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第6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懈渲恕
但就在几天前,英国**收到报告,有五艘商船在安达曼海域遭到人民军舰队的拦截。这个消息对英国**的震动相当大,因为安达曼海域己经是印度洋的范围了,这说明华东**将海上拦截的范围由太平洋扩大到了印度洋,这也就意味着印度到英国的航线将受到人民军舰队的危险,而印度是英国最重要的海外殖民地,是英国重要的资源、原材料供应地和商品输出地,一但印度到英国的航线收到影响,对英国国内的经济将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这时英国也不能再无动于衷了。
有人建议,应该马上再派出一支舰队,到印度洋护航,但经过英国**的评估,认为护航的难度太大,首先是护航舰队的规模难以确定,舰队的规模小了,难以达到护航的效果,而如果舰队的规模过大,那么欧洲方向的防务怎厶办?虽然英国皇家海军的规模庞大,但台湾海峡一战,共计损失了14艘战列舰,再加上纳土纳群岛海战,这个数字更是要上升到19艘,己超过了皇家海军战列舰数量的1/3强,对皇家海军来说,虽然不算是元气大伤,但也是重大损失,也不容再有失了。
而且就算是再组织一支不逊于远征军规模的舰队,又能如何?远征军不是己经全军覆没了吗?皇家海军是承受不起再来一次台湾海峡之战的损失了。
关建是到现在为止,英国海军部都不明白这一仗到底是怎么输的,虽然通过电报从战场上逃脱的军舰将士了解一些情况,但一来是逃脱的军舰数量太少,而且基本是驱逐舰,对战场的整体所知有限,发回英国的报告也说不清楚,因此要了解这场海战的全部情况,只有等到战争结束,恢复和平,华东**将俘虏释放,才能够全面的了解情况。而在目前的局势下,盲目的再组织一支舰队到远东参战,并不是理智的选择。
当然英国内阁也专程为此向海军部进行咨询。其实台湾海峡之战的失利,海军大臣费舍尔和海军部也同样承受巨大的压力,毕竞这是英国海军历史上最严重的失败,在刚收到失败消息的那几天,议会里发起了一股要求费舍尔辞职的**,而在英国海军部的门口聚集了10余万英国民众,向海军部大楼投掷石块、鸡蛋等。
但费舍尔毕竟是个有责任感的人,他知道在这个时候不易再对华东**发动战争,如果这时再组织一支舰队去远东地区,孤注一掷,侥幸打几个胜仗,也许可以保住自己的任途,但这样的做法实在太冒险了,因此对内阁的咨询,费舍尔只表示,如果内阁下令再出动舰队,自己会服从内阁的决议,但不能保证胜利。于是内阁也彻底放弃了再动用武力的打算,转而认真开始考虑,是否应该接受支付赔款的条件和华东**谈判。
而就在这时,法国通知英国,准备和华东**谈判,这也坚定了内阁的决心,做为国际**的老牌玩家,英国人十分清楚,如果在失败已成定局,而己方有多名同盟者的情况,越早与胜利者举行谈判,损失越小;而越是落到后面,损失越大,因为那时胜利者的压力减小,自然要价更高。
现在荷兰己经首先和华东**单独谈判,并且基本谈完,而法国也抗不住了,如果法国再和华东**谈判成功,那么留给英国的可不是什么好局面,而如果和法国一起与华东**谈判,至少还有一个可以帮忙分担压力的同伴,只是要与华东**谈判,必须先说服国会,因此英国才请法国再等一天。
于是英国**立刻在国会中进行讨论,而经过了激烈的辩论之后,国会投票,终于以多数票通过,同意英国以支付赔款的条件和华东**谈判。英国**立刻通告法国,而法国**对这个结果也十分支持,毕竟多了一个同伴,当然是好事,起码可以一起砍价,少赔一点。
英法两国统一了意见之后,立刻展开了行动,两国当然不会主动向华东**发出谈判的要求,还是要找一个中间人来调停,荷兰就是找德国充当这个调停人,但英法两国现在都与徳国的矛盾极深,正为摩纳哥危机而互相敌视,自然不可能找德国当这个调停人,白白送出一个人情,因此最终还是找上了美国。
