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第67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蒋勇奇毕竟是行为谨慎而又有头脑的人,轻易也不会违反规则,而出现被逐出营地的人员之后,蒋勇奇更是警觉,不断提醒自己,千万不要违反营地的规则。
而在干活的时候,蒋勇奇也表现得很出色,因为他是练武的人,身体素质、力量也比一般人强得多,因此干的活也比其他人多,由其是在搬运物资时,他一个人可以抵得上2、3个人,加上他为人爽快,也经常帮助他人,于是就在这短短10余天时间里,在营区里也颇有些名声人望,另外张文望、张黎叔也属于比较抢眼之列。
另一方面,女营的工作要比男营轻松一些,除了清理营区、营地的卫生,清理厕所之外,并没有搬运物资的工作,但多了不少,如洗衣、洗菜、淘米等。洗衣是清洗灾民更换的衣服,洗菜、淘米则是给厨房里搬工。
张婉云是待女出身,洗衣是她在田家庄院的工作之一,当然她洗的都是主人的衣服,而洗菜、淘米等事虽然没做过,但这些事并没有什么难度,张婉云又是个伶俐的人,因此做1、2次就能上手,比一般妇女做得还好,虽然在营区里没有蒋勇奇那么抢眼,但也算是表现较为出色的人员一类。
而14天的隔离期很快就结束了,蒋勇奇等人再次接受身体查检,并在查检合格之后,离开了隔离区,而转到居住区安居。这一次蒋勇奇和张文望、张黎叔侄、李坤等人没有再分到一个宿帐里,但还是在同一个营区里。
居住区的环境确实和隔离区差不多,都是同款的帐蓬,安装以及布置方式也是一样,营地也是由若于小营区组成,每个标准小营区有24个帐蓬,576人。除此之外,规则也基本一样,都是那些。
不同的地方在于,首先是在居住区的营区管理人员将从收容的灾民中进行选拔,每个营区将选出12个人组成管理小组,负责营区的管理工作,而营地的管理人员只负责监督和审查,这一方面是由于营地的人手不足,管理的重点在隔断区,因此对居住区的管理改为组成一个4…6人的管理工作组,负责管理监督和审查个营区的管理情况和效果,而各营区的管理小组直接对这个管理工作组负责。
而在另一方面,也是选拔、培养基层的管理人员,为灾后重建做准备,因为水灾过后,各村庄的原居民肯定会打乱,基层的管理人员将由华东**直接派任,经过营地的段炼之后,华东**就可以培养出一批有一定能力的基层管理人员,有利于稳定灾后重建。
其次是工作也不同,除了和隔离区相同打扫营区的清洁、清洗,洗衣等以及协助营地的运输、建设营地之外,还有修路、加固河堤、建设码头、在码头上卸货、搬运等等,以及在营地周边开垦荒地,种植一些瓜果蔬菜等,还有一些厨房帮工、手工等另外还有就是建立一支保安队,负责维护营地的正常秩序,其实这也是为灾后重建培养警察或民兵。
居住区的工作无论是种类还是工作量,都要比隔离区大得多,这主要是因为经过了隔离区的约束和调养之后,灾民有了一定的纪律性,同时身体也基本全部恢复过来,但隔离区的工作是没有任何报酬的,而在居民区里,任何工作都是可以获得相应的工分,不过职务不同,获得的工分也不同,当然在居住区里,吃饭也不是免费的,而是用工分购买,居住区里的食堂提供的饭食、菜肴也更多,甚致还能够提供单独的炒菜,灾民可以凭自已获得的工分多少,选购自己喜欢吃的饭菜。当然如果没有工分,那么每天就只能得到一碗免费的粥,最多确保不会饿死,另外在居住区里还有小商铺,可以凭工分购买一些其他的物品,包括一些副食、零食。
可以说工分就是居住区的货币,当然每个刚进居住区的灾民可以获得30个工分,这些工分可以确保在居住区里2…3天的餐饮费用,而再想要在居住区生存下去,就必须靠工作获得工分,工作努力的人可以获得多的工分,从而可以在营区里生活得好一些,而工作态度不佳,就只能在营区里保障基本的生活条件,而不愿工作的人就无法在营地里生存,因为什么都免费提供,而且每个人的生活条件都是一样的,那就只能催生人的惰性,因此引入工分制度一来可以激励收容的灾民的工作积极性,二来也可以减少了管理人员的工作,毕竞更多的工作都是由灾民做了。
