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第65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庖徊剑栽系纳钜膊艘欢ǖ挠跋欤矶嗳粘5纳钣闷芳嚎枷蘖抗┯Γ虼司≡缃崾秸彩谴蟛糠菰系墓彩丁
而在行政院里,更是希望尽快结束战争,这样华东**才能将二五计划全面展开,并且集中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发展经济、建立工业化的事务之中。
就在【中俄哈尔滨条约】签定的第二天,华东**就宣布停止物资管控和限制,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同时还预告,将会在3个月后,出版【远东战争记实】,全面的介绍这次远东战争的前后经过。
其实这个计划在台湾海峡海战之后,文教卫委提出的,因为那时华东**己经锁定了远东战争的胜局,而为了充份的利用这次战争给华东**带来的红利,并将这次战争的利益最大化,文教卫委建议可以着手编辑一本全面介绍远东战争的书,一方面满足社会各界人员希望全方位了解这场战争的心理;另一方面也是借机宣传华东**,再次加强华东**才是中国的守护者这个地位,并且为华东**取清廷而代之,创造有利的舆论条件。
对这个提议,行政院当然是支持的,因为这场胜利本来就是华东**的最重大功绩,一次就击败了英法日俄四大列强,这样的战绩即使是放在世界范围内,都可以算得上是一场奇迹般的胜利,更不要说是这个时代,屡战屡败,丧权辱国的中国,当然是值得大书特书的,怎么样升华、怎么样拔高都不过份。
而且华东**己经决定在第二个五年周期内,推翻清廷,正式建国,从华东**的实力来说,击败清廷是没有什么悬念的,关建是舆论导向,一方面清廷再腐朽无能,但毕竟是统治中国260余年的合法**,在这个还是皇权至上占主导的中国社会,华东**取代清廷的行为正当性,还是有很大的质疑性,而这一次远东战争的胜利,无疑是一次在中国社会中树立华东**取代清廷是天命所归的正当性,清廷气数己尽,合该当灭的结局,也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可以在华东**取代清廷的过程中,将中国社会的损失降到最低。
远东战争虽然全部结束,但秦铮还需要在东北再停留一段时间,将东北的局势稳定下来,因此暂时还不能回青岛来,而这时出访华东**的德国使团也即将到达上海。
一直留在青岛的海因里希亲王也离开青岛赶到上海,准备和德国使团汇合。一方面海因里希亲王才是使团的首席代表,当然不能在青岛等着使团来,而在上海与使团汇合,然后一起到达青岛,对华东**进行正式的国事访问;另一方面,海因里希亲王还需要在正式访问青岛之前,和使团进行沟通,了解这次访问青岛的任务,和需要达成的目标,虽然在和国内互通电报中,海因里希亲王对这次访问的目地也有所了解,但电报毕竟太简洁,不可能详说,和从国内赶来的官员沟通,详细了解情况,当然更好一些。而且使团是在2个多月以前从德国出发的,而在这段时间里,国际间又发生了一些事情,徳国有可能对这次访问的目标进行一些调整,另外亲王也有一些信息要向国内扳报告,因此还会和国內进行协商,只有将这些事情都确定好之后,才能展开对华东**的访问。
原来就在1个月前,英国和法国在英国伦敦正式签订友好协约,并调整了两国在非洲、亚洲等殖民地问题上的矛盾,停止对抗,并称为挚诚协定。虽然在挚诚协定中,并没有军事义务,但消除了英法两国之间的各种摩擦,因而使两国可以进一步在其他事务上进行紧密的关系合作。尤其是经过摩洛哥危机中,英法两国实际己经完全站在同一立场上。