算起来这己经是美国第三次充当调停的角色,前两次都没能成功,由其是第一次美国是怀着很大的期望,希望借这次调停提升自己的国际地位,还在普茨茅斯举行了会谈,结果还是不欢而散;第二次更是只试探了一下就结束了;不过这次英法两国都同意接受赔款的条件,这也解决了调停的最大障碍,因此美国总统罗斯褔也再次接受了调停的任务,向华东**发出了信号。
………………………………
第七零五章 求和(十二)
收到了美国第三次发来的调停建议,华东**上下也都松了一口气,老实说这时夏博海、秦铮、肖建军、王云鹏、徐济超等华东**的领导人也都是崩紧了弦,虽然施压的手段都用上了,但能够起到多大的效果,到什么时候能起效果,谁心里都没有底。
夏博海等人都十分清楚,尽管现在华东**占据了绝对的优势,而且表现的相当强势,说打就打,说抢就抢,英法日俄等国基本都拿华东**没有什么办法,但这种优势的基础却是相当的脆弱,一但过了临界点,那么华东**将会呈雪崩式的崩溃。
当然,华东**也在想尽办法延长临界点到来的时间,拦截商船,登陆日本劫掠,一方面是在英法日俄等国施压,迫使他们早日屈服;另一方面也是通过劫掠来的物资延长临界点到来的时间,但这些做法只能有限的延长时间,临界点终将还是会来到,那么能否在临界点到来之前,迫使英法日俄等国屈服,谁也不敢做这个保证。
尽管这时荷兰己经服软,并且和华东**签定了赔款割地的条约,但由于荷兰的实力太弱了,在远征军中几乎微不足到,因此服软也只是具有像征意义,但对大局并没有实质性的影响,而现在英法两国终于向华东**服软,并接受赔款的条件,这才是真正的重大转折点。意味着远征军的同盟彻底解体。
华东**立刻表示可以接受美国的调停,但要求将谈判的地点设在上海。事实上谈判的地点设置是十分重要的,设在那一方的地盘,就意味着那一方占据着谈判的优势,而如双方势均力敌,则一般设在中立国家。
美国到也没有要求将这次谈判的地点也设在美国,因为罗斯福总统十分清楚,在这次谈判中,美国所扮演的角色与其说是一个调停者,到不如说是一个传话者,对谈判的三方都没有多少影响力,因此也不可能主导这次谈判,自然也就不会要求将谈判地点设在美国。而英法两国对此也没有异议,只是提出了一个要求,就是要求华东**停止拦截商船,以及攻击英法两国殖民地的港口。
而华东**拒绝了停止拦截商船,但同意停止攻击英法两国殖民地的港口。其实这个回复,华东**也是有自己的考量,首先是舰队攻击了西贡港之后,并没有继续攻击印支联邦的其他港口,而是又返回爪哇,执行落实谈判的协议,准备接收加里曼丹岛的统治权,因此停止攻击英法两国殖民地的港口,不过是顺手卖个人情;其次则是分化英法两国。
尽管这次英法两国一起和华东**谈判,打算互相协助,但两国也并不是铁板一块的,各自的利益和诉求也并不相同。华东**停止攻击英法两国殖民地的港口,实际是对法国有利,因为印支联邦是法国最主要的海外殖民地,除了西贡之外,还有鸿基、岘港、金兰等重要的港口;而英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价值都不大,重要一点的港口只有新加坡,但新加坡好歹还有3艘战列舰坐镇;但拦截商船则是英国的损失大,而法国的损失小。
果然,收到了华东**的回复之后,英法两国立刻产生了分歧,英国认为不能接受华东**的这个条件,仍然要继续向华东**施压,必须停止拦截商船;而法国则主张接受这个条件,毕竞这个结果对自已有利,如果继续向华东**施压,万一华东**改过来,停止拦截商船,但继续攻击港口,那可就是弄巧成拙了。
