不断的变化中,每次局部战争之后,各国都会有一大堆军事专家进行分析研究总结,不断的修改并完善既定的战术,而在这方面,清廷显然是功课做得不够。而义勇军装配的火炮虽然不多,但运用火炮的战术思路无疑是这个时代最先进的,这次就是集中火力,进行覆盖性炮击,在战场局部形成优势火力。
义勇军的火力几乎覆盖了清军的整个前部阵地,爆炸的声音基本没有停止过,而扬起的硝烟、尘土将清军的正面阵地全部淹没。守在阵地上的清军也没有想到过,义勇军的火炮打击竟会如此猛烈,而且清军的阵地布置显然也没有考虑防炮击设计,因此造成了大量的伤亡,不过还是有相当一倍份清兵是对猛烈的炮击产生了恐惧心理,逃出了阵地,结果被炮击炸死。
段祺瑞坐在自己的指挥部里,听着外面的炮击爆炸声音不绝于耳,而桌上的茶杯都震掉到地上摔碎了两个,万没有想到,这伙匪贼的炮击会如此猛烈而密集,虽然段祺端号称北洋之虎,其实到现在打过的仗也不过是一些平匪灭寇之类的小仗,那里见过什么大的阵仗,这么惊人的声势,就连平时训练也没有这样大规模的炮击,因此这时段祺瑞脸色苍白,扶着茶杯的手还在发抖。
义勇军的炮击差不多持续了30多分钟,共计打出了6000余发炮弹,而为了准备这场反围剿的战争,义勇军准备的炮弹一共也只有1万余发。等到炮击结束之后,清军的正面阵地己被炸得一遍狼籍,面目全非了。
随后义勇军才正式从各战线向清军的阵地发动进攻,而由于清军的正面阵地基本己被义勇军的炮击摧毁,守军伤亡近半,剩余的士兵也都无心再战,义勇军的士兵冲进清军的阵地之后,清军根本就无力再战,纷纷败退,幸好是这时段祺瑞还没有放弃战斗,将预备队派上来增援,和攻入清军阵地的义勇军士兵展开了白刃作战,这才算是免强暂时阻挡住了义勇军的攻击。
不过这时义勇军的士气如虹,斗志昂扬,因此人人奋勇,个个争先,而清军这时却是军心底落,何况双方的军事素质、作战经验也相差无几,清军并不比义勇军强多少,结果在刺刀交击、寒光闪过之后,倒下的十有六七都是清兵,结果双方激战了20多分钟之后,清军终于招架不住,向后撤退而去。
这时段祺瑞的手里只有自已的警卫队了,在指挥部前布置好了防线,准备迎战己经突破了清军正面防线的义勇军。而义勇军突破了清军的正面阵地之后,立刻分兵三路,两路去支援两侧的义勇军,还有一路则继续向前进攻,直捣清军的指挥部,和段祺瑞的警卫队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而且清军其他阵地也都遭到了义勇军的猛烈攻击,虽然清军的其他阵地并没有遭到义勇军的炮击,但义勇军的进攻仍就十分凶猛,而且义勇军装配了迫击炮、掷弹筒、通用机枪,尽管装配的比例比人民军要差得多,但对清军来说,这些武器仍然是强大的火力支援,甚致可以压到清军的火力,因此也给清军的阵地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也不可能抽调兵力去增援正面阵地,还有的阵地甚致还向段祺瑞救援。
段祺瑞现在也是焦头烂额,没想到战斗会是这样的结果,原来还想着可以坚守3、5天时间,那知看这样子,只怕是连1天都守不住了,就算是铁良、良弼派兵来援助自己,只怕也是来不及了,因此段祺瑞的心里也不禁暗暗的后悔,如果早知道坚守待援会是这样的结果,那还不如冒险突围呢。
虽然突破了清军正面阵地的义勇军己分兵三路,因此段祺瑞的警卫队还能免强支撑,但估计也撑不了太长的时间,因此警卫队长请求段祺瑞立刻转移指挥部。尽管在战争开始之前,段祺瑞还有些自暴自弃之心,如果等不来援军,宁愿战死在这里,但战事的进展并没有按段祺瑞预想的剧本来演,有没有援军还不知道,但阵地却是守不住了。而且这时段祺瑞心里却生出了强烈的救生欲望来,于是段祺瑞也赶忙下令,立刻转移指挥部。