其实在远东战争期间,英国和法国就己经在协商签订友好协约的事宜了,但由于组成远征军舰队赴远东参战,因此将签约的事情暂时推后。而远征军舰队虽然失利,但英法两国的友好协约却在稳步的推进,而且还因远征军舰队的失败,加速了两国停止对抗,并在对外关系上尽可能保持一致。因为现在对两国都造成威胁的,不仅仅是德国,华东**在远东的崛起,同样也威胁到两国在远东地区的利益,因此现在英法两国急迫的需要携起手来,共同应对各方的威胁。
英法两国正式走向和解并联手,也给德国带来了巨大的威胁,毕竞这两个国家任何一个都不可小视,何况是联手,在此之前,两国虽然在逐步走近,但仍然还有不少矛盾,因此德国到还不急,但没想到两国为了应对共同的威胁,互相妥协,显示出英法两国的政治家们还是有相当大的格局。
这一来德国也感觉到了沉重的压力,也迫切的需要找一个新的,有实力的同伴,来抵消英法联手的压力。华东**自然是最合适的选择,原来这次访问,德国还只是打算向华东**提出结盟的意向,试探华东**的态度,就算华东**也有结盟的意向,但真正的结盟,以及结盟到什么程度,是否包括军事义务等具体,都需要慢慢再协商,毕竞结盟,由其是有军事义务的结盟,关系到国家的发展亡向,决不是一件容易决定事件,没有几年的时间,是谈不出什么结果来的。
但现在德国,由其是威廉二世有些迫不急待了,希望能够一次到位,在这次访问中,就搞定缔结军事同盟,或者是达成缔结军事同盟的意向。
而【中俄哈尔滨条约】的成功签定,也对国际局势造成重大影响,就在签约之后的第二天,英法两国都发表了对俄国结束战争的支持,并决定由两国的银行联合组成一个银团,对俄国进行贷款,支付给华东**的赔款,并帮助俄国恢复经济。同时英法两国也积极活动,打算把俄国也拉入到英法两国的友好协议中,形成对德国三角包围的三国协约,取得战略优势。
对英法两国的活动,德国自然也是洞若观火,看得一清二楚,尽管德国也在尽力周旋,破坏英法两国的活动,但德国国内的有识之士也十分清楚,在争夺俄国的这场外交战斗中,德国的机会并不大。因为首先是俄国的债务,己经欠法国超过40亿卢布了,拿人手短,吃人嘴软,国家之间也是一样,仅是这一点,俄国在短时间内,很难彻底和法国脱钩,其次是这次的赔款,还有战后的恢复,俄国还需要20亿卢布的贷款。
其实德国到也不是贷不起这笔钱,甚致就是再贷多一点,帮俄国将法国的借款都还完,也担付得起,毕竞现在德国是世界第一工业国,第二经济国。但这有一个前提,就是俄国必须退出“法俄同盟”,因为德国不可能给一个参与针对德国的敌对同盟的国家贷款,但如果俄国不能还清,或者还清大部份的借款,就不可能退出法俄同盟的,这就形成了一个饽论。因此德国也必须做好二手准备,即一但俄国加入英法的协约中,德国必须要有一支可靠的同盟力量牵制俄国,而华东**仍然是德国最好,也是唯一的选择。这也是威廉二世迫切需要和华东**缔结军事同盟,或者是达成缔结军事同盟意向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
最后是就在两周前,英国宣布将在今明两年内,开工建造3艘柏勒罗丰级战列舰、3艘文森特级战列舰。这6艘军舰都是无畏舰改进型。
原来无畏号战列舰虽然服役,但远征军舰队的惨败,依然给英国海军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而在测试期间,无畏号表现出良好的性能和强大的战斗力,而华东**的2艘小型无畏舰也经过了实战的考验,证明无畏号的设计思路是有效的,因此也可以进行批量建造。
另外无畏号本身就带有一定的试验性质,在火力方面只安装了10门主炮,副炮仅保留了76毫米炮用来防御小型**舰艇,但实战证明再优秀的军舰,也需要配备各级火炮,缺一不可。而柏勒罗丰级、文森特级就是针对无畏号的这些不足地方加以改进,配齐了各级火炮,因此战斗力更为强大。英国也决定在2年内开建6艘,以提振英国的军心士气。一艘无畏舰的建造周期是2年左右,这也意味着在一段时间内,英国将是同时在建6艘无畏舰。
………………………………
第六十二章 德国使团(二)