当然,这种所谓的工分,并不是直接发放到灾民的手里,而是记录在案,在购买时进行扣除,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可以避免营地里的偷盗事件发生,因为灾民都是集中居住,而每人就一个柜子存放物品,基本没有私人的空间,如果有人想盗窃,是很容易下手的,另一面也是禁止灾民在私下里进行交易,造成灾民之间的窜通。而且工分只是在居住区内流通,因此这样的操作也并不费多少精力。这也是居住区和隔离区的第三个不同点。
除此之外,有一个不同点就是在居住区里除了统一居住的大帐蓬之外,还提供一种3*3米的小帐蓬,供灾民中夫妻、父子等家庭单位居住,同时对其他灾民开放,但其他灾民要居住这种小帐蓬,就需要支付一笔很大数额的工分,必须要努力工作,或者在营地里担任管理人员,或其他收入较高的职务才能供应得起。
居住区的工作到不强制,而是由个人自己选择,可以自己报名,也可以自由退出,当然大部份工作也有名额的,但也有搬运、建设等工作不限人数。但只有营区的管理人员是由营地指挥部直接指派,毕竞管理人员不是谁都能干得了的,而且在灾民刚进营地时,所填写的表格中就有职业、学识、职业特长等内容,让营地指挥部对收容的灾民素质情况有一定的了解,于是大体也能够先圈定一部份备选的管理人员,而在隔离期内,指挥部也会对这些人的行为、言语、工作等方面进行重点观察、记录,当然如果有在隔离期内表现突出,既使不是备选人员,也同样会在考虑的范围内,因此在进入居住区之后,也基本可以确定营区管理人员的人选了。
………………………………
第九十章 安置营(六)
张黎被指挥部选定为这个新建营区管理小组的负责人,其实他们叔侄俩在进入营地之后,就引起了指挥部的注意,因为一个是有外国留学的经历、一个则是在新式学堂里接受的教育,尽管张文望隐去了自己当过海军,参加过甲午战争的经历,但只是在福建船政学院学习的经历还是足以让指挥部关注,毕竟这样的经历,既使是在华东**里也有一席地。
而在隔离期内,这叔侄俩表现也十分抢眼,虽然由于体力的原因,他们做的工作量不如蒋勇奇,但也在正常的水平之上,由其是对张文望这样一个己年过50的老人来说,这也算是很难得的了,而且这叔侄俩的学识、眼界、见识都远超过一般的灾民,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给其他灾民讲道理,所持的立场明显是偏向华东**这一边,同时也获得了不少灾民的尊重。
这些观察报送到谢涛和朱南圳那里时,两人也都有些概叹,这两叔侄在任何一个营地都可以做负责人的,却偏偏分到一个营区里,而且又是叔侄俩,也不好分开,不过张文望毕竞是年过50的人,培养的价值较低,张黎才30出头,又有赴日本留学的经历,因此更值得培养,于是就决定选张黎为新建营区管理小组的负责人。而张文望并没有进入营区管理小组,一来他是张黎的长辈,并不适合在张黎的手下干活,二来张文望也是另有要职,就是当老师,因为张文望在他的职业一栏中填写的是“教书先生”。
现在营地的灾民总人数己超过了5万人,而在居住区里的人己达4万5千,并且以年轻人占主体,尽管在居住区里的工作较多,但对于绝大部份巳习惯于日常劳动的普通百姓来说,这个工作强度其实并不算大。当然白天做工可以占住身子,免得生事,但到了晚上就又是一个难题。