于是在利益面前,当然不能让步,因此英法两国也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最终法国表示,如果英国不能接受华东**的条件,那么法国将单独和华东**举行谈判。在无奈之下,英国**只能妥协,否则等法国和华东**谈判成功,只会对英国更加不利。
英法两国都接受了华东**的条件,接下来就是确定谈判代表,双方又发生了争议,如果从英法两国派人去中国谈判,至少又要拖1个月的时间,因此英国主张由两国驻清国公使担任谈判代表,这时英国驻清国公使是朱尔典爵士,此人是英国的外交老手,在清廷己任职多年,人脉颇广,和清廷的重臣己故的李鸿章,还在的庆亲王、张之洞、袁世凯等人都建立了不错的私人交情,英国也放心将这样重要的事情交给他办,而且早点谈成,恢复和平,对英国也是有利的。
而这时法国驻清国公使巴斯德的才智较为平庸,能力也一般,因此法国对他有些不放心,觉得还是从国内派人去靠谱,而且拖1个月对法国的影响较小。
不过这次轮到英国人说不了,英国**表示,现在英国耗不起时间,如果如果法国坚持从欧洲派人过去,那么英国将率先和华东**开展谈判。而法国也知道不能让英国和华东**先谈成,因此也只能退让一步。
华东**派出的谈判代表仍然是李三杰,由上海地区的负责人李松晨担任他的副手,谈判的地点选在上海轮船招商局大楼。
这座建筑建成于1901年,共计3层楼高,原来是上海轮船招商局的总部,轮船招商局是清廷洋务运动中,少数较为成功的近代企业,属于官商合盈性质,双方共同出资,由官府负责业务,商人负责实质的运营,负责人就是李鸿章最信赖的盛宣怀。不过在庚子国变之后,清廷势衰,加上华东**崛起,并插手航运业务,因此轮船招商局也渐渐衰弱下去。
华东**占领上海之后,将清廷的资产都收为己有,由于轮船招商局属于官商合盈性质,因此华东**和盛宣怀协商决定,以600万银元的价格,买断轮船招商局的全部商营股份,将轮船招商局全部都纳入华东**的掌控之下,而这座刚刚建成5年的新建筑,也成为华东**的国有资产。这次上海谈判,在李松晨的建议下,将地点定在这里。因为这里过去是属于租界,但这栋建筑的产权却是属于清廷,但现在都是华东**了。
由于英法两国的谈判代表却在中国,因此谈判也很快就得以举行,其实这次谈判也没有多少条款值得过多的纠结,毕竟华东**在战场上取得的成果,如收回了上海租界,没收租界内英法商人的资产,俘虏的英法两国军舰,以及拦截俘虏的英法两国的商船、商品等等,都是不会吐出来,而对英法两国的其他利益也没有多少兴趣,主要就是赔款的数额和形式。
当然在遣词用语上还一番争执,如上海租界的归属,英法两国都主张用“转交”,而华东**则坚持使用“收回”,一词之差,但意议则完全不同。不过对英法两国的俘虏,以及抓捕的两国商人、商船人员,华东**都承诺全部释放。另外英法两国也承认华东**拥有长江航道的管辖权,实际也就是承认长江是华东**的势力范围。而华东**也答应在谈判成功之后,向英法两国的公司开放。
这个利益是相当大的,长江不仅仅是一条水运的航道,而是一个庞大的江河水运系统,并且可以幅射到两岸的陆地。因此华东**控制了长江,可以将自己的影响力轻易的扩展开了湖北中部的武昌,甚致宜昌。
其实现在华东**只控制长江的入海口,不过没有入海口,长江航道的价值就下降的一大半,因此英法两国也只能承认长江是华东**的势力范围,以换取华东**将长江航道对英法两国的公司开放。当然,以后长江航运,以及长江沿线的利益如何分配,将由各方另外再举行专门的商务谈判来确定。
三方只用了三天时间,就将这些容易解决的事项全部确定下来,接着就进入最坚难的赔款谈判,虽然英法两国都己经做好了赔款的准备,但俱体的数额自然是越少越好,因此双方展开了激烈的博奕,各自引经据典,据理力争,讨价还价,有时会争得面红耳赤。