英国一下子同时建造6艘无畏舰,这让德国感觉到了压力。这时华东**为德国设计的无畏舰,两艘德意志级战列舰,德意志号、汉诺威号己经完成了下水舾装,正在进行测试,预计将6、7月服役;而另两艘同级舰,波默恩号、赫尔斯坦因-石勒苏益格号也已开工建造。
本来提尔皮茨还十分乐观,虽然无畏号的出现,让所有的战列舰在一夜之间全部过时了,但由于有华东**的帮助,实际是让德国提前开建了无畏型的战列舰,尽管此前德国由于自已的犹豫不定,原定的4艘德意志级战列舰,只开建了2艘,而且进度也很慢,反被无畏号超过,但德国海军毕竟马上就妄拥有2艘无畏舰了,而且德国又开工建造两舰,无疑在无畏舰的建造上,己领先了英国一步,因此提尔皮茨甚致看到了弯道超车,赶上英国的希望。
但英国将在2年内开建6艘无畏舰,尽显第一海军强国的底气,一下子又把德国甩开。而且英国新开建的两型无畏舰都是无畏号的改进型,整体的战斗力要比德意志级强。首先从吨位上说,德意志级是16700吨,而柏勒罗丰级是18800吨、文森特级是19560吨,在技术水平相同的情况下,军舰的吨位是和战斗力成正比的;而从火力上说,德意志级是8门305亳米火炮,全部可用于侧舷火力,而柏勒罗丰级、文森特级都是10门305亳米火炮,虽然侧舷的火力只8门,和德意志级相同,但前后向都可以集中6门主炮,而德意志级在前后向只能使用4门主炮,因此在火力上,德意志级还是要略逊一筹;另外在动力方面,德意志级还是用的旧式的三涨往复式蒸汽机,而柏勒罗丰级、文森特级则都是用的新式蒸汽轮机,虽然德意志级由于舰型优化,在速度上到是半斤八两,但蒸汽轮机的稳定性和持久性都要比往复式蒸汽机更优越,更重要的是,蒸汽轮机代表着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这种情况下,德国再继续建造德意志级己经没有意义了,而是需要设计一型新的无畏舰,战斗力要更强,而且要能够与柏勒罗丰级、文森特级相匹敌。而在德国国内,有两种主张,一种是主张由德国自行设计;另一种则是认为应该请华东**设计。
而德国海军的掌门人提尔皮茨则是倾向于请华东**帮助德国设计新型的战列舰,毕竞提尔皮茨要考虑的是德国海军的整体利益,而不是德国种族优越的面子,执掌了12年德国海军,提尔皮茨深知自已确实是底估了大英帝国百年海军的底蕴,英国海军无论是在战略规划、战术理念,设计思想上都要远超过德国,而德国仅仅只是在制造能力上有一定的优势,这种优势也并不大,因此德国要想在海军建设上赶上英国,甚致是拉近和英国的差距,提尔皮茨的心里也有些茫然。
但这几年来,华东**和德国在海军方面的合作,由其是华东**击败以英国海军为主的远征军舰队,充份显示华东**对海军的理解、技术都不在英国之下,至少比德国强得多,这也让提尔皮茨看到了另一个希望,不仅仅是想请华东**帮助德国设计新型的战列舰,而是和华东**进行更为深入的合作,甚致包括聘请华东**的人员,担任德国海军的顾问,参与德国海军的建设,提供参考意见。
对此威廉二世也并不反对,毕竞华东**的战绩摆在那里,几乎全歼远征军舰队,这个战绩让威廉二世也是羡慕嫉妒恨,五味杂存,但有一点威廉二世也不得不承认,华东**在海军方面确实比德国强,因此向华东**请教,甚致是请华东**的顾问,也不是不能接受的,由其是威廉二世己经决定和华东**缔结军事同盟,那么在军事方面的合作也是很正常的。
而这些事情的发生,也让德国对最初的访问计划要进行一定的调整,那么德国使团就必需在上海停留一段时间,让使团充份了解国内的想法,才好顺利的完成这次访问。另外使团在海上航行了2个半月的时间,人员也都十分疲惫,也需要休息一段时间,恢复精力。
还有一点,则是由华东**向海因里希亲王建议的,首先由较低层级的官员在上海和使团的成员进行先期的沟通和协作,对双方各自的意向、想法、目标都有所了解,并进行初步的协商,同时也共同确定访问的行程安排等等事宜,确保这次访问的成功。