尽管这个时代的人晚上入睡的时间得早,但也一般在8…9点之间,而在此期间还有2…3个小时的空闲期,基本就只能靠卿天打发时间,但一个帐蓬里20多个年轻人在一起聊天,难免会发生口角,闹不好就容易动手打起来,尽管每个人都知道,打架的后果是被赶出营地,但年轻人的火气大,脑袋一热就不计后果了,因此由于打架被驱逐出营地的人是仅次于随地大小便的,而且在最开始的几天里,因打架被驱出营地的人是最多的,毕竟随地大小便还有二次缓冲,第三次才被驱逐出营地,但打架是没有缓冲的。而到了居民区里,灾民们大多也有了去厕所解决的意识,于是因打架被驱逐出营地的人,己经有要超过了随地大小便的趋势了。
指挥部当然不能放任这种趋势不管,但这也不是不靠规则就能控制的问题,毕竞过份的压制和苛严,也未必就是好事,因此指挥部在商议之后决定,在夜间举行授课,教授年轻人识字、算术,一来是让年轻人有事做;二来也是教给他们一些文化知识,也利于灾后重建时,华东**的统治,华东**需要的并不是大字不识,只知道顺从和劳作的顺民,而是有文化素质的国民。另外也鼓励每个营区自行组织些拓展活动,以丰富晚饭以后到入睡之前这段时间的生活。
当然在营地里最多只有4、5个月的时间,当然不可能学到多深的文化知识,但学会认几百个字,学会基本的算术还是可以的,而在这个时代,能认字,能计算,基本就不愁饭吃了。另外在授课时,还可以夹带一些私货,宣扬华东**,贬低清廷,制造这样的舆论。
于是营地规定,25岁以下的年轻人必须参加学习,二天一次,每次1个小时,25岁以上的可以自由选择,因为25岁以下的年轻人基本占去营地的一半了,而且也是脾气最爆的年龄段,因此只要将这个年龄段的年轻人控制住了,也就能够基本控制营地里的打架情况发生了。不过让年轻人上课,就需要老师,只靠营地的工作人员是不够的,如果在灾民中有合适的人选,当然是再好也不过了,何况教师在华东**也里紧缺的人材。
除了张文望,营地里还能够找出20多个适合的教学的人来,而教书的工作不累,收入也十分可观,因此被选中的人自然都愿意。
而除了教师之外,还有帐房先生、抄写员、厨房帮工等特殊的工作职位,当然这些职位也都需要合适的人。
蒋勇奇也是有资格担任负责人的人选,但他也没有被选定,而是被任命为保安队的队长,手下可以管着60个人。现在营地内的治安是由人民军负责,但人民军的主要职责还是保护营地的安全,而随着营地的扩大,人民军的任务也在逐渐加重,因此营地内的治安也要逐步转交给营地自己负责,人员自然还是从灾民中选拔,同时这也是为了以后的重建培养民兵和警察。
像蒋勇奇这样干过保镖、又当过教院教师,并有真功夫的人,当然是担任保安队队长的不二人选,不也这个保安队队长也不是那么好当的,首先是手下的队员由自己挑选,其次是工作辛苦,因为是日夜交替,晚上有值班、巡营、守夜的职责,而且还有一定的风险,营地内有暴力事件发生需要保安人员制止,还有火灾、抢险等,如果营地受到外来威胁,保安人员也要参加保卫营地的战斗。
不过保安人员得到的工分也是最高的,保安队长每天有75个工分的收入,普通的保安队员也有60个工分,和营区的负责人平齐,而营区管理小组的成员每天只有45个工分,其他的工作收入一般在15…40工分之间。
而蒋勇奇在得知这个任命后,毫不犹豫就答应了下来,因为担任保安队长每个月有2250个工分收入,而租一间小帐蓬需要1500工分,这样自已在一个月以后,就可以租到一间小帐蓬和张婉云一起住。在隔离期内,蒋勇奇差不多每天都会和张婉云相见说一会话,由于是单独相处,因此两人的感情又得到了进展,只差捅破最后一层纸了,而且经过和张文望、张黎叔侄交谈,蒋勇奇也基本认定,华东**将在水灾之后统治庐州,甚致是安徽省,这样田家的势力也就不可怕了,那么自己和张婉云的最后一道障碍也就清除了,也就没有什么顾忌。蒋勇奇打算等一个月之后,自己可以租小帐蓬时,就向张婉云将事情挑明。
既然有了这个打算,蒋勇奇当然要努力做好这份工作,首先当然从拉队伍开始,实际这也是营地对各个保安队长的一次考验,因为保安队不同于行政管理,首领不仅仅要武功好,而且要有相当程度的威信力和感招力,这样才能得到队员的支持,如果连队伍都拉不起来,则证明能力不足以胜任这个职位。