就在这时,清军其他的阵地也都陆续失守,一来是义勇军的进攻十分坚决,而且进攻的火力也十分猛烈,清军本来就有些招架不住了;二来是正面阵地失守,也给其他阵地的清军造成了不小的影响,毕竟正面阵地失守,其他阵地再坚守下去也没有多少意义了;三来进攻正面阵地的义勇军还分出了部份兵力支援其他战场,因此清军其他的阵地自然也都无法再坚守下去,清军也很快就全面崩溃,四散败逃。
不过这时清军己被义勇军全盘包围,而且义勇军还组织了1万5千余名民兵,协助义勇军防守,虽然说不能算是水泄不通,但留给清军腾挪的空间也不多,如果人少还可以逃出去一些,但想成建制的突围出去,是根本不可能的,被义勇军一阵火炮机枪给打了回来,因此大部份清军只能在阵地里来回奔走,像无头的苍蝇一样乱冲乱撞,而段祺瑞带着指挥部,也被乱军裹胁,在阵地里乱跑一气,虽然也想把乱军组织一下,只可惜现在没有人理段祺瑞。
而各路的义勇军也在逐步的向前推进,收缩包围圈,步步的挤压着清军的空间,留给清军范围也越来越少,最终被分成几个部份,集中在几个小土岗、村落,当然也有不少清军在义勇军的推进过程中被歼灭,还有部份清兵则是在挤推冲撞中自相践踏而死。
这时有部份剩余的清军见自己陷入包围,走投无路,因此只好向义勇军投降,而义勇军也立刻从包围圈撤开了一个缺口,让投降的清兵放下武器,从包围圈中出来,在指定的地点聚集;而有了一个带头的,自然也就有跟随的,于是其余清军也都陆续向义勇军投降。
而这时段祺瑞被裹挟在已准备投降的清军当中,本想拔枪自杀,宁死不降,但被部下拦住,夺下了段祺瑞的手枪。但这闹腾自然引起了义勇军注意力,于是立刻有人过来盘问,结果发现竟是清军的主将段祺瑞,这可是网到了一条大鱼,于是立刻将段祺瑞以及一些参谋人员抓了起来,然后向指挥部报告。
经过了统计之后,这一战义勇军共计歼灭清兵8475人,俘虏18547人,逃走的清兵不足千人;而义勇军阵亡1136人,受伤1893人,可以说是取得了一场完美的胜利。而且这一战之后,虽然还有三路清军,但这次清廷对河湖根据地的围剿也基本失败。
………………………………
第五二六章 反围剿(六)
就在段祺瑞部被义勇军歼灭的时候,他所发出的书信也送到了铁良、良弼以及王英楷的手里。虽然段祺瑞在信中将利害关系都陈明得十分清楚,让铁良、良弼也清醒了一点,但还钻在牛角尖里没有出来,两人协商之后认为,可以让段祺瑞部和义勇军火拼,两败俱伤之后,再出击进攻,可以坐收渔人之利。因此两人最终决定,还是按兵不动,任段祺瑞部自生自灭。
而王英楷收到了段祺瑞的信以后,到是有些动心,毕竟是有几分同僚之谊,因此王英楷也向铁良、良弼请示,是否出兵援救段祺瑞部,但铁良、良弼则以匪贼诡诈多谋,以防有诈,不得轻举妄动为由,严令王英楷不得出兵,而王英楷本来也不是十分上心,于是也就不再多言了。
当然王英楷也认为段琪瑞部至少能够坚守5、6天的时间,因此还是可以等几天再说。那知仅仅一天之后,段祺瑞部竟然就被义勇军歼灭,王英楷得知以后,也不由得长叹了一声,原来知道段琪瑞封了河南巡抚之后,王英楷心里也是又羡慕又嫉妒,段祺端比自己还要小了好几岁,居然就被封了巡抚,看来还是段祺瑞的头脑灵活,没有听袁世凯的话,自己怎么就没有想到呢?看来自己在接下来的战争中也要好好表现一下,立几个功劳才对。
那知段祺瑞正要直捣归德府的时候,铁良、良弼竟然因为嫉妒段祺瑞,而故意调走了军队,将段祺瑞部彻底孤立起来,也将段祺瑞推到了危险的境地。王英楷也不由得有些后背发凉,这巡抚还真不是好当的啊!而段祺瑞部最终被义勇军歼灭,全军覆没,段祺瑞本人也生死不知。王英楷也生出了几分兔死狐悲之心,同时也有几分庆幸,幸好是自己没有耍小聪明,要不然现在倒霉的可能就是自己了,而且由这件事也能够看得出来,满人是靠不住的,反到是袁世凯这次表现得颇有容人之量,因为段祺瑞的行为等于是背叛了袁世凯,但袁世凯不仅没有生气,而且还给段祺瑞家里送去了1万两白银的贺仪,看来以后真的要紧跟着袁世凯才对。