其实这种做法在旧时空里十分常见,由其是在重大的国事访问之前,当事的两国都会先通过底层级的官员进行前期沟通,互相之间试探对方对这次访问的目标、意向也有充份的了解,这样在正式访问的时候,双方的主要议题都己经基本确定下来,可以让双方都节省不少的时间和精力,也避免产生误判。
而在这个时代,一来是国家之间的外交还并不成熟;二来国家之间的距离也是一大障碍,因此在访问之前的沟通、摸底了解方面做得并不尽如人意,在欧洲国家之间的外交要好一些,因为国家之间的距离近,而且国家之间也互相了解,能够充当中间勾通者的人也多,而一但出了欧洲国家,由于距离太远,勾通不更,一般只能用电报勾通,靠大使传达各自的意向,但大使毕竞不是在国内,电报勾通也有诸多的不便,由其是在目前还是有线电报的时代,电报的内容很容易被泄露出去。
这次德国使团的访问,是华东**第一次正式的国事访问活动,而且在目前的国际局势下,对德国、华东**来这都是一次重要的国事访问活动,德国固然是需要与华东**结盟,来化解英法协约,以及未来极有可能出现的英法俄三国协约的战略压力;而华东**在赢得了远东战争的胜利之后,要发展经济,发展工业化,也需要和德国进行更深层次的合作才行,毕竞德国是这个时代工业水平最高、技术最强的国家。
那么在正式访问之前,双方先进行交流,互相沟通、摸底,了解对方的态度立场,当然是十分有必要的。海因里希亲王对这个安排十分赞同,
他预计德国使团将在上海停留8…10天的时间,前2天是使团的恢复和内部沟通,后3天是和国内进行沟通,最终确定这次访问的目标任务,然后再用2…3天的时间和华东**进行前期的沟通,并将前期沟通的结果报告给国内,这个过程大约需要1…2天的时间。
于是海因里希亲王从青岛来到上海,在三天之后,德国使团终于到达上海,和亲王汇合,当然亲王的王妃伊莲妮公主,和两个儿子瓦德马尔、西杰斯蒙德也在上海和亲王团聚。
夫妻父孑分开了差不多有1年的时间了,现在终于团聚,虽然是在异国他乡,但依然十分激动。不过海因里希亲王毕竞是极有控制力的人,在和妻子、儿子拥抱了一番,又互相问候之后,立刻又和使团的其他成员相见。
使团有两名副使,分别是外交大臣迪特里克*冯*斯托尔腾,商业副大臣卡尔*冯*贝克里松,还有海军代表莱茵哈持*冯*舍尔,陆军代表埃里希•冯•鲁登道夫。
随海因里希亲王一起在码头迎接德国使团的华东**代表是上海市长李松晨,因为知道亲王的夫人随使团一起到来,因此也特意安排了一位女元老,上海民政部主任、妇女主任高珺,专门负责接待,陪同亲王夫人。
由于在上海只是临时停留,而并非是正式访问,因此上海方面也没有组织较为盛大的欢迎仪式,除了李松晨和高珺,没有其他的官员,而海因里希亲王也表示了理解,并且对上海方面的细致安排感到十分满意。
李松晨在海因里希亲王的介绍下,和使团的成员一一相见,并互致了问候,并预祝德国使团的这次访问成功,然后安排车辆,将使团成员送到下榻的饭店休息。
接送使团成员的车辆当然是华东**自产的汽车,一共有8辆汽车,4辆客车,不过客车也并不大,只能乘坐12个人。另外安排了骑兵护送。
亲王夫人、斯托尔腾、贝克里松等人当然也知道汽车,而且也都试坐过,不过华东**生产的汽车和德国生产的汽车还是有很大的不同,一方面是结构更合理,乘坐也更舒适;另一方面是汽车行驶的道路显然是经过精心设计,行人、马车、乘骑都各司其道,互不相干,在交通路口,还有专人负责指挥,显得极有秩序,这也令德国人颇感兴趣,毕竞现在的德国,还没有真正现代意义上的交通公路。而德国人一向重视纪律性,因此对上海的道路设计、以及交通秩序都颇为赞赏。
大约30多分钟以后,队伍到达了位于原来上海新区的饭店,由于今天是使团到达上海的第一天,使团成员也都十分疲惫,因此在这一天没有活动安排,让众人好好休息,李松晨安排好各人的房间之后,才向海因里希亲王告辞离开。
………………………………
第六十三章 德国使团(三)