现在居民区里一共组成了7支保安队,蒋勇奇如果能把队伍拉起来,就是第8支,当然队员可以在居民区的各个营区里选,没有特别要求,一是自愿原则,不能强求;二能胜任保安队的工作。时间是一个月,在此之前己有4位保安队长组队失败了。
蒋勇奇家里原来开过镖局,虽然规模不大,最鼎盛时期也只有3名镖头,7、8名镖师,30多个趟子手,其实干镖局这一行,武功是其次,首要是关系,门路多、面孑大就好使。蒋勇奇只当过镖师,没当过镖头,但耳濡目染,也见过不少,当好镖头无论是对内对外都必须出手大方,做事豪爽,结交朋友、能屈能伸,后来蒋勇奇在田家当教院时,手下管着20多人,将这一套也用上一些,当然当教院只用对自己的下属,而不用对道上的朋友,现在当保安队长,这一套也是有用的,无非就是管的人多一些而已。
另外一个,就是无论队伍大小,都必须要有自己的班底,这也是十分重要,因为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没有几个自己信任的牢靠人,是玩不转的,因此蒋勇奇首先找到董家齐和李坤两人,请他们加入保安队,这两个人和他的关系最好,而且年龄也正当,蒋勇奇而两人当然都是愿意的,毕竞保安队的收入高,如果不进保安队,两人一天最多只能赚到30个工分。
有了这两个人,蒋勇奇接下来就是在和自己同一批人中选择,又选中了3个人,另外又托张黎帮忙,从他们那一批人里又选了4个人,因为这是张黎介绍,也算是比较可靠。又从自己的营区里选了6个人
当然蒋勇奇选人也不是乱选,首先划定年龄不能超过30岁,个子也不能太矮,至少是中等身材,毕竞身大力不亏,并且还要长得结实,不能太单薄。不符合这些条件的,无论是谁都不要。于是就在3天以后,蒋勇奇手下就有了15个人。
随后蒋勇奇并不急于扩招,因为他清楚,以保安队员的收入,绝大部份人都愿意加入进来,因此这到不用急,而主要是对己有的15个人进行训练,教他们一些基础入门的拳法,器械套路,一来看看这批人的素质如何;二来是打算将这批人打造成自己的班底。
………………………………
第九十一章 安置营(七)
一连训练了12天,这15个人有了一些功夫的底子,身体也灵活得多,并且在互相对练中,也积累了一点动手的经验。虽然训练确实辛苦,但每天60个工分的收入,每天在食堂里可以买鱼买肉吃,还是让这15个人坚持了下来。而蒋勇奇这才开始选择剩下的45人。
果然,只用了5天的时间,蒋勇奇就将这45人全都招齐了,而要求除了年龄、身体素质、身高等之外,还加了一个条件,就是老实听话,叫干啥干啥。这样蒋勇奇招齐了自己的队伍,然后上报给营地的指挥部。由于蒋勇奇组队的时间较长,因此被后面一支队伍超过,在最后成队时,被命名为第9小队。
其实营地一直都在关注蒋勇奇的工作,可以说蒋勇奇的组队所用的时间最长,但这并不是问题,因为只要是在规定的30天内完成就算通过,10天、20天并没有区别,但蒋勇奇组队的方式却让指挥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不仅是花了相当的心血,而且还有一定的方法,并不是乱选,可以说在目前已成立的几支保安中,蒋勇奇的这支队伍是潜力最大的一支。
保安队成立之后,正式训练还是由营地负责,并且提供服装、装备和武器。60人被分为6个小队,每个小队10人,服装是用的华东**的警察制服,一支保安队负责5个营区的治安工作,每个营区有一个小队,另一个小队负责巡视和支援。
武器也是华东**的警用制式武器。在华东**刚成立时,警察和军队是装备同样的武器,但警察的职能毕竟是和军队不同的,使用军队的武器并不合适,因此在华东**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也仿靠旧时空为警察系统研发了专用的制式武器,警用制式武器主要分为三类,分别为警用杀伤性武器、警用非杀伤性武器和辅助性武器,给营地使用的,是非杀伤性武器和辅助性武器,主要有防暴盾、防暴叉、组合棍、T字棍、短棍等。