段祺瑞部全军覆没之后,铁良、良弼也觉得十分意外,他们原想着段祺瑞部至少应和义勇军大战几天,结果只用了一天时间就全军覆没了,两人当然不会认为自己有责任,而是认为段祺瑞是名不副实,他先前取得的那些功劳不过是饶幸而己,现在义勇军一认真对待果然就不行了,因此下令王英楷进军。
王英楷接到命令之后也吓了一跳,难道是铁良、良弼坑了段祺瑞还不算完,打算把自己也稍上吗?现在段祺瑞部己全军覆没,清军折去一股,而义勇军新胜,士气正盛,这个时候再出兵进攻,不是找死吗?而且袁世凯也吩咐过,不要轻易进军,段祺瑞就是没听,结果才有今天的下场,自己那还能进军呢?因此王英楷向铁良、良弼上报现在贼匪新胜、士气正盛,而且贼匪素来狡诈多谋,以防有诈,且不可轻进。段祺瑞就是轻急冒进,结果全军覆没,前车之鉴不可不察。
收到了王英楷的报告以后,铁良、良弼想了一想也觉得有道理,因为义勇军只用了一天的时间就全歼了段祺瑞部,损失也不会大到那里去,而且前次进军,沿路遭到的袭击让两人也心有余悸,因此也就没有再进军,另想其他的办法。
义勇军歼灭段祺瑞部的捷报传到了青岛,军事工作组的成员们也都松了一口气,虽然现在华东政府的重心在东北战场上,但河湖根据地的这场反围剿之战也不能不重视,万一这一战打输了,肯定会影响到华东政府,现在全歼段祺瑞部,清军的围剿基本失败了,因此军事工作组也可以放心了。
当然,现在清军并没有正式退兵,而且袁世凯也又有信来了,因此也有必要商量一了,河湖根据地的下一步作战应该怎么打。
徐济超首先道:“段祺瑞被我们的抓住了,要不要把他送到青岛,大家见见面,这好歹也是旧时空的历史名人,还当过国家元首,还有什么‘三造共和’的功绩。”
秦铮笑道:“算了吧,历史名人我们也见得多了,不差这一个,再说段祺瑞在我们那个时代也没什么好名声,也就是为官较为清廉;晚年保持气节,不与日本人合作,其他方面就乏善可陈,所谓的‘三造共和’其目的也不过是为自己争权罢,而且在这个时代,段祺瑞的前途基本算是完了,我们根本没有必要见他,不过让河湖根据地不要太为难他,在这里的生活上尽量照顾他一些也就是了。”
这当然只是一个笑话,接着众人才步入正题,夏博海道:“现在清军对河湖根据地的进攻基本是失败了,我们下一步应该怎么办?”
王云鹏道:“既然是清军的围剿失败了,那么河湖根据地也应该立刻停战才对啊!”
肖建军摇了摇头,道:“清军虽然停止了进攻,但并没有撤军,随时都有可能再向河湖根据地发动进攻,因此我们在这个时候也不能大意,由其不能停军罢战,而是应该趁着现在我们的局面占优,向清军发动进攻,力争再歼灭一路清军,只有这样才能稳固我们的胜果。”
王云鹏叹了一口气,道:“如果可以的话,我当然也赞成继续打下去,最好是能够把清军都歼灭了才好,但我们现在的主战场是在东北地区,因此我们所有的资源,也包括河湖根据地在内,都要用到东北战场上,就算是河湖根据地能够靠自己的力量解决后勤,但弹药需用我们供应,而且河湖根据地也不可能为我们提供资源。”
听了王云鹏的话之后,肖建军也不说话了,打仗就是打后勤,这个道理肖建军当然懂得,而且华东政府的底子太薄,综合实力不足,当然不可能支持两线作战。
这时夏博海道:“该打的仗还是要打的,否则清廷还会以为我们好说话。现在继续作战,并不是浪废资源,而是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