虽然在上海停留期间不是正式的访问,但海因里希亲王还是决定在上海进行一些社会活动,一来是向华东**表示友好的善意;二来也是让徳国代表团的成员们对华东**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因为徳国代表团的绝大部份成员都是第一次来中国,而来过华东**的人,更是屈指可数,尽管都知道华东**取得了远东战争的胜利,击败了英法日俄四大强国,但在绝大多数徳国代表团成员的意识里,华东**和湥⑷匀幻皇裁戳窖故瞧肚睢⒙浜蟆⒂尬丁⒁奥拇剩⑶掖觾刃亩灾泄褂幸恢治拿鞯挠旁礁小
但海因里希亲王知道,华东**当然不是这些徳国代表团成员想像的那样,而且如果是怀着这样的心态进行这次访问,恐怕是很难获得成功,更不要说是和华东**结盟,因此也有心要在上海就要让徳国代表团成员对华东**有一个全新的认知。这样更有助于这次访问。
李松晨对此当然也没有异议,他也希望向徳国代表团充份展示华东**的新兴面貌,同时也乐于和德国代表团进入广泛的交流,因为华东**对这次访问也十分看重,虽然并没有和徳国结盟的打算,但也希望能够进一步的加强双方之间的合作交流,并利用德国成熟的技术与产业,加速华东**的工业化发展。由其是上海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更需要与徳国的合作。
这时华东**占据上海的时间己经超过了一年,社会经济基本都己经全部恢复,而且没收的原来英法两国在上海租界里的资产也都有接手,除了少量关停之后,绝大部份都重新开始营业,这些资产的接手大体分为三个部份,一部份是由华东**直接接手,主要是银行和公共服务企业,如公园、发电厂、自来水厂等;一部份是甴元老出资认购,当然这部份的价格都压得较低,基本都是按成本价计算的,还有一部份则是被美德意奥等国家的商人出资认购,毕竟英法两国在上海租界里的产业大部份都是优良资产,只要是接手,好好经营,是绝对不会亏的。
由其上海地区的基础好,又有便利的水路交道,加上旧时空的情感因素,华东**也着力于将上海打造成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大都市,因此在华东**第二个五年计划中,上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共有6个141工程项目,分别是由江南制造局改造的江南造船厂、江南机械厂、上海港口,钢铁厂、上海公路网以及黄浦江大桥。也是获得141工程项目最多的单个城市。
其中江南造船厂、江南机械厂都是141工程中的第1档项目,基本都是奔着华东**最大规模的同类工厂去的,实际的建造周期己经超出了这个五年计划的范围,不过这类大规模的工业建设,往往都是分为几个阶段进行,而且完成一部份建设之后就可以部份开始投产运行了,当然投产运行是在这个五年计划之内。
而上海港口、公路网以及黄浦江大桥都属于基础建设,虽然没有盈利点,但可以促进上海其他行业的整体发展,只有钢铁厂的建设,在华东**内部引起了较大的争议,尽管在旧时空里,上海有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这样中国最大的联合钢铁企业,但上海宝钢的建设,本身就有极大的争议,首先是在上海周边没有大型的铁矿和煤矿,需要从其他地运入,尽管上海有水运的便利,但仍然使成本大幅增加,其次是上海地区的地质条件不佳,如果建设钢铁企业,需要对地基进行加固处理,这又增加了建厂的成本。
不过上海宝钢的建设,也有不少有利之处,首先是当时上海地区的钢铁缺口很大,每年都需要从外地购入大量的成品钢铁,如果本地有钢铁厂,可以省下大笔的费用;其次是上海宝钢建设的时候,中国己经开始从国外进口铁矿石,上海港口条件优越的优势就可以得以充份的发挥了,而且进口铁矿石也不用再运到内陆去,无形中又节省了一大笔费用。
但在这个时代,上海建钢铁厂的不利条件仍在,优势却并不明显,目前上海地区的钢铁虽然都是从外地购入,但总体的需求量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