经过了5天的反复争执和讨价还价之后,华东**和法国首先确定了赔款的数额,15亿法郎,约合6000万英镑。最开始华东**开价是20亿法郎,而法国只想支付10亿法郎,经过一翻反复拉剧之后,华东**降到了15亿法郎,但法国却坚持只愿支12亿法郎;双方为此又争执了2天的时间,而各自都不肯再让一步,李松晨甚致强硬表示,15亿法郎,是华东**的底线,如果法国再拒绝,就只能宣布谈判失败,华东**会立刻恢复对印支联邦的港口攻击。
而在华东**的武力威胁面前,法国最终还是妥协了。其实15亿法郎也基本在法国**的预料之内,因为在普茨茅斯谈判中,华东**对日俄两国开出的赔款数额是5000万英镑,而现在华东**己经击败了远征军,价格当然会上涨,因此6000万英镑也并不算是离谱。
………………………………
第七零六章 求和(十三)
15亿法郎对法国**来说,也完全在可以承受的。在35年前,普法战争失利之后,法国像当时还是普鲁士支付的赔款就高达50亿法郎。而现在法国的国力更强,因此15亿法郎对法国**来说,并不是太大的负担,只是在面子过不去。
对华东**来说,6000万英镑无疑是一笔巨款,约合4。8亿两白银,而拆算成华东**的货币,大约是5。2亿银元,在参战之前,华东**1年的财政收入也只有1。2亿银元。而且还有英国的赔款没有计算在内。
华东**和英国的谈判也同样进入了僵持时期,因为华东**对英国的目标有些不同,不仅要求赔款,而且还希望得到英国在加里曼丹岛的殖民地。华东**从荷兰那里己经获得了3/4的加里曼丹岛,当然希望再从英国手里获得剩下的1/4,得到一个完整的加里曼丹岛,这样也便于华东**管理,并充分利用,后日英国想要在加里曼丹岛上兴风作浪,也没有那么容易。当然这样一来赔款的数额肯定要比法国少,华东**开出的条件是英国赔款3000万英镑,加上在加里曼丹岛的殖民地。
而英国**也打算将加里曼丹岛的殖民地作为谈判筹码的一部份,本来这块殖民地并不是英国的重点,当然加里曼丹岛在东南亚及太平洋西岸的战略价值极大,但现在华东**从荷兰那里己经获得了3/4的加里曼丹岛,所有的战略价值都己俱备,英国就算死守着剩下的1/4部份,也没有意义了,不如将其做为交易的一部份。英国的打算是最好能用加里曼丹岛的殖民地抵充赔款,这样在国内也好交待,再不济就是以荷兰为例子,以加里曼丹岛的殖民地,加上1000英镑的赔款。
英国的开价显然是不能让华东**满意的,荷兰是让出了3/4个加里曼丹岛,而英国仅仅只有1/4个加里曼丹岛,这能够一样吗?不过英国的代表朱尔典显然是谈判的老手,在谈判中软磨硬泡,一方面表示不可小视英国的实力;另一方面又不断强英国所有的加里曼丹岛部份的价值远比荷兰那一部份要高,又东扯西拉了一堆英国希望和中国友好,和华东**友好合作等等,让华东**的代表颇有些有力没处使的感觉。
不过谈判毕竞是以各自的实力为基础的,英国终究是处于弱势的一方,不可能靠个人能力来弥补,由其是在华东**和法国己经谈好了所有的条款之后,英国也就大势己去了。虽然朱尔典还想再纠结一下,但李三杰和李松晨协商决定向英国摊牌,向朱尔典提出了两个方案,一是华东**一直坚持的赔款3000万英镑,加上英国在加里曼丹岛的殖民地;二是华东**放弃英国在加里曼丹岛的殖民地,赔款同法国一样,为6000万英镑。
而英国只能选择第一个方案,因为华东**已经获得了3/4个加里曼丹岛,而且距离又近,华东**可以很容易将自己的力量投送到加里曼丹岛上,也可以说剩下的1/4在英国手上形同鸡肋,早晚都要被华东**想办法吞并掉的,还不如现在做为交易的筹码送出去,还能创造一点价值。
于是朱尔典表示,英国可以接受第一个方案,但请华东**多少再让一点,那怕是能够让个1、200万英镑也好。这让李三杰和李松晨也觉得有些哭笑不得,最终还是降下去200万镑,定格在2800万英镑。
接下来就是正式签约,然后又约定好履行条约的时间、秩序等,不过这些己经不影响大局了。