按一个小队配备的武器有两面防暴盾、两支防暴叉,两套组合棍,4套T字棍。这样一个小队即可以作为整体行动,也可以将一个小队分成两个五人组行动。这些武器均属于非杀伤类,主要是用于保护自己、制服、抓捕罪犯,在使用的时候,要互相配合协作, 防暴盾用于保护自己;防暴叉用于控制罪犯;组合棍其实是两根短棍,即可以用中近距离的战斗,也可以组合成一支长棍,用于远距离攻击;T字棍其实是类似于十八般兵器中的铁拐,就是在一根短棍的1/3至1/4的位置,安装一根横柄,看起像一个横向拉长,而不规则的“T” 字,主要用于近身、甚致是贴身的战斗。
尽管这些武器是非杀伤性,但要用好却并不容易,至少需要3…6月的严格训练行,坦白说现在营地的保安队员大部人的身体素质都还不合格,不过现在也只能先凑合着用了,而且还是一边上岗一边训练。
当然,营地指挥部的任务并不是只有营地事务,而是随着建立营地的时间渐长,开始将注意力分散到外部,因为这毕竟是在清廷的地盘里。
就在6月中旬,庐州知府卢成祥的幕僚常清德来到营地,拜访两位负责人。其实自从营地成立以后,常清德每隔三五就会来营地一次,一方面是看看营地的建设情况,另一方面也是和两位负责人套套近乎,随便也为庐州府解一些问题。
虽然华东**帮庐州府运回来600石粮食,暂时缓解了庐州府的燃眉之急,但庐州府城外聚集的难民也越来越多,仅仅只4、5天的时间,就暴涨了一部,超过了万人,而且还在不断的增加着,不到10天,600石粮食已用去了400石,剩余的粮食仅仅只够5、6天的用量。
卢成祥也没有想到,运回来600石粮食居然只够支持半个月左右,而再要想买粮食,己是难上加难,一来是救灾用的银孑己用去了过半,剩下的银子也买不了多少粮食;二来虽然只过了10佘天,但灾情进一步扩大,湖南、湖北、江西也开始受灾,根本就买不到粮食了。
眼看着只缓和了10天的局面又面临恶化,卢成祥又是忧心匆匆,赶忙招集府衙的官员和幕僚商议。众人也都是一筹莫展,毕竟这个时候谁都没有办法。只有常清德提出了一个办法,就是把这些灾民都交给华东**的营地,现在也只有他们吃得下这一批难民。
这个建议理所当然的受到了,宋昌辉、陈与正等府衙官员的反对,让华东**在这里建立营地己是不妥,现在将投靠官府的灾民再都交给华东**,那怎么对得起朝廷,于是纷纷仗义直言,大义凛然的说了一大通正辞严义,坚绝不允将灾民交给华东**。于是常清德两手一摊,就不再说话了。
其实卢成祥心里十分明白,宋昌辉、陈与正和自己的所处的立场不同,因为一但灾民闹越事来,那么后责任都是自己担,当然,如果平安的渡过这个危机,功劳也是自已的,总之无论是好是坏,都和他们无关,自然可以不管后果,当然只管站在道义的至高点上用大帽子压人。而现在只有将灾民交给华东**,是唯一的解决之道。
于是就在第二天,卢成祥就打发常清德去安置营,和谢涛、朱南圳协商将庐州府城前的灾民都交给营地安置的事宜。
而谢涛、朱南圳一听常清德的要求,立刻就答应了下来,其实他们早就盯上庐州府城外的灾民了,因为这都是华东**未来统治的基础。只是怕和庐州府彻底翻脸,毕竟现在营地才刚刚建立不久,并不宜和庐州府搞坏关系,因此才一直没有动手,现在庐州府主动提出将灾民交给营地,不仅没有搞坏关系,还卖给庐州府一个面子,实在是在好也不过了。
但具体的操作却不是那么容易,现在庐州府城外己聚集了1万3、4千灾民,这个数字营地也不可能一口气下,因为每个灾民进入营地都是要经过严格的清洁、检查程序,因此双方最终协商,营地将分批收容庐州府城外的灾民,每批控制在3…4000之间,每批之间大约间隔5天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