到这时为此,华东**和英国、法国、荷兰均谈判成,虽然这时与日本、俄国仍处于战争状态,但华东**己经获得了9800万英镑的赔偿资金,以及完整的加里曼丹岛,可以说是收获巨大。
为了这次远东战争,华东**共计借了6000万英镑的外债,加上利息,共计约8000万英镑,另外内债大约5000万银元,以及华东**自己的财政资金也有约5000万银元,折算下来大约是9200万英镑左右,算下来净利还有约600万英镑。
不过现在华东**的这些资金并没有用完,银元大约还剩1000万元,而存余的物资可以拆算1500万银元,所借的外债大约还有500多万英镑,因此共计还有大约1500万英镑,约今合1。3亿银元,相当于华东**1年的财政收入。仅从资金上看,当然是赚了,而且这还没有算加里曼丹岛,以及在战场上俘虏的军舰的价值。
而且资金上的收益仅仅只是一部份,关建是通过与和英国、法国、荷兰签定条约,彻底巩固了华东**的战利成果,也宣告在东亚、东南亚地区的范围内,华东**己是一枝独秀,没有对手,同时华东**也可以集中精力,全力的应对日本、俄国,继缓扩大自己的战果。
而协约签定之后,英法荷三国的内阁都相继宣布辞职,三国都将面临重新选举的局面。另一个重磅的人事变动就是英国海军大臣费舍尔也宣布辞职。
消息传到华东**后,夏博海等人也唏吁不已,不得不说这个时代的政治家的责任心要比旧时空里的政客们要强得多,自己的责任至少是要全部做完收尾之后才辞职,而不把包袱甩给下一任。由其让夏博海、肖建军意外的是费舍尔居然也辞职了。
远征军舰队是以英国海军为主力的,而远征军舰队的失利,英国海军自然也是难辞其咎,由其是这是近200年以来,英国海军最惨痛的失败,更是引发了英国民众的无限怒火,因此仅仅是内阁的辞职并不足以平息民众的愤怒,而身为海军大臣的费舍尔,自然只能选择辞职,来缓和英国民众对海军的指责。尽管严格来说,远征军舰队的失利其实和费舍尔的关系并不大。
不过夏博海、肖建军都知道,在旧时空的历史中,费舍尔在这个时代的作用要比英国首相重要得多。虽然这时的英国海军依然遥遥领先,但以德国、美国为代表的新兴力量正在崛起,并且不断的拉近与英国的距离,由其是英国海军执行的“两强标准”,己经快要维持不下去了。
而正是费舍尔主导的英国海军的改革,才使得英国海军得以继续保持对其他国家的领先优势,并将这种优势一直带到了一战时期,并确保了英国海军在一战中,始终全面压制着德国海军,不仅保障了自己海上运输线的安全,同时将德国牢牢封锁在大陆上,最终硬是在消耗战中将德国耗败,因此也可以说在协约国的胜利中,英国海军可以说是居功至伟的,而英国海军在一战中的功绩,又要归功于费舍尔在一战前的约10年左右的时间内,对英国海军所做的改革。而现在费舍尔居然也因为远征军舰队的失利而被迫辞职,那么英国海军的改革是否还会继续进行下去,确保在一战中的领先优势,甚致经过了远东战争之后,一战还会不会发生,都不得而知。
当然这些不是华东**操心的了,毕竟现在日本、俄国还没有妥协,远东战争还没有完全结束,虽然没有了英法荷三国,但现在华东**仍然不轻松,毕竟占据华东**大量资源的,还是日本、俄国,现在日本牵制着华东**大约9万陆军及海军陆战队,和部份海军;而华东**在东北地区仍然驻留着3个半军,占华东**总兵力的7成左右,而且日本、俄国又是以顽固而著称,要迫使他们屈服,也并不容易。因此现在华东**仍然面临着物资耗尽的临界点,尽管由于英法荷三国的屈服,华东**将这个临界点大大的延长了一步。
不过英法荷三国虽然都己像华东**屈服了,但日本、俄国似乎都并不打算妥协,在华东**与英法两国的谈判结束之后,日本、俄国先后发表声明,宣称自己绝不会与华东**妥协,并将与华东**战斗到底。
按照华东**的计划,下一个要对付的目标是日本,最后才是俄国,目前来看,这个秩序也没有改变的必要,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